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书评】浮躁

【书评】浮躁

【书评】浮躁
【书评】浮躁

《浮躁》读书札记

《浮躁》是贾平凹上世纪八十年代写就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人心激荡,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旧的道德观念与商品经济下孕育的商业文化相互碰撞,“浮躁”成了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共有的心理状态,而浮躁的情绪又通过不同年龄不同特质的个人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贾平凹通过本书,揭示出一代人的心理状态,又流露出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的担忧。在这本书中,没有了改革者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传统形象,有的只是权利的倾轧与斗争,所谓的进步似乎也成了改革大旗下官员争夺政绩的结果,出现不多的新事物新生命也完全来源于民间。在这里没有一个完全的“清官”。从这本小说中,可以隐约看出贾平凹对于政治的不信任,对与民间的向往。

金狗和小水是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似乎除了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以外找不到第二条可以贯穿全篇的线索,但是但全书不仅仅只讲述他们两个的故事。在金狗和小水命运发展过程中,牵扯进了形形色色的人,上演了一幕幕纷乱的人间悲喜剧。全书共分为(上卷)、(中卷)、(下卷),人物的命运也被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金狗是水上的船夫开始到成为州城报社一名记者止,第二阶段从金狗成为记者开始到雷大空创立贸易公司止,第三阶段从雷大空创立贸易公司开始到金狗辞职回乡买机动船止。在第一阶段里各个主要人物依次显现,人物形象多已丰满。在小说中,何以区别众多的人物形象,何以判定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在古典小说中,就是靠对人物性格的不同塑

造。像《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有一百零八种不同的性格,鲁达和李逵同是粗人,但鲁达粗中有细,李逵胸无城府,使人很容易将他们二人区别开来。《红楼梦》中温柔多情但又较弱似水的林黛玉;“泼辣”又富有心计的凤姐;“沉稳”、“干练”的薛宝钗……金陵十二钗,钗钗不同,作者的笔法不禁让人叹为观止。我疑心“性格决定命运”是从小说创作中得来的。

那个时代的整体情绪是浮躁,反映在性格上就是挣扎和分裂。小说中最先出场的是韩文举,韩文举是一个生活在船上的摆渡者,他有着地痞式的无赖气息,又有着智者的超脱与豁达,但是他的豁达不是看破尘世的不计得失而是有阿Q式的自我麻痹与放逐。在小水第一次出嫁就因遭遇“丈夫”突发疾病而受辱时,同村乡亲皆义愤填膺要为小水报仇时,韩文举拦住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是人家的人了……不要去丢人显眼……”之类的话。他对田家势力霸占游仙川不满,然而他的手段只是骂,骂了一辈子,但他却以此为骄傲。甚至有一次还跟金狗比,说道:“他金狗恨田中正,有我厉害吗,我这在渡口几十年,嘴上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是在骂田中正!”他看到了这个世事的种种不平,但是却无力反抗,他爱喝酒,也许正是为了麻痹自己。他无儿无女(小水是他的侄女),没有家业没有妻子,唯一的栖身之所就是一条摆渡的船,唯一的活就是渡人过河,他看似无牵无挂,实则痛苦至极,他在苦难中学会了逆来顺受,学会了忍气吞声。

金狗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一

面,他对阻力不甘屈服,不管阻力是险恶的环境、狡诈的官僚还是畸形的社会,所以他敢于搏浪在州河,敢于扳倒田中正,敢于揭露在改革开放中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建设忽视现象。他生在农村,但是心比天高,有着远大的理想,他天生不是一个绑在黄土地上一辈子辛苦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他想进入城市,接触更大更宽广的平台。为此他不惜借助他本身就厌恶的田中正的官僚主义,甚至不惜落入英英布置好的圈套里,和小水分开。黄土地给了他朴素的正义感,他为弱者打抱不平,为福运伸张正义,最终和小水走在了一起。但是,他始终逃避不了的就是性格中的分裂。他和英英发生关系,是放纵自己欲望的结果。在他眼里,小水是一个菩萨一般美丽的女孩,但高高在上,纯洁无暇,不容侵犯。他没有勇气要求小水,就只好将在小水那求之不得的欲望以兽性发泄在了英英身上。他自始至终不曾爱过英英,他对英英有的只是利用、猜疑和厌恶,站在英英的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孽。另一方面,金狗的抱负也是有局限性的。他只是以农民式的“出人头地”来作为自己的目标。成为记者这一职业也不具有必然性。在进州城报社之前,他对记者这一行业完全称不上了解,只是朦胧的觉得了不起,更谈不上喜爱。在成为记者以后,越来越对手中的“采访权”感到骄傲,甚至幻想以此要挟田有善和巩宝山,想利用田巩两家的矛盾扳倒他们。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宗法势力斗争当中。最终因为“惹”了太多人,而险遭牢狱之灾,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金狗个人的悲哀。值得一提的是,最终拯救金狗的是金狗曾经下决心与之断绝关系的石华,石华不计成本毫不保留的

爱着金狗,不知金狗是否觉得有愧。金狗最终的沉冤得雪,让人舒了一口气,但是这结局不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必然,而仍是权色交易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社会的一个讽刺和提醒。再论金狗的正义感,金狗生在农村,农民的朴实善良给了他与生俱来的朴素正义感,他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但是现实却教会了他要“讲究方法”的作斗争。在面对朋友雷大空的犯罪时,他先只是一再的劝慰,劝慰不成又视而不见,只能无力的提醒小水和福运远离大空的皮包公司。所以金狗的正义感也是有条件的,有选择性的,金狗自身也有软弱的一面。

小水是本书的女主人公。在书中,小水是金狗自始至终都深爱的女人。在金狗眼里,小水圣洁无暇,高高在上,仿佛世间的一切污浊都不能将她沾染。小水是传统乡村女性的代表。她朴实善良,心无邪念对谁都抱有同情,甚至是伤害过她的英英之类。但是在躁动不安的时代和躁动不安的青春里,她失去了和金狗的爱情,失去了福运的生命。她是韩文举的养女,身上也继承了一定程度的逆来顺受思想。她的保守让她和金狗的亲昵举动发乎情止乎礼,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也正是因此让金狗止不住将欲望发泄在主动投怀送抱的英英身上。事后,小水痛恨自己,痛恨自己没有英英那般热情开放,敢于正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于是他带着对金狗的留恋,带着对这段感情的遗憾主动和闷不作声追求自己的福运发生了关系,这是小水性格的第一次蜕变。和福运结合后,福运老实木讷,生活过的并不如意。最终,福运死于为“满足大官的口腹之欲”中,大空的垮台,金狗的被抓,三件

事如晴天霹雳接踵而来,小水的性格经历了脱胎换骨的第二次蜕变。她对逆来顺受的生活方式彻底摒弃,对于官僚体系失望,而义无反顾的投入金狗的怀抱。也许她与金狗美满的结局是作者对她善良品质的最好安慰。

雷大空是贾平凹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我个人认为是仅次于金狗之外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雷大空身上既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弄潮儿的野心勃勃、机智、果断、勇敢,又体现了出身农村的他眼光的短浅和思想的局限。他的失败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与政治改革不配套,监管制度乏力,各种权利争相寻租,法律成为一纸空文的残酷现实。时代需要先行者,而先行者的命运往往悲惨。雷大空的教训在现阶段仍值得我们深思。雷大空的死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个必然。他和金狗一样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时代没有给他机会的时候,他就跑去卖老鼠药,坑蒙拐骗,一旦时代给了他机会,他就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田家和巩家有权,他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有钱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利用法律和制度的空子,巧妙地周旋在政商之间。他仿佛是在走钢丝绳,一旦失衡,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从他个人来讲,他没有恒定的信念,没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也不是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无时无刻不感到心虚,他对他的结局早已经预料到了。所以他赞助学校,赞助金狗的记者协会,他正是想以此求得心理的安慰。在他的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草莽气息。在田中正试图强奸小水时,他亲手剁下了田中正的小脚拇指。如果他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是田老六、巩宝山、许飞豹。然而他没有赶

上这样的时代。

田中正和巩宝山无疑是本书中最大的反派。在政治方面,他们为了自身权利相互勾心斗角,他们身上从头至尾无一不体现着封建官僚主义气息。小说结尾,巩田两家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终于被冲垮,这既是作者对未来中国政治的预判,也是作者对中国政治的希望。抛开政治层面,作者也对田中正的个人生活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田中正第一个妻子是一个瘫子,耐不住寂寞的他和嫂子英英娘保持着不正当关系,这当然是违背人伦的,但是在瘫子妻子患病期间,并不见书中写田中正对她怎样虐待,反而是写英英娘照顾到床前照顾她,不管英英娘动机如何,仍可见田中正在人性上并不是丧尽天良的人。后来,在他和翠翠的不正当关系被英英娘发现后,英英娘将状告到了田有善那里,田有善遂逼之与英英娘“熟亲”,与翠翠断绝关系,田中正竟说出了:“这官我不做了”的话,结合翠翠死后他的表现,有理由认为他和翠翠之间有着真挚的爱情。

田英英在小说中给人的印象并不好。但是这个人物并不是一个浅显的人物,她的身上也有多值得分析之处。读者在看待英英这个形象的时候首先应该充分理解她的出身。他的父亲死的早所以养成了争强好胜不甘为人后的性格,他喜欢上金狗,不择手段的把金狗从小水手里夺走,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去理会别人对她的冷嘲热讽。她的母亲和自己叔叔有染,所以一直备受旁人白眼,所以她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的自卑,自卑使她心理扭曲,明明知道金狗不喜欢他却仍是给小水炫耀金狗进州城以后过的是如何如何好,他们的感情是如何如

何甜蜜。在金狗决定要和她分手后,她在田中正的唆使下写信报社揭金狗进报社的内幕,意图依次来要挟金狗,但是她写过信后就后悔了,内心深处也曾对自己深深的自责。说到底,英英并不是一个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坏女人,顶多算是一个世俗的女人,她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渴望拥有爱情,敢于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却偏又成长在那样的环境里,旋进纷争不断的漩涡。

和尚。和尚这个形象在小说中从头至尾始终出现,但又不卷入任何一场纷争中,他见证着游仙川发生的一切人世沉浮,似乎象征着传统文化中某种神秘力量。但是和尚又不是传统小说中佛法高深,通晓一切,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在《浮躁》中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他时常给人算命,但是又常常说些让人捉摸不透模棱两可的谒语,遇到不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文中,和尚也有令人发笑的事,小水去找翠翠兄弟找作伪证的证据,要和尚想办法,和尚一时想不来,小水亲自去找翠翠兄弟威逼利诱要来了,回来时和尚告诉她自己想到办法了,说是给他讲佛法,一步步把真话套出来。

在小说中,有两个不可忽略的两个意象——“州河”、“看山狗”。州河象征着游仙川蓬勃的生命力量,每一次河水大涨就预示着一场变革。田老六攻打县城时发过一次洪水,金狗进州城时,发过一次洪水,小说结尾,又有一场洪水即将到来……游仙川的人民就像川流不息的州河水一样,虽然曲曲折折,但积蓄满了力量,不断向前。小说中写“看山狗”是州河特有的生物,所谓的“狗”就是预报有人闯进家门,“看山狗”在小说中的作用就是预示吉凶。有和吉祥,它叫!有了灾

祸,它也叫!通过“看山狗”这个神秘的动物,也对小说情节推动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

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选入鲁教版语文必修三、作品《月迹》已选入苏教版语文课本、作品《落叶》入选北师大版和鲁教版中学教材。

作品成就:

本书是作者“商州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该书已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文学大奖。

外界评价:

贾平凹素有“鬼才”之称,他的小说看似平淡自然,实则诡异奇崛,鬼斧神工。

《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变化:体制的松动,旧秩序的动摇,人心点燃的希望,不屈的挣扎与奋斗……身陷于贫困中的人们,是如何渴望脱贫致富。

对现实的表现实际只是一个构架,小说在“改革”的现实表象下,隐藏着贾平凹过去一直苦心经营的“性情”。因为这些“性情”弥漫于其中,使得小说的韵味依然十足。这些“性情”总是有正反双重含义,它混合着圣洁/欲望、隐忍/放荡、合理/非法等奇怪的对立面,贾平凹的小说也因此能写出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因为贾平凹有能力透过现实看到文化和人性,他的小说总是以超出现实、不被现实所囿而高人一筹。

——陈晓明

虚实之间读后感

《虚实之间》读后感 《虚实之间》信息量大,观点新锐全面,语言幽默风趣,既有芮成钢十年记者生涯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洞悉,又有其与陆克文、基辛格、奥巴马、小布什等政要零距离接触的幕后故事。如果你像他一样热爱生活,像他一样有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那么这本书值得你拥有并阅读。 他把世界的事情用中文讲给中国人听,把中国的事情用英文讲给世界听。他是勇于代表自己、代表中国、代表亚洲的尖锐提问者,也是有理想、有行动、有深度、有进退的四有青年。把外面那个真实的世界带给我们,把新时代中国健康发展,积极进取的身影告诉外国人,把误解和隔阂消除。 《虚实之间》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真实的经济,告诫我们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不会是简单的枪炮外交,而是泡沫在上面,下面却暗流涌动。告诉我们很多经济现象,把故事剖析的淋漓精致。让我们心知天下,行之更远。把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也终于明白钻石的真实价值,而且它为什么会这么贵,资本主义的垄断让无数的年轻人进入误区。 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经济转型,所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会有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阵痛。变革会带来疼痛,可是不变革失去的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失去了我们民族重新焕发新颜的机会。改变中求未来,革新中谋发展。我们不能以为国家的未来、经济的变革跟我们没有关系,一个国家就像一部机器,作为其中的每一个零件我们都要运转正常,忍着变革带来的疼痛。为未来、为明天而努力。 《虚实之间》书中虽然寥寥数句,却道出芮成钢走到今天个人一路走来的努力和拼搏。2001年,被“世界经济论坛”授予“全球明日精英”称号、 2002年,当选首批24名“美中杰出青年”、 2002年,被评为“中欧杰出青年”、 2005年,美国耶鲁大学校长亲自提名,成为耶鲁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有梦想的并为之努力的身影是最美的,人前的诸多光鲜必有人后更多的艰辛。“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这个书带给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停息,作为一个青年,风华正茂,如果没有想去更远的地方那么生活便少了些许的色彩。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并没有改变很多,他们以为中国人有钱了有种暴发户的感觉。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还有多少儿童没有遮风避雨的教学楼,看到的只是在欧美大肆消费的中国客人。5000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太多的知识和文化,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来修饰自己,展现给外界一个与时俱进又不失传统、博大精深、包容、健康的国家。 《虚实之间》给我带来许多的思考,关于梦想、关于奋斗、关于自身修养。不让我再狭隘的去看事情的表面,懂得慢慢地探寻事情的因果。它

政府论书评

简评洛克的《政府论》 2007级法学理论李明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法学经典导读和法学方法论两门课程,在我的导师曹老师的指导下,对西方的一些经典名著,有所涉猎,使自己在西方法学名著方面的知识欠缺有所弥补,曹老师要求我们在期末时要交两篇名著书评,我对西方的经典名著知识曾一度相当贫乏,当时听到老师的要求后相当困惑,不知该选哪位大家的作品进行阅读,便查阅了有关西方名著的目录,看到洛克的《政府论》这本书名。随后到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抽空走马观花地翻阅了一遍,没看出多少东西,遂又细读了一遍,对该书的内容有了粗略的了解。在网上又查了一些有关该书的资料,形成了对该书的一些随感,记载于此,作为本学期法学经典导读这门课程的一份作业。下面我将洛克及其经典名著《政府论》做一简单介绍。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著名的哲学家。1632年出生于英国朗灵顿一乡村律师家庭,早年入威斯敏斯特学院和牛津大学学习,并于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任教,研究医学和哲学。1688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是著名化学家玻意耳的好友,晚年又同牛顿交情笃深。他继承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否认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认为心灵本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但认为经验有两种:对外物作用的感觉和对内心作用的反省。提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学说和普遍观念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思想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为根据,反对“君权神授”,提出分权说。宗教观上,他反对宗教狂热,主张宗教宽容,提出政教分离的原则。著有《人类理智论》、《政府论》等。 《政府论》是J.洛克的政治著作,1690年出版。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对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 全书分上、下2篇,上篇撰于1681年,作者逐条批驳了保皇派思想家R.菲尔默宣扬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说。下篇撰于1689年,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洛克用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阐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他从虚构的自然状态出发,论证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这种权利既合乎自然法,也合乎人性;为了保护人们依据自然法享有的自然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民选议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政府形式下,国家权力是分立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人民手中始终保留反抗暴政和重建政府的最高权力。

虚实结合教案

虚实相生摇曳生情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总结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品鉴运用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 温故: 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诗句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指出这些诗句属于实写还是虚写,概括虚实的内容。

《三体书评》

三体 《三体》这本书可谓是大刘的经典之作。全书以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在宇宙这片黑暗森林的博弈为主线。 这本书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三体文明的生存问题就涉及到了物理学的经典三体问题。同时,大刘也提出了我要讲的重点“黑暗森林法则”。 “黑暗森林法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大卖点,这个可能也是大刘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吧。黑暗森林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宇宙现状,根据费米悖论的观点来讲理论上说,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阐述的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宇宙如此之大不可能只有地球这一个文明。但是地球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一个外星文明。可能就是对黑暗森林的验证,回顾下黑暗森林法则的内容。 黑暗森林法则假设: 1.宇宙各文明之间的信息具有非完全性,他们未曾察觉彼此存在,也不确定自己能否被对方首先察觉 2.各文明均认为宇宙中的生存安全是稀缺的 3.较低等级的文明能够发生技术大爆炸,有可能短时间内赶超高等级文明 4.宇宙物质文明的总质量守恒,文明是不断发展的。 我个人觉得大刘在书中提出的这个“黑暗森林法则”是有很大的BUG的。 首先,看第四条中的这句“文明是不断发展的”光从人类的文明来看就看得出其实文明不一定是发展的亦可以萎缩甚至灭亡。

其次,按照黑暗法则的理论来说,如果高级文明A发现了比他低级的文明B那么A文明肯定会对B文明实施黑暗森林打击。这个时候BUG就出现了,如果A对B实施了黑暗打击那它很有可能被比他更高级的文明C、D、E发现从而导致A文明的覆灭。就拿三体中的内容来说吧,歌者文明发现了地球文明于是对地球进行了降维打击,难道这个时候像归零者这样能制造死线的超级文明不会发现他并对他实施打击吗?歌者文明肯定是知道黑暗森林法则的,那么他应该是尽力的隐藏自己而不是去主动暴露自己,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点了。 最后,按照这样的理论来说人类应该要灭绝像猪、羊、牛等低等文明,因为它们占用了我们的资源,而且说不定那天它们就进化到了可以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水平了呢。反倒是去保护某些稀有物种,来维持生物圈的生物种类多样性。所以说黑暗森林是有超大的BUG的。 可这时人们常常会问:“如果真的存在地外文明并且不存在‘黑暗森林法则’那至少人类可以发现那些无意间暴露位置的文明啊。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一个确认存在的地外文明。”在提出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地球这样一个相同的环境下,生物体的发展和进化路径基本相似,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碳基生物,大部分都是以DNA为遗传基因的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尚且出现了人类与老鼠这样大的差异,那在宇宙中生命和文明的形态的差异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地外文明可能是硅基生物、能量体(如《镜子》中的李白文明,他们的文明完全是能量化的可以把任何物质纯能化再重组装成想要的物质)又或是机械体(就像大刘的另一部作品《镜子》中居住在行星地核中的机械体生物)。以目前已发现的生物形态来臆想宇宙其他文明这本来就存在幸存者偏差,谁能保证我们脚下的石头、喝下的白水不是生物,不是另一种形式存在的文明呢?还是那句话愿大家对万物永远充满着好奇之心,但同时也要相信万物皆有灵要对它们心存敬畏。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当时的自己看这本书的境界如同雾里看花。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就前期笔记做手写笔记的原因之一。在慢慢看,加上老师课上的一些指导后,现在我觉得,对于《理解媒介》这本书,九牛,我也应该是拔下了一毛的。 以上是就本人读此书的经历做的一个总结,顺带提及读这本书的正确方法,接下来,我谈谈这本书以及对其一些观点的理解。 《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描述的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的变化引起的媒介环境的更迭从而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 的影响。我想,就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更是包含了一切能够和人发生关系的元素。所以就此可以得知:1、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诉观点,称之为理论篇,第二部分联系真实世界阐释其观点的应用,称之为实践篇。2、《理解媒介》为何要加上一个“人的延伸”。

《活着》书评

活着只为活着 ——评余华《活着》 每个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过那一场动荡的人心中都有一段故事,关于国,关于家,关于己。那段时光里的血和泪,化作文字敲打着今天的人心。王小波,路遥,王朔如此,余华亦如此。 比之动辄上百万字的鸿篇巨作,《活着》那薄薄两百页显得有些弱不禁风。不过因这本薄书余华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及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活着》一书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被世人奉作经典。 《活着》的男主人公福贵生于民国时期。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还是对他的惩罚,他在六个至亲一一离去的漫长岁月里煎熬。福贵原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他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国共内战时,福贵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国民党战败后撤退,把他和其他壮丁留在战地。四周都是尸体,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就想着爹娘,孩子和痴情的家珍,想活着见到他们。解放军收编队伍,准许让他回家时,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活着真好。土地改革时,地主龙二被枪毙。要不是福贵年轻时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被枪毙的就该是福贵了。而现在还能和老婆孩子过日子的福贵感觉到,活着真好。 侥幸后的生活并不是平静和幸福,更多的苦难藏在快乐背后接连而来。儿子有庆在跑步比赛中为福贵争了光,不料有庆因积极为县长夫人献血,被狠心的大夫抽光了血而死。福贵和妻子家珍悲痛欲绝。之后唯一的喜事是聋哑的女儿凤霞找到了肯娶她的丈夫二喜,二喜虽然有残疾,但却勤劳孝顺珍爱妻子。短暂的幸福又在凤霞难产大出血而死时戛然而止。就像福贵自己说的:“他的一双儿女都是在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凤霞死后,家珍也熬不住,在福贵身边离世了。像是被诅咒一般,二喜干活时意外身亡。孙子苦根成了福贵唯一的亲人,可是五岁时苦根吃豆子活活把自己撑死了。至此,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都离去了。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在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背景下,福贵历经苦难坎坷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苦痛。然后,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了。 合上书心里总有些沉重,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近乎巧合的事,每次浅薄的喜悦背后都会跟随着更大的不幸,他将读者心中潜意识的美好向往无情地打碎。他的文字没有激烈的情感起伏,也没有大片的渲染。他只是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幻想中剥离出来,平静缓慢地叙述了一个故事。可能正因余华的这种笔调,在《活着》面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的思想内容、表述方式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着》有了不同的解读,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除了活着以外,人活着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如果活着仅为享受生活,为了欢愉、金钱或名利,那么当得到或突然失去这些时,有的人会怀疑生命,失去活着的目

虚实写作手法

一、虚实相生法 相传宋代有人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试题作画, 有人以写实手法画一士人骑马踏青归 来, 手中握着一枝花有人则画在马蹄上着几片花瓣, 几只蝴蝶绕着马蹄飞舞。结果后者中 选了。这个例子说明了艺术手法上应注意“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马蹄沾着花瓣是实境, 蝴蝶绕马蹄飞舞是虚境, 具体的“实”与含蓄的“虚”巧妙结合, 从而收到“画有尽而意无 穷”的艺术效果。 文与画同, 诗文写作中也常常要做到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所谓实, 就是对描写对象如实 地加以描摹或直接地、正面地进行描述。它是以具体的写实的形式出现的。通过实写可以把 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 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使读者感到形貌毕现, 一目了然。因而它是表现事物、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虚写, 则是不直言其事, 而间接地采 取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暗示联想等方法, 巧妙地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 让 读者借助想象和联想, 去充实描写对象。这种方法, 有时可以取得实写手法无法收到的独特 的艺术效果。因而它也是诗文写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虚实相生法, 在诗歌写作中尤为多见。因为诗歌写作特别重视意境的创造, 而意境的形 成则有赖于虚实相生的辩证法。诗歌常常通过对不同材料及技法上的虚实处理, 造成实境虚 境相互包含、渗透和转化, 构成深邃的意境,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典型的 例子。“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是叙事,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本女于年月日收至 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是实写“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则是以虚衬实的手法, 省略了诗人目送友人, 伫立江边情景的描写, 而是因事言情, 以“唯见长江天际流”, 避实就 虚以景显情, 在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 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可见, 虚实结合 的手法, 可使写景抒情的诗歌加重抒情色彩, 激起欣赏者的感情波澜。同 ___________时, 又能使作品疏 密有致, 意境更加优美含蓄。 对于记叙类文章来说, 虚实相生法的运用, 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删弃那些非本质 的不必要的沉枝繁叶, 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更集中揭示文章的主题。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 p64 ‘一种感觉的加温往往会产生催眠的效果,所有感官的降温往往会产生幻觉。’ 刺激加强则麻木,刺激减少则神秘主义凸现。 p68 ‘与其说他们节省劳力,不如说它们容许每个人单干。“省力”的电器’ 电力时代是个人主义社会性实践的真正开始。 p74 ‘人们对自己在任何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 p93 ‘人曾经以高度的忠诚伺候他的柳条船、独木舟、印刷术和一切人体器官的延伸。他现在要以同样准确的伺服机制去为自己的电力技术服务。但是这里有这样一种差别:过去的技术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而电力技术却是完整的、无所不包的。’ 电力时代第一次将人们的生活完整变化。 p109 ‘麻烦时代或巨变时代产生黩武主义,黩武主义又产生帝国和扩张。’ p142 ‘军国主义本身是落后地区技术教育和技术加速发展的主要道路。’ 黩武和扩张都是内部矛盾的结果以及解决方法。 p165 ‘帐篷、印第安人的圆顶棚屋、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洞穴,在视觉意义上并非是圈定的空间,因为它们遵循的是动态的力线(dynamic lines of force),如像三角形一样。’ p199 ‘一种东西流行时,它就具有通货的性质。时装能创造财富,它创造财富的方式是使纺织品流动,因而使纺织品日益流行。这一过程我们在“货币”那一章已经看到了。钟表是转换工作任务,创造新的工作和财富的机械手段,它通过加快人际组合来完成这一职能。通过协调和加速人的会晤和行动,钟表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数量。’ 一种东西的流行能带动其周边,包括其构成物和功用。而钟表则使得其功用——时间,以及人们的交际效率得到一种流行性的提高。 p199 ‘个人从自然控制和部落掌握中解放出来这种双重转换,并非是不受惩罚大。然而在电力时代条件下向自然和部落的回归,又单纯地带有致命的色彩。’ 电力时代能使人从印刷时代的分裂和工具理性中解放,然而这种解放显然不应该是天真地回到前印刷时代。 p200 ‘原始人生活在一架暴虐的宇宙机器之中,其暴虐性远远超过了重文字的西方人所发明的一切机器。耳朵世界的拥抱性和包容性远远超过眼睛世界的拥抱性和包容性。耳朵是极为机敏的。眼睛却是冷峻的和超然的。耳朵把人推向普遍惊恐的心态。相反,由于眼睛借助文字和机械时间而实现了延伸,所以它留下了一些沟壑和安全岛,使人免受无孔不入的声音压力和回响。’ p214 ‘今天的教师时常发现,不会读一页历史书的学生却在成为代码和语言分析的专家。因此,问题不是现在的孩子不会读书,而是在深度介入的时代里,人们看不见长远的目标。’深度介入的冷媒介使得人们脱离广泛涉猎以及长远视野?还是过热的媒介使得人们得以局限于其兴趣范围的广泛涉猎,然后内爆的信息使得人们不需要长远的视野,因为生活只在当下? p244 ‘也许照片引起的伟大革命是发生在传统的艺术领域。照片已经充分表现的世界,画家再也不能去描绘了。于是,他回头用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去揭示创造力的内心活动。同样,小说家再也不能为读者描写物体和事象,因为读者通过照片、出版物、电影和电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诗人和小说家转向内在的心理姿态。’ 媒介的热度也使得人们的艺术创作转向面对人们自身。 p251 ‘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正在倒车的车辆,就它与顺向流动的交通而言,似乎在加速

《理想国》书评

《理想国》书评豆瓣 哲学和政治本身就存在这对立。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的是驯服的公民,而非反叛的哲人。公民的德性和哲人的德性是两种不同的德性,一种是政治的或者说是肤浅的美德,它符合现实生活和政治生活;另一种是真正的美德,它在哲学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思考和批判的精神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政治生活中的美德需要一种具有野心的特质,而哲学生活中的美德则是以思想的纯洁性为前提。在思想还未被世俗玷污之下去对真理进行追求和探索。所以,哲学和政治生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相容的,哲学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自由,必然要嘲笑和怀疑并且批判一切,因此哲学对于政治尤其是政权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有颠覆性的。但是,再联想到苏格拉底的死,又是另一番解释。从苏格拉底安然赴死上看,它是一个热爱秩序和安全的人,从哲学上看,他的死说明了“政治确实不是最高贵的,但它是首要的。”所以,最终在哲学与政治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死亡。这表明它又回到了洞穴,这是他证明政治重要性的方式。事实上,尽管哲学生活的意义和地位远远高于政治生活,但不一定要通过颠覆政治社会来达到,相反,应该尽可能的改善政治社会,因为始终都是

那句话“政治不是最高的,却是最先的,因为它是最紧迫的”。 眼睛有性质不同的两种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了亮处。凡有头脑的人也都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的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辛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会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象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读《理想国》: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因此,神既然是善者,它也就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硬笔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应网友要求,发些现代名家硬笔书法作品,以作为选贴参考.以下排名不分等级。▂_▂_▂_▂_▂_▂_▂_▂▂_▂_▂▂_▂_▂▂_▂1、 田英章,l950年生于天津,字存青、存卿,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田英章系书法世家,自幼3岁时和其兄田蕴章习练书法,主功欧楷,兼学二王及历代名家碑帖。是屈指可数的楷书名家。硬笔楷书偏与秀丽飘逸,虽说他楷书学欧,毛笔在当今也是屈指可数,硬笔笔法感更贴近与《灵飞经》。现在市场上的字帖太多了,字库编排,要知道字库在制作过程中,经过软件 调整秀气,难有手写之美,也造成了很多人认为他的硬笔楷书太过于“魅化,抗肩过重”等特点。也难免会对他的硬笔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倦之感,但是他的手写体个人觉得依旧很美,灵飞经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也不要让字库误导了田师在硬笔上的成就。之前也有分享过他的老字贴,90年出版的,喜欢的可以点击“硬笔书法技巧”查看历史消息。2、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祖籍河南济源。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处长、研究馆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

学欧体,擅长楷书,笔法秀美不失丰盈,结体端正,不扬不俗,柔中带刚。主页君手中也有卢中南老师的《欧阳询楷书全集 临本》,不胜美哉。 金书《兰亭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3、 吴玉生,1959年生,江苏人。多年临池不辍。担任过中国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华艺硬笔习字会副会长、中国书协函授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讲座主讲人和全国、全军书法赛事评委、编写出版书法教材字帖数十种。被北京市教育局评为“优秀书法辅导教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 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是软笔、硬笔都颇有建树的书家,多年的教学实践,吴玉生总结 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练字方法。 硬笔特点:温润秀劲,中宫紧凑且形态生动。特点非常易与掌握。 4、荆霄鹏 田英章弟子,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砚田书院特聘教授、《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特约高级书写员、《书法报·硬笔 书法》特约创作员、大众书画院学术委员、关公书画院院士、傅山书画院院士。荆霄鹏,字昊之,田英章先生入室弟子,清

英美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简介

英美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简介 一、英国文学名家名著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 Lear);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颂》(To Autumn)等。 雪莱(Shelley ,1792一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贵族家庭。他既创作了富于政治思想性的诗,也写了很多优美的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显示了不羁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动人的音韵,这些使他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麦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国人民之歌》(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和《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等。《西风颂》里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s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成为妇幼皆知的诗文。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一1817),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她是乡村牧师的女儿,一生住在乡间。写过六部小说,多以乡间生活为背景,更以婚姻问题为中心题材。她的作品情节结构精密紧凑,人物描写深刻生动,戏剧场面精彩,对话巧妙。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曼斯非尔德花园》(Mansfield Park)、《爱玛》(Emma)等。华人导演李安(Ang Lee ,1954—)于1995年导演的外语影片《理智与情感》获当年美国奥斯卡(Oscar)最佳剧本改编及最佳女演员奖。 夏洛蒂、爱米丽和安妮姐妹(Charlotte, Emily and Anne)三人出身贫寒,幼年丧母,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童年。夏洛蒂38岁才结婚,次年去世。两个妹妹终生未嫁。夏洛蒂的代表作《简爱》(Jane Eyre)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问世后立即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坦率而热情地塑造了同自己的天生欲望和社会地位发生冲突的妇女。爱米丽的《呼啸的山庄》(Wuthering Heights)被誉为第一部社会革命小说。安妮的小说具有平静力和现实性,也得到了一些评论者的称赞。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 - 1870), 19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幼年家贫,曾作徒工,成名后仍接近贫苦人民。一生创作辛勤,留下了20多部小说,包括《匹克威克外传》(Pickerwick Papers)、《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艰难时世》(Hard Times)和《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等。狄更斯的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景叙事真切而又富想象,既有尖刻的讽刺,又有幽默的夸张。

白夜行经典书评白夜行经典句子精选

白夜行经典书评白夜行经典句子精选 白夜行经典句子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下面是WTT整理的白夜行经典句子,供大家参考! 出了近铁布施站之后,沿着铁路往西走。已经十月了,天气仍然闷热难当,地面却是干的。每当卡车疾驰而过,扬起的尘土极可能会飞进眼睛,让人又皱眉又揉眼睛。笹垣润三的脚步说不上轻快...东野圭吾《白夜行》 我的天空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东野圭吾《白夜行》 深沉的爱,直到最后的绝望。东野圭吾《白夜行》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并不怕失去光。东野圭吾《白夜行》白夜行经典句子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东野圭吾《白夜行》

有个人我想让她幸福,但是,那个人真的得到幸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在需要我了,没有人会再叫我的名字了。《白夜行》 一天中,太阳会升起,同时还会落下。人生也一样,有白天和黑夜,只是不会像太阳那样,有定时的日出和日落。有些人一辈子都活在太阳的照耀下,也有些人不得不一直活在漆黑的深夜里。人害怕的,就是本来一直存在的太阳落下不再升起,也就是非常害怕原本照在身上的光芒消失。东野圭吾《白夜行》活着就总是要相信点什么的 -东野圭吾《白夜行》 他用黑暗换取女孩的光明,独自在黑夜里行走。用凄苦去救赎。他闭上眼睛,她默默地却没回头。----东野圭吾《白夜行》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白夜行》 女人这种动物,分明毫无必要,也爱观察别人。在这个社会上,让别人有机可乘,注定是要吃亏的。东野圭吾《白夜行》他一直清除那些会妨碍到她成为太阳的东西,最终当他自己也成为了一种阻碍时,他能为她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连同自己也一起清除。东野圭吾《白夜行》 我找到了一个梦想。可能你会笑我,我想成为白德瑞那样的人。用尽智慧,跑遍世界,赚很多钱。把这些钱拿来给你尽情享

[古今书法名家作品]书法名家作品

[古今书法名家作品]书法名家作品 在古代我国有很多的知名书法家,而书法传承至今,我国同样是出现了很多的知名书法家,那么古今书法名家的作品各有什么的特点。下面是为你的古今书法名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自古以来,书法这门艺术,以文字为凭借,以书写为基础,以文学为彰显,以生活为内容。20世纪换第一次“换笔”,从毛笔换成钢笔,21世纪第二次“换笔”,从写字变成敲字。两个世纪、涉及亿万人的两次“换笔”, __改变了书法的生存环境、生存形态、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 于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摆在我们眼前,书写的基础已经不在,那么书法大家何以产生?曾有人问我,问的很有意思,他说:“你说为什么古代大书法家的字也不整齐?字,好坏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写得齐不齐我看得清。我一看,挺大的书法家的墨宝遗存,怎么把字行写歪斜了呢,你说他为什么写不正?!”这就触及到一个书法艺术本质的问题,很关键的问题。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 于是,古人—大师级的书法家也会把字行写歪斜了,比如《伯远帖》。东晋王珣确实没有把字行写正,却有正当理由,他当时不是在笔会现场“做字”,而是在写信。今人——赶场做书法表演的“大

师们”,是断然不会把字行写歪斜了,否则是卖不出大价钱的。所以说,书法为物,鉴赏不难,天然为上,做作为下。“有话要说”而形成的书法作品,从生活中来,由心灵涌动,带着一片真纯、诚挚的情感信息,会让我们感到生命浸润其间的特殊魅力。 而“有字要写”才制作的书法作品,很难称之为艺术作品,只不过是产品而已,它没有自然而然的生活流动,不见由内而外的情绪宣泄,更谈不上生机郁勃与血性张扬。 当社会上、生活中书写的基础已经普遍动摇,我们的书法如何根深蒂固,并且枝繁叶茂?这的确值得书法家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去认真思考。古代书法艺术繁盛,流派炫彩,名家辈出,大作频仍,概因民间知识阶层以笔墨为生,朝廷科举制度取士以书写为凭,更有唐玄宗、宋徽宗、南唐李煜、清乾隆等许多皇帝痴迷翰墨,追星于文场巨擘。 从奠定书法艺术地位的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开始,两千两百多年来,历史上鲜见没有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身份的书法家存在。蔡邕、陆机、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蔡襄、苏轼、米芾、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朱耷、傅山、姚鼐、翁同龢……并非只是字以人贵,而是字因人异。天赋异禀之人,势必挥洒淋漓。故而世间书法传世之作,大多出自历史功勋、才华彪

《飘》书评

从泥土中来,归于泥土中去 ——《飘》书评 希腊神话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地之母盖亚和宙斯翻了脸,双方进行战争。大地之母派出了自己的儿子提坦巨人,这个提坦神很令天上诸神头疼,因为每当他被打得奄奄一息时,落到地上,便会重新吸取力量,总也打不死,使得天神们很疲惫。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那位提坦吊在空中攻击致死,不让他沾到母亲的土地,于是,天神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历来被引做故土的重要性的明证,不过它却使我想起了塔拉庄园的红土和一本书、一部电影:《Gone With The Wind》。 土地,是什么?是生命的依存。是一个微弱的生命,对于这自然,这偌大世界,抵抗、存活地唯一资本。人只有和土地的联合起来,才能够去创造,才能够有奇迹,才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没有土地,人,只不过是一个生老病死的生命体。 土地,是什么?是人存在的痕迹。我们活过,只有在土地上才会留下痕迹,才会让暂时的生命,变成宇宙间永恒的存在。而永恒,才是让芸芸众生,梦寐以求的东西。 有人说玛格丽特·米切尔在美化南方的奴隶制度和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一点她无疑抓地很准,那便是南方人对于土地的情感,是任何一个北方人比不了的,这不仅仅是源于对生养自己的故土的简单感情,更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一种追求。为什么南方人有着对于土地的感情?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土地,甚至自己,也是泥土。 上帝造人,女娲造人,凡是创世神话中,创造人类的材料总是泥土,卑微,细碎,被我们踏在脚下。有几个人会真正的去想象,我们总是来源于泥土,然后总是在该走的时刻回归于泥土?古往今来,多少物种,包括人类,曾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物种们走马灯般的过去,诚如人类这几千年的历史一般,剩下的,还是尘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土地才是我们唯一的根吧。所以,斯嘉丽可

三国演义虚实观

从三国看虚实 11文秘(2)班黄琳20111004220 摘要:《三国演义》从古至今因为其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了大批的读者,但是在其精彩的故事后面,存在着些许的虚构与渲染,而这些虚构对于故事的构造和人物的体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通过这些虚构,作者对于人物的爱憎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历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甚至一些人物被虚构了出来,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然而,这些人物对于情节的推动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具体谈谈三国中的虚与实,进而探讨一下中国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三国演义虚与实评价作用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以“三分事实,七分虚构”的艺术创造方法改编而成的,作者以一个真实的框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又虚构了很多的人物、事件,并且在真实的事件上通过想象将事件的细节呈现了出来,这些都是作者的加工。从《三国演义》中“虚实”问题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重“纪实”到重“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小说评论家对小说创作手法评论的价值取向。 这里所说的虚实,主要表现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属于创作方法范畴,“实”是指对正史上记载的历史事实的如实陈述,“虚"指虚构,是作家在正史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的主观发挥。作者在写三国的时候,就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虚实。 一.重塑人物 作者在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是支持蜀汉正统的,所以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不由得倾向于刘备这个人物以及他身边的谋士与武将,同时丑化其他人物。作者在描写曹操这个人物时,将历史上的曹操与他虚构的曹操相结合了起来,历史上的曹操是个英雄人物,他满腹经纶,拥有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聪明机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着重描写这个人物的阴险狡诈、猜忌多疑、凶狠残暴,尤其是他的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并且通过很多事件来体现他的多疑、残暴。再比如周瑜,他在正史中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甚至连相貌也一表人才,在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战争都是他指使的,可谓是一个英雄人物,在小说中,作者也将他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极致,比如他将计就计让曹操将身边的谋士蔡瑁给杀害了。但

书评:肖申克的救赎

安迪的希望 ——读《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很早就看过了这部影片,最近重看了这部小说,内心一如初看影片那样激动和感动。看完过后,很多经典的情节很多精彩的语言一遍一遍在脑海里重温,由衷的认同“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这句震撼人心的心灵独白让身处监狱中的安迪一直是个精神贵族,他的手总是洗得很干净,指甲总是修得很整齐。他在每天的放风散步的时候,那种步态那种神情就好比在自家的别墅后花园里闲庭信步一般。他为典狱长洗黑钱帮狱警们避税偷税赢得图书馆的差事,他利用这个差事为囚犯们建起了一个真正的图书馆,他坚持不懈的给州长写信使图书馆的藏书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他教囚犯们读书写字。他的精神世界一直那么充盈那么博爱,他执着的不放弃对自由的希望,他还把这种希望传达给了身陷牢笼的人们,他觉得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能放弃希望。 安迪的希望是那么的坚定,即使身受不白之冤,即使身陷囹圄,即使监狱里的丑陋和黑暗是那样的深重,即使“这场飓风”刮了20年之久,安迪一直没有放弃。 安迪的希望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即,他没有消沉更没有放弃,他在积极地活动着,他在偷偷地准备着,他在默默地忍受着,他被打被关禁闭,但他从未形如枯槁面如死色,他的眼神他的谈吐依然让他与众不同,希望的光已深入到他的骨髓他的血液,即使外表憔悴有伤,而内

心依然温暖有力。 安迪的希望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救赎,而且给了困境中甚至是绝境中的人们的心灵救赎。有句话说得好:办好一所学校,比办好一千所监狱更重要。不错的,安迪因为命运的捉弄进了监狱,他的希望让他在这里办起了学校。 安迪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强大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个人的魅力。我们总是认为个人相对于宇宙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每个人相对于自己来说,你就是一切你就是宇宙你就是世界。当你的世界刮起了飓风,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时候的你需要安迪的希望。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 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王之焕《登鹳雀楼》、贾岛《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诗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实中有虚。第一句写到了诗人所观,即红日靠着群山缓缓落下。第二句则是所想,想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刹那间融入了海中。一句婉约,一句豪放,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副截然不同的画面。对偶工整,纵横交错,以山对海,以静对动,以冷对暖,足以显现诗人的文学功底。虽皆为实景,又非俱为所见。然而,诗人为何选择了落日,入海的黄河水呢?此中情意,只有读完全诗才可以寻索了。后两虚写,虚中有实。它一下把诗人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容完全体现出来。然而,这种情感,却又是通过诗人所处的鹳雀楼联系起来,实乃一大绝笔。要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它把诗人不懈追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王之涣可谓怀才不遇,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还将不断进取。而这两句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对偶却又不似有偶,实令人回味无穷。 纵观此诗,虚实相生,在行文方面,又竭尽腾挪跌沓之能事。从依山尽的白日,到入海流的黄河,处于一个较低的笔调。而后一下高昂,道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感情的最高点结束全文。如此后再反观前两句,便又有了新的体会:落日明天还会升起,黄河水在入海却又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就此不难发现,其实中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意境,等待读者慢慢咀嚼体会。 从王之涣的这首诗可以看到,虚与实是对立的统一,是“意象”与“意蕴”的交融。实以为有了虚的补充和丰富才实而不死,虚因为有了实的制约和引导才虚而不空。只有虚实相生,才能构成诗的意境,才能扩大诗的美学含量,也才能调动读者的欣赏活动这一艺术再创造的积极性,是他们想象的翅膀鼓翼而飞。 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绘画中的虚实相生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