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绪 论

0.绪 论

绪论

一、瓦斯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瓦斯地质学是从地质角度研究煤层瓦斯赋存、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的自然规律,为煤矿生产建设和能源开发服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煤层瓦斯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瓦斯的生成、运移、赋存和富集,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瓦斯地质学科把瓦斯研究和地质研究密切地结合起来,运用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煤矿开采方面的技术理论,研究煤层瓦斯的赋存条件、运移和分布规律以及矿井瓦斯动力现象。瓦斯地质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煤田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煤岩学、煤化学、岩石力学、数学地质、地质力学以及采煤学、通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瓦斯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瓦斯的形成

从地质角度认识煤层瓦斯的成因和形成机制,并把瓦斯的形成与成煤过程、成煤物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2.瓦斯赋存的地质条件

着重研究影响瓦斯运移、排放和保存的地质因素,特别是研究瓦斯富集的地质条件,以便从而掌握瓦斯的赋存和分布规律,为瓦斯预测提供依据。

3.煤和瓦斯突出的地质条件

煤和瓦斯突出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瓦斯地质学着重考查各种自然因素在瓦斯突出中的作用,即着重研究瓦斯突出发生的地质条件,为瓦斯突出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4.瓦斯危险性预测

主要包括瓦斯含量预测、瓦斯涌出量预测和瓦斯突出预测三个方面。

瓦斯地质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煤矿生产的需要将促使瓦斯地质研究不断深入,不断提高科学预见性。

二、瓦斯地质研究对煤炭工业的意义

瓦斯地质学之所以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不仅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更重要的它是煤炭工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瓦斯地质研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对于提高煤炭工业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1.合理进行矿井设计,提高投资效益

勘探阶段必须查明各种开采技术条件,作为矿井设计的依据,而瓦斯资料是开采技术条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系统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分析瓦斯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进而预计矿井瓦斯涌出量,这对矿井风量的确定,通风系统和通风方式的选择等将起重要作用,将直接影响到矿井设计的合理性。如果缺乏瓦斯资料和瓦斯地质分析,一旦确定的矿井瓦斯等级偏低时,矿井设计中各项通风设施就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致使矿井刚一投产就得被迫改造或延误投产时间。反之,如果确定的矿井瓦斯等级偏高,则会增加矿井初期投资,造成浪费。

2.提高防突效果,确保煤矿安全

目前我国已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二百多对,其设计年生产能力占全国年产量的1/10。由于事先还不能准确地判断突出的范围和地点,因而直接影响到采取措施的针对性。同时,由

于采取措施耗工、费力,致使这些矿井掘进速度减慢,生产效率降低,有些矿井长期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束缚了矿井生产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煤矿的经济效益。

国内外资料表明,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区域仅占矿井全部采掘面积的10%~20%。若开展瓦斯地质和瓦斯突出预测研究,不仅可减少这些矿井防突技术措施的工程量,从而提高矿井经济效益,而且将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3.为利用瓦斯资源提供依据

瓦斯是矿井的有害气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通过矿井瓦斯抽放,可使其变害为利。我国抚顺、阳泉等许多高瓦斯矿区都建立了专门的瓦斯抽放和利用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的预抽措施,减少了矿井瓦斯灾害。

由于瓦斯分布是不均衡的,为了合理布置抽放工程,提高抽放效率,保证瓦斯供给,必须查明瓦斯赋存的地质条件,查明与其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这也是瓦斯地质研究的任务之一。瓦斯地质研究的意义不止于此。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瓦斯地质的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将为煤炭生产提供更准确、更完整的瓦斯地质资料。

三、瓦斯地质学科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瓦斯地质学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在煤炭工业的发展中产生和兴起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需要,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矿井设计部门要求勘探报告中有瓦斯资料,并提出矿井瓦斯等级,作为设计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1953年我国建立了最早的煤炭研究机构——抚顺煤矿安全研究所(今煤炭科学研究院抚顺研究所前身),曾以瓦斯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进行了勘探钻孔瓦斯取样手段的研究,并在勘探部门推广使用双层岩心管、集气罐采样方法,使勘探期间从钻孔中取瓦斯样成为可能。

为找出瓦斯涌出的规律,抚顺研究所在抚顺矿区考虑台等矿编制了瓦斯涌出量预测图,总结了该矿区的瓦斯变化梯度。

20世纪60年代初,为掌握瓦斯赋存规律,抚顺研究所在对峰峰矿区各矿井进行瓦斯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分析勘探和矿井的地质资料,肯定了瓦斯赋存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

1965年,在煤炭工业部杨力生高级工程师的倡导下,焦作矿务局在焦西矿进行了瓦斯涌出量预测研究,发现了断层附近瓦斯涌出呈现驼峰现象的规律,并划出了瓦斯集中涌出带。与此同时,北票矿务局也总结了瓦斯突出与地质构造、火成岩、煤质等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用地质指标进行瓦斯突出区域预测的方法。

初露锋芒的瓦斯地质工作在十年动乱中中断。

70年代以后,瓦斯地质研究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72年,四川矿业学院、南桐矿务局开始将地质力学的观点应用于瓦斯突出分布的研究。随后,四川天府、华蓥山煤矿,贵州六枝矿务局以及重庆煤矿研究所、重庆大学和焦作矿业学院等单位,进一步应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对煤与瓦斯突出进行了分析研究。

1978年,煤炭工业部科技局委托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矿务局在焦作召开了我国煤炭历史上第一次瓦斯地质专业学术讨论会。会议的有关专题总结和学术论文反映了当时瓦斯地质的认识水平,是我国瓦斯地质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会议的一致结论是:(1)瓦斯分布和瓦斯突出分布是不均衡的;(2)这种不均衡性与地质因素有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展瓦斯地质工作的必要性。

1982年6月,在四川省化蓥市天池煤矿召开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预测预报第三次科研工作及学术交流会议上,焦作矿业学院瓦斯地质课题组提出了“地质条件控制瓦斯突出分区分带”的观点和“瓦斯-地质区划论”。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强调了煤层围岩对瓦斯突出起主要的区域性控制作用。他们不分别提出了瓦斯突出预测的地质指标。

1983年以后,瓦斯地质研究工作有了更快的发展,从主要对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发展到以瓦斯突出预测为主体的研究阶段。焦作矿业学院在丰城和萍乡矿区,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在渣渡矿区,南桐矿务局在鱼田堡煤矿,河南省煤炭科学研究所在安阳龙山矿的研究成果,以及许多现场单位的研究成果都十分可喜。他们不仅提出了突出预测的地质指标,同时还进行了突出预测的实践检验,取得了实际效果。

自1983年开始的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项目,对我国瓦斯地质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编图工作不仅将我国的瓦斯地质资料作了第一次系统的整理,而且培训了一批从事瓦斯地质研究的技术人员。

1983年煤炭工业部颁发的《关于加强瓦斯地质工作的通知》,是我国瓦斯地质工作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加快了瓦斯地质工作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明确了瓦斯地质是煤矿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还将此项工作列入了煤矿安全法规——《煤矿安全规程》。

1985年8月,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瓦斯地质》刊物的创办,有关院校开设瓦斯地质课并开始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等,都标志着瓦斯地质学科正在迅速发展。

上述表明,瓦斯地质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已成为事实。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采矿技术条件和瓦斯地质条件多样化,瓦斯地质工作有着广阔的前景,瓦斯地质学科将会随着科研与煤矿生产的密切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

绪论 本章小结

绪论 本章小结 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出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 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哲学经济学、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 就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拓展、科学的进步而 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 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它 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 论特征。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 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其科学 性表现为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 认识世界,接示了自然界和认类社 会的发展规律。它的科学性和实践 马

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都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他提供研究的方法,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存在的方式。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点,物质生产、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的实践使自然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

研究生绪论写法

研究生论文写作要有条理清晰的组织结构,特别是“绪论”,通常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重要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以适度铺陈研究的相关背景与论文的组织结构。 研究生写作论文时必须要“慎始”,尤其是“绪论”务必要能直接申明自己的“研究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且须切合研究主题的重要意义,并能与“结论”前后相互呼应,方能收到“凤头豹尾”的效果。因此,研究生进行“绪论”的论文写作之前,最好先广泛的阅读与观察,并从日常生活问题解决的一般想法之中,寻找所关注的研究主题或是方向,并找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研究主题,以及重要的研究启示。而且,如果研究题目新颖且丰富有重要价值,“绪论”要贴切,才能合乎研究题目。特别是“绪论”开头要能扣紧题目且华丽动人,方能显现出引人入胜之效,进而导入清晰简洁的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如此,研究主题才能透过概念界定与概念释义,彰显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笔者特别在本章第一节指出论文写作学术之旅的“第一道迷宫关卡”:绪论之研究目的不清或研究问题不明的“迷魂阵障”关卡。该“迷魂阵障”包括各种相关迷障歧途与苦海困境,例如:一,研究动机背景交代不清;二,未能说明研究的重要性与价值;三,未能清楚说明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四,概念释义不当与研究范围不明确。这些有关“绪论”的种种迷障歧途与苦海困境,均有待研究生一一克服,才能顺利通过论文写作学术之旅的康庄大道。 --论文检测专家教你写论文-如何写绪论一般的绪论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确立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一般作者在引言写作中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 1)文不着题,泛泛而谈。 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

绪 论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内容提要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建设中国新文化的历史任务。他在《维新历史观的破产》中昭告世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94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再次指出,共和国建立后要“有系统地和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国防建设工作”。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上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文化复兴和繁荣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首先,在于文化事业从少数人掌握、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转变为由多数人掌握、为全体劳动人民服务,因而极大地解放了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生产力。其次,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因此中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囿于国际国内条件和自身经验的不足,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严峻和经济建设任务的繁重,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出现了一些缺憾和不足。到了“文革”时期,随着政治动乱的出现和升级,长期在中国社会中潜藏的文化惰性一齐迸发出来,并极力以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面目出现,混淆视听,蒙蔽了许多幼稚青年和真心拥护革命的人们。这个时期出现了无数文化观念上的颠倒错乱,比如把实现现代化的社会要求误解或歪曲为资本主义复辟,把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观念误解或歪曲为修正主义的观点,把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当作“伪科学”来加以扫荡。相反,却把封建地主阶级的“血统论”当作阶级论加以宣传,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当作组织纪律加以贯彻,把践踏民主法制当作“造反有理”的革命行动加以提倡,把封建株连当作划分阶级阵营加以推广。这些文化观念上的颠倒错乱,不应看作是哪一个人的偏见或失误,而应该进行民族文化的自我反省。当然,也要看到,“文革”的迷雾只是一种暂时的历史倒退现象,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生存和发展这一事实本身就决定着中国文化不断进步的总的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领导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共产党,终于通过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而从“文革”的迷雾中走了出来。 二、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讨论,表现出以往的文化研讨所不曾有过的崭新内容和独特性质,它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之一是现实性;特点之二是广泛性;特点之三是世界性。正因如此,80年代的文化热,显而易见带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它以多维视野反省中国文化,审视世界文化,承认世界文化是多元并举、互为补充的整体格局,并力图通过痛定思痛的自我反省和突破框囿的大胆求索,为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好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并进行全社会的动员和启蒙。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80年代“文化热”支持、赞助了改革开放,促进了文化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但是80年代文化讨论中也发出了一些与时代精神不甚协调的音调。诸如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复兴儒学论。文化讨论中还出现了“西体中用”论,“新启蒙”论等种种不同主张,对此应作全面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事情很清楚,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和理性来指导。如果用种种错误的、偏激的方式来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工作,不仅会在思想上、理论上引起混乱,而且会在实践中形成错误的导向,把一些学识尚浅、判断力不强的青年人引向歧途,为害匪浅。平实而论,错误的东西必须为正确的东西所取代,情绪化的东西终归要由理性匡正,非科学的东西必依归于科学。错误的非科学非理性的东西毕竟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政策。因此,用理性的头脑、客观冷静的眼光来审视新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无论对于文化学者还是青年一代,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20世纪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20世纪90年代之初,江泽民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0绪论练习题与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 19 世纪四十年代 B.19 世纪五十年代 C.19 世纪六十年代 D.19 世纪七十年代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思想 D. 理论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6.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 舞台 C.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实事 C.阶级性 D. 科学性 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心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新代 B. 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 D. 与时俱进 10.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绪论

绪论 1、护理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 A、进行临床诊疗技术的科学 B、从属于医疗的辅助科学 C、从事病员生活护理的科学 D、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E、以技术操作为主的专门科学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应用学科。 2、小冬,4岁,因急性传染性肝炎住院治疗,现虽然病情好转,因无家长陪护仍哭闹不止,食欲不振,病儿何种需要未得到满足 A、生理需要 B、自尊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E、爱与归属的需要 参考答案:E 试题解析: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①生理的需要:个体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个体需要有保障、受保护、有安全感、生活稳定。③爱与归属的需要:个体渴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希望爱与被爱,与他人友好相处。④尊重的需要:有自尊、被尊重他人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体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理想。此题正确答案为E 3、半坐卧位常用于 A、行颅骨牵引者 B、十二指肠引流者 C、肛门部位检查者 D、呼吸困难者 E、产妇胎膜早破时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半坐卧位的作用: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于呼吸肌的活动,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引流腹腔渗液至盆腔,减少炎症的扩散和毒物的吸收;减轻切口缝合部位张力,减轻疼痛,因此选D 4、组成护理程序框架的理论是 A、应激与适应理论 B、人的基本需要论 C、系统论 D、信息交流论

E、解决问题论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护理程序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很多理论,主要有一般系统论、基本需要层次论、信息交流论、应激与适应理论、Roy的适应模式和Orem的自理模式等。一般系统论是护理程序的理论框架 5、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一门 A、进行临床诊疗技术的科学 B、从属于医疗的辅助科学 C、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D、从事病员生活护理的科学 E、以技术操作为主的专门科学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护理学是生命科学中综合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应用学科。(《急救包》上册第4页) 6、当个体发生疾病时采取的第二线防卫是 A、生理防卫 B、心理防卫 C、自我帮助 D、减少压力的生理性影响 E、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第一道防卫——生理防卫和心理防卫:生理防卫包括遗传素质、身体状况、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等。心理防卫是指心理上对应激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如焦虑、否认、忽视、压抑、转移等。第二道防卫——自我帮助:当应激原较强,应激反应严重,而个体第一道防卫相对较弱时,就必须采用自我帮助来对抗和控制应激反应,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第三道防卫——专业帮助:第二道防卫失败,就必须及时寻找帮助,由医护人员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健康教育等,以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心身疾病的痊愈。 7、人们面临细菌感染压力时的第三线防卫是 A、健全的免疫系统 B、评估自身的健康状况 C、请医生、护士治疗 D、向家属求助 E、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第一线防卫——生理与心理应对:机体避免与应激原接触,并对身心做出调整,增加对应激的抵抗力。第二线防卫——自立救助:主要内容包括正确对待问题、正确对待情感、利用可能的支持力量、减少压力等。第三线防卫——专业辅助:个体寻求医护人员的帮

(完整版)00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绪论

绪论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关于生物化学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 B .生物化学是生物与化学 C .生物化学是生物体内的化学 D .生物化学研究对象是生物体 E .生物化学研究目的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2 .关于分子生物学叙述错误的是 A .研究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B .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C .研究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 D .研究对象是人体 E .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关于生物化学的发展叙述错误的是 A .经历了三个阶段 B . 18 世纪中至 19 世纪末是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C . 20 世纪前半叶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D .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是分子生物学时期 E .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在动态生物化学阶段 4 .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 B .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C .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D .基因信息传递 E .基因信息传递的调控 5 .我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A .生物分子合成 B .免疫化学 C .蛋白质变性和血液分析 D .人类基因组计划 E .人类后基因组计划 6 .我国生物化学家刘思职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A .生物分子合成 B .免疫化学 C .蛋白质变性和血液分析 D .人类基因组计划 E .人类后基因组计划 7 .我国生物化学家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是在 A .公元前 21 世纪 B . 20 世纪 C . 1965 年 D . 1981 年 E . 2001 年(二) B 型题 A .生物分子合成 B .免疫化学 C .蛋白质变性和血液分析 D .人类基因组计划 E .人类后基因组计划 1 .生物化学家刘思职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2 .生物化学家吴宪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3 . 1965 年我国生物化学家做出贡献的领域是 A . 20 世纪 20 年代 B . 1953 年 C . 1965 年 D . 1981 年 E . 2001 年 4 .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在 5 .我国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酰 tRNA 是在 6 .国际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是在 7 .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是在 A . 20 世纪 50 年代 B . 20 世纪 60 年代 C . 20 世纪 70 年代 D . 20 世纪 80 年代 E . 20 世纪 90 年代 8 .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9 .重组 DNA 技术的建立 10 . PCR 技术的发明 1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

传热学1章绪论总结问答题及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热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单位:W 热流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W/m2 对流换热: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流体与固体壁面间产生热量传递的过程 传热过程:热流体通过固体壁而将热量传给另一侧冷流体的过程 二、解答题和分析题 1、热能、热量、热流量与热流密度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热能:物质所具有的内动能(广延量,物质的微观运动属性。单位:焦耳J。 热量Q:系统与外界依靠温差传递的能量(过程量。单位:焦耳J。 热流(量)φ:单位时间通过某一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单位:瓦特w 。 热流密度q:通过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单位:W/m2。 相互关系:其中是时间 2、描述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或(热量的传递有哪三种基本方式?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这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为: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1)导热和热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2)导热和热对流的联系是:在发生热对流的同时必然伴随有导热。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3)热辐射指由于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注意:若考试是“对流换热”则把“热对流”的定义换成“对流换热”

3、“热对流”与“对流换热”是否为同一现象?对流换热是否属于基本的传热方式? 答:热对流与对流换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现象,其区别为: 1)热对流是由于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由于流体质点间的紧密接触,热对流也同时伴随有导热现象; 2)而对流换热必然具有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相对运动,工程中流体与温度不同的固体壁面因相对运动而发生的传热过程称为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是导热和热对流这两种基本传热方式的综合作用 4、导热系数、表面换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分别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性能优劣的系数,是一种物性参数,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数值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材料,其值还与温度等参数有关。单位 表面换热系数不是物性参数,它与流体物性参数、流动状态、换热表面的形状、 大小和布置等因素都有关。单位:,是过程量。 传热系数k: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数值上等于冷热流体温差1℃,传热面积为时的热流量的值。单位,不是物性参数是过程量。 5、保温瓶散热过程分析。 热量从保温瓶内的热水散失到周围环境中去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答:(1热量由热水通过自然对流换热传递到内层瓶胆的内壁; (2通过内层瓶胆的导热,热量由内层瓶胆内壁传到其外壁;

绪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 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 2.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机制、速率、趋向及物种的 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以及适应的起源等方面的学科。 3.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不同的生物,甚至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 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 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此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鲸、海豚等和鱼 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形都和相似。 4.趋异进化(divergent evolution):有些生物虽然同出一源,但在进化过程中在不 同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变得很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趋异进化。 5.用进废退: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 6.获得性状遗传:用进废退的器官变化是可遗传的。 二、问答题 1、试述达尔文进化认的主要思想和形成过程 提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遗传、自发变异、繁殖过剩、生存斗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共祖。其主要论点是自然选择下的物种起源与渐进进化. 2、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提示:新达尔文主义学说 1)约翰森的“纯系说”(pure line theory): 纯系:从一个基因型纯合的个体自交所得到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一的。生物的变异可分为遗传的变异(基因型)和不遗传的变异(表现型)。在基因型混杂的群体中选择是有效的,但是在纯系中,不同个体所表现的差异是表现型的,是不遗传的,所以在纯系内继续选择无效果。 2)摩尔根的“基因论” 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照一定频率必然发生的,它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没有必然联系。认为这种变异一经发生就以新的状态稳定下来,因此获得性状是不遗传的。新达尔文主义通过对基因研究揭示遗传变异机制,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主要缺陷。同时又通过遗传学手段

绪论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D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 D、心理现象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B A、间脑 B、脊髓 C、延脑 D、中脑 3、从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B A、语言 B、制造工具 C、劳动 D、直立行走 4、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A A、反映 B、感受性 C、意识 D、感应性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的。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4、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5、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6、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它们是近代哲学思潮和。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主要流派的主要思想。 2、简述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3、简述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4、什么是神经元和突触? 第一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动态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值、过程 3.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活动是心理过程和革新心理的总和 4.观察法在自然生活下有母的有计划的考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已好研究其心理活动 5.自然实验法实验者有母的的空吃某些条件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 6.测验法又叫心理测验是指利用制定好的测量量表研究能力心理特征和某些反面的心理活动的犯法 7.调查法研究者根据理定的调查提纲或易达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者或者相关人员将活动结果整理或者文字总结精心心理分析的一种犯法 二、填空题 1. 心理学的英文写法为“psychology”,它是由两个古希腊文字:“psyche”和“logos”所组成。“psyche”的含义是“心灵”、“灵魂”;“logos”的含义是“讲述”或“解说”。“psyche”和“logos”合起来就是“(对心灵的讲)”。 2.心理现象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3.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绪论

绪论 Preface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人们通常将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所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1.初期阶段(18世纪—20世记初) 生物化学的研究始于18世纪,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20世纪初期。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2.蓬勃发展阶段(从20世记初—20世记中期) 主要在营养学,内分泌学,酶学,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3.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从20世纪中期至今)

主要有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继续发展,重点进入代谢调节与合成代谢的研究。 另外,显著特征是分子生物学的崛起。DAN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遗传密码的破译,重组DNA技术的建立等。 20世纪末始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生命科学中的又一伟大创举。 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为重点之一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迅速崛起。当前出现的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领域。 阐明人类基因组功能是一项多学科的任务,因而产生了一门前景广阔的新兴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我国科学家对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报告 绪论

报告绪论.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第一章:绪论 生产实习是大学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很是重视,每年都批下大批资金安排各专业学生到各个工厂参观实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巩固课本知识,让我们了解工厂的一些基本运作过程,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专业也不例外,开学前10~~12周学校就安排我们专业的同学参加生产实习,于是我们200多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陈志浩老师、张海涛等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到了洛阳一拖分别参观实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通过我们自己的参观,还查找各种图书资料以及到网上搜寻相关资料,使我们的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完善,并能顺利完成本篇实习报告,所以本篇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章。 第一部分:实习目的 对于本次实习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同时专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培养我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学习后面的课程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此次实习我们要达到以下几点:1:通过下厂生产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必须的感性知识和使学生叫全面地了解机械制造厂的生产组织及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础的生产实际知识,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在实习期间,通过对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分析,以及零件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机床,夹具量具等工艺装备,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3:通过实习,广泛接触工人和听工人技术人员的专题报告,学习他们的好僧产经验,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学习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贡献精神。 4:通过参观有关工厂,掌握一台机器从毛坯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设备选择和车间布置等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5:通过记实习日记,写实习报告,锻炼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问题以及搜集和整理技术资料等方面的能力。二、实习内容(1)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生产线布局、技术装备;(2)记录零件设计和制造工艺及设备;(3)掌握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及方法(4)了解切削刀具方面的知识,熟悉常用刀具的结构、选择、用途等(5)了解机床和数控系统的知识,特别是加工中心等典型的数控设备(6)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方法(7)熟悉、巩固铸造工艺及设备方面的知识巩固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加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增加我们的知识面,在实习中我们了解工厂的一些基本运作过程,对机床的结构和其加工方法以及控制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部分零件的加工工艺有个较详细的了解为今后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们更重要的是巩固我们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自己真正学到了多少东西,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讲绪论 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

课程设计绪论与总结模板

1 绪论 1.1 本设计的内容及意义 本次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之后而进行。此次的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各课程及相关的应用绘图软件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其目的在于: 1.巩固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性的检验; 2.加强我们查阅资料的能力,熟悉有关资料; 3.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设计方法,培养我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对气门摇臂轴支座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使我们在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工艺方案论证,机械加工余量计算,工艺尺寸的确定,编写技术文件及查阅技术文献等各个方面受到一次综合性的训练。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 5.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拟定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结构设计,初步具备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并能保证加工质量的专用夹具的能力。 6.通过零件图,装配图绘制,使我们对于AutoCAD绘图软件的使用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为:首先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气门摇臂轴支座的二维零件图,然后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等确定生产类型,经分析本次设计的零件年产量为10000件,属大批量生产。其次进行工艺分析,确定毛坯类型和制造方法,气门摇臂轴支座的材料为HT200,拟采用以铸造的形式进行毛坯的制造,并确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完成机械加工工序设计,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最后,对某道加工工序进行夹具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的设计。 总结 到此为止,在自己三个月的努力后顺利完成了气门摇臂轴支座的机械制造工艺及其夹具设计。从刚开始对制造工艺只有一点感性认识到现在已熟悉制造工艺的国内外现状及趋势,能对工件确定合理的工艺方案,对零件的设计制造,机床设备的选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及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说明有了较为深刻的领会,同时对根据加工工艺设计相应的夹具体也较清楚。 在本次设计中,要用到许多基础理论,由于有些知识已经遗忘,这使我们要重新温习知识,因此设计之前就对大学里面所涉及到的有关该课题的课程认真的复习了一遍,开始对本课题的设计任务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也有了设计的感觉。同时,由于设计的需要,要查阅并收集大量关于机械制造方面的文献,进而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都提高了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次设计还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些使我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增强。可以说,毕业设计体现了我们大学四

绪论

1.绪论 1.1连续铸钢工艺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1.1.1 连续铸钢生产工艺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早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贝塞麦就提出了连续浇铸液态金属的设想,随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是终因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低,限制了连铸的成功。现代连铸工艺的奠基人——S.荣汉斯提出并发展了结晶器振荡装置之后,才奠定了连铸在工业上应用的基础。1950年荣汉斯和曼内斯曼合作,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浇铸5t 钢水的连铸机。19世纪60年代后,连铸进入稳步发展时期。70年代以来,连铸生产技术围绕提高连铸生产率,改善铸坯质量,降低连铸能耗这几个中心课题,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连铸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对铸坯质量设计和质量控制方面到一个新的水平,已逐步实现连铸坯热送和直接轧制,由于这一新工艺能够大幅度地降低能耗,缩短生产周期,因而已成为目前连铸发展的主要方向。 1.1.2 连续铸钢生产工艺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和应用连铸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就进行过连铸方面的试验研究。进入20世界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来,宝山钢铁公司和鞍山钢铁公司分别在1989年和1990年投产了从日本引进的大型双流板坯连铸机。国家对发展连铸技术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连铸生产和建设成为我国钢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政策。 1.2连续铸钢生产工艺 1.2.1 连续铸钢生产工艺简介 连续铸钢与普通模铸不同,它不是把高温钢水浇铸在一个个钢锭模内,而是将高温高水连续不断地浇铸到一个或一组实行强制水冷带有:“活底”的铜模内。待钢水凝固到具有一定厚度的坯壳后,则从铜模的另一端拉出“活底”,这样铸钢坯就会连续从铜模下口被拉出来。这种使高温钢水直接浇铸成钢坯的新工艺,就是连续铸钢。它完全改变了在钢铁生产中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模铸—开坯”工艺,大大地简化了从钢水到钢坯的生产工艺流程。 1.2.2连续铸钢的工艺流程 连续铸钢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是由炼钢炉炼出来的合格钢水,经盛钢桶运送到浇铸位置,通过中间罐铸入强制水冷的铜模—结晶器内。结晶器是无底的,在铸入刚水之

0绪论

绪论 一淡水鱼类养殖的内容和意义 淡水鱼类养殖是淡水渔业(内陆水域渔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通 过经营管理,使各类内陆水体能够生产更 多更好的鱼产品。淡水鱼类养殖按其水体的类型 ?可分为 按其水体的类型,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与河道养鱼和稻田养鱼等。 根据经营方式又可分为粗放养殖、半集约、集约及高度集约化养鱼等四种类型。 ?粗放养殖 也叫粗养,是指在单位水体上投 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只放养,不施肥,不投饵,鱼类依靠水体中天然饵料生长,管理水平很低,因而单位面积鱼产量较底。大部分的水库、湖泊、河道、稻田养鱼和一部分的池塘养鱼属此类型。?集约养殖 也称精养,同粗养相反,在单位水体上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施肥投饵,经营管理周密严格,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一般静水池塘养鱼,精养小外荡、小水库属于这一类型。 ?半集约化养殖 介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放养后一般只施肥不投饵。当前很多小型湖泊、小型水库、稻田养鱼和一部分池塘养鱼属于这一类型。 ?高度集约化养殖 则是指流水养鱼、网箱养鱼和工厂化养鱼等,对养殖的环境条件除网箱养鱼外都进行人工控制,以适应鱼类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实行高密度、强化投饵饲养,因而单位水体的鱼产量很高。我国淡水鱼养殖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主要通过人工繁殖取得鱼苗, ?二是在当年或翌年将鱼苗培育成鱼种,?三是将鱼种经数月至一年养成食用鱼(成鱼), ?四是选出若干成鱼培育成繁殖用的亲鱼。

?二、我国淡水鱼类养殖发展的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鱼发展最早的国家,大约在3100多年前 的殷朝就已开始了池塘养鱼,并有文献记载。而到公元前 五世纪中期,即战国末期,就又范蠡总结了群众的养鱼经 验,写了著名的《养鱼经》,这是我国最古老的养鱼文 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著作。 ?唐朝以前的我国养鱼业主要是养鲤。到了唐朝,当时的统 治者姓“李”,与“鲤”同音,因此法律规定禁止养鲤和捕食 鲤鱼。这迫使养鱼者不得不开发新的养殖对象,经过长期 的生产实践和选择,我国劳动人民终于发现了适合于养殖 的新的优良鱼种,就是至今仍称之为草、青、鲢、鳙四大 家鱼。到了宋代,从江中捕捞草、青、鲢、鳙鱼苗,运输 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 ?五十年代,鲢、鳙、草、青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从根本 上解决了依赖江河鱼苗的局面。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 初,梭鱼、鲥鱼、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先后实验成功,有的 已在生产上应用。 ? 我国发展淡水养鱼的自然条件和前景: ?我国淡水总面积有3亿亩,占世界淡水水面(37.5亿亩)的8%,其中湖泊1.1亿多亩,河 流1亿多亩,水库近4000万亩,池塘2000多万 亩,分别占总水面的37%、33%、13%、7%。 总水面中可用以养鱼的水面约8500万亩。此外 全国还有3.7亿多亩稻田,其中相当多的一部 分可以套作养鱼。 ?目前我国淡水养鱼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产潜力仍很大,近几年已经养殖的面积占可 养面积不到70%,而且已经养的,单位面积鱼 产量较低,全国平均亩产100左右公斤,而养 鱼发达的地区上万亩的池塘亩产量在600公斤 以上,生产很不平衡。 第一章关于鱼类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鱼及其外部形态 一关于鱼的概念 具备什么特征才能算是鱼,概括起来:第一、终生生活在水里的脊椎动物;第二、终 生用鳃呼吸,呼吸过的水从头后两侧的鳃孔流 出体外;第三、以鳍游泳,相当于四肢的偶鳍 决非五出型。以上三个特征缺一不可,是几乎 所有鱼类同时存在的,所以是最基本、最重要 的特征。 鱼的分类 一鱼的外部形态及测量法 鱼类的提醒任其如何变异,但总的可以 分为头、躯干和尾部三个部分。 常见的鱼类体形有如下四种: ?一是纺锤形(梭形),头尾尖细,中段膨厚,横切面椭圆形,似梭子。大多数鱼类都是这一种类型,如草鱼、青鱼]鲤鱼等,这中体形在水中游泳时阻力小,速度快。 ?二是侧扁形,左右侧扁,背腹高。通常侧扁体形的鱼,背鳍和臀鳍较发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如团头鲂、鳊鱼等这类鱼行动较缓慢,生活在水的中下层。 ?三是圆筒形,身体延长,横切面近似圆形。如鳗鲡、黄鳝等,这类鱼行动缓慢,营底栖或穴居生活。 ?四是扁平形,背腹轴很短,左右轴很长,头尾轴也较短,横切面呈扁平。这类鱼多见于海洋,营底栖生活,行动迟钝。

00绪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pathology) 2.病因学(etiology) 3.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4.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 5.尸体剖验(autopsy) 6.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7.细胞学(cytology)检查 8.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9.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二、填空题 10.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和()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11.病理学在()和()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12.很多疾病的最后确诊有赖于()诊断。 13.人体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和()。 14.活检是用()、()、()、()和()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进行病理检查。 15.细胞学检查是采集病变处()的细胞进行病理检查。 16.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疾病(尤其对肿瘤)的()、()、()和()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水平。 三、选择题 A型题 1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A.病因学B.发病学C.病理变化 D.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E.疾病的治疗 18.关于尸体剖验,下列描述中哪种是错误的? A.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B.是对机体组织器官进行病理检查的方法 C.可用于医疗纠纷或司法鉴定 D.常可以帮助查明死因,明确诊断,提高医疗水平 E.通过尸体解剖,积累教学、科研素材,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19.下列哪种不是活检获取病变组织的方法? A.局部切除B.胃镜钳取C.穿刺 D.搔刮E.纤维支气管镜刷片 20.关于动物实验,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的动物模型 B.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C.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 D.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E.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 2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0章 绪论

绪论 第一节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与作用 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顾名思义,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关注土壤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由此可见,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明显地具有四方面特点: ①对象宏观性。土壤资源和土地资源,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研究宏观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之于土壤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研究。我们不能把目光太盯在局部的细节上,这样会不利于宏观事物研究的开展。具体地说,我们要时刻把握精度这个要素,既要严格细致、一丝不苟地进行作业,确保精度质量,又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订误差标准,不能用测量工程的误差标准来衡量我们土壤资源和土地资源调查的精度。 ②实践应用性。土壤/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和应用性特点。就实践性特点而言,面向调查研究的对象土壤资源和土地资源,我们要多动手、多观察,不怕付出辛劳。具体地说,对于必要的野外实地调研,我们决不能省去或马虎;对于必要的土壤剖面,我们必须按标准认真挖掘、观测、记载、采样;对于必要的样品分析和数据分析,我们必须进行。就应用性特点而言,我们必须抱着向人民负责、向社会负责的极其严肃的态度,去进行每一步作业。要时刻牢记,任何一点微小的差错,都可能在实际应用时造成严重的和深远的后果。 ③技术技能性。土壤/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技能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土壤资源、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理论、程序和方法,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土壤资源/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技术技能。要牢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技术技能的实践不可能成功。 ④专业综合性。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所以,要求学生要学好相关课程内容,并能灵活地、综合地加以运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环境专业的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项实用的专业本领。因此,在学生的专业培养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求学生给予高度重视。 二、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壤资源的数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数量多少,土壤资源的质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质量高低。除此以外,土壤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土壤资源与人类的健康、兴旺与安全紧密相关。因此,查清土壤资源,对于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世界各国都把有效地利用土壤资源作为重要的课题,都采用先进技术开展土壤调查、制图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