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

读鲁迅《复仇》有感

一开始以为这篇鲁迅先生的这篇《复仇》又是一篇杂文,没想到是一篇散文诗。说老实话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点深奥,就算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内容的背后,意义存在的精神和历史真实反映也只能上网查询资料做一些大致的了解。这篇散文诗《复仇》相对而言篇幅小一点,慢慢试着理解了一下。

“人的皮肤之后,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的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根其细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于是,各依着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平明地寻求偎依,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

第一段我就赤裸裸的看到了后面几个词语;拥抱接吻依偎我可以这么肤浅吗?其实人得身体反映就是人得本能,人们总是常说左脑控制理智,但是人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有的时候左脑是不受控制的,一腔热血也就随之爆发出来了。鲜红的血是沸腾的,整个胸腔都是沸腾的。

“但倘若用以并肩日的离任,只以及,穿过这套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鲜红的热血激溅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以示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大概就是说会有人不愿做麻木的看客的,于是就有人拿着自己的武器,站在风口浪尖,厉声疾呼,用热血去温热,去染红渐冷渐苍白的世人的灵魂。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身体,捏着利刃,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之上。他们俩将要拥抱将有杀戮……

陆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的,如魁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海鱼干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并且拼命伸长脖子,要鉴赏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与觉着时候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身体,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大概的意思就是写的两个男女赤裸着全身,相互对立在一起,但是一句话都没有说,他们也没什么动作,就这样双方孤立的站着。鲁迅先生就将这样的场景定义为复仇。最初看来这完全没有复仇的架势,没有打打杀杀,也没有争吵。意思就是人们已经麻木的连都不想动,更不会去拿武器,去有什么一腔热血来拼搏。在此感叹了为什么社会如此黑暗,人情如此淡漠。

“他们俩就这样的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以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陆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有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与视觉的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甘苦倒是了生趣。”

就这样所有人都学会了自我保护,没有人愿意前进,也没有人反抗,越来越冷漠,所有人都很忙忙着生老病死,就是这样再大的呼喊声也没有人听见,只剩下一片黑暗的世界。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用犀利文字记录这一切的人,一个孤独的呐喊者。期待人们回头的脚步。

07小教文万欣

2011. 11 17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

论文名称:浅谈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二班 学号:20110602212

姓名:李乐平 摘要:品读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之后,人们会发现,在充满现实主义气息的文笔下,书写的不乏一些复仇主题的故事,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和美学特点。从《野草》到《铸剑》,再到《孤独者》,复仇的主题一直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说的复仇,重点之处不是杀戮,而是精神的复仇以及作为启蒙者,意志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复仇野草铸剑孤独者 正文: 一、《野草》——对庸众不争的自怄 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赖,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他们复仇的方式非常奇特。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1】。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

鲁迅作品教学 文献综述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

我读鲁迅 阅读答案

我读鲁迅阅读答案 我读鲁迅 我读鲁迅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的雨,是雨的精魂”。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片清晰,显得那么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我还读鲁迅的坚韧。面对“朋辈成新鬼”的惨痛事实,他毫不退缩,更要“怒向刀丛觅小诗”,向敌人讨还那“拖得越久,越要付更大的利息”的血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敢爱、敢憎,因为爱得忘我,所以憎得深切,谁能说他不是“奋然前行”呢? 我读鲁迅,不仅读他的杂文,他的诗,也读他自己。他的阅历之丰富,知识之渊博,更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凝视着《鲁迅文集》上那个清瘦的老人头像,带着几分敬畏之情“”读他瘦削的面颊,他炯炯的眼神,他那“一”字形的弄须…… 他少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选定文艺工作之后边笔耕不辍。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临终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他不仅有作为文学家的明智,更有作为革命家的长远眼光。他在那个充满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依然同情、支持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这一预见的正确,早已被事实证明了。 读金庸、琼瑶的小说,或可斜倚床头,信手一翻;读巴金、冰心的文集,则须备上香茗,月下品读;然而读鲁迅,则要正襟危坐,宁心静神地细细咀嚼。我愿这样读鲁迅,直到他的所有被我读懂为止。 1.第一段中划线句子一语双关,你能体会其中含义吗?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作者在构思中,很注意写作的角度,请以第六段为例,简单的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这个句子一语双关,既表现了鲁迅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坚持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和黑。 2.第二段采用了列举论证的方法 3.第六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从儿子、父亲、丈夫的角度去赞美鲁迅。 本文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鲁迅《复仇》6

鲁迅《复仇》 【教学目的要求】 1. 把握散文诗的构思特点。 2. 理解鲁迅式复仇的内涵。 3. 思考复仇理念在今天的适用性。 【重点、难点】 1. 旁观者的心理动机。 2. 被看者以何复仇。 3. 联系鲁迅其他有关言论,理解其独特的复仇思想。 【所用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作者自述创作动机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 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但此亦不过愤激之谈,该二人或相爱,或相杀,还是照所欲而行的为是。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郑振铎 二、文本详析 本首散文诗是《野草》中的一篇重要作品。《野草》的基本特点是其“独语”性,即它不像作者的“杂感”(后称为“杂文”)类作品,是直面现实,以寸铁杀人;也不像作者同时期所写的“随笔”,无所顾忌,任意而谈。它是面对作者内心,捕捉某种萦绕于心的意象、思绪、意念,以瑰玮奇谲的语言,独自言语,类似于“自言自语”(作者此前在1919年即有《自言自语》一组小散文诗,可视为《野草》的雏形)。更因作者有意“措词含糊”,故其情其意,只是作者自我有所感知,他人则难以索解。解读这一类作品,一要顾及散文诗的特殊形式:形象化的构思过程,多用比喻以至象征、回环复沓等修辞手段,意蕴含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还需注意其“互文性”,即作者相似的意思在其他文本中也有表露,虽然形式不同、手法不同,但其指向有一致性,可以互为解说之资。 “复仇”是鲁迅从早年至晚年,念兹在兹、一以贯之的一个思绪。几十年间在他心头萦绕不去,回环往复,多次谈及,遂成为其作品和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

鲁迅藤野先生赏析(最新)

【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荽,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一“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 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名著推荐 鲁迅作品

名著推荐 鲁迅作品推荐 一、揭示课题: 鲁迅及其作品介绍 二、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直到1926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辑。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大部分作品和杂文收录在了《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专辑。 三、作品简介 《呐喊》:《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他应《新青年》编委的约请,“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彷徨》:《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

读鲁迅有感

读《鲁迅》有感 六()班郑子彬 我通过阅读《鲁迅》这本书,才开始读懂了鲁迅的一生。 通过读书,我了解到,鲁迅是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3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考试案”入狱,而父亲也重病卧床,且官府趁机勒索。可怜的鲁迅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鲁迅在家是长子,生活的担子一下子压在了他的身上。从此,鲁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结束了。每天鲁迅既要读书,又忙着给父亲求医抓药,很是辛劳。生活在家境破落环境里的鲁迅,也从此开始体味到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和黑暗。 936日本帝国主义深入我国华北地区,民族危机十分严重。这时弃医从文的鲁迅已经身患重病,但是他却不顾重病缠身,拿起他那如匕首一般锋利的笔,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唤醒千千万万的民众。在“要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首先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理念支撑下,他先后编定了新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篇》、杂文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著作。 通过阅读,我敬佩的不仅是鲁迅文学方面的成就,还有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像匕首,像机枪,直刺敌人的心脏,唤起一辈人的革命斗志。

通过读书,还让我了解到他的惜时观念,也更加懂得时间宝贵的道理。他常说,“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于是,他白天工作,晚上写作,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身体多么不好,他都坚持不懈地写,直到最后体重减少到37公斤。对于时间,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更是他的那句话——“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两样。”是啊,时间是生命的计量单位,有可能早一秒还有希望,迟一秒希望全无。由此,我也想起一个叫“一秒定生死”的故事:一天,一幢居民楼失火了,火情势如猛虎,消防员叔叔及时赶来后救出了一个孩子。在医院中,医生说幸亏这孩子及时救出,要是再晚几分钟,就可能没命了。是呵,时间就是生命,我们都要好好珍惜它!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鲁迅生活在一个贫困潦倒、战乱纷飞的年代里,而今天的我们却一个个出生在幸福、富饶、和平的年代里,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有很多同学没有远大的志向,学习不够努力。而鲁迅志向远大,不仅要读书,还要给父亲求医抓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相差是何等的大呀! 鲁迅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他的爱国精神催我奋发,他的鞠躬尽瘁让我敬佩。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发奋读书,将来好报效祖国。

爱到深处会孤独_解读人间至爱者鲁迅的孤独

[收稿日期] 2006209206 [作者简介] 李华(1968-),女,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张媛媛,女,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 爱到深处会孤独 ———解读人间至爱者鲁迅的孤独 李 华1,张媛媛2 (1、2,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 要] 鲁迅是我们民族是孤独的思想者。他的孤独是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是最先锋的战士对战友 的超前。这种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这种爱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仍然愿意 在孤独中坚持他的爱。他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扭打,也与孤独为伴。鲁迅的孤独是一个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关键词] 鲁迅;孤独;爱 [中图分类法]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7)01-0027-03 鲁迅,是我们民族最孤独的思想者。这个孤独的人透 支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跟我们说话直到死去。鲁迅是人间的鲁迅,他在人间的“存在”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渐进的然而又充满心神罹难及灵肉折磨的灵魂探险而完成的。在这坚硬的冰冷的苦难背后,是深沉的热切的爱。 一、孤独者的孤独 当天朝大国尘封的大门被外国的坚船利炮冲开,几乎是在一瞬间,各种思潮迅速涌入中国。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最先觉醒。“五四”时代是发现“人”的时代,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以现代的、理性性、批判的精神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他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真正的人”的观念的。人的个性被奴隶性所替代,这些没有独立人格的大小奴隶们严格地按照封建等级制度排列组合成一个麻木、冷漠、自私的群体。作为“五四”运动的优秀代表,鲁迅与同期的先觉者们自觉担负起启迪蒙昧的历史使命,开始中国的“启蒙运动”。 鲁迅的眼睛是锐利的,他看穿了中国“陈年的流水簿子”之类上写了几千年的“仁义道德”不过是两个字:“吃人!这是血淋淋的两个字。鲁迅的笔力也是精准的,他将无数个阿Q 重叠在一起,画出一个立体的、呼吸着的阿Q ,使无数“对号入座者”都汗颜地从阿Q 身上看到了自己。他同他的战友们一样,对这些“众数”发出了义勇的呐喊,企图唤醒他们早经沉睡的心灵。 然而先驱们的呐喊与牺牲,却似乎并未真正将这些灵魂唤醒。战士们失望了,这失望如死水一般将他们渐渐淹没。他们的呐喊得不到回声,自己渐渐成了“孤独者”。据胡风回忆,鲁迅在当年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 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1] 文中的主人公魏连殳,从外貌到精神,几乎与鲁迅完全一致;而魏连殳的境遇,也 直接反映了当时包括鲁迅在内的一类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在民众眼中,魏连殳是一个“新党”、“外国人”,他们完全不理解魏连殳的思想是在为他们服务,反而认此为古怪。从而将魏孤立起来,甚至孩子也不理解他,于是他成了孤独者。在生存与精神的内外交困中,痛苦的孤独者选择了“复仇”。他作了师长的顾问。于是他似乎是胜利了:昔日的敌人纷纷来磕头,新的宾客巴结讨好,甚至自己对小孩子也发起了“恶意”……然而他实际上是失败了:恭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这失败是惨痛的:理想破灭了,信仰丢失了。于是他在祖母的葬礼上忽然“长嚎”了。这不仅是自己内心痛苦的宣泄,也是对渴望“看戏”的庸众的报复:“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叫,惨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 这种众数(庶)对个人的压迫,在《药》中更为直接,更为残忍的表现出来:革命者竟真正的被“吃”掉了!而吃他的,正是他要为之革命的人!革命者夏瑜想通过“革命”来医治受压迫的人,然而他的医治没有用,他们仍是受压迫,在他 们看来,革命是无用的(“ 发了疯了”);并且自己的牺牲,反被庸众所鉴赏、所利用,自己的鲜血,却被认为是“有用”的 “药”(“吃了包好”)!这又是何等惨痛的失败!原本应有用的“药”没有任何效用;原本妄溅的鲜血却被认为是“灵药”!在这里,鲁迅深深地感到了庸众的冷漠所带来的寂寞的苦痛。 然而,在众多先驱中,却少有鲁迅这样深刻苦痛的孤独者。由于种种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过早地结束了,曾经一起走来的战友,有的高升,有的隐退,纷纷退出了新文化战线。只有鲁迅,几经分化组合,仍寂寞地坚守着他的希望。鲁迅的孤独,不仅是“大众”中的孤独,也是“小众”中的孤独,它不仅比一般的民众超前,甚至也比同时期的战友们大大超前了。鲁迅作为一个深刻而痛苦的思想者,不仅思 — 7 2—

鲁迅作品有哪些

鲁迅- 鲁迅作品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二心集》文选《阿Q正传》《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兔和猫》 《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热风呐喊)

读鲁迅文章感悟

读鲁迅文章感悟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也做了很多贡献,写了很多小说和散文,并且还翻译了很多国外著作,总共下来超过一千万字。其中他的很多著作被翻译很多国家的语言。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后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可能因为从上学开始也学过很多文章,对于他还是记忆犹新。读它的文章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比较枯燥难懂。比起老舍的文章而言,鲁迅的文章没有老舍的文章看起来畅快,爽朗。我想可能两个人对于当时中国那个社会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批判的方法不一样吧,但是实质都是一样的。 鲁迅先生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拓者。并且在1927年9月致信台静农,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成为中国第一人。鲁迅先生怀着救国家和救民于危难之中的一腔热血和爱国情怀,于1929年底到1930年,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至此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鲁迅先生一生也写了很多文章,一共分为五类:一类就是他的杂文集。比如说他的《故乡》,我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候学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是选自《故乡》;第二类就是他的学术专著,比如说《中国小说史略》;第三类就是他的翻译作品,比如说《毁灭》;第四类就是他的小说,比如说《彷徨》,在高中学的《祝福》就是出自这里面的,第五类就是其他著作比如说《朝花夕拾》。我可以这样说他的这一类我学的文章比较多,比如说《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是选自这里面的。

鲁迅无事的悲剧中潜藏的复杂与深邃

试论鲁迅小说悲剧性中地复杂与深邃 鲁迅地小说几乎都是悲剧,但这些悲剧并不属于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地悲苦类型,不是《哈姆雷特》地阴差阳错、不是《西西弗斯》地永无出路、不是《红楼梦》地万事皆休、不是《雷雨》地爱恨难平,而是上一章中所分析地“无事地悲剧”.同样是“把有价值地东西撕给人看”,但撕得悄无声息,生活地意义和希望在日常生活地剥蚀中一点一点消陨.爱情地悲剧、女性地悲剧、灰色知识分子地悲剧、苦难人类地悲剧……《伤逝》、《祝福》、《奔月》、《幸福地家庭》、《在洒楼上》等等就是在这“无事地悲剧”中阐发出了穿越时空地悲剧意味.这些悲剧不仅具有往昔时代背景特有地气息,而且因其矛盾地普遍和难以解决一直延至今日,依然引起读者地深切共鸣. 本文将从以下四节——爱情悲剧、女性悲剧、知识分子悲剧、人类悲剧当中探寻鲁迅小说里人物本身、亦是鲁迅自身地复杂深邃思想,我想正是这些复杂隐晦地思想使作品到今日仍散发着如此独特地魅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伤逝》地独特叙事安排所暗含地爱情悲剧 鲁迅在给韦素园地信中说:“还吸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地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地小说地.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我想鲁迅不必以自己为原型,他以深刻地体察和迷惘地悲哀写出了这个意味深长地故意.作品从年十月诞生至今,广为接受评论始终没有离开这两个中心:两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起初冲破封建礼教地束缚走到一起,最终悲惨分离,从而揭示了青年们如果把自己地斗争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恋爱地狭小范围里,就冲不了封建社会地天罗地网:再者,妇女在经济独立之前是无法实现自身解放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想这句话是有道理地:只有解决不了地矛盾才能成为文学艺术地永恒主题.矛盾在不同地时代可以改为换面地存在,但总难以圆满解决.《伤逝》就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例证.因此本节试图探寻鲁迅在当时所发表地作品和相关言论中,是否只想说明、或者仅仅说明、或者真地就说明了前面提到地广为接爱地观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很多研究者(如汪晖《反抗绝望》地第三编)以第几人称叙事来深钻鲁迅地小说,我对此种叙事角度地研究价值持有疑义.鲁迅也说过:“只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地东西,便不至于感到幻灭,即使有时不合事实,然而还是真实.其真实,正与用第三人称时或第一人称时毫无不同.”李欧梵认为:“叙述方法使他(鲁迅)能在某些未解决地人地冲突方面极致地使用曲笔……用一种主观地忏悔录作反讽地批评,如《伤逝》.”《伤逝》采用地是第一人称,但我想鲁迅对于采取第几人称来解决人物冲突并无深意,因为采用任何人称都可以表达出故事冲突解决手段地搁置.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叙事学研究避开了“事实”而专注叙述地手段,注视地集点是‘叙述内容或者故事地组织情况,即‘故事’在‘情节’中地各种实现方式所依托地结构.正如历史叙事要通过叙述告诉人们某种有意义有信息,意义是从关系中产生地,关系是事件与事件地合理配置.文学叙事也是如此,“故事是读者在阅读时建构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建构地每一种故事都是一种配置.读者对事件地阐释,是根据他们地特定阅读时刻所组合地配置与被显示事件之间地关系来进行地.”而这一切首先都离不开叙事主体地有意识选择.历史是通过事件地配置显示地关系和意义,叙事作品也要通过事件地配置出关系和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批评派地韦勒克也认为:“内容暗示着形式地某些因素.例如小说中讲述地事件是内容地部分,而把这些事件安排组织成为‘情节’地方式则是形式地部分,离开这种安排地方式,这些事件就无论如何不会产生艺术效果.”形式主义地日尔蒙斯基说道:“任何形式地变化都是新内容地发掘,因为形式总是一定内容地表达,而空洞地形式是不可思议地.”在文学批评当中,人们将“内容和形式”割裂得太久,以致我们忽视了“形式本身就是重要地内容”.因此,“作者直接想说什么”不是最关键地,在他“怎么说”地手段之中,已经温涵着他所想说地,也许他没有意识到这些“想说地”,而这些部分往往就是最有价值地部分.因此接受美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等理论为读者自己地阐释提供了广阔地自由空间.那么在《伤逝》中,鲁迅以涓生这个“弃人者”地自述来展开故事时,究竟传达了什么意味?产生了怎样地艺术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意识 好汇总

浅析鲁迅作品的批判意识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2009级谭启霞 指导老师郝明工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其人生使命就在于唤醒麻木、沉睡的中国人。面对各种苦难的处境,他既剖析自己也剖析别人,形成了独有的批判意识。本文主要从鲁迅所处的境遇,面对这种境遇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和绝望,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批判和抗争意识来简单分析这种批判意识的形成及表现,进而剖析他抗争与创造的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受苦痛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 关键词:鲁迅;绝望;批判意识 Abstract: Lu Xun;Despair;Crit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Lu Xun as the Chinese great writer and revolutionary, whose mission in life is to awaken the sleeping numbness, chinese. The face of suffering situation, he not only analyse their analysis of others, formed a unique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Lu Xun's situation, in the face of this situation has shown the loneliness and despair, and thus criticism and struggle consciousness to simple analysis on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is cr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n analyzes his fighting spirit and creative, independent self, suffering and the ability to save the world's great love. 古今中外对鲁迅作品进行研究的作品不胜枚举,如张梦阳的《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美国威廉.莱尔的《鲁迅的现实观》,原野昌一郎的长文《中国新兴文艺与“鲁迅”》,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只注重鲁迅思想的变迁,或者只注重别人对鲁迅的评价,而并非鲁迅自己的思想,亦或是只关照他为中国人寻找出路过程中的艰辛和他作品对新文化成长的主要影响,而基于其众多作品,从作品内容挖掘其为民请命的斗争过

鲁迅散文《复仇》二

鲁迅散文《复仇》二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兵丁们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看哪,他们打他的头,吐他,拜他…… 他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丁丁地响,钉尖从掌心穿透,他们要钉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悯的人们呵,使他痛得柔和。丁丁地响,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然而他们自己钉杀着他们的神之子了,可咒诅的人们呵,这使他痛得舒服。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看哪,和他同钉的……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他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楚的波。 遍地都黑暗了。 “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 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解读 本文通过对耶稣蒙难的悲剧的描写,批判部分群众精神麻木程度之深。应该说,这一主题和题材,早就有了。作者在1919年写的《暴君的臣民》中说过:“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中国不要提了罢。在外国举一个例:……大事件则如巡抚想放耶稣,众人却要求将他钉上十字架。” 鲁迅在塑造耶稣形象时,没有拘泥于圣经的记载,而是

鲁迅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鲁迅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藤野先生: 您好! 自从当年因弃医从文而离开仙台的那一刻起,我对您的思念如同蚕丝般牵连不断,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您!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无时无刻不想起您对我的培养和教导。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您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您能以公正之心来对待我这位弱国的学生,您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您能做到这样是多少的难能可贵啊!正因如此,您给我留下的是无尽的不安和感激。是您让我明白了一句话:治人者的罪恶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我当初学医本就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但弃医而离开仙台,是因为看了那个电影新闻,发现了中国国民的愚昧和麻木,于是我决定弃医从文,要用文笔来改变中国国民的精神,唤起他们的危机感和治国热情。我想这比治好人们的疾病显得重要得多,所以,当初我作了这一抉择。那天与您告别,我欺骗了您,无非是想不让您悲伤和遗憾。现在还希望能得到您的体谅和理解。 我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我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我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我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怕您问起,感到失望,所以至今都没有向您写过信。您给我改正的讲义,我也收藏着,但在迁居的过程中,中途损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那讲义也随之不见了。这使我非常的失望。但至少,我还留有您的照片。夜间疲倦,总是您的照片使我从疲惫之中解脱,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长了勇气。给您写下这封信。 您对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使我对您的尊敬和钦佩是他人所无以比拟的。您的精神和美德将永远激励我不断向前奋进! 顺致 教安! 您的学生周树人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20210305075209)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当我失掉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鲁迅《朝花夕拾》 2、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 间。一一鲁迅《伤逝》 3、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 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十“哭”和“拜”。中国 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一一鲁迅《朝花夕拾》 4、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 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一一鲁迅《彷徨》 5、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 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一一鲁迅《伤逝》 6、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 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

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 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鲁迅《阿Q 正传》 7、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 样。――鲁迅《朝花夕拾》 8、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一一鲁迅《野草》 9、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一一鲁迅《伤逝》 10、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一鲁迅《阿Q 正传》 11、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一一鲁迅《伤逝》 12、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书是孤单的,它不同于看电影,可以几个人一同分享,共同嬉笑;读书又是幸福的,他会让一个深邃而久远的声音穿越空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与你交流,讲述他的感情,讲述他的故事,也许它为许多人讲过,但此时他此刻只为你一人讲述,今天为我讲述的是鲁迅先生。 提起他的鲁迅全集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奋斗,一尺为出发点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1920年春,他到了日本学习。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同时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积极参加推翻清朝政府黑暗统治的活动。1903年他依然剪去了象征清朝政府统治的辫子,拍了一张照片,并在后面题诗云:灵台无计逃仙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身许国,以身报国的宏伟志向。这样的豪迈,这样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学习,爱国永远是内心的呼唤,爱国不需要理由,不爱国才学要理由。 1094年8月鲁迅结束了日语的学习,转入医学,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痛苦战士还可以去当军医。可是课上一次幻灯片的播放有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也是在那颗爱国心的驱使下,他得出结论:凡是与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多么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于是她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用笔做武器来警醒麻木的国民,。 在他的这次经历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鲁迅的笔下有着众多的看客:《阿Q正传》中的阿Q叫喊着杀头好看,《药》用革命者的血来治痨病的华家,《复仇》中的庸众看着神之子耶稣被钉死,却麻木的唾弃他;《示众》中的看客。鲁迅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却又包含唤醒民众的热情,这也深深的体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厌恶,如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都是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彻底改造国民性,进而改造中国的社会。 1909年夏回国,便开始了以黑暗势力长期的韧性25年间发表了《呐喊》《彷徨》。在这两部作品中反封建的意识尤为突出,在《狂人日记》中借人之口,说出了这个世界是吃人的世界,整个历史也是吃人的历史,将来时容不得有人吃人的,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农民问题也是鲁迅十分关心的问题,所以他写了《阿Q 正传》将农民的劣根性也可说是全民的劣根性给予阿Q一人身上,批判他的精神胜利法。因为有了此法,人民便屈于被奴役的命运不知反抗,又怎样会有新的生活新的社会呢!同时也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轶事 1.“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 2、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3、“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4、·鲁迅是一个不太讲究穿着的人。他爱穿长袍,相对他瘦弱的身材来说,似乎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经常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感觉竟有点像他笔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于是便闹出了笑话;在电梯里经常被认为是可疑人物;许多人见了他以为是有幸发现了鸦片鬼;有时去买药,竟然连药房里小伙计都鄙视他;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 5、鲁迅的胡子很有个性,从日本留学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日本式的——两头往上翘,看起来很滑稽,被周围的人嘲弄,说他是崇洋媚外。鲁迅烦扰的不行,干脆把胡子修剪成隶书的“一”字,竟然从此平安无事。 6、鲁迅懒得理发,而且往往一忙起来数月不理。朋友们开玩笑:“豫才,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哦,我掏腰包,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勉强去理一回。有一次走进理发店,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还在理发结束后极随意地掏了一大把钱给他。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见状立即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做,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今天咋给这点?您上回……”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理发师听了如坠云雾。 7、看过鲁迅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并不是很帅,但是鲁迅对自己却信心有加,一次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词,还竟然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8、有一次,鲁迅的侄女问鲁迅:“你的鼻子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鲁迅笑笑说:“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样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额头、鼻子都碰矮了。” 9、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给创刊号撰稿。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梁实秋《关于鲁迅》 近来有许多年青的朋友们要我写一点关于鲁迅的文字。为什么他们要我写呢?我揣想他们的动机大概不外几点:一、现在在台湾,鲁迅的作品是被列为禁书,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于是想知道一点这个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们在大陆时总听说过鲁迅这个人的名字,或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无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产党及其同路人关于他的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