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word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课题3 元素

课题4 离子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学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材分析

总特点:1、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交叉编排。

3、直线式编排和螺旋上升式相结合。

4、由易到难。

课程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内容标准

由五个一级主题和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五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若干个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课程总任务:

不能遵从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总实施:

严格摒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栏目的功能

活动与探究:呈现探究过程,体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结合内容在课内实验

习题:每一课题后的练习和思考

讨论:实验分析、知识的应用

资料:单纯资料,与内容相关或拓展性知识

化学?技术?社会:社会关注热点问题、新科技知识

调查与研究:与内容相关的调查研究活动供课内外活动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

家庭小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在课外实验,具有趣味性

课堂练习:当堂反馈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课题要点、核心内容、讨论和探究结论

单元小结:对本单元的归纳总结,具有综合性

单元之间的融合

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第五单元:化学基础知识与化学事实

第六、第七、第八单元:化学与社会化学应用

第九、第十、第十一单元:化学规律与应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社会生活

绪言

是入门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化学”;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乐趣;用图示和畅想式提问,以化学的奇妙激发学习欲望;用化学发展历史,新技术成就及展望,说明化学的作用。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实验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自主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总结整理

在实验验过程中,学会对比观察,分辨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掌握并能区分出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3.学会观察分析整理资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认识化学学习的特点,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了解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反思

从学生熟悉的实验引入物质变化,体现学科知识认知的逻辑性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与讨论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探究实验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也可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变化尽量从身边的例子入手,增强学生对“新物质”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宜要求太高。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具体地从化学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纯净物、混合物,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等),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红磷的燃烧

2.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

课题2:氧气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写碳、硫、铁和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变化的文字表达式,能鉴别氧气和空气

2.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并能判断化合反应

3.从得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初步懂得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4.了解氧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与用途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木炭、铁丝、红磷、镁条、硫)课题3:制取氧气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反应的原理、装置、检验、验满方法等;

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加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通过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初步认识分类是化学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客观认识物质间关系的正确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验满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收集,验满及注意事项。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反思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在这里开始出现,只是为了增加其与学生见面的机会,以便记忆。不要求学生知道该概念的涵义。

2.氧化和缓慢氧化反应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教材中列举了一些,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列举出更多例子,培养观察和思维习惯。

3.分解反应的概念引出后,注意与前面所学化合反应对照,找出区别。

4.实验前的讨论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氧气制取实验有一定难度,学生动手前最好教师做个演示,可以结合讨论进行。

5.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教材给出了一张绘制的图示,一张实物照片,意在让学生在对照中学习识认图示和绘制实验装置图。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与单质、化合物概念一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关水的内容具体体现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课题1:分子和原子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课题2:原子的构成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3.离子形成的实质;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课题3:元素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开始引入对反应的定量研究。所学原理、技能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是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各种规律的基础。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气体制取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该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体现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

该单元以日常生活中金属制成的材料为开始,得出金属的共同的性质和各自的性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

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本单元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在初中阶段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铁、铝、铜等纯金属以及合金的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腐蚀条件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材料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第九单元

教材分析

该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分三个课题。第一课

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十单元

教材分析

该单元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主要是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度的测定pH两个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体现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从研究方法看,本课题采用实验探究,然后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第十一单元

教材分析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

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体现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十二单元

教材分析

该单元简单的介绍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合成材料等知识,进一步阐明了化学在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的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及其

应用。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化学材料与生活关系的初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健康长寿、营养保健方面可以作出重大贡献;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有机合成材料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类要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等

二氧化碳的性质 45分钟教学设计

【环节】(3分钟)导课

【教师】多媒体动画展示:在阿尔卑斯山脉有一个奇怪的溶洞,一个名叫“波

曼尔”的探险家牵着狗进入洞内,狗很快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安然无恙。当地人把这个洞叫做“屠狗洞”。告诉学生后来通过科学家的探究,知道了这是由于二氧化碳导致的,带领大家来学习这一课,揭秘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展示,边听教师进行讲解,边思考,好奇二氧化碳为什么有这种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动画展示讨论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己简单总结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环节】(11分钟)物理性质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将已制取好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教师】教师写板书,接着自己演示,用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

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震荡。

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教师】写板书,并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空气的组成,提问二氧化碳

的色,味,状态。

【学生】回顾旧知识,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气态。

【教师】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表格,带领大家填写二氧化

碳物理性质表格。

【学生】交流,思考,总结,归纳,和老师一起完成表格。

【环节】(25分钟)化学性质

【教师】提问课堂第一个中,蜡烛会熄灭。我们平时吹蜡烛也会熄灭。【学生】我们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教师】介绍一种色素:紫色石蕊试液,酸可以使之由紫色变为红色。并用稀盐酸与之反应进行验证。

【学生】观察实验。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对石蕊试液变色的印象,便于酸性强弱的比较。

【教师】提问:1、水能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吗?为什么?

2、二氧化碳能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不能,因为不是酸。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顺思路:水、二氧化碳单独不能使石蕊由紫色变为红,若要变红就是有酸了

【教师】设问:若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可以使之变为红那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二氧化碳与水生成了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意图】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质。

【教师】写板书,多媒体展示,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并与稀盐酸反应的颜色进行比较。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二氧化碳与水可以反应而且产物是酸,但酸性比较弱,人才可以喝的。

【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喜欢喝汽水?有什么感觉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引出碳酸可以分解。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让学生把已经变红的碳酸水分一半进行加热,并进行颜色的对比。

【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碳酸分解。

【教师】写板书,讲解碳酸生成与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设计意图】重点理解。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让学生给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学生】动手做试验,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加强记忆。

【教师】写板书,详细讲解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设计意图】重点理解。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二氧化碳化学性质表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学生】交流,思考,总结,归纳,和老师一起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

【环节】(6分钟)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多媒体展示:练习1、日常生活中,我们给墙壁抹石灰,当石灰水变

干时墙壁会变得很白。在这过程中,为了使效果更好,人们常在房中放一盆炭火,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变潮湿,利用你所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

【学生】回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反应生成碳酸钙。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小结,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学生】听讲。

【设计意图】对整个知识进行回顾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比空气的密度大(1.977克/升)

3.能溶于水(1:1)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以灭火。

2、与水的反应。

CO2 + H2O==== H2CO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 + CO2

3、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

CO2 + Ca(OH)2 = CaCO3 ↓+ H2O

初中化学教材全解(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课题3 元素 课题4 离子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 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学价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置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材分析 总特点:1、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交叉编排。 3、直线式编排和螺旋上升式相结合。 4、由易到难。 课程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上册)习题答案第10页: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是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是化学变化。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铜绿生成。 (3)纸张燃烧。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瓷碗破碎。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瓷碗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5)铁生锈。 答: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铁锈生成。 (6)石蜡熔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石蜡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答:是物理变化,因为水的本质没有改变,无新物质生成。 3.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答:因为蜡烛受热熔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所以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4.下列哪些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为什么? (1)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3)食物在人体中消化,最后能变成水、二氧化碳等。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描述铜的密度、熔点。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7)酒精能燃烧。 答:是化学性质,因为这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8)酒精能挥发。 答:是物理性质,因为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5.根据你的观察,描述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的物理性质。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能查找一下有关的数据。) 答:食盐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咸味,能溶解在水和油中。 第23页: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 【分析】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正确的实验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P10 习题:1、(1)(4)(6)(7)(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 2、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特点 1. 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知识不仅包含事实性知识,而且包含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说的方法。掌握事实性知识是基础,而掌握方法是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对能力而言,知识同样也是基础,无知者必无能,这是一般的道理。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掌握基础知识是不矛盾的。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化学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 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 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 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 3 .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常州市第五中学/姬晓芳 摘自:《百度快照》 一、本章结构 1.在全书中的地位 前一章向学生介绍了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章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四种物质入手,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小问题开始,围绕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是第一章内容的具体化,它也是迈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步。从本章开始,学生真正接触到比较具体的宏观化学物质,为下一章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了铺垫。 2.知识结构 本章十分清晰地分为四个部分,围绕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四种物质进行教学。 本章起始提出四个问题: (1)我们时刻都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由什么组成? (2)氧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3)二氧化碳会发生哪些神奇的变化? (4)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时紧紧以这四个问题为起点,展开一系列的探讨。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及其发现历史,加强氮气和稀有气体用途的内容,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自然界十分重要的“生物固氮”的介绍,扩展了有关目前空气污染的篇幅,结合空气质量日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节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生命活动需要氧气”重要意义的提出,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引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各以一种非金属、金属、有机物与氧气的反应为例,说明氧化反应以及剧烈和缓慢两种状态的存在。以大量图片展示氧气的用途。对氧气的获得仍从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两个方面介绍,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在练习与实践中还增加了“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 第三节根据学生以往生活、学习中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了解,简介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对二氧化碳作初步的认识。通过对二氧化碳的三态的描述,结合相关实验,学习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由二氧化碳灭火器引

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1 氮气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 1.3和5 混合物:空气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 3 B C A 4 氧气:支持燃烧可供呼吸氢气:可燃烧,清洁能源 5 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6 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课题2---氧气 1 将带火星的本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此气体是氧气。 2 硫+氧气二氧化硫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铝+氧气氧化铝: 3 CCDCD

课题3--- 制取氧气 1 文字表达式(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 气(3)碳+氧气二氧化碳 2 (1)C (2)B (3) (3)A(4)D 3 在集气瓶先装入少量水,一是可以防止燃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如硫燃烧的产物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二氧化硫可以溶于水,加水就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所以,硫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先放少量水,不宜用细沙来代替,而铁丝、铝条燃烧时,在集气瓶用细沙来代替水是可 4 (1)不同,思考如何得到平稳气流。把催化剂放在试管里,塞好带导管的瓶塞,用注射器向逐滴加入过氧化氢可以得到平稳的气流,也便于收集。、(2)探究报告 目 标 1.寻找新的催化剂 2.制取氧气 3.试验氧气性质 仪 器, 药 品 注射器,点滴板,红 砖粉末,过氧化氢 溶液,木炭 注射器,带导管的试管,大 试管,过氧化氢 一试管氧气,木炭 方 案 (可 画 简 图) 带火星的小木条 步 骤 将红砖粉末放到点 滴板的一个孔中, 用注射器往上滴加 过氧化氢溶液,再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 迅速地放在上面 将红砖粉末少许放入试管 底部,塞好瓶塞,将注射器 吸满过氧化氢溶液,插入 瓶塞,往里逐滴加入,导管 插入试管中 将烧红的木炭伸 入盛满氧气的试 管中 现 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气泡放出 木炭燃烧比在空 气中燃烧的更旺, 产生的气体使澄 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 结 论 红砖粉末是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 氧气的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

九年级化学复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滑)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大纲

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4134235 课程类型:教师教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总课时数:3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1)理解中等学校化学教学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2)具有分析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重、难点及教材深度把握的初步能力; (3)通过系统的微格教学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将中学化学教学的一般教学模式及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了解中学化学教学全过程及其规律。 二、教学内容纲要 学习内容包括“化学教学设计、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提问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说课技能、评课技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分析和高中必修一、二化学课程内容分析”等。教学时数:36学时。 模块1 绪言微格教学概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微格教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能掌握微格教学教案的设计。 3.懂得微格教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点: 1.微格教学的研究对象 2.微格教学的研究方法 3.微格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微格教案设计 第一章教学语言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技能的功能。 2.掌握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语言技能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 教学要点: 1.语言技能的功能 2.语言技能的构成要素 3.语言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二章导入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导入技能的功能。

2.掌握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导入类型分别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导入技能的类型教学要点: 1.导入技能的功能 2.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3.导入技能的类型 4.导入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三章讲解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讲解技能的功能。 2.掌握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讲解类型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讲解技能的类型教学要点: 1.讲解技能的功能 2.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3.讲解技能的类型 4.讲解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四章板书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板书技能的功能。 2.掌握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板书类型各写一份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 1.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 2.板书技能的类型 教学要点: 1.板书技能的功能 2.板书技能的构成要素 3.板书技能的类型 4.板书技能的应用要点 第五章演示技能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演示技能的功能。 2.掌握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和应用要点。 3.能用不同的演示类型各设计一份微格教案。 教学重点: 1.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 2.演示技能的类型 教学要点: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下册)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章小结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题 号 解析 1 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点拨:空气的成分注意使用的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1) B 点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化学性质不活泼。 (2) C 液态氧是氧气的液态存在形式,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 (3) (3)A 臭氧可以用化学式O 3表示,有固定的组成,属于纯净物(4) C 点拨: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故C 项错误。 3氮气、氧气、 二氧化碳、 水点拨:此题属于开放性习题,引

导学生从具体例子中来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4把空水杯或空饮料瓶口向下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杯中或瓶中。 5去过;感受不一样;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较差,农村 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清新,安静。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答案可有多种,不强求一致。造成城镇繁华街道附近空气质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污染物较少,且绿色植物较多,光合作用强一些,所以空气质量好。 6(1)氧气动植物的呼吸离不开氧气,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 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都要用到氧气。 (2)氮气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等。(3)稀有气体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以使灯泡耐用;充人灯泡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氦可用于制造低温环境;氙可用于医疗麻醉等。 点拨: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学生可从多方面来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课题2---氧气

(完整版)最新初中化学教材目录完整版(人教版)

初中化学教材目录(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5)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6)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1)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7)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25) 课题1 空气 (26) 课题2 氧气 (33) 课题3 制取氧气 (37)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5)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47) 课题1分子和原子 (48)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53) 课题3 元素 (59)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67) 课题1 爱护水资源 (68) 课题2 水的净化 (74) 课题3 水的组成 (79)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83)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91)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92)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99)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02)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105)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106)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113)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17)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25)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127)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128)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36)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50) 附录Ⅰ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 (151) 附录Ⅱ 相对原子质量 (153) 附录Ⅲ 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54) 元素周期表 九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 课题1金属材料.............................2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9)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4)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24) 第九单元溶液 (25) 课题1溶液的形成 (26) 课题2溶解度 (33) 课题3溶质的浓度 (42) 实验活动5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47) 第十单元酸和碱 (49)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50) 课题2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60)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69)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70)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71)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72) 课题2化学肥料 (79)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87)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89)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90) 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97) 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102) 结束语 (113) 附录Ⅰ 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114) 附录Ⅱ 部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115) 附录Ⅲ 元素周期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分析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收集整理:黔西县思源实验学校白晋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 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 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 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 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 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 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 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 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一些生活或中 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 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 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 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 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 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 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 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 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 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 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 和我国水资源概况,谁的污染与防治等问难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 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 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同时本单元的特点是 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内容之 中。

九年级化学教材分析

化学教材分析 传统的化学教材编写是以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三序结合原则编写的。而人教版初三化学新教材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的各自优点,综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科书理论性知识和逻辑性相对弱化,联系实际的知识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强化。全册书共12单元,单元内与单元间都彼此融合,相互关联。科学探究精神贯穿其中,新教材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全书图文并茂,创设了多种学习情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情结,增强动手能力,在整个初中阶段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总的看来,新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新教材在整体设计上,内容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每一章内容充实,思路清晰,内容呈现顺序由浅入深阶梯式上升,重难点相对弱化且合理分散。启迪学生思考或由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习题中,也出现在课堂练习上,如上册有课堂练习2个,下册有2个;讨论上册有20个,下册有14个。这些问题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的效果。 初中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理解抽象的概念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教材编写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心理,利用一些可视性强的材料、插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解难点。如上册“过氧化氢分解”示意图、“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体污染示意图”、“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干冰升华”等等。新教材语言通俗易懂,既富有感召力,又不失科学性。 二、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 化学是应用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一点。在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教材中“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材料”、“生活中常见的盐”、“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 其实,在学生身边可选材的事例十分广泛,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在处理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全上下册共12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1)铁生锈有新物质(Fe2O3)生成,为化学变化 (2)石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3)纸张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为化学变化 (4)瓷碗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有新物质(Cu2(OH)2CO3)生成,为化学变化 (6)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7)下雪后天气晴暖,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8)在寒冷的冬天向窗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如:铁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物质燃烧、食物腐烂、酿酒、新陈代谢、工业制碱、浓硫酸脱水、石灰浆刷墙,墙面变硬、玩火自焚、烈火焚烧若等闲、用酸除铁锈、烽火戏诸侯、动植物呼吸、中毒和解毒等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哪些是指物理性质,哪些是指化学性质?为什么? (1)酒精能燃烧。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燃烧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 (2)酒精能挥发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挥发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 (3)水变成水蒸气物理变化中表现的性质(变为水蒸气为物理变化),所以为物理性质(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酿酒为化学变化),所以为化学性质(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6)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 (7)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不发生化学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的性质,所以为物理性质 (8)石灰石(或大理石)遇到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为化学性质 4.观察你身边的物质,如水、食盐、蔗糖、铜导线等,描述一下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水: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液体,常压下熔点为0℃,沸点为100℃; 可以作溶剂,可以灭火,可以和CaO、CO2、C等发生反应,可以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H2和O2等 食盐:常温常压下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食盐的主要成分作调味品,腌制食品。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用来作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蔗糖:常温常压下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以做调味品。 铜导线:常温常压下为紫红色固体,密度较大,难溶于水,有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加热可氧化为黑色的CuO,不溶于普通稀酸,可做到导线,器皿,装饰品等。 5.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决不能食用变质的食物。哪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来判断食物已经变质了?举例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食物变质常有这些现象,比如,食物变黄、变黑、变绿,密封的食物包装有鼓胀现象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课本基本知识点汇总(上册)

上册知识点总汇(一)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一种_______,主要是由和组成。空气的成分得出按_________分数计算,大致是______占21%,氮气占_____,_______占0.94%,_______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2、空气污染可分为两类,有害气体如、、等和粉尘。污染源有_________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________,汽车的等。NO2、 SO2进入大气后,易形成_________。防治污染的方法:、、 注意:空气质量日报计入空气污染物的有害气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和______。二氧化碳虽能造成温室效应,但不是质量日报所报告的。 3、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的药品是,该物质燃烧时有大量的______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_______,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以上实验测定氧气的含量往往偏低,引起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①;② ③;④ 该实验不能用燃烧后生成_________的物质(如碳、硫等)代替红磷,也不能用铁代替红磷,因为。 考点二、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色味的气体,比空气密度,溶于水,液态和固态的颜色为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的化学性质的气体,具有________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氧气不足,碳与氧气反应则生成__________。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火焰,生成一种 的气体,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色的________(填化学式),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 注意:在硫燃烧的集气瓶中要加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铁燃烧的集气瓶中加水或细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氧气的两个重要用途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4、危害:氧气对人也有有害的一面,如缓慢氧化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火焰是气态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特有现象。一般可燃性气体和熔沸点较低易汽化的固体、液体,燃烧时有火焰,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易汽化的固体物质,如_______、_______等,燃烧时没有火焰。 考点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氮气和氧气的不同,属于变化)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轮复习课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新课学习已经完成,已经初步认识到:物质由元素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等由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等物质由离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更微小粒子构成,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分层排布,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知道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等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缺乏总体上加深认识和理解,缺乏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因此,需要作单元整理、归纳等复习。 2.功能与地位: 本单元所学习的有关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化学知识的关键。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本单元的复习课使所学习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化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物质组成元素、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和理解。 (2)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及用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结构,理解原子不显电性和离子带电的原因是粒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目的不同。 (3)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联系的观念,理解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和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在反应中化学性质活泼是由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 (4)进一步巩固和熟练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有关元素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元知识的整理复习,学习比较、归纳等复习巩固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2)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进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强化用元素观、微粒观统领化学知识的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2)知道化学学科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积累,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的观念,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单元知识的整理方法,学习将本单元知识通过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附录本册核心教材图片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教材图1-1水的沸腾(P6) 现象: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玻璃片上慢慢有水珠生成。 结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教材图1-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P7) 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试管和烧杯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CO2+Ca(OH)2===CaCO3↓+H2O。 3.教材图1-4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P8) 现象:三支试管中依次出现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现象;火柴燃烧发光放热。 注意: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教材图1-5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P9) 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注意: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5.教材图1-10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P13) 现象: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6.教材图1-11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P13) 现象: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7.教材图1-1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P13) 现象: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聚集物。 8.教材图1-15收集呼出的气体(P15) 操作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注意: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要留有气泡。 9.教材图1-17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P15) 现象:燃着的木条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0.教材图1-18用澄清石灰水检验(P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