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匮整理 (自动保存的)江西中医学院

金匮整理 (自动保存的)江西中医学院

金匮整理 (自动保存的)江西中医学院
金匮整理 (自动保存的)江西中医学院

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紧,汉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3、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4、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也。

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词解:1、五常:即五行。2、未至而至:第一个‘至’为时令,第二个‘至’为气候。3、甲子:冬至之后60日,正当雨水节气。4、六极:六种虚损的病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5、大邪:风邪。下文小邪为寒邪。6、前:午前。7、治未病:治未病的脏腑。

⑥、“治未病”的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7、举例“上工”如何“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广义包括先防和即病防变。狭义指治未病脏腑:a由于竟并的早期大多邪浅病轻,故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发展。b由于疾病的传变有一定的规律和途径,故又提出治未病脏腑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传变,为“见肝传脾,当先实脾“以上是以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观念论述即病防变,包括早期治疗和治未病脏腑。

8、《脏腑经络篇》提出哪些治疗原则?各应为何理解?

1虚实必须异治,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表里当分缓急,一般先表后里,急则先里后表。3新久宜有先后,先治新病,兼顾久病。4攻邪当随其所,即审因论治。5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防护。

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3、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4、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5、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⑥、刚痉和柔痉的鉴别?

共同点:脉弦紧,临表:劲项强急,口噤,背反张等筋脉拘急不利症状

不同点:刚痉伴有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伤寒证症状,柔痉伴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症状。

湿病的治疗:发汗、利小便。

词解 1、日哺所:即申时,下午3到5点,也可以认为是傍晚左右。

三、百合狐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

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2、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3、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惑,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④、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合病既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故其证候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肺阴虚内热而神明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的病态,故曰“如有神灵者”。二是阴虚内热的客观可凭症,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这些当是百合病常见之症,但并非其独有。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病情,即可诊断为百合病。其治疗原则,应着眼于心肺阴虚内热,以养阴清热为法,切不可妄用汗、吐、下,以免更伤阴液。

5、何为百合病,其病机特点是什么?应为何辨证施治?

百合病:热病之后,余热伤阴或情志不遂,郁热伤阴,导致心肺阴虚内热而以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失常,口苦,小便赤,脉浮数为之主症的一种病症。

病机特点:心肺阴虚内热——养阴清热

辨证论治:1百合本证:用百合地黄汤。2为经恶汗恶吐恶下产生辨证:a百合知母汤(误汗心烦口渴)。B滑石代赭汤(误下兼呕逆尿赤)。C百合鸡子黄汤(误吐兼烦躁不食)。3为不经恶治,日久变渴,则配用百合洗方或改用牡蛎散,变发热则用百合

6、狐惑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甘草泻心汤应为何用?

1)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的腐蚀症状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狐。

2)甘草泻心汤清热化痰解毒,用于狐惑病在气分的证治,证见:全身症状,伤寒,默默欲眠目的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局部症状。

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3、诸肢节痛疼,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历节不可屈伸,痛疼,乌头汤主之。

词解 1、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2、脚肿如脱:两脚肿胀,且麻木不仁,似与身体脱离。3、温温:心中郁郁不舒。

5、试述中风病的辩治及临床意义?

辨证:多先猝然昏倒,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则昏迷不识人,根据病情轻重,在邪在经络与邪入脏腑之别,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于经;不胜,入于腑,不识人,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临床意义:①邪在经络则导致经脉气血痹阻,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肌肤不仁,病位较浅,病情轻;病情轻。2邪中脏腑则导致脏腑功能紊乱,神志障碍,出现不识人,舌即难言,口涎沫之症,病位较深,病情重。

6、历节病的病因是什么?桂枝芍药汤知母汤和乌头汤应为何区别运用?

病因:以心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导致本病的诱因。

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主治/风湿历节/寒湿历节

症状/ 关节疼痛发热/关节疼痛不可屈伸

治法/祛风除湿,行痹清热/温经祛寒,除湿解痛

六、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虚劳里急,悸,衂,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8、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⑨、血痹与痹症的鉴别?

血痹:以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为主症,由气血不足,加被微风锁引起。

痹症:肢体筋骨关节疼痛为主症,由风寒湿三气杂感所致。

10、虚劳里急(小建中汤)条文分析?

11、试述血痹的病因病机,治疗血痹为什么用通阳之法?

病因病机: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

用通阳之法原因:1血痹以血行不畅为因,实则由于气痹阻,气行则血行,故血分凝滞之病,不当独治血分,而先引阳气。2重者因阳气虚,卫外不固而致风寒之邪侵入血分,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温阳行痹。

12、举例说明仲景治虚劳辨证和治疗上的特点?

辨证特点: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为理论依据,为将其证型概括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中夹实等类型。

治疗特点:对五脏虚劳重视脾胃,肾,血且补脾重于补肾,治法上重视甘温扶阳,其八方中有五方是甘温补脾气的,方见大黄zhe虫丸,小建中汤甚则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酸枣仁汤等另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等温补肾阳。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1、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2、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3、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4、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5、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6、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7、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词解 1、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8、肺痿和肺痈如何区别?肺痿应如何辨证?

病机/证实/脉象/病性

肺痿:阴虚有热,枯萎不荣/经久咳唾脓血不臭/数而兼虚象/虚热

肺痈:热聚肺溃,壅塞不通/较早咳唾脓血,腥臭异常/数而兼实象/实热

肺痿有虚热于实热两种,以虚热者为多见,辨证为下:1虚热肺痿:津液过度耗损,阴虚内热——咳嗽吐浊唾,脉虚数——清养肺卫——麦门冬汤。2虚寒肺痿——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数,头眩——温肺复气

八、奔豚气病:一种发作性的病症,病发时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向上冲逆,至胸或达咽,待冲气下降,发作停止。发时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因病发突然,气冲入豚之奔,故

名之。

2、奔豚气病病因病机是什么?如何区别?

病因病机:与肝浊及冲脉有关,心肾不足,下焦寒气随冲气上逆或因惊恐或情志不遂,肝气循冲脉上逆,均可发生奔豚。

肝郁奔豚——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化热,上逆所致——清肝和胃,降逆和冲——奔豚汤

肾气奔豚——误汗之后,外感寒邪,内动水气——调和阴阳,降逆平冲——桂枝加桂汤

饮逆奔豚—下焦素有水饮发汗之后心阳不足水饮内动—温阳利水,平冲降逆—苓桂术甘汤

九、胸痺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2、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3、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④、“阳微阴玄“的含义是什么?应如何治疗?

含义: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提示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玄指尺脉玄,提示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证,二者同时并见,说明胸秘心痛。

病机:上焦阴虚,阴邪上来,邪正相搏而成。胸痹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主方:栝楼菲白白酒汤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1、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2、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3、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词解

⑤、肋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词解 1、雷鸣切痛:形容肠鸣重,如同雷鸣;腹痛剧,如刀切之状。2、白汗:剧痛是出的冷汗。

6、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

虚寒证: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脉细虚弦迟;按之不痛,喜温喜按;病机为脾胃虚寒,气机阻滞;宜温中。

实热证:腹部胀满无止时,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按之痛,拒按;病机为实邪积滞胃肠,气机闭塞,宜寒下治之。

7、服满里实四证论证辩治?

①里实兼表:脉症/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数。位/腹痛在脐腹,病位在肠兼表。病机/表证未罢,邪热入里,壅滞于肠。法/表里双解。方/厚朴七物汤

②里实兼少阳证:脉症/心下满痛,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脉弦有力。位/满痛在心下,病位在胃胆。病机/病邪在里,并及少阳,阳明少阳合病。法/和解攻里。方/大柴胡汤。

③里实胀重于积:脉症/腹部痞满胀痛,便秘。位/满痛在中脘,病位在胃。病机/实热内积胃腑,气机壅滞,胀重于积。治/行气除满。房/厚朴三物汤。

④:里实积胀俱重:脉症/腹满不减,痞满燥实俱全。位/满痛在脐周,病位在胃肠。病机/燥屎内结肠胃,积胀俱重。治/荡涤肠胃。方/大承气汤。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食热,旋覆花汤主之。

2、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舅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词解

3、肝着: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的病症。

4、其脾为约:指胃强脾弱,脾被胃所约束。

5、鹜溏:形容大便如鸭之大便,水粪杂下。

6、肝着、肾着各应该如何辩证施治?

证理法方

肝着 /其人常欲滔其胸上为未哭时,但欲饮热 /肝经气郁血滞阳气痹结 /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旋覆花汤

肾着其人身重腰中冷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阳气不行寒湿留着肾之处府 /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甘草苓术汤

7、理解为何叫肾着方,治脾而不是肾?

肾着,乃寒湿痹着于腰部,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本病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冷汗久渍腰部,以致寒湿痹着,阳气不行,所以腰部冷痛而沉重。由于病在躯体下部,邪着肾之外府,留着于经脉肌肉,尚未病及肾之本脏,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常,所以在治法上,不必温肾,当燠土以制水,去除在经之寒湿,则肾着可愈。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第十二

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简,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依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4、。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词解 6、平旦:指日出之时,即早晨。冒眩:头昏目眩

7、简述四饮的主证、治疗原则及其含义?

痰饮:水饮停于肠胃/肠间沥沥有声素盛今瘦脐下悸目眩短气/ 脾阳虚弱

悬饮:水饮潴留胁下/ 咳嗽牵引作痛/水停协下肝肺气机不利气饮相搏

缢饮:水饮流行体表/身体疼痛沉重当汗出不汗出/ 肌腠闭塞壅阻于经络肌肉

支饮:水饮停留胸膈/咳逆倚息,兼见外形如肿/水邪壅肺气机不利

治则: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和为原则,实为治本法

十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2、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3、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久则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4、消渴病上消: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肺胃热盛气津两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白虎加人参汤中消;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胃热气盛/清胃滋肾/调胃承气汤

下消:口渴而小便反多/肾阳偏虚不能蒸津化气/补肾温阳/肾气丸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痛疼、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3、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大题,病案)

4、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5、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聶聶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6、血分和水分的概念。

所谓血分,是指月经先闭,而后病水肿。经水先断的原因有二:一为血脉壅塞不通;二为冲任亏损,气虚血少。

所谓水分,是指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7、水气病

(1)主证: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邪袭表肺失通条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腑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肺失通条脾失健运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阳虚寒凝结于下焦

(2)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逐水。

(3)本篇没有直接提出逐水的方剂,但根据使用逐水法的前提条件即肿势甚,无表证,发汗利小便无效,不虚,可选用十枣汤、己椒苈黄汤、甘遂半夏汤,但应在使用时注意剂量从小到大,不能连续服用。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痺,痺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2、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3、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4、黄疸病辨证论治

谷疸:①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烦不安/饮食内伤阳明湿热/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谷疸从寒化太阴寒湿/温中化湿/理中或四逆汤加茵陈蒿

酒疸:心中懊恼或热痛/饮酒过度湿热内蕴上炎/清热除烦/ 栀子大黄汤

女劳疸:日脯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小便自利额上黑足下热大便必黑,时溏/房劳内伤,血淤湿滞/消瘀化湿,虚者补肾/硝石矾石散

5、谷疸是以食谷即眩;酒疸是以心中懊恼为主症;女劳疸是以额上黑为主症。谷疸、酒疸皆小便不利,女劳疸则小便自利。

6、如何理解“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一句,为本条重点,一者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二者提示黄疸的发病与血分有关。

7、“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如何理解?

黄疸病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发为黄疸,当利小便以排除湿邪,使热无所依,但黄疸自除,故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8、黄疸治疗八法:⑴汗法:脉浮兼表,当以汗法,如桂枝加黄芪汤。⑵吐法:病势趋于上,脉浮欲吐者,当以吐法,如瓜蒂散。⑶下法:热结里实,当以下法,如大黄硝石散。⑷和法:黄疸兼少阳证,当以和法,如小柴胡汤。⑸温法:脾胃虚寒发黄,当以温法,如茵陈术附汤、小半夏汤、茵陈理中汤。⑹清法:酒疸,湿热上蒸于心,当以清法,如栀子大黄汤。⑺消法:女劳疸,湿热夹瘀,当以消法,如硝石矾石散,⑻补法;虚黄,当以补法,如小建中汤之类。

9、湿热发黄四方比较?

茵陈五苓散证:湿重于热/黄色鲜明,小便不利,纳呆,苔白腻,脉浮缓/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湿热并重/黄色鲜明,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小便不利/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大黄汤:热重于湿/黄色鲜明,心中懊恼热痛,足下热,小便黄赤,大便干/泄热除烦大黄硝石汤:热盛里实/黄色鲜明,腹满便结,小便短赤/通腑泄热退黄。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1、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2、心气不足,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

3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4、病者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热也,当下之。

5、瘀血证有哪些表现?

瘀血证脉证,常见脉微大来迟,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一般无寒热,若瘀久化热,亦可有口干燥而渴,但有热证而无热脉,以及胸满腹满症状。

6、吐血,下血各应如何辨证施治?

⑴吐血的辨证施治:分型证理法方

虚寒性吐血/面色白而无华或萎黄/气寒血脱/温经止血/ 柏叶汤

热盛性吐血/舌淡脉微弱或虚弱无力面赤舌红烦渴便秘脉数有力/气逆血热/苦寒泻热止血/泻心汤

⑵下血的辨证施治:分型证理法方

虚寒便血/远血(先便后血)/脾气虚寒失于统摄/温脾摄血/ 黄土汤

湿热便血/近血(先血后便)/大肠湿热灼伤阴络/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赤小豆当归散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2、肿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沉迟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第二十、最后一篇妇人病合集

1、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癓不去故也。当下其癓,桂枝茯苓丸主之。

2、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3、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4、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6、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所作,数欠身,甘麦大枣汤主之。

7、妇人年五十所,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8、请分析温经汤的主治病证、病因病机、治则及期限药物组成?

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之崩漏/冲任虚寒,瘀血内阻/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吴萸生姜、桂枝曙经散寒暖血,胶、归、芎、芍、丹养血和营行瘀,半夏、麦冬润燥降逆,草、参补益中气

江西中医学院《中内》期末考试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痿证以肢体筋脉弛缓,缓弱无力,日久不用,甚至肌肉萎缩获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口呙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噎膈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至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头痛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淋证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水肿以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脸,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呕吐指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 腹痛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呃逆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痹证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者,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梅核气属痰气交阻于咽喉,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邪。 二、问答: 1.实喘与虚喘的鉴别。 实喘为外邪侵袭,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弱或浮大中空,病势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2.痰饮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基本治疗原则为温阳化饮,因为“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温则行”,以温药和之,振奋阳气。 3.心痛血瘀型的主症,治法,主方各是什么?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血府逐瘀汤药:当归,赤药,川穹,红花,桃仁,牛膝,柴胡,桔梗,枳壳,生地5.试述外邪犯胃呕吐的症、治、方、药各是什么? 症状:发病急骤,突然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治法:解表疏郁,和胃降逆 方:藿香正气散药:藿香半夏白芷厚朴苏叶陈皮茯苓白术大腹皮生姜大枣甘草7阳黄与阴黄如何鉴别? 阳黄多为湿热之邪,黄色鲜明如橘,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金匮要略》重点图表鉴别(方剂 病症)

麻黄加术汤(寒湿在表) /身通较甚,固定不移/辛温重剂,辛温解表,散寒除湿/发热较轻,无朝暮差异发热,身疼痛/发汗除湿止痛 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身疼较轻,游走不定/辛凉解表,轻清宣化,祛风除湿/发热较重,日晡潮热 防己黄芪汤(风湿表虚)/风湿在表,表虚固(无痛证)—/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大黄蟄虫丸,薯蓣丸的区别应用? 小建中汤—阴阳两虚偏于中焦—脾胃虚寒,阳虚及阴—温中扶阳,兼顾阴液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遗精—下焦不固而致阴阳两虚—调和阴阳,固肾涩精 肾气丸—腰痛—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温补肾阳 酸枣仁汤—失眠—肝阴不足,虚热内扰—养阴安神,清热除烦 黄蔗虫丸—干血—内有干血,久病伤气,气滞血淤—缓中补虚 薯蓣丸—诸不足—气血不足,感受风邪—扶正祛邪 葶苈大枣汤,桔梗汤和〈千金〉苇茎汤同治肺痿,在运用上有和不同? 方阶段证理法 葶苈大枣汤/酿脓期 /胸部胀满咳逆上气喘鸣不的平卧/邪实气闭痰气痈滞/泻肺逐水 桔梗汤/溃脓期/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瘀热在肺凝聚化脓/排脓解毒 苇茎汤同/肺痈将成或以成均可/咳有胸痛/清脓化痰活血排脓 试比较栝楼菲白白酒汤,栝楼菲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枳实菲白桂枝汤的异同? 证理法药 白酒/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阳不振水气痰饮内停/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半夏/痰饮过多更见不的卧,心痛彻背乃痰饮内停偏胸阳不足/痰饮内停胸阳不足/同样散结兼化痰饮 桂枝/更见心下痞气,胁下逆抢心乃/痰浊壅滞气滞不通/同样散结西泻满降逆/ 实数痰饮上来。 乌头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阴寒痼结寒气攻冲/助阳逐阴 大乌头箭,当归生姜羊肉汤,乌头汤均可治汗疝简述证理发方药? 方/证/理/法/药 大乌头箭/绕脐剧痛汗出肢冷脉象沉紧/阴汗内结阳气不通/破结散寒止痛 当生羊汤/腹中剧痛手足不红身体疼痛/表里俱寒里寒为主/散寒止痛调和吟营卫 乌头汤/腹痛拘急得按得温实则减/血虚有寒/养血为主散寒为次 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十枣汤、木防己汤、己椒苈黄汤方/证/类型/理/法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江西中医学院考试复习资料之《医学英语》历年考试句子翻译

B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All diseases are caused by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是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完成的。The bladder stores and discharge urine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qi transformation of the kidney. 表寒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表现的证候Exterior cold syndrome is caused by invasion of pathogenic cold into the superficies. 不同的疾病可因相同的病机而出现相同的证。Different diseases may demonstrate the same syndrome because of the similarity in pathogenesis. C 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The theory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常色是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面部色泽 Normal complexion refers to the facial color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除少数药单独使用外,多数都是配合起来使用的Most herbs have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except a few special ones. 从色泽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The manifestations of complexion can tell whether a disease pertains to yin or yang in nature. D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The m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gallbladder is to store and excrete bile. 胆排泄胆汁于小肠以助消化食物The gallbladder excretes bile to promote the small intestine to digest food 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Bile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essence in the liver. 当脏腑发生病变的时,也会通过经脉反映于体表Similarly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viscera can manifest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body through meridians.同样的, 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With spirit” is a manifestation of sufficient essence, abundant qi, and full vitality. 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Regional difference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s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body. 毒性剧烈的药物用量过多就会发生副作用或中毒Overuse of herbs with acute toxicity will cause side-effects or intoxication. F 肺的病变多见于鼻喉的症候。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ung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nose and throat. 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The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the lung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production of thoracic qi. 肺失于宣散,即可以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喘的病理现象。Failure of the lung to disperse inevitably leads to dyspnea, chest oppression, cough and panting. G 肝藏血以济心。The liver stores blood to complement the liver.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The m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liver is to control free flow of qi and store blood. 肝主升而归属于木。The liver pertains to wood because it controls elevation. 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Functions pertain to yang while substances to yin. 光面舌主要是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所致Mirror-like tongue is primarily caused by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 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 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 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其特点: 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病机在脏用攻法:有形无形相结合。 病邪在里痼结不解,往往与体内痰、水、淤血、宿食等有形之邪相结合,医者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之邪,使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利其水,使水去热除阴复,渴亦随之而解。 13、近其所喜,远其所恶:其,疾病。 14、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15、麻黄加术汤方中:白术四两 16、微汗法的具体要求(微汗指服用发汗药物的汗出程度):①覆取微似汗②“温令被上”“坐被上”“以一被绕腰以下”特别在关节上③汗出时间“一个时辰”即2小时④汗出程度:“微微似欲汗出”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 17、三附子汤侧重点,是否微汗 ①桂枝附子汤:有桂枝、生姜,故用治阳虚风湿且以风为主的症候。 ②白术附子汤:无桂枝而有白术,则用治阳虚风湿且以湿为主的证候。

南城县中医院导师简介

南城县中医院导师简介 1、程冬耕:男,1963年11月生,江西南城人。本科学历。现任南城县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85年7月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骨伤疾病诊治。期间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深造。对各类骨病、骨折及其并发症能运用中医辨证、手法复位、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进行诊治。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 2、张志强:男,1967年1月生,江西南城人。本科学历。现任南城县中医院工会主席,副主任中医师。93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20多年,期间到江西医学院二附院进修深造消化内科,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等多种诊疗方法医治脾胃病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3、丁应发:男,1962年10月生,江西南城人,本科学历,现任南城县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西省名中医。85年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期间到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专业。对痹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4、郑先发:男,1967年9月生,江西南城人,本科学历。现任南城县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1991年于江西中医学院骨伤科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骨伤疾病的诊治。期间到江西省中医院骨伤科、山东文登整骨医院进修深造。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类骨折及其并发症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手段进行诊治,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

5、宁小平:1965年11月生,江西南城人。现任南城县中医院肿瘤科主任,江西省名中医。1989年7月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后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期间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深造,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对肿瘤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延长了肿瘤病人的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质量,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同名7483)

金匮要略 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元真:元气或真气 厥阳:阳气上逆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 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 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 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 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基本情况介绍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基本情况介绍 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名中医。在著名国医大师路志正、郭子光、颜正华、张学文的积极倡导下,得到中央领导、江西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与太湖文化论坛等多家单位倡议,依据太湖文化论坛(太文函[2012]089号)“关于在江西中医学院创办‘国医传承书院’的函”,江西中医药大学于2012年筹备创建了“岐黄国医书院”(以下简称“书院”)。2013、2014年已先后优选招收硕士研究生50名。 培养目标 培养中医信念坚定、医德高尚,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熟悉中医经典,善于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技能扎实,中医素质较为全面的卓越中医临床人才。 培养模式 书院借鉴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育人理念,继承读经典、重临床、跟名师的成才理念,发扬“对话型、问难式”的书院经典教学模式,遵循“师从名师群体”的教学研究成果,依托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国医堂、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等名医工作群体,融合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注重中医经典研修,注重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培养学生高水平中医临床技能。 通过强化训练,在课程设置(科目及内容较多)、基本功考核(脉诊操作、经典条文背诵)、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吃苦耐劳精神、自律意识、自强意识等)、临床(门诊)实训等四方面增加强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治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能力。 研究方向 攻读学位为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分为中医临床专科研究、中医临床基础研究和中医名家经验研究三个方向)。 师资力量

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读《金匮要略心典》心得 王祥森指导:赵天才 (陕西中医学院2008级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 清代医家尤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饮鹤山人,江苏长州(吴县)人,精通医术,善习诗文,著有《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诊治杂病的专书,文辞精简古朴,蕴意深刻。尤在泾自幼习医,治病皆法张仲景,屡获良效。其对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精究细研,“凡十易寒暑而后成”,著《金匮要略心典》,文精简扼要,语句通畅,易于领会,切合临床,得到后世学习《金匮要略》者的认可和称赞。笔者在通读《金匮要略心典》后,体会到尤在泾在法张仲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渗透于《金匮要略心典》之中,分述如下。 一、尊张仲景之法,畅己之意 尤在泾自序:“《金匮要略》者,汉张仲景所著,为医方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余读仲景书者数矣,心有所得,辄笔诸简端,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非敢举以注是书也。”徐大椿曰:“尤君在泾博雅之士,自少即喜学此艺,凡有施治,悉本仲景,辄得奇中。”由此可见,尤在泾无论在治学上还是在诊治疾病上,均以张仲景之法为宗。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外盛者,其阳必内有郁;湿外盛为身疼,阳内郁则发热。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蒸。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若热黄则黄而明,所谓身黄如橘子色也。”即是对原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所示之意进行阐述。他从湿家为病的表现挖掘张仲景之意,说明湿郁阳闭为湿病之机,并对比发黄之象,以使张仲景之原文更加明了,明确阳黄与阴黄的区别。又如尤在泾对白虎加人参汤的注释体现了其对白虎加人参汤主治原则的赞同,并从字词中探究机制,体现张仲景本意,“中热亦即中暑,暍即暑之气也。恶寒者,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发热汗出而渴,表里热炽,胃阴待涸,求救于水,故与白虎

金匮要略原文整理版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湿病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原文】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原文】

江西中医学院中诊

江西中医学院 《中医诊断学》2009成教模拟试题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b) A.《黄帝内经》 B.《脉经》 C.《脉诀》 D.《诊家枢要》 2. 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c ) A.气血不足,精神亏损 B.机体阴阳严重失调 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 D.精气衰竭,虚阳外越 3. 八纲中辨别病性的两纲为( c ) A.阴阳 B.表里 C.寒热 D.虚实 4.日晡潮热,可见于( d ) A.湿热交阻 B.热入营血 C.阴虚火旺 D.阳明腑实证 5.以下各证,哪种不属于虚证的表现( d ) A.面色萎黄 B.神疲乏力 C.五心烦热 D.恶寒发热 6.口甜或口有粘腻感,多见于( b ) A.肝脾不和 B.脾胃湿热 C.脾气虚弱 D.肝郁犯胃 7.促脉的脉象特点是( b ) A.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B.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C.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D.脉往来艰涩 8.温病病人在热入营血时,舌色应为( d ) A.红色 B.紫色 C.青色 D.绛色 9.咳喘十载,动则益甚,神疲乏力,腰膝酸冷。近日又增恶寒发热,咳喘加剧,痰涎壅盛,证属( c ) A.肾不纳气 B.虚证转实 C.虚中夹实 D.风寒束肺 10.下列诸项,除哪项外,均为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b ) A. 心胸烦热 B.喃喃自语 C.狂躁谵语 D.夜不成寐 11.以下哪项不是肝气郁结的表现( d ) A.胸胁胀闷窜痛 B.胸闷喜太息 C.脉弦 D.舌红少津 12.脾气下陷的特异症状是( a ) A.脘腹坠胀 B.腹胀纳少 C.便溏肢倦 D.食少懒言 13.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属( c ) A.气血亏虚 B.肾精亏损 C.出麻疹先兆 D.肾气不足 14.口干,但漱水不欲咽,是(b) A.痰饮内停 B.内有瘀血 C.热病伤阴 D.湿热内停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