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6.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

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皆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 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必背课文内容

六下语文课本内必背内容 1.P10《古诗三首》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P16“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P38“日积月累”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办事情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无论跟什么事物相处时间长了,就会了解它的习性。) 4.P42《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5.P56《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读读写写 1.滔滔tāo tāo 2.妖娆yāo ráo 3.折腰zhéyāo 4.风骚fēng sāo 5.天骄tiān jiāo 6.风流fēng liú 7.嘶哑sīyǎ 8.汹涌xiōng yǒng 9.黎明límíng 10.腐烂fǔlàn 11.轻灵qīng líng 12.娉婷pīng tíng 13.鲜妍xiān yán 14.冠冕guān miǎn 15.呢喃nínán 16.丰润fēng rùn 17.沉醉chén zuì 18.忧戚yōu qī 19.勃发bófā

20.浸游jìn yóu 21.流盼liúpàn 22.飘逸piāo yì 23.摇曳yáo yè 24.蛀虫zhùchóng 25.赦免shèmiǎn 26.禅师chán shī 27.精微jīng wēi 28.旁骛páng wù 29.秘诀mìjué 30.羡慕xiàn mù 31.亵渎xièdú 32.浪荡làng dàng 33.妄想wàng xiǎng 34.杜绝dùjué 35.调和tiáo hé 36.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yì 37.不二法门bùèr fǎmén 38.言不及义yán bùjíyì 39.赞誉zàn yù 40.恍若huǎng ruò 41.绸缎chóu duàn

42.琉璃liúli 43.惊骇jīng hài 44.瞥见piējiàn 45.剪影jiǎn yǐng 46.劫掠jiélüè 47.赃物zāng wù 48.制裁zhìcái 49.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cún 50.富丽堂皇fùlìtáng huáng 51.丰功伟绩fēng gōng wěi jì 52.贸然mào rán 53.涵养hán yǎng 54.恪守kèshǒu 55.自持zìchí 56.汲取jíqǔ 57.遵循zūn xún 58.箴言zhēn yán 59.彬彬有礼bīn bīn yǒu lǐ 60.大发雷霆dàfāléi tíng 61.随心所欲suíxīn suǒyù 62.一意孤行yīyìgūxíng 63.自吹自擂zìchuīzìléi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6.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要求背诵的有全文更好)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盘盂(y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第二课:《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 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 子的 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第六单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9X21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研讨与练习 一、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就写出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1.伐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加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安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电子课文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 ?)[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第6课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节奏韵律从而体味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 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知识概览图 三、新课导引 古人云: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感伤,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四、教材精华 轻轻的 ...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 ...来; 我轻轻的 ...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段析】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品味】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既写出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感情,又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析】写披着夕照的金柳。 【品味】“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形象地表达出金色的枝条随风轻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 ..做一条水草! (①“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二条水草!”诗人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段析】写软泥上的青荇。 【品味】“招摇”本意是“故意夸大声势,引人注意”,通常用作贬义,而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水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态。 “甘心”写出了诗人不愿离去,对康桥的依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段析】描写树阴下的水潭。 【品味】“那榆阴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段析】诗人在康河泛舟寻梦。 【品味】“寻梦”这一节紧承上文的“梦”,想象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②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品味】诗人“不能放歌”,只能是悄悄的,什么样的歌声也不能表达诗人向康桥告别时的一片深情。就连“夏虫”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而为之保持“沉默”。往日欢歌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别之情而感动了、沉默了。 夏虫 .., ..也为我沉默 沉默 ..是今晚的康桥! 【段析】诗人面对离别,选择了沉默,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③本文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928.11.6 【段析】与开头第一节遥相呼应,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答案速查 ①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由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写出这样的诗句,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②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实流露。在诗人眼里,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可是梦能寻吗?不能!对理想生活和感情的追求受到挫折,而又不愿让人知道。诗人悲伤、忧愁、苦闷,只好在沉默中听几声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③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背诵课文及译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背诵课文及译文汇总 1、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 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 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word版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老舍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身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乂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

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匆匆】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匆匆】六年级下册语文书内容 《匆匆》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是朱自清写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小编为六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匆匆》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课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知识点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6.作者是怎么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答: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来去的匆匆。 仿写: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划去……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匆匆》读后感 读了《匆匆》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不得不佩服朱自清先生,能用细腻的笔触把时光飞逝不等人的道理写了出来。 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确如此,时光匆匆不等人。日历撕了一页又一页,换了一本又一本。从出生到现在,我又做了些什么呢?无奈!无奈!竟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没有做啊。从“呱呱”降世到现在,这十二年的时间,似乎一晃眼就过去了。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长的路了。 自古就有劝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明日待明日,明日何其多”……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记得法国有位名人说过:“我愿站在街头乞讨人们不需要的时间。”一位大名鼎鼎的名人竟然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语文试讲稿《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内涵 2.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人体验 3.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

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ridge”,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要求背诵的有全文更好)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就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辨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盘盂(y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第二课:《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就是,聪明的, 您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就是有人偷了她们 罢: 那就是谁?又藏在何处呢?就是她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 呢? 我不知道她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就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 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 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她有脚啊, 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就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 觉察她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她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睁开眼与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就是新来的 日子的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文内容全归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全归纳,收藏给孩子考 试拿高分!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腊八粥》作者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 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翊,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迢迢牵牛星》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色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第二单元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等情节。“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生活情况和面对现实的思索。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怕困难、机智坚强、乐观向上、充满智慧的特点。 6、《骑鹅旅行记(节选)》作者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狐仙,他被动物们纷纷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