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神分析批评文献资料

精神分析批评文献资料

精神分析批评文献资料
精神分析批评文献资料

理论探讨: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与文艺批评

刘安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弗洛伊德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是西方文学艺术理论评论家们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同时,也是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学研究中一个比较现实而有趣的问题。可以说弗洛依德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评论的视角,为文艺批评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文将从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批评两者的关系着手,着重探讨精神分析法在文学艺术批评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弗洛伊德对西方文学艺术的主要贡献。

遇合磨合离合

——精神分析学与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理论批评的互动

毛正天;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2年02期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批评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发生、发展,走过了与"五四"文化革命的激情遇合和三、四十年代的与主潮文艺美学疏离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历史品格。

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与扬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张俊梅; 学理论, 2011年04期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混乱的,但却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虽然后世的精神分析家批判弗洛伊德的泛性理论,但无人放弃他的无意识理论。而无意识理论经过荣格、拉康等人的扬弃与发展,内容日益合理丰富,从无序到有序,从个人到集体,对精神分析、文学创作、文学评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的引入——新时期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

金生翠; 河西学院学报, 2010年04期

新时期文学把它无所不至的笔触伸向了更为丰富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在描摹人情风俗的变迁的同时,旨在揭示人的广阔无限的心理活动奥秘。这一点使得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文学之间有了可以交流的更大空间,因此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范畴研究分析新时期文学的创作心理,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贴近新时期文学的实际,从而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新时期文学特有的心理蕴含和精神价值。

“俄狄浦斯情结”之理论探讨:

(资料来源:中国期刊网2006—2010相关文章)

命运·过失·情结·仪式——关于俄狄浦斯悲剧根源的争论

杨振喜; 黑河学刊2010年11期

《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十全十美的悲剧",其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悲剧根源一直是古希腊悲剧研究领域一个有争议的美学问题,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最有影响的是以下四种观点:"个人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冲突、自身的过失、俄狄浦斯情结、替罪羊仪式和弑君仪式"。

试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哲学意蕴

白新欢; 兰州学刊, 2008年06期

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性欲望体验。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人类心理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俄狄浦斯情结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千古不变、万古常新的问题,俄狄浦斯情结所凝结的情感能量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俄狄浦斯情结所蕴含的强力原则是人类心理及人类文明的根本原则。

俄狄浦斯情结及其文学批评实践诸问题

姬莉; 文学教育(中), 2010年08期

将"俄狄浦斯情结"引入文学领域,是弗洛伊德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大贡献,然而,他的理论招致的非难几乎和他赢得的赞誉一样多,即使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他的观点也在不断进行新的阐释。拉康从语言学角度重新解说"俄狄浦斯情结",社会文化学派的弗洛姆则借鉴

了巴霍芬的理论反驳"恋母说"。而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多侧重于三个方面:一、借用"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单部文本;二、立足于文本的分析,兼顾"俄狄浦斯情结"文化适用性的考察;三、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上的探讨与建构。论文在介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对批评实践中的得与失进行评价,期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能更深入地展开。

“俄狄浦斯情结”之作家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

刘丽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年03期

弗洛伊德曾分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论司汤达的俄狄浦斯情结

秦春光; 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司汤达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可以从他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得到有力佐证。从上述两方面分析其俄狄浦斯情结的抑制、转移和升华过程,认为这种情结是司汤达对母性疯狂迷恋的审美诉求,也是触发其艺术创作的深层心理动机。

解读爱伦·坡作品中的恋母情结

吴光蔚; 张亚男; 文教资料, 2009年35期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文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国19世纪颇具争议的作家爱伦.坡作品当中所流露出的恋母情结,并

结合他的生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他的作品。

卡夫卡作品与俄狄浦斯情结

李满意; 兰州学刊, 2009年03期

由于种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在卡夫卡身上一直延续并在其作品中呈现。面对超我的道德压力,卡夫卡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了移情、写作和自我惩罚来暂时转移或缓解他的恋母和仇父心理。由此造成了卡夫卡痛苦的悲剧人生,同时却成就了其作品神奇的悖谬特质。

“俄狄浦斯情结”之作品研究:

潜意识对话:福克纳与弗洛伊德的文学渊源

——以《喧哗与骚动》的心理学阐释为例

王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尽管福克纳多次否认其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性,但有确切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福克纳的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证明福克纳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进而从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价值取向角度进一步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堕落。

浅谈《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苗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年11期《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比较经典的著作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多以"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其中的母子感情。本文通过一定角度例证,说

明简单套用"俄狄浦斯情结"来理解这部作品是不恰当的。

论《狮子王》、《王的男人》、《夜宴》对《哈姆莱特》的改写——以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改写为中心

李大可;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04期

当代三部影视作品《狮子王》、《王的男人》和《夜宴》是基于弗洛伊德学说对《哈姆莱特》进行的改写,它们由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俄狄浦斯情结"的精神分析式阐释生发而成,旁证了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力,并为我们重新考量弗洛伊德的哈姆莱特阐释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机会。

“俄狄浦斯情结”之中国文学语境:

夸父的“俄狄浦斯情结”——神话《夸父逐日》新解程坤秀;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05期神话《夸父逐日》,由于《山海经》中的不同记载,有着许多争议不一的解读,对夸父的定性也多少带有政治、功利色彩。如果立足于神话自身的性质,比照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反观中国神话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就会得出一个符合神话内涵的结论:夸父是人类早期天性具有"恋母"情结的儿童。

贾宝玉“恋母情结”的泛化与错位

高时阔;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5期

由于对贾宝玉养育关系的混乱,造成他早年接受母爱的缺失和"恋母情结"的泛化。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贾宝玉"恋母情结"

具体指向的错位主要体现在精神上对秦可卿的依恋和"意淫",以及生活上对袭人的依恋和占有欲望。

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的无意识结构解析

邵明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5期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无意识是与人的理性自我相对立的,它与人无意识中的性欲望相关联。在中国现代小说中,郁达夫的创作能够让读者看到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构架,其中暗合了精神分析学的若干理念,分析《她是一个弱女子》将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的意义。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雷雨》

戴菊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年10期

曹禺于1933年创作《雷雨》,评论家已从很多角度分析过这个剧本,在特定时期,人们曾把《雷雨》主题定位为暴露大家庭的罪恶,本文使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这部曹禺心中的叙事诗,认为人格三重结构,俄狄浦斯情结,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在《雷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夜幕下的伊甸园——从精神分析学看王安忆的创作探索刘学明; 赵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年06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忆创作进入探索期,她的“三恋”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不少批评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看到其中所呈现出的人生形态、性别差异乃至女性意识等等。笔者拟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解读王安忆的这一系列作品,探究作品中蕴含的复杂内涵。

论余华部分作品中的“弑父”情节

闫加磊; 陈亮;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06期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弑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如《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虽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但其对"父亲"的塑造却超越了传统,并对"父亲"形象进行残酷的解构和颠覆,在文学史上这虽不是创举,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试论刘恒小说《伏羲伏羲》中两代人的“俄狄浦斯情结”

李昌燕; 张静;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6年12期刘恒的中篇小说《伏羲伏羲》,如果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它凸显的是两代人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刘恒将西来的“恋母情结”作了一番改造,使这种以文化和艺术的面目出现的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情感体验沾染了更多的中国本土化色彩。一、两代人的行为叙述20世纪40年代,小地主杨金山为了传宗接代,以二十亩地换来了小他三十岁的王菊豆,求子心切又性无能的杨金山对其百般虐待,他的侄子杨天青却与菊豆私通生得一子,取名天白。杨金山死后,天白发现隐情与“堂兄”不睦,致使天青裸溺水缸中。弑父模式\恋母情结在此对文本中父权文化统治下的畸形婚恋观的折射,触及了社会属性主导的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创伤。1.天青:“弑”叔(父)“娶”婶(母)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天青始终被对叔父的憎恶忌恨和对婶母的莫名好感所

纠葛不清。仇父:迎亲返回途中,天降大雨,“天青觉得叔叔的言谈举止越来越愚蠢,天青嘟嘟囔囔骂那头驴骂得有些累的时候,突然醒悟到他是在骂他的叔叔”,连天青自己都吓了一跳,不知道他怎么会无缘无故骂叔父。难道人的潜意识的确不受理智支配,仅仅因为婶子的出现,他压抑了多年的“仇父情结”才蓦然抬头?其实天青父母的死因早就为其仇视杨金山埋了伏笔,菊豆的出现不过提供...

“俄狄浦斯情结”之比较研究:

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方异同比较

翟慧丽;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俄狄浦斯情结是中西方文学中共同的文学主题,他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即都表现了父母子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又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西方更为直接,表现为破禁之后的惩罚,而在中国文化中则表现比较隐晦,而且中国文化将"孝"引入心理机制从而从根源上消解了这种乱伦的出现。不同的表现与模式其实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恋母情结:《俄底浦斯王》与《雷雨》的比较

李怡; 青年文学家, 2009年24期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分别作为东西方戏剧的名篇,均对东西方的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恋母情结的伦理学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

“人格结构理论”探讨:

谈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在文学批评的运用

何爱平;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年02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艺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弗洛伊德本人在阐述理论时放眼世界,旁征博引,善于从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例证。而且他自己也撰写文艺批评的专著。时至今日,已有无数文艺批评家或学者开始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研究文艺作品,为文艺批评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本文试从对其理论中的三重人格理论的认识出发,阐释它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及其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阐释哈姆雷特的犹豫

原一川; 王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06期

"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犹豫?"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在400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分别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探讨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安排的合理性。

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交错和冲突

——巴金小说《寒夜》人物的精神分析

程海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4期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学分析《寒夜》三个主要人物的潜意识、思想、

心理和精神。阐述了生存的严重压抑与活着的意志的冲突、性本能的

压抑与超我的爱的交错和冲突、俄狄浦斯情结与传统伦理的冲突和纠

缠的三个观点,在人格结构上总括为人物本我与自我、超我的交错和

冲突。

“厄勒克特拉情结”探讨:

析《情人》中小姑娘的“厄勒克特拉情结”

全群艳; 何月婷;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年08期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进行了分析,透过母女、兄妹、情人这三重关系,得出小姑娘的潜意识里有着明显的"恋父仇母"情结。这种"恋父仇母"情结得不到实现时便在现实中寻找替代品,不断地变形、转移以期实现其潜意识里的愿望。

子君的悲剧:无法释放的恋父情结

杨德洲;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年08期鲁迅的小说《伤逝》历来有多种解读方法,大多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分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悲剧,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悲剧。子君对涓生的爱恋是出自于她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但是涓生又不完全符合一个父亲的形象,他年轻而欠成熟,遇到问题只知逃避,这种不合父亲的形象阻碍了子君恋父情结的正常转移,子君只得离开涓生,回到她真正的父亲身边,这也是她的恋父情结的驱使,但是作为一名封建家长的父亲,压抑了子君的内心深处的恋父情结,使其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最后,悲剧产生了。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 一.心理结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 弗洛伊德的三重心理结构 意识 潜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 门厅(无意识)→守卫(前意识)→接待室(意识) 二、三重人格结构系统 本我(i d):无意识→生物进化的产物→性本能冲动→快乐原则→人的生物禀赋的心理代表 自我(e g o):前意识→社会的产物→居间者与调停者→唯实原则→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超我(s u p e r-e g o):意识→道德伦理的产物→理想者与良知者→理想原则→社会活动的产物→文化传统的传播媒介 三者平衡个性正常发展;三者矛盾个性受阻。 第二节.精神批评的主要内容 1.文学的本质与特点:被压抑欲望的满足和无意识的升华(文学是痛苦的产物,“苦难出诗 人”、愤怒出诗人,“苦闷的象征”,“发愤著书”,“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幸福的人从不会幻想,只有那些欲望难以满足的人才去幻想”。欲望可分为野心的愿望和性的愿望。作家是“性欲上的超人”,往往直接依赖性生活获得刺激。“升华”借用来比喻自我冲动在文学创造中的表现,提升转化为更富社会价值的东西。) 2.创作心理与创作过程:精神病的同道与艺术家的白日梦 作家与精神病人之间的相似性:脱离现实进入幻想,二者都是一流的人物。文学创作过程就是作家的白日梦。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能够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精神病人则被自己的幻想所主宰;一者能入能出,一者能入不能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文学创造也是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解释梦有利于解释文学,研究梦也有利于解释梦。真正的艺术家是在醒来时做梦的。 3.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分享作家的幻想和揭示“俄狄浦斯情结” 创作和欣赏一样,都和性的本能欲望有关。在欣赏中美的享受来自于性欲的满足只有满足了这种欲望,观赏者才能引发出心灵深处巨大的快感。文学欣赏主要分享作家关于本能欲望的幻想和自我本能的享受,文学批评主要是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本能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为乱伦发明了这一术语。“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适性。 第三节.精神分析批评的渊源与影响 1.精神分析的理论渊源 (1)弗洛伊德(1856-1939)是科学遗产的继承人。1859年,达尔文《物种的起源》出版—人具有动物本能。1860年,费希纳创建了心理学科—人的心理可以科学分析。19世纪中叶赫尔姆霍茨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心理动力学。 (2)弗洛伊德是无意识的发扬者。迷狂说—卡巴尼斯的意识等级结构—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1869年出版。浪漫主义作家的贡献。 2.精神分析文论的世界性影响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创作。(卡夫卡、托马斯.曼、詹姆斯.乔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学号:1011010326 班级:文学3班姓名:马娟娟 内容提要: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俄狄浦斯情结,也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雅克?拉康和诺曼?霍兰德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俄狄浦斯情结。 二、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俄狄浦斯情结”即意为恋母妒父心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认为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小女孩的那种爱父嫌母的感情则叫做伊赖克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 在《俄狄浦斯王》中,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哈姆雷特》与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给20世纪的文学批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弗洛依德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正是整个精神分析批评的基石,弗洛依德最早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中对《哈姆雷特》进行了零散的评论,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些评论的三种不同角度及其对精神分析批评的影响。 弗洛依德在《梦的解析》中第一次对哈姆雷特进行了评论[1],他首先说起《俄狄浦斯王》,认为“俄狄浦斯王杀父取母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我们童年时期愿望的达成”。但是在《哈姆雷特》中却受到抑制,这是因为这段期间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导致了作家对相同材料做出了不同的处理。然后他就分析了哈姆雷特在完成报仇使命时所表现出的犹豫和痛苦。他认为当时人们普遍流行的看法不能令人满意,一个是歌德认为的哈姆雷特代表人类中一种特别的类型——“用脑过度,体力日衰”,另一种是剧作家试图描绘的是一种病态的犹豫不决,是出于“神经衰弱的性格”,但在其他两个不同的场合我们却可以看到哈姆雷特另一种表现:一次是在盛怒之下,他刺死了躲在挂屏后的窃听者;另一次是他故意地,甚至富有技巧地杀死了谋害他的朝臣。所以弗洛依德提出问题:“为什么他对父王的鬼魂的吩咐却犹豫不决呢?”他最后得出了结论:因为这人(现在的国王)做出的正是他童年时期潜抑很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于是对仇人的恨被良心的自遣不安所代替,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比这杀父娶母的人也好不了多少。这就是弗洛依德有关《哈姆雷特》的最著名论断,也是他对莎剧批评史最突出的贡献。精神分析派批评家诺曼霍兰德对此做了如下

总结:“弗洛依德对莎士比亚学者的最重要的当然在于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的观点从形式上来说,是十分优雅的。他指出,首先,几个世纪以来,评论家们始终不能说出为什么哈姆雷特一再延宕杀死谋杀他父亲并娶走他母亲的人的时间。其次,他还根据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表明,每一个孩子都想做出那样的事情,而且这种孩提时代的欲望在后来成年的无意识反应中一直延续下去。第三,哈姆雷特之所以拖延时间,是因为他不能像孩子那样去为了自己的欲望去惩罚克劳迪斯……第四,这种欲望是无意识的,这一事实本身说明批评家本人是无法解释哈姆雷特延宕时间的原因的。”[2] 显然,弗洛依德为文学批评家开辟了一个新视野,从此,许多文学批评家就走上了寻找“俄狄浦斯情节”的新道路。他们把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当成现实中的人,非常敏感地考察着家庭内部关系,稍有蛛丝马迹,就很快像医生一样进行确诊。这其中要数琼斯的文章最为著名,他在《美国心理学杂志》1910年1月号上发表了《作为哈姆雷特的秘密的一种解释的俄狄浦斯情结》。当然,许多理论家也反对这种观点。A.W.列维在《文学、哲学和想象》中指出,“针对哈姆雷特的犹豫进行长时间的争论,绝大部分是无的放矢,虽然这一争论本身是有趣的。”[3] 他认为延宕是出于情节的需要,是让情节更丰富一些。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没有这种犹豫,后面的丰富情结就无法继续了,这是研究文学的正常思维。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与莎士比亚不同,20世纪的西方主要作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弗洛依德的影响,这些影响必然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 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无疑是法国的雅克·拉康(1901- 1981)。他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又在巴黎大学学习精神分析学,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与医疗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5),《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等。 拉康本人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和其理论的局限是比较清楚的。在他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固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理论上的不完善却有碍于它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 部对它进行反驳和修正。他作为哲学家,试图借助于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学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具体说来。拉康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他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 首先,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如果说霍兰德用“个人交易”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的话,拉康则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解释它。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拉康把索绪尔的概念颠倒了过

来,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使能指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他不仅认为这二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混乱的、任意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言经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是相似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代表;而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则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反映在梦中也是这种情形:“梦具有句子的结构,或者用弗洛伊德书中的话说,是一种猜字画谜的结构,也就是说,梦具有某种文字形式的结构。儿童的梦反映了原始表意文字学的特征,而对成年人来说,它同时再现了符号成分的语音用途和象征用途。”①显然,拉康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次“语言革命”。 拉康从结钩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重新阐释,使我们有可能探讨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使我们认识到无意识并不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在我们的“外部”,或者说在我们“之间”,是我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果。无意识之所以难以搞清楚,倒不是因为它处于我们的意识深处,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我们包围在其中。而能说明这种网状体系的最好手段就是

精神分析批评文献资料

理论探讨: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与文艺批评 刘安军;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弗洛伊德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是西方文学艺术理论评论家们热衷探讨的一个话题。同时,也是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分析学研究中一个比较现实而有趣的问题。可以说弗洛依德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评论的视角,为文艺批评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本文将从精神分析与文学艺术批评两者的关系着手,着重探讨精神分析法在文学艺术批评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弗洛伊德对西方文学艺术的主要贡献。 遇合磨合离合 ——精神分析学与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理论批评的互动 毛正天;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2年02期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批评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发生、发展,走过了与"五四"文化革命的激情遇合和三、四十年代的与主潮文艺美学疏离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历史品格。 无意识理论的发展与扬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张俊梅; 学理论, 2011年04期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混乱的,但却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虽然后世的精神分析家批判弗洛伊德的泛性理论,但无人放弃他的无意识理论。而无意识理论经过荣格、拉康等人的扬弃与发展,内容日益合理丰富,从无序到有序,从个人到集体,对精神分析、文学创作、文学评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的引入——新时期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 金生翠; 河西学院学报, 2010年04期 新时期文学把它无所不至的笔触伸向了更为丰富复杂的人的内心世界,在描摹人情风俗的变迁的同时,旨在揭示人的广阔无限的心理活动奥秘。这一点使得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文学之间有了可以交流的更大空间,因此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范畴研究分析新时期文学的创作心理,将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贴近新时期文学的实际,从而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新时期文学特有的心理蕴含和精神价值。

《文学批评学》练习

1、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 (2 分) A.文学文本 B.潜意识 C.读者 D.作者 A参考答案B 2、 成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领军人物的是 (2 分) A.周作人 B.李健吾 C.朱光潜 D.沈从文 参考答案B 3、 把格式塔心理学引进文艺领域,用来解释视知觉艺术的是(2 分) A.弗洛伊德 B.拉康 C.韦特默 D.阿恩海姆 参考答案D 4、 印象批评认为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精妙的最好方式是 (2 分) A.逻辑分析 B.审美直觉 C.条分缕析 D.单项深入 参考答案B 5、 用“磨刀石”比喻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是 (2 分)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朗吉努斯 参考答案C 6、 文学批评准备工作的第一项是 (2 分) A.研读

B.选题 C.立意 D.运思 参考答案A 7、 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是 (2 分)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 参考答案B 8、 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原始欲望升华”的是 (2 分) A.冯特 B.詹姆斯 C.弗洛伊德 D.荣格 参考答案C 9、 古罗马文学评论家贺拉斯用来归结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比喻是(2 分) A.绊脚石 B.风景石 C.磨刀石 D.试金石 参考答案C 10、 图像化的深层实质是信息表达和接受上的 (2 分) A.理性化 B.理论化 C.感觉化 D.条理化 参考答案C 11、 文学批评家的想象力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的 (2 分) A.欣赏力 B.理解力 C.领悟力 D.推想力 参考答案D

12、 用“敏锐的诗意感觉”来说明批评感知的是 (2 分) A.黑格尔 B.别林斯基 C.席勒 D.普列汉诺夫 参考答案B 13、 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 (2 分) A.“文化霸权”问题的研究 B.“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 C.“大众工业”问题的研究 D.“大众传媒”问题的研究 参考答案B 14、 与文学作品的政治、道德评价不同,审美价值判断的第一个层面是(2 分) A.社会政治判断 B.道德判断 C.传递美感 D.理智判断 参考答案C 15、 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 (2 分) A.莫奈 B.雷阿诺 C.柏格森 D.叔本华 参考答案A 16、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 (2 分) A.经济价值 B.政治倾向 C.审美倾向 D.哲学价值 参考答案B 17、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 (2 分) A.音乐派别

西方文论作业:精神分析批评

从精神分析批评视角看《西游记》 黄桂娜2010101307 摘要: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无意识,上层为意识,中间为前意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角色分别代表了“取经人”心理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孙司空与沙僧——理想的与现实的意识,唐僧——前意识,猪八戒——无意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西游记》;无意识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雅克·拉康和诺曼·霍兰德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无意识理论。 二、精神分析批评与《西游记》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无意识,上层为意识,中间为前意识。如果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看作一个整体,即一个“取经人”,就会发现作品中师徒四人的角色分别代表了“取经人”心理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孙司空与沙僧——理想的与现实的意识,唐僧——前意识,猪八戒——无意识。 《西游记》揭示的正是“取经人”在无意识的驱使下,在前意识的压制下所形成的人格分裂状态,即理想的音响现实的意识之间的分裂,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 (一)《取经人》的无意识与猪八戒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种历程若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一无所觉,我人便称这历程为‘潜意识’(潜意识为无意识的另译名)”[1]。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即性欲。无意识虽不能被个人所感知,但却能从根本上影响人的行为。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正是“取经人”无意识的体现。 在猪八戒诸多的个性特征中,贪色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文本多次描写到猪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 新精神分析批评 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

精神分析批评

第一讲精神分析批评 一.主要理论家和代表作介绍 西格蒙德·弗罗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引论》(1920)、《精神分析新讲》(1939)、《梦的解析》(1900)、《图腾与禁忌》(1913)、《弗罗依德文学美学论文选》; 诺曼·霍兰德(Norman Holland,1927——):《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1966)、《文学反应动力论》(1968)、《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1973)、《笑:幽默心理学》(1982);中译本:《后现代精神分析》(1997,论文集)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8),《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中译本《拉康选集》(2000,上海三联); 二.主要批评理论介绍: 1.精神分析学核心概念: A.潜意识; B.恋母情结; C.压抑与转移; D.梦与象征; E.三重人格论; F.本能论; G.自我与符号:雅克·拉康:自我概念形成的差异性符号结构:儿-父-母, 自我形成的过程:实在阶段——镜象阶段(错误性妄想)-象征阶段,象征界的符号学特性,自我符号在象征界的分裂与空洞,潜意识的语言特性 2.精神分析学文学理论 A.作家论:童年记忆,心理创伤,恋母情结,白日梦,显在或潜在的精神病 患者 B.创作论:痛苦的内驱力,苦闷的象征,白日梦,心理结构——动力层与想 象层 C.文本论:作家潜意识的表达人物潜意识的作用,叙事结构的潜意识基础, 象征论 D.接受论:霍兰德:读者身份的精神分析学基础——自我人格的结构,自我 人格形成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人体身份、文化身份、个人身份(生活历史),对读者反应研究的结论:所有文学反应都由人格结构的这三种身份所控制。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本我幻想与自我防御,文学作品将读者潜在的愿望和恐惧经过升华性(伪装性)处理,变成读者可以接受的内容,因而给读者以快乐。阅读的转换功能。 三.批评实践举例: 1.弗罗依德《陀思妥也夫斯基与杀父》; 2.弗罗依德《论〈罗斯莫庄〉》; 庄园主人、牧师罗斯莫;罗斯莫的妻子碧爱特,大夫维斯特和他的养 女吕贝克·甘维克;碧爱特的哥哥克尔而校长。 3.欧·琼斯对《哈姆莱特与俄狄浦斯情结》; 4.雅克·拉康的《论<窃信案>》 人物:王后国王 D大臣警长私人侦探迪潘

文学批评2

精神分析法批评下的《雷雨》内容提要:作为中国现代的第一流戏剧艺术大师,曹禺的名字早就伴随着他的一部部剧作蜚声海内外。而《雷雨》作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已经受到国内外社会学的、道德理论学的、审美学的模式的批评分析,本文主要从精神分析方法,结合作者曹禺与精神分析法的关系,寻觅并且分析出《雷雨》中的周萍、繁漪等人的行为举动的源泉。 本文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法中的“俄狄浦斯”情节与人格心理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批评方法,以达到对《雷雨》剧本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字:《雷雨》曹禺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即心理分析,是对情绪失调和心理失序的病人进行治疗分析。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分析者设定一种“患者-分析者”的关系,让患者谈论其早年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梦境,然后发现病因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治疗。而将这种分析方法用来处理文学或者文艺就是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法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相信人有“潜意识”;心理过程中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格心理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人的儿童时代的两种情节:“俄狄浦斯情结”和“埃勒克情结”;以及梦的结构和语法。精神分析法批评将关注的焦点由作家的生平、社会经历等外部因素转向了作家的心理,由作者的表层结构深入到深层的隐意结构当中,向内转的倾向。而本文主要从精神分析方法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和人格的心理结构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曹禺与精神分析法 若要从精神分析批评角度较为准确的分析出《雷雨》这部作品,首先需要对其作者曹禺是否有受到过精神分析的影响,从而在其创作过程中将此种方法加以运用,从而使得《雷雨》这部作品中闪耀着十分典型的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的深刻内容。 关于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的,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创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当属曹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界已传播了十多年,作为一位锐意创新的青年剧作家,作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曹禺自然要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接触到当时风靡一时的文艺思潮好文学流派,因此极大可能接触到了弗洛伊德主义。 如果我们拉开的《雷雨》的大幕,透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与纷争、鲁大海与鲁侍萍的深情、繁漪与周萍的“闹鬼”等表面现象,我们赫然可以发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正是弗洛伊德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的“仇父恋母情结”。这个情节始终贯穿着全剧,时隐时现,制约着人物的行动,占据着人物的心理空间,构成了全剧的一个重大主题。当然,这一主题只是全剧主题之一。 俄狄浦斯情节在《雷雨》中的表现

4精神分析批评

0037、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 (1)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又叫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即恋父情结。 (2)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生殖器阶段,儿童产生了恋母(恋父)情欲综合感,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 (3)弗洛伊德认为这两种情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将之应用于文学艺术的研究,分析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 (4)评价:俄狄浦斯情结说在西方文艺创作和批评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对解释某些文学作品的主题有启发意义,但将之视为文艺批评的万能钥匙显得牵强附会,荒唐可笑。 0038、精神分析批评: (1)精神分析批评始于20世纪初,有人认为始于《释梦》一书的出版。 (2)最早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文学批评实践的是弗洛伊德及其弟子。 (3)精神分析批评有三种模式:传统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0039、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1)在这一阶段,批评家们试图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直接应用于文学研究,力图发现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2)在这一阶段,精神分析批评是与一系列弗洛伊德式的假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①艺术被看成是一种精神病的表现;艺术家都是神经质的、病态的、精神失调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种病态和精神失调的副产品。 ②文学艺术被看作是与幻想或白日梦相类似的东西,被当作作者的幻想投射。 (3)在这一阶段,泛性论和俄狄浦斯情结对精神分析批评产生了极大影响。 (4)评价:这种说法有局限性,因为:他们只注意无意识和本能的作用,忽略了意识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和审美因素。 0040、论弗洛伊德关于作家与白日梦的思想 (1)这一思想见于弗洛伊德的《诗人同白昼梦的关系》一文。 (2)文学素材来自诗人的幻想,成人幻想是儿童游戏的置换。 (3)白日梦是诗人利用现在的条件,按照过去的方式来安排未来的图景,这就是诗人的创作的心理机制。 (4)诗人比常人更能弱化白日梦的自我中心化的倾向,会把他的自我分裂多个自我,从而消除读者对诗人个人化幻想的厌恶。 0041、梦的理论: (1)它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被压制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

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

文 学 批 评 之 心 理 学 批 评 姓名: 喻海潮学号: 201330280131 班级: 1332801 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 摘要:广义的心理学批评就是指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来研究文学现象的批评方 法;侠义的心理批评是指把弗洛伊德的批评理论融入文学汲取心理学成果,立足于艺术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接受这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文学、文艺理论、心理学 一、别开生面的探索 心理学批评是新时期文学批评最早使用的新的方法。从八十年代初开始,鲁枢元打破了社会学批评的独断论,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心理研究。他提出了“创作心理”、“情绪记忆”、“艺术感觉与心理定势”等一系列新鲜而有趣的命题,激起了文坛的热情关注。鲁枢元的提法无疑具有较大的震撼力。 鲁枢元最著名的两个概念就是“情绪记忆”与“创作心境”。“情绪记忆”是鲁枢元对于素材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理美学归纳。在《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一文中,鲁枢元对“情绪记忆”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他看来,“情绪记忆”在作家的创作记忆中占有最大比重,对创作活动也发挥着巨大的潜在作用。“情绪记忆”基于感受力又以情绪、情感为对象,并在人的情感活动中得以实现,保持和复呈。“对于记忆的对象的性质而言,它是对于人类生活中关于情感,情绪方面的记忆;对于记忆主体的心理活动的特征而言,它是一种凭借身心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体现为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鲁枢元“情绪记忆” 的提出确实超越了认知心理学的“表象”,它发现了或者说肯定了作家心灵的情感维度,并使作家对文学素材的积累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素质。素材不再是文学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反映和认知,而是带有强烈的感性体验意味,成为一种深刻的昔日印象,最终,这个文学创作准备阶段的审美心理胚胎,便会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生命体。 在对“创作心境”的另外两个属性的探讨中,鲁枢元论证了“完形心理”的整体性和自动性。所谓整体性是指,“作品……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有机的,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的。” 它保证作家审美注意的集中性和连贯性,从而使创作主体进入“我物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作家的情感也因此“自动”注入艺术生命体。鲁枢元在这里试图说明,艺术生命体一开始就是被创造的,而非“表象”的拼贴,且情感自动到达时“来不可遏,去不可止”。鲁枢元对“自动性”的探讨颇似描述“灵感”的到来。不过其中的“神秘性”也显露无遗,说明鲁枢元把瞬间的灵感夸大为整个文学创作。这有些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精神分析批评与文本解读 三

精神分析批评与文本解读三 精神分析批评与文本解读(三) 《麦克白》的精神分析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角度来看,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一部富有现代性的作品。在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格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相互冲突的力量组成的。莎士比亚利用女巫、幻觉、鬼魂、梦游等表现和诠释了人性的复杂性、多元性。 女巫与麦克白的意识活动 女巫形象是麦克白意识活动的显示物,是人物隐秘心理外在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女巫第一次出现在荒郊野外时,正是麦克白与班柯平定叛军、凯旋而归的时候。这时麦克白赢得了荣誉,满载战绩,但他同时居功自傲,人性中的野心欲望也相应在酝酿。麦克白在途中所遇见的女巫就是他无意识活动中闯入意识领域为意识所觉察到的种种欲望。人的意识活动有时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有时是形象的视觉思维,所以麦克白的无意识活动中闯入意识领域的野心权欲就是女巫这个视觉形象的三声呼唤--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所包含的内容。女巫们用邪恶的媚惑之言把麦克白的无意识上升为语言,激起了麦克白欲望的波澜。他自恃功高望重,踌躇满志,想获得更大荣华富贵的野心早已潜移默化植根于内心深处。但是他对王权的觊觎在往日并不为他所觉察,而且不容于社会,所以潜伏在意识的最深处,受到"自我"与"超我"的双重监督,被理智和道德所压抑束缚,然而尽管无意识的种种本能欲望、情感和思想被压抑和排挤,但它们并不泯灭,并且会不由自主地积极活动。所以麦克白受压抑的权欲虽然不能顺利进入意识领域,但它并没有就此泯灭,而是积极活动。它以扭曲变形的女巫的预言形式,堂而皇之地进入意识,使之变得无可指责。因此当麦克白听到女巫预言时,他的神情是大吃一惊,被压抑的

精神分析批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文本内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年出版,讲一个作家在四十一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匿名来信,信中一个濒死的女人讲述了自己人生中刻骨铭心的爱情成长历程,而这个作家正好就是故事的男主人公,然而他对这个女人一无所知。女主十三岁的时候遇到了搬来自己家对面的别墅居住的青年作家R,便一见钟情。但女主很不幸因母亲改嫁被迫搬家了,五年后,她终于委身于他,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因为害怕自己心中纯真的爱情被男主怀疑而自己默默忍受艰辛,为了养活儿子不惜流落风尘也不肯向男主求援,直到儿子因病夭折,女主病危时便决定写信告白。 二、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格威(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求学时期主攻哲学与文学。在游历时结识罗曼·罗兰,罗丹,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人。在一战期间是和平主义者,二战时期被纳粹驱逐,先后流亡到英国和巴西。1942年与妻子在家中自杀。 茨格威以中篇小说和传记文学名世,其作品以人物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代表作有《夜色朦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 三、文本分析 1.文本叙述结构的潜意识基础 1911年,茨格威结识弗洛伊德,并受到他的精神分析学影响。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作品就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因此,本小说中女主童年时期就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深地痴迷,在信中开始部分就以童年的视角去叙述的。 文本内容主要以独白形式叙述的,儿子的死和女主的年龄变化与男主人公的经历贯穿着整个故事。在茨格威的笔下,这个女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向他暴露身份,即使再渴望被认出,也始终默默承受着内心的挣扎和煎熬,即使抚养儿子再艰难,宁可卖身也没有向他求助。但人心灵的负荷一旦到了极限,倾诉的欲望会席卷一切,

社会批评案例分析

社会学案例批评分析 此批评案例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卢那察尔斯基认为人的精神疾患既有社会学因素,又有病理学因素。因为,一方面精神疾患是人所处的阶级地位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它是人的机体应对外界变化所产生的合理反应,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机体反应论。当人在其熟悉的环境自然生存时,就不会产生机体上的变异,而当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时,人的机体,也即精神状态就会做出相应的回答。二、社会学因素与艺术密切相关,因为人总是要处于社会之中,客观社会经济条件之外人根本没有,人的每一举动和每一种具体思想的形成,都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来阐释和理解。三、人的精神疾患与艺术密切相关,卢那察尔斯基认为,艺术家的心理是“反常”的,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感受能力和以特殊方式感染他人的能力,同时还是易于冲动的人,否则他们可能感受颇多而无法将其传达给其他人。四、人的个性与艺术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个性的力量是艺术生成的根本要素之一。因为患有精神疾患的人并不是都成为了艺术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走向了顺从,只有少数人走向了艺术,这里存在着人的个性独创性问题。文学史家要充分重视艺术家的个性及其个性的社会渊源和社会影响,将个人因素置于社会网络之中。五、个性的力量固然伟大,但它不能仅仅成为纯粹私人性质的个性,个性的力量必须与相应的社会学意义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力量,过于私人化的个性不免流于庸俗。 在卢那察尔斯基观点中,我认为其有关心理疾患与艺术的关系的观点显得过于片面,他只看到了心理疾患有可能造就一个艺术家;没注意到艺术家也许会因心理疾患而葬送其艺术生命;也没有注意到患有心理疾患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依然受到理性的制约。 艺术家患有心理疾患时,其自我控制能力急剧减弱,感性的冲动则骤然加强,艺术家似乎受到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的支配,陷入物我两忘,虚实莫辨的境界,在这种状况下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打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这种心理疾患所带来的强烈的情感性、想象性以及独创性与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这

雷雨-精神分析批评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曹禺有过三次婚姻,第一位妻子郑秀是比曹禺低两届的清华学生,婚后不久,曹禺爱上了第二个女人,并与之有长达十年的婚外情,也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方瑞,文革时期第二位妻子去世,文革后与李玉茹关系密切,成为其最后一位妻子。 而说到雷雨,曹禺曾一再谈到《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 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 是“一种心理在作祟, 一种情感的发酵”是“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的“蛮性的遗留” 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解读作者在雷雨中的无意识和文中人物形象。 俄狄浦斯情结 周萍 从未见过母亲,只知道母亲叫侍萍,自己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对母亲的印象仅来自一张旧照片。与对四凤的爱也有一定关系,周家很多人都说四凤长得像他母亲,也许是再次寻找母亲的影子。幼年寄送在乡下,失去母爱的同时缺失父爱。 荣格认为子女如果强行与母亲分开,则会产生持久的恋母情结,以作为失去母亲的补偿。周萍记忆中母亲都是想象出来的,成年后见到繁漪,可能儿时无意识欲望投射到她身上,他在繁漪身上找到的既是母爱也是性爱。在与繁漪起冲突时,繁漪指控周萍对自己始乱终弃并重提周萍昔日想法“你忘记了在这屋子里,半夜,你说的话么?你说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论的罪也干”。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潜在的弑父娶母的本能冲动。既曹禺所提到的原始野蛮的情绪。 周冲 也同样讨厌父亲周朴园,但是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他觉得蘩漪是最能理解他想法的人。周冲似一缕清风,在雷雨前那令人窒息的热浪中送来一丝清凉 鲁大海 周萍与鲁大海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是性格却大相径庭。周萍抑郁,犹疑不定,而大海则似乎跟蘩漪相似,有着雷雨般的性格,感情热烈。恋母仇父情结在大海身上表现得更为极端。对周萍周冲而言,恋母是显性的,而仇父却是隐匿的,而曹禺将大海的仇父言行刻画得很清晰.自始至终,大海在剧中从未叫过鲁贵“父亲”,而是很刻薄地讽刺其奴才相和猥琐行径。鲁贵父女被解雇后,鲁贵一直发牢骚,并且用言语刺伤侍萍,大海按捺不住,居然会对鲁贵说出“你算老几l”冲突未果,他则拔出手枪,对鲁贵说,“我打死你这老东西!”大海不知周朴园是其生父时,对其怒骂,揭露其虚伪嘴脸,残忍本质:周朴园在哈尔滨保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了三百块钱。大海最后痛骂道:“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周朴园在一夜之内失去两个儿子,大海虽然活着,但永远都不会回来。与对父亲的仇视相反,大海对母亲侍萍很顺从,把枪交给侍萍,甚至最后放过周萍,也是因为四凤是侍萍的命根子,怕侍萍伤心欲绝. 人物性格 周萍性格 雷雨中周萍与繁漪和四凤是双重乱伦的关系,与繁漪的不伦关系可以理解为超我失去控制,本我占据上风,以满足原始欲望为目的。周萍并不知道四凤是自己的妹妹,他们的不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