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乐府文案

汉乐府文案

汉乐府文案
汉乐府文案

汉乐府

一、关于“乐府”:

1、乐府之名,有原名与转义之别。原名指音乐官署,转义指乐府诗歌。原名始见于秦代,转义始见于六朝。汉代所称乐府均指官署,后世所称乐府诗在汉代称为“歌诗”或“歌”。乐府从官署转为诗体名称之后又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乐府指汉以后入乐的歌诗,包括文人的拟作和来自民间的里巷歌谣;广义的乐府连同后世的词曲在内,甚至包括那些并未入乐只是套用旧题或模仿其体裁的作品。

2、汉武帝扩大乐府规模

一是扩充乐府编制,设协律都尉,从事制谱协律之事,乐府至成帝末年乐工人数达八百余人;

二是扩大乐府职能,设采诗制度,此外乐府还负责制定乐谱、创作乐舞、改编外曲、指导演出、训练乐工等;

三是用新声代旧乐,提高乐府地位。汉武帝用当代文人诗辞,配以俗乐曲调,作为庙堂乐章,于元鼎五年(前112)定郊祀之礼,废除旧响,改用新声。

3、李延年《佳人歌》

《汉书·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

4、乐府之名最早见于沈约《宋书·自序》:“林子……所著诗、赋、赞、三言、箴、祭文、乐府、表、笺、书记、白事、启事、论、老子一百二十一首。”

《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5、郭茂倩《乐府诗集》: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

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二、汉乐府诗的音乐性特征

1、题目往往使用歌、行、谣、引、曲、吟等名称,标明乐调的性质与唱法。

2、有的歌诗分为若干解,这是声谱留在诗体上的痕迹。解是奏乐起舞的部分,歌词因解而自然分段。

3、歌诗中常见艳、趋、乱等名目,这是大曲中的音乐术语。艳在正曲之间,类似引子;趋与乱在正曲之后,性质与尾声相近。

4、歌诗中常杂有一些表音字,如妃呼豨、羊吾夷、伊那阿、梁、奴等,只作衬音,不含实意。

5、在采诗入乐时,重声不重辞,使诗句时有割裂、拼凑的痕迹。

总之,音乐性已转化为汉乐府诗的内在素质。鲜明的音乐性特征加上歌唱所必需的浅近流畅、声情摇曳的语言风格,使乐府诗与徒诗明显地区别开来。三、鼓吹曲

《乐府诗集》:

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刘瓛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骚人曰‘鸣篪吹竽’是也。”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

《古今乐录》: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字多讹误。一曰《朱鹭》,二曰《思悲翁》,三曰《艾如张》,四曰《上之回》,五曰《拥离》,六曰《战城南》,七曰《巫山高》,八曰《上陵》,九曰《将进酒》,十曰《君马黄》,十一曰《芳树》,十二曰《有所思》,十三曰《雉子斑》,十四曰《圣人出》,十五曰《上邪》,十六曰《临高台》,十七曰《远如期》,十八曰《石留》。又有《务成》、《玄云》、《黄爵》、《钓竿》,亦汉曲也。其辞亡。或云:汉《铙歌》二十一无《钓竿》,《拥离》亦曰《翁离》。

余冠英《乐府诗选·前言》:

大约铙歌本来有声无辞,后来陆续补进歌辞,所以时代不一,内容庞杂。其中有叙战阵,有纪祥瑞,有表武功,也有关涉男女私情的。有武帝时的诗,也有宣帝时的诗;有文人制作,也有民间歌谣。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四、相和歌

1、发展过程:徒歌、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2、常用乐器:节、笙、笛、篪、琴、瑟、筝、琵琶、箜篌等。

3、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即相和大曲,其结构中有“艳”、“趋”、“乱”等。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歌诗吟唱:《江南》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全诗翻译赏析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全诗翻译赏析 陌上桑汉乐府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作品简介] 《乐府诗集》是一部专收汉代以迄唐五代乐府诗的诗歌总集,也编入部分汉以前传说的古歌辞。乐府诗的编纂开始得很早,《汉书·礼乐志》已着录了部分汉郊庙乐歌,可以说是编纂工作的滥觞。可惜这位封建史家囿于雅俗之见,对汉代的民间歌辞,仅在《艺文志》中存其数目,歌辞一概屏弃不录。此后的官修正史,大都类同《汉书》。唯有《宋书·乐志》“自郊庙以下,凡诸乐章,非淫哇之辞,并皆详载”,着录了不少汉相和歌辞。今存汉乐府民歌,绝大部分都是藉《宋书·乐志》流传下来的。私家的编纂工作,大约始于两晋,而盛于南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专录乐府的诗

集,见于《隋书》、新、旧《唐书》的《艺文志》的就达三十余种。但是,这些书籍几乎全已亡佚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乐府诗总集,就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关于郭茂倩的生平,我们知道得甚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他是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上署为太原郭茂倩,是以通例指郡望而言。其它生平事迹均不详。可以说是《乐府诗集》这一书使得他的声名千古不朽。《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是一部卷帙浩大、极有价值的乐府诗研究要籍。它搜录宏富,分类精当。全书凡郊庙歌辞十二卷,燕射歌辞三卷,鼓吹曲辞五卷,横吹曲辞五卷,相和歌辞十八卷,清商曲辞八卷,舞曲歌辞五卷,琴曲歌辞四卷,杂曲歌辞十八卷,近代曲辞四卷,杂歌谣辞七卷,新乐府辞十一卷。将五代以前的乐府诗要而不烦、比较恰当地分为十二类加以着录,不仅收录了郊庙之类的贵族乐歌,而且大量收录民间歌辞,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都是靠了《乐府诗集》而得以流传至今。虽然民间歌辞在《乐府诗集》中仅占全部歌辞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在诗歌史上毕竟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对各类歌辞、各种曲调的源流、内容,《乐府诗集》也都有详尽的考核。它在编排上很见特色,每一题下,都以古辞列在前面,而后依次附以历代模拟之作。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同一曲调的不同形式的递变。同时,于每一曲调前,又都有必要的解题,以阐明该曲调的来龙去脉,“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四库总目提要》),后世考乐府者常据以为凭。郭茂倩的时代,不少佚书遗典犹存,得以借鉴,他对于乐府的体

论汉乐府诗歌

一、汉乐府的发展 汉乐府,是设立于两汉之际的音乐机构——乐府机关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民间歌谣。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这个机关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设立并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这样写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结合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长达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此时的汉武帝,在国力渐强,开疆辟土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与西北外族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西北外邦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入了中国,这些音乐,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的热烈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森严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巩固统治,“礼乐制度”具有其需求必然性。乐府便在统治需求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支持下,诞生了。 《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由此我们可知,汉乐府诗便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叙事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闪耀的明珠。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然而,乐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乐府诗的创作和搜集收到了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已有的两汉民歌诗辞得以推广和传播。 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细读歌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歌辞的搜集仅限于城市,而内容又无外乎是恋情,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能和汉朝的采诗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汉乐府诗集卷八十三杂歌谣辞一

卷八十三杂歌谣辞一 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夫欲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此歌之善也。《宋书·乐志》曰:“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歌。其后风衰雅缺,而妖淫靡曼之声起。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谈学讴於秦青,未穷青之伎而辞归。青饯之於郊,乃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谈遂留不去,以卒其业。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雍门,匮粮,乃鬻歌假食。既去而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遣之。故雍门之人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卫人王豹处淇川,善讴,河西之民皆化之。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齐之右地亦传其业。前汉有鲁人虞公者,善歌,能令梁上尘起。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曰:‘徒歌谓之谣。’”《广雅》曰:“声比於琴瑟曰歌。”《韩诗章句》曰:“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梁元帝《纂要》曰:“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浮歌曰哇,振旅而歌曰凯歌,堂上奏乐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故歌曲有《阳陵》《白露》《朝日》《鱼丽》《白水》《白雪》《江南》《阳春》《淮南》《驾辩》《渌水》《阳阿》《采菱》《下里巴人》,又有长歌、短歌、雅歌、缓歌、浩歌、放歌、怨歌、劳歌等行。汉世有相和歌,本出於街陌讴谣。而吴歌杂曲,始亦徒歌,复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时有宋容华者,清彻好声,善唱此曲,当时特妙。自晋已后不复传,遂绝。凡歌有因地而作者,《京兆》《邯郸歌》之类是也;有因人而作者,《孺子》《才人歌》之类是也;有伤时而作者,微子《麦秀歌》之类是也;有寓意而作者,张衡《同声歌》之类是也。甯戚以困而歌,项籍以穷而歌,屈原以愁而歌,卞和以怨而歌,虽所遇不同,至於发乎其情则一也。历世已来,歌讴杂出。令并采录,且以谣谶系其末云。” 【歌辞一】 【击壤歌】 《帝王世纪》曰:“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 【卿云歌三首】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於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唱之曰‘卿云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

汉乐府诗集卷一

卷一·郊庙歌辞一 卷一 郊庙歌辞一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然自黄帝已后,至於三代,千有馀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乐歌也,《清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祀明堂之乐歌也,《载芟》《良耜》,藉田社稷之乐歌也。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两汉已后,世有制作。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至明帝,乃分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之乐。郊乐者,《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宗庙乐者,《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也。二曰雅颂乐,典六宗社稷之乐。社稷乐者,《诗》所谓“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礼记》曰“乐施於金石,越於音声,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是也。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称述功德,而郊祀同用汉歌。魏歌辞不见,疑亦用汉辞也。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时有邓静、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领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庙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永嘉之乱,旧典不存。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至孝武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乃诏颜延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南齐、梁、陈,初皆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元魏、宇文继有朔漠,宣武已后,雅好胡曲,郊庙之乐,徒有其名。隋文平陈,始获江左旧乐。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唐高祖受禅,未遑改造,乐府尚用前世旧文。武德九年,乃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而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二年奏之。按郊祀明堂,自汉以来,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宋、齐以后,又加祼地、迎牲、饮福酒。唐则夕牲、祼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之乐。安、史作乱,咸、镐为墟,五代相承,享国不永,制作之事,盖所未暇。朝廷宗庙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为程式云。 汉郊祀歌 【练时日】 练时日,侯有望,爇膋萧,延四方。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灵之至,庆阴阴,相放怫,震澹心。灵已坐,五音饬,虞至旦,

汉乐府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历年真题

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一、单项选择题 06.4 12.最早收录“古诗十九首”的总集是() A.《玉台新咏》B.《文选》 C.《乐府诗集》D.《古诗纪》 07.4 20.《乐府诗集》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类别是()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09.4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夜四时歌》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歌何尝行》 10.4 1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 A.《国风》B.《九章》 C.汉乐府民歌D.《古诗十九首》 11.4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二、多项选择题

05.4 33.下列关于五言诗起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西汉中期的“苏李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B.先秦时期的五言民谣,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C.东汉前朝的文人五言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D.五言诗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孕育 E.王言诗的形成,是文人创作的结果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40.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05.4 41.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05.4 41.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1.4 五、论述题 08.4 44.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也具备民歌的鲜明色彩。试以《东门行》、《艳歌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鸡鸣》、《有所思》、《上邪》、《陌上桑》等名篇为例,具体论说汉乐府民歌在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 10.4 44.试以《行行重行行》、《回车驾言迈》、《迢迢牵牛星》为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

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 【昭君怨】汉·王嫱 《乐府解题》曰:“王嫱,字昭君。《琴操》载:昭君,齐国王穰女。端正闲丽,未尝窥门户。穰以其有异於人,求之者皆不与。年十七,献之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以备后宫。积五六年,帝每游后宫,常怨不出。后单于遣使朝贡,帝宴之,尽召后宫。昭君盛饰而至,帝问欲以一女赐单于,能者往。昭君乃越席请行。时单于使在旁,惊恨不及。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报汉,白璧一只,騵马十匹,胡地珍宝之物。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单于死,子世达立,昭君谓之曰:‘为胡者妻母,为秦者更娶。’世达曰:‘欲作胡礼。’昭君乃吞药而死。”按《汉书·匈奴传》曰:“竟宁中,呼韩邪来朝,汉归王昭君,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妻昭君。”不言饮药而死。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同前】 梁·王叔英妻刘氏 一生竟何定,万事最难保。丹青失旧仪,玉匣成秋草。想妾辞关泪,至今犹未燥。汉使汝南还,殷勤为人道。 【同前】陈·后主 图形汉宫里,遥聘单于庭。狼山聚云暗,龙沙飞雪轻。笳吟度陇咽,笛转出关鸣。啼妆寒叶下,愁眉塞月生。只馀马上曲,犹作别时声。 【同前】唐·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同前二首】张祜 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唯见月,何处是长安? 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汉乐府诗的三大种类

汉乐府中有抒情诗与叙事诗,还有寓言诗。抒情诗清新活泼,情韵盎然;叙事诗情节完整,形象生动;寓言诗奇思妙想,寓意深刻。这三类作品,手法各异,各臻其妙,而以叙事诗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诗经》与《楚辞》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诗经》中的一些作品虽然也叙事,但浓郁的抒情气氛,淹没了故事的完整性与情节的连贯性。汉乐府中涌现了一批叙事诗,叙事的艺术技巧十分熟练,标志著中国叙事诗的成熟。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 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被休弃、焦仲卿求情、夫妻告别、兰芝被遣返娘家、县令求婚、太守求婚、被迫改嫁、夫妻诀别、双双殉情,跌宕起伏,波澜横生; 2. 详略有致:如《十五从军征》仅以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交代一个老兵六十五年的经历,然后用十四句的篇幅,详细描写他归家后所看到的凄惨景象; 3. 擅长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在叙事诗中具有重要作用,既可使情节更丰满,又可使人物更生动。如《陌上桑》、《孤儿行》、《艳歌行》中,都有很精彩的细节描写。 汉乐府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坚贞刚烈的刘兰芝、忠厚柔韧的焦仲卿、专断蛮横的焦母、势利的刘兄、荒淫无耻的太守、仗势欺人的贵族奴才、美丽机智的罗敷等等,无不个性鲜明,神情毕肖。这些形象,构成了汉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画廊,展现出当时社会林林总总的众生相,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生活实况。汉乐府善于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和语言,展现他们各自的性格与心态;又擅长运用细节描写、陪衬烘托等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突出。 汉乐府的作者,好像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发现富有价值和诗情画意的生活镜头,并选择最佳的视角,把它们摄取下来,组合成一幅幅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情感的画面。汉乐府来自民间,人民的语言永远是质朴自然、新鲜活泼、无比丰富的,这是汉乐府得天独厚的语言宝库。汉乐府叙事,语言极洗炼,如《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仅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一个男子铤而走险的过程和心态。汉乐府的描写,极富感情色彩,如《孔

汉乐府《战城南》

汉乐府《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①,野死不葬乌可食②。为我谓乌,且为客豪③。野死谅不葬④,腐肉安能去子逃⑤?水深激激⑥,蒲苇冥冥⑦。枭骑战斗死⑧,驽马徘徊鸣⑨。梁筑室⑩,何以南?何以北⑾?禾黍不获君何食⑿?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⒀,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⒁!

【注释】 ①郭:外城。这两句中的城南、城北为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都有战争,也都有战死的人。 ②野死:战死荒野。乌:乌鸦。传说乌鸦嗜食死尸腐肉。这句说,战士尸遗荒野,正好供乌鸦啄食。“乌可食”三字极写作者哀悼之情。 ③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异乡人,故称之为“客”。豪:“嚎”的借字,今通作“号”,号哭。 ④谅:揣度之词,犹今口语“想必”。 ⑤安能:怎能。子:指乌。这三句是作者对乌的要求。余冠英说:“古人对于新死者,须行招魂的礼,招时且号且说,就是‘号’。诗人要求乌先为死者招魂,然后吃他。” ⑥激激:清澈貌。 ⑦冥冥:幽暗貌。这里指蒲苇的葱郁。 ⑧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枭:勇。 ⑨驽(nú奴)马:劣马。徘徊:彷徨不进貌。 ⑩梁筑室:指战争中在桥上构筑工事营垒。梁,桥。一说,梁,表声的字。 ⑾何以北:一作“梁何北”。这两句是说,桥上构筑了营垒,河南、河北的交通断绝。 ⑿禾黍:泛指田野种植的谷物。这句是说,战争影响生产,禾黍不获,租赋则无所出。 ⒀子、良臣:指战死者。 ⒁这两句指战士出攻阵亡。 【赏析】 倘要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此歌的特点,大约只需一个字——“奇”。 《战城南》属《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军乐”,其叙军旅生涯,按说该有挑灯看剑、飞骑击敌的壮声才是。这首歌,却只有出攻不归、抚尸荒野的悲泣——以此哀音,作赳赳“军乐”,堪称开军歌之奇格。 “战城南,死郭北”。古以内城为城、外城为郭。“城”之南,亦正“郭”之北。抒写一场惨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开笔之奇,即已令读者惊讶。诗人来到这块战场,展现于眼际的,竟是无人掩埋的遍野尸身、“哑哑”啄食的一天乌鸦,该怎样毛骨悚然?按照通常的写法,诗人接着该声泪俱下地悲悼死者了。此歌却不然:诗人未及吟叹,死者却先开了口:“为我谓乌,且为客豪(即“嚎”,哀号)。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设想横陈之尸,竟会告语诗人,请求飞禽为他们哀悼,已属奇想;而告求的飞禽,恰恰又是最为贪婪而面目可憎的乌鸦,希冀这样的恶禽为战死者号哭,就更匪夷所思了。不过,乌鸦在啄食尸身以前,确实总要在空中盘旋一下,“哑哑”地嚎叫几声,使人联想到它仿佛在为死者哀号。相比之下,那些驱使士卒战死沙场又不闻不问,任其尸身暴露腐烂的贪功之将,则是连禽兽心肠都不如了!用如此“壮”语,写士卒无可告愬的哀愤,真可令读者慨然而叹:奇思! 悲怆的诗人,在惨不忍睹的荒野久久踯躅。此刻,荒野的河水,又怎知士卒的遗恨,依然泛着清亮的波光;昏沉的暮色中,唯有苍苍的蒲苇,还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为死者叹息。枭雄的战骑,当初曾载着勇士们奔驰杀敌,而今却倒毙满野,再不见那“所向无空阔,真

汉乐府诗集卷八十九杂歌谣辞七

卷八十九杂歌谣辞七 谣辞三 【晋安帝元兴初童谣】 《宋书·五行志》曰:“晋桓玄既篡,有此童谣。及玄败走至江陵,五月中诛,如其期焉。时又有民谣云:‘征钟落地桓迸走。’征钟,至秽之服。桓,四体之下称。玄自下居上,犹征钟之厕歌谣,下体之咏民口也。而云‘落地’,坠地之祥,迸走之言,其验明矣。”按《帝纪》,桓玄篡位在安帝元兴二年十二月也。 草生及马腹,乌啄桓玄目。 【晋安帝元兴中童谣】 《宋书·五行志》曰:“晋安帝元兴中,桓玄既得志而有童谣。及玄败走,而诸桓悉诛焉。郎君,司马元显也。” 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明年斩诸桓。 【晋安帝义熙初童谣】 《晋书·五行志》曰:“安帝义熙初童谣。时官养卢龙,宠以金紫,奉以名州,养之已极,而龙不能怀我好音,举兵内伐,遂成雠敌也。及败,斩伐其党,如草木之成积焉。”按《列传》:“卢循小字元龙,元兴二年寇广州,逐刺史吴隐之,自摄州事,号平南将军。安帝乃假循征虏将军、广州刺史。义熙中,刘裕破循于豫章。循走交州,为刺史杜慧度所杀。” 官家养芦化成荻,芦生不止自成积。 【晋安帝义熙初谣二首】 《宋书·五行志》曰:“卢龙据有广州,民间有谣。后拥上流数州之地,内逼京辇,应‘天半’之言。时复有谣言,龙后果败,不得入石头矣。” 芦生漫漫竟天半。 卢橙橙,逐水流。东风忽如起,那得入石头。 【晋吴中童谣】 《宋书·五行志》曰:“晋庾羲在吴郡时吴中童谣。无几而庾羲王洽相继亡。” 宁食下湖荇,不食上湖莼。庾、吴、没命丧,复杀王领军。 【晋荆州童谣】

《晋书·五行志》曰:“殷仲堪在荆州时童谣。未几而仲堪败,桓玄遂有荆州。” 芒笼目,绳缚腹。殷当败,桓当复。 【晋京口谣】 《宋书·五行志》曰:“晋王恭镇京口,诛王国宝,百姓为此谣。按‘昔年食白饭’,言得志也。‘今年食麦麸’,麦麸粗秽,其精已去,明将败也,天公将加谴谪而诛之也。‘捻咙喉’,气不通,死之祥也。‘败复败’,丁宁之辞也。恭寻死,京都大行咳疾,而喉并喝焉。” 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天公诛谪汝,教汝捻咙喉。咙喉喝复喝,京口败复败。【晋京口民间谣二首】 《宋书·五行志》曰:“晋王恭在京口,民间忽有此谣。按黄字,上恭字头也,小人,恭字下也。寻如谣言。” 黄头小人欲作贼,阿公在城下,指缚得。黄头小人欲作乱,赖得金刀作蕃捍。 【苻坚时长安谣】 《晋书·载记》曰:“苻坚时长安有此谣。坚以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后坚为慕容冲所败,入止阿房城焉。凤皇,冲小字也。” 凤皇凤皇止阿房。 【苻坚初童谣】 《晋书·五行志》曰:“苻坚初有此童谣,及坚败於淝水,为姚苌所杀,在伪位凡三十年。” 阿坚连牵三十年,后若欲败时,当在江湖边。 【苻坚时童谣】 《晋书·载记》曰:“苻坚强盛时有此童谣。坚闻而恶之,每征伐,戒军候云:‘有新城者避之。’后因寿春之败,其国大乱,竟死於新平佛寺。”《五行志》曰:“时复有谣云:‘鱼羊田斗当灭秦。’识者以为鱼羊,鲜也。田斗,卑也。坚自号秦,言灭之者鲜卑也。其群臣谏坚,令尽诛鲜卑,坚不从。及淮南败还,初为慕容冲所攻,又为姚苌所杀,身死国灭云。”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第四章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歌是继以四言为主的《诗经》、骚体为主的《楚辞》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政府机构,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可见它是执掌音乐的部门。西汉设立的乐府职能是管理音乐、舞蹈、杂戏等工作[ ],负责朝廷典礼时歌舞音乐杂戏的编集、排演和演出工作。乐府所用的乐章一部分是帝王后妃以及文人所作,如汉高祖的《大风歌》,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17章[ ],还有武帝时文人所作《郊祀歌》19章等,很大一部分是采自民间,《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书?艺文志》也载:“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些记载说明乐府除负责组织文人制作歌诗,采集各地民谣加工制作成供朝廷宴飨、朝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外,还通过“采风观政”、“观风俗、知薄厚”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绪,修正统治政策的得失。 西汉乐府自武帝始规模日益庞大,空前繁盛。虽经汉宣帝、元帝两度下令裁减乐府人员[ ],但至成帝末年人员最多时仍达八百多人[ ]。汉哀帝登基之初,改革朝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罢去乐府机构[ ]。东汉虽然没有乐府名称的音乐机构,搜集和制作演唱歌诗由黄门鼓吹署负责[ ],但人们习惯上仍沿用乐府旧名称之,其采集的歌诗仍被后人称之为乐府。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题写作的诗也称为“乐府”。唐代的“新乐府”具有乐府诗的某些特点,但不用旧乐府题而自创新题。宋元以后又将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我们所说汉乐府诗常指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 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汉乐府诗现存四十余首,主要分布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大多数乐府诗都是东汉的民歌。 第二节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乐府诗的产生用“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概括,指出了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 一、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汉代下层人民贫困无助,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事实:“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乐府诗中的一些诗正与这些史实相映照。《妇病行》中那个连年累岁卧病的贫妇行将告别人生时最不放心是身后孩子无依无靠,嘱托丈夫:“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孤且寒。有过慎莫笪笞。”然其担心却成现实,家中孩子“抱时无衣,襦复无里,”丈夫只好“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去沿街乞讨,归家“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丈夫无可奈何,无路可走“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令人不忍卒睹。《孤儿行》中的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将他视同奴婢,令其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头多虮虱,面目多尘,”还“不敢自言苦”。兄嫂命其冬天行汲“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夏日收瓜,“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孤儿无告,只得“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反映了封建剥削奴役关系也渗透到家庭伦理中来。封建的官僚统治更是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平陵东》中的义公,被官吏逮至大堂下,要他“交钱百万两走马”,因“顾见追吏心中恻,”只好“归告我家卖黄犊。”人民不堪忍受非人的生活境况和残酷的欺压,不得不铤而走险。《东门行》中的汉子,想追随造反的队伍,但转念家人,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霞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非。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蝶蝶,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着少,啗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心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 妇病连连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涕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

汉乐府诗集卷四十三相和歌辞十八

卷四十三相和歌辞十八 楚调曲下 【班婕妤】晋·陆机 一曰《婕妤怨》。《汉书》曰:孝成班婕妤,初入宫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自鸿嘉后,帝稍隆内宠,婕妤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婕妤,赐姓卫,所谓卫婕妤也。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微贱兴,班婕妤失宠,稀复进见。赵氏姊弟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供养太后长信宫,帝许焉。”《乐府解题》曰:“《婕妤怨》者,为汉成帝班婕妤作也。婕妤,徐令彪之姑,况之女。美而能文,初为帝所宠爱。后幸赵飞燕姊弟,冠於后宫。婕妤自知见薄,乃退居东宫,作赋及纨扇诗以自伤悼。后人伤之而为《婕妤怨》也。” 婕妤去辞宠,淹留终不见。寄情在玉阶,托意唯团扇。 春苔暗阶除,秋草芜高殿。黄昏履綦绝,愁来空雨面。 【同前】梁·元帝 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 谁知同辇爱,遂作裂纨诗。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 【同前】刘孝绰 应门寂已闭,非复后庭时。况在青春日,萋萋绿草滋。 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讵忆游轻辇,从今贱妾辞。 【同前】孔翁归 长门与长信,日暮九重空。雷声听隐隐,车响绝珑珑。 恩光随妙舞,团扇逐秋风。铅华谁不慕,人意自难终。 【同前】何思澄 寂寂长信晚,雀声喧洞房。踟蹰网高阁,驳藓被长廊。 虚殿帘帏静,闲阶花蕊香。悠悠视日暮,还复拂空床。 【同前】王叔英妻沈氏 日落应门闭,愁思百端生。况复昭阳近,风传歌吹声。

宠移终不恨,谗枉太无情。只言争分理,非独舞腰轻。 【同前】阴铿 柏梁新宠盛,长信昔恩倾。谁为诗书巧,翻为歌舞轻。花月分窗进,苔草共阶生。妾泪衫前满,单眠梦里惊。可惜逢秋扇,何用合欢名。 【同前】陈·何楫 齐纨既逐筐,赵舞即凌人。履迹随恩故,阶苔逐恨新。 独卧销香炷,长啼费手巾。庭草何聊赖,也持春当春。 【同前】唐·徐彦伯 君恩忽断绝,妾思终未央。巾栉不可见,枕席空馀香。 窗暗网罗白,阶秋苔藓黄。应门寂已闭,流涕向昭阳。 【同前】严识玄 贱妾如桃李,君王若岁时。秋风一已劲,摇落不胜悲。 寂寂苍苔满,沉沉绿草滋。荣华非此日,指辇竞何辞。 【同前三首】王维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 宫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那堪闻凤吹,门外度金舆。 怪来妆阁闭,朝下不相迎。总向春园里,花间语笑声。 【婕妤怨】崔湜 不分君恩断,新妆视镜中。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 枕席临窗晓,帏屏向月空。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 【同前】崔国辅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两汉乐府诗介绍

两汉乐府诗介绍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西汉朝廷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隶属于奉常。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于两个系统,起初在职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公布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另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在祭祀沛宫原庙时用楚声演唱,也由乐府机关负责管理。西汉从惠帝到文、景之世,见于记载的乐府歌诗主要是以上两种。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文人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又据《汉书·礼乐志》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也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相当于西汉的太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黄门鼓吹之名西汉就已有之,它和乐府的关系非常密切。至东汉,由承华令掌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诗,实际上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

《汉乐府诗集》摘抄赏析

《汉乐府诗集》摘抄赏析1、《司马将军歌》 唐代·李白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 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 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 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 身居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 羌笛横吹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 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2、《上云乐》 唐代·李白 金天之西,白日所没。 康老胡雏,生彼月窟。 巉岩容仪,戍削风骨。 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 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 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大道是文康之严父,元气乃文康之老亲。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 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

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 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 生死了不尽,谁明此胡是仙真。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 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 中国有七圣,半路颓洪荒。 陛下应运起,龙飞入咸阳。 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 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 举足蹋紫微,天关自开张。 老胡感至德,东来进仙倡。

五色师子,九苞凤凰。 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 淋漓飒沓,进退成行。 能胡歌,献汉酒。 跪双膝,立两肘。 散花指天举素手。 拜龙颜,献圣寿。 北斗戾,南山摧。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岁杯。 3、《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箜篌谣》 唐代·李白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汉乐府

汉乐府 一、什么是乐府 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抒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 2、形象鲜明生动。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4、语言质朴、简练。形式比较自由。 作品讲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 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铤而走险。 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通过行动和对话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形象。人物对话口吻毕肖。 《陌上桑》 叙述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集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赞美其坚贞、智慧。也暴露了太守的丑恶、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无耻。 全诗分为采桑、拒婚、夸夫三节。 采桑一节重写罗敷之貌美。写罗敷的容貌纯用烘托手法,从罗敷随身的衣饰及采桑器物的精美到旁观者对罗敷的惊慕、倾倒,这一连串的描写使读者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将罗敷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