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

一、苗族银饰的发展与演变

从明代中期开始,黔中地区的苗族却兴起了三种前代所没有的的装饰

材料,那就是铜铃、绿珠和海。(嘉靖)《贵州通志风俗卷》“龙里卫”条载“:东苗……杂缀海铜铃青白绿珠为饰”。这三种装饰物品

均出自云南或海外,并非贵州本地土产,选用这三种物品作为装饰物

有着更深层的历史原因,那就是在宋代,朝廷断绝了与云南地方政权

大理的直接往来,同时关闭了通往贵州的交通要道,仅接受贵州地方

势力的朝贡。西南与中原民间贸易业受到极大限制,仅在广西横山设

置榷场,收购产于西南各族的马匹供军马之用。因而贵州与中原的民

间贸易极其有限,而与云南的民间贸易则十分兴旺,所以这三种物品

当是与云南方面的贸易而积淀下来的,它们的出现同时也揭示了当时

贵州与云南两地的贸易情况,不管怎样,这三种装饰品出现后,人工

制作的精细首饰开始在苗族社会出现了,因为这种装饰的时尚效应,

致使这种装饰样式逐步扩展到整个黔中地区,引导了日后习俗演化的

走势。清代初年,因为商道的变化,白银一类的贵重金属从东路流入

黔中,随后才逐步淘汰了来自云南的铜铃、绿珠和海一类的首饰用品。

距离中原较近的黔东南地区,情形和黔中则是不一样的,这里与中原

的商贸发展较早,所以,在宋代,黔东南苗族已开始大量使用银饰,

其演变仍然与它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分不开。宋元明三代,随着市场

的繁荣,钱币需求量大增,因为制钱所用的青铜供不应求,加之不法

僧侣往往盗用青铜币改铸佛像,从而造成货币管理中的“钱荒”。所

以朝廷采取措施严禁携带钱币出境或进入民族地区,更是绝对严禁用

钱币做装饰品,这就使得苗族大量以白银制作仿钱币而作装饰用。加

之汉族的精美装饰品也开始流行于此,于是,苗族银饰的使用开始迅

速增多,宋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记载道:“耳戴大环,项戴银圈自

一二围至十余围”,宋朱辅《溪蛮丛笑》也记载苗族“以银锡为钗”

的装饰。之后,苗族银饰逐渐向精细发展,喜饰银器的习俗打上了深

深的时代烙印和族际关系印迹,但因其演化具有很强的惯性,因而它

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明代以后,对于苗族银饰佩戴习俗

的记载开始逐渐增多,如明郭子章《黔记》中记载苗族是:“富者以

金银耳珥”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中记载苗族有“喜戴银圈”的习俗,至清代,苗族银饰进入兴盛时期,而且已经开始普及民间,银饰

的种类也开始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发展到现代,银饰物品已变得越来越考究和上档次,现今的很多银饰大多都是

清代的定型化遗承。

二、银饰材质之历史情形

明朝永乐年间,明统治者在贵州设置了布政使司,从这以后,苗族地

区开始部分的流行白银货币交易。但是,苗疆的经济并不发达,而且

很多时候苗族仍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换。这样一来,致使

苗族地区集聚了大量的白银,这也为苗族银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

时银饰加工的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因为白银是硬通货,不能随意

销毁而制作饰品,因此银饰的锻制实为散碎银两,再加上苗族的银饰

多是汉族银匠制作,故而银饰种类也很少。到了清代,银饰制作以

“票银”和“库银”①为主。并且清政府放宽了对苗疆的禁例,致使

苗族的对外交流逐渐增多,很多苗族铁匠开始向汉族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于是从清代开始,饰银之风在民间风俗中兴起,银饰种类也随之

逐渐增加,开始出现整套的银饰。清末至民国时期,汉族银匠逐渐退

出了制银行业,苗族银匠随之迅速崛起。作者在黔东南的调查走访中

了解到,这种父传子业的技艺最多的到现在已经传到第九代了,所以,苗族银匠的出现应该就是两百多年左右的时间。民国初期,银匠多是

熔化由国外铸造的银币来制作银饰,随后银匠们又多用国内生产的银元,也称袁大头或光洋来锻制银饰。因为袁大头的含银量在60%至90%

不等,所以,很多银匠也自己兼做银料的提纯工作。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开始专项拨银给苗疆用以制作银饰,除了文革时被禁止以外,银

料的来源一直是国家的定量供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白银市场逐步放开,银饰市场非常活跃。为了满足大量的市场需要,很多银匠开始

以锌白铜镀银来仿真银饰品,俗称“苗银”,这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

代从云南传过来的,苗银其实并不是银,而是15%锌、20%镍、65%红铜

的金属合金,它是通过化学物质氰化钾的浸泡而外镀上一层银制作成的,在云南叫“华银”。因为欧洲市场特别是德国也曾冶炼和使用白铜,所以传到中国后又在北京被称为“德银”。因这种仿银饰品价格低,银饰制作工艺精度也较差,2002年以后,广西北部、贵州以及湘

西苗族锌白铜镀银饰品已饱和,黔东南也开始普遍追求纯银饰品,加

上2000年白银开放后,银匠们有了更多施展自己技艺的空间,他们又

开始重新转回到制作纯银饰品上来了。目前,湖南凤凰、山江、腊尔

山等地的银匠多从贵州凯里进银料,而贵州松桃、黔东南的银料则绝

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湖南郴州素有“白银之都”之称的永兴县,也有少

量来源于上海等地的,其含银量都在99%以上。

三、苗族银饰的造型及审美

苗族的传统银饰锻制主要以手工加工为主,机器加工为辅,这也是苗

族银饰备受人们喜爱和银饰生产的优势所在。以当下的审美观点来看,原生态的、手工制作的、传统的永远要比机器浇铸的产品更具厚重性

和质朴感。因此,银匠们也多从这个方面下工夫,为自己制作的银饰

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从而使作品更具有人的感情,同时也拥有了经

久不衰的艺术生命。

(一)对生命起源与生存认识在银饰题材表现中的审美苗族对生命起源、生存认识的理解与苗族的农耕民族性质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西

南地区气候温暖、居所稳定,物种资源丰富,加上有规律的、平静的

生活,形成了苗族重土“内倾”的总体性格特征。若可以用某种动物

或自然符号表征,我们可以很容易联系起苗族对“牛”、“水”以及

与之相关动植物的崇敬心理。6由此,人与自然的亲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就改变了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导致了苗族意识的

独特表达。所以,苗族崇生意识中的生命现象既包含了人的生命现象,也包含了对象化的物的生命现象,他们既张扬人的生命之美,也在乎

对象化的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现象的生命美。7银饰中大量的与“水”相关的纹样频繁出现就体现出苗族对水的崇敬心理,苗族古歌中对于蝴

蝶与水泡恋爱并产生和繁衍人类的传说就是苗族对生命起源认识的精

神所归。这与很多人所认为的“生殖崇拜”存有着一定的区别,苗族

对于动物与无生命的水泡之间的结合产卵并没有涉及到性的交合问题,而是在此表达了万物的互通寓意。即无论是动物、植物亦或是无生命

的对象,他们同时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例如贵州雷山西江型苗族

妇女的银围额,苗语称“玉钩(widgeb)”,上有十个用银料打制而成、排列整齐的水涡纹与蝴蝶须纹,这是苗族对蝴蝶和水泡的图腾崇拜,服装上面缝缀的众多银泡也是水泡的抽象变形,甚至黔东南苗族

流行的银衣牌、银衣角片上的漩涡纹和脖子上佩戴的泡圈、麻花圈也

是水泡和水波纹的演变形态。并且在这些众多的水泡纹的周围必然有

着与之相匹配的各式的蝴蝶纹,从这些银饰造型的图案中可解读出苗

族对生存及生命繁衍崇拜的核心主要在于对生殖力的强大和生命的延

续的向往和颂扬。而这种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状态具体到银饰制作中的

表现则是各不相同的,银匠可以用虚拟的、自由的,甚至是想象的空

间设计来完成苗族人对该主题的理解。同时在审美过程中又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从而认识对象和创

造新形象。8银饰图案中大量的水纹不但让观者感受到苗族对水的特殊情感,而且还能让人认识到苗族对水的审美哲学,《老子》曾云: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万物的滋养者,水能利万物丛生,对水的崇拜则正好体现了苗族具有道家思想认知事物的生存法则。再者,苗族作为农业民族是很依赖水的,从敬畏水到崇拜水,这也体

现了苗族作为农耕民族的显著特点。对于蝴蝶的描绘不仅仅是因为它

是卵生动物和繁殖力强,更因为它本身具有和谐、安宁、不争的特征,这也从中折射出苗族对动物崇拜意识的审美哲学,苗族的图腾崇拜物

并不是强大的猛兽,相反却是美丽、变化、多子、温和的蝴蝶。这些

图案的造型模式给人呈现为一种和谐、优美的风格,银饰图案中对生命、生存所形成的“温顺”或“优柔”之美的理解是苗族对现实生命

的热爱和肯定,没有丝毫恐惧和悲惨的因素,更没有强硬的张力。

(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美认知在银饰图案设计中的审美体现苗

族所形成的原始“万物有灵”观使他们赋予了自然环境一种特殊的人

格精神。自然中的动植物与人一样拥有灵魂和思想,人与自然及动物

形态的自由变化,混淆相溶在银饰艺术的设计和创作中就表现了苗族

认知世界的生态意识。苗族对于人与自然所建立起来的良好相依关系

之意识形态对苗族银饰的图案设计也注入了较多的生态美学观念,银

饰中大多数图案的设计模式都是意象、抽象造型,并且动植物幻化图

案也是比比皆是。但是,其图案内容中各物种的存有和组合方式都不

是自然界客观实在的,而是通过互渗的原始巫教思维方式把多种动物

的优美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理想物种和境界的构建。所以,银饰所

表现出的生态和谐美特点是神性化、超自然化形象集人性与动植物为

一体的和谐之美。对于苗族古歌《洪水滔天》的银衣牌图案设计就可

以看出这种内容丰富、强调变化的构成意识。银衣片的外形是蝴蝶的

展翅形状,中间的图案则是众多复合纹样的交错出现,分别由鸟、龙、虎、人、房子组合而成。这些图案的设计灵感来自苗族的刺绣图案,

房子是天上的门,姜央在门中央,两边的人物是姜央的儿子相两和女

儿相芒,左右两边是鸟首龙身的复合纹样,里面是虎、鸟、鱼等纹样

的演化组合,叙述着姜央让两兄妹下人间寻找伴侣繁衍后代的传说,

人物周围的各种动物图案象征着对兄妹的护佑和帮助。很多银匠对左

右两边龙身制作的寓意解释为它象征着双手,也有说是蝴蝶翅膀。不

管怎样,它都有着护佑和保卫的特殊寓意。这种对自然充满感恩以及

希望天降福佑的心理也是苗族把自然万物汇集成银饰艺术作品的真正

用途,这样的银饰图案造型多以苗族古歌或传说的叙事方式出现,它

在很大水准上承袭了远古苗族先民的原始艺术题材内容和思维方式。

从现实思维来看,这是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表现出的一种

对自然的期望和依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有着原始

巫教思维混溶性的意识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而是作为欣赏的对象

反复出现在服装搭配上,生成被群体认同的美的特质。因此,自然生

态环境是苗族审美模式形成的重要的物质条件,这同时也构成苗族在

审美哲学上的“天地与我并生”(《庄子齐物论》)的博大境界。

(三)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意识的提升在银饰发展中的形成德国艺术

史学家格罗塞在他的《艺术的起源》中说到:“没有一种民族没有艺术……就是粗野的和最穷困的部落也把他们的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到艺

术上。”苗族俗语也有“锦鸡美在羽毛,姑娘美在银饰”之说,因此,追求银饰之美的冲动是苗族审美模式形成的原动力之一。远古时期的

苗族虽然还没有用银作身体的装饰品,但在《神异经西荒记》、《龙

鱼河图》等史料中已出现对苗人“头上有饰物,身穿牛皮衣”的简单

记载。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苗族佩戴银饰已由过去的实用目的

转化到了对于美的纯粹意义上的认知,随之追求美的冲动逐渐增强,

从《旧唐书》中出现的苗族“喜饰银器”记载到明代郭子章《黔记》“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和明代田汝成《炎檄纪文》“未

娶者以银环饰耳,婚则脱之”中可见,银饰的普及和数量已逐渐成为

美丽与否的标志和对生育繁衍的性冲动的表征,苗族将银饰艺术作为

追求美的冲动贯穿着苗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在黔东南及湘西的

走访中就发现银饰很多种类的设计模式都符合着人们追求美的范畴,

适合美形成的条件,其中的很多构成形式例如对称均齐式、节奏韵律式、对比平衡式都在图案设计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黔东南苗族姑

娘戴在头上的银马冠造型,银马冠上簇拥排列着50朵以上的小叶杜鹃花,而且每朵花的形状都有着微妙的差异,花上面还停留着数只蝴蝶,银马冠取材于现实,其设计模式体现了银饰的生态美感。另外还有银

马冠下面垂至眉间,呈锥形造型、俗称“小米花”的银坠饰。同样流

行于湘西凤凰县的银围帕也有着这样的审美法则,银围帕上的折枝花卉,名叫月季,俗称月月红,因为它每个月都开放,盛开的时候非常

漂亮,所以它就自然成了银饰制作的题材首选,银匠在制作时还在月

季边上点缀上龙、凤、鱼、虾、草以及花棍和铃铛吊坠。这些被苗族

认为美的物象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特定的审美符号,以至于这种象征

着苗家民族符号的认同深深印在他们心中。在民间的手工传授中,他

们以宽松的创作空间,在没有特定模式与教条的支配下,因心美而动意,从而追求美的意义。

显然,银匠的制作很多都是以漂亮和美好的形象为创作首选的。不仅

如此,在苗族的很多重大节日来临的时候,苗族姑娘都将以银饰盛装

打扮自己,期待以自己的美丽引起异性的注意。这时,追求美的冲动

又和性紧密联系了起来,由此可知,苗族对于追求佩戴银饰之美的冲

动是具有自发性的。现在,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渐完善,苗族人对

银饰的审美变得越来越纯粹,以至于成为了一种集体展示性的习惯,

在社会文明水准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已经不再

是以原始性本能的冲动为主,苗族也是一样,除了银饰假想的或具体

的实用功能审美外还有着追求纯粹美学意义上的冲动。这种冲动是苗

族追求“审美情感”的冲动,它脱离了认知、功利、宗教和性的功用。因为这种审美理解的深化,苗族的审美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而

使得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真正成为了一种人的需要。结语苗族银饰产生和发展的形成因素是很复杂的,它所形成的民族审

美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原始的有助于天(鬼神)人感应的效果而

设置的简单装饰发展到今天形式多样的银饰佩戴习俗,银饰艺术经历

了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的

持续演变,苗族银饰作为民族的精神产品,其装饰原则既有程式化规律,又富有节奏和变化,它可以使人从中领悟到苗族人的智慧和审美

追求,其存有形式也超越了服饰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包含着苗族共同

的理想信念和与现实相统一的内在需求。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

苗族银饰图案题材研究

苗族银饰图案,从其题材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呈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图像文献,是艺术家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活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挖掘与表现,再现和创造出的直观现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湘西少数民族图形题材的考察发现,这些图形图像具有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发展与变迁。它不仅在传承和弘扬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认识与研究有了新的立足点。图形所具有的视觉直观性及历史性特点为深入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苗族服饰以刺绣精美、银饰华丽而名扬中外,享誉古今。然而,就苗族的银饰而言,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银饰图形与纹饰承载着苗族人民情感的印记,记载着其族群经过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它们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事与物,颂扬了祖先的勇敢与顽强。 在苗族族群中,有很多是关于银饰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从物质层面上解释银饰的来源之一。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古歌表达出金银的物质与精神、功利与审美。苗族的《换嫁歌》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一只银项圈,胸前(九)闪耀。”时距今日约有2000年。 然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即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相应的发展。苗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的信仰与功能。 归纳而言,苗族题材银饰图案大致可分巫文化—宗教信仰题材、民间传说题材、自然崇尚题材三类。 一、宗教信仰题材 巫文化是苗族银饰图形和纹饰的主要题材来源。在各种银饰图案中,蕴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形与纹饰占据装饰物的主要内容。银器就功能而言,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而银器就是驱邪之极品,还可以消灾祛病。这种功能体现得极为现实—如他们行路途中在山泉里饮水时,要先用银器浸入山泉消灾后饮用。再如丹寨的苗族妇 女的银围腰链也是驱邪的器物,此器物必须是舅舅 亲自请人打制,戴上后终身相随。台江苗族曾经有 这样的习俗:族人去世,要在墓穴中撒一点银屑, 银子可伴随着他们的灵魂,使其不遭遇恶魔鬼怪。 苗族的宗教信仰还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 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方面,苗族族群的传 统社会体系迷信鬼神、盛行巫术。因此,图腾崇拜 是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的重要造型内容。比如,丹 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 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蕴浓 重,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因此,每一件银 衣均有这种“宗庙”图样,其图纹形式基本稳定, 不得随意创造和改变。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 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传统的童帽饰造型 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 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构思巧妙,造型别 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 一套九枚,件小,片薄,分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 婴幼儿佩戴。 苗族图腾即是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贵州的西江、 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以 “牛”造型显示“组灵意象”、“生殖意象”和以富为 美的观念,同时它还表示威武和抵御强敌,向爱人 显示魅力,向精灵显示魔力。苗族认为,枫树是祖 先之祖,传说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 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 二个兄弟。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 它也作为连接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 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 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 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 的。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 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 银雀,中间的一只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 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 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 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 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 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 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 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上述几种图 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其他的 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丰富的 宗教信仰题材给予了银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源泉。 二、民间传说题材 每一个苗族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对苗族族群美 好愿望的传颂。迁徙使人们居无定所,同时也使得 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学以传唱的方式担当起了民族文 化的传承、授艺和教育功能。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 饰中,有大量以苗族族群故事为题材的图形和纹饰 创作。例如,造型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半部分插 有6根参差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嵌制有二龙戏珠、蝴 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等各式各 样图形组合搭配而成的银饰纹样。然而,民间传说 在苗家银饰图形和纹饰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和心理诉求,如“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 呈祥”、“双龙夺宝”等纹样,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 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 的含义。苗族银饰中有一种银牌,其形状有大小不 等类型,银牌均浮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图案中兼刻 有“长命百岁”、“长生保命”等字样,这反映了制 作银牌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锁”住佩 戴者以防被魔鬼抓走,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因此, 民间传说题材便成为苗族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创作题材。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 尤的对手。所以,相传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 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 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有些地区则有特殊的龙崇 拜。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 中,“龙”的纹样随处可见。只是纹样形态有善有 恶,或是善恶互换,有些“龙”图纹甚至是可以与 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由于受到汉文化的 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有了新的意蕴—神圣 而尊贵,于是龙的纹样多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 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然而,在项 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组构多与植物纹样或动物 纹样搭配,形成新的、别致的纹样,图案样式特别 丰富。从纹样中可以看出,龙没有了神秘的面纱, 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 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或手镯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盛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 银项圈”,纹样形式为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项 圈中间部位是浮雕的龙纹圆盒,圈沿下部坠了猫、 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 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 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 美术大观ˉ艺术理论 ˉ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摘要: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而苗族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 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 以重为美 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 不变中求变 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 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四、银饰类别 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4.1 银头饰 苗族头饰在所有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通过头饰可判断出服饰主人的各种情况。苗家女子的头饰种类有包括银角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耳环等。 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湘西地区的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面装饰,层次感极强。冠在头上,脚下走动,颤枝银花一片银光闪烁,显得花姿绰约。 银角分别有西江、施洞、排调三种类型。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排调型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看似角,近看如羽。而最有特色的是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姑娘们佩戴时还要

苗族银饰的分类之胸颈饰

苗族银饰的分类之胸颈饰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银饰的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1?银项圈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属于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串戒指项圈很奇特,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为避免戒指重叠,以银丝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为垂穗。绞丝项圈呈绞花状,系用两根银条互相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其造型华丽。银龙项圈为双层,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芋满,工艺复杂,是

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藤形项圈制作工艺较简单,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却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搂",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篓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芋富,制作工艺复杂。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腆磷,可活动的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银胸吊饰 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最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该地的鸟形吊造

案例: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案例: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苗族银饰 ?黔东南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的东大门,是湖广一带进入云贵川的主要通道,也是湖南、重庆南出广西的重要走廊。全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6.91万人,聚居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而且黔东南的苗族占全国1/4。2008年全州人均GDP4461元。 ?文化背景 苗族银饰是中国西南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银饰产品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品类。“苗银”这个词是汉语当中唯一一个有广泛认知、以少数民族命名的特定金属饰品词汇。身着盛装、佩戴大量银饰的苗族女性形象甚至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广告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例如畅销白酒品牌金六福的广告以及2008年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商业影片《非诚勿扰》。 贵州苗族制作银饰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约500至600年。传统苗族银饰造型、图案都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蝴蝶妈妈图案(黔东南州苗族传说中苗族始祖姜央为蝴蝶所生)、大牛角形头饰(传说中神农氏炎帝为人身牛首)等等。另外由于银饰便于携带和保管,也不必担心火灾的发生,所以银饰成为每个苗族家庭必备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黔东南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尤其是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村寨,以及与之相邻的台江县排羊乡久摆村、施洞镇塘龙村等都是著名的“银匠村”。 雷山苗族传统的银饰因为所用材料的来源十分复杂,所以成色也很不一样,有含银30%~40%的,也有含银89.1%的(用“袁大头”打制),还有含银95%以上,甚至含金的“箩箩银”。因为成分、款式、风格多样,所以苗族人对自己的银饰并无一个统称。所谓“苗银”的说法是近年来在汉族或者其它民族消费者当中形成的。 ?规模与趋势 雷山共有银饰从业者约780人,主要集中上述3个银匠村。年产值总计大约为1800万元。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接近100万元。从从业人数大致可以判断,整个雷山银饰产业的规模应该是在不断增长的。例如控拜村在1980年代大约只有100名左右的工匠,1990年代为200多人,现在达到400人以上。 就整个黔东南州而言,2003年成立于凯里市的仰阿莎公司是规模较大的银饰企业的代表。目前拥有工匠60余名,其中来自施洞、控拜等著名银匠村的专业技师15人,2008年销售额为680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苗族银饰》阅读题的答案

《苗族银饰》阅读题的答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苗族银饰》阅读题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苗族银饰 韩宗树 ①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行走在苗乡时,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还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寨,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五彩的花边和闪亮的银饰镶成的民族盛装映入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苗族银饰悠久、神奇、精美的文化魅力。 ②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苗族的银饰文化得到一脉相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饰品做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馈赠也是常事。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终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③由于苗族在国内外散居很广,其银饰的品种也纷繁多样,主要有银雀凤冠、银牌耳环、银项链、银手镯、银脚环等等。在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图案则多为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④从古迄今,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精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的,工艺方法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制作流程大抵经过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五道工序。苗族银匠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他们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并根据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在细节、局部的刻画上推陈出新。经过银匠精心设计和加工,件件银饰各具其妙。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套梅花戒指”。它比现代魔方环2巧妙,由四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L”形状物,平折成90度,其上饰有数朵梅花,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此戒指若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套”。 ⑤苗族银饰丰富多彩,天成一韵,就像一首用白银写就的美丽诗篇,那么纯净,那么隽永,那么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 7.下列关于“苗族银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族银饰品种繁多、制作精美,是苗乡亮丽的人文景观。 B.苗族的银饰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发展得益于苗族金银神话的诠释。 C.苗族银饰的图案由龙凤花鸟等动植物形象构成,与苗家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一致。 D.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银饰都是由民间银饰工匠手工制作二成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苗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 B.银饰文化渗透于苗家人日常生活,男婚女嫁、祝寿送终、遗产继承都离不开银制饰物。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摘要:苗族的银饰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个民间特有的艺术的产生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仰.本文主要探讨苗族银饰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苗族银饰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的形成所反映的的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生活信仰,以及这些图案纹样所表达出来的苗族人对于宗教`图腾的崇拜。如果苗族没有文字的话,那摸,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就是苗族的文字,记载了苗族人的生活的百态,是一本记载苗族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案;纹样;生活;宗教;图腾 苗族银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它的图案和纹样的特点均不相同,所反映的题材也不一样,综观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其造型的主题多样化,并且主题大都含混冲突,追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造型者的宗教观念和生活观念的不同,多元化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 银饰图案的题材多以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制作内容,也有少量传统民俗戏文、传说人物、场景、山雀、蝴蝶、蜈蚣,田里的鱼虾、田螺,树上的桃子、石榴,门前房后的莲花、菊花、水仙、牡丹,畜圈里的牛、马、鸡、兔,甚至箱子里的古钱、元宝,男人们把玩的唢呐、刀剑等,但凡眼下所见,都成为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和欣赏的苗族文化。其中蝴蝶、锦鸡、龙、凤纹样与苗族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双狮夺宝”等纹样,是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的吉祥涵义。 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样整体上看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以花鸟鱼虫的生活中的自然纹样为主。第二类是以龙和凤的纹样为主。第三类是以受巫术影响严重的稀奇古怪造型的纹样为主。 第一类以花鸟鱼虫为表现题材的图案和纹样在苗族银饰中是最常见的。在大部分的苗族的银饰的图案中均会看到这样的题材。尤其在银帽的装饰中层层叠叠各种造型的鸟蝶鱼虫等动物和银键银铃,给人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感觉。 苗族银饰的图案中最常见的是花。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就光是花的造型就有成百上千个,花的图案几乎装饰在苗族银饰的每一件器物上。从头到脚几乎到处都有装饰的银花。这充分的表现出了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蝴蝶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也是大量的出现,究其原因,据说是由于苗族人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蝴蝶据说是苗族关于人类创生传说中的主角之一。传说在远古时期,蝴蝶在枫树心里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摘要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苗族;银饰;分类;工艺 首饰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服是服装;饰是服装的附加物或替代品。首饰,在古代通指男女头上的饰品。然而,现在专指女人饰物,例如:手镯,戒指等。现在首饰为人们佩戴的饰物的总称。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 一、苗族银饰特点简介 1.苗族银饰介绍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 2.苗族银饰的特征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2)苗族银饰中的龙的形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3)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4)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苗族的平等观念 (5)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绪论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苗族银饰的特征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一)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

浅谈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浅谈黔东南苗族银饰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摘要:黔东南的苗族同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黔东南银饰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漫长的历史流程,经由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以及艺术传统,形成了黔东南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苗族银饰文化。银饰文化作为民族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产生、造型上和民族服饰一样,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的产生,形成了多样化的银饰文化,本文就苗族的民族银饰文化及苗族银饰的审美意蕴进行探讨。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审美意蕴 Abstract:The Miao Qiandongnan compatriots have a long history,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reating its own national culture brilliant. Qiandongnan Silver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lothing, through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production of life, customs, totem worship,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tradition, formed a variety of Qiandongnan, content-rich Miao Silver culture. Silver culture as national dress culture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generation, and national dress shapes, as has been the impact of various aspect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culture have created a variety of silver culture, This article on the Hmong culture and the ethnic Miao Silver Silver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Keywords: Miao Silver Cultural Aesthetic Implications 一、黔东南苗族银饰状况及影响 中国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血和汗铺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工艺美术被称为“服饰上的史书”。它真实地体现了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客观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苗族是崇尚银的民族,在苗族服饰中,银饰是一种较为普遍,被广泛采用的饰品。成为苗族妇女节日盛装最为昂贵的装饰物,也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他在苗族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在苗族同胞眼里视为财富的象征,所以银饰往往是苗族家庭必备的装饰物,家里银饰越多,分量越重,就表明该户人家经济状况好;戴上银饰既富又美,所以在黔东南苗族的女孩一出生起,父母就开始为她攒银子,一直攒到女儿出嫁那天,身上所佩戴的银饰越多,父母的脸上就越有光。相反,便觉得丢脸。但是父母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家拼其一生的心血,也只能攒够长女的银饰,所以苗族姑娘并不是人人都有,而且一旦结婚,一部分的银饰成为陪嫁品,又会传给自己的女儿。苗族人通过辛勤的劳动,以伐木、山货、中药材等从外地换取白银加工为装饰品,并一代代积攒下来,把银饰作为富有和美好的家征,并受到别人的称赞和羡慕为荣。因此在今天的黔东南苗族节日里,才能够看到精美且丰盛的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欣赏

苗族银饰欣赏 NAME 是名 ——怀着一颗真禅爱之心以感恩生命去体验感悟生活——综观全国苗装,银饰的数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苗族银饰较为稀少。在黔东南地区,又以革一式、施洞式、黄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饰的银饰的银饰配件最多。这里的苗族妇女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有的盛装银饰多达二三十斤之重,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由于苗人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

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黔东南境内苗族银匠多,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 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黔东南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 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 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

苗族银饰文化浅谈

苗族银饰文化浅谈 摘要: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有口头民俗学,风俗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物质民俗学。其中物质民俗学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而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 民族文化。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特别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苗族居住分 布范围广阔、文化丰富、服饰独特,其中以丰富优美的银饰最为有名。苗族服饰中 的银饰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制作精美、工艺一流,其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和文化,它是苗族灿烂文化中最为闪亮的明珠,也是现代人类了解和探寻古代先民 生产、生活情况的宝贵文化资料。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艺术价值 一、苗族历史及服饰特点简介 1.1苗族历史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2苗族服饰总介 苗族人民居住范围广阔,南及海南岛,西北及宁夏、新疆,无不有苗族居住。目前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两省。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构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 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自此以后,苗家死了人就不再念经,开始打牛皮鼓。 苗族如今没有文字,只有依靠口耳相传从而实现世代相传。民间故事是苗族在山水间创造的灿烂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此类主人公为牛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苗族人民与牛之间有着许许多多道不清说不明的“恩怨情仇”。这都说明在漫长的年岁里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深厚,不可分离。 二、牛元素在苗家人生活中的运用 1.在建筑上的体现 1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 在文师傅做的银饰中,大量出现龙、凤、麒麟、蝙蝠、鱼等图片。这些图案都象征着吉祥。龙、麒麟、凤是神兽瑞鸟,蝙蝠象征着“福”,鱼是年年有余。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银饰的图案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老人家戴凤凰,少女戴鲜艳的花朵、小草小鸟,少妇戴一些牡丹花。”文师傅说,“如果是求小孩子平安,那就在孩子上戴观音菩萨,或者戴麒麟啊、龙啊。” 这种种寓意在汉地也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受文化的交融影响,湘西苗族人也和汉族人大量地共享一些文化形象。“苗族比较崇拜龙这种吉祥物,龙是上天的儿子,他是民间的传说,其实龙和凤谁也没见过,但他是神兽。比如你结婚以后你梦到龙,那就是你要得贵子啊。” 但另一方面,对这些图案,苗族人也有自己的独特阐释。文师傅举例说,“鱼”不仅仅是对“年年有余”的期盼,还因为鱼在过去苗家人生活中也是珍贵之物,而是以酸鱼等形式进行储藏,在客人来时方才端出飨客。所以鱼在苗家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银饰图案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的记载。文师傅指着一个银片上的说,“年轻人在那谈恋爱,开始害羞啊,背靠背着坐,但头还是忍不住的回过头去。”过了一会儿,他又指向另一个银片,“这不是一对夫妻嘛,生了小孩回娘家嘛,她背上背了个小孩,他丈夫挑起猪肉和酒——这是猪肉嘛,前面是酒嘛。” “我们苗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就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出来,很多方面描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通过图案来表达。”文师傅说,“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他反映了我们苗家人的生活。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传承下去。” 直到今天,银这种金属,对于苗族人依然有着图腾一般的意义。经过祖辈的积攒和传递,多数苗族女孩于是都有了可观的银饰。她们在节日时候的盛装,如果缺少了银,那将是极大的不完整。头饰上的蜻蜓、蝴蝶那些薄如蝉翼的银片颤动而发出的窸窣声,胸前的项圈垂挂的银铃儿的叮当撞击的,是所有节庆必不可少的音乐。 一般女孩子每人都有完整的一套银饰,多为祖传下来的,如果要做中等规模的,也要8万至10万元。“富裕的家里,她配的银饰多一点。”尽量完整齐全的一套银饰服装重达30斤。但拥有如此财力的家庭毕竟是少数。杨洪江说,“现在一般在八斤到十斤,有的到十二三斤,但很少,一般人也戴不动,太重了。”男的主要戴银手镯、腰带等,腰带上会有银视,雕以龙之类的造型,“差不多6两”。 除了节庆之外,在喜事之日,姑娘们也需以盛装打扮。“家里有喜事,表姐表妹表哥结婚,自己都要穿(银饰),现在还有这种要求。”而丧事期间,一般不穿戴银饰。 苗族人对银如此重视,不仅因为其装饰功能,还因为银的驱邪、保值等功能。苗族人相信,带上银饰能够驱邪消灾获得健康平安。而银子作为天然货币,本身具有流通的价值。有观点认为,苗寨的吊脚楼容易在火灾中化为灰烬,但银却能在火中留下,因此苗族人把投资银作为一种保全财产的办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