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

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

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
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

第6卷 第3期教育学报

Vo l 6,No 32010年6月

Journal Of Educati onal Studies Jun 2010

收稿日期:2010 04 22

作者简介:李润洲(1965 ),男,汉族,聊城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教育理论促进教育改革的机制与条件研究 (课题批准号:

DAA090137)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

李润洲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教育理论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知识体系,有其 能 与 不能 。其 能 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需要实践者这个必要的中介,且其 能 的运作有其内在机制。明于此,对于教育理论,既不能拔高它,也不能贬低它,而是要正确地认识、评价与体察它。

关键词:教育理论;哲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G40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1298(2010)03 0011 05

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原先罩在教育理论上的光环被抹去,无论是对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的质疑乃至否定,还是流行的教育理论无用说,都需

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审视教育理论本身,看一看教育理论到底是什么,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又如何能,从而还教育理论一个真面目。

一、是什么:认识教育理论

有学者从理论的存在形态入手,认为教育理论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而表达出来的理性认识,是理性思考的产物,它以概括、抽象(程度可以不同)为其共同特征,而概括、抽象的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则构成其内部的层次和类型。[1]

有学者则从理论产生、发展的角度,认为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2]由此可见,在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上,有的把其理解为名词,有的则把其理解为动词。这些认识为我们洞悉教育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不过,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出发,对教育理论是什么仍有补充、完善的必要。比如,把教育理论视为名词,仅仅标定出教育理论所具

有的形式特征 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理性认识,而忽略了对这种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什么的回答;把教育理论视为动词,只是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阐明了教育理论是由具体到抽象,而忽略了教育理论自身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抽

离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其他社会因素(比如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的互动生成性。因此,回答教育理论是什么,不仅需要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给予透视,而且需要全面地认识静态、动态存在的教育理论。

从静态来看,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概念、判断与推理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对 好的教育 的探寻以及对教育行动的筹划。具体而言,静态的教育理论包含如下的内涵:(1)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之 真 的理性认识,也是人类教育认识史的结晶。有了教育,也就有了人类对教育的思考。这些思考经过时间的考验与洗礼,因其契合教育实践之 真 ,已不同程度地被实践者所接受与认同,比如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 、孔子的 因材施教 ,因其契合人的自主性与多样性而成为教育原则,而夸美纽斯的学校教育思想和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因其切合了工业社会培养大量人才的需求,已广泛地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自然,教育实践是不断变化的,原先那种适合当时教育实践的理论,会因教育实践的流变而逐渐减弱乃至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2)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之 善 的价值追问。教育理论不仅要探求教育实践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教育与社会、人的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而且还要持续地追问、探求 好的教育 ,并试图用 好的教育 导引、规范人们的教育行动,实现教育理想。可以说,教育理

12 教育学报2010年论通常蕴涵着一种 好的教育 的价值导向,这种价

值导向规范着人们应该做什么。比如 多元智能理论 的引入与传播,就对那种仅仅关注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智力的纸笔考试提出了挑战,从而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3)教育理论是对教育行动的筹划。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而确立什么样的目的,选取何种教育内容,运用哪些教育方法等问题,则需要根据教育理论,结合教育实践的具体问题给予解释与回答。比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要想获得人们的支持与认同,则需要把教育改革方案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之上。(4)教育理论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与推理所组成的逻辑系统。无论是揭示教育规律,还是言说 好的教育 ,抑或是筹划教育行动,教育理论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概念、判断与推理。概念用于说明某事物或现象是什么,判断是概念的展开与推演、变换与组合,推理则是从一个判断到另一个判断的论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理论的逻辑系统是教育理论区别于教育经验、教育主张或观念的外在标志。

从动态来看,教育理论是对特定的、具体的教育实践的抽象与概括。具体而言,动态的教育理论蕴涵着两层含义:其一,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与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这是事实,但实践并不能自动地产生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经验都难免带有特定实践的烙印,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正如杜威所言: 每一具体的经验在整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是它自己,决不会重复。从它的充分具体的性质看,它不提示什么教训,也不放射什么光明。 而 如果一个经验要在别个经验也可以适用,抽象是少不了的。 [3]可以说,理论之所以为理论,就是因为抽象与概括,诚如美国社会学家杰弗里 亚历山大所言: 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 [4]应该说,凡是理论都有点抽象、概括,而这种抽象、概括又是通过推演、论证形成的。其二,教育理论在社会诸因素的互动中发展自身。教育理论的表达不可能是研究者的内心独白,而只能是研究者与社会、历史、文化、现实的双向对话。现实的、具体的研究者不可能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之外发表意见,而只能在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之内陈述自己观点,从而使教育理论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二、 能 与 不能 :评价教育理论

从静态来看,无论是揭示教育实践之真的教育理论,还是言说 好的教育 的教育理论,抑或是根据教育理论所建构的教育实践原则与方法,都是通过概念、判断与推理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由此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追问教育理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等于问知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知识就是力量 ,而知识的力量则源于其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描述、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们行动的导引。就教育理论而言,教育理论的 描述 是通过语词符号对特定的教育事实、现象的刻画与呈现;教育理论的 解释 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的教育事实或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教育世界;而教育理论对人们教育行动的 导引 则是根据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教育实践的种种策略、模式与方法。

具体而言,作为知识体系的教育理论具有如下作用:其一,形成教育者的教育图景。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勾画、描绘了教育的实然与应然,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源于但又高于教育实践的教育图景。这些教育图景不仅是人们对以往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而且反过来也支配和指导人们如何去看待教育。人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存在,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看到什么、怎么看,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教育观念。这也是当我们戴上不同的教育有色眼镜(如 教育即上层建筑 , 教育即生产力 或 教育即生活 )时,教育实践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想深刻地洞察教育,教育者就需要学习、掌握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而各种各样教育理论的掌握与内化,则有助于形成教育者自己的教育图景。其二,提升教育者的教育境界。教育理论不仅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既定的教育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教育理论批判性、反思性的维度,能让教育者认识到现存教育实践的不足或缺陷,用一种 好的教育 引领、范导着教育实践,并进而塑造、提升着教育者的教育境界。其三,规范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支配下进行的,否则就是盲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是没有一定的体现人的行动目标、手段、策略的教育理

第3期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13

论,就不会有人的自觉行动。正如卡尔所言: 从事教育实践总是必须先有一种理论图式,这种理论图式同时又是构成这种实践的要素和理解其他人的教育实践的手段。 [5]

从动态来看,教育理论又有其 不能 。其 不能 具体表现为:首先,由于教育理论是对特定的教育实践的抽象与概括,当用这种抽象、概括的教育理论解释、观照教育实践时,教育理论自身就难免犯 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the fallacy of m isplaced con creteness)。所谓 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是怀特海在论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根据台湾学者杨士毅先生的解释,它包括两个涵义:其一,以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去解释具体的事情,或以更抽象的去解释更具体的。其二,把抽象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真实。[6]就教育理论而言, 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是指教育理论不管如何完整,都只能是对丰富的、整体的教育实践的部分揭示与展现,它不可能涵括整全的教育实践。这样,当用抽象的教育理论解释具体的教育实践时,不可能对教育实践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就会遗漏一些真实、具体的教育事实。而当把这种并不全面、客观的教育理论视为绝对真理时,就会犯 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

自然,教育理论的这种 具体性误置的谬误 不仅源于其建构的方法论依据,即把某种教育事实或现象从整全的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而且也是人的有限理性使然。前者表明由于研究者所秉持的特定方法和视角,任何教育理论的 结论 其实只是对丰富完整的教育实践的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的解读和认识,教育理论的绝对 客观性 从来都是不可获得的。在这个意义上,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是千真万确的。后者则表明教育理论作为人对教育实践的抽象、概括,是通过人的理性建构起来的,而人的理性却是有限的。教育研究者也不是全知全能的 上帝 ,其理性同样是有限的,并不能够通过其理性完全掌控教育实践之 真 ,教育实践之 善 与教育行动的完美 图案 。对于教育实践之 真 、之 善 与完美的 图案 来说,研究者借助人类的理性也许只能逐渐地逼近,而不能全然地把握。因此,教育理论只能是适合某个(些)教育实践的或然真理,而不是像数学公式那样的必然真理。

其次,既然教育理论是在社会诸因素互动中生成的,其发展、变化就难免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作为知识形态实存的教育理论并不是客观的、 价值中立 的陈述与表达。 知识与意识形态(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等等)的知识社会学关系至少意味着两个基本哲学结论:知识和价值终究是不可分的;知识和行动也是不可分的。 [7]福柯关于知识/权力的互动关系的论述也充分揭示出知识的这种令人失望的不纯品性。由于教育研究者也是生活于现实的社会人,他在理论言说时,常常隐含着一种个人的价值诉求,或是表达着某种社会阶层的利益偏好。教育研究者的这种主观性介入就决定了,任何教育理论的建构从某种程度上都带有研究者个人价值观、思想水平的烙印。确切地说,任何教育理论都可以看作是研究者自身在某种境域下的言说,因而都有其应用的边界,而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

如此看来,教育理论只能 给行动者提供相对于他的行动所意欲的结果来权衡这种并非所意欲的结果的可能性,并回答这个问题:以预定损失其他价值的形式达到所意欲的目的所 付出的代价 是什么?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所追求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都 付出 些代价或可能会 付出 些代价,所以任何有责任感的行动者的自我思考都不能忽略对于彼此对立的行动的目的和结果的权衡 (而)进行选择是他自己的事 。自然, 为使他做出决定,我们还能进一步提供的就是认识所意欲的东西本身的意义。 [8]也就是说,教育理论只能给实践者以行动选择的理由、行动本身的意义阐明和对教育实践的审慎筹划,除此之外,教育理论并不能为教育实践开出包治百病的药方,更不能僭越实践者的行动选择。因为教育理论不是对教育实践的绝对真实的反映或教育事实真相的拷贝,也绝不是到处可以照抄照搬的普遍真理。

三、如何能:体察教育理论

虽然教育理论只是对教育实践的不完全、甚至 片面 的描述、解释和筹划,它并不能完全符合、对应于某种具体的教育实践,但是教育理论仍能影响、作用于教育实践。不过,教育理论影响、作用于教育实践有着复杂的机制,明于此,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教育理论。

在某些理论者看来,教育理论似乎可以直接作用于教育实践,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形成了一定

14 教育学报2010年

的教育理论就必然会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其实,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必然要经过教育实践者这一中介,这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道理。但是,在自然科学观的误导下,这种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事实却被遮蔽了。比如, 作为一个提出了若干个学习律的科学家,爱德华 桑代克十分自信他能在不用观察教师教学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像桑代克这样的学者没有留心 如果护士不护理,医生便无法治愈病人 这句古老的格言。 [9]自然,当下,教育理论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置疑。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技能或教育方法时,其 能 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教育理论在没有变成实践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或技能时,还只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这种观念性存在的教育理论即使再完美,也只是镶嵌在文本中。那么,当把实践者嵌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时候,教育理论的 能 又是如何产生的?

一般而言,由于教育理论包括科学教育理论、规范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因此,教育理论 能 的实现途径也存在差异。对于科学教育理论而言,其 能 的实现是通过把科学教育理论所揭示的 教育是什么 与规范教育理论所揭示的 教育应该是什么 结合起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方法、技术与模式,从而实现其 能 。单纯的 教育是什么 的科学理论,倘若没有 教育应该是什么 的导引,并不足以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这是因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育实践,既不是只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是只遵循人的需要、意愿与想望,而是将人们的需要、意愿、想望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在遵照教育发展的规律的同时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是教育发展规律与人的需要、意愿、想望的统一。对于教育实践而言,认识、把握 教育是什么 是必要的,但是倘若 教育是什么 脱离开人的需要、意愿与想望,并不能导致现实的教育行动。对于规范教育理论而言,其 能 的实现则大致要经过如下步骤: (1)实践者对规范理论有意识的学习;(2)通过比较、选择与甄别,确立趋于肯定、表示赞同的态度;(3)吸收到自己的思想结构或认知结构之中;(4)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固定为人格等四个阶段。[10]规范教育理论一旦转化为实践者自己的教育追求与信念,并体现于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其 能 也就得到了表现。倘若规范教育理论还只是停留于口头的宣讲,并没有内化为实践者的教育追求与信念,那么其 能 也许只是体现在一些装点门面、华而不实的侈谈上。而对于实践教育理论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目的旨在指导实践者变革既有的教育事实,实现实践者所期望的教育状态,因此,这种教育理论常常表现为一系列的教育原则、模式与方法,以及对这些教育原则、模式与方法的理论论证。它是就某一(些)教育问题,综合运用科学教育理论与规范教育理论所给予的解释与阐述,给教育实践者以行动的目标、策略与方式。倘若实践者运用某种实践教育理论,经过教育实践,大体上引起或达成了教育理论所预期的教育效果,那么其 能 也就得到了体现。

质言之,直面对教育理论的诸多指责,作为理论研究者,自然需要反思、自省,并努力生产出符合时代要求、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与满足教育实践需求的教育理论,但也不可妄自菲薄,过于贬低教育理论,而应正确地认识、评价与体察教育理论自身。

参考文献:

[1]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

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2.

[2]王鉴,李定仁.对教育理论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

践,1995,(3):7.

[3]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9.

[4]杰弗里 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0:2.

[5]卡尔.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原理[M]//瞿葆奎.教育与

教育学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59.

[6]杨士毅.怀德海哲学入门:超越现代与后现代[M].台北:

扬智文化事业有限股份公司,2001:148.

[7]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154.

[8]马克斯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9:4 5.

[9]埃伦 康德利夫 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

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34.

[10]陈泓,王长乐.试论教育理论向教育观念转化的演进机

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1):109 110.

第3期教育理论的哲学审视15 On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Theory

LI Run zho u

(Sch ool of T each er Education,Zhejiang Norm al University,Zh ejiang Jinhu a321004,Ch ina) Abstract:Educational theor y is a com plex and dev elo pmental know ledge system.It has its can and

can t .Its can cannot be realized directly.Instead,it needs practitio ner as necessary agent,and its op eration has its internal mechanism.T her efore,w e should neither o verstate nor play dow n educatio nal the o ry.We sho uld understand,evaluate and pr actice educational theory in a r ig ht w ay.

Key words:educational theory;philoso phical analysi

(责任编辑 李 涛 唐 英) (上接第10页)

Educational Reform in Taiwan and O ur Curriculum Reform

WANG Ce san

(Beijing Norm 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A curriculum reform in T aiw an w as consider ed as failur e sev eral years ag o,w hich aro used sharp criticism from all quarters of the Taiw an so ciety. Our curriculum refo rm is startling ly similar to it.We sho uldn t and ther e is no need to make simply analog y betw een the tw o reforms.H ow ever,if w e draw an appro priate analogy betw een the tw o,think carefully the im po rtant questions it set forth and learn fro m the ex perience,it w o uld hav 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ex am ining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and it w ould also hav 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pedag og y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theories.

Key words:analo gy;sim ple analogy;scientific analogy;the developmental law s o f educatio n itself

(责任编辑 郭 华 唐 英)

首届 北京师范大学-密歇根大学 高等教育论坛举行

2010年5月6日~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北京师范大学-密歇根大学'高等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钟秉林校长会见了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四位教授Stephen Desjar dins、Janet Law rence、Brian M cCall、M ichael Bastedo,周作宇部长、毛亚庆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40余名高等教育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生全程参加论坛,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校同仁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届论坛以 学术生态优化与学术能力提升 为主题,包括教师发展与培养、学术生态化的经济影响、学术职业与学术伦理、学术团队管理、学术质量评价等专题。全球视角、直面难题、坦率挑 刺 、合作创新,是本次论坛的特点。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两校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学术交流,拓展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扩大教育学科国际影响力和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积极探索和有效举措。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答: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λ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λ 2 简述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答:唯物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就是意识得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λ第一种形态就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得第二个形态就是近代得形而上学唯物主义。λ λ第三种历史形态就是现代得辨正唯物注意与历史唯物主义。 3 简述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 答:唯心主义哲学得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得本源就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λ第一种就是主观唯心注意。它得特点就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得本源。 λ第二种就是客观唯心注意。它得特点就是把某种脱离人得“客观精神”瞧作世界得本原。 4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就是什么? 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与存在得根源有两个方面: λ认识论根源就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得可能。人得认识并不就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得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得、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得泥坑。 λ唯心主义产生与存在得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得作用提供了条件。②在阶级存在得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得、反动得阶级得支持与利用。 5 马可就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得唯物主意哲学得主要缺陷就是什么? 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瞧作就是孤立得静止得、不变得。 ③具有不彻底性。 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产生就是哲学得革命变革 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得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结合与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得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得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得关系问题。 7 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得发展 答:唯物主义物质观得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得阶段: 第一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得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得实物。 第二到了近代,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得物质观。λ 第三λ辩证唯物主义得物质观。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影射、反映。 8 简述运动就是物质得根本属性,简述物质与运动得关系 答:①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就是标志世界上一切实物与现象变化与发展得过程。 ②物质就是运动着得物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③物质就是运动得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得运动 9 简述运动与静止得辩证关系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得错误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就是运动得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一下两点涵义: 第一λ指在机械运动形式下,相对于某一参考系,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第二就是指一事物处于变量过程中,未发生质得变化。λ 运动与静止得关系: λ第一运动与静止就是对立得,表现在运动就是无条件得,静止就是有条件得。 第二λ运动与静止又就是统一得,表现为运动与静止得相互依赖与相互渗透。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得错误就是割裂运动与静止得辩证统一关系。前者夸大事物得运动与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d、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办法: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有了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21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021年西方哲学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兄弟院校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考研真题及详解 导言 0.1 复习笔记 一、西方哲学史 1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 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 1哲学问题 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 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 (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3)哲学,它像自然科学一样诉诸理性,但又像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作为其希图实现的理想,如果说宗教是信仰的世界观,则哲学就是理性的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问题的特点 (1)哲学问题有历史性的特点,就哲学这门学科而论,有一些一般性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然会关注的。 (2)哲学问题有时代性特点,由于小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因而就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问题。 (3)哲学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它不仅关注终极关怀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理想。 三、哲学史 1哲学的基本特征

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1.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1.“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句歌词反映了(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这句话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③符合题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非辩证关系问题,①错误。②是正确的,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故③⑤错误,④正确。 3.2016年12月14~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经济工作的规划。从哲学角度来说,这体现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经济工作的规划,在哲学上就是要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现代西方哲学考试真题及答案要点

1?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理性主义传统的肇始者加以批判,在什么意义上他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恰当的?(20分) 2?分析杜威的有用就是真理”的思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20分) 3.试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20分) 4?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性质和意义的不同理解。(20分) 5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说明我们和传统文化的关系。(20分) 答案要点: 1.答:尼采指出传统理性主义消极的意义:把某种外在的权威绝对化,苏格拉底以来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忘记了或有意识掩盖了它们也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把它们当成世界自身的本质,造成对生命本身的敌视而不是提升生活。为理性所支配的思想和文化使人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变成一架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的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0分)尼采并不是提倡非理性主义,而是让人们认识到知识或理性的限度,

理性主义可能本身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10分) 2.答:杜威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 它们的真理性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杜威认为任何 思想、概念、理论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是理性发明的解决疑难困境的方式和工具。工具无所谓真假,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不经济之分。如果它们对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误。(10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强调行动、实践、注重功效是实用主义的显著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等价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把获得最实用、最现实的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的实用主义被人们接纳和认同,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实用主义盲目追求“实际”、“务实”,把关注的焦点落到了物质利益和短期回报上,致使一些人从个人私利出发,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10分) 3.答:自为的存在,其本质不是既定的,没有什么先定的本性。人的存在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人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取决于他主观上的设计、筹划和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谋划和自我造就的存在物。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塑造自己, 成为他愿意是的那种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遭遇他们 自身,出现于世界之中,然后界定他们自己,成为他们自己所创 造的东西。(10分) 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说他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说人是自由的,人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 本问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只有经过专门家加工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指人的精神或意识;存在这里是指物质和自然界。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三种形态。它们是: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这是指在人类早期生产和科学均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对人们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世界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当作世界本原的哲学。例如古希腊有哲学家把水当作万事万物的本原;也有哲学家把水、土、气、风当作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有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是到了近代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本原的哲学。 (3)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生产和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都发展了的条件下,由马克思所创立的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不同点(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西方哲学期末考试试题

西方哲学 一、名词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 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 判浪潮中形成的。世纪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世纪末至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 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 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换言之,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 世界的揭示。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格森。 工具主义: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 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 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现象学:现象学是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本世纪初德国哲学和本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此在: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 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 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 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它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推动下对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 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海 德格尔、萨特等。 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 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 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唯意志主义:把人的意志至于人的理性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意志全 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唯意志主义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得本体论,而且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 式,因此唯意志主义可看作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 .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进报》上。1878年7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反社林论 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中译文约24万字,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编《政治经济学》的第2部分"暴力论"、第3部分"暴力论(续)"、第4部分"暴力论(续完)"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 反社林论 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加剧。这时,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积极支持俾斯麦政府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宣扬各种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和折衷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在这种严酷的斗争形势下,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接近社会主义,却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他们构造种种"体系",冒充最新的科学来同马克思主义对抗。当时柏林大学的讲师E.杜林(1833~1921),就是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露骨地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地发展,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其中暴力论是杜林反动的唯心史观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该文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物就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有新的结构与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与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就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与功能已不适应环境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就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就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就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与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就是理解这些规律与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 2、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a、内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与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含义,一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就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联系: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就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c、作用:同一性,第一,同一性就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就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与发展的趋势。斗争性,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就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d、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就是说人在规律面前就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就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办法: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有了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手段。一般来说,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就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也就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自唱借机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