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学名scientific name 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称称为学名,用以确保生物名词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 双名法指种的学名由属名和种名加词两部分组合而成。第一个词为属名,首字母要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名加词,常用形容词(要于属名性别一致),也可以用人名、地名、病名或其他名词(名词用主格或所属格形式),种名加词首字母不大写。

三名法t rinominal nomenclature 当某种微生物是一个亚种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拼写,即由属名、种名加词和亚种名加词构成。例如:Alcaligenes denitrificans subsp. Xylosoxydans(反硝化产碱杆菌氧化木糖亚种)。

属名generic name 是一个表示微生物主要特征的名词或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单数,第一个字母应大写。其词源可来自拉丁词、希腊词或其它拉丁化的外来词,也有以组合的方式拼成。

种名加词, 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 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次要特征。其词源由拉丁词、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字首一律小写。可由形容词或名词组成,如果是形容词,要求其行与属名一致,如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属名与种的加词均为阳性词。

系统发育树, 系统树phylogenetic tree 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形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枝的图形被称为系统发育树,简称系统树。

分子系统树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数称为分子系统树。

结node 在系统发育数的图形中,分枝的末端和分枝的连接点称为结,代表生物类群,分枝末端的结代表仍生存的种类

无根树unrooted tree 是系统发育树的一种形式,只是简单表示生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不反映进化途径。

有根树rooted tree 是系统发育树的一种形式,不仅表示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疏,而且反映出它们有共同的起源及进化方向。

最节省分析法, 简约法parsimony analysis 它是计算机分析系统发育相关性构建系统树时,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推断谱系的原则是:在所有可能的谱系关系中,涉及进化改变的序列特征数最少的谱系是最可信的。

域Domain是一个比界(Kingdom)更高的界级分类单元,过去曾称原界(Urkingdom)。

三域学说Three Domains Theory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C.R.Woose等人对大量微生物和其它生物进行16S和18S rRNA寡核苷酸测序,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称为三域学说。

三域Three Domains三域指的是细菌域(Bacteria,以前称“真细菌域”Eubacteria)、古生菌域(Archaea,以前称“古细菌域”Archae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karya)。

模式(或典型)菌株type strain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种和亚种所指定的称为模式(或典型)菌株。

模式种type species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亚属和属所指定的称为模式种。

模式属type genus 根据命名法规要求,正式命名的分类单元应指定一个命名模式作为该分类单元命名的依据。属以上至目级分类单元所指定的称为模式属。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从1984年至1989年分四卷出版了《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一卷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第二卷包括革兰氏阳性细菌,第三卷包括一部分革兰氏阳性细菌、古生菌和蓝细菌,第四卷包放线菌。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最初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伯杰(D. Bergey)(1860-1937)及其同事为细菌的鉴定而编写的,名为《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该书自1923年问世以来,以进行过8次修订,现已发行第九版。

DNA-DNA同源性DNA-DNA homology 通常以同源%表示,代表整个基因组中DNA碱基序列相似性的平均值。各菌株DNA的同源性在70%以上属于种的水平,即属于同一个种。在20-70%之间则属于一个属内不同的种。

DNA-rRNA同源性DNA-rRNA homology 用来确定种以上或更高层次分类单元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G+C)mol% 值guanine plus cytosine base mole percent 它表示DNA分子中鸟嘌呤(G)和胞嘧啶(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即(G+C)mol%= G+C/A+T+G+C×100%

热变性温度或熔解温度Tm melting temperature DNA的热变性过程(即增色效应的出现)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紫外吸收增加的中点值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热变性温度或熔解温度。

核酸分子杂交法hybridization of nucleic acids 按碱基的互补配对原理,用人工方法对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进行复性,以构建新的杂合双链核酸的技术,称为核酸分子杂交法。此法可用于DNA-DNA、DNA-rRNA和rRNA-rRNA分子间的杂交。核酸分子杂交法是测定核酸分子同源程度和不同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

核酸探针nucleic acids probe 指能识别特异核苷酸序列的、带标记的一段单链DNA或RNA分子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rRNA oligonucleotide catalog analysis 一种通过分析原核或真核细胞中最稳定的rRNA寡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程度,以确定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谱系的方法。

遗传特征分类法genetic taxonomy 指根据核酸分析得到的遗传相关性所做的分类。它是一种最客观和可信度最高的分类方法。

化学分类法chemotaxonomy 是应用电泳、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技术来分析比较不同微生物细胞组分、代谢产物的组成等而进行分类的方法。

数值分类法numerical taxonomy 是根据数值分析,借助计算机将拟分类的微生物按其性状的相似程度归类的方法。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提取不同微生物菌种的总DNA,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再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比较酶切片段的长度和多样性。由于亲缘关系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其DNA的核苷酸序列不同,存在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也不同,所以被切成不同数目和长度的DNA片段,比较这些片段的酶切图谱即可判断微生物之间彼此的亲缘关系。

核酸分型ribotyping methods 是将复杂的DNA酶切片段转移到膜上,和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比较

杂交片段。

随机扩增多肽性DNA random amplified DNA, RAPD 以基因组总DNA为模板,运用任意序列的上百种非特异引物,在非严格条件下进行PCR扩增,由于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与同一组引物相匹配的碱基序列的空间位置和数目可能不同,所以扩增产物的大小和数量也有可能不同。通过凝胶电泳比较这些差异即可分析两个或多个基因组间的亲缘关系。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 fir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可以在琼脂糖凝胶中分离完整酵母菌染色体或染色体DNA大片段,从而估测酵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其大小。

16SrRNA寡核苷酸分类目录16SrRNA oligonucleotide catalog 即16S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现在被共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合适方法。

SAB相关系数associated coefficient SAB=2NAB/NA+NB式中NAB是A、B两被测菌株所共有的“单词“中的”字母“数,而NA和NB则是两个菌株分别具有的“单词“中的”字母“数。根据SAB 值进行数值分析后,就可推知其间的亲缘关系。

Ssm 简单匹配相关系数, simple matching coefficient Ssm是数值分类法中计算两菌株间的相关系数的一种计算方式。SSM=a+d/a+b+c+d,式中a为两菌株均呈正反应的性状数,b为菌株甲呈正反应而乙呈负反应的性状数,c为菌株甲呈负反应而乙呈正反应的性状数,d为两菌株均呈负反应的性状数。从式中可知Ssm值既包含正反应性状,也包含负反应性状。

Sj Jaccard 相关系数, J accard’s coefficient Sj是数值分类法中计算两菌株间的相关系数的一种计算方式。Sj=a/a+b+c,式中a为两菌株均呈正反应的性状数,b为菌株甲呈正反应而乙呈负反应的性状数,c为菌株甲呈负反应而乙呈正反应的性状数。从式中可知Sj值仅包含正反应性状,而不包含负反应性状。

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UT 分类单位可能是菌株、种或属,统称每个分类单位为一个操作分类单位。很多场合下,OUT是指菌株。标准菌株:指能代表某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

《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决定细菌的命名.

《国际系统菌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IJSB):发表新细菌命名提案.

一. 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三菌三体。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2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

细菌(bacteria):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

球菌:一类球形或近球形的细菌。不同种的球菌大小变化很大。细胞分裂后或单个,或成对,或四联,或成链,或成簇状。

放线菌:(actionomycetes)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

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

细胞膜(cell membrance):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之间一层柔软并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又叫质膜、原生质膜、胞浆膜)。

G-细菌: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G+细菌: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

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G+细菌细胞壁结合在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 部分组成。

假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以β-1,3-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的,连在后一氨基糖上的肽尾由L-Glu、L-Ala和L、Lys3个L 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1 个氨基酸组成。

核糖体(Ribosome):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质结构单位,为蛋白质合成地点。每个细菌约有1万个70S的核糖体。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能复制,表现或不表现一定的性状,不影响微生物的生存,能在细胞之间传递,是很好的基因载体。常见的质粒有:F因子、R因子、细菌素因子等。

附加体:附着在染色体上的质粒称附加体。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见于细胞质和核仁的核酸;含有磷酸,D-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核酸(Nucleic acid):一类由核苷酸复合物连接构成的分子;其类型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核蛋白(Nucleoprotein):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分子。

组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碱性蛋白(其作用之一是使大量遗传信息压缩在核内)

缼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

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为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故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周质空间:在Gˉ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其中存在多种周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内含物:细菌细胞质中有许多贮藏成分,有些贮藏成分是光学显微镜下看得见的颗粒,通常称为内含物。

异染粒:又称迂回体或捩转菌素最初在迂回螺菌中发现,并能用美篮或甲苯胺蓝染成紫色。是无机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具有贮藏磷元素和能量以及降低细胞渗透压等作用。还可用于鉴定白喉棒杆菌和结核分枝杆

菌。

脂类颗粒: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积累起来,但不能被细菌作养料脂类颗粒。

多糖颗粒:有糖原和淀粉二类颗粒,可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

硫粒:有些硫细菌能氧化H2S为硫,获得能量,并贮藏硫形成硫粒。当外界硫缺乏时,将硫进一步氧化获得能量。是硫素和能源的贮藏物。

羧酶体(carboxysome)又称羧化体,是存在也一些自养细胞内的多角形或六角形内含物其大小与噬菌体相仿,约10nm,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自养细菌的CO2 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磁小体(megnetosome趋磁细菌细胞中含有的大小均匀、数目不等的Fe3O4颗粒,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糖蛋白膜包裹,无毒,具有导向功能。趋磁细菌还有一定的适用作磁性定向药物和抗体,以及制造生物传感器。。

气泡:在许多光能营养型无鞭毛运动的水生细菌的细胞内常含有为数众多的充满气体的小泡囊,称为气泡。气囊壁为蛋白质。能使细菌具有浮力,以利于细菌在适宜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的环境中生活。

二. 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原生动物(protozoa):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隔膜(Septum):菌丝体中的模壁。

菌丝(hypha):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菌丝体(mycelium):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有隔菌丝(Septa hypha):真菌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由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一至多个核。隔膜上有单孔或多孔,细胞质和细胞核可自由流通,每个细胞功能相同叫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Non-septa hypha):真菌没有隔膜的菌丝叫无隔菌丝。

Z型菌丝(Z-hypha):有些真菌的营养体类型,在寄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称之。

出芽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在母细胞的细

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

吸器(吸胞)(Haustorium):真菌菌丝某处生出特殊形态的菌丝体或菌丝的变态物,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这些变态物叫吸器。

菌环(菌套annulus):捕食性真菌形成环状,叫菌环(菌套)。

菌网(macterial net):捕食性真菌形成网状,叫菌菌网。

菌核(Sclerotium):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

子座(Stroma):是菌丝分化形成的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的垫状结构物。

菌索(Rhizomorph):是菌丝体集合形成的绳状结构。多生于树皮下或地下,形似根状结构物)

菌丝束(hyphal strand):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

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真菌鞭毛(cilium):是单独的细胞器,不是孢子体躯的延伸,它来源于中心粒系统,由9+2根微管(31根亚纤丝)组成结构物。

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菌的有性配子或生于子囊内的有性配子叫之。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因为只了解其生活史的一半,因此常称为半知菌。

食用菌(edible mushrooms):指真菌中有肥大肉质和胶质的繁殖器官(子实体),可以供人类吃食的大型的丝状真菌。

毒伞菌(poisonous mushrooms):能产生毒素的大型的丝状真菌。

营养体(nutrition body):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无性孢子(asexualspore): 未经性细胞(核)结合,直接在营养体上产生的孢子。

有性孢子(sexualspore):有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有性孢子。

节孢子:一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其菌丝顶端停止生长后,产生许多横隔膜,这些隔膜处断裂开后便形成一节一节的细胞,这些节状细胞即为节孢子。

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ngium):是某些低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由鞭毛菌同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

孢子囊:一些真菌进行无性繁殖时,在菌丝分枝的顶端形成膨大的囊状结构体,其中原生质经分割后形成内生的无性孢子。

卵孢子(oospore):是鞭毛菌中卵菌的有性孢子,由异型两性接合生育而成。

原配子囊:接合菌相接近的+、—两种菌丝各自向对方生出极短的侧枝叫原配子囊。

接合菌:指产生一种叫接合孢子的休眠孢子。

接合作用(Conjugation):一种配偶暂时融合的交配过程;尤其见于单细胞有机体。

担子果或子实体(sporophore):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

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

匍匐丝(又叫蔓丝):根霉菌体有一部分呈弧形,在培养基表面水平生长,根霉的气生性强,大部分菌丝上匍匐于营养基质表面的气生菌丝。(联结假根之间的菌丝)

假根(pesudorhiza):匍匐菌丝在接触培养基处伸入培养基内呈分枝状生长的菌丝。

同宗结合(homothallic):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

异宗结合(heterothallic):某些真菌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性亲和方式。

子囊子实层(ascusic hymenium):子囊排列的层叫子囊子实层,子实层除子囊外,还有则丝、不育丝。

子实层(hymenium):子囊着生在一个盘状开口的子囊果内。

子实体(Fruiting body):一种特化的产生孢子的器官。(真菌的产孢结构)

子囊(Ascus):子囊类特征的囊状结构,里面产生子囊孢子。(一种囊状产孢结构,球形、棒形成圆筒形)

子囊壳(Perithecium):球形、圆筒形或卵形的子囊果,它通常在顶部开一条裂缝或小孔。

子囊果(ascocarp):子囊菌亚门真菌产生子囊孢子的结构

闭囊壳(子囊球cleistothecium):子囊被包在一个球形无孔的子囊果中。

子囊盘(apothecium):呈盘状、碗状成漏斗状,顶部敞开的叫子囊盘。

假囊壳(pseudothecium):子座内只有一个子囊腔,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

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座瓶状、盾状或船状等,子座内有1至多个子囊腔,有或无孔口。

子囊腔(locule): 子囊座内着生子囊的腔。

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子菌的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担子果或子实体(basidiocarps):高等担子菌中,产生一种高度组织化结构(包括担子和担孢子),称为担子果或子实体。

担子子实层:担子排列的层叫担子子实层,除担子外,还有刚毛、囊状体。

生活史:微生物一生中所经历的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

初生菌丝(一生菌丝):是由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单倍体的菌丝。

次生菌丝(二生菌丝):是由初生菌丝联合进行质配而不进行核配的双核菌丝。

三生菌丝:是组织化的特殊的一些双核组织菌丝,常集结成特殊的形状的子实体即蕈子

菌托(teleoblem):包在担子果子实体的菌柄基部的膜状物。(子实体幼小期包有一层外膜,当菌柄伸长时,外膜破裂残留在菌柄基部形成菌托)

菌环(annulus):围绕菌柄的一个环状物。

菌柄(stipe):伞菌子实体的柄。位于菌盖下面,有正中生、侧生、偏生。

菌盖(cap):子实体的帽状部分。位于菌柄上方。

菌褶(gill):菌盖下方与菌肉相连的部分, 菌褶似刀片呈辐射状排列。

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从菌丝体上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产生分生孢子的结构。(菌丝体的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Sporodochidium)分生孢子梗以聚生的着生形式聚集成垫状的短梗形式,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孢子座的结构

束丝:以聚生的着生形式形成一束排列较紧密的直立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盘(Acervulus):半知菌形成盘状的孢子果。

分生孢子器(Pycnidium):半知菌形成球状的孢子果。

酵母菌(yeast):指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单细胞的不具典型菌丝体特征的一类真菌)

二型现象(dimorphism):一定条件下形成单细胞菌体,另一条件下则形成菌丝体。

蕈菌(子)(fungal):由大量菌丝紧密结合形成的真菌子实体。

出芽(Budding):酵母无性生殖的典型形式,在此过程中多亲代细胞长出一个新的细胞。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一些真菌(黄曲霉)品系产生的毒素;一种致癌物。

菌根(Mycorrhiza):真菌和高等植物的根的共生联系。

游动孢子(Zoospore):某些微生物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孢子囊内具有鞭毛能游动的一种孢子。

藻菌植物(Thallophyte):不具真正的茎、根或叶的植物;包括藻类和真菌。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某些真菌(如根霉)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有鞭毛,不能游动的一种内生无性孢子。

9+2型鞭毛:在某些真核细胞表面长有毛发状、具有运动功能的细胞器,称为鞭毛。它由基体、过渡区和鞭杆3部分组成,因其鞭杆的横切面的中央可见到两个中央微管,其周围则有9个微管二联体围绕一圈,故真核生物的鞭毛又称9+2型鞭毛。

鞭毛(Flagellum):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作为一种运动器官。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由营养体细胞的分裂或营养体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同种新个体的过程。

吸器:专性寄生真菌常从菌丝上长出旁枝,侵入寄主体细胞内吸收养料,这种吸收营养的细胞结构叫吸器。

囊轴:毛霉、根霉等真菌中由孢子囊梗突入孢子囊内延伸的部分。

真菌子实体:由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组成的产生真菌孢子的组织体一般统称子实体。

卵孢子:在鞭毛菌亚门真菌中,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即雄器和藏卵器结合后发育形成的有性孢子过程

赤霉素:由串珠镰刀菌(或叫稻恶病菌或叫藤仓赤霉菌)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生长激素,主要能促进植物茎叶快速生长,打破休眠期,促进种子发芽,植株开花结果,诱发无籽果实的形成等。

半知菌:一些真菌个体发育时没有或没有被发现有性阶段,只有无性阶段,对这类真菌,人类只了解其生活史中的一半,故叫半知菌。

核配:两个单倍体性细胞经质配后细胞核融合,产生出二倍体核的过程。

质配:真菌在有性生殖中,两个单倍体的性细胞相接触,它们的细胞质及内含物融合在一起,但两个性细胞核并不融合,两个核的染色体都是单倍体。

鞭毛菌:菌丝无隔,孢子具有鞭毛,能游动的水生真菌。

配子:某些真菌进行有性生殖时分化出来的性细胞,在真菌有性生殖中,雌雄配子结合为合子。

蘑菇圈:一般指生长在草原地面上的一圈蘑菇,代表着担子菌菌丝体生长的周缘部分。

红色面包霉:脉孢菌真菌的分生孢子能耐高温,在面包制做中经常污染面包,在面包表面生长出桔红色的菌落,造成面包的红霉病,又叫红色面包霉。

真菌生活史:真菌从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种孢子,其染色体行为由单倍体到双倍体再回到单倍体的过程。

.桶状分隔(复式隔):在大多数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中,细胞节间的横隔膜上具有一个中央孔口,孔口周围是分隔壁的桶状膨大,两侧各覆以一个穿孔的膜,为分隔孔盖。

转主寄生:某些寄生真菌,在完成生活史时,必须有两个不同的寄主。

三. 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和亚病毒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的病毒;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

病毒粒子(病毒个体virus particle):是成熟的、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

拟病毒: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

包涵体:病毒感染寄主细胞后,所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

二十面体(Icosahedron):许多病毒粒子的几何形状;二十个三角面和二十个角。

干扰素(Ioterferon):动物组织产生的抗病毒物质。

核壳体(核衣壳):是衣壳与其包围着的核酸的总称。

衣壳粒(capsomer):衣壳单个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

衣壳(capsid symmetry):衣壳粒以对称形式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蛋白质外壳。

封套(envelope):一般由含有类脂或脂蛋白质组成的包围着病毒核壳体的包膜。

专性寄生:寄生的一种类型,只能依赖活的寄主生存,脱离寄主不能生活和繁殖)。

噬菌体(bacteriumphage):是微生物病毒,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

敏感性细菌(sensitized bacterium):被裂性噬菌体侵染的细菌。

感病(infection disease):寄主遭受病原物的侵染而发病。

侵染力(infestation):病原微生物克服寄主防御能力,侵入体内得以生长、繁殖和扩散等一系列的性能。

原噬菌体(protophage):温和噬菌体以其核酸附着在细菌染色体的一定位置上,与细菌染色体一道复制,称原噬菌体。结果:每个子细胞都成为溶解性细菌。

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溶菌现象:液体培养时细菌被噬菌体裂解,液体由混浊变清的现象。

病斑,单层动物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的感染后,会使动物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类似细菌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

病原(pathogenium):引起病害的病原生物。

抗原性:能与免疫反应产物结合的性质。

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MLO):又称类菌原质,它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比细菌小比病毒大,具有多型性,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200-300nm,没有细胞壁。

螺原体(Spiroplasma):呈螺旋丝状,长3—25um, 直径在100-200nm,高度变态。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

噬菌体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逆转录病毒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

空斑,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也会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称为空斑。

枯斑,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在叶片上出现的一个个坏死的病灶,称为枯斑

核酸正链,将碱基序列与mRNA一致的核酸单链定位正链,将碱基序列与mRNA互补的核酸单链定位负链

多角体,昆虫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称多角体

四.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主要元素或大量元素:微生物细胞干重95%以上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少数几种元素组成,将这些微生物生长需要量相对较大的元素称为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微生物细胞需要量很小的元素,包括锰锌铜钴镍硒等。

生长因子:微生物的生长所必须且需要量很小,而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

接种(Inoculation):人为地把微生物或物质引进体内或培养基。

接种物(Inoculum):含有微生物的材料,用于接种。

琼脂(Agar-agar):红色海藻经过干燥的多糖抽提物,在微生物学培养基中用以作为一种凝固剂。

C/N,碳氮比指培养基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物质的量比值,有时也指培养基中还原糖与粗蛋白之比。

二次生长现象:不同的微生物或同一种微生物对不同物质的利用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物质可直接被利用(例如葡萄糖或NH4+等);有的需要经过一定的适应期后才能获得利用能力(例如乳糖或NO3-等)。前者通常称为速效碳源(或氮源),后者称为迟效碳源(或氮源)。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这两类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二次生长现象。

兼养型生物:兼有自养和异养代谢过程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电子供体和有机碳源。

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photoautotroph)能以CO2为主要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photoheterotroph)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这类微生物能利用有机物迅速繁殖,常用于污水处理。

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chemoautotroph)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Fe2+、NH2或NO2-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可在完全无机及无光的环境中生长。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及水环境中,参与地球物质循环。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chemoheterotroph)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有机物通常既是碳源也是能源!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几乎全部的真菌都是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所有致病微生物均为化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

腐生型(metatrophy):可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作为碳源;

寄生型(paratrophy):寄生在活的寄主机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

透过屏障: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

透过酶:一种由墨膜结合载体蛋白或由两种以上蛋白质组成的系统,能帮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

同向运输: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同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

逆向运输:某种物质与质子通过同一载体以相反方向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

单向运输:在能化膜质子浓度差(或电势差)消失过程中,某种物质单独通过某一载体进行的次级主动运输。

Na+,K+-ATP酶:存在于原生质膜上的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利用ATP的能量将胞内Na+“泵”出胞外,而将胞外K+“泵”入胞内,也称Na+,K+-泵。

ATP结合盒式转运蛋白:利用ATP的能量跨膜转运物质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膜蛋白复合体,需要一种膜外底物结合蛋白来行使功能,简称ABC转运蛋白。

膜泡运输:存在于真核微生物(如变形虫)中的一种通过胞吞作用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胞吞作用:细胞通过原生质膜吸附、包裹并吸收溶质或颗粒物质的过程。

胞饮作用:通过原生质膜包裹液态物质的胞吞作用

吞噬作用:通过原生质膜包裹颗粒状物质的胞吞作用。

铁载体:微生物细胞向胞外分泌的一种能络合Fe3+的小分子化合物,铁-铁载体复合物通过ABC转运蛋白进入细胞。

迟效碳源,速效碳源,在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葡萄糖,然后利用半乳糖,前者称为大肠杆菌的速效碳源,后者称为迟效碳源。

纯培养,把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群体中将其分离出来的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的纯培养

五. 微生物的代谢

单细胞蛋白(SCP)通过细菌、酵母、丝状真菌和小球藻等单细胞或丝状生物的发酵生产的蛋白质。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与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其中,分解代谢是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或还原力(或称还原当量,以[H]表示)的作用;合成代谢则与分解代谢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与[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大分子的过程。

产能代谢: .微生物通过呼吸或发酵作用分解基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耗能代谢:微生物在合成细胞大分子化合物时消耗能量ATP的过程。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呼吸作用(respiration)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 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呼吸链(respa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或电子从低氧化还原势的化合物逐级传递到高氧化还原势的分子或其它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

硫呼吸(sulphur respiration):以无机硫作为呼吸链的最终受氢体并产生H2S的生物氧化作用。能进行硫呼吸的都是一些兼性或专性厌氧菌。

铁呼吸(iron respiration):在某些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包括化能异养细菌、化能自养细菌和某些真菌)中发现,其呼吸链末端的受氢体是Fe3+。。

碳酸盐呼吸(carbonate respiration) :是一类以CO或重碳酸盐作为呼吸链末端氢受体的无氧呼吸。根据其还原产物的不同而分为两类:其一,是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碳酸盐呼吸;其二,是产乙酸细菌产生乙酸的碳酸盐呼吸。它们都是一些专性厌氧菌。

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 respiration):以往都是把琥珀酸的形成看作是微生物所产生的一般中间物,可是在延胡索酸呼吸中,琥珀酸却是默算氢受体延胡索酸的还原产物。它们都是一些兼性厌氧菌。

硫酸盐呼吸(sulfate respiration):是一类称作硫酸盐还原细菌(或反硫化细菌)的严格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获取能量的方式,其特点是底物脱氢后,经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末端氢受体硫酸受氢,在递氢过程中与氧化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获得ATP。硫酸盐呼吸的最终还原产物是H2S。

巴斯特效应:酵母菌的乙醇发酵是一种厌氧发酵,如将发酵条件改变成好氧条件,酒精发酵和糖酵解受抑制的现象,因为该理论是由巴斯德提出的,故而得名。但当重新回到厌氧条件时,葡萄糖的分解速度增加,并伴随大量的乙醇产生。

自养微生物:按其最初能源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能对无机物进行氧化而获得能量的微生物,即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另一类是能利用日光辐射能的微生物,称作光能自养微生物。

乳酸发酵,乳酸细菌能利用葡萄糖及其他相应的可发酵的糖产生乳酸,称为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homolactic fermentation):丙酮酸是EMP途径的关键产物,由它出发,在不同微生物中可进入不同发酵途径进行的同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 fermentation):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循环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一种存在于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光反应中心的叶绿素通过吸收光而逐出电子使自己处于氧化状态,逐出的电子通过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泛醌,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的传递,又返回叶绿素,从而使叶绿素分子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产生ATP,由于在这种光合磷酸化里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的传递后又回到了叶绿素分子本身,故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具有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真细菌中的光合细菌,均是厌氧菌,分类上在红螺菌。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这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利用光能产生ATP的磷酸化反应。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 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II(PS II)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 I,期间生成ATP。特点:①电子的传递途径属非循环式的;②在有氧条件下进行;③有两个光合系统,其中的PSⅠ(含叶绿素a)可以利用红光,PSⅡ(含叶绿素b)可利用蓝光;④反应中同时有ATP(产自PSⅡ)、还原力[H](产自PSⅠ)和O2(产自PSⅡ)产生;⑤还原力NADPH2中的[H]是来自H2O分子光解后的H+和e-。

细菌酒精度发酵(bacterial alcohic fermentation)运动发酵单胞菌等少数好氧细菌利用ED途径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经过脱羧形成乙醛后,被NADH2还原为乙醇的过程,成为酒精发酵。

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电子传递磷酸化:基质被氧化时脱下的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给电子受体过程中发生磷酸化作用生成ATP的过程,一般常将电子传递磷酸化就叫做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阻遏,凡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称为诱导,而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则称为阻遏。

末端产物阻遏,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的过量累积而引起的阻遏。

分解代谢物阻遏,指细胞内同时有两种分解底物存在时,利用快的那种底物会阻遏利用慢的底物的有关酶合成的现象。

酶活性调节,酶活性调节是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

生物固氮,微生物将氮还原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

六.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生长:生长是指微生物的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过程。微生物生长: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细胞数量的增加(微生物群体生长),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一般均指群体生长,这一点与研究大生物时有所不同。

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繁殖:由细胞分裂而引起的个体数目的增加,称为繁殖。

平板菌落计数法:把稀释后的一定量的菌样通过浇注或涂布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经培养后,每一单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CFU)根据每皿上形成的CFU数,乘以稀释度,就可以推测出菌样的含菌数。

化疗(Chemotherapy):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抑制(Inhibition):抑制是在亚致死剂量因子作用下导致微生物生长停止,但在移去这种因子后生长仍可以恢复的生物学现象。

死亡(Death):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抑菌剂,它们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它们,作用机理是这类物质结合到核糖体上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生长停止,由于它们同核糖体结合不紧,它们在浓度降低时又会游离出来,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恢复,使生长恢复

无菌(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溶菌剂,它们能通过诱导细胞裂解的方式杀死细胞,将这类物质加到生长的细胞悬液里以后会导致细胞数量成细胞悬液的混浊度降低,能抑制细胞壁合成或损伤细胞质膜的抗生素就属于溶菌剂

抗微生物剂,是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可以是人工合成的,也可以是生物合成的天然产物

抗代谢药物:又称代谢拮抗物、代谢类似物,是指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相似,可以与正常代谢途径中特定的酶发生竞争性反应,从而阻碍酶的功能、干扰代谢的正常进行的物质

杀菌剂,它们能杀死细胞.但不能使细胞裂解,由于它们是紧紧地结合到细胞的作用靶上,即使在浓度降低时也不能游离出来,因此生长不能恢复

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Continous culture ):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衰颓形:由于培养时间过长,营养缺乏,代谢的排泄物浓度积累过高等使细胞衰老而引起的异常形态。

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表明,细菌培养物的最高得率在对数生长期。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细菌的生长始终保持在对数生长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菌培养物,这种方法称为连续培养。是恒定体积的流动体系,在该体系中连续地注入新鲜培养基,同时连续不断地移去过剩的培养物。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的细菌。

纯培养体:经过反复分离纯化后,在平板上挑取的由单个菌落繁衍的微生物后代。

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致死温度:在一定条件下(如10分钟),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

致死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如60℃)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微需氧细菌:指能在氧分压低于正常大气环境中表现最大生长速度的细菌。

二元培养:二元培养是纯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些寄生微生物只能在寄生微生物体内寄生,必须将寄生微生物和寄主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同时排除其它杂菌。例如培养苏云金杆菌及其噬菌体,需先在平板培养基上培养苏云金杆菌的细菌坪,然后在细菌坪上接种苏云金杆菌的噬菌体,经培养后,在苏云金杆菌的细菌坪上出现噬菌体感染的透明空斑,这种培养方法称为二元培养

极端嗜盐菌:在15%以上盐浓度下才能生长,最适生长的盐浓度为25-30%的嗜盐菌称为极端嗜盐菌。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使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处于同样的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的培养方法叫同步培养。例如利用孔径大小不同的滤膜,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分开培养,可使同一大小的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手段使群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同时进行分裂生长的状态。注:通过同步培养方法获得的细胞被称为同步细胞或同步培养物

七.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遗传(inheritance) :是发生在亲子之间即上下代间的关系,即指上一代生物如何将自身的一套遗传基因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保守特性。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改变

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表型(phenotype):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表型是由遗传型所决定,但也和环境有关。

饰变,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表型饰变:同样遗传型的生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显现的不同表现型的变异,是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变化,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光复活作用(Photoreactivation, Photorestoration):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以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

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是一种不依赖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酸修复方式。

感受态细胞: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

感受态:易于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细胞生理状态。

突变率是指一个细胞在一个分裂世代中发生突变的可能机率。

自发突变:环境因素的影响,DNA复制过程的偶然错误等而导致。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移码突变由于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移动,而产生翻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点突变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称为点突变。71193.在自然条件下由一些原因不详的因素发生的基因突变称为自发突变。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DNA的大段变化(损伤)现象,表现为染色体的添加(即插入)、缺失、易位和倒位。

调节突变株:

温度敏感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碱基等),因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

产量突变型(Metabolite quantitative mutant):通过突变使得代谢产物在产量上明显发生变化的变异类型。

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由于基因突变而造成个体或菌落形态改变的变异类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因基因突变而使得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特征,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形状的现象。

转化因子:有转化活性的外来DNA片段。

转化子:通过转化作用形成的杂种后代,称为转化子

寄生(parasitism)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转导 (Transduction):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指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将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子:由转导作用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任何DNA小片段的“误包”而实现其遗传性状传递至受体菌的转导现象,称为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流产转导,受体菌经转导获得的供体DNA片段在受体菌中不发生配对、交换和整合,也不迅速消失,而只是进行转录和转译(性状表达),这种现象就称为流产转导

转导噬菌体:一个能携带自身以及宿主基因到另一个宿主(细菌)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也可指逆转录病毒获得和转移真核基因。

转染 (Transfection):把噬菌体或其它病毒的DNA(或RNA)抽提出来,让它去感染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进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或病毒的后代,这种现象称为转染。

接合,供体与受体细胞直接接触,借性菌毛传递DNA,在受体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使之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感染(Infection):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遗传密码(genetic code)是指DNA链上决定各具体氨基酸的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

遗传型变异(基因突变):遗传型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发生在基因水平上,可以遗传给子代。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

克隆clone不经过有性细胞的结合,由体细胞发育成新个体,即无性繁殖。

性导,利用F’菌株与F–接合可将供体染色体DNA传入F–菌株,从而使F–既获得供体菌的若干遗传特性,又可获得F因子。这种接合方式叫做F因子转导,又称性导。

野生型,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为该微生物的野生型。

有性杂交,是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基因.基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DNA或RNA),是一个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它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和原养型(prototroph)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野生型又称为原养型(prototroph)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

基因工程又称重组DNA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DNA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又称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简称重组。是指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是遗传物质(核酸)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

诱变: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进行直接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

诱变剂能够提高突变率的各种理化、生物因素称为诱变剂。

诱变育种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菌种衰退,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突变率,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称突变率

2菌种复壮:狭义的复壮: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生产性能等方法,从衰退的群体中找出尚未衰退的个体,以达到恢复该菌原有性状的一种措施;广义的复壮:指在菌种的生产性能尚未衰退前,有意识地进行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的测定工作,以期菌种的生产性能逐步有所提高。

准性生殖(Parasexual reproduction, Parasexuality):,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更原始的生殖方式,是通过同一物种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不经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异核体在同一真菌细胞中并存有不同遗传性状的核的现象称异核现象,这样的菌丝体称为异核体。

菌种保藏(culture preservation)是对微生物资源进行、收集、保藏、使之不死、不衰、不乱、以达到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目的。主要方法冷冻干燥保藏法和液氮低温保藏物。

冷冻干燥保藏法:(lyophilization)又称冷冻真空保藏法。一种常用的有效保藏菌种的方法。它采用低温、干燥、缺氧和添加保护剂等因素,使菌种保藏时间可达十年以上,主要方法是:纯种细胞或孢子用脱脂牛奶等保护剂混匀,放入安翁管中,置-70℃下冻结后,用真空法使冰升华后去除,然后熔封,并在低温下保存。

沙土保藏法(sand-soil preservation)一般在长有健壮菌苔的试管斜面或直立柱上,盖一层无菌石蜡油以隔绝空气,置4度下保藏,包藏期1~2年

液氮低温保藏法(liquid nitrogen cryopreservation)是一种适合保藏各种微生物的先进、高效菌种保藏方法,将菌种与保护剂一起放在翁中,置—196~—150度液氮中即成。包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石蜡油封法(paraffin preservation)

甘油悬液保藏发(glycerin preservation)将细菌或酵母菌与无菌甘油混匀后,置—70度低温保藏,包藏期10年。

结构基因:是为细胞结构、组成(如细胞生化反应所需的酶)及完成细胞功能所需的蛋白质等进行编码的基因。

调节基因:用于编码调节蛋白的基因。

操纵基因:是位于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碱基顺序,能与调节蛋白相结合,以此来决定结构基因的转录是否能进行。

跳跃基因:可在DNA上转移位置的基因(IS因子插入序列、Tn因子转座子)

密码子(coden):由3个核苷酸顺序决定,负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转座因子(Tn)(transposible element)是一小段双链DNA,由2000个以上的碱基对组成,常常编码一种或几种抗生素的抗性结构基因和末端反向重复序列。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例如从染色体或质粒转移到另一个位点,或者在两个复制子之间转移)的一段DNA序列。也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或可移动基因(movable gene)。

致死剂量:将微生物全部杀死的剂量

亚致死剂量:将M大部分杀死,只留下很少的活菌体,如杀死99%以上,存活不到1%,或者杀死90%以上,存活在10%以下。

弱致死剂量:杀死一大半,存活一小半,如杀死50-70%,存活30%-50%诱变处理一般选用亚致死剂量。

F'菌株.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含有这种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

Hfr菌株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与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它与F-菌株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与F-接合后的重组频率要高几百倍以上。

F+菌株在细胞中存在着游离的F因子,在细胞表面形成性菌毛。

F-菌株细胞中没有F因子,表面也不具性菌毛的菌株

八. 微生物的生态

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其所处环境条件之间相互作用规律性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结合、相作用、相调控而成的动态系统。

群落:同一环境中两个以上种群由于生活繁殖上的连锁而构成相依赖、相制约的生物集团。

种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能繁殖集团。与同种别地的种群有隔离、有界限。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的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物的细胞质就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的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的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的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 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 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 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 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 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 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 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 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 有运动功能) 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 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 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 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 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 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 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 绿藻) 18.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 最小型原核生物。 19.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20.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 物。 21.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 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2.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23.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24.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 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25.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 丝,较细、色浅) 26.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较粗、色深。 27.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 丝. 28.蕈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又称伞菌) 29.病毒: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活细胞外具 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30.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31.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3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33.噬菌斑: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透亮不长菌的小圆 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34.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细胞。 35.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 原体。 36.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 原体。 37.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也称类类 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 38.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又称“普利昂” 或蛋白侵染子) 39.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 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40.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 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41.光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 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并利用光能进行生 长的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分析

微生物名词解释 A 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能利用非氨基酸类简单氮源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B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活性的超显微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巴斯德效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通入氧气,发酵减慢,停止产生乙醇,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份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巴斯德消毒:用于牛奶、啤酒、果酱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而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但能杀死其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的一种低温消毒方法。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分子氧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B细胞:即B淋巴细胞,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和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 被动免疫:从胎盘或初乳中获得的或者注射抗体、细胞免疫制剂后获得的免疫。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体血清中的、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作用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 传染:是指寄生物与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即当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初次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值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这种抗体多为IgM,滴度低,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会下降。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COD:化学需氧量。是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超敏反应:是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机体的组织损伤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或瞧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 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掘、利用、改善与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磷壁酸:就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 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就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 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 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与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 损菌株。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细菌外膜层)的 原生质体。 10、外膜:就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就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 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与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与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 G+菌。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与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 物。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 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20、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与原生动物等就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

10.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且不裂解细菌,但是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 11.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12、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细菌因前噬菌体的整合而产生新的性状。 13.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给受体菌的方式。 14.转化: 供体菌裂解释放的游离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15.转导: 由噬菌体介导,将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这种基因转移方式称转导。 16.基因转座: 通过转座元件等的作用使一段DNA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的现象。 17.条件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8.菌群失调: 也称菌群比例失调,指宿主体内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特别是原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降,外籍菌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可引起菌群失调症。 19.定位转移: 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部位的现象,正常菌群定位转移后可成为致病菌。

20.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21.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 22.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其它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3.带菌状态: 有时宿主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致病菌并未立即消失,而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出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24.医院感染: 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主要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及其它医疗保健过程中或在医院逗留期间获得的一切感染。 25.交叉感染: 由医院内患者、病原携带者、医务人员直接或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26.医源性感染: 在治疗、诊断和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器械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27.ASO试验: 又称抗O试验,即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是一种传统的体外毒素抗毒素中和实验,是用已知的链球菌溶素O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O抗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风湿热或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2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是旅游者和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热带尤为常见,由食入污染食物或水而致病,一般不侵入细胞内。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理 代、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 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 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 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 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 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 其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和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 株。 9.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原生 质体。 10.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

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 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 间体:由细胞膜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G+ 菌。 15.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7.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 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 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 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的G-原核生物。 20. 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 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 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3. 菌丝体:霉菌的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 4. 霉菌:丝状真菌,通常指菌丝体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 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1.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 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2.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得,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得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得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得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得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得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得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得合成 后得到得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得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得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得、适应自然条件得无细胞壁得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得除核区以外得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得总称、原核生 物得细胞质就是不流动得,真核生物得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得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得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得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得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得染色体外得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得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得芽孢变为营养状态得细菌得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得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得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得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得肉眼可见得、具有一定形态得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得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得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得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得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得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得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得形大、色深、壁厚得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得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得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得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 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 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 状脑病的病原体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 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 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 糖和少许蛋白质, 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 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由蛋白质组成,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 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 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 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超抗原,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看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 令狐采学 3.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 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4.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 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细菌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 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6.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 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7.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外 膜的原生质体。 8.支原体: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 的原核生物。 9.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10.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 功能是储存营养物。 11.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 胞核。其化学成分是大型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

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2.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是小型共价闭 合环状双链DNA。 13.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 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4.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5.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6.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 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Most) 17.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 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繁殖方式。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 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9.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20.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