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收稿日期:2000-01-20

作者简介:曹路漫(1967-),女,汉族,河南西峡县人,讲师。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曹路漫

(南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观和审美观。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后现代派文学在

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英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0)04-048-02

引 言

后现代主义(P ostm odernism )是二战以后西方知识分子

用于质疑并试图解释包括艺术本身在内的人类本体状况(ontological condition )的文化观和审美观。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是这种文化观和审美观中不可分割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同艺术领域中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思潮一样,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派(P ostm odernism in Literature )无论在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创作形式等方面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衔接和继承;当然,它之所以被冠之为“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在创作原则、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区别。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无论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都属于现代派文学,同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时代的一种强烈的反应,而且也是一股随着时代的巨流一起涌动的艺术思潮。它不仅出现在文学批评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摄影、建筑、电影、电视、服装、家具以及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

同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运动或流派一样,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与现代主义之间在艺术上保持着衔接和继承关系。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名作,如萨洛特的《天象馆》,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海勒的《第二十条军规》,冯尼格特的《挑绷绷》等等,都被认为是现代派理所当然的代表作。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Paracriticisms ,Seven S peculations of the T imes )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它们目前是共存的。”例如,后现代主义小说同样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对虚构进行了模仿。约翰?巴思的《烟草代理人》以古语体对传统的历史小说类型进行模仿,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

之虹》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对传统侦探小说进行

模仿,库尔特?冯尼格特利用科幻小说形式进行创作。

被哈桑称为“P ostface ”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向我们提示了

现代主义发展“延续性”(C ontinuity )和“中断性”

(Discontinu 2ity )这一辩证关系;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

(diachrony )和“共时性”

(synchrony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当代作家品钦的小说《V 》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

份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与其他现代主义小说一样具有一定

的历史感和“事实密度”

(factual density ),并试图展示一个小说之外的世界,即“外指之本”

(referential text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文本”

(self -reflexive text )。正如书名《V 》所暗示的那样,神密的代码和令人费解的符号是文本的重要内容,逻辑和连贯的原则不复存在,这一切又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第二,在创作形式方面,现代主义小说崇奉形式,后现代小说也崇奉形式,可以说二者都是形式主义派别。现代派作家和后现代派作家都非常迷恋于拼贴(collage ),二者都体现了新、晦、悲这一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的急剧演变和各种反传统艺术思潮的崛起,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纷至沓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现代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第二次大战的硝烟对西方广大艺术家在文化废墟上进行狂热的重建工作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叙述形式朦胧晦涩,篇章结构杂乱无序几乎是所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再者,由于受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道德危机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化作品几乎篇篇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看不到“幸福的结局”,这也是英美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三,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小说家来说,时间是永恒的,他们都不相信“过去、现在、未来”。在其小说中不见提示、高潮、结尾,也不给读者以彻底的“释然”,事件之间没有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传统的有头、有身、有尾,开始于揭示(exposition ),发展于复杂(complexity )、而终

于“释然”

(res olution )的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无论是20世纪英美小说的整个演变过程还是具体作家的创伤经历都证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继承关系和共生现象。然而,二者在创作形式、创作观念、

第20卷第4期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0No 14

2000年7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ly. 2000

艺术风格、叙述方式等方面的确存在有一定的区别,伊哈伯?桑从理论上把二者之间的对立列到了33项之多。

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爱尔兰的萨缪尔?贝克特,美国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客尔姆、寇特?冯尼古特、托马斯?品钦等人为后现代派小说奠定下了基础。也就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有了这些“新小说”作家和他们的“新小说”的出现,后现代派小说才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这些作者的作品风格各异,却与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如普鲁斯特、卡夫卡、托马斯?曼、海明威、福克纳、萨特、加缪等很不相同。

第一,尽管现代派小说和后现代派小说都是形式主义派别,实际上,二者的形式观有很大的不同。形式在现代派手中,尤如新的上帝:上帝死了,上帝留下一个混乱的世界,只有文本形式能赋予经验以秩序,只有形式具有实在的本体性。艾略特、庞德、瓦莱里、叶芝、斯蒂文斯等现代派大师的作品中,从自新的批评派到结构主义的诗学中,都贯穿有这一以贯之的信仰。

而在后现代派文学中,形式是过程,不存在目的,不存在意义的指归,,而为了保证这一不确定性不至于因为程式化而变成确定性,不断的创新变易就不足为怪。换句话说,后现代派的旗帜不再是庞德在《大学》中的“日日新”(Make It New),而应该是“篇篇怪”(Make It S trange)。也就是这种创新,这种“翻花样情结”使后现代派小说成为迄今为止形式感最强的文学流派。但同时,也就是这种来自创新的压力,不断变出新花样的压力,后现代主义小说陷入了“迷宫之恋”。简而言之,后现代派小说不象侦探小说那样扑朔迷离而又柳暗花明,统治这迷宫的是无序,是缺席,有象无意。艾米斯的《绿人再次出现》、伯吉斯的《诗神》这些作品,都有迷宫结构,但每篇很不相同,而巴思《墨涅拉俄斯记》的复杂叙述迷宫,就给读者和批评家吓了一大跳,这一常见的叙述技巧竟可扭曲成这样复杂的幻景,而又不给出路。

“拼贴”(collage)是现代派作家广泛使用的一种叙述形式。多斯?帕索的《北纬四十二度》就是一例。但在现代派作家手中,拼贴法是重新组成整体的一种手段,其部分貌似不相干,却组成一个整体画面。而后现代派(P ostm odernist Writer)的拼贴,却保持其散乱状态,并不纳入一个整体画面。巴塞尔姆的《印度安起义》片片断断,实在是毫无关联之处,戴文坡写尼克松访华,写塞拉西皇帝出走,插入大量不相干的其它人其它事。这样作的目的,正是为了取消意义深度,擦去题旨痕迹,使叙述事件停留在事件表面。这种反体裁形式使小说不再象小说,如巴思有好几篇文学评论文章是用小说写的;布罗提根和戴文坡有好几篇小说式散文或小说式笔记。

第二,后现代主义有着强烈的“本体论”(ontological)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言的实验与革新,热衷于开发语言符号和代码,试图通过制作一个独立的语言符号体系来取代小说应有的所指性(referentiali2 ty)和“关于性”(aboutness);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返身文本”和安全自足的语言体系,往往考虑语言的文本能创造何种世界。关心的是怎样通过语言和文本来反映世界,严格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将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

第三,二者在处理小说情节方面也有所异同,现代主义疏远情节,不愿编撰情节,但并不是没有情节,只是将其淡化而已。小说家们总是努力地让人物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言行向读者进行自我“曝光”。如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风在吹》中,事物象是在“原地踏步”,其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心态,关心人物的内心世界、经验、认识,展示其孤独、焦虑,但并没有刻画其性格。与之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待情节的态度趋向极端,不仅疏远情节,而且背离情节,要么“少得可怜”,要么“多得疯狂”。更多的后现代作品以形式破碎零乱为基本的叙述方式。巴塞尔姆一再声称“零乱是有趣而且有用的”。他的作品大部分语言简练如电报,情节却如炸碎的玻璃花瓶,满地晶亮却合不成形。

另外,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始终不愿走出文本,往往将自己埋在一种隐晦、复杂的语言结构中,为的是增加小说的不确定性,使其没有终极意义。现代主义作家尽管也表现世界的荒唐,人的自我失落的孤独,但从不放弃对终极意义的追求。如《风在吹》最后少女蓦然顿悟离家出走,完成了整个“觉醒”过程。而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加斯(G ass)的《国土中心的中心》中,“什么也无法聚合起来,的确无情节、无主题、无人物、故事的唯一趣想必是在语言本身了”(塞奥?德汉),在此,读者和作者之间就不再是理解和不理解之关系,而是读者参加创作和实验的关系。

还有,后现代主义极力主张结构之全面解体(decon2 struction)和形式的无政府主义。反对形式的统一,讲究文本的无序性和混沌性。在探索语言艺术的过程中,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在玩弄文字实验游戏,既反对逻辑性原则,又抛弃因果关系。相反,现代主义作品则把作品的形式视为艺术的生命,在布局谋篇方面更是独具匠心,十分关注作品形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综上所述,英美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出现的一股不可忽视的艺术潮流,其创作原则、文学题材与形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二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与现代主义小说之间尽管有区别,但二者之间不仅保持着继承关系,而且还具有许多一脉相承的艺术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现代主义在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西方现代社会、科技和文化急剧演变的必然结果。

[参 考 文 献]

[1]胡全生1情节之根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情节[J]1外国

语,1998,(5)1

[2]李维屏1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概述[J]1外国语,1998,

(5)1[3]赵毅衡1后现代派小说的判别标准[J]1外国文学评论,

1993,(4)1

[责任编辑:李法惠]

?

9

4

?

 2000年第4期 曹路漫: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现代与后现代文学比较

一、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 二、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 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异同点有哪些? 第一部分——什么是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 一、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 在社会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社会主义诞生的影响,因而欧洲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心态。在科技因素上,受到牛顿力学体系瓦解的影响,动摇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宇宙观。在文化哲学因素上,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使欧洲知识分子对古典哲学重新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背景下,欧洲的知识分子很难不去怀疑和否定传统。 二、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前,欧洲文学有两大传统文学流派,一是现实主义,一是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可以看做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转变后形成的。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是对传统浪漫主义的转变,其代表作有很著名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走向一个极端,完全沉浸在象牙塔之中。 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转变,其中的代表作有很著名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其文学创作的特点是:a.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b.描写的繁琐性,醉心于对偶然现象的琐碎的描写。c.鼓吹无思想性。提倡要向实验科学家那样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排斥创作的主体性。自然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开端。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 1.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代表作家有庞德、艾略特。代表作品就是很著名的艾略特的《荒原》,还有那篇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庞德的《地铁车站》: 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曾 艳 兵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小说是相对于现代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而言的,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写什么;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怎么写;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写本身。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语言游戏。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而且也意味着创作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关键词:后现代小说;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语言游戏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2)03-0059-10 后现代主义小说自然是相对于现代主义小说而言的,如果不同现代主义小说进行比较,我们简直无从论及和把握后现代主义小说。当然,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关系也并非泾渭分明、清晰可辨。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目前至少存在着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抛弃和否定,是一种新型小说对旧小说的取代,并且,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基本特证是断裂、摧毁和颠覆;第二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无论将二者等同起来或对立起来,都是简单片面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难以分辨;第三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小说这一概念过于空泛、模糊,并没有概括出当今世界某些小说的共同倾向和共同特点,所谓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多只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延续,因此,他们对后现代主义小说这一提法提出质疑。总之,如何理解和界定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后”,一直是世人关注的问题。它究竟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即它仅仅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小说呢?还是一个本质性或是理论性概念,即它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和扬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主义小说的新小说?抑或它只是一个权宜性概念,即它并没有明确的所指,只不过是将某些暂时还找不到合适的概念来加以概括的小说统统纳入它的名下?对这些问题,人们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和轰动效应,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地谈论起后现代主义小说了。因此,尽管以上分歧仍然存在,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后现代主义小说。 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文学现象。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的正式出现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后现代主义小说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小说流派,诸如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等。 关于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区别,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大致可以获得一个粗略的认识: 95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比较现代设计与后现代设计

比较现代设计与后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与后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辩证思考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大量的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渗透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社会交流、旅游娱乐等各个 方面。现代设计不仅仅提供人类以良好的人机关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供人类以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方便自然交流的重 要活动。现代设计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设计风格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概念来得准确。应该说它是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的总称。这些设计向人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到底是以功能取胜还是以形式取胜,还是二者互相结合取胜?在这个过程中足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引导内容呢?换句话说,功能和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究竟如 何? 一、现代设计的思想基础 现代设计思想在2O世纪形成,它的组成非常庞

杂,既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的内容,也有乌托邦主义的成分,代表人物有:勒·科布西耶、沃尔特·格罗佩斯、米斯·凡德洛、弗兰克· 赖特、阿尔瓦·阿图,他们的观点奠定了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影响到全世界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更多的被人们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功能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以功能为核心,而不是形式。德国功能主义的具体设计思想是,要首先发现事物的本质、目的和用途(需要),正确充分发挥事物的功能,形式应当反映这种本质和目的,而不要画蛇添足,也不要文不对题。美国建筑师苏里文(1856—1924)在《所考虑的高层建筑》一文中写道:“一切有机体和无机体,一切有形的和形而上的,一切人类的和超人类东西,一切内心和精神真正的表现形式(只要其生命在这一表现中可被辨识出来),都有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形状总跟随功能。”他举例说,“一个银行大楼的外形应当反映银行的本质或功能,而不是反映传统庙宇的功能。”后来,人们就用苏里文的这句话“外形跟随功能”来概括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二、功能与形式关系的变迁

后现代主义文学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 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②不再追求终极价值,一切传统意义上对崇高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产物,不值 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它们,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不再试图给世界意义 ③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消解 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④视世界为碎片,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 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以寻求,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难知究竟,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⑤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 ⑥写作原则和风格显现出两种十分不同的趋向,一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的文学 实验,从通俗文学、科幻小说、美国西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被看成是亚文学的体裁和作品中吸取养料,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间的鸿沟,另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超越它 ⑦冷漠性 2.存在主义流派的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代表:阿尔贝·加缪《局外人》、《鼠疫》 ①题材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神话的、虚构的,但不管怎样,它总表现出对人地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②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地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③抽出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对它们做架空的、抽象的、超历史的推论,他们还把人地自由绝对化,否定人的思想和行为要受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性的支配与制约,这正是历史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④反对宿命论,并不只是要人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精神的绝境,还试图以自我选择给在荒诞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住处一条出路 3.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的戏剧流派,它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喜剧形式荒诞化,代表:让·热奈《女仆》,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①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②它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 4.新小说 5年代形成于法国,并不具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它只是有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式的文学团体,它的成员对很多问题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小说和小说技巧的看法,激烈反传统,要彻底打破传统小说模式,全面革新小说艺术,心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收稿日期:2000-01-20 作者简介:曹路漫(1967-),女,汉族,河南西峡县人,讲师。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曹路漫 (南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观和审美观。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后现代派文学在 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英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0)04-048-02 引 言 后现代主义(P ostm odernism )是二战以后西方知识分子 用于质疑并试图解释包括艺术本身在内的人类本体状况(ontological condition )的文化观和审美观。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是这种文化观和审美观中不可分割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同艺术领域中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思潮一样,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派(P ostm odernism in Literature )无论在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创作形式等方面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衔接和继承;当然,它之所以被冠之为“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在创作原则、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区别。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无论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都属于现代派文学,同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时代的一种强烈的反应,而且也是一股随着时代的巨流一起涌动的艺术思潮。它不仅出现在文学批评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摄影、建筑、电影、电视、服装、家具以及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 同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运动或流派一样,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与现代主义之间在艺术上保持着衔接和继承关系。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名作,如萨洛特的《天象馆》,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海勒的《第二十条军规》,冯尼格特的《挑绷绷》等等,都被认为是现代派理所当然的代表作。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Paracriticisms ,Seven S peculations of the T imes )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它们目前是共存的。”例如,后现代主义小说同样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对虚构进行了模仿。约翰?巴思的《烟草代理人》以古语体对传统的历史小说类型进行模仿,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 之虹》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对传统侦探小说进行 模仿,库尔特?冯尼格特利用科幻小说形式进行创作。 被哈桑称为“P ostface ”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向我们提示了 现代主义发展“延续性”(C ontinuity )和“中断性” (Discontinu 2ity )这一辩证关系;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 (diachrony )和“共时性” (synchrony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当代作家品钦的小说《V 》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 份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与其他现代主义小说一样具有一定 的历史感和“事实密度” (factual density ),并试图展示一个小说之外的世界,即“外指之本” (referential text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文本” (self -reflexive text )。正如书名《V 》所暗示的那样,神密的代码和令人费解的符号是文本的重要内容,逻辑和连贯的原则不复存在,这一切又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第二,在创作形式方面,现代主义小说崇奉形式,后现代小说也崇奉形式,可以说二者都是形式主义派别。现代派作家和后现代派作家都非常迷恋于拼贴(collage ),二者都体现了新、晦、悲这一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的急剧演变和各种反传统艺术思潮的崛起,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纷至沓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现代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第二次大战的硝烟对西方广大艺术家在文化废墟上进行狂热的重建工作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叙述形式朦胧晦涩,篇章结构杂乱无序几乎是所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再者,由于受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道德危机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化作品几乎篇篇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看不到“幸福的结局”,这也是英美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三,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小说家来说,时间是永恒的,他们都不相信“过去、现在、未来”。在其小说中不见提示、高潮、结尾,也不给读者以彻底的“释然”,事件之间没有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传统的有头、有身、有尾,开始于揭示(exposition ),发展于复杂(complexity )、而终 于“释然” (res olution )的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无论是20世纪英美小说的整个演变过程还是具体作家的创伤经历都证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继承关系和共生现象。然而,二者在创作形式、创作观念、 第20卷第4期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0No 14 2000年7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ly. 2000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

后现代主义和西方政治科学〔俄〕A1C1马卡雷切夫 A1A1谢尔古宁 文 华译 在80—90年代的西方社会科学文献中,也许没有比后现代主义更流行和更争论不休的题目。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损害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基础;另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能使社会科学摆脱危机。 “后现代主义”术语没有统一的解释。它被属于各种不同哲学流派的社会科学家积极地用来说明现时代的特点,而这种情况使政治思想的研究者迷失方向。现在,在西方学者中间进行着关于可以把谁和不能把谁列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争论。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 产生后现代主义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个原因——从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解释20世纪末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发生的复杂变化的需要。 许多政治学家认为,主要西方国家发展的特点是:它们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时期,自由民主主义和与之竞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长期对立以前者战胜后者而告终。 西方政治学家提出了社会(特别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不可控制性的论点。三方委员会的一个报告分析了这个论点。报告指出,政府民事活动能力下降,政治家责任心差,缺乏对领袖的社会监督。这一切证明,西方的国家体制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时代的挑战。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政权应当如何组织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过去,人们在宗教、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中寻找自己的目标……新教使个人意识神圣化,民族主义设定了公民平等,自由主义论证了以意见一致为基础的有机政体概 念。而现在……我们成了宗教没落、民族思想削弱和阶级思想消失的见证人”①。 后现代时代的特点是:国家和人民的相互依赖关系增长,全球问题尖锐化、由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过渡、产生了一些新威胁(恐怖主义、毒品交易、核扩散、宗教原教旨主义、民族主义等)。同时,全球核战争的威胁消失了,世界最大强国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民主原则明显地扩大了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 全世界的政治学家都承认后现代时代与现代时代的不同特点,但他们的科学解释则取决于作者的学派和世界观立场。例如,F.福山认为,后现代时代意味着历史在其经典意义上的终结和在世代无目的的交替形式中的继续,这种交替使人想起黑格尔的“恶无限”范畴②。“批判理论”的创造者J.哈贝马斯则认为,后现代时代意味着必须根本改变现代社会的原则和在现代条件中运用这些原则③。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和社会的按基本质起教育作用的理论,以相信理智、科学和进步为基础,在集中营、宗教战争和生态灾难的时代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威信④。他们坚持必须运用崭新的方法研究历史和现代问题。 产生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原因——对实证主义危机,特别是对结构主义危机的反映。这一危机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明显地反映出来。这是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后现代主义形成的先决条件。“批判理论”的目的是要恢复分析社会政治问题的标准方法,而后现代主义是极端非理性

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历年考研试卷汇编

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历年考研试卷汇编 2004年 外国文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 骑士文学、奥林匹斯神统、德廉美修道院、未来主义 二、简答(每题12分,1、2必答,3、4任选一题) 1如何理解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 2如何理解少年维特的烦恼 3如何理解卡夫卡笔下的“弱的英雄” 4简述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特征(喜剧、悲剧特征都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1、2必答,3、4任选一题) 1试述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概况 2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主题的不同,分析文艺复兴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的不同 3“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结合这句话,谈谈对海明威笔下硬汉性格的理解 4以拉斯蒂涅为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四、分析理解题(30分) 以任何一种文学观点分析以下诗歌,文体不限(诗歌例外),字数在500字以上。 诗歌为华兹华斯的《水仙》 2005年 外国文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黑色幽默、感伤小说、意识流小说、湖畔派、破晓歌、威塞克斯小说 二、简答(每题10分) 1简要说明“荷马史诗”是欧洲叙事文学的典范 2以《熙德》为例,简要说明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3简要说明《堂吉诃德》对现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4简要说明《麦克白》中人物心理的刻画笔法 三、论述(每题25分,3选2) 1以英国文学为例,说明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异国情调 2以《变形记》为例,说明20世纪西方小说的基本特征 3以《鸟》《巨人传》《乌托邦》等作品为例,说明欧洲古典文学中的理想国主题 四、作品分析(30分) 分析一下作品,字数不得少于1000字(作品略,不知是谁的文章) 2006年 外国文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潘多拉的盒子、温柔的新体诗派、拜伦式英雄、魔幻现实主义、迷惘的一代、音乐小说 二、简答(每题10分) 1简要谈谈你本人对下列作品最深的一点体会(不必面面俱到,仔细集中谈一点体会即可。3题选作2题) (1)《安娜卡列尼娜》 (2)《雪国》 (3)《老人与海》 2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在苏联战争题材文学中有何地位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区别与联系

现代艺术的范围很广泛,用来指从19世纪末期到大约1970年代大部份的艺术作品。(较近期的艺术作品通常被称作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艺术原本的目的在于写实地再现某个主体,然而摄影的发明让艺术的写实功能相形见绌,于是就出现了新的艺术路线。艺术家开始实验各种观看的方式、材料、观点等等,而通常作品都变得越来越抽象。 现代艺术的概念与现代主义有很亲密的关连。 9世纪的发轫[编辑] 现代艺术是从西方开始的,最先是绘画和版画,然后在19世纪中期扩展到其他的视觉艺术上,如雕塑和建筑。到了19世纪末期,一些对现代艺术有重要影响的运动开始出现:以巴黎为中心的印象派,以及最初从德国开始的表现主义。 现代艺术受到的影响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接触到东方的装饰性艺术,尤其是日本版画;J·M·W·透纳和欧仁·德拉克鲁瓦在颜色上的创新;还有像让-弗朗索瓦·米勒等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有更多描述日常生活的主题。当时对艺术的普遍观念认为,艺术应该精确地描述事物,而且必须企图表现出其理想的样貌。因此当时最成功的画家如果不是接受委托,就是透过举办大型画展来进行创作。政府也会资助画家,并且定期举办展览。 于是跳脱理想化与精确描述的艺术,就不只是一种艺术路线的改变,而是社会和经济状况造成的结果。 这些新的运动并不必然将他们自己视为一种进步前卫或者个人艺术的解放。相反地,他们认为他们才是再现了所谓的真实与普世价值。印象派画家说人们并没有看到物体,而是看到那些物体反射出的光,因此画家必须在自然的光线下而非在画室中作画,并且捕捉那些光线带来的效果。 印象派艺术家自己组成了一个团体来推广他们的作品,尽管内部关系有些紧张,他们还是能够集结起来举办了一些展览,然后他们的风格又被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所接纳。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相信这是一个“运动”。从建立起一套艺术方法、逐渐形成一股风潮、到最后获得国际性的接纳,这个过程将在每个现代艺术运动中不断被重复。 20世纪初期[编辑] 1901年-1906年,在法国巴黎,梵高、高更和塞尚的作品,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约始于1906年,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兴起的艺术运动有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理论研讨?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刘永涛 内容提要: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 在学术思想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试图打破现存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它的兴起和挑战给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注入了活力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①。有人把这个转型过程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争论”②。然而,不同于先前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交锋,这场“争论”似乎没有明确的辩论方,它是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频繁对话。这场“争论”的内容也不同于前两次,它主要围绕元理论或理论本身问题而展开。批评者们怀疑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主要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描述、解释、规定或预测国际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从理论上探讨该学科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其目的是寻找获得更好理论的途径。在这一学术思想的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实证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凭经验、观察和实验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的实证或经验方法,是一种最初被用 ① ②约瑟夫?拉皮德:“第三次争论:后实证主义时代国际理论的前景,”《国际研究季刊》1989年(33),第235-254页。如果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为第三次的话,那么,这次“争论”要算作第四次。 吉姆?乔治:《全球政治话语:批判性的国际关系(新)导论》,博尔德、林恩?里讷出版社1994年版;弗雷德?哈利迪:《重新思考国际关系》,巴斯廷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社1994年版;马克?诺伊菲尔德:《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1.1 复习笔记 一、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一)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 从根本上说,解构派理论对比较文学的消解来自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消解。 1.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长期以来,无论中外,文学的涵盖面都是非常宽泛的。 (2)文学这一相对独立的领域像别的领域一样,近几十年来受到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巨大冲击。一种情形是从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导致对文学的否定。 (3)语言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表达人类最精妙、最深沉的感情,甚至无法说明一朵花的神秘,因此,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就是虚幻的。 (4)文学自身的失落,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丧失,导致文学研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于是种种“超批评”大量涌现。 2.文学的非文学化 (1)文学自身本质特征的丧失; (2)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3.文学的“泛文化化” (1)文学的“泛文化化”的含义“文学边界向文化领域无限延伸,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倾向。

(2)文学泛文化化的原因 ①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关的符号学、叙事学把文学研究变成语言学研究 它们过分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而往往忽视文学的审美特征,把文学文本等同于任何一种文本,这样,文学文本就有了文化文本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被语言学研究取代。 ②新历史主义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历史主义是对后结构主义等思潮非历史化倾向的反拨,但在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却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新历史主义不仅颠覆旧历史主义关于历史真实、确定性等观念,而且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整个人类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新历史主义的创造者是葛林伯雷。 ③女性主义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一种理论 女性主义早期阶段较多关注文学,但后期则逐渐转向文化的各个领域。新马克思主义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其关注的焦点始终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因此二者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必然导致文学研究向文化领域转移。 (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非文学化和泛文化化倾向的原因 (1)比较文学本来就是一门跨民族文学、跨学科、跨文化的学问,其研究领域似乎比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要大。由于比较文学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加上解构大潮的冲击,它的研究近年来迅速向更大的领域扩展,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文化的层面。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影响研究,六七十年代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平行研究,八九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则主要是文化研究了。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述评

第29卷 第5期2010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 V ol.29N o.5 O ct.2010 文章编号:1001 4373(2010)05 0031 03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述评 任红红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国外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地研究起步较早,是伴随 后现代主义概念及其特征辨析与界定开始地。国内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地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与现代主义小说地译介与研究如影相伴,如 新小说和 黑色幽默等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和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一起被引进。纵观近二十多年以来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总体特征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模式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化层面研究三个方面。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现状;总体特征;写作模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国外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地研究起步较早,是伴随 后现代主义概念与特征辨析与界定开始地。国内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地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与现代主义小说地译介与研究如影相伴,如 新小说和 黑色幽默等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和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一起被引进。 国内最早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介绍和传播得益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1985年在北大做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讲座。80年代后期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者中,王宁是最早向学界和国人大力推介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学者。1991年王宁等翻译出版了荷兰人佛克马和伯顿斯编选的?走向后现代主义#,1992年王岳川等人编译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美学#出版,1993年刘象愚等翻译出版了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的转折#一书,1994年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书出版,书中辑录了一些中国学者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和作品进行研究系列论文。1997年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一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的著作还有很多,陈晓明在其?后现代主义#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的导言中进行了详细梳理。 国外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在这借用苏珊!桑塔格的一句话来概括: 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是一个研究得非常深入的领域,人们密切关注的几大语种里似乎不太可能还有什么杰作有待人们去发现了(见??巴登夏日%的序言#,?外国文学研究#,2006.3)。国外的研究史料集1994年以前的可参阅Contempo rar y L iterar y Criticism(Gale Gro up 1994)。柳鸣九编选的?新小说派研究#中也译介了一些国外评论家对 新小说的研究成果。近几年的研究史料,国内译介进来的很多,可谓是数不胜数。如在?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的2006年第3期,就有4篇国外学者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的文章:苏珊!桑塔格的??巴登夏日%的序言#,希利斯!米勒写的?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晚期德里达、莫里森及其他#。还有两篇都是研究拉美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分别是凯!巴赫的?巴尔加斯!略萨谈他的?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和芭!穆希卡写的?对?天堂在另一个街角%的评论#。 在国内,经过了80年代的理论论争,许多学者经历了质疑和批判&&&接受&&&理性批评等几个阶段。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学者越来越多,2002-2008年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的顶峰,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有多部专著和上千篇论文问世。专著如下:王钦峰著?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陈世丹著?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曾艳兵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等。单篇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各级各类期刊,对此笔者做了粗略统计,从1994&2008年共有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一千多篇,其中:08年140多篇,07年近200篇, 06年150多篇,05年120多篇。以下将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总体特征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模式地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化层面研究三个方面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梳理: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总体特征的研究 1.传统文学类别完整性的复杂化。这种观点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的最早认定,代表学者是莱斯利!菲德勒。菲德勒在其文章?超越界限,弥补鸿沟#(1969)中以?尤利西斯# *收稿日期:2010 06 10 基金项目:2009年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任红红(1978 ),女,甘肃临洮人,文学硕士,教师,主要研究西方当代文学、文论。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 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高度发展,物质丰富了,房荒问题相对解决了。然而,人们感受到工业高度发展带 来的负面效果。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等,反倒使人们 在物质丰裕时期产生了新的危机感,社会文化心理随之发生新的重大转变。在 建筑艺术方面,人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观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 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 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 源和思想根源。 出现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 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 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 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勒·柯布西耶 如果说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经典著作,那么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4学时) 第二节、海勒(2学时) 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 二、注意事项: 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 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B、后现代知识状况 C、后哲学的发展 D、文化传统 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C、元小说与元叙述 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 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三、教学重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 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 七、师生互动设计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