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试验102班1008140803 王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历史,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170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郑重作出的自觉选择。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先进性赢得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任何一种政治力量要赢得历史和人民选择,都必须具备时代先进性,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代表人民希望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方向,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历史证明,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唯一正确前进方向,就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创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并由此走向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这一方向。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都能够敏锐抓住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及时制定正确纲领、路线和政策,驾驭复杂局面,破解发展难题,担当起了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重任。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为代表的一批政客曾断言,中国共产党执政也解决不了几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但新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使绝大多数中国人过上远比温饱更加富足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在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没有什么可以救亡图强的有效思想武器,封建主义顽固思想一败涂地,改良主义思潮很快败下阵来,不得已,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也宣告破产。中国人自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才真正有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并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两次历史性飞跃,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这个由西方人创立的科学理论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成为亿万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并转化为改造中国的壮丽社会实践。20世纪末,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而社会主义在中国却生机勃发,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教条,不僵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创前人不曾开创的事业。 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服务于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人民跟哪个党走,哪个党才有前途;而人民跟谁走,不是看谁说得好听,而是看谁能够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给自己带来福祉。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当作皇天后土,把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也难以避免经历曲折的路,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参看教材第112-113页,新115-116页)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3.矛盾规律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是流通领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 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他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4)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1 / 1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 王家瑞 【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一 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东方尚未觉醒,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第二国际中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各国左派加强了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核心的左派集团。他们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斗争。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六大洲成立起来。在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亦于60年代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规模和影响都明显扩大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地域上横跨欧亚,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其中有40—5 0个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时,那么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制度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越发达,就预示着资本家为自己挖掘坟墓,即帝国主义就是没落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向灭亡。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解决,提出了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就是说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条件。首先,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资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产生和锻炼了实现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组织形式和可供借签的经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石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了,不平衡现象大大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军事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列宁很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加剧的新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世界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根据这一新的科学论断,成功的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缓和、加剧、再缓和、再加剧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是否成功和能否巩固革命成果,取决于当时当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既可以发生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垂死性加深的时期,既可以发生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这样,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就可能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是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存在逻辑上的“扬弃”关系。概括地说,这种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否定,有事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继承。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经济;它们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共有是和按劳分配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是想资本主义死有事和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的一种参照物。社会主义国家也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吸取可供自己借签的新的经验和新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3·所谓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使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所谓资本主义,就是经济的发展以资本的发展为主,以资本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和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资本主义重在资本。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而社会主义,则是以社会的发展为主,以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进步的目标。社会主义重在社会、重在人,重在人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事例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个问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第一点表 现。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资源是一种天然财富,只有经过劳动群众使用一定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以自己体力和智力投入到生产中,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才能把天然财富变成社会财富。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 不创造出物质财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 第二,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无论任何人,要从事精神活动,都要有物质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而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 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第一,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根源和依赖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事例一:

明代著名的《本草纲目》,就是总结了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特别是药物经验,而由李时珍经过27年艰苦劳动,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所完成的药物学巨著。 事例二: 西汉后期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是直接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和饲养经验写成的。 第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蕴含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即使作为精神财富生产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的创造。 事例一: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事例二: 《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第三,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本身就是直接从劳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亲手完成了许多宝贵的精神产品的创造。 事例: 中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近代英国发明蒸汽机的瓦特,英国电磁学家法拉第,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的爱迪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杰出的代表。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 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作者是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生,江苏无锡县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二

社会主义发展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 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 段,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 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

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 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 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 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 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

高一政治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高一政治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二)能力目标 1、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的比较、鉴别能力。 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创新能力。 3、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学习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阅读材料回答探究与 共享)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2)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决定的 ①性质: ②宗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1)(2)(3)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 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2、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 者间的联系 (1)含义 ①科学执政 ②民主执政 ③依法执政 (2)三者联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体现出来,又要靠来保证实现。 (3)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的领导核心作用。【知识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自近代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政党,有的主张革命,有的主张改良,但在实际斗争中都一一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告诉我们() ①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政党④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 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反映的事实证明了 ①党的领导是关系到我国国家队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②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职能

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信息工程学院电子12-2 张文波 摘要: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最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他满足中国的国情,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关键字: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靠山。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在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中国人民面前。 2.新文化运动开路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这两个口号在当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同。倡导者所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阀门,使中国人民抛弃了封建主义,改变了对资本主义的看法,这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此外,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并帮助这些共产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传播。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鼓舞,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最深刻的影响,是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科社课外研习论文 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姓名:___ XXX____ 年级:____2012年____ 班级:2007级七年制班 学号:1210307XXX 指导教师:_王德和___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摘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培育历史眼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22年,正视历史的成功与失败,累积经验,把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经验;成功与失败 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从历史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至今已是56周年。如果顺着历史延伸,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一共66年。66年的风雨历程,以两个重要的历史标志为界,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基本小康”的实现、迈进新世纪,大体可以划分三个22年。第一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22年;第二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22年;第三个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22年。[1] 第一个22年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22年。这22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前十年,即1956—1966年;第二阶段是十年“文革”时期;第三 2

个阶段是两年徘徊时期,即1976—1978年。这22年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败的教训。 第二个22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0年1O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基本小康”的实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实践的2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结束了两年徘徊局面,果断地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失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 第三个22年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实现“基本小康”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22年,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2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即“基本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体用2O年的时问,建设一个惠及十几 3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2] (3)、理论前提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教案完美版

《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教案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时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2.能力目标: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符合中国国情,坚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只能实行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要坚持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更好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二、教学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时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时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自主探究 五、教学手段: 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复习政治生活中的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 1.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一、梦想的破灭: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学生活动――课堂探究: 镜头一:康有为在《立宪法议》中说,现在世界上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三种政体,而“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他主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镜头二:邹容在他的名著《革命军》中写道:“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在这部书中,他坚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并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镜头三: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但他建立共和国政体的尝试,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压迫下,终归失败。孙中山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今天仍有人认为,如果效法欧美国家采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近代中国就能实现现代化。你可否结合上述材料和已有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反驳这种观点? 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曾经给欧美国家的发展带来进步;但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留下的只是悲怆和梦想的破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衰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奔走呼号,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提出了种种主张,展开了激烈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发展变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人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说,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当然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要发展变化。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除了发展经济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灵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改革开放发展了生产力,发展了国家经济,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如此辉煌的社会主义成就,改革开放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改革开放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必然的选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从整体和长远来讲,总要看经济发展了没有,人民生活改善了没有,人的精神面貌改观了没有,文化素质提高了没有。改革开放,势必会在这些方面增强国家的实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改革开放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选择和愿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推翻了压在中国各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期望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新生活,摆脱旧日的贫困和艰辛。只有经济的发展就才能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必须为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必须能解决好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也希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升国家的实力,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我党大胆开始实践改革开放,顺应民意,尊重人民的选择,实践又一次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必须尊重人民的想法,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处处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谨慎地决策。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的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刻以人民服务为宗旨,发展和完善

教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 (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7025985.html,/item.htm?id=13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教材的第三章第3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的第一部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本节课是对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进一步研究,意在说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上主体地位以及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不同。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要表现 4.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应识记的知识: 人民群众的概念;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由人民群众来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及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通过教学应理解的知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热爱普通民众,具体表现为尊重你身边的劳动者;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于群众实践活动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 2、使用多媒体教学。 3、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际歌》曾经被列宁称赞为“时代的歌中之歌”。歌词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谁创造了人类历史?而且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是我们劳动群众。自从有文字历史记载以来,哲学家、历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归纳起来主要有民本论、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三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把几千年来英雄创造历史的旧案翻了过来,还历史本来的面目。但是,对于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在当代,各种各样的“精英”说不绝于耳。所以,对于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一问题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一节课,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要内容讲解 1、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片断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另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2011年七一讲话)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大成果,与时俱进,无限发展。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简单而精确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 研究报告 一、前言: (1)研究起因: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条件及背景的了解,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搜集更过的课外资料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结论。 (2)研究背景: 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私有制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研究人员:9#617宿舍全体室员张唯、潘桂芳、张丽、赵晓庆、朱美林、储小燕 (4)研究时间:2012年3月27——30日 (5)研究地点:9#617宿舍、院图书馆 (6)研究范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过程和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历史和人民的关系 (7)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2、资料收集法; 3、文献 (8)研究流程及人员分配:确立小组研究课题即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张唯、潘桂芳上网、图书馆搜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意义等相关资料 张丽、赵晓庆整理搜集有用的资料并分条列出 朱美林、储小燕将列出的材料整理后组织组员参与讨论研究并拟写出研究结果 研究过程主要分三部分进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得出总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确实走向了富强。可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总是行不通?为什么不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去完成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人民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要从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说明。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三点原因: 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西方国家先后两次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终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它的近代时期。在近代中国,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曾经企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促进中国的进步,摆脱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一般说来,资本主义制度是能够使一个国家富强起来的。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进步。可是,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