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续修家谱前言

续修家谱前言

续修家谱前言
续修家谱前言

一、续修家谱前言

(一)引子

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族谱》,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2)新增内容

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续修家谱新增了以下内容:

1)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2)赵氏抃祖(清献)源流考

3)对续修谱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评说

4)新增班派六十字

在原有班派四十字的基础上经代表大会决定再增加以下六十字:

吾姓造父起

政立成平民(“政”指秦始皇嬴政)

唐有元宴出(“元宴”指赵元宴,他是秦灭赵千年后第一位见诸家谱的先人)

昙凝乃其裔(“昙凝”指赵昙、赵凝两弟兄,他们都是赵元宴的后人)

宋抃登进士

才洗吉迁邵(指思兴公于公元1361年随明太祖出征,病死江西吉安。葬吉安庐陵乐义乡,长子才洪依父墓而居。次子才洗和才洪的三个儿子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招湖广宝庆府邵阳县)

益臣楚徙蜀(“益臣”是文信的字。他弟兄五人于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由湖广邵阳迁四川岳池)

万般教育先

子孙渐昌炽(“昌炽”指兴旺发达)

虽微而寝著(由衰落逐渐兴旺)

循斯班派序

千秋可寻根

(三)致谢

在续修家谱中,特别要感谢族人给与了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众多热心族亲还提出了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谱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阅者批评指正。

修谱委员会总编

清献公三十一世嗣孙文信公十世嗣孙美锡拜撰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天津

二、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一)赵姓起源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最早起源于周,至今已约有三千年。据公元2006年1月10日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经过两年调查(涉及1110个县、市),得到2.96亿人口的数据(其中共4100个不同的姓)。按人数多少排序,公布了前一百个姓。我赵姓位列第八(按:前七名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可谓一大姓也。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的先世和嬴秦属同一个始祖。自轩辕传至中衍,衍替殷帝大戊(殷第九位国君,大约在公元前1300多年)驾车。他的后代蜚廉(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纣王时人),有两个儿子:长恶来,次季胜。恶来这一支的后代就是秦。季胜这一支的后代就是赵。

季胜的三世孙造父为周穆王所宠信。他为穆王驾车,挑选良马献穆王。因助穆王平徐偃王之反叛有功,穆王把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境内)封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以赵为姓氏。

今将得赵姓前的世系源流列表于后(见附表一)

(二)赵姓先人早期世系和赵国历史大略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轩辕的后裔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受到穆王的宠信。因在彻底打跨反叛的徐偃王中有功,受封赐赵城。此后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姓。造父成为赵姓之始祖。其七世孙奄父在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征伐戎(古国名,今山东曹县西北)时为王驾车。在千亩(古邑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之战时,奄父离开了宣王。其子叔带也因周幽王无道而离开周到了晋国侍侯晋文侯,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世家。此后宗族日渐兴旺。叔带六世孙夙为晋献公时的将军,有战功,于公元前661年受封赐耿(古国名,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夙之孙衰即成子,为晋国之卿。随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助其回国复位,辅助文公创立霸业。其子盾即宣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为中军之将,掌握国政。晋灵公即位后荒淫无道,多次劝谏不听。盾为避杀害出走,未及出境。族人赵穿(夙之庶孙)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盾复返任国政。盾死后,其子朔承袭爵位。娶了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妻。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大夫屠岸贾以“赵盾是穿弑君的罪魁祸首”为名,不向国君请示,就擅自和三军将领诛杀包括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在内的赵氏家族。朔的夫人庄姬怀着遗腹子,逃到其兄成公的宫里躲藏。在朔客公孙杵臼与朔友程婴的共谋帮助下顺利生下一男孩,并被保护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茁壮成长。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赵氏孤儿。赵孤名武,在晋国正卿韩厥的帮助下,十五岁的武从藏匿的山中回到宫中,承袭朔的田邑。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84年)武复位。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武升为正卿,为晋之重臣。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武之孙鞅(即赵简子)继立后,官正卿,握国之大权。他战胜范氏和中行氏后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晋定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鞅之次子毋恤继位,与韩、魏合谋灭智伯氏,三分其地,为此后三家分晋奠定基础。晋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毋恤的兄伯鲁之孙籍正式被周封侯(即烈侯)。遂定都晋阳,成为赵国的开国君主,战国七雄之一。其子章继位后称敬侯,赵都由晋阳迁邯郸。晋桓公十三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灭晋,三分其地。章之子种继父位称成侯。种之子语继父位称肃侯。语之子雍继父位称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扩充疆域,国势中兴。雍之庶子何继父位,称惠文王。何之子丹于公元前265年继父位,称孝成王。孝成王(丹)六年(公元前260年)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四十余万赵军也被俘坑死,此后国势日衰。孝成王之子偃继父位,称悼襄王。悼襄王偃之庶子迁,于公元前235年继父位称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迁降。迁之兄,即悼襄王偃之嫡子嘉,于公元前227年被逃散在外的大臣们在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拥立为代王,后在公元前222年被秦灭,嘉被俘。

自造父至嘉、迁共三十三代,历时约八百年。这是赵姓氏族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世系源流见附表二。

三、赵氏抃祖(清献)源流考

(一)概述

据史书和有关赵姓家谱记载,我清献派始祖赵抃乃赵国代王赵嘉的后裔,嘉乃赵国末代君主幽缪王赵迁之兄。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流放赵嘉于天水。为表示对嘉礼迂有加,特命嘉之子赵公辅主治西戎(古代西北戎族诸部落的总称。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移)。公

辅治西戎,一方面推行怀柔政策,另方面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及工具,使西北的农牧业得到发展。因而深得民心,死后民众都尊称他为“赵王”。嘉的王室宗族的后裔在此落籍繁衍,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在西汉三十多名封侯的赵姓中,近半数都出自公辅宗族。天水郡赵氏亦以郡望为荣。其后我先人又移居南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一带),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南阳郡的望族。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赵抃次子赵屼创修家谱就取名《南阳赵氏宗谱》。苏轼、文彦博分别为宗谱作序。序中叙述赵氏宗族渊源,赞颂赵氏门第家风。

我先人由天水而南阳,而浙衢(抃)而金陵(得胜)而江西吉安(思兴、才洪)而湖南邵阳(膺贤)而四川岳池(文信)。这就是我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的先人所走过的道路。但文字记载缺失很多。赵公辅至赵植大约一千年,我们这支的家谱只字未提;赵植至赵抃大约三百年,只记载了十个人的名、官职,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不明,这次修谱才做了必要的补充。

为循流溯源,我们根据有关史书和国内清献派的族谱,本着求真求实的原则,加以考证、梳理,整理出我们这一支先人世系,并对其中的疑点提出笔者的看法,供后人参考。(二)赵公辅至赵抃的世系考

为便于考查,我们将赵公辅至赵抃分成三阶段来叙述其世系。

(1)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

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简介(见附表三)

一世:公辅。又名成志。嘉之子。公辅主西戎,深得民心,后世尊称他为“赵王”。世居天水陇西县。生安上。

二世:安上。生成宁。

三世:成宁。生庆余。

四世: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五世:歇。公元前208年赵王武臣因内讧被部将李良杀死,张耳、陈余又立赵国旧贵族乾德王赵歇为赵王。四年后被韩信灭,歇被杀死。生承先。

六世:承先。生圣寿。

七世:圣寿。生过。

八世:过。(公元前140年~前87年)。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任搜栗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角楼,提倡代田法(我国古代北方干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方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生臣达。

九世:仲况(即臣达)。西汉文景之治时,官至少府。生子一:圣。

十世:圣。任谏议大夫。子二:翁仲,新城长,讨暴有功,封关内侯。君宣,密靖内侍,报怨禁中,徙陇西上邽。

十一世:君宣。生子二:充国、子声。

十二世:充国。(公元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祖籍今河北赵县。自幼善骑,熟读兵书。为西汉名将。宣帝时,抗击云雁匈奴有奇功,封营平侯。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充国,督兵西陲,挫败诸羌进犯,并再三上书:提出“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主张,后得朝廷采纳,建立金城属国,实行屯田。八十岁自请告老,宣帝赐安车驷乘,黄金六十斤。八十六岁病故,谥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甘肃清水县牛

头河北李崖村石佛坪。第二年绘充国金相于麒麟阁,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位,子二:卬、弘。子声:充国弟。官居侍中。子:君游。

十三世:卬。昭帝时,任右曹中郎将。后自杀,陪葬杜陵。生子:景。

十四世:景。生子:丰。

十五世:丰。字叔奇。监度辽营谒者。子二:孟元、子仁。

十六世:孟元。自上邽别徙破羌城,为护羌校尉、假司马。战斗第五大军,败绩,于时,四子:孟长、仲宝、叔宝皆震没,惟宽存马。冐突缝刃,收葬尸死,郡县残破,吏民流散。

十七世:宽。(公元87~152年)字伯然。金城浩亹人。乃徙家冯翊。修习典艺,既敦《诗》、《书》,说志《礼》、《乐》,由复研篇籍,博贯史略,雕篆六体,稽呈前人。吟咏成章;虽杨、贾、斑、杜弗为过也。是以休声播于远近。永建六年,西归乡里,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元嘉二年徂疾,二月卒。子二:子恭、子惠。

孟元之三子叔宝,战死后遗一子璜,字文博。

十八世:子恭。即赵憙(公元前3年~80年)东汉大臣。字伯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

少有节操。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2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任卫尉,行太尉事。明帝时,进位太傅,隶尚书事。享年84岁,病卒。生纲。有《后汉书.赵熹传》。

(2)赵纲至赵宪世系

赵纲至赵宪世系(见附表四)

一世:纲。子恭之子。生春。

二世:春。生明德。

三世:明德。生景禄。

四世:景禄。生可仕。

五世:可仕。生子四:典、同、荀、昱。

六世:典。生良辅。

七世:良辅。生云。

八世:云。(?~公元229年),字子龙。今河北正定县人。东汉大将,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孟州,任为翊军将军。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建兴七年卒。谥顺平侯。墓在四川大邑城东银屏山。子二:统、广。落籍四川顺庆府。

九世:广。虎牙将军。随姜维杳中,临阵战死。

统。广之兄。官至虎贲将郎,督行领军。生国威。

十世:国威。生成之。

十一世:成之。生正。

十二世:正。任武略将军。生崇。

十三世:崇。为营卫司马。生整。

十四世:整。生一扬。十六国时洛阳清水(今属河南)人,一说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一名正,字文业。初为著作郎。历秘书郎、武威太守。谏符坚勿使氏族他镇四方。坚死,出家事佛,更名整。遁迹商洛山。年六十余卒于襄阳。有诗传世。

十五世:一扬。生相贤。

十六世:相贤。生百福。

十七世:百福。生华。

十八世:华。生洪恩。

十九世: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二十世:明伦。生国弼。

二十一世:国弼。生大德。

二十二世:大德。即赵淑。为司户,生维翰。

二十三世:维翰。即赵宪。封卫国侯。生子三:元宴、守恭、植(坤方)。

(3)赵元宴至赵抃世系

赵元宴至赵抃世系(见附表五)

原家谱中的簪缨录记载有唐、五代的赵植、赵隐、赵宁(应为凝)、赵光逢、赵光裔、赵昙、赵湘、赵映龙(应为亚才)、赵振、赵抃等人的官职,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记载(按:本次修谱做了简略补充)。

长期以来,族人都以为赵植是我们的直系先祖。在这次修谱中,经过反复查证史料,终于搞清这段历史。赵植的长兄赵元宴,才是我们这支的直系祖先。证据来源:

1、《湖南安化清塘铺琴鹤堂赵氏源流考》中记载有赵元宴至赵抃世系(共十世);

2、《赵清献公神道碑》中记载有“公(按:指赵抃)则植公十世从孙也。”,这说明赵抃不是赵植的“十世嫡孙”而是“十世从孙”。

赵元宴的祖父赵淑,天水演派,京兆奉天人。唐玄宗时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父亲赵宪,职授金都郎中。公居长,二弟守恭,三弟植。现将元宴公至十世嫡孙抃世系简述如下:

一世

宪公长子:元宴。生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曾官中大夫,郑州刺使,生子一:象

宪公次子:守恭。官至兵部侍郎。生子一:志忠。

宪公三子:植,字道茂,又字守乾。其先居关内之京兆,初迁奉天。累擢郑州刺使,岭南节度使。生子二:存约、滂。

二世

元宴公之子:象。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2年)任成都府尹。生子一:湝。

三世

象公之子:湝。官至太常博士。生子二:衡、衍。

四世

湝之长子:衡。官至殿中侍御史。生子一:立本。

湝之次子:衍。累官太常博士、河南仓官。

五世

衡公之子:立本。官太子詹事。生子一:焘(dao道,又读tao涛)。

六世

立本公之子:焘。生子二:昙、凝(广岳地区文信公支家谱记为宁)七世

焘公长子:昙:祖籍南阳,徙居浙江衢州。官深州(今河北深州市西)司户参军,卒赠太子太保。生子四:渊、湘、澄、深。

焘公次子:凝(一说宁)。由浙江衢州迁潭州之九十二都孚神乡(潭州辖今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益阳、浏阳、湘乡、醴陵等市县地)。亦即后来的湘潭十四都。凝

为唐闻人,以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其曾孙纪,亦理学名儒。

八世

昙之长子:渊,字文斌。

昙之次子:湘,字文政,又字叔灵。生于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祖籍南阳,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进士。授庐州尉。次年

卒,享年三十四岁。湘是宋初重要的晚唐体诗人。现存155首诗散见于《四库

全书》、《南阳集》中,子一:亚才(一说映龙)。

昙公三子:澄,字文远。

昙公四子:深,字文友。

九世

湘公之子:亚才(一说映龙)。生子六:振、拯、抃、拊、抗、揚。(一说子三:长振,次抃,季拊)。

十世

才公长子:振。无嗣

才公次子:拯。(详后)。

才公三子:抃。(详后)。

才公四子:拊。失传

才公五子:抗。失传

才公六子:揚。失传

四、对续修谱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评说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它也和国史一样,杂有一些神话传说及不实之词,不尽可信。中外历史,概莫能外。比如《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说秦之先人帝颛顼的后裔,名叫女修。女修织布时,燕子掉下一个卵,女修拾起来吞下后,就生了儿子大业。《史记·周本纪第四》中说: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姜原,看到巨人的脚印,心里好喜欢,想去踩它,一脚踩上去便觉得腹中有什么东西在动,好象怀了孕一样。姜原怀胎满月生下个孩子,觉得不吉利,就把孩子丢在小巷子里,但过路的马牛都避开不去踩他;又把他丢在结冰的小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翅膀作铺垫保护他。姜原认为是奇迹,便抱回去抚养。取名叫弃。对那远古母系氏族制的社会中人的生育繁衍,史家记下如此美丽的传说,我们是理解的。但我们要追求是,我们的先人在有文字记载的四千年中是怎样走过来的?这是一个大难题。这次续修的家谱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还要靠后世子孙去继续探索、修改、补充。下面要就这个初步探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并表明我们的观点。

(一)家谱的起源

家之有谱,犹地方有志,国之有史也。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尊宗敬祖,睦族兴家,明长幼,别亲疏,传承家族美德,发扬优良传统,都具有重大意义。早期只有皇亲国戚、位高权重的文武百官编写自己的家谱。自唐以后,逐渐发展到平民百姓也创修自己的家谱。

本家谱中所载“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是根据《史记》整理出来的。虽然杂有一些传说成分,但总体上是可信的。其世系见附表一,附表二。

(二)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中的疑点

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见附表三)中存在疑点较多。

(1)祖孙年龄只相差三岁

赵过出生于公元前140年,而其孙赵充国出生于公元前137年。孙比祖只小三岁,这绝不可能。赵充国在西汉位列封侯的大将军中,名声最著。许多赵姓家谱都将他列入祖先中,难免有攀附之嫌。其实,这也是百姓家谱中的通病,不独我赵姓家谱为然。所以,我们篡修家谱必须力求客观、真实,把差错最小化。

(2)赵仲况至赵子恭这十代的世系是真实的。

根据公元1942年在乐都老鸦城附近出土的《三老赵掾之碑》一通,墓主人赵宽就是赵充国的五世孙。此碑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碑中记述了赵仲况至立碑人赵璜(赵宽之侄)十代人的生平事迹。本谱就是根据此碑文修订的。

(3)赵臣达、赵君宣的疑点

附表三中记载的,说赵臣达是赵过的儿子,并说赵臣达就是赵仲况。都是没有根据的,又说赵君宣就是赵广汉这也毫无根据的。前面提到的碑文中,对赵充国的父亲赵君宣并无担任官职记录。实际上赵广汉也是与赵充国同为西汉的一名颇具才能的高官。宣帝即位后,赐爵关内侯。迁颖川太守。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发五将军击匈奴,征遣赵广汉以太守将兵,属赵充国指挥。一年后,转为京兆尹。后因执法得罪皇亲权臣,被腰斩。(4)赵子恭的疑点

附表三中记载:说赵子恭即赵憙。这是明显的错误。赵子恭是赵宽的长子,赵充国的六世孙,仅作过郡行事的小官。而赵憙是东汉大臣,他生于公元前3年。卒于公元80年,而赵宽生于公元87年。儿子比父亲大90岁,荒唐。所以,赵憙和赵子恭是两个人,赵纲是赵憙的儿子。赵子恭有无儿子,谱中无记载。

(三)赵纲至赵宪世系中存在的疑点

赵纲至赵宪世系(见附表四)中存在的疑点

1、如前所述,赵纲是赵憙的儿子。这样,附表四和附表三的世系就联接不起来。

2、说赵维翰即赵宪是无根据的。

据《湖南安化清塘铺琴鹤堂赵氏源流考》记载:赵维翰即赵淑之子,封卫国侯。生子三:元宴、守恭、植(坤方)。坤方生存幼即存约。而四川渠县赵氏宗谱记载:赵维翰生坤方,坤方生存幼。存幼是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进士,太和为兴元节度使。

把两者对照一下发现:赵

赵维翰→坤方→存幼

这也许才是历史的真相。

总之,这一段的世系是疑点重重,难以让人完全相信。

(四)赵元宴至赵抃世系中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1)赵纪的曾祖父是谁?

据衡山《赵氏九修族谱》(公元1929年)记载“…第一代祖植,字守乾。……以平贼有功累擢郑州刺使。传至第七代凝,由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自衢州徙居潭州九十二都孚神乡,即后之湘潭十四都。……第十代抃,……。为迁衡所自出之祖。第三子(按:即岘)与凝之曾孙纪为嗣,更名棠。……派衍衡山,即衡山始祖。……”。我文信公支家谱中记载:“……先是叔曾祖宁,昙公胞弟也,衢徙居潭州九十二都孚神乡,宁为唐闻人,以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其曾孙纪,亦理学名儒。”该谱还提到“第三子(按:指抃的第三子)名岘者出继衡山四从弟纪为嗣,更名为棠。…… 详见宋书及衡山房谱。”由此可以确信,赵纪的曾祖父是赵凝。凝、宁是音同字不同,可能是我们的家谱把凝误作宁了。

(2)赵抃的父亲是谁?弟兄几人?

据《湖南安化清塘铺琴鹤堂赵氏源流考》、《赵清献公神道碑》、《“清献集”所见之赵抃弟兄事实》(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三期作者詹亚园)等史料中均记载赵抃的父亲是赵亚才,且都载明亚才生六子:振、拯、抃、拊、抗、揚。其中詹文中没查证出亚才次子的名字叫“拯”。而我们的族谱中记载的是,赵抃的父亲是赵映龙,龙公生三子:振、抃、拊。笔者认为应采用前一种说法。至于为什么出现赵映龙的记载,留待今后继续探索

五、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原家谱(清嘉庆十八年修)

(一)宋宁宗皇帝修谱圣谕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非文儒贵族之家,寝以沦湮而难考,然起自犁锄之乡,相降而为隶卒世家,亦视子孙如何耳。诚能自立,虽微而寝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寝微。人家子孙,百世之下,各宜自立,庶几无忝也。此朕之所以致望于人者欤!

(二)明太祖修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庶民,宵旴战兢,恐难保久,咨尔亿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乃祖考,厥行于前贤。敦厚本原,茂昭上理。虽礼乐俟诸必世,而孝弟本诸人心。苟能克自振拔,则何治之不善?如或即此奋兴,亦何风之不古?率土钦哉,毋辜朕意。

(三)原谱序

古者,天子建国,赐姓命氏,所以别其族类之所出。子孙各本於其祖,不可改也,迨沧桑几更,迁徙靡常。或世远失纪,冒天亲宗为荣,非徒无以别之,反有以乱之也。天亲本於所性,而反乃乱之,上忘其主,下渎①其宗,岂礼也哉?

我先祖出自浙衢西安(古县名。治今浙江衢州市境内)清献公抃嫡派。迄元得胜公封定南国公,居南京,二子:思兴、思文。因太祖招贤随征,继籍吉安。自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编邵阳安平乡。而同源异派,愈流愈远。苟愦愦②于历世编徙③之都④,何以徽前⑤而传后,则于⑥胥⑦之,始不得悉书而详录之也。至若宗祊⑧,将相传以无疆,家声正方兴未艾⑨。光门闾⑩,寝(11)昌炽(12)则在我后人之责矣,夫岂无远望哉!洪武四年秋,赵子信夫进剿云南贵州,其兄弟尧夫、清夫、贤夫、隆夫各顶里居,户名赵尧、赵清、赵贤、赵隆。皆于巡行南国,偶过其里,见邵阳安平乡龙山寺前,峒水绕后,左右映带。资连二江,田膏腴,土肥饶,洵安插一大都会也!就论余家先世,发祥西安,阀阅(13)名族。如元得胜公,文武全才,职列国公,威震南邦,泽覃(14)军民;再传兴、文两公继起,三略(15)

六韬(16)之蕴膺(17)。太祖招贤之旨,驱除群贼,安江西。吾知祖有功,宗有德,积厚流长,根深枝茂,可卜百世其昌矣。我先祖传师公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崇祯十七年在湖广邵阳县新田屋基去世。所生曾祖宗京生于崇祯九年,于康熙十七年亦在新田屋基去世。京公又生高祖文信。弟兄五人。信公,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自楚迁蜀。地之去邵,千里有余。历世至今百岁有余。凡族属之里社(18)伏腊(19)婚嫁丧葬,宴饮聚会,邈不相及,所居若秦越,(20)相视亦几若秦越矣!吾闻杳而不可测者天也,定而不可易者理也,均而不可漓者性也,聚而不可散者伦也。仁人孝子谊笃同宗,彼聚驴托处族属雍睦(21)者,固至性至情之所应尔。我楚蜀两地,河山修阻,各立门户,而幸祠(22)覃敷(23),子姓(24)峥嵘,能无概念前徽,(25)感怀同气(26),不以室远人遐而忘一本之谊乎!如我伯高祖,或托足于浙衢西安,或寄足于云贵,或移居于三台,天各一方,难以枚举。我持其一支耳。源析为流,流复聚为源,势甚涣也。而各守旧牒纂而修之,循流以溯源,依然由一体而不惰,亦未尝不萃焉!矧(况。读审)余族子孙,广岳散处,音问虽疏,而相视不至若秦越者,尤持有谱也。则事之巨且急者,诚莫逾于此矣!顾异户各省,未易联合,惟(28)编房谱,祖派宗支,互注数世,以存本源。譬诸黄河之水,千里一曲,穿龙门,过积石,以达于海,而其始,固同源星宿也。且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所以昭信纪实,重本笃亲。但使祖宗功德,永守勿替(29)于子子孙孙,知渊源所自出千百里外,俨然一气相属。千百世而遥,犹是一线相承也。自今以后,雲仍(30)丕振,人原本支,各祖其祖,承先烈之廓(31),虽形迹阔绝,而合而分者,仍分而合也,按谱以稽,了如指掌。则各编者无异合编也,是则余之志也乎。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仲春中浣传师公六世孙岳池邑庠生德醇谨录序。1、[注释]渎:轻慢;不重视。2、愦愦:混乱。3、编:记述。4、都:城市;5、徽前:指先世的光辉业绩。6、于:根据;按照。7、胥:察看。8、宗祊(beng崩)本指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宗祊即指宗庙。9、方兴未艾:谓事物正在发展,未到止境。10、门闾:指家族。

11、寝:逐渐。12、昌炽:兴旺发达。13、阀阅:指功绩和资历。14、泽覃:指恩德广布;15、三略:古兵书,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故称三略。16、六韬:古兵书,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故称六韬。17、蕴膺:蕴藏于胸。 18、里社:古时里中供奉土地神的处所。19、伏腊:指古夏天和冬天的祭祀。20、秦越:古代秦在西北,越在东南,两国相距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互不往来为“秦越”。21、雍睦:和睦。22、幸祠:希望祭祀;23、覃敷:深广、众多。24、子姓:犹子孙。25、前徽:先人的功德。26、同气:指兄弟。27、室远人遐:谓亲人相隔很远。28、惟:独;只。29、替:衰落。

30、雲仍:从本身起的第八代孙曰仍孙,仍孙之子曰雲孙,这里的雲仍是指后世子孙。

原班派:

兰音世弥忝源元志永泰传宗文能承德朝廷应儒宣

新班派:

美玉积昆山光华远相延孝友继前烈诗书启后贤

班派之设:

始於胜国(按:胜朝指明朝)初年。而其时,惟各取冠冕字样,率意成句。闲尝遍览诸名族家谱,大概如是。鲜有成文义者,不独我族为然也。但我族居湖广宝庆府邵阳县新田屋基,星罗棋布,本同一脉,甲分户别,班派各异,遂至见若秦越,皆因谱牒未修而

班派来规划一所致也。今共议新班派二十字,惟求勿犯前派,且便于取名耳。讵文义云乎哉!后之览者,其知之。

(四)修谱序

(1813)癸酉春,余方养疴柏园,淡于世交。二三子侄相依诵习,每当日沉乌归,辄为解四书疑义数条,他无所及也。时有同宗明翁,因谓子侄繁衍,恐世远年湮,宗法废弛,世系不明,昭穆莫辨,后人欲履古而无由。诸兄与余以续谱商,余闻其言慨然允之。凭几而叹曰:人由合而分,谱因分而合。兹役也,未联以合姑疏。其我族先祖,得姓受封,详见史记。遭秦之灭,废为庶人,籍亡无可考。迨至唐朝德宗建中、贞元年间,节度使公植始以宦续于岭南。中书公隐凝继其志,厥后逢、裔二公奇行入五代史,其先固京兆奉天人也。五代之季,避乱于越,历三传而司户公昙,自越徙衢,又三传而清献公抃出焉,又六传而定南公国得胜出焉。累叶①簪缨②,几甲天下。其自衢徙金陵者,即定南国公得胜也。自金陵徙吉安者,则定南国公之子兴、校尉公文也。兴、文二公,后自吉安迁邵,子若孙咸集是焉。余系出兴公,旧牒较若列眉③。无何④,迁邵后,户分八丁,积盈万户,谱昉于何代,不从其合而从其分。今广安与岳池居址相接,数十年来,同宗而共祖,人多而名复,各相安为。固然,诸兄以合修谱倡,应者十不得其一,如之何哉!余闻之起而对曰:房谱之修,合之而无可合者,实分之而来尝分也。不观周易乎?夫易固天地万物之通谱也,原于画⑤倍、而为四、为八、为六十四卦。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一卦之变,各得六十四。鸣呼!可谓繁矣。而观象玩词者,未有不溯源于一画也。先宗自唐以来,繁衍于大江以南,千有余载,支分条晰,势甚涣也。而循流以溯源,则涣者仍然聚也。所谓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归一本者,其道适相符也。又何必以不合修为嫌⑥哉!因书以为序。

简州举人实授岳池儒学正学堂李仙芝鉴定自叙。

客有问余曰:谱何为而作也。余应之曰:人之生,必有所自始,吾身本于父母矣;吾父母又本于父母矣。推而上之,莫不由是。不为之谱以纪之,后世自祖考以上,鲜有能识其所自出者。且生卒死葬,茫然失据,派分支别,群焉莫辩,后之兴者,从何念尔祖修德焉。此依附所由生,乱宗所由起。谱之所以作也。客曰:是则然矣。夫乾吾父也,坤吾母也。民胞物与之怀,固有合天下以为谱者,子之谱不猶一家之象乎。余曰:不然,君子之固爱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昔之圣人,平章百姓,本於九族之睦,仁育万物之兆,自二人之前,其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安望推己及人乎,犹曰:一家而已,寓天下象,洙泗⑦所谓孝友于家,即不啻为政於官也。客莞尔笑曰:子之言未免大於过夸虚而寡实也。今夫人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纷华美丽日以盛,爱亲敬长日以微,属毛离裏,竟若隔膜,分形同气,等于局外。春露秋霜,曾无动其凄怆,旷野荒郊,孰是伤心,封土厚於自俸,薄於俸先,几不见祭祀不疏,拜掃罔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者乎。彼於所亲者,已不能无间,何论乎宗族,又何论乎他人。吾观其家,非无其谱者矣,由斯以谈,人家子弟之象贤者,未必皆係於谱之有。人家子弟之隳绪者,未必果关於谱之无。其中之或去或从,或得或失,願为吾决之。余闻客言,不觉愕然,久之,复应之曰:足下所见,真个洞悉人情,足以碱砭天下后世之为人子者也。余又思之,古人云:事之成与败,虽圣贤不能必,亦惟尽吾力之所能为而已,岂敢谓吾子孙宗族中无不贤者欤!其或自低不类,罔思乃祖乃考之训,自弃自暴者也,必为先灵之所谴诃,斯谱之修,固无望矣,抑或矜自奋立,勉为曰忠曰孝之行有为有守者也,必为先灵之所庇荫,斯谱之修能无补耶?客则唯唯而退。余时方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

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先人之面目可见,先人之生卒可考,先人之昭穆可知,先人之衍庆不穷,先人之积累可法,垂诸家乘,昭示来兹,以俟后之追远者。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岁仲春中浣澣之吉

师公六世嗣孙岳池邑甲子科庠生德醇谨书。

[注释]

①叶:世②簪缨:簪和缨乃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因以为做官者显贵之称。③列眉:两眉对列,形容真切无疑。④无何:不久。⑤画:汉字一笔叫一画;亦专指汉字的横笔“一”。

⑥嫌:不满。⑦洙泗:即洙、泗二水。古时二水自山东泗水东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洙、泗之间,即孔子聚徙讲学之所。后世因以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泽”。

(五)赠岳池赵氏谱序

赵氏世系,由来尚①以矣!支分派衍,即楚南邵邑称巨族焉。而文信公归为楚南邵邑人,自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弟兄五人,自楚迁蜀。籍隶岳邑,与广安壤相接也。旷览风土人物,凡乡谊则尤关情谊。询诸父老佥②曰:我自楚徙居此土者众,惟赵氏父子兄弟,首屈一指。其父身通六艺,其子躬列儒林。朴实为人,忠厚传家。岳邑文人学士,莫不称善焉!其子四:长能德,学成不寿。次能志、三能晨、四能宏。志公皆天性纯厚,孝友无双。凡川土之开创胥③其力焉。家事奉志以为模范,阖家虽数十余人,谋衣谋食,不殚④星月之苦。披荆斩棘⑤遑⑥惜宵肝⑦之劳。且体贤父母之志,伤兄早逝,培养两弟。自就外徒至广安造甲沟后,不以家事分其心。不惜资财,隆⑧师重道,以严其功。已故两弟学虽未成,颇号称通儒⑨。后因志公所生五子:长承基、次承业、三承祚、四承周、五承国。晨公所生三子:长承佑,次承玉、三承绪。宏公所生四子:长承尧、次承璧、三承仕、四承芳。勤俭持家,诗书传后。上承乃祖之训,下开子孙之传。丕⑩振家声,光耀门第。迄今子若⑾ 孙列庠序而攀桂枝⑿者,方兴未艾。苟非贤父兄之教,曷⒀克臻⒁此。余自甲子岁(公元1804年)自山东解组⒂荣归。丙寅春,余设教岳池邑凤山书院,始得接其土宇⒃亲其教言。因细叙其乃祖乃父之所开家,乃兄乃弟之所承先。与向之耳食⒄者,实相符焉。始信孝友之实,积于中,发于外;庭无闲言,人亦无闲言也。是岁,适其家谱志告峻。首事者,芳公之子醇也。出以示余曰:是举也,先君先兄此事此志未之逮。余得以致任⒅观厥成焉,并请余列序其次。余窃见其弁诸简册⒆者。考证前贤历叙其渊源也,详以悉;其后人之徵其姓氏也,切以实;其乡先生之表扬其族众也,允以当。余复何赘顾⒇。凡人尊祖则敬宗,敬宗则睦族,睦族则非谱无以昭穆,以亲亲。公能善以述兄事,继父志。则以此亲亲,即以此睦族。以此睦族即以此尊祖而敬宗,是贤父兄以孝友开家,而公以孝友承先,则家乘(21)也,即谓赵氏之孝友录焉亦可。

赐进士出身实授山东知县刘大瑄拜撰 [注释]①尚:久远。②佥:都;皆。③胥:都,皆。④殚:通“惮”,不怕。⑤披荆斩棘:荆、棘都是多刺的植物,后因以“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中扫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⑥遑:(按:“遑”似有误,以上下文看,宜改成“岂”或“何”)⑦宵肝:宵衣肝食之略语。天未亮就起身,天晚才吃饭,比喻一个人勤于自己的事业。⑧隆:尊重。⑨通儒:博学多闻,通晓今古之儒者。⑩丕:大。⑾若:及。⑿攀桂枝:犹“折桂”,比喻科举及第。⒀曷:何;怎么。⒁臻:达到。⒂解组:组,印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⒃土宇:指居住之处。⒄⒄耳食:犹“耳闻”,谓得之传闻的话。⒅致仕:辞官。⒆弁诸简册:“弁”

放在最前面,“简册”即书,这里指家谱。“弁诸简册”即家谱的序言。⒇赘顾:这里指重复家谱序言中已述说过的赵氏家世。(21)家乘:乘,史书。后称家谱为“家乘”。

赞曰:

气纯刚正,志粹公忠。韩范是仙,尹周是宗。国而忘家,劳而靡躬。涅无纤滓,和不苟同。其行既笃,其量尤鸿。一琴一鹤,千古清风。

资善大夫南京史部尚书致仕萧山后学魏骥拜题(六)家藏世录

(1)清献公神道碑

宋故推诚保德公臣资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致仕,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贰仟伍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致仕。赐太保少师,谥清献。

神道碑奉宋哲宗皇帝御赐题名爱直之碑。

龙图阁学士朝奉郎部新知杭州军兼营劝农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铃辖兼提举本路兵马巡

检公事上骑都尉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袋。臣苏轼奉敕撰神道碑铭。文彦博奉敕篆额。(按:额,指碑头的字。篆额,指用篆体字写的。

(2)清献公座右铭

依本分,莫妄想。特则甚,怎奈何。知足胜持齐(按:齐,通斋。持齐意为斋戒)。无求胜布施。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争先路径机关恶,退后语言滋味长。爽口食多须作病,快心事过必生殃。得便宜处休再去,怕人知事莫萌心。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笑人简。无心于事,无事于心。闻诸恶言,如风如音。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说得一尺,行得一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清献公名迹

孝弟里清献公故居。在衢州府城北,即西安县西安乡之陈庄堡也。邑令过照树表。

赵公岩清献公读书处。在衢州府常山县。

白鰕池清献公镇蜀时,以白鰕寄继母越国夫人余氏,放之池中,生息不绝。或畜他所,鰕色辄变。池在衢州府开化县。

梅亭在建宁府崇安县。清献公作令时,曾亲手植梅数亩于亭后,因名。

绿野堂在崇安县。清献公建后,五世孙莅为建宁教授,访公遗址,与邑令温章重建之。清白江在成都府新繁县。清献公镇蜀时,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后人因名清白江。

城前书院在衡山崇岳乡。熙宁年间,清献公解组游衡,与弟共建。

戏彩堂在浙江温州府。清献公次子屼倅郡时,迎公居此就养,因名。

章贡台在赣州府城西北据章、贡二水之会,与郁孤台甲乙称雄。清献公知楚时建。(4)清献公遗诗

养生堂日月精华有术餐,不烦辛苦礼星坛。葛公仙井甘泉进,应炼长生九转丹。

养丹堂绝离声尘一十春,飘然仙骨鹤兼云。山中淡泊无余食,一颗仙丹酒百分。

养志堂报鬼堂庑缮完针、养志熙熙镇似春。佛子事余为孝子,黄金固有白头亲。

清思堂重老将休俗累轻,旧乡来守此山城。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

戏彩堂我入堂中乐可知,优游途月竟忘归。老来不及吾儿少,且著朱衣胜彩衣。

秀野轩千野寻山亿烂柯,七旬归去此重过。因观秀野轩前景,亦与高齐不较多。

忆山亭游遍名山未肯休,征车书役尚同眸。峰亭亦似多情思,百里倾然一探头。

高齐野外长溪溪外山,卷帘空旷水云间。高齐有问如何答,清夜安眠白昼同。

安乐山池有龙泉泉有龙,高僧深隐梵王宫。云林百里如屏障,安乐山西一望中。

岳麓寺任木与天齐,门前百尺梯。我来还涤想,疑是过云溪。(寺在长沙)

抱黄洞灵洞古坛基,烟萝接翠微。日西春又晚,不见羽人归。(洞在长沙)

白鹤泉灵派本无源,因离漱玉泉。自作流异禀,谁识洞中仙。(泉在长沙)

尊经阁雨久藏书蠹,风高老树斜。邻居画金碧,一一梵王家。(阁在长沙岳麓书院)(七)簪缨录

(1)唐朝(公元618~907)

植:德宗时为岭南节度使。

隐:字大隐。京兆奉天人氏,大中三年进士。累官尚书左仆子。子三:长光逢,次光裔、三光允。

凝:状元及第。历官尚书,赠太保。

(2)五代(公元907~960)

光逢:隐长子,字延吉。唐乾符二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唐末弃官,居洛阳。五代末迁越,复徙衢州。子:靖。

光裔:隐次子。唐光启三年进士。累迁司勋郎中。

(3)宋朝(公元960~1279)

昙:深州司户参军。赠司徙太子太保。

湘:昙之子,字叙人。衢州西安人。淳化三年进士。尝官庐州江尉。子一:亚才。

亚才:湘之子,广州南海主簿。赠开封仪同三司荣国公。子六:振、拯、抃、拊、抗、揚。

振:亚才长子,赠大理评事。

抃:亚才三子,景祐元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知谏院,入资政殿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上柱国南邵阳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致仕。赠太子少师,谥清献。配飨司郎。

岏:抃长子由荫登弟。为於潜县令。

屼:抃次子初为温州倅,累官提举两浙进尚书考功员外郎。

棠:原为抃三子,名岘,过继衡山四从弟纪为嗣,更名棠。以子贵赠太子太师。入衡山乡贤祠。

驿:岏子,威武郡推官。

方:棠之子,少从张南轩先生,登淳熙二年进士,绍熙三年进刑部尚书,入徽猷殿大学士。

赠太保,谥忠肃。

郁:驿之子,登淳熙十一年卫经榜进士,任宁县令。子三:长莅,次端、季竤。

蕃:方之子,以父荫为郎官

范:方之子,登理宗绍定元年进士,任荆湖制置太史,进刑部尚书。谥忠宪。

葵:方之子,登端平元年进士,累官至淳佑辛丑同知枢密院,进端明殿大学士右丞相。

封会国公,赠太傅,谥忠靖。

兰:方之子,封寿官,赐冠带。

莅:郁公长子,理宗朝中博学宏科。授建宁教授。

端:郁公次子,学茂才官至临川主簿。

淮:屡冠淮东转运使,德祐二年守无为州,以死节者。

洪:累官右文殿修撰刑部侍郎。后起湖南宣尉使司。

潢:官丞务郎。

(4)元朝(公元1279~1368)

得胜: 仕元,封定南国公。

(5)明朝(公元1368-1644)

思兴:明金陵守将。

思文:校尉。

六、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世系总

(一)宋朝(公元960~1279年)

一世

才公长子:

振。因父早逝,担负起全家生活和培养五个弟弟的重任。无嗣。赠大理评事。

才公次子:

拯。福建松溪县尉。

才公次子:

抃。字阅道号知非。深州司户参军昙公曾孙也。世居衢州西安县。昙生湘,为庐江尉。湘生亚才,为广州南海主簿。亚才生六子,长振,次拯,三抃,四拊,五抗,六揚。登景祐元年甲戌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入知谏院,进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封六百户致仕。赠太子少师,谥清献。生祥符元年戊申(公元1008年),卒元丰七年八月(公元1084年)癸巳。葬西安县莲花山。

哲宗题其碑曰爱直,苏轼奉敕撰神道碑铭,文彦博奉敕篆额。

配徐氏,东头供奉官度之女,封东平郡夫人。先公十年卒,葬缺。子三:岏、屼、岘。第三子岘者出继衡山从弟纪为嗣,更名棠。棠生方,方生蕃、范、葵、兰。详见宋书及衡山房谱。

先是叔曾祖凝,昙公胞弟也,衢徙居潭州九十二都孚神乡,凝为唐闻人,以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其曾孙纪,亦理学名儒,公尤重之。因祖妣刘氏卜塟衡之崇岳乡城前,遂居于衡。公为潭州路推官时,登谒祝融,还宿弟纪家,篤兄弟友爱,更惜山谷清幽,遗子屼从学焉。熙宁年间,论新法不合,解组,遍游名山,至衡,与从弟纪协筑城前书院,卜十景幽亭,作高齐以自适。传载南岳志。元丰三年复游杭州,有疾还衢,又卒。次子屼庐墓终丧,仍居于衢。

才公四子:

拊。失传。

才公五子:

抗。号竹林翁。任司户。

才公六子:

揚。嘉佑二年进士。官至湖北转运史。

二世

抃公长子:

岏。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举进不中,由父荫任太庙斋郎,知杭州於潜县令。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卒。子一:驿。

抃公次子:屼。有传入宋史。初为温州倅,累官提举两浙进尚书、考功员外郎。子一:云,世系详衢州房谱。

抃公三子:

岘。出继衡山四从弟纪为嗣,更名棠。棠生方,方生、蕃、范、葵、兰。详见宋书及衡山房谱。

三世

岏公之子:

驿,字轶群。家温州,领元符已卯(公元1099年)荐任威武郡推官。配林氏。生二子:郁、益

四世

驿公长子:

郁,字宇佩。号海溪。登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卫金榜进士。生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七月,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卒,葬锦头源。配周氏。生于建炎四年,亡于淳熙十二年。子三:莅、端、竤。

驿公次子:

益,字怀明。旧谱载徙兰陵(治今山东枣庄市峰城镇)阳亭村。

五世

郁公长子:

莅,字义临。行息二,理宋朝博学士文词,任建宁教授。访清献公遗址——崇安县绿野堂,与邑令温章重建之。配沈氏,继娶薜氏。生一子名昆。

郁公次子:

端,字义正。行息六,举茂才,官至临州主簿。旧谱载徙饶州紫云驿。

郁公三子:

竤。行息九。不传。

六世

莅公之子:

昆,字岡含。生于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卒于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

配林氏。子二:滕、英;续配薜氏。子一:得勝。

七世

昆公长子:

滕。早世不传。

昆公次子:

英。官丞务郎。旧谱载居开化县葛公溪。

昆公三子:

得胜。仕元,封定南国公。旧谱载徙居金陵。配邓氏,封临濠郡夫人。子二:思兴、思文。

(二)元朝(公元1279~1368年)

八世

胜公长子:

思兴,字远举。素谙兵略,高隐不仕。明太祖起兵濠城,招纳其贤定金遇公,年逾七十,犹甚骁勇,以公为守将。至辛丑(公元1361年)兴公与弟思文随太祖出征,过江西,疾作卒于吉安,葬庐陵乐义乡。配刘氏。子二:才洪,才洗。

胜公次子:

思文,字载道。明太祖取金陵,以公为校尉,同兄随征,过江西,寓庐陵。配萧氏。子二:才震、才智。

(三)明朝(公元1368-1644年)

九世

兴公长子:

才洪。依父墓,因居庐陵。生卒年缺。配王氏。子四:膺舜、膺清、膺贤、膺麟。迁西坪五都。

兴公次子:

才洗,字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招邵阳安平乡,居罗坡圩,继迁安上大荷塘。户名赵延生。生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七月十三日辰时。卒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十月十八日巳时。葬大荷塘庚山甲向。配杨氏,生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正月初十日辰时。亡于明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

葬大荷塘叶茶冲卯山酉向。子一:膺美。续配李氏。

文公长子:

才震。元配邹氏:生、卒俱缺。生二子:膺信、膺昌。

文公次子:

才智。居邵阳荷叶塘。户名赵智。元配聂氏:生一子:膺隆。

十世

洪公长子:

膺舜,字尧夫。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邵阳安平乡,居石井老屋。户名赵尧。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卒。葬栗泉癸山丁向。元配虎口刘氏:葬五石陂,未山丑向。

续娶中山乡丁氏,葬万安一都托坡坝,乙山辛向。子九:必礼:必连、必信、必谅、必富、必隆、必祖、必良、必珍。

洪公次子:

膺清,字清夫。配李氏,无子。过继胞兄膺舜之六子必隆为嗣。居邵阳安平乡。

洪公三子:

膺贤,字贤夫。配金氏,子二:兰香、兰汝。

洗公之子:

膺美。配魏氏。居安平乡大荷塘。

膺信,字信夫。编邵阳安平乡。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顶军,应五江阴侯奉下军旨调兵征剿云南贵州,敕封大将军。贵州平原街遂焉。

震公次子:

膺昌,字允民,一字毕大,初居营杨侯杨璟幕府,后授指挥佥事。明洪武三年自江西庐陵迁居邵阳万安里围子村。

后有国忠者为科甲进士,任四川保宁府知府。名倍者,云南威州知州。名冯者,壬午科拨贡,任广西乐会县知县,升云南大理府邓州知州。名宗灵者,康熙乙酉科中第五名举人。因山川修阻,谱谍未合,姑载大略。根本者

(四)赵氏(天水)开基

从这代开始启用旧班派。

十一世

贤公长子:

兰香,元配杨氏女菊娘。子一:音诗。

贤公次子:

兰汝。缺。

十二世

香公之子:

音诗。葬于新田边山内,作卯山酉向立墓。元配凌氏富娘。葬于李新桥山内,正作乾山巽向立墓。子一:世英。

十三世

诗公之子:

世英。葬于象形山内,正作丑山未向立墓。元配贺氏春娘。子三:弥告、弥先、弥靠。

十四世

英公长子:

弥告。葬于李新桥山内,正作乾山巽向立墓。

英公次子:

弥先。葬于新田边下首作艮山坤向立墓。元配李氏梅娘。子一:添霖。

弥靠。葬于李新桥山内,正作乾山巽向立墓。

十五世

先公之子:

添霖。葬于白蚁塘山内,正作丁山癸向立墓。元配李氏。子一:元锦。

十六世

霖公之子:

元锦。葬于白蚁塘山内正作了山癸向立墓。元配谭氏:葬于虎形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子一:志大。

十七世

锦公之子:

志大。葬于虎形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元配谢氏春娘。子:永金。

十八世

大公之子:

永金。葬于新田老屋上首,正作乾山巽向立墓。元配谢氏。生子二:泰朝、泰保。

十九世

金公长子:

泰朝。生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七月初十日子时。卒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八月十九日未时。葬在新田下首虎形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

配龚氏:生于隆庆六年九月十二日辰时,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月二十六日午时在新田屋去世。葬于石牛湾山内,正作丙山午向立墓。子一:传师。

金公次子:

泰保,生卒不详。葬于石牛湾山内,正作丙山壬向立墓。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

二十世

朝公之子:

传师。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七月十九日巳时。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二十八日丑时在新田屋基去世,葬于石牛湾,正作丙山壬向立墓。

元配陈氏:生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十月二十六日寅时。卒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十九日卯时。葬于杜公塘,正作乾山巽立墓。子一:宗京。

二十一世

师公之子:

宗京,字信寰。生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二月十日寅时,卒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初一日申时。葬于蛇形山,正作乙山亥向立墓。

元配禹氏。生于崇祯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子五:文信、文玖、文荣、普现(和尚)、文乐。

二十二世

京公长子:

文信,字益臣。生于湖广宝庆府邵阳县(今湖南邵阳市)太平一都老王庙粟山里,时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四月初五日申时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率弟兄五人徙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中和乡落户。卒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四日申时。葬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中和乡鱼硐嘴大濑滩坎上。正作乙山辛向立墓。配刘氏。生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五月二十六日戌时,地名:湖广长沙府湘乡县六十都上街庙铁炉塘。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七月初二日巳时。葬于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中和乡水竹林石硖口坎上老屋对面中嘴,正作癸山丁向立墓。生四子:能德、能志、能晨、能宏。京公次子:

文玖,字钦臣。生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正月初六日戊时,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七月初八日巳时,葬于鱼硐嘴大濑滩大屋基山内,正作乙山辛向立墓。配甘氏,生于顺治十六年巳亥岁(公元1659年)六月十六日午时。享年45寿,卒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正月三十日亥时,在合川城外溪子口去世。葬于塔夜门。坐东朝西立坟。子二:能鼎、能椿。

京公三子:

文荣,字善臣。生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九月初九日太平一都望云峰大王新田屋基。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十二月十三日巳时在岳池县鱼硐嘴大濑滩去世。葬于大屋基,正作甲山庚向立坟。无嗣。

京公四子: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国有史,省有乘,县有志,家有谱,皆明史明宗之举。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县之有志也”,谱记一姓之渊源,志叙一方之全史,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系所生以尚嫡,序长幼以尚齿,列像赞以尚思。宗谱如实地记载了宗族的起源、流派的盛衰变迁、祖先的功名业绩,是一部诏示后人,流芳百世,亲族传家之宝。中华民族自古重家族血缘,每个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又或远隔万水千山,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家谱论出辈分高下或亲疏,可以说,没有家族史,就没有细致入微的国家史和文明史,有鉴于此,历代都提倡修家谱。升平盛世,修志续谱,以寻根聚族访祖,知先祖之渊源,融血脉之亲情,求和谐之发展,追先辈之美德,承祖宗之遗风,集宗族之芳名,以兴国家之念,光大前人业绩,忠诚赤心为国,善良正直为人,勤奋开拓创业,传胥氏之清史。自古以来,为国尽忠,为人尽孝,乃炎黄子孙之美德;缅怀先祖,承前启后,光宗耀祖,逐辈延续,乃立世为人之根本。为继承先辈之事业,弘扬家族之传统,使后世崇尚列祖列宗,并佳行懿德,故续修《胥氏宗谱》。 九江原《胥氏宗谱》(民国以前编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遭焚毁,虽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忆补修,但记载的历史不全,脉络不清,缺漏甚多,很不完备,身为胥氏略有文化之子孙,我心有不安。修祠续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虽久有重修完善宗谱之心,奈资料残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戊子(2008)年冬,丰城、进贤诸支宗亲力邀修谱,九江族人共商大计,并前往进贤麻山,合议与江西胥氏进贤的麻山上、麻山中、麻山下、白墟乡麻山胥家、高子岭、湾头、濠上、丰城的白土、廖墩、闵桥、筱塘中保、铁路鸥冈、杜市星桥、小桥、印山等支同修宗谱事宜。逢此良机,在族人立荣、立森、立柱、立章、德明、德清等努力下,多方寻找资料文献,积极筹措修谱资金,寻先人古迹,觅典籍史记,查族谱碑记,实现了九江与丰城宗谱对接,使九江胥氏宗族的历史向前延伸到春秋时期。 追踪溯源,胥姓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原始初民时代,有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燧人氏女儿“华胥氏”生伏羲,开创华夏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6477年至前6352年有伏义、娍义、肆杤、归纹、伏秧五位帝王为“赫胥氏”,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四川盐亭射洪县馆光绪六年庚辰编制《胥氏宗谱》序言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胥姓最早应由“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因岁月流失,沧海桑田,历史衍进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史实已难以考证。 据我族先贤记载和考证,九江胥氏起于风姓,出于姬姓,始自春秋时期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第七子姬伋。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当时,晋国第九君晋穆侯生有姬仇和姬成师二子,晋穆侯死,晋穆侯之弟晋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姬仇杀掉晋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姬成师号曲沃恒叔,桓叔分封子姓,功臣共十八族,其第七子姬伋列为公族之一,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授姓胥,为胥伋,乃胥氏肇姓之始祖。【桓叔姬成师出生于周宣王姬静时,亦有说胥氏出自周宣王姬静支子,即周幽王异母弟,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镐京,杀幽王,太子姬宜臼即位,号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胥祖年幼,无奈朝中诸侯,迁山东琅琊定居,易姬为胥姓】伋公在蒲地做诸侯,其孙胥懿为蒲邑长,懿公之孙胥臣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晋楚的城濮决战中虎皮蒙马建奇功,官拜司空,胥氏遂显赫于晋国。公元前614年,秦晋两国交战,臣公之子胥甲因贻误军机被削官爵到卫国,甲公之子胥克被起用,晋厉公时,克公之子胥童拜为卿,童公与权臣栾书等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张氏家谱序言篇1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 1 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 2 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80岁老人自传序言范文

80岁老人自传序言范文 在xx年澳网结束后的某个时间,一位护士让我在杯子里小便。对我来说,这并不稀奇。这只是ITF——国际网球联合会对运动员进行药检程序的一部分,以此来保持网球运动清洁性。我现在28岁,尿检已经超过了十年。在这之后我忘记了所有关于此次尿检的事情,我的思绪很快回到了眼前:下一站巡回赛,下一场我依然需要赢下的比赛。我已经拿到了五个大满贯冠军,包括澳大利亚公开赛,但是能够在大型比赛中笑到最后的愿望却从未暗淡下去。事实上,它反而更强了。我现在已经接近职业生涯的尾声了。在xx年的第一周,我一直在想这件事情,因而我变得更加珍惜时间。只有这样,我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力去追逐大满贯冠军。 塞雷娜·威廉姆斯在xx年澳网决赛中以直落两盘,第二盘抢七的方式击败了我。输掉比赛从来都不令人开心,但我很坚强乐观地离开了。我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赛季,这将会是我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赛季。事实上,在那几周,当我在亚洲不断参加巡回赛的时候,我的心思已经放到了退役上而不能专注于比赛本身。我知道离退役已经很近了,我想以一个完美的方式结束这段征程。我将走完最后一次大满贯征途,从澳网开始,到罗兰加洛斯,再到温布尔登。这是一趟胜利之旅。我爱这趟旅途中的人们,而他们也会喜欢上我。它将在美网结束,就像这本书“袭击”商店一样,我会闪耀在法拉

盛公园的夜空。也许我会闯进最后的决赛。也许塞雷娜也将会在那里。 塞丽娜·威廉姆斯标定着我职业生涯的高度和极限,我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对阵她的每场比赛,在忐忑不安的同时我也怀着尊重之心。我17岁的时候在温网决赛中正是战胜塞雷娜而走向了国际舞台,但同时也是塞雷娜给了我迄今为止最不堪回首、最艰难的时光。我击败了所有击败塞雷娜的球员,但是我几乎不可能击败塞雷娜本人。这是有原因的,她知道这一点,她也知道我明白。以后我会在这本书里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也许我会找到击败她的方法,也许我的职业生涯结束如同开始,在万千人的欢呼下,我站在塞雷娜的身旁,举起金杯,笑靥如花。 唉,你知道有一句话这样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本赛季开始三周后,我收到了一封ITF的电子邮件。当我读到它时,我瞬间惊恐起来。关于我在墨尔本进行的那次尿检? ___通过测试。在我的尿液中发现了meldonium梅尔多尼姆,在xx年1月梅尔多尼姆就被添加到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禁用物质清单中去了。换句话说,我是一名嗑药者。即刻起我将被禁止参加比赛。听证会随之而来。

XXX家谱样本

范氏家谱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与人文概况。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范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 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 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 -15 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 人,副理事3-5 人,顾问、文书、财会、组 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族理事,均实行2 -3 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 -3 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 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

族谱的前言后记

说明 一、本次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编修。按世祖影相推算,世系传承。以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记寿。有地址和其他资料不全,暂缺。待后一旦有所得,另写纸条补上,以后续编时编入。 二、本谱限于夫妻及子,女子只写婚配,义子和独生女赘婿均编入谱。 三、由于年代久远,辈字已失,比较混乱。为辨一脉血缘,上下尊卑顺序,自第___世起,特订以下十六字起名。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 四、修谱今后十年一小修,二十年一大修。以后每年本族众将家庭变化,添人进口资料,自书草册报于编委小组,以备修谱时补入。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 序一前言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得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由我们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写观音庵张氏宗谱,弘扬家风以正道主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其举不仅是张氏族人智慧、力量、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张氏一门族风。认祖归宗,追思先人,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之基业。让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裔们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姓氏始祖,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被赶散的第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落于苏北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居住,后因此地原来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为谋计生活发展农业。第十五世组影像为嫡亲兄弟二人,搬迁于观音庵至今已有300余年。后裔多分散于现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闸南村、杨槐村、五里村等一带。张氏家族首次修谱以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该影像于文化大革命失落)。因我们没有史料考证,经我们编写人员以二十五岁为一世推算,吾辈曾祖为二十世组。(注:

以志、xx、学字辈口吻) 家谱可续百代之源流,能辨一族之血脉,知九族之远近,家谱字辈乃本族子孙根源所在。不可随心所欲,使字辈不当,以致辈分混淆。经由编委人员共议排字辈如下: “继、往、开、来,腾、达、兴、邦,爱、国、忠、良,道、德、统、帅”。此十六个字为十六代顺序排字谱名。此举可使我族字辈有条不紊,若有不妥之处,再由子孙后代便宜行事。 家谱是经过本家族人,先后记载整理出来供百世世孙后裔们继承下去,这是我们的目的,家谱是家族的历史见证。望子孙后裔们为营造人文精神,弘扬家声,在构建自我价值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编委 二〇一七年五月前言 躬逢盛世,人心思源,编普修志。淮安东乡观音庵张氏。自明初一世祖从苏州阊门迁于淮安府山阳县仇桥(长沙)三角墩。以后,十五世影祖为嫡亲弟兄。 搬迁于现址,涧河南观音庵。(今淮安市淮安区朱桥镇丁曹村)其后裔分布在闸南、杨槐、五里等一带。因年代久远,本次修谱为观音庵张氏宗族首次修谱。依据两张世组影像为基准(影像因文化大革命而失传)。分南大门和北大门两大家庭。因诸多原因,本谱中难免有支系衔接不全。线就两门家族。先后记载整理。 本次编修本着追本溯源,认祖归宗。对观音庵(俗称观庵)张氏家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统一和完善。也为百世后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编续家谱乃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功德之事。既是同根生,枝叶亦相亲。血缘相连,气血融通,追思先人,激励后人。通过修谱可以加强族人联系,促进社会和谐,传承人文精神。教育子孙后代奋发图强,弘扬家声,报效中华,其意义深远。家谱是宗族的历史见证,也是美好精神家园中的无形资产。希望族人珍惜,在构建自我价值中求采得益。

2020年林氏家谱序言范文尚干林氏族谱字辈

林氏家谱序言范文尚干林氏族谱字辈一世穆公,二世煎公,三世望公,四世武公,五世阙公,六世斌公。七世周安公,八世开辟公,九世公选公,十世梴公,十一世傅梅公。 由一世至十一世未有世次表字,由十二世至八十三世有世次表字。八十四世后,还期待贤人续题。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君若维能,天必昌汝。” 十二世至十九世世次表字。 二十世至二十七世: “世克允德,宗永以兴。” 二十八世至卅五世: “用守是道,长发其祥。”

卅六世至四十三世: “善继人志,绍衣闻言。”四十四至五十一世: “孝友为本,弈叶攸敦”。五十二至五十九世: “明哲作范,垂裕后昆。”六十世至六十七世: “增进民权,致治大同。”六十八世至七十五世:“仁义礼智,合信则常。”七十六世至八十三世:

“修文振武,邦家之光。” 传化清本立世泽庆远长 我就记住这几辈,可以肯定比较长 我是本字辈,好像是77还是76世 刚在网上看到的: 我们家没有族谱! 只是听爷爷说了这么几个字“传化清本(存)立、世泽庆远长、笃恭衍之广、积厚发其祥”就算是家谱了! 今天一早看了一则 ___“我们萧氏一族人墓碑上为何刻蒋姓”,突然让我有了一个要追溯下我们的家谱,到底祖上从何而来?在网上浏览了一上午,我也没有弄明白到底祖上何处?网上林氏的分支好多好多,枚不胜举啊!迷糊啊大致如下: 福建林氏迁山东(因本人祖籍山东临沂)简介:

1)宋,林玉,莆田人,荣成林、文登林之祖; 2)宋,林尚,莆田人,文登林村始祖; 3)明,林弼,龙溪人,登州知府,蓬莱林氏始祖; 4)明,林旺,长乐人,迁居济阳; 5)明,林天骏,福州人,胶州知府,为胶州、诸城林始祖; 6)明,林守清,长泰人,崇祯九年由云南祥云卫迁福山县,为福山古现林始祖。(今属烟台福山区); 7)林东玉,守清曾孙,由福山迁长岛; 8)明,由莆田北螺村迁乳山建大孤山、西林家村,后裔移居林家庄、赵家庄、东秦家庄; 9)明永乐年间,由莆田迁乳山建东林家庄,后裔移居林家巷、果园、徐家巷、羊角盘; 10)明林尚后裔居乳山林家寨、鲁家夼,后裔移居二家村。

续修家谱前言

一、续修家谱前言 (一)引子 公元2002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家谱并要我主笔。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族谱》,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家族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2)新增内容 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家谱序言

家谱序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晋州迁居到而今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武集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武集曾经的繁华也有着我先祖的一份功劳。据传武集地处水陆要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曾经有十二作坊,其中就有我先祖一作坊,济宁、兖州、洛阳、开封、龙口等大都市都在这里设有分号,是方圆百里的集贸中心。后因黄河泛滥,洪水滔天,鼎盛一时的武集被洪水吞没,我先祖四处逃难,家谱尽失,自此家道中落,续谱之事一直耽搁。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守字辈牵头,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愿吾辈及后人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此为序

家谱序言范文共篇.doc

★家谱序言范文_共10篇 范文一:张氏家谱序言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

家族族谱word可编辑模板

XXX家谱 祖屋地址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与人文概况。 编辑人:XXX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X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 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15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人,副理事3-5人,顾问、文书、 财会、组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 族理事,均实行2-3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3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

续修李氏宗谱序 当思家国一理也,家谱与国史一道也,史不修则万古纲常墜而不举,谱不修则万代家声晦而不彰,谱之关于家运大矣。当谓人之有宗派,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吾族乃天下之巨姓,陇西之望族,始姓理,源于皋陶之官封,历虞夏商,子孙世其职,商纣之时,理征以直言获罪,其子利贞逃之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全生,遂易理为李焉。周秦汉以来,世世相承,历十八世至崇公,崇公流寓于陇,崇之后讳虎封为唐公,唐公生炳,炳生渊,是为高祖,生太宗,太宗与隋炀帝之女生三子恪,初封吴王后追封为郁林王,本族乃恪公之后裔也。恪生子四重、玮、琨、璄,琨生祎,祎生子三峘、峄、岘,峄生远,远生元,元生涛,涛生子二承休、承范,承休生子二仲容、仲宝,仲宝生子三景圭、山、亮,景圭生衜公,字少贤,历太子大傅,裴氏为中书令晋公度之女。五季时避梁王乱,偕弟术、衍逃之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道公生轩、辕、軿、辂四公,辕公吾支之祖也。生子德雄,德雄生子二海、结,海公生僎、瓒、授、選四子,瓒公生顺、竦、翊三子,竦公生谏、绍、谋三子,谏公生宗衍、大奎、大经、大全四子,宗衍生濬、澄、澈、汴四子,汴祖自宋祥符年间,由建昌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生子响,响生亮,亮生明、声、畹三子,声生名、昇二子,名生鍈,鍈生春、震、广三子,广生子政,子政生仲三、小十二、小十三,仲三生元量,元量生荣甫、镇甫、声甫三子,荣甫生廷瑞,廷瑞生仲发、苑、继三子。元乱之后宗族长幼悉遭涂炭仅存继公一人,仲继生以诚、以忠、以文、以信四子,以文娶舒公朝英之女生璘、璞、珪、璋四子,珪公字广卿,生六子伯宽、安、佑、环、淮、淑,伯佑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李连港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李风岐英山长冲金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微霍山上土

【修谱资料】家谱序言40篇范文

【修谱资料】家谱序言40篇范文 家谱序言40篇范文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谱志文化专业委员会 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

言。 陈氏家谱序(朱熹撰写) 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

XXX家谱样本

范氏家谱 祖屋地址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与人文概况。 编辑人:范杰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范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 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15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人,副理事3-5人,顾问、文书、 财会、组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 族理事,均实行2-3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3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

张氏家谱序言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族谱发行仪式主持词

族谱发行仪式主持词 在延令陈氏敦行堂祭祖暨续修宗谱颁谱庆典上的发言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字辈第33世孙陈凯,在33世孙中本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首先向编委会的前辈和倡议、关心、支持修谱工作的所有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我们敦行堂陈氏宗亲流动性非常大,有些宗亲可能已迁徙至千里、万里之外了,编修家谱意义重大。 家谱具有传承文明、正史补正、宣扬名人、聚宗睦族等作用。观本族,一世祖请于朝而作家谱,宋高宗赐金钱谱,并命史官汪藻作序,令我非常感动。史臣汪藻承圣上之命在族谱序中写到“家声四锐,赫赫播扬,世不乏人”使我等众后生深受鼓舞。序文我不一一宣读了,总之看完全文深有感悟。孙中山先生说过:“由于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发扬和利用。” 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作为陈氏后辈和所有前辈一样,我热切期望全族宗亲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家谱、家族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族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有宗亲曾提议修建陈氏宗祠,我本人非常赞成,并愿力尽所能予以支持。为了

更好地推动今后宗祠修建、宗亲联系及与其它堂号陈氏或其它姓氏宗族交流,建议本次会议就成立“敦行堂宗亲联席会秘书处”予以讨论。希望各地敦行堂陈氏后裔在今后要加强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陈氏家族的优良族风不断努力,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家族繁荣富强,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幸福安康!谢谢! 不使不肖辱高门 族谱发行仪式的发言 天光 今天,公元xx年2月9日,高家300人齐聚新惠,举行族谱发行仪式。上下七代同堂,堪称百年盛事!如此壮举,虽不能绝后,但绝对空前。可喜可贺。学军、全生、广斌等六位族中高贤,辛勤两度寒暑,行程何止万里,编成煌煌巨卷。大16开,精装硬皮,色作金红,沉凝庄重,蔚为大观。此谱当可流传百代矣。 激动之余,草成绝句,以襄盛事: 族谱新刊色作金, 前人创业倍艰辛。 但期我辈多劬力, 不使不肖辱高门。 关于族谱,我多年在外,以卖文为业,本该有所贡献,却未建尺寸之功,实感赧颜。前年也曾应凤仪弟之邀写一稿序言,终因不善而

凌氏族谱序

此由凌氏本支第二十代裔孙凌建风 于壬辰年正月十七整于桂洋 凌氏大门联 河间家声大 江表世泽长 凌氏族谱序 北宋蔡襄凌本姬姓,衞康叔之子,为周凌阴长。厥后子孙以官为氏,世居河间。汉灵帝中平二年,统公字公绩,渡江止于杭州,礼拜为辅国将军,为江陵公。以著作见试于朝,授季子殷仲公。於武宗会昌元年,任闽州别驾。嘉莆为道学文邦。因胥宇于壶南,茂林奇石,

名山秀水,间定宅而居。扁曰:“华林石室”以姓称其乡。越四世,为周世宗顕德初,大起莆之名家,以实延平建置。策公应徒南剑,時偕行者莆邑十有一姓。建隆庚申,策公与杨励同举进士,为西川刺史,兼知益州,官至侍郎。六子皆仕,时称六桂。长景阳公以四川都护,疏请近养,乃改仙邑尉。襄兄弟在麈埃稚齿幸弃教育,思出非常。及公擢知福州,卒于官。襄奔賻,不胜哀慕。其子三为母党士民留居钟山。庆历戊子,襄以为母求知于福,改本路都转运使,为公立祠塑像,以伸棠报。谓诸国器曰:昔尊莆以国士迂小子于仙邑,今小子以国族望诸君于莆阳。诸君徒知父莹,立此者不可离,尤当知祖父在彼者所宜绳矧剑浦既有仍居江陵,又有留邸,则嗣钟山者在二弟。而复莆南者在长兄矣。际宽居当避仕,近山之日,以斯言为然,遂挈季子恢复仲公旧址。時皇祐改元,已丑岁也。襄嘉其

能绍光德,乃以女孙妻其令子良辅,于今溯流穷源,不忘所自,即首辑谱牒属弃其首。夫襄既历臺思谊兼至,奚敢吝挥毫而逊不敏。是用按牃原以绍后裔,噫!前既世美,后宜世承,叹名门后族,一遭蹶掫卑猥,玷及光者末为寡。为凌氏之子孙,合親疏长幼而最之可。也首之列士林者达,思杨列祖,而穷亦当继世风,次之居三民者富,思飭阀楣,而贫亦宜守世雅。则思师在天之灵耿耿不寐,而先代芳聲,允钦若光大之。将使万斯年承天宠矣,是为序。 宋嘉祐三年,岁戊戌阳至日。

《侍氏宗谱》序言

《侍氏宗谱》序言 侍氏先祖自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前,迁徙至甘肃镇番卫(民勤县)城南安居,初,勤于王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至于确切纪年,因何缘由来邑无从稽考。后分别移居红沙堡、柳林湖垦殖,已历五百多年。今散居于内蒙古、新疆、金昌、武威等地侍氏裔孙皆为民勤侍氏余脉堂亲,民勤侍氏可谓源源流长,瓜瓞连绵,子嗣发达。据考泉山镇侍家墩数里可遥、堪为乐土,以姓氏宗号命名的物障建筑在当时实为罕见、屈指可数,实证民勤侍氏乃当时地方名门博望。遥想吾辈先祖自躬耕陇亩,买田宅,葺屋宇,勤俭持家,诗礼教子,传承不易。圣祖尔元父子两代三人竞相及第,天禄率众御敌喋血沙场,释谛禅(俗名完年)峨冠博带、道法自然,峨峰方少时文韬武略后世不及,后世子侄诸行百业竞相风流。凡此出类拔萃者皆为我辈学习之典范,后世子孙当以先人之才学、胆略而荣耀,并发扬广大。重文才,先孝悌,学问当以自勉,稼穑理应勤快,经商报以诚信,为人以本分,历世以豁达,互敬互爱,和谐共荣。 我族宗谱首倡于咸丰年间,曾于光绪和民国年间两度焚香纳表,予以补缮,本当永泽后世,因子孙不孝保管不善,已金石俱焚,荡然无存。反思尽忆,方知宗祠绵延二十世,世系辈排,依稀只得“尧”字辈以上圣祖“旺”公名号,瞻前顾后竟不明圣公堂考讳号,为嗣者皆不痛心疾首、愧对先祖。 侍氏后裔谨用圣祖所赐4句20字辈排以来,代代人丁兴旺,宗支四布,历经20世长幼世排界临断失之险,1985年经族中博学者锡山、峒山、鳌山、明玉、明理提议,镂月裁云,方定世系辈排20字。憾建谱事宜拓宕延年一直未能如愿,况族中历世者皆一一仙世,家族资料弥足珍贵。为此吾族有识之士,怀爱族敬祖之心的族人心急如焚、奔走呼号,2006年经鳌山、泰山、明理、明亮、明祥等多人倡议并组织,修谱事宜方定,族人一呼百应。尤叹者永昌八旬老人宝文公慕名而来寻根问祖,左旗七旬老人岠山公不忘根本心系祖宗,率子侄及宗亲,风尘仆仆三度赴民勤合议统谱事宜。泪涟涟,语切切,举樽敬先祖,花目相侄孙,虽已发须白,不改故乡音,其情可嘉,其义可彰,族人无不感激涕零。当下一拍即合,誓言集群力,聚群策,同舟共济,倾心尽力。可贺者修谱伊始,族人不遗余力,群起而事,枋山、珍山、玉彪、明泽、明能、明湖等忙中抽闲,四处联支,八方张罗,捐资出力,筹划蓝本,校核资料;明林不顾路途迢迢,不计得失恩怨,驱车几千里挨门逐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筹款三万余元;族人亦鼎力相助,慷慨解囊,共举义襄。方使宗谱大功告成,令人告慰的是上不愧先祖,下无憾于后世。 虽我族历史,缺考甚多,此次创谱严格遵循据其可知,推其本,联其支,虽难免缺失与遗漏,但正本清源,尊亲之道犹存。修家谱昭示子孙,或永驻沙乡固守,或远渡重洋尚学,或扎根边关驻守,或移徙他乡举仕、商贾、耕牧……虽关山重重,白土黑水,亦可追忆先祖,共勉后世。只此吐纳心语,聊以为序,乞后人宽宥。 侍氏十八世孙:侍江元谨撰

王氏家谱序言

王氏家乘十二续序 我王氏之先,其远系出于山西太原。迨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我祖政兴,兄弟三人(政兴、文兴、义兴),从山西太原府迁来河南,迄今六百四十六年。 当时迁移之规定,兄弟间不得同居于一方。长门以政兴为一世祖,居柘城霸王岗(今伯岗);二门以文兴为一世祖,居郸城虎头岗(今虎岗乡包头王庄);三门以义兴为一世祖,居鹿邑柳岗(今高集乡王屯村),即“西北至东南,百里站三岗”。 我祖三支后裔皆有家乘世系名录,后因二门谱谍失存,又碑刻族伦,亦于一九五八年被毁;三门谱谍也于兵荒马乱中遗失。于是两门支脉族人,寻亲思源,寒来暑往,周而复始,于一九八五年春寻至伯岗,观掌门谱,族首团聚,排叙宗伦。世系辈次自此而分明,水源木本之念自此而兴起。 我王氏系居霸岗大起遗址,始于一世祖政兴,于明初洪武年间最早始迁兹土。当其时,与族为邻为友者不过数人而已。余皆荆棘,尚未垦辟。二世祖徳礼、从礼,率邻友动手披荆、垦壤、立农事,霸岗东南隅,尽为开辟之所,而甸治之田至今犹存。当时,此址遍地枯草蓬蒿,荆棘丛生。此处虽原野广袤,土地肥沃,然明朝前叶,曾是春冬枯旱,夏秋淫涝,蝗虫起落,作物被毁,因此耕种粗放,僻居荒野,四周大漠孤烟,满目苍凉。足以想我王氏祖先曾饱尝凄风苦雨,历尽沧桑磨难。 今太平盛世,政策惠及黎庶,泽被百姓,族众遍享福祉,先人有

知,含笑九泉。我王氏后人,当承前启后,守先辈之业,肩负因宗统族,续修家谱之使命,诚所谓,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谱,乃立家之本,记载家族之繁衍脉络与生命血统之延续,系每一户家族成员之根基,亦知同一家族中家庭血缘关系之亲疏远近,故谱谍身之本也。 始祖政兴,自山西太原大槐树下,泪别家族,徙柘西霸台(今伯岗),因远谱湮灭于勝国之兵燹,远祖名讳失考,后人不敢妄扳名宗郡堂,即掖县、颖川、汤阴各有一支,世有贤达,闻问相通,因年代久远,泒系不明,亦不敢混入,以滋罔诬也。 今又适逢续谱之年,训祠仪节,世世相承。编修族人及各支脉、各地域参编族人,敦宗睦族,恪尽职守,秉承祖德宗功,堪为后世效法。 而今,世人不知始祖名讳者甚多。待数十传后,后人之视今人,犹如今人之视前人。不知祖为何人者,昧本忘源也。为人子孙,岂能不知创始之祖为何人?继世之祖为何人?亲我者,我亦亲之。知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天下者,有一家而积也,取一家之谱牒,统叙之,使世系、支派昭然,辈次秩然。虽世远而情近,虽人众而分一,使后来者不致叹于考稽之无从矣。 遵十一续托后言,我族人当在此续《王氏族谱》上卷,将前十续之序词碑文、孝子贞妇、名人谨述列入第一卷,扬前人之徳,使后代继之,子孙展卷兴思,乃全族之愿。 时维今日,因旧谱自然脱落,凡刊印字迹模糊处、漏字处,谨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