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度”

论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度”

论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度”
论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度”

论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度』

06春小教本科班刘银鹏

【摘要】:创新课堂教学是一个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指的是把创新理论精髓引入当前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为能“首创前所未有”而奠定坚实的基础。重视和研究创新课堂教学就是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认识和把握创新课堂教学目标渗透的深度、师生互动的幅度、程序递进的坡度、知识迁移的广度以及思维聚散的效度,对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从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深度幅度坡度广度效度创新课堂教学是一个与传统课堂教学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指的是把创新理论精髓引入当前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为能“首创前所未有”而奠定坚实的基础。重视和研究创新课堂教学就是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认识和把握创新课堂教学目标渗透的深度、师生互动的幅度、程序递进的坡度、知识迁移的广度以及思维聚散的效度,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从而造就大批

创新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一、创新课堂教学目标渗透的深度

从义务教育目标体系的横向上看,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传统课堂教学突出的是以认知为中心,它重视学科具体问题的分析,轻视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渗透;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重视文化智能导学,忽视学科知识与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人际间的沟通;重视学科素质的培养,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之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只服务于认知目标,以保证认知目标的完成。所有这些,最终造成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弱化。与之相反,创新课堂教学突破认知中心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综合化,努力适应科技发展交叉渗透的趋势,既注重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多重关系,力求整合效应,又注重学生生命活动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分解为若干单元,再把各单元的内容分别统摄于多类目标下,按照教学规律和教材的内在逻辑展示目标,使多类目标统一在多个学科教育过程中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迁移、运用和创造等综合能力,增强情意、认知、技能和审美等多种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创造个性作为具有创新意味的教学追求,充分显示出目标渗透的深度。

二、创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幅度

传统课堂教学观“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过分

强调单调乏味的“填鸭”注入,使学生成了被“修理”的课题。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练。“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这种师生的角色错位、教师的主导越位和学生的主体失位现象,导致师生的创新意识被压抑,个体的生命价值被抹杀。而创新课堂教学观则不然,它把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平台,让教师从教学舞台唱“独角戏”的演员角色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操作的活动者。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常发挥,他们参与协商、鼓励和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想、边说、边演示,帮助学生把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恢复,他们在民主、友好、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中,自学、自讲、自演,或讨论或应答,不断尝试创造,体验成功。创新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和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由于创新课堂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多维互动的内容也就十分宽泛,它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有师生情感之间的交流。就是这种多维互动的幅度,构成新的课堂教学观,达到了人们所期望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实践效应。

其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理交互形成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教师成了教与学的促进者和学生学习伙伴关系中的一种来源。正如一位著名的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所说:“教师不能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高

不可及的人,而应该是学生的朋友、伙伴”。这位教师把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为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和重要手段。课堂上,她常走到学生跟前,或弯下腰,或蹲下身亲切的与其交谈。她不仅向学生提问。有时,她还故意把问题答错,让学生来纠正。这样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是自己的朋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其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互动氛围。他们对学习成功者赞许,对学习困难者帮助,对学习失败者友善,力求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还是那位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比较集中的练习单词,她采取了同桌互动的办法,要求学生一个问,一个答;一个说,一个做;有时两人一起说,一起做。由于同桌的两人距离近,经常一起练习,就形成了一种可贵的默契。为了增加学生活动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她又把同桌互动扩大到前后四人小组互动,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人翁精神,锻炼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因此逐步提高。

其三、师生情感的真诚交流,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创新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师生情动为基础。这是因为“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产生于情感之中”。情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曾这样讲过:“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也可以使你萎靡不振;可以使你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软弱无力;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乐趣,也可以使你的生活黯然无光”。总之,它对工作、学习是一种增力济,也可以是一种减力济。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人皆有之情

感。一旦师生的情感能够相互交流与融合,这种情动就内化成创新课堂教学的最佳态势,既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并用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自由的表现和舒展,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也就虽之顺畅起来。

无数事实表明,在教学中如果有情感的参与,学生更容易体会和领悟教学内容。因心灵的互诉、情感的共鸣,自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拓展和延伸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三、创新课堂教学程序递进的坡度

所谓程序,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就教学而言,它指的是学习行为的先后顺序。其特点有:(1)过程的完整性。整个学习行为所经历的过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2)阶段的层次性。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就各具不同层次的要求。由于涉及的学习活动范围不同,相应的学习程序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从宏观上讲,知识的学习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从微观上讲,阅读一篇课文一般按照总——分——总的顺序。(3)步骤的可操作性。学习程序告诉人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行为程序十分具体明确,便于操作。(4)环节的内在逻辑性。学习环节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逾越,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都需按照一定程序进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阐述程序教学原理时指出,要使有机体最有效的掌握某种行为,必须通过一系列递进的近似结果向所要求的最终最复杂行为前进的巧妙程序。笔者以为这“巧妙”之处在于程序递进时所凸显的坡度,全面而有效的贯穿于整个创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渐进性的能力培养。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就表现出一种渐进性的发展趋势。小学阶段是儿童创造能力发展的有实质进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从“做中学”,以创造性想象的培养为突破口,鼓励儿童的探索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中学阶段是个体创造能力逐步向成熟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创新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创造环境让学生从“学中学”,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学会心理调节,发挥学习潜能,实现最优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遵循知识技能和策略学习的规律,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整体建构。第一阶段,知识技能和策略要素的学习与掌握;第二阶段,知识和技能结构的组织与形成;第三阶段,程序化的活动经验结构的构建。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相应的教与学的起点行为,即学生已具备的经验、知识等也不同,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内容、方式随之而异。这些因素的全优化,加速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是助动型的学法指导。“引”、“扶”、“放”是创新课堂教学中较能体现坡度的学习方法之一。“引”,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创

新的学习方法。“扶”,指教师扶持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寻找规律。“放”,指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这种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如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从一篇课文到一个单元、一本教科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整个教学都遵循“引”、“扶”、“放”的原则,设计具体的训练程序,并认真组织实施。在低年级运用“因为……所以”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给学生以启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这“引”、“扶”为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打下基础,从第三自然段往后的学习,学生自己借鉴前面的方法,通过个体探索、小组合作、班级体互动的形式,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到了中年级,以单元教学体现这种程序,如第一篇课文“引”,第二篇课文“扶”,第三篇课文“放”。到了高年级,就以学期为目标,根据学期教学总目标和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确定“引”、“扶”、“放”的单元教学。这样,适时适度的调节整个教学节奏,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情趣。

三是阶梯式的目的要求。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机会,鼓励各层次的学生递进,特别注重“最近发展区”,强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教学要求,这一难度恰好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上,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发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高度的台阶,对每一个学生都高而可攀的,使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并让他们切切实实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进步,充分体验到“低成高就”带来的成功感,进而发现自己的潜能价值。

四是弹性化的作业设置。传统课堂教学的作业设置不顾学生个体

学习发展规律,搞“一刀切”,致使一些学生“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吃不了”,创新课堂教学根据创造教育使每个儿童都享受成功的欢乐和创造教育面前无差生的原则,设置弹性作业。弹性作业的设置也是循序渐进的。首先,由老师设置作业,分必做和选做两类。必做的作业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选做的作业是面向层次较高的学生,重在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批阅提示,学生修改更正。其次,由小组合作设计布置,也分必做和选做两类,要求比较灵活,学生可写本小组的,也可写其他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批改,老师负责审阅。最后,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设置作业,同学互批,教师审阅,反馈给学生修正。在小组和自设的作业中,老师从内容到形式不加任何束缚,也没有数量、质量的限制,可谓百花齐放。弹性的作业设置,使学生的心理完全放松,思想得到解放,作业兴趣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灵活的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用不同形式、不同的格调在作业本里充分表达出来。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单一的学科知识,而且有助于把阶段性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网络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课堂教学知识迁移的广度

知识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知识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利用知识迁移的积极影响,可以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避免机械记忆,生搬硬套,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创新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迁移通常包括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的迁移;二是不同学

科课程知识的迁移;三是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本未能包容的知识的迁移;四是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迁移。课程教学知识的广泛迁移,把原来的几种知识联系起来重新组成一种综合知识,使其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并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先从第一层入手,教师遵循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以旧带新,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把分散的知识连成体系,完成学科课程内部知识的迁移。

为追求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创新课堂教学注重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比如有的教师把写作融入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读物,了解中外数学家,使他们感悟数学写作的价值,体会数学写作的重要,并采用多种训练方法,指导学生写作。还有的教师开设《历史与文学》选修课,讲授不同于语文课中的“文学常识”,介绍不同于历史课中的有关文学常识,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各个朝代中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探讨其盛与衰的诸多社会原因,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为其找出准确的“坐标”。对此,学生们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强烈。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而且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锻炼技能,这也是学科课程所包容知识与课本未能包容的知识实现迁移的有效途径。比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先结合课文讲解有关写作顺序、定点、动点、散点的观察知识,再带学生到课外实际观察,然后写作。这样的迁移,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而且更容易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过程。学习策略比学科知识和技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广的适应性和更强的迁移性。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是由直接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具体方法和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控制的认识策略两部分组成的。就是说,学习策略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征。区别“学会”和“会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是否对整个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选择和调整。在解决特定任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以活动任务、问题类型为线索和中心,将不同知识技能结构进行组块,实现知识、技能、方法、策略的融会贯通和高度网络化、系统化,形成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程序化的活动经验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和状态。

五、创新课堂教学思维聚散的效度

思维聚散的效度,指的是思维经过聚合、]发散达到的有效程度。创新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由聚合到发散,由发散到聚合轮流交替、和谐统一的过程。聚合思维是在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找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构成创新思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的条件,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的动机。创新课堂教学重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探索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开拓进取,结果是学生

的思维更活跃,想象更丰富,观察更细致。

——思维更活跃。创新课堂教学的思维聚散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不仅能从正面深入思考也能从反面进行假设,还能“班门弄斧”,挑战权威,经常提出不同凡响的新问题和新见解。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上)的《小鹰和小鸡》一课时,他运用对比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其板书如下:小时侯,小鹰和小鸡几乎没有两样;成长中,小鹰向往蓝天,坚持练飞,小鸡只求吃点剩饭,不肯离地;长大了,小鹰展翅飞翔,小鸡飞上矮墙。不难看出,老师是要赞美小鹰,批评小鸡。结束语更带有倾向性,他要求学生学小鹰搏击长空,不学小鸡贪图享受。然而,这位老师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老师,我喜欢小鸡,它们好可爱。小鸡长大了,它们有的给我们报时,有的为我们下蛋,可它们从不挑食,我就有这个毛病,我要向小鸡学习”。学生出语不凡,老师惊喜交加,他带头为这位学生鼓掌,同学们“闻风而动”,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观察更细致。观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源于观察。经过思维聚散训练的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比较分析法,他们通过对事物内部本质属性的比较,抓住特征、找出差异,并“从这一点想开去”,产生了思维的悟性和灵感。比如教学生学习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极平常的物质——空气时,教师没有笼统的告诉学生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而是由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去感悟、去体验、去总结。于是,在教室里、在校园里、在操场上,学生们跑着扑捉空气,感知空气,明白了空气是无处不在的。然后他们又将空

气装进透明塑料袋,装了放,放了装,体验空气为什么回“跑”,“跑”到了什么地方,理解了“空气是流动的”,而且是四面八方。继而学生又把“捉”到塑料袋里空气用眼去看,用鼻去闻,用舌去尝,用自己的感官体味到了空气的性质。学生细致的观察,大胆的尝试,获取了真知,创造的热情变得更加高涨。

——想象更丰富。创造课堂教学思维聚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求异思维显得更加新颖奇特。如山东省五莲县实验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当他发现圆形漏斗有阻止容器内气体外流的问题时,突发奇思妙想,研制出了“一次满”漏斗,并获取国家的发明专利。这些小小的发明无不闪烁着创造思想的火花。

【参考文献】:

①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②《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1

③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音乐教学论文:创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动力

一、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意义、作用 1、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突出学生的个性,创新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就是把模式化的教学变为精神的教学,而人文精神是创新教育的阳光、空气、土壤……。 2、创新教育体现在: l 从重视传授转向重视发展。 l 从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学生学。 l 从重视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l 从应对考试转向发展素质。 3、音乐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全民族创新素质的提高,在于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涌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但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最主要的弊端是束缚、压抑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只有教育观念上实行深刻的变革,才能改变那种"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真正把音乐教学变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作为体验美感、丰富情感的过程。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4、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育,是机械的"师唱生模",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其教育思想是重概念,轻感觉,违背了音乐艺术是感觉艺术的原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建立一种"主导、主体"相统一,突出情感教育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 l 过去的音乐课往往是老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老师跳一下,学生跟一下。新教材一册中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开始就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拍着节奏介绍自己名字,并能根据旋律改编歌词。 l 过去重"学",今天重"玩".巧妙地设计"玩",努力让学生在玩中感受轻松、愉快。新教材大部分都是以"玩"为中心,如"拉勾勾"玩玩小手指;《巧巧手》,想象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等等。 l 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喜欢玩,我们当老师的就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实践,玩中创造。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发表时间:2010-08-02T13:30:32.81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4月第1期作者:邰国富[导读]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江苏省姜堰市克强学校,江苏姜堰 225502)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205-01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作文是最富情感性的创造活动,无“文”则不能“作”。这“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认识是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真实体现。作为作文的教学也就成了一项开掘人的情感空间和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要在这个工程中让学生不断挖掘新的内容,创造出新的成果,写出内容有新意的作文。 那么,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呢? 首先,用生活丰富学生写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是一切文学作品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老舍以他的生活成就了《家》《春》《秋》。高尔基以他的生活,诞生了自传体三部曲《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三部曲。由此可见,生活材料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感受,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激情,发现新的题材,同时还可以采用参观、访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工厂等地去观察、体验生活,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写作提供丰富的、形象的、真切感受的写作材料。 其次,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生活材料包括直接生活材料和间接生活材料两种。间接生活材料是指报刊书籍、影视作品、时尚流行音乐、民族古典乐曲等各类材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根本不读书看报、毫无阅读能力的人何以能写出“物”“序”分明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创作文的基础。阅读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读书千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报刊,而且要创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质颖,互相评点。 再次,灵活的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作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的做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辩论会,知识抢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剪报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 最后,用激励的赏识评讲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上认为“自我认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往往容易塑造较为自信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相反则容易自卑。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习作必须以激励调动他们的写作信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写好每篇作文。通常情况下,作文的评讲包括两个过程,即评改与讲评。批改作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习作优劣有别是正常的,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每个学生为基准,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对那些优秀的要充分赏识,除了肯定他们的长处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差一点的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肯定他们,哪怕是细小的长处,让他们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开展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讲话机会,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允许各种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生活是宽广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从创新的角度反映我们的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动感人。④①

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打破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化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社会的民展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在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在知识创新中领先,其实质就是在创新人才上的领先。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我略谈几点看法。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影视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思维被紧紧的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和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 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创新性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特别是对于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听了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很感激你们。”“你真聪明,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课堂教学创新得意义 随着创新教育得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得不断深入,其重点与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得地位与作用,课堂教学得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得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自身具有得综合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征,这些原因共同形成了大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创新得无限动力。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出之初,在社会上,甚至在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曾经出现过淡化与轻视,甚至就是否定得倾向。主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在过去得升学教育模式中,已不知不觉地充当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得得力帮凶;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由于班级制得客观现实决定了其具有统一性,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得发展;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得局限,其组织方式与方法违背了儿童得天性,不利于学生人格得健全、完善与发展。但随着教育研究得不断深入,又经过一段时间得教学实践检验,加上对中西教育经验得深入比较,加上置身在世纪得大门清醒地反思过去,认真地设计未来,才进入了全面、正确、合理地认识与研究课堂教学得全新天地. 1、课堂教学就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得重要渠道 创新教育目标得实现,从纵向上瞧,有赖于胎儿教育、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得共同作用;从横向上瞧,有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得共同作用;从学校教育得微观上瞧,有赖于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内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文体艺术活动、学校环境感染等得共同作用;另外,还有广播教育、电视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自学教育等众多教育渠道得共同作用。但在这些教育渠

道中,学校教育,特别就是课堂教学,由于具有时间保证、组织保证、精力保证;具有目得性、计划性、针对性;具有信息交流得多向性、多样性、交互性与导向性;具有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发展得综合性等特点与优势,这一切决定了课堂教学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得最重要得渠道。 2、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得重要途径 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作为人得高级能力并非就是生来就具备得,必须经历一个漫长得知识积累、情感培养、方法掌握与能力形成得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得基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以最小得教育耗费(时间、空间、资金、人力、资源等消耗),求得最大效率(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得收获。课堂教学得最大优势正就是高度集中地进行知识得积累;正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丰富情感得充分交流、感染与共鸣;正就是教法向学法得逐步转换,学法得尝试、运用、熟练得过程;正就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能力得早期实践与成功体验。因此,中小学课堂教学得基础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创造得最重要得途径. 3、课堂教学就是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得重要场所 人类得学习活动无外乎直接认识活动与间接认识活动两种。在中小学中,学生得学习活动也不外乎这两种活动,并且由于时间、空间与条件得限制,只能以间接认识活动为主,以直接认识活动为辅。但间接认识所得到得东西,远远没有直接认识所得到得生动、形象、深刻而持久。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创造尽可能多得直接认识活动得机会,变间接认识活动为直接认识活动或半直接认识活动;其次要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得尝试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得不断深入,已提出了以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举办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培训,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几位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我只就自己体会谈如下几点。 (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 “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所以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力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却有所忽略。我认为一些基本的素养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不用我们这些大学专业课老师再浪费时间去说了。而培训课教授给我们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切的把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哲理教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备课时,结合所授内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案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采用学生能接受或是喜欢的方式把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 (二)高校教师要具备营造课堂幸福感的能力,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众所周知,在高校讲大四专业课可以说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学生们面对的多方面的原因不来上课,有考研的,有找工作的,也有学分不够干脆不来上课的。彭林教授在讲他是如何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选修课的时候,他特别提到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偌大的教室,只坐了区区18个学生。他说当时他也心凉,但是他依然认真的备课、授课。这18个学生上到最后,没有一个学生逃课的。几轮课开下来,现在清华的学生每学期报选修课,因为选彭教授课的学生很多,所以,如果想选彭教授的课,需早早守候在电脑旁,选课开始后,学生要抢着报名才能报上。我想,如果这些学生如果只是为了修学分,大可不必费如此周折。正因为,上彭教授的课,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十年磨一剑,以治学为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乐,快乐互相传递。彭教授的讲授,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有幸福感的课堂。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授学生知

浅谈作文创新应遵循几个原则

浅谈作文创新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南宋文学家陆游曾经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因为作文不仅是思维的成果,更是创新性思维的展示。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但怎样让学生作文摆脱传统陈规而推陈出新呢?我认为作文创新应遵循的以下几个原则。 一、紧扣内容拟妙题。 文章最忌人云亦云。以话题作文为例,话题作文一般都要求学生自拟标题,而且往往所给话题具有很大的宽泛性、抽象性。考生可以根据个人阅历、平时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运用恰当的修辞格,拟定一个新颖而别致的题目。许多学生辨不清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差异,自拟的题目有相当多的是照搬“考题”,这样,可以说从一开始作文就走向平庸。那么,该怎样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拟题角度要小,题目要新。如一道关于“考题”的话题作文可拟题为:《1+1=?》《ABC,爱你又恨你》《从零分起步》《直面人生新考题》《考题,别再与学生为敌》《题海无涯苦作舟》《一道耐人寻味的考题》《未破解开的考题》,等等。总之,要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想象一定要丰富,思维一定要活跃,拟题一定要新颖。 二、独辟蹊径立新意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 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

浅谈中学作文创新教学

浅谈中学作文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11-02-21T16:30:52.29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12期供稿作者:宋崇岭[导读]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宋崇岭(永城市十八里镇中心校河南省永城 476600)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对习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2.材料创新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3.布局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如《事事关心》根据介绍东林党人“事事关心”对联知识的需要,作者安排6个小节介绍对联的出处、含义,引出论点。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淡情节或轻人物,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4.语言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如一篇习作这样写“母亲教育我读书”:“你要好好学知识,我和你爸爸不能跟你一辈子,能照顾你一时,不能照顾你一生。今后,自己的路要自己闯。”这段话就较实在,真实地摄取了生活中普通人教育子女的语言。另外,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库、加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有助于语言的创新。经过学习、吸收、消化后,创造出新的符合语法规范的个体,是语言创新的又一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的特色创新与点评

课堂教学的特色、创新与点评——在“第二届初中数学名师创新型课堂研修会”上的发言 罗增儒(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老师们:下午好. 很荣幸,两天来我们马不停蹄地欣赏了六位老师关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概念教学,女)、“整式的乘法”(法则教学,男)的“同课异构”,聆听了六位老师关于课堂特色、课堂创新的“主题演讲”.首先,让我们对来自浙江(郑瑄)、北京(张苏)、安徽(章昀、董建功)、山东(刘乃志)、上海(孙琪斌)、江苏(庞彦福)七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流畅展示表示由衷的感谢;对三位主持老师(董建功、王俊和孔琳)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我看到了,本次活动是以大家风范的“同课异构”为载体的;是以名师引领的“课堂研修”为主题的;是在“特色”和“智慧”的旗帜之下打造优效教学的.所以,我的发言也就环绕同课异构、教学特色、教学创新、教学智慧和数学案例五个主题词来展开.先谈理论认识(铺以故事来作说明),再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谈本次活动中的课例和演讲. 1 理论认识 数学课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有的精雕细刻,面面俱到;有的大刀阔斧,突出重点、难点和观点;有的任性热闹、但数学浅薄得一无所有;有的质朴无华、却内容揭示得入木三分;有的工于抽象思维,有的富于形象直观;有的是教师的独角戏,有的是师生

的二重唱;有的是课堂的催眠曲,有的是心灵的净化剂;听有的课是受罪、听有的课是享受,不同的教学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追求有特色、有创新、有智慧、从而是高效率、优效果、强效益的教学.1-1 同课异构 (1)同课异构的界定.“同课异构”中的“课”指教学内容,“构”指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这一名称借鉴了化学学科中的同分异构,化学上,同分异构体是一种有相同化学式、有同样的化学键却有着不同原子排列的化合物.有些同分异构体有相似的性质,但也有的相差很大.同样,“同课异构”有的风格迥然不同,有的只是“同课异人”. (2)同课异构的方式.同课异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作不同的处理、组织为不同的课堂教学;另一种方式是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作不同的处理,组织为不同的课堂教学.通常所说的同课异构大多指第一种(本活动),也就是不同的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不同的教学设计. (3)同课异构的作用.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组合能力以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艺术,在“同课异构”中均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进行充分比较、多方探讨,

论大学课堂教学

论大学课堂教学 姓名:黄铃专业:汉语言文学 级别:08级班级:中师一班 学号120010101110 摘要:本论文提出了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针对现在大学课堂教学出现的种种弊端,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具体现状,并从改进教学制度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两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其改进的措施,从而有利提高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的教育水平,更有利于培养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教学制度教师水平教 学方式课程体系 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有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因此教学工作是大学最重要的工作。而课堂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高等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是构成人才培养体系最基本的“生产工具”,是“人才”这一特殊产品的“生产线”。大学的教学活动设置“不仅是为未来职业进行设计,也是为未来人生进行设计”○1 新版辞海的“教学”的定义是学校工作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是学校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课堂教学”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侧重于智育方面。

但以当前人才时代素质的要求来权衡,综合性大学的课堂现状还不尽如人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师生互动贫乏,课堂教育质量低,实效性差等等。因此重视教学质量,深入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因素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当今教育的一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环节。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问题,其次是教学方法问题,此外还有考核,教学评价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重复严重,知识系统化 由于知识序列单一,知识口径偏窄,理论脱离实际,造成课程内容滞后于形式的发展,形成过时和陈旧的严重现象。在教学中,对许多反映现实变化和面貌的新理论、新观点,没有及时普遍的采纳,对新兴、交叉、边缘、横断等学科的知识,没有合理与充分的运用。由于课程体系与结构是根据职业与岗位的要求来设置的,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现某一方面要求的系统性,使其相关课程内容缺乏纵横协调联系,导致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过分强调所选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而使之留给学生完美无暇、无懈可击的绝对真理假象,不分析内容的来龙去脉,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以实践检验其新旧、高低、正误,终致学生全盘接受,迷信知识,盲从权威,僵化思维,难以吸收正确的有价值的内容,来对知识进行应用、发展和创新。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 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经过学习实践,笔者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让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作文开源。作文教学 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 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写建筑,笔者请家长带学生参观柳州的桥;写游记,笔者带 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箭盘山奇石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事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 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 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总之,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 情境,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之源,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二、“跟着感觉走”——作文训练序列化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 在作文的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 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根据作文训练内在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笔者在作文指导上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化,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 而解决“怎么写”的困难。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 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 1.口头作文。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口头作文的题材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父母、校园生活、见闻感受、演讲辩论、一次活 动等等。通过口头作文,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2.单项训练。可安排人物的描写单项训练,景物描写单项训练,场景描写单项训练,还有叙事、构思、选材、线索、结构、思维、想象等等训练点。单项训练一定要全面透彻,即使在单 项训练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中学三年的训练总安排。七年级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八年级逐步开始进行说明训练,九年级着手议论性的训练,但整个中学阶段仍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鼓励个性作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 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

浅议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理念

浅议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理念 发表时间:2018-11-15T21:36:45.473Z 来源:《未来教育家》第10期作者:谢学军 [导读]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第五小学谢学军 330200 【摘要】: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已成历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已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转换角色,势在必行 语文学习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如从小学到初中,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能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主体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相对薄弱的。也就是说,学生只需接受,无需有多少见解和思想。而在高中阶段,重点已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明显,而老师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因此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学生自己,老师充其量是引导者。所以,既然中职语文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老师就要把注意力从知识的讲解上转移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再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面面俱到,一一道来,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毫无兴趣,这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因此,在造句训练时,必须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造句中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万分,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实际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句子内容。例如教学《养花》一文,让学生用“关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性色彩方面考虑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例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 四、开展语文活动,互惠双赢 把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之中,由“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 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有单项和综合之分,可以分散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在形式上可以走出去,请进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进行。学生可参与的社会语文活动很多,比如:节日征文、普通话比赛、文艺汇演、参观读书屋、游览书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接触了社会,体验了生活,丰富了语文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检验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检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也便于制定下次活动的计划,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还可以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成就感,使之受到锻炼。这样,语文课活跃起来了,学生喜欢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有保证了。 无数的实践表明,把语文课当作活动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应付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 以上就是我仅就“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而阐述的四点管窥之见。我认为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论文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论文 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 专科的一门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主干课 程,与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 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浅谈作文 创新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 作文创新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形式, 实施开放型教学, 把课堂与社 会生活接轨;突破思维定式,为创新作文打基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创新 作文铺路、培养和发现创新,注意求新务实。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创新;个性写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照作;教师批改、讲评。整个教学 过程老师是主角,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于发挥,因此作 文教学效率低下。创新性作文教学则是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入手,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潜能。学生喜欢写作文,他就会自觉地去 看、去闻、去思。 一、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形式,实施开放型教学,把课堂与社会生活接轨 创新性作文教学是开放型的教学观念, 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把 作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认识 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布置学生清除身边不文明的事,要求学 生进行调查取样,再进行“清除”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以《文明的新风》 为题,为人们设计一下未来文明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兴趣高了,通过实地调 查,他们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突破思维定式,为创新作文打基础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展空间, 教师一定要先转变观念, 重视教学中的学 生主体性的发挥, 从让学生“学写”转向让学生“会写”,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比如,写苹果,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以及所感受的不同,会写出不同的 文章来,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对苹果的观察经验 、感受去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肯定学生的作文,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 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 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作文是最富情感性的创造活动,无“文”则不能“作”。这“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 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认识是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真实体现。作为作文的教学也就成了一 项开掘人的情感空间和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要在这个工程中让学生不断挖掘新的内容,创 造出新的成果,写出内容有新意的作文。 那么,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呢? 首先,用生活丰富学生写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 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是一切文学作品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老舍以他的生活成就了《家》《春》《秋》。高尔基以他的生活,诞生了自 传体三部曲《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三部曲。由此可见,生活材料是写作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感受,以激发他们对 大自然、对祖国的激情,发现新的题材,同时还可以采用参观、访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到自然 保护区、工厂等地去观察、体验生活,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视野,为他 们写作提供丰富的、形象的、真切感受的写作材料。 其次,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生活材料包括直接生活材料和间接生活材料两种。 间接生活材料是指报刊书籍、影视作品、时尚流行音乐、民族古典乐曲等各类材料,熟读唐 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根本不读 书看报、毫无阅读能力的人何以能写出“物”“序”分明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创作文的基础。阅读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阅读课文。教 师要“少讲、精炼、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 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读书千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报刊,而且要创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 传阅,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质颖,互相评点。 再次,灵活的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作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的做法,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辩论会,知识抢答赛活动,提高学 生的语文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 剪报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 最后,用激励的赏识评讲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上认为“自我认定”对于一个人的 成长极为重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往往容易塑造较为自信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相反 则容易自卑。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习作必须以激励调动他们的写作信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 创新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写好每篇作文。通常情况下,作文的评讲包括两个过程,即评改 与讲评。批改作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习作优劣有别是正常的,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每个学生为基准,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对那些优秀的要充分赏识,除了肯定他们的长处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差一点的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肯定他们,哪怕是细小的长处,让他们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充 分发扬民主,开展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讲话机会,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这是一种深层次 的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允许各种不同的见解 和意见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生活是宽广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从创新的角度反映我们的生活,这样写出 来的文章才会更动感人。④①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 : 1+1=…… 设计理论: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到性。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点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同时,作文教学强调培养孩子的独到个性,尊崇孩子的独到感受,“我手写我口”,充分展示“童言无忌、畅所欲言”;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做到构建一个开放的、填塞活力的教学体系,将社会知识引入课堂,引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教材分析: “1+1=……,”是自我设计的教材,根据四年级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学习如何描写场景作文的要求,我在想要让学生学习描写场景,首先应该让学生亲临其境,积极参与,只有在参与与体会中,他们才会对这些生动的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会心有所触,笔有所动。同时,通过这样一个貌似简单的算术题,我想打开孩子们的灵感之门,让他们对生活填塞更多的新鲜感,对追求问题的答案在标准之外还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索,使生活在孩子眼中除了严肃性也多了几分感性;我更想通过孩子们替老师解决问题这样的设疑鼓励他们认可自己,挑战“权威”,知道有勇气的孩子,有行动的孩子一定会有收获。 学情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四年级的孩子写作仍然处于写段为主,构段成篇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写作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的字数规定,更侧重于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写,敢于写,把习作看作一件自然的事情,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做的事,大胆发表自己的感触。从孩子年龄特点看,他们这个时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杜局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发言材料心得体会 王慧丽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与学理论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加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中心,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全校开展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活动,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建设学习型校园、创建研究型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领会课改理念,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创新活动
多年来,我校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根据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生源、设施等),明确提出了“善导?互动?精练?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以来,我校以全市第三次课改现场会为契机,把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核心,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确定、信息资源整合、教学程序设计、学习过程监控及学生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引导教师进行探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为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扎实开展,学校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及时的宣传、动员、指导,组织所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文章,营造探究的氛围,激发教师创新的潜能;组织文科、理科骨干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分别召开师生座谈会,用心了解师生们的想法,悉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总结、改进、完善各项工作;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探讨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形成人人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活动的喜人局面。 二、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新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中,我校注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