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里第8章

心里第8章

心里第8章
心里第8章

复习范围

一. 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

1. 立体健康观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3. 林崇德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4. 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认知疏导策略:ABC理论;理性认知疏导策略;非理性思维

2. 情感调节策略:焦虑;社交恐惧;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系统脱敏法具体步骤,应用范围;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自我管理;积极自我暗示;合理宣泄;挫折教育

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的“立体健康观”指的是(B)

A. 生物-医学模式

B.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C. 生理-心理模式

D. 生理-医学-心理模式

2.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李崇德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D )

A. 人际关系

B. 自我方面

C. 学习方面

D. 情绪方面

3. 心理辅导和干预的主要类型是:( A)

A.发展和补救

B. 预防和补救

C. 发展和咨询

D. 预防和咨询

4. 小兰是一名中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备受宠爱。在学校一遇到问题就哭哭啼啼回家,不愿意上学,在家里摔东西,甚至骂人、打人,对她需要进行的是什么教育( B )

A. 协调人际关系

B. 抗挫折教育

C. 改进学习方法

D. 合理宣泄

5.在Ellis提出的ABC理论中,C代表( C )

A. 诱发事件

B. 解释评价等信念

C.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D. 他人观点

6. 合理情绪ABC理论中,主要矫正来访者的哪一个方面(A)

A.诱发事件

B.非理性观念

C. 情绪反应

D. 行为结果

7.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突出问题是:(C )

A. 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B. 孤独等情绪问题

C. 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 C. 学习能力等问题

8.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在个人成功中占30%的因素是(A)

A.非智力因素

B. 情商

C. 知识和智力

D. 自信心

9. 小明高考失败了,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自己的一生完全没有了意义,这属于非理性思维中的(D )

A. 极端化

B. 片面化

C. 固定化

D.灾难化

10.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步骤不包括(C )

A. 深度肌肉放松

B. 建立焦虑主观量表

C.重新学习

D. 签订咨询协议

11. 通过改变人的不合理想法来帮助人们重塑认知结构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方式是(C)

A. 情感调节策略

B. 行为矫正策略

C.认知疏导策略

D. 自我管理策略

12. 一女子身高1.50米,因失恋近期比较焦虑,大量吃甜食,体重猛增到140斤,她对朋友抱怨“你瞧我现在这个样子,……我这一辈子算是完了!”这段话反映求助者(A )。

A分析问题透彻B看待问题客观C存在认知错误D敢于面对现实

13. 一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开始积极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对进行评估,改变了以往拖延的习惯,并开始制定学习时间表,这属于那一种自我教育策略( B):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合理宣泄

D. 挫折教育

14. 小明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这属于(B )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挫折教育

D. 合理宣泄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好的应对挫折的技巧是( C

A. 面向情绪解决

B.面向自我解决

C. 面向问题解决

D. 面向他人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6. 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包括哪些方面:(ABDE )

A.社会文化意义 B. 统计意义 C. 个人经验 D. 生活适应角度

17. 学校心理健康的指标有以下哪些方面()

A.适应性指标 B.科学性指标 C. 发展性指标 D.道德性指标

18.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A. 遗传

B. 教育

C. 自我管理

D. 社会文化

E. 家庭背景

19.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包括()

A.认知疏导 B.情感调节 C.行为矫正D.自我教育

20.非理性思维的特征是()

A.片面化

B.极端化

C.固定化

D.合理化

21. 关于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E )

A. 适合治疗恐惧症、强迫症及适应不良行为等;

B. 基本方法是让被治疗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C. 需要布置家庭作业

D. 焦虑等级由治疗者建构

E. 需要对刺激情境进行重复想象

22. 实施行为契约法时应注意(ABCDE )

A. 采取渐进策略

B. 奖惩要及时,不能借故拖延

C. 外部褒奖次数由密集变稀疏,逐步鼓励自我奖励

D. 强化成绩而非鼓励顺从,重在促进学生的进步

E. 注意协议双方的公平性和条款的明确性

23. 自我教育策略包括(ABCD )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合理宣泄

D. 挫折教育

E. 他人监督指导

24. 一般来说,12种非理性思维归纳为(ACE)等思维方式的缺陷

A. 片面化

B. 灾难化

C. 极端化

D. 情绪化

E. 固定化

25. 中小学生遇到挫折的不良心理反应包括(ABCDE )

A. 攻击

B. 逃避

C. 退化

D. 嫉妒

E. 冷漠

26. 以下疗法中属于行为矫正的方法有(ABC )

A. 系统脱敏疗法

B. 厌恶疗法

C. 满灌疗法

D. 认知疗法

E. 来访者中心疗法

三. 论述题(45分)

1. 简述合理情绪ABC理论并举一个运用该理论治疗来访者的例子(10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它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C。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问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要改变C就要改变B。

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2.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5分)

(一)认知疏导策略,艾利斯的ABC理论。1)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理性认知疏导策略

(二)情感调节策略:

(1)焦虑:1、支持心理辅助,2、认知心理调整3、放松4、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5、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

(2)社交恐惧;1、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2、社交活动可以先在说系的环境中进行,如家里或教室里,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陌生的环境。社交对象也可以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顺序。交往的人数可以按照个体恐惧的强度排列先人少,后人多或先人多,后人少。 3、交往活动最初尽量安排在较高的注意力或体力活动中进行,如体育活动等这样可以避免个体过于关注他人。 4、交往初期,可以安排较多的熟悉的人,然后慢慢减少熟人。降低自我关注强度,多注意交往的内容和活动,并避免完美主义,保持平常心。 5、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社交技能。

(3)自卑:家长和教师应配合起来辅导学生,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失败和缺点要耐心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打击;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引导学生调整对自己的期望,使之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鼓励其勇敢的参与集体活动,大胆的表现自己。

(三)行为矫正策略:(1)系统脱敏法;(2)行为契约法;

(四)自我教育策略:(1)自我管理;(2)积极自我暗示;(3)合理宣泄;(4)挫折教育:1、正确认识挫折 2、提高自知能力,调整抱负水平,战胜并超过自己

3、排除学生心理挫折的外部障碍

4、培养挫折耐受力

5、传授挫折应对技巧

6、对严重挫折学生的心理干预

四. 辨析题(10分)

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错。(1)过去的健康主要是指生理健康(2)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学的发展,人类以来生物机体完好为基本要求的需要逐渐得以满足,加

上对心理、社会等其他领域的不断深入接触和复杂化,健康概念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立体健康观”所以现代健康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多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五. 案例分析(15分)

1.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8岁,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原先是个比较活跃的人,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也不错。可自从高考没有发挥好,落榜之后近2个月来,他变得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有时还自言自语地说“活着没意思”,认为上大学是人生必经之路,考不上大学自己一生都完了。大家都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叫他出去玩儿散心也不愿意。自述最近总睡不着觉,头昏昏沉沉的、痛得厉害。

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按照ABC理论,分析一下该求助者的A、B、C各是什么?

答: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A、诱发事件:高考落榜

B、不合理信念:“上大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考不上大学我这一生算是完了。”,特征是糟糕至极。

C、情绪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头昏昏沉沉,痛得厉害,不愿意交际。

2.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老师问及原因,小明吞吞吐吐的说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交往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怎么努力都不管用,因此觉得很灰心丧气。请简要阐述小明这是一种什么情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小明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所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等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

形成的主要原因:1、是现实中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因素2、自我认识和评价偏差3、自我期望过高4、个体的失败和挫折经验5、家长和教师的不适当教育方式等。对策:1、家长和教师应配合起来辅导小明,提出符合小明实际的期望和要求;2、对小明的失败和缺点要耐心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打击;3、要引导小明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4、引导小明调整对自己的期望,使之符合小明的实际情况;5、为小明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鼓励其勇敢的参与集体活动,大胆的表现自己。

3. 天天是一名高一的女生。从小就十分容易害羞,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担心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当老师提问她时,她

就觉得口干、出杆、心跳剧烈,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有会晕厥的趋势。请分析天天这是什么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答:天天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这在中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和教育:1)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交往机会;2)社交活动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陌生环境。对象也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程序。交往人数可以按照个体恐惧的强度安排;3)交往活动最初尽量安排在需要较高的注意力或体力的活动中进行,避免个体过于关注他人;4)交往初期,可以安排较多熟悉的人,然后慢慢减少熟人。降低自我关注强度,多注意交往的内容和活动,保持平常心;5)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社交机能。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1、12岁~14、15岁是青春期、少年期 14、15岁~17、18岁是青年早期 第一节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增强 (3)性的发育和成熟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二)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心理冲突和矛盾的特点: 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 3、勇敢与怯懦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第二节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一、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还起作用。 高中二年级时,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 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预计性 3、形式化 4、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是其运用假设能力上有所体现。初中生已具有建立假设即检验假设的能力。 整个青少年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并进入成熟期。其标志是,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几年内,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完成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二)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1、概念的发展 初中二年级是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 初高中分类能力的四级水平: 一级水平--不能正确分类,不能说明分类依据 二级水平--能正确分类,无法说明分类依据 三级水平--能正确分类,无法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或仅从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说明分类依据四级水平--能正确分类,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 初中生对有关概念的分类处于第三级水平向第四级水平过渡中,高中生多处于第四级水平。 2、推理能力的发展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青少年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能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 (三)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辩证逻辑思维是个体抽象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这种思维形式在高中阶段迅速发展并开始占优势地位。 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逐渐认识到一般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并逐步发展以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标志。 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三、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 定义: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过程中将思维个体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定向、控制、调节的能力。 思维监控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

第五章心理评估练习题.

第五章 心理评估练习题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有 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 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4. 我国心理学家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划分不包括 A 、基本情绪情感 B 、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情感 C 、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情感 D 、 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E 、特殊的情绪情感 5. 知觉的特征不包括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恒常性 D 、理解性 E 、暂时性 6. 性格一般不表现于 A 、活动中 B 、言语中 C 、表情 D 、姿态 E 、休息中 7. 患病后产生的焦虑心理,属于病人的何种反应 A 、生理反应 B 、情绪反应 C 、情感反应 D 、心身反应 E 、疾病表现 8. 焦虑病人的心理反应常表现为 A 、血压升高 B 、搓手顿足 C 、面色苍白 D 、脉搏加快 E 、面色潮红 9. 患者自尊心增强主要表现为 A 、自我护理意识增强 B 、依赖护士做自己的生活护理 C 、 要求医护人员接受自己的观点 D 、对医护人员是否尊重自己的人格过分敏感 E 、 自我护理意识减弱 10. 患病后孤独感最多见于 A 、中年期病员 B 、老年期和儿童期病员 C 、男病员和女病员 D 、 急性期和慢性期病员 E 、青年期病员 11. 强烈的心理应激不致引起的是 A 、判断能力下降 B 、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C 、自我评价降低 D 、意志力增强 E 、意志力减弱 12. 行眼球摘除术病人,情绪极容易变坏,其主要原因是 A 、视力困难 B 、容貌丑陋 C 、刀口疼痛 D 、入睡不好 E 、影响工作 1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护士非语言沟通技巧 A 、语调 B 、表情 C 、接触 D 、文字暗示 E 、距离 14. 人在悲伤时,生理上出现 A 、心跳加快,面色变红 B 、消化液分泌加强,食欲提高 C 、泪腺分泌增加,消化系统活动受到抑制 D 、呼吸加快,血压降低 E 、体温升高 15. 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的个性特征 A 、整体性 B 、稳定性 C 、社会性 D 、间断性 E 、独特性 16. 有效应对压力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A 、压力源数量 B 、家庭、社会、经济资源的丰富程度 1. 评估自我概念的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 A ?与被评估对象建立真诚的、彼此信赖的关系 C. 注意会谈技巧保持目光交流 E .应结合主、客观资料综合考虑 2.情感要比情绪 A 、强烈些 B 、有明显的行为变化 D 、 稳定而深刻些 E 、柔和些 3.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不包括 A 、适应作用 B 、动机作用 C 、组织作用 B .评估环境应安静、避开他人 D .态度应亲切、温和、及时加以评判。 C 、有明显的生理变化 D 、信号作用 E 、认知作用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第八章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是指个体11、12岁-17、18岁的时期。该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其中,初中阶段从11、12岁到14、15岁,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高中阶段从14、15岁到17、18岁,又称青年初期,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1、初中生生理发育的变化 ①身高:个体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岁(婴儿期)左右;第二个生长高峰在初中阶段(青春期)。 ②大脑:个体在4—20岁之间,存在两个脑发展的加速期,第一个发生在5至6岁(幼儿期末)之间,第二个发生在13岁左右(青春期)。 2、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相关理论 ⑴生物观: ①卢梭,认为青少年期情感性和反叛性的增强及冲突的增多都是青少年期发生的生物学变化的自然结果。 ②霍尔,认为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疾风怒涛”、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的时期,只有在经历了各种的冲突与更替之后,才最终复演成为人类文明中充满“个性感”的一员。 ③霍林沃斯,将青少年期摆脱依赖,要求在家庭中获得平等与独立地位,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是相对于生理断乳而言,是在心理上割断对父母的依赖关系。 ④斯普兰格,将青春期比作个体的“第二次诞生”,认为到了青少年期儿童时期的安定、均衡状态即刻或逐渐地产生混乱现象,并导致自我意识的全部内容朝向新结构的再改编。 心理性断乳: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⑤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个体发展的新阶段,本能性驱力苏醒并转向身体的生殖区域,这促成了他们的心理冲突和不可预测的可变的行为。 ⑵环境观:强调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通过对太平洋萨摩亚岛的土著居民的观察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对塑造人格与行为模式具有决定作用。 ⑶折中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期是生物学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3、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及青春期教育 ⑴青少年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疏远期。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男女生均对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疏远、对立迹象。 第二阶段:爱慕期。从少年初期或中期到青年中、后期。接触异性的愿望明朗化。具体表现为:相互显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生注意打扮,男生有意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能;感情隐蔽,交流表达方式十分含蓄。实际上喜欢某个异性,但在同学面前却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第三阶段:恋爱期。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 ⑵青春期教育的内容:主要指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 4、早熟、晚熟对青少年男女发展的影响 ⑴早熟: ①对男生的影响:异性交往方面,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体验上更为相似;同伴关系方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具有更为积极的社会态度;社会能力方面,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和工作能力。 ②对女生的影响:更有可能遇到适应困难,难以找到与之有相同经验的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分担自己的困惑或焦虑。受欢迎程度在一般以下,往往缺乏自信,心理压力较大。 ⑵晚熟: ①对男生的影响:处境较早熟不利,外表显得幼小,不成熟,被当成孩子的时间更长,不利于同伴交往尤其与同龄女生的交往。一般认为其不具领导才能,因而较少让他们承担领导者角色,自我评价也受到严重损害。 ②对女生的影响:对女生没有不利影响,甚至出境还有一定的优势。与正常成熟的男生一同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具有较为相同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为正常异性交往提供了共同的心理基础。虽然她们看到自己与早熟和正常成熟女生的差异,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有什么不足之处,但当她们开始发育时,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5、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⑴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①生理变化使他们产生成人感; ②性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⑵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 ③勇敢和怯懦; ④高傲和自卑;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 2.掌握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 教学重点: 1.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 2.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 教学难点: 1.青少年发展的特征、发展的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4 教学过程: 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华生认为:爱、怒、怕 布里奇斯认为情绪是逐渐分化的 伊扎特:婴儿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孟昭兰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 2 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出生两天的婴儿可能已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婴儿有重要影响

通常一岁的婴儿已很善于“察言观色” 情绪具有生物适应价值,“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适应功能的体现 ps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做出反应的现象 3 婴儿的微笑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内源性微笑。普莱尔称之“嘴的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外源性的,人声和人脸特容易引起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的人微笑,对陌生人警惕甚至苦恼4 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情绪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可通过条件反射(华生),也可通过模仿而获得 照看方式对婴儿情绪发展有重要影响(孤儿情绪的扭曲发展)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主要依靠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 文化对情绪表达有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情绪表达法则” 二,知觉再认理论 婴儿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有机体,并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 头脑中的原有图式是婴儿知觉新事物的参照标准 希伯用黑猩猩做的实验对此理论有很好的支持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重点研究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影响情绪的产生 观点采择能力是重要的影响情绪的社会认知能力 归因能力也影响儿童的情绪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怯生 (1)什么是怯生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称为怯生。 怯生的发展: 4个月婴儿对陌生人微笑要比对母亲少,但并不害怕陌生人 4~5个月的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多于熟悉人,比较熟悉人和陌生人 5~7个月,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 7~9个月,见到陌生人明显苦恼,怯生明显 (2)怯生的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p178~179 二,客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琼斯与小彼得)兔子 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榜样的作用

第八章 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 个体心理与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到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的发展规律。 3、不平衡性 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从总体发展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的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 4、个体差异——对不同的个体而言,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5、发展的关键期 奥地利的习性学家劳伦兹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甚至一生无法弥补。★★ 关键期在人类教育上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一)成熟势力说(格塞尔)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二)行为主义观(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环境和教育塑造出来的。

发展心理学试题

发展心理学部分答案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8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第1次测试 1. 【多选题】以下()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论 A: 认知能力和身高、体形等身体方面的特征一样受遗传影响 B: 像精神分裂症、极端的攻击性等病态行为也受遗传影响 C: 儿童的气质受遗传影响 D: 儿童在各方面表现均受遗传的影响 2. 【单选题】以下( )不是成熟的特点正确答案:[B] A: 普遍性 B: 差异性 C: 顺序性 D: 不受训练和练习的影响 3. 【单选题】发展变化的实质是() A: 连续性 B: 阶段性 C: 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D: 量变的过程 4. 【单选题】研究人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称为( ) A: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B: 比较心理学 C: 民族心理学 D: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5. 【单选题】以下()不是遗传的作用主要表现。 A: 与生俱来的特性 B: 成熟的影响C: 关键期 D: 行为遗传学的研 究 6. 【单选题】以下()不是环境作用的主要表现 A: 关键期 B: 儿童如何解释环境刺激 C: 成熟 D: 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7. 【单选题】当代观点认为发展是由( )来决定的 A: 遗传 B: 环境 C: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D: 父母的教养方式

8. 【多选题】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其稳定性表现在( ) A: 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B: 许多年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认知能力方面的年龄特征例外C: 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都是稳定的 D: 许多年龄特征的变化,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特别是认知能力方面的年龄特征 9. 【多选题】下面()是发展心理学家们关心的基本问题 A: 天性与教养的问题 B: 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 C: 连续性和可变 性 D: 发展变化的本质 10. 【单选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 正确答案:[D] A: 学习 B: 发展 C: 遗传 D: 成熟 章节测试(要求的通过率:60.0%) 测试结果:通过率[80.0%] 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第1次测试 1. 【单选题】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 比较,以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设计称为()。 A: 纵向研究B: 横断研究 C: 组群研究 D: 比较研究 2. 【多选题】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正确答案:[ABCD] A: 客观性原则 B: 矛盾性原则 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3. 【单选题】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共同缺陷是()。

最新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青少年大的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教案

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青少年道德发展和人际交往发展》教案 10心理 20101105996 魏洋指导老师:牡丹 第一讲 教学课题:青少年道德发展 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基础理论; 2)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 3)了解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理解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掌握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一)、首先,为大家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PPT《内心深处的震撼》。内容为一些“社会热点画面”,目的在于唤起大家的思考,引发大家情感的泄露。(二)、复习: 提问:在学习幼儿、小学儿童道德发展时,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理论?(三)、故事导入 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开头,以对话的形式为大家呈现出属于青少年时期两个不同阶段的青少年的道德观。 (四)讲授新课 1 学习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只选取其中重要理论):

2 1. 服从与惩罚定向 2. 利己主义定向(“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二(习俗) 3. 人际和谐与一致 (好孩子定向) 4.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水平三(后习俗) 5. 社会契约定向 6. 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3)对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的“对偶故事法”和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中蕴含的“两难故事法”进行简单(案例)的讲解。 2 理解有关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理论(提出其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外在的道德法则主观动机 他律道德自律道德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特征 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主观价值 这与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 不足:低估了个体道德能力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八章 个体心理与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关键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心理发展的含义;(2)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2.理解:(I)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 (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见本考试大纲本章的补充说明);(5)成熟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6)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7)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8)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9)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知识点讲解 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

第三章 心理评估

第三章心理评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评估在制定临床护理计划、提出心理障碍的护理措施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心理评估是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作出客观量化的评价,以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评估在制定临床护理计划、提出心理障碍的矫治措施及疾病的辅助诊断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健康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护人员必须了解或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评估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心理评估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其水平作出的综合评定。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人格特征和自我认知等内容,如情绪状态、气质特点、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自我评价等。 心理学中把人的心理品质又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特征、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自我认知包括人的生理自我(体像)、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和自尊等。心理现象的三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人格特征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自我认知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自我调节的内控系统,以保证人格的完整与协调一致。 一、心理评估目的与意义 心理评估在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医学、军事、司法等领域有多种用途。其中为临床目的所用时,即称为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评估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有:1.探索病因。 2.为明确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3.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 4.是重要的科研手段。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一)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法是心理评估最常用的方法。心理测验是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评估工具。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心理评估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观察者运用感觉器官对被观察者的可观察行为(如表情、动作、言语、服饰、身体姿势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并根据观察结果作出评估。包括: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观察法尤其可用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智障者、聋哑人等)的心理评估。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但与观察方法的选择有关,还取决于观察者的判断力、观察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会谈法

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统考2009研] A.平衡性表现明显B.批判性显著增强C.自我中心再度出现D.表面性依然突出 【答案】A 【解析】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而平衡性表现明显是在高中阶段才出现。 2.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统考2008研] A.自主感B.亲密感C.勤奋感D.同一感 【答案】D 【解析】艾里克森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不同:①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②儿童早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③学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⑤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⑦成年中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3.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2010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4.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B.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C.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D.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答案】A 【解析】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第五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如果一个人感到法律有失公平,就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 5.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200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先公开,后隐蔽B.先隐蔽,后公开C.先疏远,后接近D.先接近,后疏远 【答案】C 【解析】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男女同学对对方逐渐产生了兴趣。刚开始时,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表示出漠不关心、轻视对方甚至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到初中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但一般都不将对对方的情感表露出来。 6.第二反抗期发生在()。[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3、4岁B.小学阶段C.青春期D.青年期 【答案】C 【解析】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少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也可以提前在小学高

第八章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教学文案

第八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 学)

第八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 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巴龙和里查森)要考虑到意图和结果、是否是外显行为、是否指向生命个体以及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是否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攻击行为的类型 依据意图或目的:仇视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身体的/语言的;直接的/间接的;积极的/消极的 实验研究技术 语言攻击他人实验、攻击无生命对象实验、进行不致于产生伤害的攻击实验、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攻击。(主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 攻击理论 1、本能论 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认为侵犯倾向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人们无法摆脱他,只能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侵犯是和人类的性本能联系到一起的,是来自于性压抑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保存性的,当个体的生命本能开始衰竭或耗尽的时候,死本能就在与生本能的对立中获得优势而直接表现出来,即侵犯行为。这种死本能指向自己就是自杀,指向他人就是侵犯、攻击或杀戮等。战争是死本能的集中体现。

2、动物学习性观点:劳伦兹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他认为从动物的争斗行为中可以了解人类的侵犯,动物的攻击发生在三种情况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保护领地,掠夺资源。他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定期加以发泄。建议采用举行体育比赛等代替破坏性的发泄方式。 3、生理学的观点: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神经基础。对动物的研究表明,下丘脑与暴力有关。愤怒、凶暴的情绪和攻击行为还和杏仁核有关。 4挫折—攻击说 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提出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产生攻击,直接的身体的和语言的攻击是最常见的形式,但直接攻击受阻时,也会产生其他形式的攻击,如散步流言等。后来,贝克维茨引入了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引起攻击的准备,但是否会发生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如手枪)的认知等因素。也就是说挫折引起了攻击的准备状态。 5、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学习攻击行为的方式有观察学习和直接学习两种。侵犯行为的获得和保持有三种机制:1、外部的强化,包括食物奖赏、社会性奖赏和痛苦遭遇的免除三种。2、替代性强化。3、自我强化。 6、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道奇认为,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环节出现偏差或缺陷,都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并陷入恶性循环。儿童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四个方面的认知缺陷有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1.什么是发展?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 2.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对早期教育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斯拉金在综合了许多文献后认为,人类的探究行为、攻击性行为、音乐学习、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经早期学习更有效。 关键期对早期教育的启发意义在于,不同的心理发展内容其关键期开始和达到高峰的时间是不同的,如依恋形成的关键期是0~2岁,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3岁,音乐学习是5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0岁以前。若要早期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应充分利用关键期,在恰当的时间里提供恰当的有效刺激,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相应心理机能的发展。 对于关键期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所要注意的是:①要科学地确定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关键期,而不是出于简单的推断;②要充分利用关键期良好时机,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自然发展;③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但不局限于此,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3.成熟论、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观是如何看待个体心理发展的? (1)成熟论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看法 成熟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格赛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

护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第三章——第五章)(1)

护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第三章——第五章)(1)

护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 (包括第三章心理应激、第四章心理评估、第五章心理干预)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 生活变化单位;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3. 认知评价;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4. 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5 标准化测验: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对个体实施的方法,具备主要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公认水平。 6. 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7. 评定量表;对自己主观感受力和他人行为的客观观

察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 8.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以护理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9.暗示疗法;它是在护士通过对患者的积极调动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方法。 10.行为治疗;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对行为问题的分析、检查,确定操作化目标和制定干预的措施,改善病人适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二、单选题 1.塞里的应激研究更接近于目前应激概念中的( D ) A 心理反应 B 社会反应

C 行为反应 D 生理反应 2.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A )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3.最常出现的应激情绪反应是( A ) A 焦虑 B 抑郁 C 愤怒 D 恐惧 4.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 A )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5.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忍耐,最宜称其为( C ) A 积极应对 B 问题关注应对 C 特质应对 D 应对策略 6.按韦氏智力量表,智商在69以下属于:( D ) A 平常智力 B 低于平常智力 C 边缘智力 D 低下智力 7.常用的精神症状评定量表是:( C ) A 洛夏测验 B 韦氏智力量表 C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D 卡特尔人格测定量表 8.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个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取得的一致程度反映了该测验的:( A ) A 信度 B 精度 C 效度 D 样本 9.专门用于反映焦虑症状的量表是:( D ) A LES B SCL-90 C SDS D SAS 10.SDS评估以下什么内容:( B )

第八章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八章攻击行为及其发展 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巴龙和里查森)要考虑到意图和结果、是否是外显行为、是否指向生命个体以及攻击行为指向的对象是否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攻击行为的类型 依据意图或目的:仇视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依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身体的/语言的;直接的/间接的;积极的/消极的 实验研究技术 语言攻击他人实验、攻击无生命对象实验、进行不致于产生伤害的攻击实验、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攻击。(主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 攻击理论 1、本能论 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认为侵犯倾向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人们无法摆脱他,只能通过替代性的活动消耗侵犯动力,使侵犯倾向得到控制。 弗洛伊德最初认为侵犯是和人类的性本能联系到一起的,是来自于性压抑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都是保存性的,当个体的生命本能开始衰竭或耗尽的时候,死本能就在与生本能的对立中获得优势而直接表现出来,即侵犯行为。这种死本能指向自己就是自杀,指向他人就是侵犯、攻击或杀戮等。战争是死本能的集中体现。 2、动物学习性观点:劳伦兹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他认为从动物的争斗行为中可以了解人类的侵犯,动物的攻击发生在三种情况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保护领地,掠夺资源。他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定期加以发泄。建议采用举行体育比赛等代替破坏性的发泄方式。 3、生理学的观点: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神经基础。对动物的研究表明,下丘脑与暴力有关。愤怒、凶暴的情绪和攻击行为还和杏仁核有关。 4挫折—攻击说 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提出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产生攻击,直接的身体的和语言的攻击是最常见的形式,但直接攻击受阻时,也会产生其他形式的攻击,如散步流言等。后来,贝克维茨引入了情绪唤醒、对攻击线索的认知等中介变量,对多拉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是因为消极情感与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引起攻击的准备,但是否会发生外在的攻击行为,取决于对攻击线索(如手枪)的认知等因素。也就是说挫折引起了攻击的准备状态。 5、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学习攻击行为的方式有观察学习和直接学习两种。侵犯行为的获得和保持有三种机制:1、外部的强化,包括食物奖赏、社会性奖赏和痛苦遭遇的免除三种。2、替代性强化。3、自我强化。 6、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道奇认为,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环节出现偏差或缺陷,都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并陷入恶性循环。儿童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四个方面的认知缺陷有关:1、对敌意线索表现出有偏向的注意2、对他人行为解释中存在归因偏见3、对反应的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存在缺陷4、对攻击行为后果乐观的预期。 7、生物学的观点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的观点通常来自动物学方法,他们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两个物种的行为方式比较接近,那是因为他们的进化环境相似,如果他们的进化条件相同,那么两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和青春期心理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和青春期心理 一、填空 1、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和发展的关键期。 2、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有成熟势力说、、、。 3、美国心理学家是成熟势力说的代表人物。 4、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5、华生、斯金纳等是的代表人物。 6、皮亚杰的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7、青春期的标志是。 8、个体的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高峰期就是。 9、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主要有、、。 10、青春期是性意识发展最快、最显著的时期,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青春期 3、关键期 三、选择 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弗洛伊德 C、冯特 D、马斯洛 2、下列不属于行为主义观代表人物的是。 A、华生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3、下列不属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是。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差异性 D、跳跃性 4、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A、环境 B、遗传 C、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D、生理成熟 5、下列属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是。 A、身高体重的变化 B、内脏机能的变化 C、性的成熟 D、以上都是 6、青春期的标志是。 A、性发育 B、身高体重的变化 C、内脏机能的变化 D、年龄的变化 7、一般青春期是指这一时期。 A、8、9-16、17岁 B、11、12-17、18岁 C、7、8-15、16岁 D、10、11-15、16岁 8、下列不属于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点的是:

A、认知水平迅速提高 B、情感意志相对脆弱 C、自我意识与成人感增强 D、个别差异性 9、是人生发展的最新阶段,是从儿童转变为成年的过渡时期。 A、青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儿童期 10、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往往不再对成人言听计从,反感成人过多的要求,这反映了他们。 A、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B、自我意识与成人感增强 C、认识水平提高 D、青春期萌动 四、简答 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2、简述青春期的主要生理特征。 3、简述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4、简述青春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五、问答 1、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矛盾有哪些?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引导和教育? 2、青春期性心理发展有何特点?如何进行青春期教育? 六、案例分析 1、王老师是一名高一年级的班主任,近来有些同学向他反映,这学期好几次看到班上两名男女学生在公共场合单独在一起,相互有说有笑;有的班干部也曾看到两人在教室内互递纸条,神情很神秘。你认为王老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解决。 2、初中生王某,13岁,一次他想把刚脱下的T恤衫叠好,他拿起T恤衫的肩部,翻过来,再把袖子卷上来。这是,她的母亲过来说:“你这样叠不对!应该从下摆叠,这样褶皱也会少一些。”王某却固执己见,说:“为什么一定要从下摆叠起?穿有褶皱的衣服又怎么了?”不一会,两人便大吵了起来,王某把T恤衫揉得皱巴巴的,一把扔在地上,气冲冲的跑了。 试结合有关心理学原理分析,为什么王某会为这一点小事和母亲争吵?如何更好的教育和引导青春期的孩子? 3、A,是位勤奋好学的女孩。她对班上一位男生好感,希望和他在一起,但不敢与他接触,即使有“名正言顺”的机会,也故意躲得远远的。在回家的路上,有意留一段距离,这段距离是她认为不会被他人发现有问题的安全距离,可是内心紧张,日日如此,最后,不敢和同学老师目光直接接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学习成绩也开始下滑…… 请分析A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如果你是他的老师应如何引导?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和青春期心理 一、填空 1、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2、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识记:(1)情绪的组成成分: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二)婴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 领会:(1)婴幼儿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愉快、感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和悲伤八种基本情绪都是进化中获得的,并在外部刺激的诱发下发生、展现。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爱:婴儿对柔和的轻拍或抚摸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像展开手指和脚趾作咕咕和咯咯声那样的一些反应。怒:如果限制婴儿的运动,就会产生身体僵直的反应,或像手脚“乱砍似”的运动,还有屏息、尖叫之类的反应。怕: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吃惊反应,当突然失去身体支持时就抖、嚎叫、屏息、啜泣。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对出1到10天的新生儿动作变化的观察,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愉快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的满足。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代表生理需要尚未满足。 孟昭兰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至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时间:初生,诱因:痛—异味—新异光、声、运动,情绪:痛苦—厌恶—感兴趣和微笑。3-6周,看到人脸和听到高频语声,社会性微笑。2个月,打针,愤怒。3-4个月,痛刺激,悲伤。7个月,与熟人分离、在高处,悲伤、怕。1岁,新异刺激突然出现,惊奇。1-1.5岁,在熟悉的环境遇到陌生人做了不对的事,害羞、内疚、不安。);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 领会:(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婴儿有识别情绪的能力。通常母亲都会察觉到自己1岁婴儿已经:察颜观色:别人发怒,孩子会感到不安,并想离开;当别人表示温情或亲密时,孩子也会表现深情的行为或妒忌。 领会:(3)婴儿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这个阶段婴儿的微笑主要是用嘴作怪相,它 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不稳定有关。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并未收缩,脸的其余部分仍 保持松弛的状态。 二、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这种微笑是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虽然这个时候婴 儿还不会区分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个体,但是人的声音和人的脸特别容易引出他们的微 笑。 三、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周起)。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他能够认出熟 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个体作出不同的反应。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 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领会:(1)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华生和雷诺做的怕是学习获得的经典实验证实,儿童的害怕不仅可以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而获得,还可以通过新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来加以克服。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如当儿童发怒时,父母会说:怎么啦,发怒了,别这样。看到儿童笑得很欢,父母又会问: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这种情绪识别的能力随着儿童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增加。他们通过小说主人公和影视角色的内心展示,可以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