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

语言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19071536.html,

语言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

作者:仝国斌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1期

从发生学角度讲。语言结构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即所谓的非任意性或理据性。例如事物的命名结构,人们往往抓住事物的某一特殊方面如特征、形状、材料或功能等来给事物命名。即使在同一语言社团中,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名称,就是由于不同地区的人们认识事物的知觉中心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名称。如“地瓜”,可从出处和产地来命名(地

瓜、山芋、番薯),从外表的颜色来命名(红薯、白薯),也可从人的感觉来命名(甘薯、凉薯)等。

不同的语言社团命名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但汉语中的“眼镜”,说明汉人对之认识是抓住“使用场所”这一主要特征,指架在眼睛前的一种镜子;而英语是用其构成材料表达的glasses,是用两块玻璃做成的物体。

合体字与合成词的结构形成也都有现实基础。如会意字“休”源于古人田间劳作时靠在树上这种常见的休息方式;店家忌“关门”,于是把晚上关门暂停营业叫“打烊”。“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晚上得把它们熔化了铸成大元宝。所以“打烊”不仅不是关门(倒闭)。还成了“招财进宝”。

我们主要就前贤们论及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一些问题来看语言结构的形成。

动补结构的形成跟动词的概念化方式有关

动补结构形成以前,汉语通过字的音义变化或字的并列表示动作和结果。梅祖麟曾把“他动词+他动词”的动词并列结构转成“他动词+自动词”的动补结构的因素归纳为四项,这四项分别是:(一)清浊别义的衰落。先秦以声母清浊来区别自动、他动的构词法到六朝趋于衰亡。(二)使动式的衰落也使得“伤、败”等动词由他动变为自动。(三)“隔开式”述补结构的产生。如“打折”受“打汝前两齿折”的感染变作述补结构。(四)“动+形”复合词的产生对“他动词+他动词”并列结构的感染。实际上也就是概括了动补结构形成以前表示动作和结果的主要形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动补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界普遍认为动补结构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由两个他动词构成的句法结构的后一个他动词经过自动词化过程形成的。张国宪进一步把补语的孕育过程概括为一个“脱及物化”的过程,是从他动到自动的嬗变。梅祖麟推测“动+形”型的动补结构比“他动+自动”型的产生得早,“长大”、“缩小”、“减少”这些不带宾语的“动+形”复合词,对“减轻”、“填满”、“射伤”、“攻下”等汉语的并列结构会起到感染作用,使后者变成动补结构。梅祖麟并指出动补结构的产生不但是构词层次上的问题。也是句法层次上的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