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年上册《我上学了》名师课堂片段实录

一年上册《我上学了》名师课堂片段实录

一年上册《我上学了》名师课堂片段实录
一年上册《我上学了》名师课堂片段实录

《我上学了》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注重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师:早上,爸爸、妈妈送你上学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愿意和新认识的朋友分享你的感受吗?

生1:校园很干净、很美丽。这里没有幼儿园的滑梯、玩具,因为我们是小学生了。

生2:我看到学校门口写着几个大字,老师告诉我们那是我们学校的名字——幸福小学。

生3:我看到哥哥、姐姐在做游戏,听到了他们的笑声。

生4:校园里有月季花、松树,还有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生5:我看到校园里写着“欢迎新同学”的大字,教室里还贴着《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课件出示“欢迎新同学”“幸福小学”等字)

师:谁认识这几个字?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你喜欢学校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学校很漂亮,也很热闹。

生2:我喜欢学校。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唱歌、跳舞、做游戏,还能学到好多知识。

生3:学校里有很多好看的花和树,还有许多故事书,所以我喜欢我们的学校。

师:我们的学校优美、整洁,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小伙伴尽情地玩耍、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所以我们要热爱学校,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争做优秀小学生!

师: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1:很高兴!

生2:我觉得很快乐。

生3:我很激动,因为我们的学校太好了……

师:有很多孩子都和你们一样,你听!他们在上学的路上还唱着动听的歌呢!

(课件出示《上学歌》,引导学生看着歌词学唱歌曲)

师:今天我们还发了许多新书,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语文书吧。(实物投影出示课本封面)师:(指“语文”两字)你认识这两个字吗?

生:语文。

师:语文书里有许多优美的诗歌、古诗,还有有趣的故事和动听的歌曲,我想找到它们,该怎么找呢?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生1:看目录。

生2:看课文的名字。

师:快点看看目录,哪篇课文的名字最吸引你,就翻到那一课,看看插图,认识字的宝贝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看书,有的迫不及待地和同桌交流,还有的举起小手,向老师问字)

师:小朋友们,看着你们兴奋的笑脸,老师就知道,一定是语文书里的内容吸引了你们!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吧!

生1:我在书中看到了“月”字,而我就叫小月,我的名字都出现在语文书里啦!书里还画了一个月亮,和“月”字好像啊!

生2:我也发现了,“山”字就像一座大山。多好玩!

师:有趣吧!老师告诉你们,语文书里这样有趣的字多着呢!

生(七嘴八舌):在哪呢?第几页?(一听老师说完,学生就开始动手翻书)

赏析:针对入学教育,老师不是生硬地说道理,不是单一地引导学生看书,而是把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第一天入学,孩子们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因此,从一接近校园开始,他们的眼睛就在搜索新奇的、和幼儿园不一样的事物,他们的耳朵就在捕捉好玩的、与从前不同的声音。从校门到班级,一路的所见和所闻已经完全占据了他们的头脑,此时的语言交流,必定如开闸之水。相互的交流中,生成的是孩子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对上学的渴望。这就是“情动方能辞发”。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书,不是机械地讲语文书多么有趣,多么精彩,而是让学生自由地翻看,因不识字而产生的似懂非懂的读书体验最容易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期因象形字引发的自主翻读就是最好的验证。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优质课完美版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我”对闰土的回忆,写出我与闰土相识、相处(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的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及分别的过程。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采用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做到不断地运用。 2、让学生以自我体验的方式,深入感受闰土所讲的四件事的有趣,并从中学会写事及词语妙用的方法,并实现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记忆。 3、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来读课文。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还有四天就到十一长假了,老师想了解一下,假期中你们想干什么? 生:我想去书声城看书。 师:不错的打算,其他同学呢? 生:我想和爸妈一起去爬山,因为爬山可以锻炼我的意志。 生:我想去钓鱼,因为我的妈妈说钓鱼可以修身养性。 …… 师:看来同学们的打算真不少,可见你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一百多年前,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了解。 课堂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检查预习:(6分钟)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少年闰土,请同学们响亮地读课题。 生读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能一眼认出这两个小伙伴中,哪个是闰土吗?(师出示闰土和“我”在一起的图片) 生:我觉得脖子上有项圈的是闰土。 师:他判断的对吗? 生:对。 师:你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他就是闰土? 生:我可以从他那紫色的圆脸中判断,因为闰土生活在海边,风吹日晒脸就变成紫的了,而我作为一个少爷天天在家里,脸就白。 师:你能够从生活环境出发来判断,真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觉得从他们穿的衣服上也可以判断,因为我作为一个少爷穿的好,闰土是农民的孩子穿的不好。 师:看来大家预习的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走入课文中,快速地默读课文,看一看闰土都给我讲了他在海边时的哪几件事?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划一划。 给生3分钟的时间来读书。教师巡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作一针对性的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读书习惯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暑假,在学校倡导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这本《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古诗教学,第二辑为:词的教学,第三辑为:古文教学。书中共收录了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等13位名师的20节古诗文课堂教学实录。研读这20节课,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大师的课堂之中,领略了他们课堂教学那种平实中透大气、朴实中显浑厚的不折不扣的大家风范,感受到了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技能以及课堂背后那厚实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仰慕不已,叹服不止。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用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夜泊枫桥听到的姑苏钟声解读得酣畅淋漓,使人穿越了历史的长空,感受到魅力四射的经典文化;他的《长相思》一词的教学,为我们在诗词教学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了一种“和解”之道。他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他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用他的课堂为大家呈现了真正的“诗意语文”。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读他的作品,同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令人自觉形秽。”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她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她的课永远都是那样激情四射,在激情澎湃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她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课上,她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读出古诗词特有的抑扬顿挫和平仄有序,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仅一节课中,她自己说出的及引导学生说出的古诗词就达近十首,而且信手拈来,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她的语文积累功底之深厚!她的激情和智慧正是来源于其厚重的积淀,来源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 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而这需要致力于有品味的朗读,有体悟的朗读。没有过多的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华丽的表现形式,他们照样能把课上得精彩,上得绝妙!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何如此自己也作过深深的思考,我将原因归三: 1、自己的文化底蕴远远不够。 自己平时很少去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名篇。上学时学的那些古诗文也是些皮毛,真正的古诗文底蕴其实捉襟见肘。曾经试问自己:能背诵多少诗歌能背诵多少名段又认认真真地读过多少古代名著无疑,自己是难以为师的! 2、自己对教学古诗文的认识不到位。

张冬梅《倍的认识》设计与评析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张冬梅南京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周晓军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整理好)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好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山西省朔州市第二小学孙晓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引入谈话: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1、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生1:衣服衣服

罗才军《少年闰土》课堂实录

六上17课《少年闰土》名师课堂实录及视频 编辑:追梦教师 一、《少年闰土》课堂实录及点评 ——重温真诚质朴的友谊,再现元气淋漓的闰土 执教: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罗才军 点评: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莫国夫 一、沉醉美好的想象,初识那闰土。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海边少年,这少年离我们有些遥远,是大作家鲁迅先生儿时的玩伴,一起读课题。 生:少年闰土。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朗读,大家都读了吧? 生:纷纷点头。 师:(出示)你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②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③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④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⑤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⑥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⑦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⑧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⑨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生:读第一句。 师:真好!果然正确又流利。知道“其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在这片西瓜地中间 师:“项带银圈”的“带”我们现在不这么写。 生:应该是写戴帽子的“戴”! 师:大家一起端端正正写一遍。(生练写)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 师: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③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

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位伟人,中国人民无人不知道他,他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他是谁? 生(众):毛泽东。 师: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看课下注释一,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 生(众):1936年2月。 师:193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走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毛泽东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屏幕上的字音,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生以自己的方式读文,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师:让我们把屏幕上的字词朗读一遍。 (投影展示字词,生齐读,声音不够响亮。) 我们再来一遍,声音洪亮点。 (生再读,声音响亮。)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一生举手,读。) 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注意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 生(众):感情。 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朗读有哪些技巧呢?

张冬梅倍的认识课堂实录

张冬梅倍的认识课堂实录 游戏一:先听老师怎么拍的,再学着老师的样子拍一拍,教师边拍边说:“哒、哒;哒、哒”。 师:你觉得在拍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有节奏、中间要人停顿。 游戏二:教师边拍边说“哒、哒、哒”,要求学生拍2个这么多。 学生齐拍。 师:刚才你们拍了几下? 生:6下,一次拍3下,拍了2个3下。 师:大家表现真棒,伴着这节奏明快的掌声,小兔子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知道小兔子最爱吃什么吗? 生:萝卜。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1)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 师:谁来找找关于萝卜的信息。 生: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教师在黑板上随意贴出: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师:红萝卜比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 生: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 生: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你真厉害!连这个都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倍的认识) 师:胡萝卜有2根,我们把它看成1份,那红萝卜呢? 生:红萝卜有3个2根。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到上面来摆一摆,让大家看得清楚一些。 请一个学生上台摆一摆,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摆的。 生:我是2个2个摆的。 师:请你把它圈起来。 师: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红萝卜的根数胡萝卜的3倍。这句话有谁会说? 指名让学生说,接下来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圈一圈。 师:刚才我们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到了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的关系。请你在作业纸上也用圈一圈的方法找出白萝卜的根数与 胡萝卜的根数关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再请一个学生板演。 师:同学们,他圈的和你一样吗? 请学生汇报,怎么圈的?为什么这样圈?它们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 是胡萝卜的5倍。 课件出示: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倍,白萝卜有9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倍。 课件出示:白萝卜有10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倍,白萝卜有100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少年闰土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播放背景音乐)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又见面了,俗话说得好呀,一回生,二回熟,我们就应该算是―― 生:朋友 师:那我这个大朋友就跟大家打打招呼吧!小朋友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不对,怎么叫老师好呢?我再来一遍,小朋友们,你们好! 生:朋友好! 师:唉,这回就对了! 师:昨天短短的交流,同学对我这个大朋友有什么样的了解? 生:我觉得从郑老师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看到了郑老师的智慧! 我觉得她这节课一定能讲得很好,她这节课是最棒的! 师:谢谢你!你能抓住老师的神态一下了解我这个朋友的一个方面。还有吗? 生:我觉得老师虽然没有淑女般的动作,但是她的动作很大方,如 果再夸张一点就能当喜剧演员了。 师:唉哟,真好!你能从一个动作了解我这个朋友,还有吗? 生:郑老师,您的言谈举止,我好喜欢! 师:十分感谢,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认可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还有谁想说说我这个大朋友?

生:第一次看见您,我觉得您很文静,特别是戴着眼镜,好有智慧…… 师:你这样夸我,让我好幸福呀!好的,经过短短几分钟的聊天,我们像朋友一样。今天,我们就敞开自己的心扉,像好朋友似的聊天。我看谁最自然。刚才,你们从我的外貌、动作、神态甚至是语言对我这个大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通过这节课,你们会对我有更深的了解。 二、谈话导入(铃声响起) 今天这节课,我还带来了一位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出示配乐画面,教师画外音) 师: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他非常勇敢。 生:我觉得他非常机智。 师: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 师:一起来和他打打招呼吧。(板书课题)17、少年闰土 师:齐读课题。(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课题)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

《倍的认识》教学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的认识》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的认识》教学实录一、教学设想: 《倍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掌握“比多”、“比少”、理解“份”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份总关系”的观念基础上进行的。基于以上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份”初步认识“倍”,使学生初步理解有几份就有几倍。 (2)、让学生经历“份”迁移到“倍”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类比、迁移等能力。 (3)、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彼此联系的思想、渗透集合思想。 二、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请两名同学自我介绍,(一高一矮)两个人站在这,你能从他俩个子上发现点什么? 生:**高,**矮. 师:他的思维真敏锐,用到了“比较”(板书)老师与他比呢?生:老师高,同学矮. 师:为什么一会说他高一会说他矮呢? 生:他刚才与同学比,现在与老师比 师:比较要有标准

师: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正是秋季,金秋采摘节又到了,都谁去参加采摘节了,谁愿意介绍介绍我们这都有什么特产?有这么多好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调动学生兴趣)(一)知识铺垫: 师:上周日我也参加了采摘节,摘到了这些水果。 1、课件出示图片:***(梨)师: 有几个梨?(3个) ******(苹果)师:有几个苹果?(6个) 2、师:梨和苹果比,它俩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苹果比梨多3个.你一下就看出来了,真了不起。还有吗?生答,师重复。 3、师:这就是原来我们在比较时都是比的“多少”,比较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比“份”(板书)如果3个梨是1份,(画圈)6个苹果的个数是几个3?(2个3)那么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几份呢?(2份)其他同学呢?都谁同意是2份?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数一数。师:几个梨是一份?那应该几个苹果圈在一起?数苹果123圈起来。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几份?谁的个数是这样的两份? 生:苹果的个数是2份. 师:3个梨是1份,苹果的个数是这样的2份。 师:看到我们这么多同学都参加了采摘节,,森林里可爱的小动物们也想来参加,你们同意吗? (二)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

《春》名师课堂实录

《春》名师课堂实录 师:我知道,上个星期天有些同学去春游了,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 赵雅婷:就一个字——美! 朱华伦:美不胜收。 师:不仅美,还美不胜收,你的感受更深一层,好。 吕威:还很快乐。 黄一哲:我感到很幸福,很美好。 师:嗯,你是从自己的心情方面来谈的。 胡博:美丽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 师:哦,景色美,美景多。 邓璞: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师:(笑)是一种投人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吧。 温自豪:我看到美丽的桃花,也看到了许多游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我也在想,桃花开的时候,游人如织,但是,在桃花谢的时候,又有谁来问津呢? 师:这是春天带给你的一些思索,不仅细心观察了,还用心思考了,很好。 杨超:我还觉得春风十分温暖。 孙虎:我眼中的春天是鸟语花香的。 齐梦卉:我觉得春天充满了绿色,充满了活力。 师:真好,开动了一切感官去感受春天。是啊,只要你拥有一双善

于发现美的眼睛,春天就无处不在。通过你们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时候,这世界才是最美丽的。而春天,正是人与大自然最为和谐亲密的时节。朱自清的《春》,就能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现在,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体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 (点评: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生有话可说,且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师:读完课文了,你们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异口同声)三个! 师:请围绕人与自然和春的关系来概括这三个部分的大意。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说第一部分:?人盼春,大自然报春。?(点击课件显示:人盼春,大自然报春)你们看老师的概括恰当吗? 生:(齐)恰当! 师:为什么? 张楚舒:课文一开始就说?盼望着,盼望着?,可见人在盼春。?东风的脚步近了?,表明春天已在向我们走近,这样,大自然的东风就成了报春的使者。 师:好,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也谢谢你对春天的理解。那么第二部分就要由你们自己来概括了,谁来说? 邓璞:人赏春,大自然绘春。

钱梦龙《故乡》课堂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学生问题:一、一般疑问 二、回乡途中的“我” 三、闰土 四、杨二嫂 五、宏儿和水生 六、离乡途中的“我” 七、写景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1年。 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 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 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 生:卖国贼。 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 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 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 生:“有”。 师:好。“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生:村庄好像是横躺着。 生:给人悲凉的感觉。 师:对。这“横”字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而不是生气勃勃。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注意用词。还有问题吗? 生:97页倒数第3行,母亲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为什么顺便拿走呢? 生:贪小便宜。 师:对,是有这种思想。但这也似乎反映了一种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的情况…… 生:生活贫困。 师:对。还有,课文里说,木器卖掉了,只是收不起钱来,为什么? 生:也是因为贫困。 师:对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细节,但也反映了这样一个大问题。还有吗? 生:“亲戚本家”是什么意思?

《倍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拍手游戏: 师:上课之前,咱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学生) 1、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让学生说出是2下) 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听他拍得是不是3个2下? (1)生会拍:你是怎么拍的? (2)生连续拍6下: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 就用他教我们的好方法试试看,(就是刚才这道题,全班共同拍3个2)预备:(师做好示范的动作)开始!(师边拍边数1、2;空一小会儿,再1、2;再空一小会儿,1、2) 2、再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 请你们拍2个3下。预备,心里数,开始!(老师带全班学生共同拍,师口型数数,不出声音) 3、刚才咱们合作做了个小游戏,现在哪两个同学愿意到前边玩?你们俩分分工,谁先拍,谁后拍?开始吧! 4、你们想玩吗?两人一组,每人玩一次。 5、我们看这组同学是怎样玩的? 指其中的一个人:他给你出题了,你来拍,大家一起来猜他(指出题人)出的是什么题目?大家猜完后反问:你出的是 ?(换另一个学生拍)师:课下同学们可以两人一组,继续玩,现在我们开始上课,看谁最精神!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门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渎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 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生笑了,说:“小马。”)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儿,看到这么多的人,他心里十分紧张。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生:小马,你别紧张,我们欢迎你。 生:小马,我们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小马,我们班的同学可好了,别害怕。 师:小马真高兴,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新朋友。现在他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评析: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很亲近、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氛围。]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小马过河。) 师: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小马为什么过河? 生:小马过去河了吗? 生:小马是怎样过河的?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快快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阅读当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准字音;3.读通句子;4.读课文,标㈩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8个。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边读边带着表情,一会露出了微笑,一会儿又皱紧了眉头,这是怎么回事? 生:当我读到小马过不去河的时候,我替他着急,就皱紧了眉头;当我看到小马最后过河了,我真为他高兴。 师:看来你已经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小马了,说明你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相信你一定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做好教学计划。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闰土 的个性特点。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 节,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 点评] 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不忙回答,先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 点评] 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解读。既感知了 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 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

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导入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 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 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嫌恶 ..什.物 虐.待笑柄.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嫌恶 风筝三、中年悔悟(5-11)悔悟、补过 四、现实(12)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

一年级数学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小学一年级人教版) 《数数》教学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数图上的物品和人物。下面,哪位同学能从1数到10呢?(有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数出来)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吧。(全班齐数)非常流利,不错。 二、教授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看到图中有一面国旗,那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出示1) 生:老师还有一位老师。 师:对!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一面国旗,只要是数量只有“一”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请同学们再观察图,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 生:一个足球。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 (指后全班都说:“对!”) 生:一栋教学楼。 师:对吗?图上是不是只画了一栋教学楼呢?大家看看。(全班都说:“是!”)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只有一栋教学楼呢? 生:不是。 (一个学生边说边用手指着几栋教学楼的方位)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学校有好几栋教学楼。 生:国旗上有一颗大星星。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我们看一下国旗,上面是不是有一颗大的星星? (同学们都仔细的看着,然后说:“是!”)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上课时也很积极,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能大胆说出来,这一点非常好。 生1:老师,还有一个足球场。 生2:有一个操场。 (教师把学生们说出来的东西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细心,昨天我们只是数了一面红旗和一位老师,这么多的东西都没有数出来,现在你们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 (出示挂图,全班一齐从1数到10)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没数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我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器官,比如:我有1张嘴,2只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我有几个什么”来说一说呢? 生1:我有2只脚。 生2:我有一个鼻子。 生3:我有2只手。 生4:我的这只手有5根手指。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实录 预设目标: 1通读,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人物外貌。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的勇敢,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和第一画面一一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是个健康、纯朴、勇敢的农村少年。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 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2、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的感受。他就是鲁迅小说《故 乡》中的主人公——闰土。板书:少年闰土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朋友吗?初读课文,难读难记的地方多读几遍。 辅助阅读: 1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巧青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做好记号,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从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3、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以你多年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学懂课文? (研读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了解人物特点。) 2、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人物外貌、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找到 相应的片段(第一小节和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选择读书的(自由读,做旁注读,圈圈画画读)。 四、教学第一段画面: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反复读读,体会体会。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 (1)生读第一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 (2)教师点拨:A、句子中色彩的美。深蓝金黄碧绿B、环境的空旷美。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试背诵句子) 2、第二句教学: (1 )生读第二、三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高效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检查预习,抽读生字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1到12自然段,读中悟情,领会父爱的坚定、伟大。 引入:有一句话,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父亲找到儿子,也支撑着儿子坚持等到父亲来解救自己,请同学们找找到底是那句话?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学生们快速找出了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就是这句话,一直支撑着父亲一定要和儿子在一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个画面最打动你? 生1: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个画面打动了我,因为父亲坚持挖掘儿子,不放弃儿子。 师:这个自然段中有一句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是── 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这个神态描写打动你的地方是? 生2:父亲尽力挖掘,即便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也不放弃。 生3:父亲“双眼布满血丝”表明他疲惫不堪,但他仍然不放弃儿子,让我感动。 生4:父亲不顾一切地挖掘废墟,徒手挖掘,双手肯定都挖烂了,到处都是血迹,让我震撼。 师:是啊,地震来临,到处一片混乱,父亲又没有专业的救援工具,他可能仅仅是依靠简易的工具、甚至是徒手去挖掘,可他居然能坚持36小时不离开,这种坚定的意志深深打动了我们,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 众生起来齐读,读得深有感情。 师:你们读的真好!老师留心听了,你们在读“8小时,12小时,36小时”时语调是由轻到重的,语速也在加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生5:这是因为父亲越来越劳累、疲惫。 生6:这是因为废墟底下的儿子面临的危险越来越大,父亲的心情越来越焦急, 生7:这么长的时间,父亲却不放弃挖掘,我们要读出他坚定的信念。

刘松《倍的认识》(课堂实录整理)教案

刘松《倍的认识》(课堂实录整理)教案 一、从生活出发,体会标准量 挑选学生A并选出比A高和矮的学生各一名。 师:为什么A的身高没有变,你们一会儿说A高,一会儿说A矮呢? 生:因为他和不一样高的人比。 师:A和不同的人在作比较,也就是说,比较的标准不同,那结果自然会发生变化,对吗?所以A同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如此深刻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了,那这节课的学习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二、体验感知,认识“倍” (一)认识1倍,感知倍的含义 (贴3朵黄花) 师:这是几多黄花?请问三朵黄花是多还是少呢? 师:其实说多说少都不科学,因为没人和它比较,也就无所谓多和少。没人和黄花比较,它很孤独,这是红花来了(3朵)。红花和黄花比,现在怎样?(一样多) 师:此刻红花和黄花比,红花黄花一样多,也叫同样多,还叫相等,其实就是一样多。师:红花和黄花一样多这件事情,除了我们刚刚讲的同样、相等之外,在我们数学上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红花和黄花一样多,除了说一样多,我们还可以说什么呢?(指“倍”引导)聪明的同学已经想到了。 师:除了说红花黄花一样多,还可以说,红花是黄花的一倍。这时候可以说红花是黄花的一倍,一倍就是一样多,一样多就是一倍。 (二)认识多倍,理解倍的含义 1、(贴一朵红花) 师:现在还是一倍吗?叫一倍多一;(再贴)一倍多二;(再贴)一倍多三还是二倍。你们同意吗?(再贴)......“3倍”。此刻红花与黄花比,红花是黄花的3倍,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红花是黄花的3倍的啊?怎么解释这件事呢?没举手的同学,3倍没错,可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它比黄花多2个3朵。 师:你听懂了吗?老师听懂了,接下来换个人说说,让所有人都听明白,怎么看出来红花是黄花的3倍的。 生:红花有9朵,9÷3=3 师:黄花有3朵,红花有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他刚刚说9÷3=6,那说明红花里有几个3?黄花里有几个3?黄花有1个3,红花有3个3,那当然红花是黄花的3倍。 师:谁还能讲得更清楚一些,让一年级的小朋友都能听明白,可以圈一圈。 生:3个一组,3个3就是1倍。 2、(课件) 师:红花是黄花的几倍?我们学最后那位老师圈一圈。OO这是一份黄花,红花有这样的几份?(3份)所以红花是黄花的3倍。 (展示4朵的情况) 师:现在红花是黄花的几倍? 师:我们还是把4朵黄花看成一份,红花有这样的几份?(3份)所以红花也是黄花的几倍?师:仔细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