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综合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综合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综合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历年备战中考化学易错题汇编-综合题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b__________;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MnO2)混合物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请写出上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起

____________作用。

(2)如果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装置C收集氧气,实验完毕后应先将

___________。

(3)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也可以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该方法制取氧气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比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①制取O2的质量是________g;

②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铁架台 A 催化导气管撤出水面

节约能源、装置简单、安全易操作等 19.2 81.7%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图可知仪器b是铁架台;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MnO2)混合物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装置A来制取,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如果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装置C收集氧气,为防止受冷温度降低水回流炸裂试管,实验完毕后应先将导气管撤出水面;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该方法制取氧气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比优点是节约能源、装置简单,安全易操作等;

(4

)①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0g-40.8g=19.2g;

②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为x ,

x=49g,

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81.7%。

2.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到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一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二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回答:

(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图二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答案】减小 B 3.65%

【解析】

(1)根据溶液pH的变化分析解答;

(2)根据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分析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1)图二从A到B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

(2)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溶液的温度最高,所以图二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B;

(3)由图像可知,酸碱恰好中和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是20g。

设20 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20 g×4% x

20g4

400

=

36.5x

x=0.73 g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73g

20g

×100%=3.65%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

3.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化合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

A p点所示溶液为碱性

B n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C m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

D 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3)沾有浓氨水的棉棒放在浓盐酸瓶口为什么有白烟生成:_____。

(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A装置的作用是_____。

②C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

③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答案】单质 D 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相遇生成氯化铵固体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干扰后续实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O+Fe2O3高温

2Fe+3CO2↑ 5.85%

【解析】

【分析】

【详解】

(1)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生成不可能是单质。

(2)A、p点所示溶液的pH大于7,所以溶液为碱性,正确;

B、n点所示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说明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正确;

C、m点所示溶液的pH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不足,盐酸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

HCl,正确;

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故选D。

(3)浓氨水、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和氯化氢相遇生成氯化铵固体,即有白烟生成。

(4)①混合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除去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对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产物二氧化碳的干扰。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白色沉淀产生。③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

3CO+Fe2O3高温

2Fe+3CO2↑。

(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 g×10%=7.3 g;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

2

NaOH+HCl=NaCl+H O

36.558.5

7.3g x

36.558.5

=

7.3g x

x=11.7 g

所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1.7g

100%=5.85% 73g+127g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4.用“氨碱法”制得的纯碱中通常含有一些氯化钠。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测定碳酸钠质量分数的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M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滴加氯化钙应“过量”,否则会使测定的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NaCl、CaCl2(2)偏小(3)96.4%

【解析】

(1)纯碱中含有氯化钠,加入氯化钙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由于滴加氯化钙应“过量”,所以溶液M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钙;

(2)如果滴加氯化钙不“过量”,则可能不会将碳酸钠完全反应掉,生成的沉淀的质量偏小,计算所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小,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

(3)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20g

106100

20

x g

x=21.2g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1.2

22

g

g

×100%=96.4%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5.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复分解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m点所示溶液为碱性

b.n点所示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

c.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

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3)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均会变稀,这是为什么?____

(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

②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③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A装置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示:Na2CO3溶液呈碱性)____

(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答案】单质C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溶剂增多,浓盐酸有挥发性,使溶质减小。固体红色粉末逐渐变黑CO2+Ca(OH)2===CaCO3↓+H2O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若溶

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 5.85%

【解析】

(1)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不可能是单质;(2)a、m点所示溶液的pH值小于7,所以溶液为酸性,错误;b、n点所示溶液的pH值等于7,所以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颜色不变,错误;c、p点所示溶液的pH值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正确;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值是从小于7

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故选

c;(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水蒸气,溶剂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①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为黑色;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③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10%=7.3g;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36.5 58.5

7.3g x

36.558.5

7.3g x

=,解得x=11.7g

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1.7g

100% 5.85% 73g+127g

?=。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6.某同学为测定12g含杂质的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利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氢

气,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有关的实验探究(提示:3H2+Fe2O3高温

2Fe+3H2O杂质

不参加反应,假定每步均完全反应或吸收).请回答有关问题:

得到如下数据:

装置B C

(1)请计算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步骤,计算结果精确到0.l%)

_______

(2)该实验还可测定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请用表中实验数据列式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用化简);若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则求得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66.7% [(286.9g﹣284.2g)﹣(86.3g﹣83.9g)]:(86.3g﹣83.9g)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C装置为浓硫酸,吸收反应生成的水,故C装置增加的重量就是生成的水的质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氧化铁的质量,然后计算出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生成水的质量为286.9g﹣284.2g=2.7g

设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

2232

3H+Fe O2Fe+3H O

16054

x 2.7g

高温

160x

=

54 2.7g

x=8g

则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8g

100%66.7% 12g

?≈;

(2)根据B装置中减少的质量为氧元素的质量,即86.3g﹣83.9g,又根据C装置中增加的质量为水的质量,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水的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就是氢元素的质量,即(286.9g﹣284.2g)﹣(86.3g﹣83.9g),故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86.9g﹣284.2g)﹣(86.3g﹣83.9g)]:(86.3g﹣83.9g);因为物质的组成是一定的,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一定的,故即使玻璃管中的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不变的。

7.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1)在溶解固体1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__________(填标号)。 A 提高实验效率 B 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 C 节约能源

(2)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g 。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回收得到氯化钾的质量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

【答案】AC 5 14.9g 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或蒸发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

【解析】

【详解】

(1)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如在蒸发过程中水量太多,会使蒸发时间过长,同时也能节约能源;

(2)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做催化剂,若整个流程中物质的量无损耗,则最后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为5g ;

(3)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

2

3

2MnO 2KClO 2KCl 245

14924.5g

x 3O +?↑

x 14924.5g 245

= x=14.9g ;

(4)称得回收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可能的原因有氯化钾固体没有完全溶解,蒸发过程中氯化钾溶液飞溅等。

8.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氧根离子_____。

(2)“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是_____。

(3)次氯酸钠( NaClO)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_____价。

(4)服用含小苏打( NaHCO3)的药物来治疗胃酸过多,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2OH﹣CH4+1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

【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根据常见有机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书写即可。

(3)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4)小苏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2个氢氧根离子为2OH﹣;(2)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化学式是CH4;(3)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4)小苏打能够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是因为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HCl=NaCl+H2O+CO2↑。

9.图中①、②分别是锶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

(2)锶元素与钙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

(3)A、B、C三种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与B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____。

【答案】87.6220质子数不同AB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锶元素与钙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3)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B、C三种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是A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于A、B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0.从古代到现代,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请回答:

(1)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湿法炼铜的记载,将铁置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铜单质,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现代社会,玻璃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材料,SiO 2是生产玻璃的原料之一。SiO 2属于___________ (选填“酸”、“ 碱”、“ 盐”或“氧化物”)。

(3)未来,人类在生产材料时会更注重环境保护,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应用于“绿色”化学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每年因能源消费而向大气排放约200亿吨的CO 2,若这些 CO 2按化学方程式“CO 2+3H 2 CH 3OH+H 2O”"进行反应,理论上可以转化为_______亿吨甲醇[CH 3O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置换反应 氧化物 145.5

【解析】

本题考查了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的分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SiO 2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3)设:理论上可以转化为甲醇的质量为x 。

CO 2+3H 2

CH 3OH+H 2O

44 32

2×1010 t x 104421032t x

?= x=1.455×1010t=145.5亿吨。

11.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 溶液(原质量分数为10%)是否变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同学 小柯 小江 小龙

操作

各取一支相同规格的试管,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溶液

滴入无色酚酞

加入足量的? 加入足量的BaCl 2溶液 现象

变红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 没变质 变质 变质

(1)小江加入的“?”是___。

(2)小江认为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___。

(3)小龙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1.97g。已知小龙所取的待测溶液质量为10g,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待测溶液中变质生成物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答案】稀盐酸溶液(或稀硫酸或稀硝酸)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10.6%

【解析】

【分析】

【详解】

(1)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如果变质,就会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跟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根据实验现象有气泡生成可知,小江加入的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且可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变质;

(2)小柯的实验和结论不正确,理由是:变质后产生的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3)解:设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 CO+BaCl=2NaCl+BaCO

2323

106197

x 1.97g

106:197=x:1.97g,解之,x=1.06g,

1.06g

?。

100%=10.6%

10g

答:该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6%。

12.某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为了研究该混合物的成分,某同学按下列流程进行了实验(各步均恰好完全反应):Array

根据流程图回答问题:

(1)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根据实验现象推断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确定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取样品20.9g(其中含钠元素质量为

6.9g),按上述流程图进行实验,产生11.65g白色沉淀A,产生2.2g气体W。通过计算,

确定该混合物中还含有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其质量为_____g 。

【答案】2232CO Ca(OH)CaCO H O +=↓+ 343NaCl AgNO AgCl NaNO +=+ 23Na CO 、24Na SO 3NaNO 8.5

【解析】

【分析】

将固体加足量水溶解得到溶液,步骤①中加适量稀盐酸有气体W 生成,则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W ));步骤②中加入稀硝酸和氯化钡,得到白色沉淀A ,说明样品中含有硫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A 是硫酸钡,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步骤④过滤后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生成的白色沉淀C 是氯化银(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但不能说明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因为步骤①②中反应都新生成了氯化钠;步骤③中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白色沉淀B 是碳酸钙;根据题中实验现象还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和硝酸钠。

【详解】

(1)由上分析可知反应③是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CO Ca(OH)CaCO H O +=↓+;反应④是硝酸银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33NaCl+AgNO AgCl +NaNO =↓ ;

(2)由上分析可知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Na 2SO 4、Na 2CO 3;

(3)由上分析可知产生11.65g 白色沉淀A 是硫酸钡,产生2.2g 气体W 是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的转化关系,设样品中硫酸钠含有的钠元素质量为m1,硫酸根离子质量为n1,样品中碳酸钠含有的钠元素质量为m2,碳酸根离子质量为n2,

+2-4244

BaSO Na SO 2Na SO 233

469611.65g

m1n12334696==11.65g m1n1

~~~

解得m1=2.3g ,n1=4.8g +2-2233

CO Na CO 2Na CO 44

46602.2g

m2n2444660==2.2g m2n2~~~

解得m2=2.3g ,n2=3g ,则样品中剩余钠元素质量为6.9g-2.3g-2.3g=2.3g ,样品剩余的阴离子质量为20.9g-6.9g-4.8g-3g=6.2g ,钠元素和阴离子的质量比=

2.3g 23=6.2g 62 ,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和氢氧根离子的质量比为2317>2362 ,氯化钠中钠元素和氢氧根离子的质量比为2335.5

2362,硝酸钠中钠元素和硝酸根离子的质量比为2362

,所以样品中还含有的物质只能是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 3;所含硝酸钠的质量为2.3g+6.2g=8.5g 。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

13.某兴趣小组同学电池中物质的成分,将电池剥开时闻到异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异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网络搜索)干电池成分有二氧化锰、铁粉及铵盐等物质;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听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Ⅱ.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他采用的方法是_____;

实验Ⅲ.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据此小明认为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大家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1)小莹认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小仪认为除了小莹考虑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氧化铜等黑色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结论与反思)(1)干电池中一定含有铵盐,可能含有二氧化锰,一定不含有铁粉。 (2)面对网络信息,我们要去伪存真,不应盲从。

【答案】熟石灰(或氢氧化钙等) 用磁铁吸引 产生大量气泡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2H 2O 22MnO 2H 2O+O 2↑ 化学性质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实验结论可以选择试剂为碱,故实验Ⅰ.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听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根据金属铁的特性可以确定是否是铁的方法为实验Ⅱ.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采用的方法是用磁铁吸引;实验Ⅲ.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的气泡,②立即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是氧气,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2MnO 2H 2O + O 2↑,[交流讨论]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及性质可知(1)小莹认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14.某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箔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作出猜想)

猜想一:氧气;

猜想二:氢气;

猜想三:氮气。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进行实验)

分别进行实验:

(2)利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___,则猜想一错误。

(3)利用图②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________,则猜想二正确。

(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 2)和氢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铝分别与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__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2NaOH+2Al+2H2O═2NaAlO2+3H2↑ 147:40 2NaOH+CO2═Na2CO3+H2O 延展

4Al+3O2═2Al2O3

【解析】

【详解】

[作出猜想]

(1)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故填: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

[进行实验]

(2)利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则猜想一错误。故填: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3)利用图②装置进行实验:反应一段时间气体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则猜想二正确。故填: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得出结论]

(4)氢氧化钠、水、铝能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2Al+2H2O═2NaAlO2+3H2↑,故填:2NaOH+2Al+2H2O═2NaAlO2+3H2↑。

2Al+3H SO=Al(SO)+3H↑和

(5)根据化学方程式

242432

2NaOH+2Al+2H2O═2NaAlO2+3H2↑,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则消耗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

??=,故填:147:40。

量比为3H2SO4:2NaOH=398:240147:40

(6)若本实验所用试液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其原因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填:2NaOH+CO2═Na2CO3+H2O。

(7)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铝在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2═2Al2O3。故填:延展,4Al+3O2═2Al2O3

15.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

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

溶质

氢氧化钠碳酸钠

溶解性

溶剂

水极易溶易溶

乙醇易溶微溶

(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实验三)

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温馨提示)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实验从_____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总结归纳)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装置,创设新的情境,观察到明显的反应现象,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答案】红2NaOH+H2SO4===Na2SO4+2H2O。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Cu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O2+2NaOH===Na2CO3↓+H2O;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生成物。

【解析】

【分析】

【详解】

实验一(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配平即可;(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的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把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混合在一起,然后滴加CuSO4溶液,没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因此丙是CuSO4溶液;

实验三:(1)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酒精中微溶;(2)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此实验从生成物角度证明了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点睛】

本考点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设计,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对实验进行了评价,综合性比较强,实验探究题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

16.化学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分组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

(1)第I组实验:探究酸和碱的反应。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并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充分振荡后,再逐滴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测得溶液的pH<7.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

(2)第Ⅱ组实验:为了探究一瓶忘记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提出猜想)

猜想1;溶质是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是________;

猜想3:溶质是碳酸钠。

(设计实验)

(交流讨论)

老师问:“若向少量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猜想3一定成立吗?”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3不一定成立,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两组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进行集中处理。若使废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氯化钠(酚酞除外)则需向废液中加入________。

【答案】222Ca(OH)+2HCl=CaCl +2H O CaCl 2、HCl 碳酸钠、氢氧化钠 有白色沉淀沉淀,溶液不变色 2233BaCl +Na CO =BaCO +2NaCl ↓ 当溶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时,加入足量的盐酸也会产生气泡 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解析】

【详解】

(1)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22Ca(OH)+2HCl=CaCl +2H O ,测得溶液的pH <7,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CaCl 2、HCl ;故填:222Ca(OH)+2HCl=CaCl +2H O ;CaCl 2、HCl ;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可能全部变质,所以猜想2:溶质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故填:碳酸钠、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以及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

故填:有白色沉淀沉淀,溶液不变色;2233BaCl +Na CO =BaCO +2NaCl ↓;

[交流讨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3不一定成立,原因是:当溶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时,加入足量的盐酸也会产生气泡;故填:当溶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时,加入足量的盐酸也会产生气泡;

(3)第I 组所得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钙和稀盐酸,第II 组实验中,碳酸钠和适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所以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两组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废液缸中进行集中处理。若使废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氯化钠(酚酞除外)则需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故填: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17.钙元素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它形成的物质种类很多。

(1)氢化钙(CaH 2)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CaH 2能与H 2O 反应生成Ca(OH)2和H 2,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生石灰溶于水可制得熟石灰,该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 (填“吸热”或“放

热”),实验室可以用测定其溶液的酸碱度。

(3)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将Na2CO3溶液滴加到C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NaOH和① 猜想四:NaOH、Na2CO3和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② 。

(实验过程)

(拓展延伸)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⑥ 。【答案】(1)CaH2+2H2O=Ca(OH)2+2H2↑。(2)放热,pH试纸。(3)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②Na2CO3和Ca(OH)2会反应而不共存,;③没有白色沉淀生成;④盐酸,猜想三,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

【分析】

【详解】

(1)CaH2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H2,根绝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H2+2H2O=Ca(OH)2+2H2↑。

(2)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氢氧化钙),该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热,实验室可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刚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氢氧化钠;碳酸钠过量时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钙过量时,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②Na2CO3和Ca(OH)2因反应而不共存,所以猜想四不合理;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如果滴入适量Na2CO3溶液后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没有氢氧化钙;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气泡则说明碳酸钠过量。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8.为了鉴别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实验结束后,

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同学们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那些物质?

(猜想)

A.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钾

B.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

C.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________猜想不合理(填字母),请说明理由________.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反思交流)写出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

【答案】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 C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滴加适量的碳酸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2CO3+CaCl2═CaCO3↓+2KCl 反应物是否剩余【解析】

【分析】

【详解】

[猜想]

氯化钙如果过量,此时滤液还可能含有氯化钙,所以猜想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

故填: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

[讨论]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二者不能共存,所以C不合理;

故填:C;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

[实验设计]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所以实验方案为

故填:滴加适量的碳酸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反思交流]

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碳酸钙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2CO3+CaCl2═CaCO3↓+2KCl;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