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北省武强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河北省武强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河北省武强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河北省武强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河北省武强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 (2016高三上·烟台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不只是因为得奖,更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众生的伟大贡献。

B . 上级领导要具备高素质、高能力,才能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树立好的榜样,从而使基层干部上行下效,为转变作风提供动力和压力。

C . 数天前,孙艺在万般无奈之下卖光了中国中车的股票,她50余万元的积蓄也化为乌有,这位有着20多年股龄的老股民,被波动的股市折磨得心劳日拙。

D . 当前,“打虎拍蝇”已经取得重大成效,但腐败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不是一得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2. (2分)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 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 . 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 . 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 . 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3. (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教育有哪些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基本结构及运作关系怎样。

②在这种背景下,猛然冒出“教育是什么”的发问,似乎让人感到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其实不然。

③这样的了解,对一个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来说,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④在我们探讨“什么是教育”时,我们最终得到的结论,只能帮助我们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辨认出哪些社会活

动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

⑤当我们提问“什么是教育”,并经过一番讨论形成一个结论后,似乎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⑥当我们走近“教育”的时候,实在还有对它“深入”考察一番的必要。

A . ④⑤②⑥③①

B . ⑤②④⑥①③

C . ⑥①⑤②④③

D . ②⑥③⑤④①

4. (2分) (2017高二下·伊春期中)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 . 《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 . 《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 .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 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5. (2分)下列语句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其用不穷其犹张弓欤

B . 损不足以奉有余欲以观其妙

C . 功成而不处生而不有

D . 天之道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二、其他 (共2题;共16分)

6. (1分) (2017高三上·双鸭山期中)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拜送书于庭________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________

③衡下车,治威严 ________ ④王必欲降武 ________

⑤间至赵矣________ ⑥且庸人尚羞之 ________

⑦反欲斗两主 ________ 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________

7. (15分)翻译下列各题

(1)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2)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3)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8.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守文,字国华,并州太原人。父晖,从周祖征河中,战死。守文年十四,居丧哀毁,周祖怜之,召隶帐下。广顺初,补左班殿直。宋初,迁西头供奉官。蜀平,迁知简州。时剑外多寇,守文悉招来集附。从曹彬等平金陵,护送李煜归阙下。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太平兴国初,秦州内附,蕃部骚动,命守文乘传抚谕,西夏悦伏。三年夏,汴水决于宁陵,发宋、亳丁壮四千五百塞之,命守文董其役。是冬,又与阁门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护塞灵河县决河。八年,滑州房村河决,发卒塞之,命守文董其役。辽人扰雄州,命守文率禁兵数万人赴援,既至,辽人乃去。雍熙二年,诏守文率兵屯三交,俄加领武州团练使。属夏人扰攘,命守文帅师讨之,破夏州盐城镇岌罗腻等十四族。又破咩嵬族,歼焉。诸部畏惧,相率来降,西鄙遂宁。五年春,大举北伐,为幽州道行营前军步军水陆都监。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端拱初,改南院使、镇州路都部署。是冬,辽骑南侵,大破之唐河。端拱二年十月,卒,年五十五。太宗悼惜之,赠侍中。谥忠武,追封谯王,遣中使护丧,归葬京师。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既败岐沟关,乃命守文以内职总兵镇常山以经略之。守文既丧月余,中使自北边来言:“守文死,军士皆流涕。”帝问:“何以得此?”对曰:“守文得奉禄赐赉悉犒劳士卒,死之日,家无余财。”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为真宗纳其女为夫人,即章穆皇后也。

(节选自《宋史·郭守文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B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C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D . 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守文察知之/因谓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 . 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C . 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D . 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守文年少从军,为朝廷出力。14岁时其父就随周祖征战而死,守文居丧尽礼,悲伤异常身形毁损。周祖怜悯其丧父之痛,将其召至军中,不久补任左班殿直的职务。

B . 守文善于治水,能造福一方。汴河决口时,郭守文受命负责监督管理宋州、亳州堵塞决口任务,之后又两次参与负责其他河流决口任务。

C . 守文讨贼平寇,有军事才能。守文担任简州知州时,招降了剑门外的很多贼寇;辽兵袭扰雄州时,听闻守文要率禁兵增援就赶紧逃遁。

D . 守文关爱士卒,受皇帝褒奖。守文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用来犒赏慰劳士卒,到去世的时候家里都没有余财。皇帝感怀良久,并对守文的家人进行嘉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与辽人遇,为流矢所中,气色不挠,督战益急,军中服其量。

②先是,将臣戍边者多致寇以邀战功,河朔诸州殆无宁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8高二上·扬州期中)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京口月夕书怀》一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有人说“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一联与杜甫《登高》一诗中某一联诗意相似,请写出此联,并简要分析两联在情感上的异同。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10. (8分) (2019高一下·枣庄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论,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答司马谏议书》)

(2)苏辙少时读遍诸子百家之书,但他认为对写文章的作用不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上枢密韩太尉书》)

(3)苏辙写自己到了京城之后,“________,________”,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上枢密韩太尉书》)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11. (12分) (2017高二上·红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心放空,超轻松

赖淑惠

如果遇到突发状况,先深呼吸几下吧!因为唯有心静,智慧才会生出来,事情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古印度有一个国王,每天都要绕行佛塔100遍来静心修行。

有一天,他正在绕行,下属忽然来报,说邻国突然派兵前来攻打,已兵临城下,战况危急,请大王赶紧去督军应战。

国王不为所动,镇定地说:“即使军队攻到我面前,我也不会停止绕行。”说罢依然绕行如故。

过了一会儿,敌军已攻到一箭之遥了,看见国王心如止水而且静静地绕行佛塔,带兵的将领大吃一惊,心想必然有诈,唯恐伏兵突然杀出来,就赶紧下令撤兵了。

这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诸葛亮守西城,司马懿大军突然攻至,蜀国的军队都派出去打仗了,城内只剩下老弱残兵如何应战?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他心静如水,立刻吩咐打开城门,叫那些老弱残兵扮成寻常百姓在城下悠闲地打扫着,他自己则带了琴童到城楼上焚香抚琴,琴韵悠扬,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也生怕中了埋伏,就急急撤兵走了。

一般人碰到突发状况,第一反应便是惊愕不已,然后心急如焚。不过越急越成不了事,古哲说“急则败矣”,所以遇到突发状况,先深呼吸几下吧!因为唯有心静,智慧才会生出来,事情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人的心跟身,就像将军跟士兵,发号施令的是心,执行命令的是身,心定身就定,心不定身就难定。

禅宗也有个趣味公案,说有个比丘尼,在一个酷热的夏天外出弘法,半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修道的人,正在用火烤自己的身躯,烤得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毛发焦黄。

比丘尼不由得脱口而出:“该烤的不烤,不该烤的猛烤有什么用呢?”

修道人听了勃然大怒:“臭尼姑,什么是该烤的,什么是不该烤的呢?”

比丘尼平静地说:“该烤的是你那颗嗔怒的心,你能烤心才算是真烤,就像牛拉车,如果车不动,应该打牛而不是打车。身就像车子,心就像牛,你应该烤心才对,干吗糊里糊涂地糟蹋身体呢?”

心就是身的司令官,司令官如果经常毛毛躁躁,是很难打胜仗的,如果能镇定、沉着地运筹帷幄之中,就能决胜千里之外。

心若经常满载着自私、贪婪、嗔怒等负面情绪,就会凡事看不顺眼,事事焦躁难安,生活当然也就难以轻松快乐起来。

唯有懂得将心放空,人生才会超级轻松!

(1)“古印度国王绕行”和“空城计”两个故事,既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否可以将“空城计”的具体内容删掉呢?请说明理由。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解释文章题目中“心放空”的内涵。

12. (9分) (2017高二下·三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

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

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

B . 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 . 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 . 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原文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 . 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 . 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 . 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为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如果是合金,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 . 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 . 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 . 牛羊人工畜养传人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 (5分) (2016高三上·巴彦淖尔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受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

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其他 (共2题;共16分)

6-1、

7-1、

7-2、

7-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8-1、

8-2、

8-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1、

9-2、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10-1、

10-2、

10-3、

六、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11-1、

11-2、

11-3、

12-2、

12-3、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