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

A、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B、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5、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在事物发展的众多矛盾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那么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居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属于次要矛盾。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化。这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轻视其他次要矛盾。

6、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以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建设的意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的工作路线。

(1)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共产党员都要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是否向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把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它包括两个方面:A、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B、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决策。

(3)其重要意义是: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8、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④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2)

7、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1)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作用:国家垄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又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A、其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保证垄断资本家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过程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二,国家对经济有意识的干预、调节,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扩大国内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第三,国家通过大量拨款和组织开发高新技术,兴建新兴产业,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高级化。第四,国家协调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垄断资本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使他们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服从资产阶级整体的长远利益。第五,通过社会和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总的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和较快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B、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根本性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国家干预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第二,国家调节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破坏和经济结构的失衡。第三,国家干预经济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不可能消除垄断资本与广大劳动群众之间的阶级对立。第四,由于国家干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因而也就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9.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第二、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三、按劳分配以外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效率和公平是既相制约,又相促进的。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只有收入分配的适当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效率。如果形象地比喻,效率是把蛋糕做大,公平就是分得合理。

10.试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原理:A、定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B、关系: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③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质变,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A、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艰苦努

力,扎实苦干,从小事做起,要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机遇,适时变革,防止坐失良机。要把埋头苦干、适时变革结合起来,早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我们既要反对否定量变扩大质变的“左倾”冒险主义,又要反对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11. 列宁一国胜利论包含着怎样的内容,为什么这一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少)

列宁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全面论述了孕育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创立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其理论要点有:第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第三,俄国一国可以首先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理论创新: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集中体现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事实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同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列宁的这一重大理论贡献,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地影响,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地宝贵精神财富。

12、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历史价值的统一?

理论基础(1)物唯史观的作用:第一,找到了社会发展终极原因,揭示了历史发展根本规律,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第二,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三,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2)剩余价值学说的作用:第一,揭示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础;第二,揭示了剩余价值和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第三,揭示了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性和历史价值的统一,具体表现在:(1)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2)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所以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不仅把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促进了二者的结合,整个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此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时时处处都增添了社会主义的痕迹。

13、试述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从客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事物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的制约。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只能实现计划经济。这种思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4、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

要性、重要性。(论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分析: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论述题整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一、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

马原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 答:社会的物质性性表现在: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 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

马原复习资料重点知识论述题

马原复习资料重点知识论述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一、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到现在都160多年了,应该已经过时了,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要性。 3.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学说。 4.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试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评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观点。 答:观点错误。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4.人类社会也是一张联系之网,是由单个的个人组成的有普遍联系的群体组织,社会的发展是由所有个人的力量结合得以推动的。

马原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简答题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是实践的理论; (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辨析题 3、作为人的解放的条件、道路和策略的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意识的 启蒙力量,革命成功后,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令和权威话语。 答案要点: (1)不正确 (2)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它系统的回答了人的解放条件、道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革命成功后, 它依然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选择题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6、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基础的奠基起作用的人是() A.斯密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不定项选择题 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 A.德国古典哲学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D.英国古典经济。 第二章物质世界及其规律 论述题 1、下列文摘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

最新马原论述题整理

简答题:2/6 经济学 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 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理解: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 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另一种答案: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答:依据: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 起的作用不同 意义: 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 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答: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答: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有哪些? 答:特点: ①.竞争目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②.竞争手段: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③.竞争范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政治政治和社会领域。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和职能是什么 答: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这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相应地完成三种职能,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最终实现价值增值。 哲学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答:辩证的否定观,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 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 果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 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 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4.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A克服了社会化在生产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B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在生产的要求。D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垄断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矛盾。E通过国家出面进行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协调和发展。 5.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的真理的标准。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6.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7.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意义。 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通过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以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根据经济基础的不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客观依据。这一规律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方面和环节,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了使我国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马原复习论述题汇总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论述题(1) 论述题 1、(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据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以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什么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不断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于客观事物以及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认识的“顶峰”,那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试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a)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b)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指出物质不是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 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 全部价值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这一划分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的表明资本助于剥 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b)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 个企业中经济形式) c)国家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 起作用)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a)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b)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 任务 c)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d)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它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彻底的批判精神、阶段性

马原论述题答案

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这个真理主要有三层涵义: 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地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 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规律意义:它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依据;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它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

马原简答论述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答:①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 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

马原复习资料重点知识论述题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 一、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到现在都160多年了,应该已经过时了,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要性。 3.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学说。 4.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试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评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观点。 答:观点错误。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4.人类社会也是一张联系之网,是由单个的个人组成的有普遍联系的群体组织,社会的发展是由所有个人的力量结合得以推动的。 5.这种观点割裂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普遍联系,否定社会的普遍性、特殊性、多样性,不利于社会发展,因而是错误的。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每个公民团结互助。苦难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顺利时,众人划桨开大船,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无不说明……是错误的。 三、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请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你的看法。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党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怎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 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 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其各个 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 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 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广义上 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括继承者对它的 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 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 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 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 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 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 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 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 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 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 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 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办法——矛盾分析法。 5、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新的结构和功能,他适 应了已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之所以旧, 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 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 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 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 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

马原论述题集锦

四、论述题 1.试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2.试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并论述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6.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7.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8.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地理环境”问题的基本观点,结合我国的环境问题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9.试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哲学依据,联系实际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 10.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1.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及其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及其伟大意义 12.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13.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14.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5.结合实际论述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6.论述道德的本质、特点和功能。联系实际阐明目前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17.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8.运用有关原理说明坚持理论与创新理论的辩证关系,并联系邓小平理论论述坚持与创新真理的方法论意义。 19. 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0. 试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21.试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实际分析说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22.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15分) 23. 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规律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工程。(15分) 1.答:(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的观点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对我们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矛盾的关键;第二,它是科学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三,它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所谓中国特色,既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只有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既坚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马原期末考试辨析题和论述题

一、辨析题 第一章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P22 答:此观点错误(2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3分)。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P22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此观点错误(2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分)。 3、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P22 错误(2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只有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才是绝对的;与之相应,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反映论,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先验 论(3分) 3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P29-30 正确(2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实践来实现的(3分)。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 正确(2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3分)。 5、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P25 答:(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 是错误的(2分)。( 2)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3分)。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P28 答:观点错误(2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只有反映者而没有被反映的对 象是不能自行产生意识的(3分)。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P45 答:此观点错误(2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1分),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 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2分)。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 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5分)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答:该命题错误(2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是否承认事物 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分)。 10、矛盾就是斗争。P40 答:(1)该命题错误(2分)。(2)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同 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矛盾(3分 第二章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P68 答: 该命题错误(2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3分)。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P71 答:此观点正确(2分)。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 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3分)。 3、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