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庸二字总述

中庸二字总述

中庸二字总述
中庸二字总述

中庸二字总述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门传授心法。。

中可以理解为不偏,就是正。庸可以理解为不易,就是不变。中庸在这个角度来说,就好比是天地无私公正,这就是不偏,天地也从来不胡乱改变自己运作的模式,所谓天行有常。这就是庸。这个世界无论多么高尚或是多么卑下的灵魂,天都覆盖它,无一丝增减。无论多么美丽或丑陋的面孔,大地都承载他们。无一毫损益。

《中庸》一书,实乃夫子性道之教。人们听到的很少,又因为道义精微,难以描述。犹如佛教禅宗一脉,心心相印。从孔子的弟子宗圣曾子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传至亚圣孟子。《中庸》一书纯为儒家心法。

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从教学方法上来讲,他们各不相同。儒家讲求教化,道家讲求点化,佛家讲求度化。从他们的最终目的来说,都是归于大道。孔子入世存心,砥砺德行,为道日益。老子为道日损,反求诸己。二人相比,孔子尚功,老子悟性。但是从大道来讲,都是道。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这就是道家的无极。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这就是道家的太极。中等于无,谈的是人类先天善性。和等于有,谈的是人类后天习性。最终儒家心法归于止于至善。

庄子说:齐彭殇,一死生。通的是有无之境。长寿和短命本来就不齐,不齐则不能通。不通则不为道。有从无中来,无为有之宗。天下万物莫不如此。儒家心法谈的先天善性,或者说性道之教,实为精微。故其不传也久矣。性不可见,道不可闻。每况愈下。天性来自天道,天不可为。天法于道,道法自然而已。儒家致中和,道家致虚极,佛家致涅槃。都可谓名称各异,本为一体。

儒家犹如佛家有渐修和顿悟两路,《中庸》有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从真诚修至明心见性这就是顿悟,在儒家中孟子,王阳明应属其中。自明理达到真诚而明心见性,这就是教育。凡夫俗子如你我者属于这一类。宋明理学可能走的是这个路线吧。

中庸二字,实为儒家修道之极。道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终无可言,因为那属于无的境界;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讲,言不可尽,因为那属于有的地步。天地未生,大道已存。天地寂灭,道也不尽。故用中,守中,中庸的中字,真是儒假圣人之间心心相传的法旨。

儒家中的道之体就是“中”,儒道之用就是“一”尧舜相传的惟精惟一是也。儒道之境界就是“至善”,儒家的道之功效就是“至诚”,儒家的道之德就是“静心笃行“,老子曰”

守静笃是也。道于身而言就是先天的善性,于神而言就是天。天命谓之性。中为道本,和为道用。儒道至精,载于《易经》,《易经》实为儒家密理,《春秋》实为儒家历史,《礼经》实为儒家之修习之法。《诗乐》实为儒家的教学内容。谓之儒家之化。《中庸》所述,中为道本,和为道用。

儒家至圣,至德,至诚,至善,至美,至中。儒家之大,彰显天地。中庸说:至诚可以前知,至诚可以通神。中和之极,达于清净,孟子曰:善养心者莫若寡欲。

然而后儒,沦为工具,教日益晦,道日益衰。淮南子记载;孔子谓颜回曰:“吾服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者存。”孔子知其本也。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海。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后儒教人,堕落于文字,侧重于训诂。然而儒家心法文简义宏,词近旨远。佛教禅宗以不立文字而见效。后儒教人,以手指月,后人见指忘月。南辕北辙,可不谬矣!

儒家至圣先师上明天道,下尽物理。承伏羲文王之义,做易经十传,探阴阳之微,造化之妙,唯恐后人不明易理,昧于天道,沦于良知。

儒家性命之学,发乎《大学》《中庸》,外明其德,达于治平;内立其诚,止于至善。易经乾卦故曰:闲邪存诚,修辞立诚。孔子弟子各有所得。

孔门七十二贤,堪称个个宗师。反观今日教师,愧不可言,愧不可言啊。“孔门十哲”之一。子游,胸襟广阔,位列文学科第一名;孔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有了子游,孔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

漆雕开(公元前540)字子开,鲁国人。比孔子小十一岁,孔子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商瞿字子木,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商瞿喜好《易经》,孔子就传授《易经》给他。后来商瞿又传给楚人子弘。商瞿的造诣胜过子夏,是孔门传道者之一。从此《易》传于后世儒者,传八代至汉川人杨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杨向以懂易学而至中大夫,以《易》学入仕者还有即墨成、孟但、周霸、主父偃等。

复圣颜回无须再言。就连白天上课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之墙的宰予,后人超越者几何?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不能一一列举,儒家心法,弟子心心相印。时至今日,近乎绝种。孟子说,五百年有圣人出。他快来了吧?

系夏商周以来,人心由上古纯一,中古相亲,近古相害,今日更是迷华丽虚伪。好道之

士,有隐逸者,如老庄以礼制为烦,贤人自遁。孔子以中庸之义立教,继往开来,集数圣之所成,本于尧舜执中之理,而得其真传。

读中庸正释,孔子言:天之四时,岁月寒暑,风雨阴阳,常有其时,而人无定焉。(人定胜天,属于人们误解,它的断句是:人定,胜天。)喜怒哀乐,好恶动静,天道清净,人心污浊。天道光明,人神晦涩。凡天之所授,人皆背之。古之圣人,明乎天道,察于性情。法则天道立乎人道。

天无情欲之名,好恶之私。无物我之存。无为而无不为。天惟有道。今之学人,忘道久矣。徇人情以为能事,充私欲竟成练达。故儒家修道,欲全人之性。物尽其情。有异于苦守空山,老死穷谷。于世事漠然,于人情废然,自命清绝。儒家浩然正气,以济世事。格物正心,以诚人情。圣人清洁,不避污浊。不分高卑。效天无不覆,法地无不载。中庸,之用中,尧允执厥中;舜执其两端。皆用中之道。中也,可谓无偏无私,不过不及,动静合度,有始有终。人则不然,人之有身,情欲物好纷扰其心;行止动定迷累其形。失其中,坏其道。

庄子《齐物论》说;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陈鼓应先生译为“所以圣人不用(知见辩说)夸示于人而寄寓在各物自身的功分上”。如此还是难以理解!

有位网友解释的不错,用佛理阐释如下:只有得道的人懂得“通为一”,就像路上没有障碍,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一样,我们的心也只有除去障碍,才能让心路通畅,才能得到了智慧、般若。傲慢、懦弱、烦恼、甚至聪明伶俐(不是智慧),都是心路的障碍,只有把它们去掉了,才能够通。按照佛法的解释,就是要把各种烦恼障、所指障、我执、我慢都去掉。“为是不用”,是说我们不要去劳神费力、自作聪明,“而寓诸庸”,是说寄心于平常之中,平常心为道。把身心放在平常处,就是用,只有这种用,才会无碍,才会通,才会得道。

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都是相同。何以后人分别呢?你分或者不分,道就在那里。由此可见,庸字之义。庸字可否理解为:不变真理或恒久法则。

老子五十三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译文】意思是说,掌握了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按照自然法则办事的人,天下百姓都会归附他。人们就不会相互残害,天下将会稳定、太平。只是,声色美食之类的感官诱惑,总是轻易地就招引某些人不再奔赴大道!这些传道言谈,也许使人觉得淡然无味,觉得不值一顾,不值一听。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所说的大象即是儒家的中庸。

中庸就是执中的恒久法则。尧舜十六字心法,薪火相传。中为大道,本不可用。无名无相。故不能说用中,而是执中。天地万物莫不有则。法于天地阴阳,地之柔刚,而非圣人强加之意。故中庸之教,必帅仁义之道。中庸之德,必至中和之行。中庸中和,天地自然存焉。

悠悠大道本相通,种种教法不相同。万古人心何曾变?天命至善在其中。

后记:因大道无穷,虑己德薄才浅,惟愿教学相长,与天下儒学圣徒习圣人心法,弘道人间。以挽救人心为己任,修身养性为根基。祈愿世界大同

特别感谢本论坛沙滩孤雁兄给我的动力!!因为这个论坛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切磋,砥砺,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一并感谢天涯论坛。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 1、天命之谓性,,。——《中庸》第一章 【解析】: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解析】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第一章 【解析】: 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 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解析】: 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十二章 9、子曰:道不远人。,。——《中庸》第十三章 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第十三章 【解析】 11、忠恕违道不远,,。——《中庸》第十三章 12、在上位,不陵下;,。——《中庸》第十四章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5、,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6、君子之道,,。——《中庸》第十五章 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 【解析】 19、夫孝者:,。——《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0、,,孝之至也。——《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1、,。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中庸第十九章》 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中庸第二十章》 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5、诚者,天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7、,,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第二十章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5篇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5篇 读透生活的道理,领悟精髓;读懂人生的意义,积极进取;读出生命的喜悦句,释放精彩;读亮未来的天空,一路向前。世界读书日,愿你手捧快乐之书,读出美好,安享幸福!下面是带来的有关中庸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

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和是天下的基础(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位地方焉,万物育焉。(第1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照本,率,遵照,凭据,(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的准绳修养喊做“教”。 “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

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和”,是大众遵照的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 修养自己。 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二者,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

《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后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无能,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中庸之道其实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几种意思: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节度),谓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颗平常心。《尔雅》记载:“庸,劳也。”古人又说:“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颐认为:“不易谓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将中和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际,人性,人生等诸多方面,它倡导一种中正刚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刚柔相济,无过无不及,统筹兼顾,情理兼综,隐恶扬善,物出有两,事不强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诚信,睿智,礼节,孝道和做人处事中的执道,循礼,审时,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对问题有一种有始有终,慎终追远的总体把握。它注重后果,讲究底气,讲究内力,讲究后劲,有始无终,大起大落,色厉内荏,孤注一掷,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对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历史活动中的精神,真正意义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备。 中庸全书可分为下列几个部分:

一至九章,说明中和即是中庸之道。 十、十一两章,说明“和而不流,至死不变”之谓强,将和阐明清楚。 十二至十五章,指示中庸之道,应从“忠恕”入手。 十六至十九章,说明“忠恕”之根本为“诚”字。 二十、二十一两章,引申“诚”字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二十二至二十六章,阐明“至诚”的功效。 二十七至三十二章,赞周公、孔子之成就,阐发“至诚”之能完成圣业。 三十三章,至诚由于“慎独”做起,而归结于“无声无臭”之上天,旨在养成至诚至圣之至德。 传统典籍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给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改变。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义的儒学经典,在学习方面,中庸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学问思辨行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深化认识,加强理解,并坚定的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我们中山大学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校训,就蕴含着对每一个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学的方法,勤勉钻研,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坚定的为理想而奋斗。 在做人方面中庸提出“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于是提出“三达德”即智、仁、勇。并给出了培养这三种通行天下的品德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大学生活中,重要的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自己与远在家乡的父母,与老师,与社团同事,与同学等不同人的关系。在阅读《中庸》中,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圣贤的谆谆教导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

国学经典《中庸》六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中庸》六年级下册 《为政在人》教学设计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倪幸子 【教学内容及分析】 《中庸》第二十章(1) 《为政在人》选自《中庸》,《中庸》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各方面精华。而《为政在人》则来自第二十章的部分,这部分主要通过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的话语,来展示明君的标准。虽然是针对封建君王所提的建议,但其中的道理对于当下仍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了解修身、尊贤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反复诵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意。 3.学习本章,感受孔子的智慧与治国之理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 难点:从文章中获得启发,联想自身。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情景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看过古装剧啊? 生:看过。 师:古装剧里有很多皇帝都是叱咤风云,权利巨大。你们羡慕吗? 生:羡慕。

师:今天,老师让大家也做一次君王。但是同学们只看到了君王自由的一面,我们要知道权利越大,责任越大。今天老师要好好考一下我们的“君王”,面对一个国家你如何治理呢? 生自由发言,纷纷表达看法。 师:刚刚有同学说要致富,有的同学说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其实我这里有一计更妙,你们想听吗?(出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家想知道什么意思吗?老师卖个关子,我们一起先去瞧瞧出自这句话的春秋时期吧!(板书:为政在人) 二、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原文,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师:大家有没有看到标点符号呢,这些标点符号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也是朗读时停顿的标志。现在,大家注意标点符号,来试着有节奏地齐读一遍吧! 4.学生齐声朗读。 5.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6.师:现在是大家个人展示的时间,哪位同学能主动举手让我们听听你的朗读呢?指名读。 7.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三、悟——品读感悟 1.师:其实刚才那句话是孔子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作出的回答。孔子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伟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创办私学,提出了很多理念,如有教无类,被列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简介孔子) 2.师:鲁哀公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关于鲁哀公的生平资料很少,他出现在史籍里主要是向他人问政的事件,比如我

大学中庸全文

书名:《大学》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中庸》读后感3篇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中庸》读后感(一)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

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读后感(二)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和《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推崇的必读书目,可见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价值独特,影响深远。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而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二:《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出自《中庸》。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三:《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

《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四:《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五:《千字文》——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六:《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了,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帮助!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七:《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1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0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2020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下面是由带来的有关《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2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4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5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是学习国学经典《中庸》的心得体会,修传统文化,走智慧人生。 《中庸》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光芒的明珠。《中庸》一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宝典,《中庸》一本让人如获至宝的书籍,而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在李校长的引导下欣赏了此书。我的心灵如开启了一条缝隙,智慧的阳光使我顿悟,现将自己的一点点片面的看法写下来,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给予包涵。 《中庸》从字面上理解,便是“执中”之意,但是在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之时的平静情绪就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通过读此书,让我认识到了它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作文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体的轨迹,浅显说就是生活的寻常,我们教育从外层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础的文化,但内层确是在护送他们走过“寻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从大义上讲,我们的工作是帮助许多懵懂的心灵探索真实、正确的生命轨迹。作

为教师、长者,我们的确比孩子更深切、更准确的了解了生命,但我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正的寻到了最本真的道、最准确的道呢?或许,很多人与我一样仍在寻找。有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这个极具震撼的称谓响彻在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心头时,我们又是否扪心自问敢不敢承负如此之巨的挑战。 作为敬德修业的君子应谨言慎行、战战兢兢,通常,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一旦自己独处时,就会丧失警觉心,从而做出不该做的事。却不知,人间私语,天若惊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可自欺欺人啊!我们都见过走钢丝这一杂技,走钢丝就象征我们一路的修行,身下是万丈深渊,每走一步都要胆战心惊,因为稍不留神,必会坠崖身亡,心念稍不注意,也会被外界欲望、名利勾引而堕入地狱之门,人往往忽略一些细节,其实,在最隐微之处更易显现,就如同黑暗之中一点灯火,却是那么清晰明亮。俗语讲:细节决定成败,多少人不注重细节,从而导致人生惨败,与机缘擦肩而过,由于一时疏忽,结果满盘皆输。给人生带来败笔,更甚者带来生命之忧。又有多少人谨小慎微,保全生命,赢得机会,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英国青年和德国青年走在路上,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人对此不屑一顾,并从钱上跨过去;而德国青年却两眼放光,兴奋异常的捡起来。十年之后,再相遇时,英国青年一事无成,贫穷落魄;而德国青年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从这个故事中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课题:《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 激思导引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自主探究 1、什么是中庸?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2、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7、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8、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 这几周,我认真学习了《大学中庸》的第五到十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

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消费者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导论 1.消费者行为定义: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 处置产品、服务、体验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什么? ①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内在因素:知觉,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观,态度,个性与自我观念。 ②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外在因素:文化,亚文化等 ③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④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趋势和问题---如网络时代的消费心理学等,在介绍上述内容的同 时,注意讨论中国社会中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点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介绍消费者行为研究的 主要方法。 第二章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 ①看p33的图2-2;②p34名义型决策分为:忠诚型购买决策和习惯型购买决策。 1.特定需要与购买行为-1(考大题) 成就的需要(自我为中心,整个大社会群体公认的) 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个体、高度重视个人成就,他们重视显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因为这些消 费项目反映了他们的目标的实现。能够显示成功的产品在这些消费者中大有市场。。具有高 度成就动机的职业女性更可能选择他们觉得利落整洁的服装,而可能对强调女人味特质的服 饰不感兴趣。 2.★重点P148感官阈限 消费者行为学中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方法 假设证实主义解释主义现实的本质客观、实在、唯一社会构建的、复合的目标预测理解产生的知识不受时间限制,不依赖背景受时间限制,依赖背景 对因果关系的看法存在真实的因果复合的,同时发生的具有形成条件的事情研究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互相独立研究者是研究现象的一部分,与被研究者互动 ①绝对阈限:能被感觉通道识别的最低限度的刺激称为感觉通道的接收阈限。是指特定感觉 渠道所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吹狗哨的声音太高,人耳听不到;路边广告太小,乘车路 过者看不到) ②差别阈限:指感觉系统觉察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能够觉察到的两种刺激 之间的最小差别称为最小可觉察差别 例如Example:包装更新的变迁必须微妙到让人看不出,以此留住现有客户 P206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①对消费者判断和评价产品品牌的影响;②影响消费 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P232--234态度的测量考小计算 P244个性与消费者行为(看书):①运用个性预测购买者行为(预测不到10%);②品牌 个性;③与采用创新产品相关的个性特征:④个性与决策。 P245笔记:网络技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①在线自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②虚拟身份与现 实自我的关系 P252--253笔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要掌握心理描述法用途):定义目标市场、创造市场 新视角、为产品定位、更好的传播产品特征、发展整体策略、推广社会或政治观点。 P255--258看V ALS生活方式分类系统 重点看P258的图10--4表10--12(8种类别)

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

国学经典之大学中庸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6.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8.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9.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1.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2.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13.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14.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15.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16.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1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8.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19.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20.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21.” 2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3.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4.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5.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8.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29.「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学识网为大家带来的《中庸》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

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