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
人际关系倾向理论

人际倾向

第四个自我意识的关键领域是人际倾向。自我意识的这个方面与前三个方面的不同在于,它是关于行为倾向和关于与他人的关系,而不只是一个人自己的个人倾向性和心理属性。因为管理工作是无法抵抗的人际、人际倾向或以特定方向在其它人周围行为的倾向,是自我意识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Sayles(1964,P.38)指出,管理实际上包括与人们的不断的接触,并且那些人格特点上没有使其倾向于有大量人际活动的管理者可能受挫和不满意。然而人际活动的质量和类型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你来说知道你自己的人际倾向和成功的人际互动最大可能性的倾向是很重要的。

人际倾向并不反映为在人际情境中展示的实际行为模式。它是指以特定方式行为而不考虑涉及的其它人或环境的潜在趋势。人际倾向一般产生于个体的有关与他人关系的特定基本需要。

一个众所周知的并且得到彻底研究的人际倾向理论是由Schutz (1958)提出来的。他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人需要人,并且所有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寻求与其它个体确立稳定的关系。当人们形成关系并且开始在互动中力求稳定性而努力时,形成三种必须满足的人际需要;如果个体要有效履行社会功能和要回避令人不满的关系的话。

第一种是包含的需要(needforinclusion)。每个人都需要维持与他人的关系,需要被包括到他们的活动中,并且也要把人们包括到自己的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全部个体寻求属于一个团体,但同时他们也想独处。他们需要确信其它人没有被遗漏而同时给予他们独立。这总是在外向和内向两种倾向之间的权衡。因此,个体在他们相关需要的强调上不同;(1)包括他人的需要,或被表达的包含;(2)被他人包括的需要,或被需要的包含。

第二种人际需要是控制的需要(needforcontr01)。这是在人际关系中维持权力和影响力的令人满意的平衡的需要。全部个体需要对他人施行控制、指导或结构定型,而同时也保持与他人的独立性。全部个体也有被控制、被指导或被他人定型的需要,但同时保持自由和自由决定的权力。本质上,是在权威主义和独立性之间的权衡。因此产生了个体差异,需要控制他人、或被表达的控制,和需要被他人控制,或被需要的控制.

第三种需要是情感的需要(need for affection),或需要与他人形成亲密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严格的生理的爱,或罗曼蒂克的关系,而是包括了对温暖、亲近和除公开行为之外的爱.全部个体都需要与他人形成亲密的个人关系,但同时他们想回避过度亲密或憋闷窒息。全部个体需要他人向其表达温暖和爱,但也需要维持一些距离.个体因此在他们对其他人的表达性情感和别人对他们的需要性情感的需求上有所不同。

三种人际需要中的每一种都有两个方面,表达这种需要的渴望和从别人那儿接受需要的行为的渴望.这三种需要决定了个体的人际倾向。在与他人互动中,在他们给予或接受特定行为的需要上,有独一天二的差别。表14总结了这三种需要并说明了每一种的特征。

在技能评估部分我们提供了Schutz开发的用于评估包含、控制和情感需要的工具。利用附录1中的计分表和指导语,算出你在每一种人际需求上的分数。在这一部分中人际倾向的讨论对你来说将是更有意义的,如果你己完成了评估部分的FJRO--B调查的话.如果你还没有完成,请现在花时间做完。它将占用你不到10分钟的时间.

有好几种方式能够对你在这个问巷上的分数加以分析和解释.例如,你能比较你的表达性总分与需要性总体,来确定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给予和获得.有高表达分和低需要分的个体被Ryan(1970)称为“控制者”,因为他们想表达但不愿以接受做为回报。相反的模式,高愿望分和低表达分被Ryan称为“被动者”模式,因为这些个体想接受但不希望亲密地互动交往。

通过比较每一种需求的分数,你能够决定哪一种是你最重要的人际需要.你的最高分数可指出最少得到满足的需要.解释你的分数的另一种方式是把分数与表1.5中的全国常模数据比较,在每个方框的最顶层的数字(例如,4到7)指分数的平均变化范围。至少50%的成人落在这个范围之内。下层的数字(例如,5.4)指这些单元格的平均分数。至少50%的成人得分在那些分数的1.5倍之内。(例如,如果你在表达控制的单元格中得分为6,你的分数高于75%的人在那个需要上的分数;如果你在表达感情的单元格中得分为2,你的分数低于75%的人的相应分数。)

在右下角的分数(表达和愿望的总分)被称为社会互动指数(social interactionindex)。这个分数代表总体的人际需要水平。最高的可能分数是54。得高分的个体有很强的与他人互动的需要的。他们可能是爱交际的、友好的,并且与他人有感情投入的,低分是更典型的害羞、沉默的人。

┌───────────────────────────┐

│I包含C控制A情感行总和│

│向他人表达(E) 4—7 2—5 3 --6 9—18 │

│5.4 3.9 4.1 13.4 │

│想从他人处得到(W) 5—8 3--6 3--6 11—20 │

│6.5 4.6 4.6 15.9 │

│列总和9—15 5一i1 6—12 20---28 │

│11.9 8.5 8.9 29.3 │

└───────────────────────────┘

Hill(1974)发现商学院学生在社会互动指数上有显著的不同,取决于他们的专业。在他的研究中,会计和系统分析的学生各自有22.3和22.6的平均分,(低于平均数),而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专业各自有31.0和31.9(高于平均分)的平均分,金融、小企业和工程学学生的分数处于中间。这些差异是具有统计显著性的,这表明职业生涯选择与人际倾向有关。

可能这些分数的最大用处在于分析人际相容性(interpersonal Compatibility)——即,把一个人的得分与另一个人的得分相匹配。个体在三种方式上可能是人际不相容的,为了解释这三种不相容性,在表1.6中用了两种假设分数。

第一种不相容是交互的(reciprocal)。它指一个人表达的行为与另一个人所需要的行为之间的匹配/例如,如果一个人有高表达性控制的需要,但另一个人并不想被控制,这就是一种交互的不相容。计算相互不相容的公式是:

交互不相容=︱管理者的表达e一下属的愿望分w︱+︱下属的表达分e一管理者的愿望分w︱

上面的短直线指是绝对值(没有负数)。表1.6中的数据表明,例如在包含区,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存在交互不相容性。用我们上面的公式是:

交互不相容=︱9-2︱+︱13-8︱=12

表1.6 FIR0一B分数的两个样例

任何高于6的分数意味着有很大可能的不相容性。在这个例子中,管理者有很强的包含他人的需要和被他人包含的需要,但下属在包含的表达和愿望两方面都是低需要。在这个领域有产生人际冲突的潜在性,特别是如果包含行为(例如,团队合作)是关系所要求的话。

起源不相容性(originator incompatibility)是第二种类型。这指在两个个体的表达分之间的匹配。始发不相容性在两个人都想加入一个领域或当两个人都不想加入时出现,计算始发不相容性的公式是:

(管理者的表达分e一管理者的愿望分w)+(下属的表达e一下属的愿望分w)

这个公式中的括号表明应该任何计算减法。从表1.6中控制区的数据可看到存在一种起源不相容性。管理者和下属都想控制,但两者都有被控制的高需要。他们的不相容分数是这样的计算的:

起源性不相容起源性不相容=(9-4)+ (8-2)=十1l

任何高于+6的分数表明高竞争性起源不相容性。少于-6的分数表明高冷漠性起源不相容性。当两个个体都不想加入这个领域,或在这个案例中,当两个人都不想控制或负责管理,都想是另一个人去做时,也出现冷淡不相容。

第三种类型的不相容性是互换(interchange)。指两个个体强调相同或不同的人际需要的程度。例如,如果一个人高度强调控制需要而另一个人高度强调情感的需要,就存在互换不相容性。当出现人际问题时,一个人将可能定义这个问题为控制、指导或影响中的一种,而另一个人将可能定义问题为亲密、情感的一种,要使两个人把情境看成同样的问题会有困难。计算互换不相容的公式是。

互换不相容=︱(管理者的表达e+管理者的愿望w)—(下属的表达e+下属的愿望w)︱

再一次声明,公式中的直线为绝对值符号。在表1.6的情感这一栏中,存在互换不相容。爱是下属的高需求区,但是管理的低需求区(相反的情形存在于包含区中)。计算互换不相容性得分使我们得到:

︱(1+3)-(6+8)︱=10

得分高于6表明很强的不相容可能性。在情感的这一栏中,下属的需要在关系中可能是被忽略或拒绝。

用这三种不相容性公式让我们计算出不相容性总分(total incompatibility),它综合了在这三种需求领域中不相容性的三种类型。在表1.7中计算了假设的管理者和下属的总不相容分。

表1.7一个假设的管理者和一个假设的下属的不相容性分数

包含控制情感

交互不相容性12 11 10

始发不相客性 2 11 —4

交换不相客性12 3 10

不相容性总分75

不相容得分指出这个经理和下属在他们的关系中有人际困难的高可能性。没有同其他人的需要在这三种人际需要中任意一种上(交互不相容)达成匹配,都想控制但不想被控制(在控制中的起源不相容),和强调不同需求的(在包含和情感方面的交换不相容)的潜在问题,将可能导致这两个人有冲突的关系。

研究证实了这个预测。例如,DiMarco(1974)发现低不相容性分数导致更有利的下属对管理者的态度。Obradovicl(1962)发现当相容性分数高时,老师的态度对学生更有利。Hatcherson(1963)发现,当学生与老师的相容性高时,学生在班中达到更高水平。更经常的是,朋友往往是在那些具有相容性分数的人中产生的。Sapolsky(1965)和Mendelsohn和Rankin(1969)也发现治疗师一患者治疗的成功是受人际不相容性的影响的。

有很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由相容个体组成的团队比由不相容个体组成的团队令成员更满意,并且更有效率。下面是研究已发现的人际相容团队类型的一些特征(Hewett,O'Brien和Homik 1994;Liddell,Slocum,1976;Reddy,Byrnes,1972;Shalinsky,1969;Schutz,1958,Smith,Haythom,1973):

1.在成员间更有人际吸引

2.更积极的团队氛围

3.任务上更合作的行为

4.在完成任务中更有生产力

5.更快地解决问题

6.解决问题中更少的错误

7.成员间更少敌对

因此,了解你的人际倾向是你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你试图解决人际困难时,它不仅通过帮助你诊断出可能不相容的领域,加强了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它帮你得出行为的不同选项。例如,只通过增加包含活动,通过让别人表达更多的控制,或通过重新定义一个问题是情感的而不是控制的,一些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总结

Corporate America渐渐已经发现在其经理当中开发自我意识的力量。每一年,苹果、AT&T,Citicorp,Exxon,通用电气,Honeywell,3M这些公司和美国军队有上百万的执行官填写设计用于提高自我意识的测验问卷。个体在他们的价值观偏好和价值观成熟水平、认知风格、对变化的倾向和人际倾向上如何不同的意识,已帮助许多公司更好地应付了人际冲突、笨拙搞砸了的沟通、信任衰退和误解。例如,在要求其高层的]00名经理去接受自我意识培训之后,希尔顿饭店计算机维护部及汽车租赁部总经理说:

我们的确存在士气的问题.我意识到向我报告的人是各形各色的,这个培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相互理解,并且也理解我们如何决策.没有自我意识训练我们不会解决最近的公司危机(Moo,e,1987).

不仅自我意识培训促进了个体理解和由此管理他们自己的活动,而且它在帮助个体培养对他人差异的理解也是重要的。大多数人将定期地碰上有不同风格、不同价值观系统和与他们有不同视角的人。大多数员工或多或少正变得多样化。因此如这一章所讨论的,自我意识训练能够成为帮助个体发展同情心,理解他们将在工作和学校情景中面对的、正在扩展的多样性的有价值的工具。自我意识的这四个关键领域之间的关系和这些管理的成果在图

1.4中,总结出来。

图1.4 自我意识的核心方面和在管理上的意义

随后的大多数章节都与人际或团体人际行为有关,但只有个体在自我意识中有坚实的基础,这些方面的成功的技能开发才能实现。实际上,在人类行为中有一种有趣的自相矛盾:我们只能通过了解自己来了解他人,但我们也只能通过了解他人来了解自己。我们的对他人的知识,和由此我们管理的能力或与他人成功互动的能力,来自我们在他们中所看到的和我们自己的经验的联系。如果不是自我意识,我们没有知道有关他们的特定事物的基础。自我认可导致对他人的认可

人际关系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 系统性原则:是借助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人际关系学。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或者说系统是某一客观事物的一种结构组成模式。 文献法: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 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社会调查法: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社会测量法: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 统计法: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一手文献: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访问、调查、记录等直接收集获取的资料。 第二手文献:是研究者通过查阅他人的文字等资料、研究成果、间接获取的资料。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人际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 人群关系理论: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它是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逐渐形成,在40至50年代达到兴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 安全的需要:是防御自然灾害、防止偷盗掠夺、摆脱瘟疫病痛等保护身体免受危害的需要以及失去威 胁,获得必要的福利,生活环境稳定等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他尊,这种需要实际上是多种需要的集中表现,既包括渴望自由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对权利、地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自尊和获得 他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具有 满意”感。 角色扮演:是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 为。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个人行为的动机。 角色实现:是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戏剧交往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颇有特色和影响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欧 文戈夫曼。 剧班:是两个以上的表现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正常的剧班在观众面前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成 员必须合作配合,一致行为,以维护剧班的印象。 人际交换理论:主要采用了经济交易理论和强化心理学原理,把人际交往看作是一种商品交换过程, 用以解释人际吸收行为的产生和持续有赖于相互满足、相互强化。 第三章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宗法关系: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按家族血统远近区分亲疏贵践的等级关系。 先决条件: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有的学者称其为动力系统, 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任何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是社会内部这三种生产相互作用和协 同发展的结果。 具体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条件。任何具体人际关系的形成或确立,都需要具有人与人的相互接触,都需要对于接触的人加以选择,在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中相互近似、相互补充、相互悦纳能够产生较强的人际吸引力,成为结交关系的基本条件。 悦纳:即喜欢,相互悦纳即是相互喜欢。人们总是喜欢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愉快感受的人。 时间条件:对于发展人际关系来说需要经历的过程,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正负方向的区别,正向发展就是逐步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这需要在相互接触的基础之上经历注意、吸引、适应、融合、依附五个阶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实质是 ( ) A.利益 B.财富 C.心理 D.沟通 2.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什么的变化所决定的。 ( ) A. 分配关系 B. 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3.马克思对人际交往的论述,是宏观考察,它是关于人际交往的 ( ) A.一般理论 B.个别理论 C.绝对理论 D.相对理论 4. 人际关系学说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 ( ) A. 罗特利斯伯格 B. 马斯洛 C. 伯恩内 D. 梅奥 5.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 ( ) A. 动机理论 B.角色理论 C.格式塔理论 D.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6.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起源于 ( ) A. 角色理论 B.格式塔理论 C.动机理论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7.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在时间上具有 ( ) A.异步性 B.同步性 C.前后性 D.伴随性 8. 人类的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 A.同族部落 B.同族群体 C. 血缘群体 D. 血缘家庭 9. 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A. 依附关系 B. 雇佣关系 C. 宗法关系 D. 金钱关系 10.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 A.中级层次 B.最高层次C.初级层次D.低级层次 11. 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即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是() A.原始型交往 B.规范型交往 C.本能型交往 D.原则型交往 12.希望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就是() A.包容的需要 B.控制的需要 C.情感的需要 D. 依附的需要 13.礼貌原则的核心是() A.尊重他人 B.了解他人 C.理解他人 D.关心他人 14. 人道原则源于人道主义的() A.人性原则 B.人本原则 C.伦理原则 D.处事原则 15.利用“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的方法来认识自己时,应当尽力避免出现什么倾向。 () A.自我肯定 B.自我否定 C.自我欣赏 D.自我悦纳 16. 交际学家约瑟夫·鲁夫特和哈林顿·英翰姆将有关自我并影响到传播的信息分为四种,比喻为四种窗格。将其 中的开放区域或公开自我比喻为() A.透明的窗格 B.不透明窗格 C.隐蔽的窗格 D.未知的窗格 17. 相互悦纳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影响相互悦纳的因素主要是 () A.交往的环境 B.交往的手段C.交往的技巧D.交往者的自我形象 18《礼记·中庸》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表达了以下哪个词语的基本含义。 () A.内省 B.慎独 C.修养 D.拘泥 19.一个人在谈话时过多地使用什么语态,表明该人敢想敢为,不怕困难,甚至不怕冒险。 () A.过去时态 B.现在时态 C.被动语态 D.主动语态 20. 以下哪能一种不属于直系亲属()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阅读精选(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在东方哲学里,关系就是生产力。在西方,关系是最稀缺的 商业资源。关系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人生良好的关系能为我们的成功插上翅膀,因 此锻炼人际交往潜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人熟好 办事"的潜规则都是适用的。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务必建立自己 的关系网。如果你的关系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有人 在你春风得意时为你鼓掌喝彩,在你有事需要帮忙时为你两肋插刀。这时候,你就会深刻体会到"关系"的力量! (2)人际关系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生活当中关 系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用到一些业余时间,如能够定期安排和亲朋好 友间的活动。工作和生活就应有区别,工作关系的建立,则应利用 休息或零星时间进行联系,在现代忙碌的工作中,对内外人际关系 的建立应把握对人的最高热诚,利用好完成重要工作的时间空挡, 和同事、上司可利用午饭时间或上班休息时间,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在不影响达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良好的交流定会促使工作更 高效的完成。 (3)人际关系越广,路子越宽,事情就越好办。这已经被无数经 验和教训所验证。一个优秀的人往往能理解并影响他身边的人,机 遇与交际潜力和交际活动范围成正比。因此,我们应把开展交际与 捕捉机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潜力,不断扩大交际,只

有这样,才会发现和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更好。拥有良好的关系网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必备的条件。 二: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 (1)心向一致原则是指人们在协调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坚持正 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指向一致、有机统一,促进公司组织和 其成员的共同和谐发展。贯彻该原则关键是科学制定公司管理目标,并合理控制与实现目标。 (2)心理投入原则是指老板在协调内部人员人际关系的过程中, 善于引导全体员工工树立用心的参与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内部 管理出谋献策,为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自觉努力工作。贯彻该原则 关键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总经理在处理公司人际关系过程中,善于 用人和容人,善于凝聚人心,使领导成员之间,领导成员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相互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团结和谐、 彼此悦纳的心理交往态势,为建立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心理基础。贯彻该原则的着力点是致力于创造一种宽容、体谅、信任、合 作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 (4)心理平衡原则是指企业在处理农民工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秉公 办事,公正待人,使每个成员因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享受到 公平、公正的权益和待遇而产生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贯彻 该原则的焦点是公正处事、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5)信息沟通原则是指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务必坚持信 息的正确传递及相互交流,透过顺畅的沟通渠道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解人际冲突。贯彻该原则要求公司务必做到两点:一是提高 信息交流的质量和速度,辨别信息的真伪;二是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三: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 (1)在公司,自己做好自已份内的事,别人需要帮忙时热情点, 早上见到同事主动打招呼,吃工作餐时多参与同事间聊的话题,不

简述人际关系学说

简述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是梅奥等人所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那它主要讲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人际关系学说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人际关系学说观点: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 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人际关系学说观点: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 霍桑试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工作上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一 1、霍桑试验简介:霍桑试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之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霍桑工厂当时有2.5万名工人,主要从事电话机和电器设备的生产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们仍然有很强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为了探究原因,1924月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进行试验。试验分成了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厂小组试验(福利试验)、大规模访问交谈(谈话试验)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群体试验)。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 (1)工厂照明试验:工厂照明试验是证明工作环境和生产率之间有无直接因果关系;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各种工作条件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 (3)谈话研究:3年大规模访谈21000人次,发现行为动机的内隐性; (4)观察研究:对工人的群体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通过以上试验,梅奥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质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要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这个结论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根据霍桑试验,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 乔治.埃尔顿.梅奥出生于澳大利亚,1899年在阿德雷德大学取 得逻辑学和哲学的硕士学位后,在昆士兰大学逻辑学和哲学。后来 在苏格兰学习医学,并参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后移居美国。从 1926年起,他应聘于哈佛大学,任工业研究副教授,随后带队参加 了霍桑试验。梅奥的代表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1)工人首先是“社会人”,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 (2)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而“士气”的 高低取决于工人社会欲望的满足程度。 (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人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1)激起了管理层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兴趣 (2)改变了人与机器没有差别的观点,恢复了人的“社会人”本 来面目; (3)为行为科学奠定基础; (4)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5)为管理方法的变革指明了方向。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二 切斯特.巴纳德1886年出生于美国,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经济 系学习,3年内他以优异的成绩学完全部课程,但因缺少试验科学 学分未获学士学位。1909年进入美国电报公司统计部服务。1927年 担任美国新泽西贝尔公司的总经理知道退休。他一生中还在许多组

思修论文--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建立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了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所以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法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所以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人际交往不顺利,心理需要无法满足,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到挫折,就会产生孤立或被抛弃的感觉;反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克服生活中的寂寞,而且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能够很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才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而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相比中学生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其中大部分人社会阅历有限,生活经验并不很丰富,因此对某些问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容易产生偏激心理,则交往容易出现障碍,也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有: 一、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大学生则以自我为中心,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于是在交往中忽视平等、尊重、互助、互谅,自命清高,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失败,从而感到失落、冷漠、孤独。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他们在大学期间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二、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 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三、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打网游,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四、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 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

人际关系的九大理论总结

人际关系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 媛媛 13034026

人际关系的九论总结 应用心理学媛媛13034026 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分组,以讲课的方式,将影响人际关系的九论详细的讲出来,并由老师把每部分的重点知识更深层的结合实际为我们更细致的讲解了一遍。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对这九个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九个理论的理解程度。我将这九论分成了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理论建立在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这方面的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社会交换论。 1.象征性交往理论 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目的是分析社会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主观解释的重要性,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文化相对性以及自我的社会结构性。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家和奠基人。其主要理论容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其中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自然符号,一种是抽象的人为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

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工具。 (3)米德从人的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个公式情调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的相互作用,强调语 言对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一个人在产生某一行为时,作为行为的中介过程必须估计到他人对此的反应。通过担当潜在的角色来评估他人的应答,然后 产生对他人的行动,同时也产生他人对自己施予刺激的反应, 通过评价预期反应与实际反应的一致程度,再对自己的行为进 行调节。 从这个理论中我知道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掌握好沟通的技巧。这个理论虽然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把整个社会关系归结为符号,就夸大了许多,忽视了人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的对待这个理论。 2.场合交往理论 交往中的个体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景,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场合交往轮强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重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我们是有参考价值的。然而,它把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景简单化,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一面,过分夸大了情境、场合的作用。 3.自我呈现论 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暴露问题。

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摘要】采用MMCS(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以及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98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倾向和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作了测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大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和努力),把失败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外部原因(情境和运气)。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在人际归因上有显著的差异。3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人际关系归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社会支持 1 问题提出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大学生要面临诸如学业、人际关系、就业、考研、经济、环境适应、竞争等多方面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1]。所以大学生能否对人际关系的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会对以后的人际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个体能否积极主动地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获得(或感受到、利用)更多的社会支持,来缓解各种心理压力、消除烦恼等,否则,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而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主要的问题有: 第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特点; 第二,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 第三,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1.1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是人际知觉的一种观点[2],它基本上着重我们怎样知觉自己和他人。所谓归因,指的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归因虽然是人的认知活动[3],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内容 (1)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假设,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梅奥认为,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为其行为准则,它忽略工人的感情因素,因此容易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其行为准则,其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和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这些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因此,管理者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3)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梅奥认为,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薪酬只是第二位的。工人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是生产效率就越高。 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

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 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 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0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 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 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 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 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 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 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 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 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 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 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EltonMe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 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 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 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 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 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 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 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 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 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 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高中心理讲座: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讲座稿

你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吗 【提纲】 1、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 2、社会支持的重要性(马斯洛需要层次) 3、反思自己的支持系统(都是谁,分别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 4、维护支持系统(维护以前的支持系统,发展建立新的支持系统) 5、几个注意事项 【正文】 热身游戏:拍手、跺脚、给别人捶背。(有节奏地进行) 一、支持系统及其重要性 “支持系统”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在今天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设想:当你陷入困境,比如考试没考好,情绪低落,或者学习压力很大,心情烦躁时,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这个时候家长的关爱、老师同学的安慰和理解是每个同学都渴望得到的。而这些关爱、安慰和理解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社会支持。当然,社会支持除了精神上、情感上的关心,还有物质上、经济上的支持。而提供社会支持的人就构成了我们的支持系统。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老师、邻里、伙伴等等。每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 有位专家曾经指出“你有多少支持系统,就有多少安全感”。有的同学可能想了,支持系统真有这么重要吗?那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有的同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时,都能很快调整过来,甚至反败为胜,而为什么有的同学却在突如其来的厄运面前轰然倒下,一蹶不振。尽管我们提倡尽量自己摆脱困境、克服困难,自助是根本,但其他人的帮助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某种意义上,正是他助为自助提供了营养。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没有一个人能独自解决所有的麻烦,没有谁是永远的“孤胆英雄”。对于陷入困境的人而言,社会支持系统就像雪中送炭,带给我们持久的温暖、安全以及重振生活的勇气、信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舒茨认为,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有三个向度: (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2、舒茨将行为反应分成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 3、由需求和行为反应,可以得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

人际关系理论梅奥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933) ---------------------------------------------------------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困惑 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泰勒、法约尔等人在不同的方面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对管理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重视。他们的理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基于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O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也使得西方的资产阶级感到单纯用古典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工人以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这使得对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寻求和探索成为必要。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霍桑试验 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O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梅奥(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土,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 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 1、人际交往的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越近人际关系就越亲密,距离越远人际关系就越疏远,所以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与其他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有一定区别。 2、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 3、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4、包容的需求:是指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交往、沟通、参与、亲和等。与此相反的是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行为。 5、支配的需求 6、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 7、修兹根据以上三个人际关系需求,把行为反应划分为主动地表现和被动地期待两种,从而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感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8、霍尼依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逊顺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谁都倾向于意识到“他喜欢我吗?” ②进攻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类人总想窥探对方力量的大小,或他人对自己的用处如何。 ③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类人常想躲避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9、自我表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10、爱情激素:催产素,产生拥抱伴侣的想法;盐酸苯丙醇酸(PEA)。恋爱时间越短,分泌的化学物质越多。从恋爱开始到第18个月,是我们感受最美好的一段时间。恋爱保质期不超过两年。 案例分析 1、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 1)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体的成功打下基础 ①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的土壤 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让一个“自然人”演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②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体安全、归属和自尊的需要,能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同时还能使个体获得友谊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减少空虚、孤独、寂寞、恐惧、痛苦等负面情绪,可以宣泄愤怒和压抑。 ③人际交往是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自我知觉也叫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觉知,个体能够感觉到自己此时此地的身心状态。自我认识也包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心理状态。 自我包含:一是身体自我,即自己的身体状态、体态仪表、家庭结构、实物占有等方面 二是社会自我,即自己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亲友、财产拥有等状况 三是精神自我,即自己的智慧、才识、能力、道德等状况 自我认知识人际交往的基础,只有恰当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才能从容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而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的前提就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最终完善自己。 2)人际交往是人才成长的土壤 ①人际关系是一种智力 人际关系智力: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 ②与人的交往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埃里克森八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危机,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这些危机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什么是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学说文档

2020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学说文档 Document Writing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学说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史上著名的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吧!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学说的诞生 学说诞生编辑与此同时,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来,并引起了许多企业管理学者和实业家的重视,但是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xx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所继续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0xx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

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工厂温度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已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对这种“传统假设与所观察到的行为之间神秘的不相符合”,梅奥做出了如下解释:1.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参加试验的工人意识到自己“被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而怀有归属感,这种意识助长了工人的整体观念、有所作为的观念和完成任务的观念,而这些是他在以往的工作中不曾得到的,正是这种人的因素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在决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为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较之奖励性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学说的介绍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