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神经康复诊治指南

一、中国脑卒中康复现状与未来

概述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一百五十万,其中70%~80%的卒中病人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患者功能的改善又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潜在的长期护理所需的高额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脑卒中康复的现状

中国现代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原因,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康复治疗体系不健全和康复治疗方法的不规范和普及程度差等方面,严重影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效果。国外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卒中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近十年来,国家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有了较大投入,国家九五、十五关于脑卒中康复的研究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

脑卒中康复的特殊性

脑卒中的康复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是一个集体协同的工作模式,既包括公众健康教育、脑卒中的三级预防,又包括急慢性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脑卒中康复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脑卒中康复发展历史较短,但康复理论、康复学说众多,各种学说都有其理论基础,既相互包容,又各有特点,另外脑卒中康复评价和治疗方法多样性。总体来说,脑卒中的康复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直觉性,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和治疗师的经验和治疗技术的熟练程度,这与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有些相矛盾。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将自己的临床治疗经验、专业知识与当前最佳的干预证据结合起来,将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自己的病人。制定脑卒中的康复指南,规范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康复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传统康复医学模式的挑战。

二、脑卒中康复治疗规范指南

1.脑卒中康复体系

医院和康复中心康复

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加强住院脑卒中病人医疗管理的模式、是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

文献中所描述的卒中康复模式包括:

a) 急性期卒中病房: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为独立病房,收治急性期的病人,常是发病1周内的病人,强调监护,病人住院数天,一般不超过1周。

b) 综合卒中单元:联合急性期和康复期卒中单元,为独立病房;

c) 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为卒中1-2周后的患者提供康复治疗的独立病房,更强调康复。病人在此住院数周,甚至数月。

d) 联合卒中康复单元(combined acute and 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也称完善卒中单元(comprehensive stroke unit),为普通患者提供的康复病房,联合急性和康复的共同功能。收治急性期病人,但住院数周,如果需要,可延长至数月。

e) 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也称移动卒中小组(mobile stroke team),没有固定的病房,病人收治到不同病房,由多学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去查房和制定方案,没有固定的护理队伍。

卒中单元的特征如下:

a) 是病人住院期间的病房管理系统,是一种整合医疗(integrated care)或组织化医疗(organized care)的特殊类型。

b) 是多元医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care system),也就是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故具备一支协调的多学科团队,以团队方式工作;

c) 所有工作人员均有志于所从事的脑卒中康复工作,并持续接受专业知识培训;

d) 团队成员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讨论相关处理意见(包括出院计划)及必要时召开其它会议(如家庭会议),以达到畅通的交流和沟通;

e) 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卒中患者及其护理者和家庭成员不断积极鼓励。

f)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对病人人文关怀,把病人的功能预后以及病人和家属的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的临床目标。

按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认为卒中单元是有效的治疗 (OR= (Ⅰ级证据,A级推荐)。2003年在Cochrane电子图书馆发布了卒中单元系统综述结果,共包括20个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 (OR值为,降低依赖率(OR值为。亚组分析发现与病人年龄、性别、卒中严重程度等因素无关。不增加住院天数(Ⅱ级证据,A级推荐)。一份系统评价报告分析汇总了24项试验,结果显示卒中单元康复较普通病房的常规康复明显降低了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Ⅰ级证据,A级推荐)。卒中单元所提供的康复手段也更有可能包含了指南中所涉及的正规程序和关键项目。

张通等的一项国家十五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更少的继发合并症。

推荐:

i. 绝大多数卒中患者会被送入医院进行评估和治疗。

ii. 所有入院的卒中并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都应进入由多学科团队组成的卒中单元(综合卒中单元或卒中康复单元)进行正规治疗。(Ⅰ级证据,A级推荐)

iii. 如无卒中单元,则应考虑一旦病情平稳,即将患者转移至最近的卒中单元或具备接近卒中单元标准的医院。(Ⅰ级证据,A级推荐)

iv. 急救中心可以选择急性卒中单元,大型综合医院或大型康复中心应该选择综合卒中单元,对于基层医院和中小型康复中心选用康复卒中单元。

.社区康复

张通等的一项国家十五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更少的继发合并症。尤其是在社区康复或家庭康复中,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方面仍有显着改善。

推荐:

i. 卒中患者出院后在社区内进行康复治疗(通过门诊、日间医院或社区),具有同样的康复疗效。(Ⅰ级证据,A级推荐)

ii. 有条件的社区医院也可以进行二级康复治疗内容(Ⅲ级证据,A级推荐)。

iii. 在结束专业机构康复治疗后,仍与出院目的地(家庭/居住地康复)的对口机构相互合作衔接,同时充分考虑患者和护理者的愿望和要求,以实现三级康复系统服务,使患者享有终身康复。

三级康复网

目前国内适合推广应用三级康复网。“一级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是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三级康复”是指在社区或在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Ⅰ级证据,A级推荐)。

2. 脑卒中康复的流程

各级康复治疗的组织与管理

急性脑血管病的三级康复治疗在发达国家已成为脑血管病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九五”攻关课题组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卒中后14天内开始康复的患者,在残损、残疾和残障三个层次的恢复均好于28天后开始康复的患者。张通等在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的研究中,对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进行了研究,制定了脑卒中三级康复,即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康复中心(综合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复机构的流程。通过对1078例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持续进行有组织的康复能够大大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和患者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

i. 急性期的卒中患者应得到统一规范的治疗,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A级推荐,I级证据)

ii. 恢复期的卒中患者得到协调一致的,多学科综合的评定和康复,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恢复期卒中的康复应当转移到正规的有组织的康复机构进行,恢复期卒中的康复应当由不同治疗专科决定,在专门的康复机构进行,以保证治疗的连贯性,减少并发症的危险性。(A级推荐,I级证据)

iii. 康复小组可包括医生、护士、运动疗法师、作业疗法师、运动机能治疗师、言语治疗师(SLP)、心理师、文体治疗师、患者及其家人/照顾者。(C级推荐,III级证据) iv. 康复小组的治疗方案应当持续到患者出院后门诊治疗或社区康复。当患者准备开始社区康复时,提供给社区康复医师,并提供给患者及其家人/照护者。(C级推荐,III 级证据)

虽然多学科康复小组中每一学科都有其不同的贡献和特殊作用,本《指南》中也未具体说明在不同阶段应由哪一学科来参与和实施。尽管如此,以下我们将康复团队成员的主要作用作一概述:

康复医师:协调整个医疗诊治过程(包括在必要时请其它医学专家会诊),与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相互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和卒中再发。在保证给卒中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方面,通常医师的责任重大。住院患者转至社区康复治疗时,康复医师要提供持续的康复计划,以便为患者在社区内获得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护士:进行全面护理评价,帮助处理患者各方面的护理情况,包括各项观测指标、吞咽情况、活动度、膀胱直肠功能、皮肤完整性、疼痛控制和预防并发症。护士也提供中心护理,帮助协调护理、出院计划、支援和教育。护士既能在急性期给予患者专业的卒中护理,亦应具备康复和社区护理常识。

物理治疗师:着重于上、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的康复,帮助将患者活动范围从床面扩大到社区。也可辅助治疗骨骼和肌肉疾患或并发症(如肩痛)以及呼吸道疾患。

作业治疗师:帮助患者最大程度的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并且最大程度达到独立性(包括自我护理、休闲活动和生产劳动),可通过直接进行功能训练(如运动、认知或知觉功能等)来达到目的,或通过适应工作任务或环境间接达到目的。

言语治疗师:对存在交流障碍、认知障碍和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也培训护理人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营养师:对需要修改食谱、改变进食方式、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危险的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同时也为患者消除相关危险因素和协同因素的处理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咨询。

社会工作者:为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躯体、情感、社会及精神健康方面提供援助、咨询和信息交流,同时也参与协助社区组织工作。

康复小组组成还可扩展,涵盖心理科医师和/或神经心理科医师、精神科医师、药剂师、眼科医师、骨科医师、矫形支具师、辅助治疗师等。卒中患者本人及其护理者、或其他家庭成员,亦应被视为康复团队中重要的一分子。

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根据WHO提出的标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小时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在急性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再发脑卒中和并发症,保证对一般健康功能进行适当的治疗,动员患者,鼓励重新开始自理活动,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于精神支持。初期康复评定包括患者的病情、营养状况、意识和认知状态、吞咽功能、膀胱直肠功能、皮肤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这一级康复多于发病后14天内开始。此阶段,多为卧床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通常在发病后28天时,给予阶段性的康复评定。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如果患者能够达到回归家庭,或者出院后仍然可以定期获得康复指导,建议患者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训练,就可以直接出院回家。如果患者日常生活大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或者患者出院后不能获得康复指导或社区康复训练,建议患者转移至专门康复机构继续进行康复。(见图1)

住院患者的康复治疗

患者转入专门康复机构后,首先由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身体和功能的检查,在运动、感觉、交流、认知、ADL等方面进行筛查。之后,根据患者的筛查结果,决定康复小组的成员。康复组成员应当由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这些成员分别对患者进行进一

步检查,确定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组召开评定会,综合患者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并开始实施。此阶段的训练内容主要是坐位平衡、移乘、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进食、更衣、排泄等和全身协调性训练、实用步行、站立平衡、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效果不好,建议查找康复无效的原因,以便采取下一步措施。如果患者有效且已经为进入社区康复做好了准备,就可以进入社区康复。如果不能回归社区生活,建议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

患者可以进行社区生活后,康复医生可以准备一份患者病情的诊治经过,进行社区康复需要做的康复治疗,以及在病情观察时应特别注意的事项。社区康复医生在患者二级康复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计划并实施。如果患者功能达到最佳功能或者达到了平台期,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或照顾者进行教育,使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常规的锻炼,维持功能。如果患者功能仍有持续的改善,建议重新评价患者的功能,根据患者的功能情况制定新的康复计划并继续康复治疗。

评定和检查

卒中患者的综合评价对于适当的临床治疗和对治疗和研究质量的效果的评价是必要的。AHCPR卒中后康复指南建议评价卒中患者中,使用效度好的,标准化的量表。这样的评价能够保证得到患者神经系统情况,残疾水平,功能性独立,家庭支持,生活质量和进步等情况的可信的资料。

推荐:

i. 建议在发病/入院时,或至少在发病后头24小时内应用(NIHSS)评价卒中的恢复情况。(Ⅰ级证据,A级推荐)

ii. 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筛选工具,请适当的训练有素的临床人员对所有患者得抑郁和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的缺陷进行筛选。(C级推荐,III级证据) iii. 建议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抑郁和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的缺陷,应当由来自协调康复小组的适当临床人员进行正式的评价。(C级推荐,III级证据) iv. 建议临床人员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并鼓励患者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C级推荐,III级证据)

v. 建议用标准评价的结果来评价可能的疗效,决定适宜的护理水平,并制订治疗方案。(C级推荐,III级证据)

vi. 建议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分享。(C级推荐,III 级证据)

NIHSS评分

NIHSS评分明显预示着患者卒中后恢复的可能性。16分以上的评分,预后极可能是死亡或严重功能不全,而6分以下则预示恢复良好。

卒中后通过NIHSS评分,伴有严重神经系统缺陷的患者预后不佳。在缺血性卒中发作后一周内,可以区分出那些极可能后果严重的患者。

治疗方法

神经易化技术与传统的康复方法(以肌力增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动作训练为主)用ADL 及步行能力作为比较的基准,验证它们之间差别的随机对照文献有3 篇。Bobath 法和PNF 法与传统的康复方法之间比较没有差别(ⅠB)。神经易化技术(Bobath、Rood)训练组和传统康复训练组之间比较没有差别(ⅠB)。在传统的康复方法中再增加PNF 法和

Brunnstrom 法并没有差别(ⅠB)。以Brunnstrom 法为基础的训练与神经发育(Davis)为

基础的训练,在5 周间相互交替进行训练,其步行及手功能等均未见明显差异(ⅡB)。MRP 法和Bobath 法相比较,接受MRP 法的患者比接受Bobath 法的患者住院时间短,运动功能和Barthel 指数的改善较大(ⅠB)。没有关于神经易化技术对运动质量改善的报告。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指肌力、动作能力、 ADL),对肩关节进行电刺激可以减少半脱位(ⅠA- ⅠBA)。功能电刺激和常规训练相结合可以改善步行能力(ⅠB)。

3.脑卒中康复评定和治疗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但是过去对治疗开始的时机选择存在争议,这将关系到急性卒中患者能否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尽管那些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被认为不适合做任何恢复性训练,但研究通常表明急性卒中患者应当进行早期的活动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衰退、挛缩形成、便秘和肺炎。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应包括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和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和体位改变等,随后活动水平进一步增加,应当在药物治疗同时提供。早期运动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活动和社交的自理。

文献关于脑卒中早期开始的研究较少,对于早期开始时间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脑卒中最佳康复时机的选择存在争议。“早”通常意味着干预是在卒中发作之后不久一段时间开始,“卒中后早期”仅仅代表治疗何时开始。由Paolucci及其同事调查了起初20天就接受治疗的患者预后之间的差异,发现开始治疗的时间与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在最初的20天之内进行处理极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治疗反应,治疗晚者则结果

相应较差。近期国际上的两项多中心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康复,能提高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7天内开始康复疗效疗效优于卒中后1月或 15-30天开始康复的患者,国内国家“九五”公关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在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推荐:

i. 推荐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72小时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A级推荐,I级证据)。

ii. 推荐患者尽可能多的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来以期获得最佳的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A级推荐,I级证据)。

康复治疗强度

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病人的功能预后,这是现代康复实践带给我们的理念,特别是对损伤级别较轻的患者而言。有关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众多研究的异质性和康复干预的内容或关于康复治疗强度的界定的不统一,康复干预的强度同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的证据不足,同时缺乏对强度下限(在此之下干预是无效的)和上限(在此之上的轻微改善是微不足道的)的界定,对于任何治疗都会使通常明确的方针变得不可能实现。

两项meta分析认为较大的强度对好的预后影响不大。Lanhorne等人得到这样的结论,接受较大强度的理疗可以使死亡或病情恶化的情况减少同时还可能增加痊愈率。最近有关上肢功能训练治疗的meta分析试验认为“在训练治疗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方面有对照组和无对照组之间研究结果的差异提示多接受训练治疗或许是有益的”。一项有关康复治疗的强度的RCT选取了133例住院病人,他们均接受强化、常规、非门诊治疗,从中发现了一种更强的剂量-反应关系,产生更好的结果,在ADLs能力方面更明显。Kwakkel 等将101例伴有上肢和腿损害的中脑动脉卒中患者随机分配成3组,分别重点上肢训练,腿

的重点训练或上肢和腿固定,每一项治疗持续30分钟、每周5天,共20周。到第20周腿训练组ADLs、行走以及敏捷度积分好于对照组。然而上肢训练组只是敏捷度积分较好。

临床试验提供的功能预后强度的剂量反应曲线证据不足。有必要谨慎解释这些研究,因为有些患者可能不会耐受高于正常水平的治疗。其他的患者可能不会受益,因为他们不属于已被证实受益患者的一部分。由于各研究的特异性,没有现成的有关强度或持续时间的特别准则。

肌力

肌肉无力是卒中后常见的损害,肌无力和肌肉痉挛是影响卒中后病人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然而,长期以来神经促通技术经常强调对于痉挛的控制而忽视了潜在的肌肉无力,另一个常见的干预重点是功能训练,有时却忽视了起主导作用的肌力缺陷。卒中病人的下肢肌力强化与步行速度是相关的,下肢肌力强化也与老年人摔倒的危险性呈负相关。近期的一些研究证实了肌力强化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Weiss 等人通过给以脑卒中病人高强度渐进式抗阻训练,证明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患侧和健侧的下肢髋膝力量、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另外其他研究也表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特定的任务训练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推荐:

对于脑卒中肌力差的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针对相应的肌肉给予以下康复训练方法:

i. 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i. 功能电刺激;(B级推荐Ⅱ级证据)

iv. 特定任务训练。(B级推荐,Ⅱ级证据)

痉挛

痉挛被定义为速度依赖的紧张性伸反射过度活跃,它是卒中后病人一个最重要的损害,由于挛缩限制了受累关节的活动或者出现疼痛,将会妨碍康复而且可能限制了病人的恢复潜力。肌肉痉挛的肢体轻瘫病人发展成挛缩的危险性很高。对于防止该并发症导致功能丧失,早期治疗是关键。

典型的治疗痉挛的方法是阶梯式的,开始以最小侵入式的疗法,逐渐过渡到更多侵入式的疗法。体位摆放、被动伸展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缓解痉挛,而且痉挛的病人应该每天做数次。影响到功能的挛缩的矫正方法还包括夹板疗法、连续性造模或手术纠正。没有可靠的资料对不同的运动疗法、使用或不使用抗痉挛药物作比较。

替扎尼定、巴氯芬、丹曲林和安定是常用的的治疗痉挛的口服药物。卒中病人抗痉挛治疗的对照研究证据很有限,而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可缓解痉挛和疼痛,但没有得到明显的功能改善效果。在一项开放药物标示剂量逐步调整研究中,替扎尼定显示对慢性期卒中病人的痉挛和疼痛有改善作用,而没有运动强度的下降。有关支持丹曲林用于卒中并证实有效而且没有认知副作用的试验资料非常有限。有一些资料支持口服的巴氯芬用于卒中病人,报导口服巴氯芬可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而且与其它的疾病相比,对卒中患者的痉挛影响要更小。

安定在卒中病人中是相对禁忌使用的,至少在卒中的恢复期。还有几个治疗痉挛的方法。酚/酒精神经松解术对于降低痉挛已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一种侵入性的方法,而且治疗作用不可逆,也有潜在的显着副作用。有多个RCT研究都支持使用肉毒毒素注射用于治疗选择性的卒中后痉挛病人。这些研究肯定了肉毒毒素注射的有效性

推荐

i. 推荐痉挛和挛缩应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 痉挛导致的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时,建议使用替扎尼定、丹曲林和口服巴氯芬。替扎尼定应专门用于慢性期的卒中病人(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i. 在卒中的恢复期,不推荐使用安定或其它苯二氮卓类药物,因为对恢复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另外会产生有害的镇静副作用。(B级推荐,Ⅱ级证据)

iv. 对于部分合并有功能丧失或疼痛的痉挛病人以及痉挛导致皮肤不卫生或功能下降的病人,建议使用肉毒毒素或酚/酒精。(B级推荐,I级证据)

v. 慢性期卒中病人如果痉挛导致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时,建议鞘内注射巴氯芬(B级推荐Ⅱ级证据)。

vi. 如果痉挛导致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时,也可考虑神经手术方法,例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者破坏背根入口区。(C级推荐,III级证据)

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或CIT),又称强制性治疗,是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14]。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15],强制性运动疗法得到较大发展,其原则在神经康复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成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近五年来,大量有价值的临床应用研究证明了CIMT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慢性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的有效性。美国EXCITE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

验于2007年结束,结果证明,经过两周的强化训练,能明显提高卒中后3-9月患者轻到中度障碍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且这种受益会持续到治疗后的随访两年,CIMT的入选对象必须符合或超过基本的运动标准:患侧腕伸展达到20度,每个手指伸展达到10度,没有感觉和认知的缺损,治疗方法是每天6小时,每周训练5天,同时使用手套和吊带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连续两周的强化训练。另有多个小样本的RCT证明了标准CIMT 治疗方案和修正方案的有效性。一个小样本(n=23)的RCT研究证实在急性期管理环境中执行CI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CI治疗组的功能有提高的趋势;但是样本数很小,研究组之间存在显着的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推荐:

i. 符合CIMT基本标准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推荐使用标准的CIMT 治疗,每周训练5次,每天6小时,连续两周(A级推荐,I级证据)。

ii. 符合CIMT最低标准(患侧腕伸展达到10度,每个手指伸展达到10度,没有感觉和认知的缺损)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可使用标准的CIMT治疗或修正的CIMT治疗方案(B级推荐,II级证据)。

减重步行训练

脑卒中急性期病人有大约一半以上不能行走,需要一段时间的功能康复才能获得一定的步行能力。步行训练除传统的康复方法外,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Gait Training,BWSTT)是近几年来治疗脑卒中偏瘫步态的一种新的康复方法。减中步行训练最早应用于截瘫的步行训练中,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治疗偏瘫、脑瘫等,训练通过支持一部分的体重使得下肢负重减轻,为双下肢提供了对称的重量转移,使患肢尽早负重,并重复练习完整的步态循环,延长患侧支撑期,同时增加训练的安全性。多个RCT研究证明,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方法在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和平

衡和步态对称性等方面,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一项Meta分析比较了减重步行训练和非减重平板车训练研究结果,两种康复效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确有多个研究认为减重步行训练较非减重平板车训练效果好,同样减重步行训练加具体步行任务训练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推荐:

i. 推荐减重步行训练用于脑卒中3个月后轻到中度步行障碍的病人,作为传统治疗的一个辅助方法。(A级推荐,I级证据)

ii. 推荐减重步行训练用于脑卒中早期病情稳定,且步行能力轻到中度障碍的病人,作为传统治疗的一个辅助方法(C级推荐,II级证据)。

运动再学习方案

传统的CNS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是基于反射或分级运动控制的模型。这些运动控制模型也影响到神经发育性训练(NDT)。NDT方法关注神经发育顺序所致的运动的进展、抑制原始的反射/痉挛以及易化高级中枢的控制。在NDT运动控制模型中,CNS高级中枢控制着低级中枢。而现代的运动控制和学习模型更关注高级和低级控制中枢的相互作用,而把神经系统看作统一的一个系统,共同影响运动行为。现代的任务导向方法强调多系统的相互作用,假设运动控制和行为是围绕着有用意的和功能性的活动组织而成的,而不仅仅是肌肉或运动的模式。

运动再学习方案(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 是20世纪80年代由澳大利亚学者Janef H. Carr等提出,其理论基础是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该方法认为偏瘫病人的功能恢复主要依靠脑的可塑性,重新获得运动能力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注重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生活去。在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训练方面,显示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精神疾病相关概念 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 二、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生物医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发病机制。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人们将那些“有明确病因的”,“有组织形态改变或明确发病机制的”疾病归于器质性疾病,而将那些未能找到肯定的病因和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疾病归于功能性疾病。然而,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但是生物学的人,同时还是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在内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功能性疾病患者遗传到的是亲代的易感素质,不但包括同种疾病的易患趋向,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质。 2.理化生物性因素 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起精神障碍。例: 梅毒螺旋体如进入脑内可致神经梅毒→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 3.素质因素 (1)心理素质:是气质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在有 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质 4.机体的功能状态 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 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症,经前期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更年期神经症与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发生,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指个性,认知与价值系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2.社会因素:指政治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常见与健康有关心理社会因素是外在的生活事件和内在的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 三.精神疾病的分类(郝伟.精神病学。2001) (一)概述 必要性: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生尚未找到明确的主要原因,其中既有遗传与素质因素作为远因或素质性因素,又有生物性或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近因或促发因素,以及当时削弱了的功能状态或诱发因素。这是由大脑本身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两方面决定的。这决定了精神疾病分类

临床神经病学

一临床神经病学定义 (1)神经病学(neurology)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 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作为临床医学,它主要以求诊病人为对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 二神经病学发展和新进展 (1)内科学派生。 (2)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病因病理等基础学科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构成神经科学。 (3)神经病学坚实地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理论之上,它与神经外科的不同仅在于治疗方式上,后者主要为手术治疗。它与精神科共同研究和治疗脑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与痴呆病。神经病学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相关,衍生出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遗传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 (4)神经病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其它分支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推动神经病学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被认为是“脑的十年”,关于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损伤和修复等目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有望有突破,现在不能治疗的疾病,如神经系统变性病(老年性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等)有可能得到治疗,将会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在二十一世纪神经科

学和神经病学将会有飞速发展,欢迎同学们加入到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来。 (5)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脑,脊髓;周围神经:颅神经,脊神经三神经科疾病: (一)神经疾病的分类 已知神经系统疾病有几百种。按病变部位分: (1)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脑炎。 (2)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3)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Guillain-Barre综合征。(4)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 (5)骨骼肌疾病: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 按受累范围分:①局限性病损,②弥散性或多发性病损, ③系统性病损,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前角细胞损害 神经病损可有一个以上的部位。 (二)神经疾病的病因 病因(1)先天发育缺陷, (2)外伤, (3)中毒, (4)感染, (5)营养不良,代谢障碍, (6)血管病变, (7)免疫异常, (8)肿瘤, (9)变性疾病(习惯上将一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归类为变性疾病的范围内) (10)疾病原因不明。 临床上主要按疾病的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十二章_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 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围等因素有关。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源性两种。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后者是被体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出血,最后瘢痕化。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 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痛

7种神经症的诊断-

7种神经症的诊断 一、焦虑性神经症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 2、症状表现:存在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型不安(根据案例中的症状写)。 3、存在变形心理冲突: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4、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根据孟德解析);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心理测验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如果题中给出SAS量表) 7、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特殊记忆:惊恐障碍发作(急性焦虑状态)影响社会功能;20分钟自动缓解;一个月发作三次,有预期的焦虑。(根据孟德解析) 二、抑郁性神经症(参考习题集P339答案)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另一种写法) 2、症状表现:病前有抑郁性格;有精神因素诱发;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志下降、焦虑、自我评价过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根据案例中的症状写)。 3、存在变形心理冲突:造成内心持久的痛苦,不能摆脱; 4、病程: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根据黄书P98)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心理测验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如果题中给出SDS量表) 7、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三、强迫性神经症(参考黄书P351)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 2、症状表现:存在强迫(洗手)的行为,(为清洗和不清洗苦恼)。 3、存在变形冲突:造成内心持久的痛苦,不能摆脱; 4、病程: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神经内科临床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ESSEN评分,ABCD2评分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他汀类药物治疗。 4.心源性、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 5.低灌注所致者可扩容治疗。 6.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一种活血化淤中药治疗。

6.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7.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四项。 (3)胸片/胸透、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TCD/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低分子肝素。②口服华法令。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等;高危病人必要时可给双抗治疗。 3.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对有颅内外大动脉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的指南规范标准

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2.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 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 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 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 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

神经内科高级职称题-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

神经内科高级职称题-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 1、下列关于Babinski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最有意义的病理反射 B.检查时患者须意识清楚 C.检查时沿外侧缘向前再向内划足底 D.阳性表现拇背屈,其余各趾向外扇形展开 E.此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 2、患者突然发生口角歪斜,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裂较左侧大,露齿口角偏左,右侧鼻唇沟变浅,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右侧中枢性面瘫 D.左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3、下列哪一项不是Babinski征的等位征 A.Oppenheim征 B.Gordon征 C.Chaddock征 D.Gonda征

E.Romberg征 4、一侧提睾反射消失常提示 A.腰损害 B.骶损害 C.胸损害 D.骶受损 E.脊髓横贯性损害 5、足部病理反射的出现是由于 A.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 B.苍白球损害 C.脊髓反射弧的损害 D.锥体束受损且在腰膨大以上 E.深感觉障碍 6、男,54岁,近年来腰臀部疼痛并放射到左足跟处,MRI示有L-S 椎间盘突出,体检时可查见的定位体征是 A.左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B.左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C.左提睾反射消失 D.左踝阵挛阳性

E.左肛门反射消失 7、何处病变可见肌纤维震颤 A.神经肌肉结合部位 B.前角细胞 C.肌病 D.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E.锥体外系统 8、双侧腹壁反射消失可提示 A.胸段脊髓受累 B.腰段脊髓受累 C.颈段脊髓受累 D.一侧内囊受累 E.一侧脑干受累 9、下列哪些是与吞咽有关的脑神经 A.滑车神经 B.外展神经 C.舌咽神经 D.副神经 E.三叉神经运动支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

临床科室诊疗规范 科室:康复科 负责人:丁笑 2017年6月修订版

目录 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 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 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 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 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 GF-07 眩晕诊疗规范 GF-08 腰痛诊疗规范 GF-09 痹症诊疗规范 GF-10 面瘫诊疗规范 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

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第十章(神经症)

第十章神经症与癔症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神经症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各种神经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各种神经症的治疗。 4.掌握癔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5.了解神经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了解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7.了解神经症的病程和预后。 8.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多数神经症患者首诊于综合科,而有些综合科医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识别神经症,并能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以减少误诊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各部分应掌握和了解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神经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了解国内外神经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一些具体类型的流行病学特征。 2.了解神经症的病因。 3.了解神经症在国内外诊断分类系统中的大体变迁。 4.简要了解几种有代表性的神经症理论(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和森田的神经质理论)。 第二节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1.掌握神经症病人常出现的几大类症状群的特征,包括脑功能失调症状群,情绪改变症状群,强迫症状群,疑病症状群,躯体不适症状群及睡眠障碍症状群。 2.掌握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包括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学基础、症状范围

及其组合方式等等,认识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尚未发现有器质性病变,患者有相当的自知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第三节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 1.掌握神经症的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 2.掌握神经症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神经症的常见类型 1.掌握焦虑症的临床表现: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上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掌握焦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 2.掌握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病程迁延的患者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掌握强迫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应了解到慢性强迫症患者由于出现了对病态体验的适应行为方式,此时病人的求治要求可能会变得并不十分迫切。 3.掌握恐惧症的临床特点:对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自知这种反应是过分或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以致极力回避该事物或情境。掌握恐惧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恐惧对象的通常分类。了解恐惧发作时可以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症状。 4.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相信医生的无躯体疾病的再三保证。掌握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了解躯体形式障碍的类型,其中疑病障碍(症)的诊断在我国应用较多。 5.掌握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症状、常伴有情绪症状及心理生理症状,其核心症状是精神疲劳。掌握神经衰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临床神经内科实习小结

临床神经内科实习小结 临床神经内科实习小结 在神经内科的一个月里最大的感触就是临床和理论有太大的出入,可能是实习的第一个科室对一切还是很陌生。平时觉得那些病离我们很远,但是在这个科室脑梗,脑栓,脑出血很常见,长期卧床的病人也很多,气管切开的病人,picc的病人也有,特别是昏迷的病人。觉得他们很痛苦,所以一开始不敢给他们打针,害怕没有一针见效,让他们更加痛苦。后来11床陪护叔叔说:“小范,实习就是要练,如果害怕,那就学不到什么,你现在可以在他们身上练习,反正打疼了他也没有感觉”。我克服自己的恐惧去给他们打针,终于从一开始每天给周明明打针一针见血,到现在可以给他们都可以打了,不在恐惧害怕,那么的没有信心。老师说这是第一步,做一个护士如果不会打针就什么都不要做了,静脉留置针还不会,一直不明白那个像蝴蝶翅膀的东西怎么可以到静脉然后慢慢退出来。每次看老师做自己不敢动。21床陪护阿姨一直笑我第一次肌注针时整个人抖的厉害,手一直抖,全身出汗把护士服都打湿了。 现在已经克服了给病人做护理时内心的紧张,因为知道如果我紧张,病人会更加紧张,这样子只会让他们更加痛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安全的需要是很重要的。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人们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活动基本相同,各需要层次之间可相互影响,当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状况成正比,所有的需要被满足后就可以达到最佳的健康。在临床上很难做到满足病人所有的需要,但是作为医护工作者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促进生命健康。 在临床上工作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那么的有限,生命医学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每个病人都是不同的,一样的疾病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一样现在有那么一点点后悔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因为害怕自己很冷血。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人,从一开始害怕去伤害他们,到现在每天在他们身上练习,给11床测血压的时候他突然眼睛一翻,发出一个声音,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整个人都快要倒下了,还是坚持把血压测完平静的离开;当3床奶奶对我说:“孩子啊!我要死了,你不要哭啊!”那一刻其实我好想哭,但是我不能哭,我还要很平静的去安慰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莫过于此。也许明天或者下一个班哪个床就空了,会失落,会难过,但是没有眼泪,也不能有眼泪。生命不相信眼泪。 一个月基本的护理从打针配药,口腔护理、会阴护理、气管切开护理、骨牵引护理、膀胱冲洗护理、picc护理等都学会了,但是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生命不止,永不停息。我无法保证自己是否可以在这个岗位坚持多久,但是可以保证对待每个病人用12分的热情和真诚,不再恐惧,不再充满激情,用平常心对待每个病人,生命存在的每一秒让我们携手前进。虽然内四科是个很忙的科室,但每次我们做护理操作时,老师都会陪在一旁,为我们的成功高兴,我们失败了会鼓励我们。老师的认真负责,像朋友般的和我们交流,让我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了这段时光。同时老师还会经常结合病例给我们安排小讲课,让我们形象深刻的记住所学的东西。有时老师怕我们记不住,还利用下班时间给我们开小灶。 从手术室到病房,要求我们更多地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这很大程度决定了病人对于我们实习生的态度。有时病人会因我们是实习生而有些意见,老师总会教我们换位思考,理解同情病人,消除我们的负面情绪,让我们更加细心耐心的对待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加平和的去和病人交流。 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我们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关心病人,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检查证据 (三)康复评定。 `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定 3、关节活动范围评 4、反射检查 5、神经干叩击试验 7、患肢周径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 2.康复治疗: (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物理因子治疗 (4)肌力训练 (5)作业治疗

(6)感觉训练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科或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查项目: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七)出院标准。

神经症诊断标准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带着畏惧去忍受。【诊断标准】 (1)(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场所恐惧症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某些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黑暗场所、拥挤的场所、交通工具(如拥挤的船舱、火车车厢)等,其关键临床特征之一是过分担心处于上述情境时没有即刻能用的出口;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社交恐惧症(社会焦虑恐惧症)[F40.1]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特定的恐惧症[F40.2特定的(单项)恐惧障碍] 【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是场所恐惧和社交恐惧未包括的特定物体或情境,如动物(如昆虫、鼠、蛇等)、高处、黑暗、雷电、鲜血、外伤、打针、手术,或尖锐锋利物品等; (3)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焦虑症[F41其他焦虑症]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神经症概念

神经症概念: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能体验到这种冲突并感到痛苦,影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神经症共同特征: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总称。神经症共同特点: (1)神经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 (2)神经症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 (3 )神经症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光有精神症状,没有躯体症状叫精神痛苦) (4)神经症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 (5)神经症各亚型有其特征性临床相。 (6 )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 (7)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相对良好。(相对于精神障碍而言) (8)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充分。 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毒、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 ①恐惧; ②强迫症状; ③惊恐发作; ④焦虑; ⑤躯体形式症状; ⑥躯体化症状; ⑦疑病症状; ⑧神经衰弱症状。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 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 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 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神经病学(第7版)

脑电图: 1特殊电极 (1)蝶骨电极:将小锈钢针灸针作为电极,在耳屏切迹前1.5?3.0cm,颧弓中点下方2cm垂直刺入4~5?n进行记录。该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可明显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诊断的阳性率。 (2)鼻咽电极:主要用于检测额叶底部和颞叶前内侧的病变,但因易受呼吸和吞咽动作影响,而且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3)深部电极:将电极插人颞叶内侧的海马及杏仁核等较深部位进行记录。主要用于癫痫的术前定位,属非常规的检测方法,其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 脑电图的描记 (1)脑电图的描记和诱发试验脑电阌的描记要在安静、闭眼、觉醒或睡眠状态下进行记录’房间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常采用诱发试验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常用的诱发方法及临床意义如下: ⑴睁闭眼诱发试验:主要用于了解a波对光反应的情况,方便易行,是常规的诱导方法。其操作为在描记中嘱受检者睁眼,持续5秒后再令其安静闭眼,间隔5~10秒后再重复,一般连续做2?3次。睁眼后a节律抑制,闭目后恢复正常或增强为正常反应c (1)过度换气:其原理足让患者加快呼吸频率和深度,引起短暂性呼吸性碱中毒’使常规检测中难以记录到的、不明显的异常变得明显。过度换气频率一般为20?25次/分,持续时间通常为 8分钟,检査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任何不适反应,如头痛及肢端麻木等,一旦EEG上出现痫性放电最好停止过度换气,以免临床上出现癫痫发作。儿童过度换气时出现对称性慢波可为正常反应,成人则应视为异常:过度换气时出现痫样放电、节律异常、不对称性反应均应被视为异常。 (2)闪光刺激:方法是将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20~30cm处,刺激光源给予不同频率的间断闪光剌激,每种频率刺激10~20秒,间歇10-15秒后更换刺激频率,观察脑波有无变化。闪光刺激是EEG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特别是对光敏性癫痫具有軍要价值。 ⑷睡眠诱发试验:通过自然或药物引起睡眠诱发脑电图异常。主要用于清醒时脑电阁正常的癫痫患者,不合作的儿童及精神异常患者。半数以上的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关,部分患者在睡眠中发作,因此睡眠诱发试验可提高EEG检查的阳性率,尤其对夜间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更适用:睡眠EKG记彔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上,最好为整夜睡眠记录, (5)其他:包括药物诱发等,常用的致痫药物有戊四氮和贝美格等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匕已经很少应用。 (2)正常EEG ⑴正常成人E EG:在请醒、安静和闭眼放松状态下,脑电的基本节律为8-13H z的α节律, 波幅为20?100uV,主要分布在枕部和顶部;β活动的频率为14~25Hz,波幅为5~20 uV,主要分布在额叶和颞叶;部分正常人在大脑半球前部可见少量4?7Hz的θ波;频率在4Hz以下称为δ波,清醒状态下的正常人几乎没有该节律波,但入睡可出现,而且由浅入深逐渐增多。频率为8Hz以下的脑电波称为慢波。 (2)儿童EE G:与成人不同的是以慢波(少于8Hz)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波逐渐减少,而a波(8-13Hz)逐渐增多,14?18岁接近于成人脑电波 ⑶睡眠E E G:根据眼球运动可分为: (1)非快速眼动相(non-mpid eye irmvRtnetil.,NKKM):①第1期(困倦期),1清醒状态向睡眠期过渡阶段,a 律逐渐消失,被低波幅的慢波取代,在顶部出现短暂的高波幅双侧对称的负相波称为“V ”波;②第2期(浅睡期),在低波幅脑电波的基础上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 );③第3、4期(深睡期),笫3期作睡眠纺纺锤波的基础上出现高波幅慢波(δ波),但其比例在50%以下;第4期睡眠纺锤波逐渐减少至消失,δ波的比例达50%以上= 2)快速眼.动相(ftipid (.'ye ..itinv.eme.nl,KEMh从NREM第4期的高振幅.δ波为主的脑电图. 变为以低波幅δ波与间歇出现的 低波幅a波为主的混合频率脑电图,其a波比清醒时慢1-2Hz,混有少量快波。 (3)常见的异常EEG (1)弥漫性曼波:活动为弥漫性慢波.是常见的异常表现,无特异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漫性脑损伤、缺血性脑病、脑膜炎、中 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脱髓鞘性脑病等。 (2)局灶性慢波;是局部实质功能障碍所致。见于局灶性癫痫、单纯疱瘘脑炎、脑脓肿、局灶性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等。 (3)三相波:迎常为中至高振幅,频率幅为l.3~2.6Hz的负一正一负或正一负一正波。主要见于CreMtzfpldt-Jakoh病I:€JD)JJ 丨:性脑病和其他匣因所致的中毒代谢性脑病。 ⑷癫痫样放屯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 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 (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 (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 (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90)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91)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92)其他心理卫生情况(99)待分类的其他精神障碍

神经病学临床病例分析

临床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李××,男,45岁,8小时前谈话中后头部突然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5-6次,为胃内容物,急送医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Bp:150/90mmHg,精神差,痛苦面容(双手抱头)语言清晰,双瞳孔3mm,光反射灵敏。双眼活动不受限,双口角力差,伸舌正中,四肢活动有力(Ⅴ级),双侧上、下肢腱反射适中,颈抵抗(+),颏胸距3横指,双Kernig Sign(+),双下肢病理反射(-)。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ECG(-) 问题: 一、诊断 二、诊断依据 三、鉴别诊断 四、辅助检查 五、治疗 参考答案: 一、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诊断依据) 1.定位:颈部抵抗,双克氏征(+),为脑膜刺激征,提示为脑膜受累。 2.定性: 中年人,突然发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有脑膜刺激征,无肢体瘫痪,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鉴别诊断 1.脑出血

2.脑膜炎 四、辅助检查: 1.腰穿脑脊液检查或头颅CT检查 2.有条件做MRA,DSA 五、治疗 1.一般处理:绝对卧床,稳定 2.止血及防止再出血。 3.降低颅内压(甘露醇) 4.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 5.脑积水的治疗 6.病因的治疗 病例二: 患者马××,女,73岁,2天前晨起发现不能说话,右半身不能活动,尿失禁一次,无呕吐。有糖尿病史30年,没有系统用药治疗。查体:Bp 160/80mmHg,神志清,混合性失语,双眼球向左侧偏视(向右注视麻痹),右侧鼻纹浅,余颅神经正常,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左下肢未引出病理反射。辅助检查:尿糖(++++),血糖16.4mmol/L,ECG 有心肌缺血表现。 问题: 一、诊断 二、诊断依据 三、鉴别诊断 四、辅助检查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一、康复住院标准 经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1-2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 1、合并骨折者,X线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稳定; 2、无社经卡压现象或筋膜腔综合症; 3、暂无再次手术探查治疗指征; 4、合并软组织损伤已基本愈合; 5、无其它康复禁忌证; 6、近期不适宜做神经移植手术,需康复训练。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 (二)选择性检查 1、胸片检查 适应症: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或伤后长期卧床不起者。 2、神经电生理检查: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F波、H反射等。 适应症:需进一步了解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性质及了解治疗的改善情况等。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药物对症治疗等。 2、中医中药治疗。 3、经康复治疗后需手术探查或神经移植等。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水肿:药物及理疗,并预以抬高患者肢、温泉浴、弹力绷带及压力衣的应用、向心性按摩等治疗。 2、挛缩:水疗、患者肢主动及被动活动,必要时配带矫形器等。 3、继发性损伤(感觉丧失部位的烫伤、肌无力导导致的意外损伤):抗感染药物、理疗(超短波、紫外线、激光等)。 4、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采取药物和神经阻滞术等。 5、晚期畸形后的矫形手术或功能重建手术。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