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省西南地区(、)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六个省区,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

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省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省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

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黔西南州市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

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红崖天书

原名“红岩碑”,是深藏省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上。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这引起了国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涵。

(六)、何应钦故居

城南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应钦之父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标准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二、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等。喀斯特地貌区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为主,交通不便捷,商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拥有

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完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喀斯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少,要开发旅游资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网络通信、旅店宾馆、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旅游业地,其发展是滞后的,不协调的,不持续的。

(二)、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的基础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三大部门去实施,但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除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业、建筑业、环保产业、食品工业、农副产业以及饰品加工、美术工艺、文化体育等行业。游客的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调整和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千差万别,除了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外游客给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信息,对于大力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宣传喀斯特地区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多彩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了解,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径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肩负的重要使命。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开发旅游资源正好架起了“发展旅游业”和“扶贫”之间的桥梁。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围广、层次多,在喀斯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物

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长。

(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易恢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且显著,故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极其艰巨。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是独具特色和不可复制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然而,旅游业又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产业,无论哪个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喀斯特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各方位做好保护。精心、科学管理的旅游业,不仅能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损耗自然和人文资源,还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自国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以来,我国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口号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这给欠开发的喀斯特乡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喀斯特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和卫星电视建设,农田水利和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治理乡村社区环境等。乡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饰品、特产等,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特产、工艺品的附加值。这些都将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省西南地区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优势

省西南地区旅游业因为交通、资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来,都很难有效开发和利用,但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解决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之后,省西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也逐步

形成一定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省西南部,位于、、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三省之间交通网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较集中、便捷。如有贵昆线(——)、南昆线(——)两条全国主要铁路枢纽;有汕(头)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速、毕(节)水(城)兴(义)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地处云贵高原,且位于中纬度地区,使西南部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气候宜人。在举办的“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市2006年位居第15,市2007位居25,都是很好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

(二)、旅游资源丰富

省西南部喀斯特资源涵丰富,景观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开发价值高,符合现代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雄伟的瀑布和峰林,壮美的峡谷和山间坝子,原始的岩溶地貌,优美的森林湖泊,神秘、奇特的洞穴,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再加上古韵十足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旅游景观系统。喀斯特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旅游资源并存为西南部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展现出了诱人的开发前景。

(三)、旅游业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不断开发,的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黔中区为依托,以为中心的点面结合的辐射型旅游开放新格局。旧的旅游格局以一点两线为主体,即为中点,西线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民族风情为辅,东线则反之。现在形成以为中心,增加了南线,东南线,西南线等,景观资源组合更合理、更丰富。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扩大了旅游辐射面,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景观格局。新的格局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统筹发展,有利于带动欠发展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