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p15

社会福利p19

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内涵相似

?从内涵角度来说,这几个概念具有相似之处,即它们都是政府关于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决定。

外延不同

?但从外延的角度来说,它们所包括的范围有所不同,其中最容易相互混淆的,是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所含盖的范围较广,它包括一切由政府经费支持的各项政策与服务,如国防、外交、财政、经济、内政、交通、卫生、教育、福利等措施。而大体上,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的范围较相近。更具体的说,它涵概了政府为了直接影响人民福利所制定的政策。如要严格区分,则原则上,社会政策较之社会福利政策的范围及赋予的对象稍微广泛些。

1.公共政策的范围最广,其关注的是“公共领域”,而不是“私人领域”。

2.社会政策的范围其次,其关注的是事务的“社会”方面,而不是“市场”方面。

3.社会福利政策的范围最小,其关注的是“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1.大社会福利,小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在国际社会政策的研究中有相对固定的、通行的含义,指由国家或由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社会福利的含义则宽泛和含糊得多,一般指作为人类社会,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一种正常和幸福的状态。贫困、疾病和犯罪等社会病态是“社会福利”的反义词。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狭义的“社会福利”则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只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

2.大社会保障,小社会福利

在“论…社会保障?涵盖…社会福利?——与尚晓援女士商榷”的文章中认为社会保障概念理应包括社会福利概念。在社会保障制度之下,社会福利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即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以及近年来包括在内的社区服务。

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的关系?

1.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础;

2.社会工作可以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

3.是在一定的社会政策架构内进行的,是在执行社会政策;

4.社会工作可以评估社会政策,完善或改变社会政策。

解释下图:社会服务的提供是社会工作来进行的

社会福利制度要通过社会政策来实现

社会政策是提供社会服务的原则

第二章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

社会行政1950——学科发展1960——社会政策1970

1950年,蒂特马斯(Titmuss)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教授。标志着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并迅速在许多其他英国大学中被承认是一门大学学科。经过发展,社会行政成为一个既关注规范(社会价值/ 社会哲学),也关注实证或解释(事实/ 社会科学) 的社会福利方面的学科。正是在这个时候(1970年代),“社会政策”开始取代“社会行政”作为该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名称。

2、蒂特马斯p47

3、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的三个长处和两个不足p47

4、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社会政策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表现之一即是外延的扩大。其中涉及到社会服务领域的政策及管理实践(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社区照顾和住房等),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犯罪、身残智残、失业、老龄问题等),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包括种族、性别、贫困等)以及对相关问题的集体性社会反映。

第二、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第三、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0世纪60年代主流意见认为,社会政策是由政府决策并实施的对市民福利有直接效果的政策,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住房、教育等等,即沿袭了社会行政的传统。

80年代社会政策被理解为“决定不同社会群体的资源、地位及权利的分配”。

90年代以来对于社会政策的解释进一步深化,从关注经济性资源分配发展到更加关注社会关系(地位及权利)的分配。

近年来发展性社会政策兴起,把社会政策理解为社会投资。

5、米奇利论社会政策研究的特点p52

6、厄斯金论社会政策研究的起点p52

7、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p54

8、社会政策理论的三种类型

(1)描述性理论( 描述性理论关注分类。其谋求把非常复杂的社会政策现象简化成更加容易处理的类别,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对不同的社会政策取向的更好的理解。这些类别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类型学或模型。

(2)解释或分析性理论( 解释性理论企图回答关于社会政策的本质、社会政策在社会中的功能和社会政策演化的原因等多种多样的问题。

(3)规范性理论被用来为社会政策提供一个价值框架。它们有助于从数套不同的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的角度辨认预期的社会政策。

1、社会政策的主体p86

2、社会政策的对象p98

3、公民影响社会政策的途径

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二是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者制定或修改并执行社会政策;

三是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去反对某些社会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社会政策,或表达制定新社会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四是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社会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及游说的方式去影响社会政策;

五是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社会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社会政策结果等。

4、社会政策普遍性对象与选择性对象p99

5、结合图示分析多元主义的社会服务传递机制

福利多元主义的结构可以看作是由四个部门构成的:政府部门、志愿部门、非正式部门和商业部门。

这四个部门包括福利国家社会市场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它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市场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交叉。

福利国家的社会市场分配财物和服务主要是回应人类的需求、依赖性、利他主义的情感、社会义务、慈善动机、对共同安全的期望。

透过经济市场生产和分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物和服务,理想上是根据企业的首创精神、生产力、消费者的选择、支付能力、对营利的期望。

社会市场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1、社会政策议程

社会政策议程是指将社会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系统(公众)议程:

即公众对哪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的态度。它是由那些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且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问题组成。其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表现为众说纷纭的情形。政府(正式)议程:

由受到政府注意并可能对之采取具体行动的一些事项构成。其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2、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关系

一种是系统议程先于政府议程。即首先是公众意识到和重视一个问题,形成一定系统议程,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影响政府,促使产生相应的政府议程。

另一种模式是政府议程先于系统议程,即首先是政府部门和领导人发现并重视了某一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再通过宣传而使公众也认识和重视该问题,形成系统议程,并支持政府的行动

3、社会政策的执行

社会政策执行是指政府执行系统通过其积极的行动使社会政策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

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在于:

?一是将决策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过程,

?二是按照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执行的重要性:

第一,社会政策执行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关键。

第二,通过执行,可以检验社会政策,修正和完善社会政策,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社会政策执行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府与人民的价值共识问题。

4、妨碍社会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机构的因素

第一,组织机构的层级与幅度。层级是指组织机构纵向的层次划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横向的部门划分。

第二,组织机构的命令与服从体系。

第三,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2、人的因素

第一,政策执行者。

这些人的政策水平、政治观念、行为倾向、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等,构成影响和制约社会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政策相关人员。受益者、受损者

3、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的连贯性、合理性、具体性

4、政策外的因素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条件,

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与政策相关的技术水平等。

5、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指的是在法律执行的有关规定中,对那些难以预先指明的问题,在一定范围上给实际执法者以自主决断的权力。

自由裁量权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政策环境现实的复杂性和政策制定者认知的局限性

?第二、适应社会政策高效率的现实需要

?第三、社会政策规定模糊性的客观要求

?第四、保持社会政策稳定性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的需要

?第五、社会政策执行者与制定者价值判断的差异以及实现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结合的需要

?第六、现代社会政策领域拓展的需要

自由裁量权对社会政策执行的影响

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社会政策有效实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对于这种权力的如何使用则严重影响到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执行者能够在原则性的要求下,严格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统一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使政策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

然而相反的情况同样也会出现,在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分析模型中表明,政策执行者具有更多的抵制资本,并且可以不断地把中央的政策变成谋利的政策

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1加强立法控制2加强行政监督3加强社会监督4社会政策执行主体的自我完善和监督5加强社会政策执行中自由裁量的授权控制

6、社会政策评估p171

第五章社会政策分析

1、社会政策分析

概念:社会政策分析,一般被简称为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严格地应用理性,研究集体对公共(社会福利)问题的回应。

政策分析的类型:

(1)描述性(descriptive)分析一般是指对现有政策的陈述,它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过程(process)分析是指对社会政策形成及执行过程的分析,主要是回答“如何”的问题。(3)评估分析虽然也回答“如何”的问题,但它的着眼点并不是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目标是如何实现的,而是要对社会政策的诸方面做出一个评判。

(4)规范性分析主要研究改进一般福祉的应当是(ought to be)何种社会政策。规范分析处理包含着有关应当是(should be)什么的价值判断的陈述。

(5)价值或目的分析主要研究一定社会政策背后的价值或目的。

2、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的差异

?专业取向关心“为政策分析”,或者“向当权者说事实”。它的兴趣在改善公共政策、向过失学习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意义上,政策分析可以看作是操作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的一个分支,可以看作是同公共行政研究紧密相关的。

?政策分析的学术取向是“政策的分析”,而不是“为政策分析”。它的兴趣在政策形成、结果评估、对执行过程的理解、对因果假设的探讨、对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政策原则

的认定等。

3、吉尔伯特等人的社会政策分析架构

分配——供给——传递——财政

(!)分配是指“社会分配的基础是什么﹖”,它阐述的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谁(who)”,亦即谁将从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中获益。其最核心的争论在于,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受益者是“普及性的”还是“选择性的”.

(2)供给是指“将要分配的社会供给的形式是什么﹖”它阐述的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什么(what)”,亦即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将提供何种形式的给付。一般来讲,社会福利政策所提供的给付的形式包括现金、实物或服务、权利、代用卷和机会等等,但以现金和实物或服务为主。

(3)传递是指“传递这些供给的策略是什么﹖”它表述的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如何(how)”,也就是说,在决定了社会福利政策中的“谁”和“什么”之后,决策者也必须对供给如何到达消费者做出安排。这里的主要争论包括:政府机构对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员对准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平等分配对服务配给等议题。

(4)财政是指“为这些供给筹措资金的方法是什么﹖”筹措资金的方法也可以看做是阐述社会福利政策中的“如何”。不过,这个“如何”不同于传递策略上的“如何”。传递策略上的如何解决的是利益如何从提供者到达消费者的问题,而这里的如何解决的是利益的资金来源及方式的问题。这里主要争议的问题是单一渠道还是混合渠道,因而政府的责任还是社会各方面的责任

评价:从总体上来看,Gilbert, Specht & Terrell所提出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架构是由四个选择纬度、两个分析层次构成的。它强调的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选择结果,以及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和依据。

第六章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取向

1、米什拉关于社会福利的三种类型P190

2、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观P190

3、新右派对国家福利制度的批判

?基于他们的基本理念,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新右派对以福利国家为代表的国家福利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1)建立一个综合的福利国家是不可能的;

?(2)福利国家的出现是建立在错误观念基础之上的;

?(3)福利国家会对自由造成威胁;

?(4)福利国家是没有效率的;

?(5)福利国家会在经济上造成伤害;

?(6)福利国家会在政治上造成伤害;

?(7)福利国家亦会在社会上造成伤害。

4、“第三条道路”的福利观P196

5、发展性社会福利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米奇利等学者把社会发展的观点引入社会政策领域,形成发展性福利的概念。

?特点(和传统的慈善、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不同)

?其一,主要的焦点不是放在个人上,而是放在社区或社会,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过程和结构上。

?其二,社会发展不仅为穷人提供膳宿,而且谋求提升整个人口的福祉。

?其三,社会发展也是动态的,包括成长和改变的过程。

?其四,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试图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努力。

、发展性社会福利的实施策略

?基本原则:

?第一,建立国家性的组织机构,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

?第二,采纳那些能够促进就业和获得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结果的宏观经济政

策。

?第三,社会计划应当是投资导向的,或者生产主义导向的,通过促进经济参

与和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回报。

?具体的策略:

?1、增加社会福利中的成本效益

?2、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

?3、促进社会资本形成

?4、发展个人和社区资产

?5、通过生产性就业和自雇促进经济参与

?6、消除经济参与的障碍

?7、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气氛

第七章社会政策的主要价值争议

1.公平与效率P183

2.在社会政策领域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P 184-185

3.自由与控制p 185

4.自由与控制对社会政策的影响p186

?崇尚自由的人主张,应当给予人们充分的自由,而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控制。

因而,在他们看来,社会福利和国家介入是破坏人们的自由。

?推崇控制人认为,完全的自由或对任何人开放的无政府状态,并不会带来真正的自由,对个人行为和市场力量等,有必要加以适当的限制。

5.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p187

6.权利与慈善

权利的含义

泰勒·古比指出,权利基本上是一个法律概念,意指合法的个人诉求。在社会政策背景下,权利是指对社会利益和服务的诉求是否应当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使社会权成为现代国家中公民权的一个要素。公民权利包括?民权、政治权、社会权

慈善的含义

慈善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上对下的恩赐、富对穷的施舍,其本质是人类善爱之心的表现与标志。

权利与慈善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公民与乞讨者

?公民与乞求者之间的区分深刻影响着社会福利计划是以自由的方式还是以控制的方式制定。

?新范式强调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权利;旧范式含有对乞求者的慈善。

?新范式着重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旧范式则强调社会控制

7.权利与责任的平衡P196

第八章收入维持政策

1.收入维持政策

概念:收入维持政策是指向收入不足或者没有收入的个人与家庭提供财政援助的社会政策。2为什么需要收入维持政策必要性:

1、满足意外事件之后的即时财政需求。

2、满足和残疾人或照顾有关的(额外)成本。

3、支持作为一个单位的家庭。

4、防止或减少贫穷。

5、再分配资源。

4“消极的”和“无条件的”收入维持政策

5“积极的”和“有条件的”收入维持政策

第九章健康照顾政策

1、健康照顾(医疗卫生)政策的模式、

(1)筹资模式:病人自费自愿保险强制性储蓄强制性保险国家出资

英国模式:国家预算型医疗保险制度

?政府直接管理医疗保险事业。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 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收费) 服务。

?医疗保险模式有社区卫生保健系统和医院服务系统。社区卫生保健系统提供

90 %以上的初级医疗服务, 不到10 %的服务转到医院服务系统。

?该制度的优点是企业和个人没有经济负担, 并且卫生服务质量较高, 而且医疗保险往往能同预防保健、初级保健较好地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生缺

乏成本意识, 易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德国模式:社会医疗保险型

?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互助共济, 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 政府酌情补贴, 各医疗保险组织由职工和雇主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实行监督、管理。

?社会医疗保险大约覆盖了88 %的人口, 另外近10 %的人享受私立医疗保险, 这些人主要是高收入者。剩余的2 %人口中, 绝大部分享受免费卫生服务,

如警察、军人等。

?该制度的优点是浪费少。主要问题是易受经济环境影响, 经济环境不稳定时易出现通货膨胀。

美国模式:商业医疗保险型

?在美国, 有私人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及社会福利型医疗保险等。

?私人医疗保险包含有: 蓝十字或蓝盾组织开办的医疗保险、私立或商业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健康维护组织等预付型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则采用医疗照顾制和医疗资助制两种模式,前者主要针对年满

65 岁的老年人, 后者则主要针对年龄小于21 岁的人及一部分老年人和残

疾人。

?主要问题是公平性较差, 拒绝接受健康条件差、收入低的居民投保, 同时易造成医疗费用的失控。

中国健康照顾(医疗卫生)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状:

1、筹资模式

?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

?SARS危机之后,政府启动了第二项重大的卫生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目标为:2005年覆盖率40%,2008年覆盖率100%。

?2008年7月23日,全国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启动,将“城镇职工”之外的

城镇人口,包括老人和儿童,尽数纳入医保范围,即“一老一小”医保计划。

本届政府在卫生事业方面的第三项重大举措。

2、服务传递机制

?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全国医疗、预防、保健、

监督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近30万个。医疗卫生人员525万人,另有乡村和卫生员88万人。

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

?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

?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政府卫生投入不足,

?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

我国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落后于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

?低水平,广覆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高水平,低覆盖,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看病难。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公立医院机构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

——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医疗机构管理不善医药费上涨过快

第十章教育政策p 294

教育政策

当代社会中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住房政策

住房政策的重要性?P282

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P283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P287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存在的问题?P305

第十二章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1.个人性社会服务

2英国个人性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3社会服务收费之争

4社会福利社会化

5老年社会服务

6儿童社会服务

第一章 认识社会政策

第一章认识社会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含义 1、定义: 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含义: 例子: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政策 二、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行动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行动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以《《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及其实施为例 三、公共政策 定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承担维持秩序和推进发展功能的主要工具。 公共政策的领域: 国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金融政策、企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收入政策、产业结构政策、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婚姻家庭政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户籍政策、出版政策、体育政策、文艺政策等等。。。。。。 公共政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必要性: 1、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2、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依据 3、协调公共资源的使用 4、解决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提供中的问题 5、解决经济活动中的“自然垄断”问题 6、解决市场的不完全性问题 7、修正市场导致的两极化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性 2、权威性 3、价值性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领域,是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对定义的理解: 1、“社会”:取其狭义,即直接与社会中人们的具体生活有关,具有非经济性的特征;限于国内事务;具有社会性目标

社会政策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直接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增加国民的福祉为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公司或其他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通过正式同意和选择而制度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和制定的各种政策,,包括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福利:政府或国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为国民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达到幸福、快乐、富足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需求: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关信平)指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以及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生存、幸福和满足的要求(杨伟民) 个人需求: 塔尔的共同需要理论: (1)定义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为所有人所具有的需要 (2)内容①物质条件②个人发展③情感变化④智力形成⑤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学者们一致认同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必须满足的,属于一种“刚性”的需要。对“刚性”需要的满足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研究社会政策投入和社会政策产出的数量及其对比关系,研究影响或制约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探讨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方法和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社会政策资源的效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 社会倾销:所谓“社会倾销”是指一个高工资的工业化国家进口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而这些产品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出口国没有提供合理的工资、利益及对工人其他方面的保护。(百度) 社会需求:指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布提出的需要。一般来说包括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课件参考:1、社会整体的需要 2、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看作社会需要来对待 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资产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个新理论。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提出,“凡是广泛的和普遍的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规法律,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知网) 思考题: 1.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保护、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联系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他们的发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1)

公共政策制定意义 摘要: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 众的主人翁地位,真正贯彻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 而长远的。公民参与也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真正的民主,需要 通过‘公民持续的参与’,方能领略什么是民主,在心理上融会和建 立民主作风,在行为上获取民主办事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 社会运作是真正由人民主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已经成为政 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实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过,因 为政府自身的缺陷和公共事务的复杂等因素,公共政策往往并不像人 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有效。为了制定出科学、合理、公正的公共政策,人们持续地从多方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实行探讨及实践。本文从“公民参与”视角出发,从原因和背景、功能、争议及存有问题和对 策几个方面论述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以期为公民参与乃至政策 科学的发展“添一把薪”。 一、公民参与的原因及背景解析 1.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社会民众为基础 首先,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任何一项 政策的实际需求总是来自社会的实际需要,代表公众实际利益和要求 的政策总是从民间社会首先萌发。且任何公共政策总是涉及广大民众的,公共政策应是以保护他们的起码利益为目的的。其次,民众也是 公共政策运行的主体,公共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施政者与影响对象之 间的密切合作。如果后者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政策的效果会大打 折扣或成本大增。政策制定者也只有在充分考虑到政策相对人的态度、利益得失,才能够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 公共政策。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论文 《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的 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我国的社会政策是否能够成功地应对这些挑战,对经济持续发 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社会政策挑战转型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中国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阶段向低收入中等发达国家转变。在全 球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上,这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兴起的 起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 381.2元,1990年是1644.5元,增长了4倍。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起飞的速度明显加 快,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7857.7元,2021年则高达16164.8元,6年翻一了番。2021年 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亦得到控制;财政收入为 6.13万亿元,增长了19.5%;人均GDP达到了22698元,即约为3000美元①。 根据世界通行的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DP3000美元是进入中等发展水平的 标志,比如北非、拉美和中亚一些国家,就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21 年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约达3000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见表2,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在达到3000美元后,用了3年的时间实现了向人均GDP4000美元的跨越;日韩两国则更为迅速,仅仅历时2年就达到了人均GDP4000美元大关。由东西方国家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可知,一般国家经济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后,通常只需2~3年的时间就能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因此,2021年是中 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人均GDP在越过3000美元大关后,会很快迎来新的历史时刻。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政策目标拓展的挑战、路径改变的挑战、服务和管理能力 的挑战以及民主监督的挑战。这些挑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计划经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并被市场取而代之,弱势群体丧 失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阶级提出 的利益诉求和矛盾更加多样化;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权利的运动风起云涌。所有这些变化,对社会政策的目标模式、社会福利的项目设计、社会保障的水平和服务递送方式以及对政策制定和管理的透明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 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4.社会政策对象: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 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5.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包括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 性资源。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价值: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包括效用论价值和本质论 价值。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7.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8.社会政策执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 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广义的执行: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9.社会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 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0.社会政策效果: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 态。 11.社会政策调整: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 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12.社会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 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3.社会政策周期: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 的运行过程。 14.社会政策效力: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强调(1) 客观性(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正效力与负效力。 简答题 1.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社会政策的基本知识(十五)

(三)社会政策行动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模式从社会政策的资金运行和服务传递的全过程看,可以按其福利性程度的高低而将社会政策体系大致分为“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1.“纯福利模式”及其优点和弊病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福利国家”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在福利性社会事业中形成了一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其要点包括: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当时认为这种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求,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求。但80年代以来,这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受到来自“新右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纯福利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再一方面是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求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基于这些认识,从80年代起,一些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纯福利机制,在福利性社会事业的运行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准市场”的福利运行机制。 2.“准市场”模式的基本含义来源:考试资料网所谓“准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过去长期以来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社会福利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社会政策的福利性目标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无法兼容的。市场原则只能用到经济领域,而不能用到福利性的社会服务领域。其结果要么任由社会政策行动中效率低下的情况长期存在,要么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政策行动,以减少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害。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化的认识,提出了可以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下引入市场机制,从而使社会福利体系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经“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进一步发挥,目前已成为社会福利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看,“准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点有:(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在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3)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指标。 3.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最大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是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这两个方面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他们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之而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他们在个人付费方面的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获得的优质服务而加以补偿。但对于贫弱群体的成员而言,则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福利的社会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从总体上看,在福利性社会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可能损害对贫弱人群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 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 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 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 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

《社会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政策导论》复习资料 1、福利国家 二战后出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主义。它通过相对广泛的社会政策立法,包括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某些积极的、不断的干预,以保证政府代表国家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的福利的多种职责,在某种程度上依据社会政策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已经成为国家的首要职责,由于社会政策立法相对广泛,以致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本应该也可以承担的一些福利职责。 2、社会政策 社会为满足其公众认可的个人的基本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措施、计划、方案、法律、制度。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的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要、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3、《济贫法》 1601年英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妇女、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助或赡养;给那些没有能力工作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4、社会救助 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群体无偿提供物资救助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包括灾害、贫困、医疗、住房、教育救助。 5、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贫穷、失业、伤残、疾病、缺乏权利等诸多方面。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会出现各自强调某些方面,因而给出不同解释的情况。社会排斥造成的不良后果:导致贫困;不利于社会整合;造成被排斥者巨大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6、贝弗里奇报告 发表于1942年,建议的社会政策包含两个前提或假设:一是充分就业如果充分就业得到保证,绝大多数人就可以通过加入社会保险体系来获得社会保护和生活安全。另一个是家庭结构是传统的男人挣钱养家,女人抚养孩子和从事家务劳动。儿童和妇女通过男人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收入获得生活的保障。在社会保障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7、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手段,要求劳动者和雇主共同投保,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劳动者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死亡等特殊事件而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对其本人给予物质的社会救助 . 8、社会福利 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政策

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社会政策 ——加入WTO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关信平 中国过去近20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动主要受两个重要方面的影响:一是经济制度的变化,即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其二是经济全球化,即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比较多地注意到了经济制度市场化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但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仍分析不够。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是时候,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加剧,并同时带动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只是对其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反应,而是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也将会超出国界之外。正如各国政府对“经济主权”的控制已经大大减弱了一样,他们对“社会主权”的控制也会受到全球化趋势的挑战。这种情况将不仅会影响未来国内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而且还将是未来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政府和学界对此提前做出准备。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我国过去十几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化,以及未来全球化背景中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政策提出的问题 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一步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从全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会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一国的社会政策提出严重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会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

致国内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增多,从而导致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大;二是会削弱政府维持和提高社会保障和其他福利给付的动机,从而使社会成员、尤其是下层成员获得的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对降低,进而使相对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保障的这种影响早在60年代就已经显现出来。欧洲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经济全球化有关。为此,一些欧洲学者甚至呼吁建立“全球社会政策”体系,以防止整个社会政策的滑坡。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中国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事实上,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社会福利平均水平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压力所导致(或加深)的。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社会政策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 二.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的社会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美两国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成功的消息一传出,媒体中就报道在我国经济界中有着一种“狼来了”的感觉。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似乎还没有从中闻出狼的气味。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其中不会有狼,而很可能只是表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或者过于乐观,或者过于迟钝。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社会政策发展的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社会在一定时期中可能会出现新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中国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会导致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从各国的情况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带来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重组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可以预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部分产业、行业和某些劳动者会因此而收益,而另外一些则会相对受害。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创造的就业位置可能会大于损失的就业位置,但至少在就业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短期失业。如果考虑到城市劳动力转化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论文

摘要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人即为成年人,因此我国采用的“未成年人”概念等同于联合国所界定的“儿童”。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收到外界的诱惑和伤害。保护未成年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目前,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延续社会的任务,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期望,更寄托着人类的期望。“今日的儿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关于未成年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尽管被寄予厚望并受到广泛关注,但因未成年人年龄较小、身心不成熟的特征,使其主体地位易遭到成年人的忽视。未成年人特有的天性和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保护,但其特殊的需求和权益却往往得不到正确的保护。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环境上的不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人士和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不可避免的存在种种误区和问题,“保护”有时异化成了“侵权”,保护主体事与愿违,严重违背了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没有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消极现象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重点研究和激烈探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之一。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阶段性评价究竟如何?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山大网络教育《社会政策》含答案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一)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服务性资源)。 二、名词解释 1、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关于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3、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伦斯基和莱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介入运作,并且只该时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⑴确立社会政策议程⑵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⑷社会政策的试点⑸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性组织,它对福利领域的全面介入是现代社会政策产生的基础。没有政府部门对公共福利的干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社会政策。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发起者和实施者(2)政府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资源支持(3)政府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政策的研究以福利为基本着眼点,因此可以把社会福利视为与社会政策重合的学科。 福利被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价值基础,因此,社会福利的变迁和福利的改变必然引起社会政策的变迁和发展。不同的福利观会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 摘要:本文分析和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实际上是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即通过调整利益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社会发展”的理念,并把社会发展的内容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在90年代形成以增进效率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社会流动、城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开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一系列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以社会和谐为取向的促进公平和效率均衡的社会政策新体系。 社会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社会政策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有经济统计而很少社会统计,也几乎没有社会政策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社会政策,而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被看作政治问题。实际上,直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才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干预的政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交叉的概念,但也有的时候,人们把这两个概念视为大同小异,相互替代使用。 社会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而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领域的政策。本文所阐述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政策变化,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反贫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像收入分配这样的问题,很难说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伊始,首先要实现的是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就要调整利益格局,以便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因而在阶级阶层政策和分配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1.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人们一般是把中国的改革定义为市场化改革,把改革的起点设定为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开始实行。通常的说法是,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事件成为农村改革发端的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包干到户”在一些地方的试行是在1980年代初的事情。1979年9月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还只是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拥有经营自主权,以便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2019社会政策

题目1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指导人们行动的各种()。 答案: 题目2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年,德国学者成立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 答案: 题目3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是社会政策早期形态,起源于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济贫法》。 答案: 题目4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原则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专制王国、乃至转型期社会的社会管理的核心原则。 答案: 题目5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884年,在英国伦敦,卫伯夫妇发起成立了()。 答案: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题目6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作为一个概念,社会政策最早是由()学者提出的。 选择一项: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题目7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规定地方教区可以通过征收税收、接受捐赠、罚款等方式,对穷人实行救济。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职工法》 C. 《济贫法修正案》 D. 《安置法》 题目8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体现了自由主义思潮。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新《济贫法》 C. 《安置法》 D. 《职工法》 题目9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1935年,美国实施了()。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济贫法修正案》 C. 《社会保障法案》 D. 《斯宾汉姆兰法案》 题目10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奠定了英国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社会福利模式。 选择一项: A. 《济贫法》 B. 《社会保障法案》 C. 《贝弗里奇报告》 D. 《国民保险法案》 题目11 还未回答 满分5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1948年,福利国家首先在()宣布建立。 选择一项: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日本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9分,共45分) 题目12 还未回答 满分9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关于公共政策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权威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