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

博物馆可能是最难定义的一类建筑,它的功能和宗旨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自1946年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总要更新博物馆的定义及其相关解释性条款,在2001年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条

例(ICOM Statutes)[1]

中,将“博物馆”定义为:“是

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护、研究、交流并展示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并为公众提供研

究、受教育和欣赏的机会。”

[2]

本文所指的博物馆建筑, 是在经改扩建之后能满足博物馆定义的建筑物。促使博物馆建筑改扩建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再发展进程中对新文化中心的需求激增,这为博物馆建筑自身的更新以及将旧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内部的因素来自于社会需求变化导致新功能大量增加,这使旧建筑从形式到内容都无法适应,进而需要革新。 此外,大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为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指引了方向。

一、当代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潮流的主要特征国外的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更新潮流自1950年代开始,在1970年代和1990年代形成高峰,涌现出大量新旧建筑结合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博物馆建筑的更新体现了对原有建筑和场所的历史感的尊重,“修旧如旧”,反对伪饰与失真。其次,博物馆建筑的更新着重于对建筑艺术性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实践,这使得更新后的博物馆在个性上与那些艺术作品的风格更为接近。此外,面对1970年代爆发的严重的环境与能源危机,博物馆的改造更新更加提倡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新陈代谢”、建筑与环境共生等理念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的形态格局与发展模式。1990年代至今的博物馆建筑更新潮流,则呈现出多元

共生、个性彰显的动态格局(图1~6)。对既有建筑的改扩建更新逐渐成为概念宽泛、内容复杂的可持续的建筑实践活动。

1980年代以来,有很多论著对当代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潮流进行了评述。肯尼斯?赫德森所著的《八十年

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纵览》[3]

一书,主要从博物馆

学角度进行评论与展望,文中也阐述了博物馆工作者对“理想化博物馆”的追求和对博物馆现状的不满。道格拉斯?戴维斯所著的《改造的博物馆:后蓬皮杜时代的设

计与文化》[4]

一书中,重点从艺术评论和社会文化角度

对1970年代~1990年代以来的博物馆改造更新状况进行了论述,认为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是“没有风格的风格”。王路教授在《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一书中,也认为:“……通过博物馆建筑结合城市历史环境的更新规划来赋予某一

历史地段以新的生命,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城市设计。”

[ 5]二、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手法比较

研究既有建筑改扩建应将新旧建筑视为一个整体,互为参照系,其重点是新旧建筑之间隐含于形式、空间、秩序之中的设计手法。改造更新项目好比“成衣改制”,困难与冲突比比皆是,设计难点是将制约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

1 形式的同构与异构

形式的“构”包括构成和构造,由于始终有参照系(即旧建筑)的存在,为我们讨论新旧建筑之间形式的同构与异构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同构与异构对建筑形式的最终影响和给人的观感大相径庭。在处理新旧建筑形式的关系方面,可以概括为同质同构、异质同构、同质异构、异质异构4种情况。

(1)同质同构:新旧建筑之间的视觉整体性同质同构,即运用相同或者相近材质,构成相同或者相近的形式。这种手法在通常的建筑改造更新中并不

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

RENOVATING AND EXPANDING THE MUSEUMS: A STUDY OF APPROACHES AND TRENDS

张颀,郑宁/ ZHANG Qi, ZHENG Ning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06-04-03

摘要: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更新活动自二战后始终频繁活跃,博物馆的定义也随之不断演化。本文阐述了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的原因与主要特征,重点从形式的同构异构、空间的置换整合以及秩序的修正重组3方面,探求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的改扩建手法,并对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的更新趋向进行评述。

Abstract: Museums in western countries have beenenjoying a time of continuous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after WW II. The concepts of Museum have also vastlychanged in the same period. The paper analyzed thereasons and central characters of these activities briefly.The emphasis of this study is to search after the waysand means of conversion and extension ofcontemporary foreign museum architecture, whichinclud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inscapes of form, thereplacement and conformity of space, and themodification and reform of order. Finally the authorcomments on the renewal trends of contemporaryforeign museum architecture.关键词:博物馆建筑,改建,扩建,更新

Key words: Museum architecture, Conversion,Extension, Renew

23

1 意大利石膏雕塑展览馆扩建,卡罗?斯卡帕,1957年

2 意大利维齐奥城堡博物馆,卡罗?斯卡帕,1958年~1964年3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1978年

多见,但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别是对历史遗迹的复原更新中,为了求得视觉整体性,可以直接采用拆除的旧材料替换掉损坏部分;若没有旧材料可以替换,也可以选用同类新材料替换,但是不会故意做旧,以示区别和对历史的尊重。

(2)异质同构: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连贯性

异质同构通常表现为对旧建筑符号的再利用。建筑师可以大胆地采用现代材料,构成古代的形制,给人以异曲同工之感。如仿造古代形式的现代玻璃穹顶,其室内空间同样会给人以向上、向心之感,室外效果也构成近似的天际轮廓线。所不同的是消除了以往的封闭压抑,代之以通透明亮,这也是材料变化后产生的不同效果。

(3)同质异构:新旧建筑之间的时间延续性

同质异构手法的运用,在大、中型博物馆建筑的扩建中经常可见。材质上选用和谐的色调与相近质感,如采用抛光度有微差的同种石材或分割方式类似的面砖等,但是在构造与构成上,新建筑则可能完全不受旧建筑形态的制约,新旧建筑的造型有所区别,但通过同类材质的选用可体现出历史的延续性。

(4)异质异构:新旧建筑之间的时空差异性

在目前的更新潮流中,异质异构手法表现得比较突出,好比建筑中的“蒙太奇”,凸显了新旧建筑之间的时空差异性,强调一种张力十足的冲突的美。现代的高新技术材料与非线性空间的结合,充满了超时代的未来感,它与一同坐落在基地上的稳重而历史感十足的旧建筑结合在一起,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通常新馆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在视觉效果上与老馆形成对比。

2 空间的置换与整合

空间的置换与整合是改造更新的核心。空间置换包括叠加与替换两种方式,空间整合可分为软化、穿插、镶

嵌、包裹等4种手法。

空间置换

(1)叠加:空间的叠加可以分为垂直向和水平向两

种情况,常见于多层或多体量组合的博览建筑改扩建。

根据功能改变的需要,垂直向叠加可能仅保留部分楼

层,而在其上新建新楼层,新结构体系为旧体系的竖向

延伸。水平向叠加则是根据现有空间整体布局状况而增

设独立的功能空间,如陈展单元、观演厅室等。

(2)替换:空间的替换与旧建筑的功能改变紧密

相联,是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常用手法。它可能是在保

留原有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功能替换,如将厂

房和货栈的大尺度空间再利用作为灵活的陈展空间,

这样有利于降低建造与经营成本,便于维护与更新,空

间的质没有根本改变。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改造是在

原结构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功能的前提下,将旧结构体

系完全替换为新体系,如砖石承重结构被替换为框架

结构等等,结果是打破了原有空间的封闭性与私密性,

转为流通、开放的空间形态,改变了空间的本质,造价

也较为昂贵。

空间整合

(1)软化:空间的软化可分为软化连接和柔化变形

两种情况,较多体现在新旧博览建筑间的边界处理上。

软化连接常用一个软性交通空间连接新旧两个建筑,对

新旧建筑自身的边界不做改变,二者在场所中是较为独

立的个体。柔化变形则通过处理新建筑的边界,或者适

当剔除旧建筑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使二者在场所中更为

契合、并具有相互依存的实体形态。

(2)穿插:通过植入新体量,使新旧建筑有机结合,

亦古亦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积极对话。当植入体

体量较小时,通常被处理成入口或交通空间的标志性构

筑物,以便尽量弱化对旧建筑外部形态的影响;而当植

入体体量较大时,对旧建筑的空间形态影响较大,并导

致旧建筑空间实质与功能流线的转变。

(3)镶嵌:空间的镶嵌常见于在老建筑内部进行的

加建,重点是处理新旧建筑的交接面和交通衔接、以及

解决新建筑的采光问题。特别是在建筑物所处基地狭

小、外部拓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较多采用。它往往利

用旧建筑所围合的庭院和空地进行加建,如同“屋中之

屋”,这种在庭院中独立修建、由建筑包裹的建筑就像一

套箱柜的形式。更新后的新建筑外观对旧建筑影响很

小,但是室内空间变化很大。

(4)包裹:当新建的空间容量远远超出旧建筑已有

的空间容量,而基地条件有限、旧建筑又不具备太多改

造条件时,

“包裹”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旧建筑将部分

或完全容纳在新建筑中,成为新建筑的一部分。更新后,

新建筑的外观将占主导地位,同时,旧建筑可以保持原

有的空间品质。

3 秩序的修正与重组

流线是博览建筑中的行为脉络,也是其内在秩序的

主要体现,秩序的改变会导致博物馆建筑行为的根本变

化。传统的博物馆中,秩序是严谨而有序的,常规的展

览流线体现着自古希腊时代延续至今的经典的空间序列

之美,功能分区与人流组织是合理而互不干扰的。而在

改造更新中,建筑师可以遵从并延续已有的秩序,营造

相近的空间氛围;也可以对秩序进行修正;或者对秩序

的片断执行突变;或者对秩序的语言实行解构;甚至从

根本上对秩序进行重组。

(1)修正:修正的目的在于通过摒弃其他干扰因

素,来优化秩序的品质。通常多为端口开放式的改建,秩

序处于量变之中,可以进行持续不断地修正。

(2)突变:可以理解为类似于生物的氨基链上的遗

56

4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盖?奥兰迪,1980年~1987年

5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改扩建,贝聿铭,1983年~1993年

6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新馆,丹尼尔?里勃斯金德,1989年~1998年

传基因突变,强调秩序的跳跃性,如从传统的单元式展览空间到弹性开放展厅的跳转。建筑中的秩序突变是设计者人为施与的,也可以认为是在社会变革下的必然产物。它的意义在于为秩序的进化提供多重可能,这比突变的实际效果意义更大。

(3)解构:是对秩序的语言进行解析重构的过程,强调秩序的非理性。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或超现代的秩序语汇,在研究传统秩序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实行片断化或解析化处理。从陈展效果上看,体现出凌乱、分散、芜杂、甚至无序的反恒常状态。

(4)重组:重组的目的同样是优化秩序的品质,但与修正不同的是,重组所带来的是秩序的质变。重组的过程更为理性,包容性更强,它可以设置开放式的端口以供后继更新,同时也允许秩序的突变与解构存在。

三、博物馆建筑的更新趋向研究

1 空间的流动性与戏剧性趋向

空间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知觉性”空间中,即行为可达的场所。通过设计灵活多变的陈展空间,能够强调现场体验的仪式感和互动性;也可将地面空间面向都市开放,吸纳城市观众,使场所肌理与城市肌理融合;还可以增加交流空间,使空间互相渗透(图7、8)。空间的戏剧性主要体现在“视觉性”空间中,即视觉可达的场所。通过借景、对景、过白等手法的运用或室内外空间的转化,来拓展视觉空间。还可以借用博物馆的主题、历史场所的底蕴来唤起观者的认同感(图9、10)。

2 功能的复合性与提纯性趋向

功能的复合性主要表现在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建筑中:更新后功能将更为细化;展示空间的划分将更为灵活多样和具有更强的兼容性 ;流线的组织也将更为复杂化;博物馆的使命也不单纯是艺术品的藏所,而是演变为综合性的文化、教育、研究机构,因此,其展览空间的增幅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增幅接近甚至较少(图11)。而中小型博物馆采用藏、展一体化模式,通过更新,展览空间将占增加面积的大多数份额,因此体现出功能的提纯性。同样,主题博物馆的更新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效地微缩一段历史或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索。很多由古堡、名人故居改建而成的博览建筑,受原主人藏品和爱好的影响,大多注重展品的主题化和纯粹性,流线简洁流畅(图12)。

3 造型的多元化与关联化趋向

或谦和,或张扬,或稳重,或飘逸,这就是现今博物馆更新中的造型特点。新旧建筑的造型处理,有基于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考虑的温和改良(图13),有结合新旧建筑风格的中庸之作,也有完全展现建筑师个性的大胆作品(图14),总之是多元化的。但无论形态如何,建筑师总要强调新建筑和旧建筑之间或远、或近、或隐、或现的关联性。

4 结构的清晰性与含混性趋向

上世纪早期,柯布西耶的结构革命性在于理性地将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分为独立体系,影响深远。而今日的更新潮流中,很多设计热衷于表达新旧结构体系关系上的清晰(图15)和含混(图16)这两种对立的形态。含混的原因可能是历史造成的:当新体系支撑全局后,旧体系失去了结构意义,作为纪念物而单独存在 ;更多的情况是表现为相互依存地交织在一起的新旧体系。建筑师有时也热衷于表达独立于旧结构体系之外、新体系克服重力或摆脱平衡后的失重与失衡。

5 材质运用的地域化和通用化趋向

地域化的建筑材料包括竹、木、石等,多用作支撑或者围护结构。通过色彩的冷与暖对比、明艳与暧昧的调和、肌理的粗糙与精细、凝重与轻盈等等的搭配,唤起对传统文明的追忆(图17)。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通用化的建筑材料不限地域

789101112

7.8 “知觉性”空间:美国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扩建,赫尔佐格&德梅龙设计。红色区域为直接向都市开放的地面空间,也直接

面向大众服务,并增设了很多自由的交流与展示场所,使空间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与可达性。图7为扩建后平面图,图8为建设

中的新馆,2005年。

9.10 “视觉性”空间: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扩建,黑川纪章,1999年。图9为新旧建筑全景,图10为从新馆地下半圆厅向老

建筑望去:新旧建筑在地面上各自独立,但在地下相连,而且

可以从地下的圆厅处望到老建筑,体现了视觉空间的可达性。11 功能复合性: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改扩建后功能分区示意图,蓝色为博物馆区,黄色为图书馆区,红色为画廊,绿色为演出空间区,黑色为会馆和餐厅,2001年。(图片来源:吕迪?鲍尔. 蓬皮杜文化中心VI系统设计. 艺术与设计,2000(10))

12 功能提纯性:意大利锡耶纳市民博物馆,由古堡改造而成,以3层通高的钢楼梯及狭长交通厅联系各层展室。

和场所,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类建筑中,而且表达和处理手法多样, 赋于变化。 比如玻璃材质的运用,除采光功能外,可用作围护结构和屋面材料,还可用做地面层。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新旧建筑衔接体的处理中,都不约而同地运用玻璃材质,在技术操作便利的同时,弱化了新旧建筑之间的冲突(图18)。

6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趋向

很多改造项目的设备更新投资要占总工程投资的40%~50%以上,足见设备更新之重要。设备更新既要

满足日益复杂严格的博物馆学要求和建筑规范要求,又

要符合大众对艺术场所不断提升的行为、审美及心理需

求(图19)。

在蓬皮杜中心的标识系统改造中,没有“用新的符

号代替旧的符号”,而是“创造出一种集遗产与新颖于一

体的视觉环境……” [6]。由于在建筑内部再次引入了目

前外观设备所采用的蓝、绿、黄、红4种色彩,标识与

视觉导向之间变得协调起来(图20)。

博物馆的设备更新重点在陈展空间的采光、通风等

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的更新中。设计师经常利用顶层空

间,增设采光天窗,以解决旧建筑普遍存在的自然光源

不足的问题(图21);或在开敞大厅内植入通透的液压

电梯、自动扶梯等交通设备,既满足功能需要,同时又

作为共享大厅内的景观存在(图22)。

总而言之,这些设计趋向都体现着一种后工业时

131517141618

1920

2122

13 造型关联化:法国南锡美术馆, E.+L.波多恩建筑师事务所,1999年。

新馆融入现代与传统元素,谦逊和谐。

(图片来源:陈晋略 主编. 贝思出版有限公司 汇编. 博物馆.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 造型多元化:意大利都灵灵格托的皮纳考特卡博物馆,伦佐?皮亚诺。新体量有如一个“珍宝箱”,置于菲亚特汽车厂的厂房屋顶上。(图片来源:Architectural Record, 2005(07))

15 结构的清晰性:奥地利哈特恩伯格会议与展示中心,由旧钢厂遗迹改造,新结构为水平向狭长的钢和玻璃的构筑物,贯穿于旧砖石结构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来源:Arian Mostaedi. Museums & ArtFacilities. Carles Broto & Josep Ma Minguet. Barcelona, Spain, 2001)16 结构的含混性:汉诺威历史博物馆遗址墙体外观。遗址墙体已经融为

新建筑的一部分,但从悬浮于遗址墙体之上的新馆屋顶能够看出新旧

结构体系的脱离,遗址墙体更多地充当起一件反映城市遗产的艺术展品。

(图片来源 :王路.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7 地域化材质:日本石的美术馆,隈研吾,2002年。新旧建筑石材对

比。(图片来源:JA,2001winter(40))

18 通用化材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磨坊城市博物馆,玻璃

作为外围护结构,最大限度地弱化新体量,保留历史原味。

(图片来源:

Architectural Record,2004(02))

19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米兰市民广场原档案馆改为建筑艺术

展览馆,轻巧的钢索结构通过侧墙上的3个节点和老建筑洞口的加

固处理将异型玻璃楼梯固定于老建筑上,形成一道奇特的景观。

20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标示系统改

造,2002年。

(图片来源:吕迪?鲍尔. 蓬皮杜文化中心VI系统设

计.艺术与设计,2000(10))

21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奥塞美术馆采光天窗与内部增建的结

合交通空间设计的建筑展览单元。

22 设备更新的高技术与泛艺术:法国克莱蒙特-弗朗德艺术博物馆,

加建中庭中面向陈展单元的景观电梯。

(图片来源:Arian Mostaedi.

Museums & Art Facilities. Carles Broto & Josep Ma Minguet. Barcelona, 2001)

伴随着建筑工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建筑呈现出日益丰富的形象,日新月异的建筑材料展现着不同的风采。玻璃作为一种有着独特个性的现代建筑材料,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的应用从屋顶到地面,从门窗到墙体,从家俱到装饰,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由于建筑师的巧妙构思,玻璃处处表现出它特有的风采,丰富着现代人的生活空间,渲染出一个个人们意想不到的新世界。同样,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这个建筑设计领域,玻璃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材料的应用角度,在旧建筑改造中,出于建筑遗产史料原真性和可读性的要求,其修补部分或与旧肌体直接相连的新肌体,应尽可能采用与之不同的材料,这也是《威尼斯宪章》所强调的。另外,还需考虑的一点是修建或加建的可逆性,以免防碍日后进一步的保护修复措施。水泥、混凝土等强粘接性材料由于其不可逆性和自身的物理缺陷,再加上造成的封闭的建筑形象与砖石建筑厚重感互相重叠,不利于突出旧肌体的美学特征等特点,因而在旧建筑的修复加固中不宜大量使用。与水泥、混凝土相比,玻璃则是较为广泛使用的理想的修

建材料。[1]

首先,它们与砖石等材料可以明显区分,易

于识别。其次,玻璃在与旧肌体连接时一般使用螺栓等方式,对旧肌体的破坏、依赖程度小,还有易于拆卸、施

工工期短、破坏小、结构承载力强等优点。另外,玻璃所造成的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能与旧肌体形成良好的

对比、反射、融合,反映当代的材料、技术等建筑特征。正是由于玻璃特殊的光学性质以及鲜明的时代性,它在旧建筑改造及更新设计中,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一、玻璃的光学特性

玻璃具有的多种光学特性能使界面产生不同的特性及表情,从而满足多种需求。

1 透射性

玻璃的透射性是指光线透射过玻璃的性能。建筑师常常采用透明玻璃表现玻璃的透射性。玻璃可以做到完全的透明,甚至望过去空无一物,创造出明亮的光环境。透明是我们这个时代建筑的一个显著特性,玻璃是达成这种透明性的有功之臣。玻璃建筑反映周围世界的千变万化,不仅使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可以透过玻璃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存在,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节奏与自然共存。玻璃建筑带来的透明性仿佛化解了建筑空间的边界,成为“不存在的存在”,为建筑世界带来了更广阔、更深远的空间意象。

半透明的玻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它表面呈现出的独一性既不能让人看透它的内部,又不带丝毫的表情,漠然得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同时,它的透光性又使之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从而与边界产生了有选择的融合。

2 反射性

玻璃的反射性,是指光线经过玻璃表面时被反射的

玻璃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的应用

A STUDY OF GLASS USED IN RENOVATION & RENEWAL

徐强/XU Qiang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日期:2006-04-06

摘要:玻璃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因其特殊的光学性质及鲜明的时代感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应用广泛。本文试从形态、空间、表皮、技术等方面切入,分析玻璃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中的应用策略。

Abstract: As an ordinary architecture material, glasshas been in wide use in renovation and renewal for itstransparency and its strong symbolic connection to the‘spirit of time’.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nalyze the strategyof using glass in renovation and renewal through thesection of configuration, space, surface, technology.关键词:玻璃,改造,更新,策略

Key words: Glass, Renovation, Renewal, Strategy

代的精致而不乏人文气息的审美情趣,关照人的情感需求。

四、结语

博物馆建筑的更新始终是一种充满理性的建筑行为,它所面临的制约性很大,解决的关键是对现有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重组。同时,它也是一项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再创作活动,更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考验。当旧建筑被再次赋予新生——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将是弥合了时代鸿沟和文化差异之后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不断进化的建筑艺术品。而这种革新,仍然可能不是旧建筑的最终结局 ,只要时代不断进步,建筑就将一直“处在生成

和变化之中” [7]。□

注释:

[1]博物馆定义,根据 Development of the Museum

Definition according to ICOM Statutes (1946 - 2001)一文翻译,http://www.icom.museum。

[2]上述定义所指机构,包括冠名为博物馆的建筑和符合上述定义及其解释条款的相关场所和建筑。[3][英]肯尼斯?赫德森. 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纵览. 王殿明,杨绮华,陈凤鸣 译.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130~174

[4]Douglas. Davis, J. Lang, J. Long. The MuseumTransformed: Design and Culture in the Post-Pompidou Age. New York: Abbeville Press, 1990[5]王路.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3

[6]吕迪?鲍尔. 蓬皮杜文化中心VI系统设计. 艺术与设计,2000(10): 26~3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0页。转引自:

吴焕加. 前言. 见:王建国,张彤 编. 安藤忠雄.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2参考文献:

1.[英]肯尼斯?赫德森. 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纵览(Museums For The 1980s: A Survey of WorldTrends). 王殿明,杨绮华,陈凤鸣 译.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2.王路. 德国当代博物馆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Yukio Futagawa. GA01-MUSEUM 1. Tokyo: A.D.A. EDITA Tokyo Co., Ltd. , 2001

4.Douglas. Davis, J. Lang, J. Long. The MuseumTransformed: Design and Culture in the Post-Pompidou Age. New York: Abbeville Press, 1990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3.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3.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4.绿色建筑的意义 节约能源和资源,减CO2少污染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

国外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案例

国外绿色生态建筑 设计案例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 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 邵文晞



1 2 3 4 5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国外绿 建筑发展 国外绿色建筑特点介绍 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 巴克雷卡德总部 建筑研究组织办公楼
6 7 8 9 10
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 欧文化中 建筑通风借鉴案例 德国商业银行总部大厦 墨尔本政府办公楼 森斯伯瑞英国大型连锁超市
2008-11-4
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

绿色建筑的提出
一九八一~一九九九 年来NASA所测得的 地球南极臭氧层破洞 日渐扩大的情形

绿色建筑的提出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 与会者第 次明确提出了 发展大会”,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由此渐成 一个兼顾环境关注与舒适健康的研究体系, 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当今 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准
世界各国的绿色标准情况
Eko Profile Promis E BREEAM ESCALE Eco Effect Eco Quantum E-top LEEDLEED -Canada, GBTool BREEAMBREEAM-Green Leaf LEED
GOBAS
HKHKBEAM
CASBEE
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第 一次「地球环境高峰会议」 次「地球环境高峰会议」
NABERS SBAT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7414063.html, 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杨昊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住房的需求,房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而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和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状况;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共处是建筑永恒的发展主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不科学的开发方式使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可以说,绿色建筑对建筑行业和地产行业而言是个崭新的概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立体绿化、花园或绿色的建筑,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满足人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对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破坏,且在不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如节约能源、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建材等)、保护环境及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以“绿色建筑”又常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 3.绿色建筑的内涵 3.1节约环保

谈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

谈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

————————————————————————————————作者:————————————————————————————————日期:

谈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旅游管理 谈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 在现代旅游产业中,博物馆成为了文化独特概括集中并展现的一种旅游资源,受到了众多旅游者的青睐。但博物馆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和开发经营的有限性却制约着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博物馆现代的内涵的界定,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博物馆中旅游产品纪念品等的开发与经营模式以及、博物馆旅游开发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提供一点理论依据。 周志宇 自从我国旅游业产生以来,博物馆就成了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博物馆就已经部分或全部地对外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因国家重视文化事业,我国的博物馆数量在当时经历过大幅度的增长过称,在博物馆旅游开发建设中,其在这一时期的旅游景点项目占有较大的比例,旅游纪念品等项目刚刚具有雏形。 一、博物馆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国家建设需要,国家文物局公布“博物馆又是宣传教育历史文化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其当之无愧地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博物馆传统定义是文化事业机构,具有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大功能的机构。”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日益兴起,博物馆逐渐适应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食粮的需要,“其自身顺应形势孕育了旅游功能,这一功能也被人们称为娱乐功能、休闲功能等。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而且国家大力打造免费公益职能,使其一直拥

参观军事博物馆后感

参观军事博物馆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侵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国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正当厅屹立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是他,当年带领着四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敌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开创出如今这一片美好的世界。 博物馆正门上方有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伟。军事博物馆是中国惟一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是收藏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和现代的革命历史文物,研究和宣传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国家博物馆。 中央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有模型、有实物。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的那种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那高耸的‘东方红一号’导弹更是阐述着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 寒风刺骨,两翼展厅颇得寒冷,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无数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里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他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从大汶口时期的的一次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似乎总是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硝烟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乱需要战争、抵御外敌。护我中华也需要战争。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创造出种种先进的兵器。这些样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兵器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兵器的改革图:最初的石质兵器到后来的铜制装备,再到后来的火枪火铳,到现在的枪炮弹药、导弹卫星。这一系列的发展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预示着中国人民的再度腾飞! 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了过去的那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状态。一张张颜色灰暗的旧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残垣为我们讲述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历史中反抗外国侵略、誓死保卫家园所做出的一次次斗争。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又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旧中国在哪里灭亡,新中国从那里走来! 首先,我们参观了兵器馆。这里陈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坦克、大炮、导弹、火箭和卫星。顿时,我们被这种威严的场面怔住了。这里的每一件武器,都凝结着中国人的血汗。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先进的武器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国防。 在土地革命战争馆,我们看到了翻身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的巨幅油画,我们看到了贫苦百姓争相送自己的儿子、丈夫参加红军的照片,我们感受到了劳苦大众对党的拥护和爱戴,看到了党在人民群众的地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中老一辈革命家亲笔起草的战斗电文,看到了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牛皮水袋和草鞋,看到了过草地、爬雪山时艰难的步伐,我们感受到了正是有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正是有了党组织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们看到了党的新政权面临的恶劣环境和艰难局面,一面党旗,一片忠诚,一分誓言,一颗赤心,老一辈革命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着中国最伟大的战争。同时,我们还看到了红军行军时用过的铁锅、挖野菜用过的刺刀、打仗时用过的土炮、打胜仗后军事指挥员的合影埔军校第一期同学录、毛泽东、周恩来使用的望远镜、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手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钢印、泸定桥铁索、张学良赠宋哲元的指挥刀以及各种的公文。掩面沉思,我觉得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惟有时间能够证明发生的一切。 当看完抗日战争纪念馆后感触颇多,这些物品共同谱写出一首抗日之歌,眼睛触及他们的同时,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个与之相关的画面,那是这些物品的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了抗日的艰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坚强的意志,看到了他们用血在为我们创建幸福之路。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我还听到了我军与日寇抗战时的枪林弹雨声,甚至是亲临其境,爬雪山过草地,那时才真正

全国各主要红色教育基地

全国308个红色教育基地(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市 1.天安门广场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城 3.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4.李大钊烈士陵园 5.中国国家博物馆 6.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7.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天津市 1.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2.平津战役纪念馆 3.盘山烈士陵园 河北省 1.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红色基地 2.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3.邯郸市红色基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4.邯郸市红色基地—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 5.保定市红色基地—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6.保定市红色基地—易县狼牙山景区 7.保定市红色基地—安新县白洋淀景区 8.保定市红色基地—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 9.保定市红色基地—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10.唐山市红色基地(丰润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乐亭县李大钊故居和纪念馆)11.邢台市邢台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 12.沧州市献县马本斋烈士纪念馆 13.承德市隆化市董存瑞烈士陵园及纪念馆 山西省 1.长治市红色基地—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2.长治市红色基地—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

3.长治市红色基地—“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 4.长治市红色基地—黎城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5.晋中市左权县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 6.大同市红色基地—大同煤矿遇害矿工“万人坑”展览馆 7.大同市红色基地—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 8.忻州市红色基地(五台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9.吕梁市红色基地(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10.太原市红色基地(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 内蒙古自治区 1.呼和浩特市红色基地(乌兰夫故居和纪念馆,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旧址)2.满洲里市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教育基地 辽宁省 1.沈阳市红色基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2.抚顺市红色基地(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战犯管理所旧址) 3.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景区 4.锦州市红色基地(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 5.葫芦岛市塔山阻击战纪念馆 6.大连市关向应故居纪念馆 吉林省 1.四平市红色基地(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革命烈士陵园,四平烈士纪念塔)2.白山市红色基地—白山市郊七道江遗址 3.白山市红色基地—临江市“四保临江”烈士陵园 4.白山市红色基地—陈云旧居 5.白山市红色基地—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难地 6.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 黑龙江省 1.哈尔滨市区红色基地—东北烈士纪念馆 2.哈尔滨市区红色基地—东北抗联博物馆 3.哈尔滨市区红色基地—哈尔滨烈士陵园

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摘要: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己成为 全球对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思想战略共识。而绿色建筑是近年来提及越来越多的 的一个词汇,也是建筑行业所追逐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 国公民对住所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节能、环保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绿色 建筑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前景。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必要性;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这一环保理念的提出,使建筑行业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环保、健康 的需求,目前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建筑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 要理念,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同时,绿色建筑是我国建设创 新型国家的重要工作部分,不但能节约资源、改善居民生活,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还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发展要求,所以绿色建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绿色建筑概述 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 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最大效率地 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 中资源环境约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们提供安全环保、自然舒适、 经济健康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特点。1)降低能耗。绿色建筑能使能源、资源消耗降至最低程度,绿色 建筑和既有建筑相比,耗能可降低70%~75%,最好的能降低80%。2)合理用材。最大限度利用土地,使用无污染、可拆卸材料,生活垃圾内部消化,形成类似生 物链的良性循环。3)生态和谐。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气候条件,在风格上 完全本地化,所以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和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4)设计合理。 绿色建筑有健康舒适的结构布置,朝向、形状、室内空间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 然采光系统和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宜人的周围环境。5)外部环境。绿色建筑 周围环境有洁净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 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荫等效果。6)全程监控。 绿色建筑强调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一直到建造、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都要环保可行。7)方便适宜。绿色建筑的建筑功能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等特点。8)成本合理。绿色建筑在使用先进技术后能降低造价,节约运行管理费用,使建筑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 二、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绿色建筑,也叫做环保建筑、节能建筑等。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 的保罗索勒提出生态建筑,从而使环保类型的建筑得到发展。直到1990年,首 个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并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开始了迅速的发展,改变 了建筑的使用材料及使用性能,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建筑对环境的负影响。然而,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则相对迟缓,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 起步相对较晚,直至2005年,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出台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我国的绿色建筑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后,又陆续开展发布了“双百工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等一系列模范工程和相关制度。“十二五”以后国

对当前中小型博物馆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对当前中小型博物馆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秦耀宾 (石家庄市博物馆河北石家庄050011)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有三大社会职能:收藏保管、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阶,博物馆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角色地位越来越明显,人们对博物馆在传承文化、提高大众艺术审美情趣和服务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期望值不断提高。毫不夸张的说,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是一个集艺术、知识、科学、教育、公益娱乐于一体的殿堂。走进这个殿堂,是为了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享受生活、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升品味。许多发达城市的博物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博物馆软、硬件上进行了积极的改善。尤其是在软件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提高工作队伍的素质、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理念,提高展览水平,完善服务职能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许多地方的博物馆内部,由于没有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一些业务上不思进取、整天混日子的人可以长期占据工作岗位,而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员也缺乏动力,以致大部分地方博物馆死气沉沉,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无意识作为,无动力作为,无方向作为和无条件作为。 无意识作为:一种长期的思想沉淀,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休闲养老的地方,或者是看管文物和举办展览的地方。导致进入博物馆工作成为了中老年人员的首选,包括:退伍军人及其家属、党政机关家属、军烈属等无进取心又想抱金饭碗的一部分人。从而使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思想意识落后,专业知识缺乏,无进取心的通病。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家庭事务繁多,需要抽出大部分时间来料理家庭事务,从而使得工作成为了家庭事务的附庸。要想料理家庭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工作量,减少博物馆举办活动次数,尽量不作为。思想的局限加上家庭的影响,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安于现状,逃避工作,由不作为到无意识作为。 无动力作为:博物馆的现行机制缺乏作为动力,表现在缺少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流动机制。博物馆日常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的审批制度和审核制度,使得博物馆的经费都有明确的用途,不存在闲余资金供博物馆自主支配。这样博物馆就无法通过资金奖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干多干少都一样,干与不干无差别,大家都是挣自己的工资,不存在工资以外的分配关系。从而出现有工作没人干,干工作不受益的局面,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家都不积极,都不作为。再有,博物馆不存在岗位竞争流动机制,各个岗位的分配关系都是单一的工资制,没有岗位分配的差别。只要你是博物馆的员工,你就永远是博物馆的员工,就永远老老实实的挣自己的那份工资,不存在一般员工和中层干部的分配差别,也不存在各个部门因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差别产生的分配差异。所以没有人去争取中层领导职位,也没有人去竞争部门工作岗位,谁在那个岗位上就安于现状,不去发掘哪个岗位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更能为博物馆和自己带来效益。 无能力作为:博物馆工作存在很大的伸缩空间,个人能动性的发挥起决定作用。不发挥个人能动性,博物馆的工作就是看管好文物,举办简单的低质量展览。社会对博物馆的认可就是政府一个可有可无的单位,价值无从谈起。如果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则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各种资源,举办多种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举的活动,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改善博物馆畸形的现状。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博物馆在人才储备和人才结构方面很不完善,缺乏具有闯劲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才。员工年龄的偏高化和能力的一般化,使得工作队伍缺少激情和创新,混日子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 无条件作为:博物馆的现行机制在很多方面不但没有为工作提供条件,恰恰成了一种束缚。由于许多事业单位实行一岗定终身制度,使有无能力,能力高低成为次要因素,只要人在,这个岗位就是你的。这样一些业务上不思进取、整天混日子的人可以长期占据工作岗位。有些有能力想作为的员工,由于受到行政管理和岗位职责的限制,想作为却发现没有作为的空间和条件。放权、简化行政管理流程、改变现存上岗制度成为作为的必需。作为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资金。做事就要花钱,没有资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无法开展,而博物馆的现状又恰恰是资金紧张,要想作为就必须考虑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开源节流,让博物馆的部分资源和岗位介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到市场中淘金。节流则主要表现为对博物馆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应用,尽最大可能实现物尽其能、人尽其才。从而为作为创造必要的条件。 以上是我对当前中小型博物馆现状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容易解决的,毕竟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大环境的支持。但也有些问题我们通过努力是可以解决,至少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对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存在改进的可行性。一是内部用人机制。二是部分资源和岗位介入市场开源。 内部用人机制改革:博物馆作为一个事业单位,隶属于行政部门,在用人机制上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自主空间很小,这决定了博物馆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用人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博物馆现状又迫使我们必须对现有的用人机制做出调整。所以,我认为博物馆当前的用人机制改革应当本着:尽可能保持现有人员数量,以降低调整的难度和阻力,通过重新调整现有人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状态,来达到激活和改善博物馆人浮于事、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具体做法如下: 1.调整部室设置,明确部室职责 部室职责不明确是我馆现存的一个急需改进的问题,我馆现设文物部、宣教部、美工部、外联部、保卫部等几个主要部室,部室设置基本囊括了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但由于部室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使得各部室不能协调工作,经常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工作的进展和质量。以我馆举办一展览为例:一个完整的展览需要全馆这几个部室的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取得成效。首先是策划设计部门根据馆藏文物情况策划展览,并设计展览方案(包括内容设计方案和形式设计方案),展览方案经馆内会议通过后,正式确定举办展览,同时,策划设计部门就展览方案同展览涉及其他部门交流交换意见,取得一致。文物部门负责提供展览所需文物和文物资料,对文物的使用和文物的安全等相关问题分别同布展部门和保卫部门进行协调和意见交换,至此文物部门工作完成。宣教部门根据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和文物部门对文物使用的要求实施布展,并对展览过程中的讲解工作负责安排,展览结束时再根据要求撤展。保卫部门根据文物及其他方面的安全要求实施安全保卫工作。这样一个展览就分工明确的完成了。期间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了展览的顺利进行,由哪个部室自己承担责任。以文字的形式明确各部室的职责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2.实行岗位竞包和岗位互选 岗位竞包和岗位互选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分配差别。职责不明确就无法确定竞包岗位工作成效的有效评估,分配无差别就无法调动岗位竞包者的积极性和真正实现岗位的互选,因为互选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不同优点的人走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效用。没有分配差别就不会存在竞争上岗,也不会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改革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显现成果。也许我们的一些"折腾"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我们去做了,只要比原来的情况好一点哪怕仅仅是那么一点点,我们也值的,因为好一点点也是好了,也算我们对得起自己一生占据这个岗位的职责和良心了。 作者简介:秦耀宾,男,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人,石家庄市博物馆 NO.05,20092009-05 青年科学 -178-

参观军事博物馆感受

参观军事博物馆感受 10月31日我院党支部所有成员参观了军事博物馆,没有了平时的玩笑,一踏进军博的大门,我就被一种肃穆包围着。因为我走进的地方,真实地记录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走出来的历史。军博的正门上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其建筑巍峨壮观,气势雄伟。 这次为了庆祝祖国的六十华诞,军事博物馆展出了“和谐中国”大型画展。一幅幅国画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为之震撼。我看到这些话大部分出自台湾同胞的妙手。我想这是每个画家用自己炙热的爱国心勾勒出的美丽画卷,这一幅幅国画代表着他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对台湾能够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无比期盼之情。我相信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以及台湾同胞的支持,宝岛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更加应该响应党的号召,为台湾的早日回归奉献一份力量,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出一份力量。 军博的基本布局包括: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兵器馆、古代战争馆、近代战争馆。走在这些展厅中,让我们回味了当年那些令人激动的一幕幕。 通过参观,大家都有深深的感触,历史给我们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为了争取独立流血流汗、前赴后继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使我们对历史上一切爱国者和革命先辈的尊敬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历史上,越是在我国民族面临危亡威胁的严重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越发高昂,越发激扬。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特别是在参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馆时,给我们带来的触动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在看到侵略者残酷行径的同时,我们深感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肩上责任的重大。看着一幅幅反映当时艰苦现实的图片,好些人不仅潸然泪下,每一个参观的人都真切地感觉到现在的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好好学习,为社会为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党的下一代的接班人我们一定会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应该不断地增强民族

(整理)中国红色教育基地、红色路线概览.

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基地区域” 1、以上海为中心的“泸浙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2、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3、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百色风雷,两江红旗”。 4、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5、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艰苦卓绝,革命奇迹”。 6、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7、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 8、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 9、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10、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太行硝烟,胜利曙光”。 11、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川陕苏区,红岩精神”。

12、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基地区域”,主题形象是“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30条“红色精品线路”: 1、北京-遵化-乐亭-天津线 主要红色基地有: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李大钊烈士陵园,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唐山市乐亭县李大钊故居和纪念馆;天津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盘山烈士陵园。 2、北京-保定-西柏坡线 主要红色基地有: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城,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易县狼牙山五壮士塔,安新县白洋淀景区,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 3、上海-嘉兴-平阳线 主要红色基地有:上海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宋庆龄陵园,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嘉兴市南湖风景名胜区(中共一大旧址);温州市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 4、南京-镇江-句容-常熟线 主要红色基地有:南京市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镇江市句容县茅山新四军纪念地;常熟市沙家浜旅游区。 5、泰州-盐城-淮安-徐州线 主要红色基地有:泰州市泰兴市黄桥战役纪念馆,白马庙;盐城市新四军重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浅析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9-07-26T16:00:49.6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刘晰影李燕 [导读] 摘要: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十几年还制定出了相关的发展决策。 广州南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武汉分院 430000 摘要:为了解决出现的问题,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十几年还制定出了相关的发展决策。正是由于绿色建筑概念的引入,促使人们的生活更多新鲜的元素,建筑本身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现状,总结了其主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发展前景 引言 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来自于美国的建筑设计师B?富勒在1930年左右提出的概念,并且在他的观点当中提出在进行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应该对人类的发展计划、全球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考虑,并且最大限度减少对于资源的浪费,促使资源的有效应用,以此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他是首位提出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减少浪费和增加利用概念的学者,也就是说强调要加强循环利用,并且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最近一些年,许多的国家都见了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且通过相关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对在建以及已建的绿色建筑进行定量的评估和分析,并且对建筑的节能情况进行改造,提出针对性的技术指标要求。 1 绿色建筑基本概念 在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上,由于当时的办会宗旨的影响,很好的体现了绿色建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作为城市构成的元素,建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还是很模糊,当时只是局限于泛泛的诸如立体绿化、屋顶花园之类。随着这次世博会的召开,人们对于绿色建筑有了新的认识,严格意义上来说,绿色建筑是一种观念,并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对各种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包括太阳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外围护技术、建筑空调设备采暖技术等等,从建筑设计方面来说,表现为建筑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对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进行充分的考虑。 2 国内外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现状 2.1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国外的绿色建筑发展要早于国内,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很多示范工程和实践案例。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英国BRE的环境楼,该栋建筑很好为二十一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绿色建筑的样板。该工程为一个三层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达到了6000m2,整体设计比较新颖,并且环境健康舒适,从办公建筑的功能来说,其提供了较低能耗并且舒适健康的办公场所,并且在整个项目当中还设定了针对各项新颖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验和检测设备。该建筑对太阳光照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运用,并且在南面墙体主要采用的是动式外白页窗,对日光的进入可以进行有效控制,减少了阳光的直接射入,并且使得建筑外观更加美观。国外发达国家这样的典型工程案例还有很多,从整体上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完善的程度,并且有很多的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保守估计目前我国的建筑面积估计有400亿平米,估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的建筑面积还会再增加300亿平米,也就是说每年我国的建筑面积会增加大概20亿平米。这么大的增量就以为这需要大量的能耗,包括资源的消耗等,土地资源、建筑用材料等都是重要的资源。根据资料显示,从整个建筑能耗的角度来说,其占到了整个社会能耗的30%,其中建筑材料的生产能耗是最大的,占到了17.2%。还有一点就是建筑材料的污染也是不能忽略的,其中会产生包括光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在内的各种污染,对于人们的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到了整个社会垃圾的40%,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3 绿色建筑设计发展前景分析 3.1 以精细化设计实现高能效 绿色建筑当中的低能耗和高能效的要求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等全过程中进行能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在减少能源的消耗量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树立正确的绿色建筑节能观念,在尽力避免浪费的前提之下需要对投资的分配进行控制,投资应该主动转移到针对建筑节能产品品质以及节约资源的技术方面,使得建筑工程的总体造价增加不会很多,或者是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之下实现建筑的绿色化。 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说,建筑设计过程一直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之下,建筑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是否能有效实现并且顺利推进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不符合实际情况、建筑结构形式夸张、能源消耗过多等不合理的设计方案都需要进行修改。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创新设计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消耗量极性反复推敲和核算,做到设计的精细化。只有采取这种精细化的设计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建筑施工以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并且保证能源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保证建筑是满足环保需求的,更好实现绿色建筑的本质要求。 3.2 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在绿色建筑当中,绿色建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材料对于建筑物的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建筑寿命的长短,大型重要性建筑都是要求寿命可以延续到一百年,在这么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整个建筑物不管是在结构质量还是材料损伤方面都会受到外部荷载、材料老化腐蚀以及长期疲劳荷载的影响,在这些外部影响的作用下,建筑结构肯定会产生一定损伤,甚至很有可能会导致建筑的破坏和坍塌。 针对高性能材料的研制,主要研制高强度、高耐久性、质量轻、装饰功能好的多功能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充分地运用,有效发挥材料的特性。对当地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就地取材,在选取原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使用,大量使用垃圾、尾矿、废渣等各种废弃的人工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变废为宝,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和有效利用,最终达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和平衡的目的。 3.3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路线的调整 绿色建筑技术是相互联系的,并且是多层次发展,相互之间并不是独立和分割的。一般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一个就是将绿色建筑作为整个城市当中的重要三体功能模块进行分配;再者就是对绿色建筑单位个体的内部施工技术进行集成,形成绿色建筑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博物馆作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产业;现状;对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食粮,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当前,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更加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文化及艺术品收藏保管和展示的重要场所,为文物及艺术品信息传播和海内外文化交流提供服务。但是,当前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要加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促进博物馆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资金缺乏。长期以来,博物馆遵循的是免费开放的原则,因此在资金使用方面一直是靠政府补

贴。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较大的缓解了博物馆运营上的资金短缺问题,但多数博物馆想要进行文化产业发展往往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资金不足,相关的技术和人力资源都难以得到补充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容易导致博物馆对发展文化产业丧失动力和信心。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尚不健全。博物馆文化产业模式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行政管理痕迹过重;二是文化产品的开发脱离市场,还是以纪念品为主,多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缺发创新性。很多文化产品没有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入手,“大路货”和“地摊货”绝不是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更与产业规模化相差甚远;三是组建懂经营、懂研发、懂营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团队颇为困难;四是多数博物馆对市场需求不够敏感,市场营销水平低,缺乏熟练掌握、运用市场化手段的能力。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商品缺乏自身特色。博物馆文化产品缺乏自身特色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小型博物馆中,对于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博物馆要相对好些。目前,大部分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地,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但在参观完展览后选购旅游商品时就会发现博物馆所提供的文化商品基本上都是社会上的“山寨货”,没有一点博物馆的自身

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20xx年9月17日,在党办的组织下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浸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正当厅屹立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是他,当年带领着四万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敌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开创出现在这一片美好的世界。 中央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有模型、有实物。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的那种绝不屈服、永久向上的精神。那高耸的东方红一号导弹更是阐述着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 冬风刺骨,两翼展厅已颇是严寒,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很多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儿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差不多完成了历史给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从大汶口时期的第一场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大概总是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硝烟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乱需要战争,抵御外侮、护我中华也需要战争。在这很多次的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制造出种种先进的兵器。这些样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兵器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兵器的改革图:最初的石质斧钺到后来的铜质戈戟,再到后来的火枪火铳,到现在的枪炮弹药、导弹卫星。这一系列的进展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再度腾飞! 现在的中国差不多永久告辞了过去的那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状态。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同时努力地遵循着这些政策来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以期达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标世界和平。陈列馆中的一切便是这最好的见证。 一张张颜色灰暗的旧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残垣为我们讲述着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抵抗外国侵略、誓死保卫家园所作出的一次次斗争。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同时又是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旧中国在那儿灭亡,新中国从那儿走来! 让我们高举起新中国的伟大旗帜,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足踏实地,面带着坚决的微笑向前、向前那儿有更加光明的以后! 军事博物馆观后感(2) 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股侵润着历史庄严满含着中国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纪之风便扑面而来。正当厅屹立一尊毛泽东同志的雕像,是他,当年带领着四万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在敌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开创出现在这一片美好的世界。 中央展厅中陈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装备,有模型、有实物。件件都透漏着中华民族的那种绝不屈服、永久向上的精神。那高耸的‘东方红一号’导弹更是阐述着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信和骄傲。 寒风刺骨,两翼展厅颇得严寒,一些当年参加过战斗,或许还立下过很多次战功的飞机坦克、轮船、火炮静静地在那儿躺着,将那曾经的霸气深藏起来,一动不动,纵使那风一次次呼啸而过。它们差不多完成了历史给予自己的使命,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静静地躺着,享受着他的子民们的无尽的敬意 从大汶口时期的的一次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大概总是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硝烟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乱需要战争、抵御外敌。护我中华也需要战争。在这很多次的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一次次发挥出自己无穷的智慧,制造出种种先进的兵器。这些样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兵器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兵器的改革图:最初的石质兵器到后来的铜制装备,再到后来的火枪火铳,到现在的枪炮弹药、导弹卫星。这一系列的进展无不彰显着中国

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对策

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对策 县级博物馆与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目前政府积极引导文物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城乡基层倾斜,大力提升市、县级博物馆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基层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的背景下,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县级博物馆的作用日益凸显。苏东海先生曾说:“要树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整体形象,非努力把众多的小馆办好不可。重视中小博物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研究中的战略性课题。”当下,正是县级博物馆广“博”人心、大显身手的时候。 一、县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县级博物馆是离农村、农民最近的博物馆。县级博物馆除了在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三农科普知识、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还担负着展示地区特色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 (一)县级博物馆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 县级博物馆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缩影,是宣传地方文明成就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其作为城市和县域精神家园的缩影,是地方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表现。博物馆挖掘阐释了文物的价值,丰富了城乡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化了地区人文环境。博物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城

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县域文化的金色名片、文化象征,博物馆对提升县域经济的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县级博物馆能为县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博物馆是藏品内涵的挖掘者,博物馆人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无形中推动了县域文化的发展。同时,博物馆作为传承县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将本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转化为文化资本,激发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和建设县域文化的热情”;可以“使人们认识区情,获取开发资源,投资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经济信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譻?訛县级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记载了本地区的文化精粹,传达了强烈的地域气息,游客来这种文化特质集中展现的场所,是经历深刻文化体验的一个过程。县级博物馆能留住地域文化根脉、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源泉,为县域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三)县级博物馆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地方博物馆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它的任务就是通过陈列展览,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譼?訛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受众的基层社区博物馆,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作为地方博物馆,县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