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牙的发育

牙的发育

牙的发育
牙的发育

牙的发育

牙及其支持组织是从上下颌突和额鼻突的外胚层间充质发育而来,牙的发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与细胞、上皮与间充质的相互作用,细胞分化、形态发生、组织矿化和牙萌出。所有牙的发育过程是相似的。乳牙从胚胎第2 个月开始发生,到3岁多牙根完全形成。以乳中切牙为例,从开始发生到牙根完全形成,约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而恒牙胚的发育晚于乳牙胚,如恒中切牙则需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牙的发育是一连续过程,包括牙胚的发生,组织形成和萌出。这一过程不仅发生在胚胎生长期,而且可持续到出生之后。为了叙述方便,本章分为牙胚的发生、牙体组织的形成和牙的萌出三节。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在胚胎的第5周,覆盖在原口腔的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是扁平上皮细胞,内层为矮柱状的基底细胞。

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层间充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相互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在胚胎的第7周,这一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dental lamina)。在胚胎的第8~10周,前庭板继续向深层生长,与发育的牙槽嵴分开,前庭板表面上皮变性,形成口腔前庭沟。

牙板向深层的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牙胚有三部分组成:①成釉器(enamel organ),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

②牙乳头(dental papilla),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③牙囊(dental sac),起源于外胚层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牙胚的发生是口腔上皮和外胚间充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成釉器的发育

在牙胚发育中,成釉器首先形成。成釉器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蕾状期蕾状期(bud stage)在胚胎的第8周,在牙板的20个定点上上牙板最末端膨大,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形状如花蕾,这是乳牙早期的成釉器(彩图2-3)。其构成细胞类似基底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在上皮下方和周围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增生,密集在一起包绕上皮芽,但未见细胞的分化。

在牙弓的每一象限内,最先发生的成釉器有四个,即乳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

所有的乳牙牙胚在胚胎的第10周发生,而所有的恒牙胚在胚胎的第4个月形成。

(二)帽状期帽状期(增殖器)(cap stage)在胚胎发育的第9-10周,上皮芽继续向外胚层间叶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在长入的上皮周围,外胚层间充质细胞密度增加,形成细胞凝聚区。长入上皮的基底部向内凹陷,形状如帽子,覆盖在球形的外胚层间充质细胞凝聚区上。该上皮具有形成釉质的功能,称为帽状期成釉器。成釉器分化为三层细胞,即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el epithelium)、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el epithelium)和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称为牙乳头,将来形成牙本质和牙髓。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层间充质细胞,密集成结缔组织层,称为牙囊,将来形成牙支持组织。在牙发育的这一阶段,已能见到形成牙及其支持组织的成分。成釉器、牙乳头和牙囊共同形成牙胚。

(三)钟状期钟状期(bell stage)在胚胎的第11-12周,成釉器长大,上皮凹陷更深,其周缘继续生长,形似吊钟,称为钟状期成釉器(组织分化和形态分化期)。此期成釉器进入成熟期,其凹陷的形状已被确定。如前牙成釉器的

凹面为切牙形态,后牙则为磨牙的形态。相似的上皮细胞团分化为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细胞成分,这时细胞分化为四层:

1.外釉上皮层成釉器的周边是一单层立方状细胞,称外釉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外釉上皮细胞胞浆少,含有游离核糖体和少量的粗面内质网以及线粒体和少量散在的微丝,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在钟状期晚期,当釉质开始形成时,平整排列的的上皮形成许多褶,邻近牙囊的间充质细胞进入褶之间,内含毛细血管,为成釉器旺盛的代谢活动提供丰富的营养。

2.内釉上皮层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并整齐排列在成釉器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以半桥粒将细胞固定在基底板上。从牙颈部到牙尖,细胞分化程度各异。内釉细胞开始是矮柱状或立方状,胞核大而居中,高尔基复合体分布邻近中间层的胞浆中,线粒体分布在胞浆得其他部分。随着成釉器的发育,内釉细胞开始分化为成釉细胞(ameloblast),该细胞呈高柱状,高达40um,直径4-5um。细胞与中间层细胞以桥粒相连。在分泌活动开始前,细胞器重新定位,即细胞核远离基底膜;高尔基复合体体积增大,从细胞的近端向基底膜端移动,大部分位于细胞核的侧面和细胞体的中部;粗面内质网数量明显增加;线粒体集中在细胞的邻近中间层的一端,少数分散在细胞其他部位。在相邻的内釉细胞之间,有一特化的附着结构,即一种细胞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在细胞的近中和远中包绕细胞。含有肌动蛋白的细丝由连接复合体进入细胞的胞浆中,在近中和远中形成终棒(terminal web)。这种细胞连接复合体在釉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这时为釉质的形成作好了准备。

内釉上皮与外釉上皮相连处,称颈环(cervical loop)。在颈环处柱状的内釉上皮细胞向立方状外釉上皮细胞移行,在近内釉上皮细胞侧有无细胞区,内有少量胶原原纤维,最终在该处形成牙本质。颈环在上皮根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3.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细胞为星形,有长的突起,细胞之间以桥粒相互连接成网状,故称星网状层。星形细胞含有通常具有的细胞器,但数量稀少,并以桥粒与外釉细胞核中间层细胞相连接。在钟状期,成釉器中央的

细胞持续合成氨基葡萄糖(glycosaminoglycans)并分泌到上皮细胞间的细胞外空间。由于该糖为亲水的,而将水带到成釉器中,使细胞外间隙增大。随着细胞间液体增加,体积增大,占成釉器体积的大部。细胞间充满富有蛋白的黏液样液体,对内釉上皮细胞有营养核缓冲作用,以保护成釉器免受伤害。当釉质形成时,该层细胞萎缩,外釉细胞层与成釉细胞之间距离缩短,便于牙囊中的毛细血管输送营养。

4.中间层(stratum intermedium)在内釉上皮核星网状层之间由2~3层扁平细胞,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称为中间层。在钟状期早期,细胞核居中,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核其他细胞器数量不多。到晚期,细胞间隙增大充满微绒毛,上述细胞器增多,酸性粘多糖及糖原沉积。该层细胞具有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形成有关。

5.釉结(enamel knot)、釉索(enamel cord)和釉龛(enamel niche)在帽状期和钟状期牙胚可出现一些暂时性的结构如釉结、釉索和釉龛。这些结构不是每个牙胚必须存在的或同时出现的。釉结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它在牙形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

许多与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在釉结中都有表达,从而使釉结成为调节牙早期形态发生的重要结构,如BMP-2、4、6、7,TGFβ-1、2、3,Fgf-4、Msx、Shh 等。其中BMPs有多种作用,BMP-2和BMP-7在釉结中的表达限于非增殖细胞,并早于Fgf-4的表达。BMP-2、4通过刺激homeobox转录因子来调节牙的早期发育。BMP-4在釉结的表达较晚,BMP-6调节上皮-间充质的相互作用。Shh在釉结的表达可能与釉结细胞的凋亡有关,并通过调控Fgf-4的表达来调节细胞增殖和参与牙冠形态发生。

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这两种结构的功能尚不清楚。在牙冠形态发生时,这两种结构可能参与决定牙尖的早期位置。釉龛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陷形成腔隙,其内充满结缔组织。在组织切片上,表现出有两个上皮条索与口腔上皮相连。

二、牙乳头

牙乳头细胞为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有少量微细的胶原纤维分散在细胞外间隙。在钟状期,被成釉器凹陷部包围的外胚间充质细胞更多,并出现细胞的分化。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牙乳头外层细胞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这些细胞在切缘或牙尖部为柱状,在牙颈部细胞尚未分化成熟,为立方状。

牙乳头在牙发育中有重要作用。现已证明,牙乳头是决定牙形状的重要因素。例如,将切牙的成釉器与磨牙的牙乳头重新组合,结果形成磨牙;与此相反,切牙的牙乳头与磨牙成釉器重新组合,结果形成切牙。牙乳头还可以诱导非牙源性的口腔上皮形成成釉器。

三、牙囊

在成釉器的外周,外胚间充质组织呈环状排列,更多的胶原纤维充满在牙囊成纤维细胞之间,并环绕着成釉器和牙乳头底部。牙囊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组织形成所需的营养。

在乳牙胚形成后,在牙胚舌侧,从牙板游离缘下端形成新的牙蕾,并进行着上述相同的发育过程,形成相应的恒牙胚。所有乳牙除第二恒磨牙外,达到着一发育期越需要10周。恒牙胚的形态发生需2~4周才能完成。所有恒牙的牙蕾在胚胎第4个月形成。在乳磨牙牙胚形成之后,牙板的远中端继续向远中生长,牙板后方的游离端向远中生长形成第一磨牙的成釉器。牙板向远中增长延长,与上下颌弓的长度相协调,并对下颌升支的发育和上颌结节处的恒牙胚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第一恒磨牙的牙胚是在胚胎的第4个月性策划能够;第二恒磨牙的牙胚在出生后一年形成;第三恒磨牙牙胚的形成是在4~5岁。牙胚的活动期从胚胎发育的第6周开始,持续到出生后第4年,整个活动期约5年的时间。

四、牙板的结局

在帽状期时牙板与成釉器有广泛的联系,到钟状期末牙板被间充质侵入而断裂,并逐渐退化和消失,成釉器与口腔上皮失去联系。有时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又称Serre上皮剩余。婴儿出生后不久,偶见牙龈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白色突起,即为上皮珠,俗称马牙,可自行脱落。在某些情况下,残留的牙板上皮,可成为牙源性上皮性肿瘤或囊肿的起源。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

牙硬组织的形成从生长中心开始。前牙的生长中心位于切缘和舌侧隆突的基底膜上,磨牙的生长中心位于牙尖处。

釉质和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有严格的规律性和节拍性,交叉进行。成牙本质细胞先形成一层牙本质并向牙髓中央后退,紧接着成釉细胞分泌一层釉质并向外周后退,如此交叉进行,层层沉积,直达到牙冠的厚度。

一、牙本质的形成

在钟状期的晚期,牙本质首先在邻近内釉上皮内凹面(切缘和牙尖部位)的牙乳头中形成,然后沿着牙尖的斜面向牙颈部扩展,直至整个牙冠部牙本质完全形成。在多尖牙中,牙本质独立地在牙尖部呈圆锥状一层一层有节律的沉积,最后互相融合,形成后牙冠部牙本质。

牙本质的形成是由成牙本质细胞完成的。在牙本质形成前,牙乳头细胞和内釉上皮之间有一层无细胞区。这时的牙乳头细胞属于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细胞体积小,核居中,胞浆含有少量细胞器,分散在含有少量细的胶原纤维的基质中。当成釉细胞分化成熟后,对牙乳头发生诱导作用。邻近无细胞区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迅速增大,先分化为前成牙本质细胞(preodontoblast),然后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随着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和增大,无细胞区逐渐消失。

成牙本质细胞的组织学变化反映了细胞的功能。在镜下可见成牙本质细胞呈两种功能状态,即分泌型成牙本质细胞(secretory odontoblast )和静止型成

牙本质细胞(resting odontoblast) 及两者间的过渡型细胞。分泌型细胞是一大的和丰满的细胞,胞核位于细胞基底,细胞顶部细胞器增多,粗面内质网形成大的池,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和分泌颗粒。这时细胞已具备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此外在这些细胞之间,还形成广泛的连接复合体和间隙连接。在成牙本质细胞远端,连接复合体有三种连接方式,即桥粒样连接、中间连接和紧密连接。由细胞骨架构成的终棒与连接复合体一起包绕细胞的周围,把相邻细胞连在一起。这一结构有控制细胞外物质如钙磷离子进入细胞内的作用。细胞胞膜有碱性磷酸酶活性,可能与无机离子及其他物质运输到细胞内有关。静止型细胞为一小的扁平细胞,胞浆少,无高尔基器。胞核位于细胞顶端,形成一核下区,该处胞浆中的细胞器减少呈簇状,而核上区缺少细胞器和分泌颗粒,但有大的含脂类的泡和微管及微丝。静止型细胞在适当的刺激下,可转变为分泌型细胞。

成牙本质细胞分化之后,开始形成牙本质的有机基质。由成牙本质细胞合成I型胶原分泌到牙乳头的基质终。最先分泌到细胞外的胶原纤维比较粗大(直径在0.1~0.2μm),分布在基底膜下的基质中,纤维与基底膜垂直。这些大的纤维与基质共同形成最早的牙本质基质即罩牙本质(mantle dentin)。由于成牙本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外间隙消失,细胞向基底膜一侧伸出粗短的突起,同时细胞体向牙髓中央移动,在其后留下胞浆突埋在基质中,形成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偶尔由的突起能伸入基底膜中,形成釉梭。

除I型胶原外,成牙本质细胞还分泌非胶原蛋白(non-collagenous protein,NSPs)。牙本质基质中非胶原蛋白有牙本质磷蛋白(dentin phosphoprotein,DPP)、牙本质涎蛋白(dentin sialoprotein,DSP)、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s,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骨桥蛋白(osteoprote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其他一些生长因子及金属蛋白酶等。其中DPP、DSP和DSPP属于为牙本质特异性蛋白,而DMP1、BSP、OPN、OCN为矿化组织特异性蛋白,它们在诱导细胞分化及促进牙本质矿化中起重要作用。DMP1在生理情况下,有结合钙离子的功能,使牙本质基质中的羟基磷灰石成核,晶体扩大和融合进而促使牙本质矿化。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形成的同时,细胞浆中出现一些膜包被的

小泡,称为基质小泡(matrix vesicle),并分泌到大的胶原纤维之间。在细胞外小泡中磷灰石以单个晶体形式存在,以后晶体长大,小泡破裂,泡内晶体成蔟地分散在突起周围和牙本质基质中。晶体继续长大并相互融合,最后形成矿化的牙本质。

牙本质的矿化形态主要是球形矿化。磷灰石晶体不断生长,形成一钙球。钙球进一步长大融合形成单个的钙化团。这种矿化形态多位于罩牙本质下方的髓周牙本质中。偶尔在该处球形钙化团不能充分融合,而存留一些小的未矿化的基质,形成球间牙本质。在静止期的髓周牙本质内,钙球体积减小,在矿化的前方呈现线形矿化区。一般钙球大小取决与牙本质沉积的速度。钙球越大反映牙本质形成越快。在牙本质形成中,矿物质沉积晚于牙本质有机基质的形成,因此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于矿化的牙本质之间总有一层有机基质,称为前期牙本质(predentin)。

罩牙本质一旦形成,牙本质以微小的差别继续形成原发性生理性牙本质即髓周牙本质。这种差别是,罩牙本质的有机基质是由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的,基质的胶原纤维粗大,而髓周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互相交织并与小管垂直。成牙本质细胞不再生产基质小泡,牙本质基质是以各种晶核化过程进行矿化。另外成牙本质细胞向有机基质分泌脂类、磷蛋白、磷脂和γ-羟基谷氨酸蛋白。其中磷蛋白仅在髓周牙本质中存在,与矿化相关。髓周牙本质不断地在罩牙本质表面沉积,构成牙体的大部分。

在牙冠发育和牙萌出期间,牙本质每天沉积约4μm。当牙萌出后,牙本质的沉积减少到每天0.5μm。每天新形成的牙本质基质与先前形成的基质之间,在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线,称生长线。这是基质形成变慢或休止继而使矿化发生改变所留下的痕迹。

牙根部牙本质的形成与冠部牙本质相似,它开始于赫特威希(Hertwing)上皮根鞘,其发育过程后述。

二、釉质的形成

釉质形成(amelogenesis)包括两阶段:即细胞分泌有机基质,并立即部分矿化,这一阶段完成后,釉质进一步矿化,与此同时大部分有机基质和水被吸收。

当牙本质形成后,内釉上皮细胞分化有分泌功能的成釉细胞,并开始分泌釉质基质。釉质基质与其他硬组织基质不同,釉质基质不仅有有机成分,而且有无机成分。早期形成的釉质基质可称为发育中的釉质。发育中的釉质几乎全由蛋白质组成,可分为釉原蛋白(amelogenin)和非釉原蛋白两类。其中釉原蛋白占釉质蛋白的80%~90%。釉原蛋白使最早发现的釉基质特异性蛋白,其基因在X 和Y染色体上都有定位,但在大多数物种中釉原蛋白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人釉原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0kD,蛋白分子的N末端序列由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具有疏水性,命名为TRAP(富含酪氨酸蛋白),该结构有重要的功能意义。釉原蛋白富含脯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釉原蛋白的重要特点使它通过自我凝集作用形成20nm大小的纳米球结构,这种结构见于分泌期的釉基质中。釉原蛋白分泌到釉基质中,很快被降解为分子量20~25kD大小的釉原蛋白复合物。这些蛋白对晶体的生长和构成起重要作用:晶体生长产生的压力将晶体间的釉原蛋白挤压出并被成釉细胞吸收。有些没被移除的蛋白可被成釉细胞分泌的蛋白酶降解为小分子的产物,这些低分子量的降解物易从生长的晶体间移除,从而调节釉质的形成和矿化。

非釉原蛋白仅占釉质蛋白的10%,包括:enamelin、成釉蛋白(ameloblastin)和釉丛蛋白(tuftlin)。它们主要分布在釉牙本质界、未成熟的釉柱和釉柱间及未矿化的柱鞘中。非釉原蛋白可能在起始釉基质矿化起作用。除此之外,釉基质中还有白蛋白和其他的血清蛋白,丝氨酸蛋白水解酶,Ca2+依赖蛋白水解酶等。

釉质蛋白首先在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合成,在高尔基复合体浓缩和包装成膜包被的分泌颗粒。这些颗粒移动到细胞的远端,颗粒中的成分释放到新形成的罩牙本质表面。磷灰石晶体无规律地分散在这一层基质中,成为釉质中最内一层无

釉柱结构的釉质,厚约8μm。该层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开始离开牙本质表面,在靠近釉牙本质界的一端,形成一短的圆锥状突起,称为成釉细胞突(odontoblastic process),即托姆斯突(Tomes processes)。突起与细胞体之间有终棒(terminal web)和连接复合体。突起中含有初级分泌颗粒和小泡,而细胞体仍含有丰富的合成蛋白的细胞器(图7-11a)。新分泌的釉质基质,以有机成分为主,矿物盐仅占矿化总量的30%。

在Tomes突中有两个分泌釉质蛋白的部位:1是邻近突起的近中,紧靠连接复合体并环绕细胞周围的区域。这一部位与相邻的细胞一起形成釉质基质的壁,并围成一凹陷,Tmoes突位于其中,形成釉柱的头部,而壁形成釉柱间的釉质;2是在突起的表面。两个部位所形成的釉质成分是相同的,但结晶的排列方向不同。每根釉柱由4个成釉细胞参与形成,一个成釉细胞形成釉柱的的头部,三个相邻的细胞形成颈部和尾部,使釉柱呈乒乓球拍状。成釉细胞与其所形成的釉柱成一角度,每个细胞的突起伸入到新形成的釉质中,在光镜下成釉细胞和釉质表面交界处呈锯齿状,托姆斯突位于这些凹陷中。

当釉质形成后,基质很快矿化。小的磷灰石晶体,其直径和长度迅速增加。新形成的釉质中,磷灰石晶体短,细小如针形,而且稀少。在成熟的釉质中,晶体体积增大,呈板条状,数量增多。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一方面矿物质沉积到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质从釉质中被吸收,如此反复交替,使釉质最后达到96%的矿化程度。在釉质形成到应有的厚度,釉质进一步矿化:首先,釉质基质形成后立即达到部分矿化,矿化程度达30%,但在近釉牙本质界的最内层,矿化程度高;然后矿化由釉质表面开始,很快向深层扩散,直到最内层;再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但这一过程较慢。外层釉质很快矿化,并成为釉质中矿化程度最高的部位。因此从釉质的表层到深层,其矿化程度逐渐减低。

釉质矿化是由成釉细胞调控的。成釉细胞在邻近釉质一侧的细胞膜形成皱褶,该结构可使无机离子渗出。而细胞膜呈平滑面结构时,可吸收蛋白和水分。这种功能是与成釉细胞间的远中和近中连接区的功能相关。一般有皱褶面的成釉

细胞的近中(邻近细胞核的一侧)具有可渗透的连接区,而在细胞的远中(邻近釉质基质一侧)有紧密连接区。与此相反,具有平滑面的成釉细胞其近中是紧密连接区,而位于釉质基质一侧的连接区是可渗透的。无机盐只能通过有皱褶面的成釉细胞。相反一些大分子从发育的釉质中被吸收,必须通过平滑面的成釉细胞远中连接区。蛋白质的降解产物也可以从成釉细胞的皱褶处吸收。上述过程贯穿釉质形成的全过程,使釉质成为身体中矿化程度最高的组织。

在釉质发育过程中,随着釉质基质不断沉积,牙冠的体积也在增大。釉质在牙尖部和牙颈部不断地形成,使牙冠的高度和长度增加。在后牙,牙尖之间的内釉上皮细胞分裂增殖,使牙尖间的距离增加,牙冠的体积增大。从牙本质形成开始,到釉质完全形成,牙冠体积增大了约4倍。

在釉质形成整个厚度后,成釉细胞变短,细胞器的数量减少,多余的细胞器被细胞中的自噬小泡和溶酶体吞噬和降解。剩余的细胞器移动到胞浆近釉质基质的部分。釉质形成后,成釉细胞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覆盖在牙冠表面上,成为釉小皮。细胞通过半桥粒与釉小皮连接。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reduced dental epithelium)。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三、牙髓的形成

牙乳头是产生牙髓的原始组织,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才称作牙髓。牙乳头除底部与牙囊相接外,四周被形成的牙本质所覆盖。牙乳头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星形纤维细胞即牙髓细胞。随着牙本质不断地形成,成牙本质细胞向中心移动,牙乳头的体积逐渐减少,等到原发性牙本质完全形成,余留在髓腔内的多血管的结缔组织,即为牙髓。这时,有少数较大的有髓神经分支进入牙髓,交感神经也随同血管进入牙髓。

四、牙根的形成

当牙冠发育即将完成时,牙根开始发育。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星网状层和中间层细胞并部出现在上述增生的上皮中。这些增生的上皮呈双层,称为上皮根鞘(Hertwin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上皮根鞘的内侧面包围着牙乳头细胞,上皮根鞘的外面被牙囊细胞包绕。被上皮根鞘包进的牙乳头细胞也向根尖增生,其外层细胞与上皮细胞基底膜接触,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进而形成根部牙本质。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成45°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为上皮隔。

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这是未来的根尖孔。这时形成的牙根为单根。牙根的长度、弯曲度、厚度和牙根的数量,都是由上皮隔河邻近的外胚间叶细胞所决定的。多根牙的形成,在根分叉区形成前,与单根牙相似。在多根形成时,首先在上皮隔上长出两个或三个舌性突起,这些突起增生伸长,与对侧突起相连,这时上皮隔围成的单一孔,被分隔为两个或三个孔,将来就形成双根或三根。每个根以相同的速度生长,其发育过程与单根牙相同。

在牙根发育过程中,上皮隔的位置保持不变,生长的牙根与上皮隔形成一定的角度,随着牙根的伸长,牙胚向口腔方向移动,并为牙根的继续生长提供了空隙。在牙根发育后期,上皮隔开口缩小,根尖孔宽度也随之缩小。随后根尖牙本质和牙骨质沉积,形成狭小的根尖孔。

上皮根鞘对于牙根的正常发育是很重要的,例如上皮根鞘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或在根分叉处上皮隔的舌侧突起融合不全,则不能诱导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而引起该处牙本质缺损,牙髓和牙周膜直接通连,这时形成侧支根管。另一方面,如果上皮根鞘上皮在规定时间没有发生断裂,仍附着在根部牙本质的表面,则牙囊的间充质细胞不能与该处牙本质接触,也就不能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形成牙骨质。这样在牙根表面特别在牙颈部,牙本质暴露,引起牙颈部过敏。

五、牙周组织的形成

牙周组织,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均由牙囊发育而来。随着牙根的发育,牙周组织也随之发生。

(一)牙骨质的形成当根部牙本质形成时,包绕牙根的上皮根鞘断裂形成网状,这时牙囊细胞穿过根鞘上皮,进入新形成的牙根牙本质表面,并分化为成牙骨质细胞,在牙根表面和牙周膜纤维的周围分泌有机基质,将牙周膜纤维埋在有机基质中,这时形成的牙骨质又称原发性牙骨质或称无细胞牙骨质。而剩余的上皮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并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中,这就是牙周上皮剩余,也叫马拉瑟上皮剩余(Malassez epithelial rest)。牙骨质基质矿化方式与牙本质相似,磷灰石晶体通过基质小泡扩散使胶原纤维矿化。这种新形成的牙骨质是无细胞的,发育比较慢,覆盖在牙根冠方2/3处。

在牙萌出到咬合平面后,在牙根尖区和后牙根分叉区成牙骨质细胞形成细胞牙骨质,牙骨质形成快,但矿化差,表面有一层未矿化的牙骨质即类牙骨质,成牙骨质细胞被埋在基质中,这时形成的牙骨质称为继发性牙骨质。继发性牙骨质往往是有细胞牙骨质,其有机基质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它们来自牙周膜纤维,呈斜形排列进入牙骨质;部分胶原还来自成牙骨质细胞所形成的纤维,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两种纤维互相交织成网格状。在正常情况下牙骨质厚度随年龄而增加。

(二)牙周膜的发育当牙根形成时,首先出现一些细的纤维束形成牙周膜。这时牙囊细胞增生活跃,在邻近根部的牙骨质合牙槽窝内壁,分别分化出成牙骨质细胞和成骨细胞,进而形成牙骨质和固有牙槽骨。而大量位于中央的细胞,则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它们产生胶原纤维,部分被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形成穿通纤维。在萌出前,由于牙槽嵴位于牙骨质釉质连接处的上方,所有发育的牙周膜纤维束向牙冠方向斜行排列。随着牙萌出和移动,牙骨质釉质界与牙槽嵴处于同一水平。位于牙龈纤维下方的斜纤维束变为水平排列。当牙萌出到功能位时牙槽嵴位于牙骨质釉质界下方,水平纤维又成为斜行排列,形成牙槽嵴纤维。这时牙周膜细胞增生形成致密主纤维束,并不断地改建成功能性排列。牙周膜在发育期和牙的整个生活期间,均不断地更新和改建,这时萌出的或有功能的牙都有支持作用。

牙周组织中结合上皮的形成是在牙尖进入口腔后开始的。这是口腔上皮向根方移动到缩余釉上皮之上,牙龈上皮通过成釉细胞及其半桥粒和邻近釉质表面

的基底板附着在釉质表面上,形成结合上皮。缩余釉上皮的外层细胞具有增殖能力,转变未结合上皮的基底细胞。一般缩余釉上皮转变未结合上皮是在牙萌出后3~4年才完成。

(三)牙槽骨的形成当牙周膜形成时,在骨隐窝的壁上和发育的牙周膜纤维束周围分化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新骨的沉积逐渐地使骨壁与牙之间的间隙减少,牙周膜的面积也在减少。

牙周支持组织形成后,在其改建过程中要不断地补充新的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现已表明,来自骨髓的细胞通过血管通道进入牙周膜中,定位在牙周膜血管的周围。这些细胞增殖并向牙骨质和骨壁移动,在此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血管周围的这些细胞也可以是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因此在血管周围存在能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的前驱细胞。

第三节牙的萌出和替换

一、牙的萌出

牙的萌出是指牙突破口腔粘膜的现象。而实际上,牙萌出是牙冠形成后向合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粘膜,达到功能位置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萌出前期、萌出期和萌出后期(或功能期)。

(一)萌出前期该期的主要变化是牙根形成时,牙胚在牙槽骨中的移动。牙胚的发育与颌骨生长同时进行,以使牙与发育的颌骨保持正常的位置。如当上下颌骨向中线和后端增长时,发育的乳牙胚向前庭方向和合面移动。同时前牙胚向近中,后牙胚向远中移动,在牙胚移动的方向上,骨组织吸收,而在其相反方向上骨增生,以填补空隙。只要颌骨在生长,这种移动就持续地存在。

在同一骨隐窝中,恒牙胚在乳牙胚的舌侧发育。恒磨牙由于不需与乳牙交替,而从牙板的远端伸延形成牙胚。开始颌骨釉很小的空间容纳这些牙胚,因而上颌的磨牙在发育时,其合面先朝向远中,随着上颌骨的生长,合面转向正常位置。下颌磨牙胚的长轴先向近中倾斜,随着下颌骨的增长而移动到正常垂直位置。

上述牙胚萌出前的移动是由两种方式完成,一是牙胚的整体移动,二是牙胚在生长时一部分保存固定而其他部分继续生长,使牙胚的中心发生改变,如在牙根形成使,由于牙胚的上皮隔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随着牙根的生长,牙冠逐渐向口腔黏膜方向移动,牙槽突的高度也增加。通过牙胚的上述移动,来调整与邻牙合生长着的颌骨的关系,为牙萌出做好准备。

(二)萌出期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是相似的,都开始于牙根的形成,持续到牙进入口腔达到咬合接触。牙进入口腔前,牙冠表面被缩余釉上皮覆盖,该上皮能保护牙冠在萌出移动中不受损伤,如果牙冠没有这一保护层,在结缔组织的作用下,釉质和牙本质可被吸收而使牙冠变形。该上皮还能分泌酶,溶解结缔组织,加之萌出时上皮对结缔组织的压力,使结缔组织破坏。这时,缩余釉上皮外层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增殖并移动到退变的结缔组织出,在萌出牙的上方融合形成上皮团,称为上皮袖。上皮团中央细胞凋亡,形成一个有上皮衬里的牙萌出通道,通过该通道,牙萌出时不会发生出血。

当牙胚向合面方向萌出时,包绕牙胚的牙囊组织通过结缔组织条索与口腔粘膜固有层相连,有时内含有牙板的剩余上皮,这一结构称为引导索。在干燥的幼儿颌骨上,在乳牙的舌侧可见含有结缔组织条索的孔,称为引导管。当恒牙萌出时,骨吸收使引导管很快增宽,成为牙萌出的骨通道。

牙冠萌出到口腔,一方面是牙本身的合向运动的结果,即主动萌出;另一方面是由于缩余釉上皮与釉质表面分离,临床牙冠暴露,牙龈向根方移动来完成的,即为被动萌出,但牙冠尚未暴露的部分,缩余釉上皮仍附着在牙面上,待牙完全萌出后,这一部分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结合上皮。牙尖进入口腔后,牙根的一半或3/4都已形成。

(三)萌出后期(功能性萌出期)当牙萌出到咬合建立时,牙槽骨密度增加,牙周膜的主纤维呈一定方向排列,纤维束直径增加,附着在牙龈、牙槽嵴和牙根周围的牙槽骨上。纤维束由细小变得粗大而稳定。牙周膜和牙槽骨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有髓和无髓神经也伴随血管进入牙周膜中。

刚萌出牙的牙根尚未完全形成,髓腔很大,根尖孔呈喇叭形开口,牙骨质薄。结合上皮附着在釉质上,牙龈遮盖着近颈部的釉质。牙萌出后,牙根还要继续发育。当根管变窄时,根尖牙骨质和牙本质沉积,一般要经过2~3年左右,根尖部才完全形成,根尖纤维也随之发育。一生中合面不断地被磨损,这时可由牙轻微的合向移动来补偿。此外牙也有轻微的侧向移动,引起牙槽窝近中骨壁吸收,远中骨壁新骨形成。

牙萌出是一逐步的断续的过程,以使周围的支持组织与牙的萌出移动相协调。自牙尖进入口腔到与对合牙建立咬合的时期内,最易发生咬合异常。这时,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牙周附丽不牢固,牙槽骨较疏松,易受外力的影响。若是唇、颊或舌的压力大小和方向不正常或不平衡,如儿童养成咬唇、吮手指等不良习惯,均能使牙发生异位畸形。当然,已出现牙移位者,在儿童期加以矫治比成人效果更好。在牙萌出前,无牙上下颌牙床在口腔闭合时,是互相接触的。待乳牙萌出达到咬合平面时,才建立颌间距离。

(四)牙萌出移动的机制牙萌出是一个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对于萌出机制还不十分了解。目前关于牙萌出的机制有如下假说:(1)牙根的形成:牙根的生长与牙冠的合向移动是一致的。有实验表明,牙根的生长可产生一种力能使隐窝骨的底部发生骨吸收。但牙根的生长并不能使萌出牙发生移动,如有实验表明切除牙根的牙仍能萌出,因此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机制使牙移动与牙根的生长相协调。(2)液体的压力:根尖组织中,局部组织液的压力的增加将牙推向合面。现已知道牙在骨隐窝中的移动与动脉压相关,局部体积的改变可以使牙发生有限的移动。但也有实验表明,局部血管不是牙萌出所绝对必须的因素。(3)牙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及有选择的沉积:如在萌出前期,在上下颌骨的生长中通过骨的沉积和吸收使牙发生移动。(4)牙周膜的细胞或纤维或两者共同将牙向合面牵拉。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的收缩能力是推动牙移动力量的最主要的来源。当

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因素将这种收缩力量传递到移动的牙上,如牙根的生长,骨和胶原的改建等。总之,萌出是一多因素参与的现象,在这些因素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尚难区分。

二、乳恒牙交替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乳牙的数目、大小和牙周组织的力量等,都不能适应长大了的颌骨和增强了的咀嚼力,必须要进行乳恒牙的交替。乳牙从6岁左右,陆续发生生理性脱落,到12岁左右,全部为恒牙代替。但是,乳牙的存在及其发育和萌出,不仅影响牙弓的生长,而且刺激牙弓和颌骨的发育,为恒牙整齐地排列在牙弓上提供足够的位置。所以,乳牙(如乳尖牙和磨牙)过早脱落,均可引起恒牙位置的紊乱,而引起咬合错乱。但通常牙弓的发育都是与恒牙的数量和大小相一致的。

乳牙脱落是牙根被吸收,与牙周组织失去联系的结果。由于颌骨内恒牙胚的发育和合向移动,在恒牙胚与乳牙根之间的结缔组织中,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使局部血管充血,转化为肉芽组织,并分化出破骨细胞,在乳牙根的表面,引起牙骨质和牙槽骨的吸收。待乳牙根被吸收后,肉芽组织与牙髓融合,牙髓也转化为肉芽组织,参与乳牙吸收过程。当乳牙根尖部被吸收后,牙即逐渐松动,牙龈上皮向乳牙根下方增生,乳牙完全失去与深层组织的附丽而脱落。因此,脱落的乳牙没有牙根,或只有极短的一段牙根,根面呈蚕食状,与牙根折断容易区别。

在牙根吸收的同时,牙周膜和牙髓组织也被吸收。在乳牙吸收区,牙周膜纤维被吸收而断裂,在这一区域中出现无炎症的细胞凋亡。一部分成纤维细胞的正常分泌机制受到破坏,另一些细胞表现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特点,即染色体凝聚,凋亡小体形成,并被邻近的成纤维细胞吞噬。程序性细胞死亡对于形态发生是很重要的,如在腭形成过程中,腭突上皮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助于腭突的相互融合。在牙周膜的吸收中,也出现程序性细胞死亡,说明乳牙的交替是一种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有序过程。

乳牙根面吸收的部位,可因恒牙胚的位置而异。例如恒前牙牙胚是在相应乳牙牙胚的舌侧,与乳牙切缘或牙尖相近的地方发育。随着恒牙胚的萌出,牙胚

移动到乳前牙根的舌侧,近根尖1/3处。所以乳牙根的吸收是从这一部位开始,然后恒牙胚向合面和前庭方向移动,并在咬合方向和前庭方向对乳牙根进行吸收。恒前牙冠移至乳牙的根尖部,即乳牙根的正下方,引起该处的水平吸收,恒前牙恰好在乳牙的位置上萌出。如果恒牙胚的双向移动(合向和颊向)移动不充分,乳牙根不能被完全吸收,这是恒牙可在乳牙的舌侧萌出,而出现双层牙,这种情况在下颌切牙区多见。切勿将刚萌出的恒牙误认为是多余牙而拔除。尽早地去除这种乳牙,有助于在舌侧萌出的恒牙调整到正确的位置上。

恒磨牙的牙胚位于乳磨牙根之间,乳磨牙根的吸收是从根分叉处开始。首先根间骨隔被吸收,然后乳牙根面发生吸收。同时牙槽突继续生长,以容纳伸长的恒牙根。乳牙向合面方向移动,使恒前磨牙胚位于乳牙的根尖部。恒牙胚继续萌出,乳牙根完全被吸收,恒前磨牙进入乳磨牙的位置。

三、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牙萌出有一定的次序,表现以下特点:

1.牙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后与牙胚发育的先后基本一致,但也有少数例外。如上颌尖牙出生较晚,而发生却较早。

2.牙齿的萌出有比较恒定的时间性,但其生理范围较宽。牙萌出有姓别的差异,乳牙列中男孩乳牙萌出较女孩早,恒牙列反之。

3.左右同名牙大致同时出龈。

4.下颌牙萌出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

综上所述,牙发育全过程和机体内外环境有密切关系,例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代谢不平衡,神经系统调节的紊乱,或患某些传染病(如麻疹,高热等)都会使牙体组织的形成及生长发育,矿化和萌出过程发生障碍。营

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紊乱(如垂体和甲状腺功能不足)均可使牙延迟萌出。如果是全部乳牙或恒牙萌出延迟,则常与遗传和全身因素及某些基因的突变有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牙发育的基因调控和蛋白质的表达都有深入的了解,在体外诱导牙体组织形成和牙胚体外培养的成功,对认识牙发育的机制及相关疾病的发生,牙体牙周组织缺失的修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牙的保健应当从发育期开始,这对于口腔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资料整理苏州口腔医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264129.html,

儿童牙齿生长的四个关键阶段

儿童牙齿生长的四个关键阶段 ? 妊娠6周:牙胚开始生长发育 ? 6个月:婴幼儿的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 ? 2-3岁:20颗乳牙完全长出 ? 6-13岁:换牙 孩子出牙迟,或者牙齿稀疏、牙缝很大甚至超过齿宽,排列不整齐,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在婴儿期甚至胚胎期就缺钙造成牙齿发育不良所导致的。 健康的婴儿于6~8个月开始萌出乳牙。也有早在4个月或晚至10个月出牙的,均属于正常范围。1岁左右共出6~8颗乳牙。15个月时有10颗左右乳牙,18~24个月时有12~18颗乳牙。发育好的孩子在2岁时20颗乳牙出齐,一般到2岁半时全部乳牙也都能出齐。 不同月龄的婴儿,正常乳牙长出数也可以这样估计:即月龄-4(或6)=乳牙数。如10个月的婴儿乳牙数应为6颗或4颗。婴儿出牙的时间和速度也是反映生长发育的一个指标。发育好的及时出牙,牙质优良;否则出牙延迟,牙质欠佳。 宝宝在6岁左右,乳牙逐渐开始脱落,然后,恒牙陆陆续续长出。它们除了替换所有的乳牙外,还在乳牙的后部各长出几颗恒磨牙(成年人的板牙)。一般来讲,先长出的乳牙先脱落,到了12岁左右,20颗乳牙则全部脱落而换上了恒牙。此后,18岁时长出第二恒磨牙,第三恒磨牙的萌出因人而异,有的可能24-25岁才长出,有的则终身不长,总共有28-32颗。由于恒牙的牙体比乳牙大、数目多,因此功能较强。 ? 妊娠6周:牙胚开始生长发育 ? 6个月:婴幼儿的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萌出 ? 2-3岁:20颗乳牙完全长出 ? 6-13岁:换牙 孩子出牙迟,或者牙齿稀疏、牙缝很大甚至超过齿宽,排列不整齐,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在婴儿期甚至胚胎期就缺钙造成牙齿发育不良所导致的。 健康的婴儿于6~8个月开始萌出乳牙。也有早在4个月或晚至10个月出牙的,均属于正常范围。1岁左右共出6~8颗乳牙。15个月时有10颗左右乳牙,18~24个月时有12~18颗乳牙。发育好的孩子在2岁时20颗乳牙出齐,一般到2岁半时全部乳牙也都能出齐。 不同月龄的婴儿,正常乳牙长出数也可以这样估计:即月龄-4(或6)=乳牙数。如10个月的婴儿乳牙数应为6颗或4颗。婴儿出牙的时间和速度也是反映生长发育的一个指标。发育好的及时出牙,牙质优良;否则出牙延迟,牙质欠佳。 宝宝在6岁左右,乳牙逐渐开始脱落,然后,恒牙陆陆续续长出。它们除了替换所有的乳牙外,还在乳牙的后部各长出几颗恒磨牙(成年人的板牙)。一般来讲,先长出的乳牙先脱落,到了12岁左右,20颗乳牙则全部脱落而换上了恒牙。此后,18岁时长出第二恒磨牙,第三恒磨牙的萌出因人而异,有的可能24-25岁才长出,有的则终身不长,总共有28-32颗。由于恒牙的牙体比乳牙大、数目多,因此功能较强。

小儿牙齿发育的顺序

小儿牙齿发育的顺序 小儿的身体是需要得到父母的护理,因为小儿身体里面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我们知道小儿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是不够强,父母不但要精心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而且还需要学习一些儿科护理的知识,例如小儿牙齿发育的顺序,下文我们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小儿牙齿发育的顺序吧。 一般来说,牙齿的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这就是生长期、钙化期和萌出期。 6个月长牙,仅仅是牙齿发育的萌出期。这种复杂的过程是机体其他器官所没有的。例如肝脏、心脏等官只有生长期,骨骼系统有生长及钙化两个时期。然而牙齿不但要钙化,而且还要萌出,才能行使功能,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就是:牙胚的发生、牙体组织的形成和牙齿的萌出。 牙胚的发生从胚胎第6周开始,逐渐出现20个乳牙胚。在乳牙胚继续发育的同时,从乳牙胚的舌侧长出20个恒牙胚,将

来发育成为20个恒牙,并与乳牙替换。恒牙胚的两端各在胚胎10月、出生后2年、5年分别长出第1、2、3恒磨牙胚。此时牙胚的发育才告完成。 牙齿形成及萌出和牙胚的发生是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自牙尖突破粘膜进入口腔,至与对颌牙完全咬合,这段时间最易使牙齿发生咬合异常。因为在这时期,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牙周附着并不牢固,牙槽骨也比较疏松,容易受外力的影响。吸吮手指、咬嘴唇等习惯,都可使牙齿发生移位畸形。如果已经出现牙颌畸形,就必须在儿童时期进行矫正,否则效果就不大理想。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乳牙的数目、大小和牙周组织的力量等,都已不能适应长大了的颌骨和增强了的咀嚼力。乳牙从6岁开始,陆续发生生理性脱落,到12岁左右就全部为恒牙所代替了。 通过上面的文章介绍,我们了解了小儿身体比较脆弱的原因,所以家长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一定要好好的照顾好小儿才行,上文为各位家长详细介绍了小儿牙齿发育的顺序。

BM P信号通路与牙齿的发育

BM P信号通路与牙齿的发育 王湘铭21920122202765 【摘要】哺乳动物牙齿发育过程,包括由胚胎早期预定成牙部位到发育形成完整的牙齿,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是一个由多种信号分子进行调控的牙源性上皮和颅神经嵴来源的牙源性间充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 M P ) 是口腔上皮中最早表达的信号分子之一,能够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转化形成软骨以及骨组织,它在上皮一间充质相互诱导中起关键的调节作用。B M P 信号通路是细胞内外多种因子构成的复杂精细的调控网络, 这一网络中各个因子的相互作用对维持牙齿正常发育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 B M P 信号通路与牙齿发育的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牙齿结构相对简单并且具有独特的发育过程, 因而被认为是研究哺乳动物器官发生的常用模型之一。牙齿发育过程是由外胚层来源的上皮和颅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相互诱导, 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牙齿的发育过程需经过发育起始、增殖、上皮一间充质相互诱导包括一系列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和受体分子等组成的信号网络,相互作用。BMP 是最重要的骨生长因子,在骨及软骨的修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增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们的生物活性及细胞外的作用机制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牙齿作为一种能够钙化的骨组织,其发育的过程中B M P信号通路在牙齿上皮一间充质的相互诱导中起关键的调节作用。这一通路中的多种因子精确调控可使B M P信号的活性水平达到稳态,这种稳态一旦失衡可能导致严重的牙齿发育异常。因此B M P信号通路与牙齿正常发育中的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 1、牙齿的发育 小鼠牙齿发育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牙齿发育模式和过程相似, 因而作为研究牙齿发育的模式生物。在小鼠E 9.0 ( 胚胎龄9.0 d) 时, 第一鳃弓还未出现任何形态学变化, 但是它已经具备成牙的潜能! 牙齿发生的定位作用是在胚胎发育的第10.5 天(E10.5)。在E11.5,预定牙上皮局部增厚,出现口腔上皮的局部增厚形成牙胚发育原基或牙板。E12.5 到E13.5 为牙齿发育的牙蕾期,增厚的牙上皮向其下方的间充质内陷,形成蕾状结构,牙齿发育的潜能转至间充质中。到E14.5 牙蕾两边的尖端从各自两侧发生折叠,并继续向下方间充质中延伸,形成一个帽状的结构,在这个时期称为称为帽状期,并且出现了一个信号中心的结构-- 釉结节。釉结节是一种临时性的结构。一系列信号分子,包括Bmp2、Bmp4、Bmp7、Shh、Fgf4、Fgf9,在釉结节中表达,因此釉结节被称为信号中心,并被认为与牙尖的形成有关。在随后的钟状期发育中,开始出现组织分化和形态分化,上皮来源的细胞将分化为成釉细胞,间充质来源的细胞将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此外,间充质细胞还将分化形成牙槽骨,作为牙齿的基座。牙齿的外形是在从帽状期向钟状期发育的过程中确定的。 在牙胚发育后期,成釉细胞变成高柱状,诱导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在临近成釉细胞深部的地方分化出成牙本质细胞,接着在基底膜内侧形成牙本质。牙本质开始形成后,又反过来诱导成釉细胞在已形成的牙本质外表面形成牙釉质。在釉

(精)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章 牙的发育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七章牙的发育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一、牙胚的形成过程 胚胎第5周,在未来的牙槽突区,依照颌弓的外形形成一马蹄铁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 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牙胚由三部分组成: ①成釉器,形成釉质; ②牙乳头,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③牙囊,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二、牙胚各部分的分化及结构特点 (一)成釉器的发育在牙胚发育中,成釉器首先形成。成釉器的发育分为三个时期: 1.蕾状期牙板最末端20个定点上,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上皮芽,形状如花蕾,这是乳牙早期的成釉器。其构成细胞类似基底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在牙弓的每一象限内,最先发生的成釉器有四个,即乳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在胚胎的第10周发生。 2.帽状期(增殖期)上皮芽继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其周围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密度增加,形成一细胞凝聚区。上皮芽基底部向内凹陷,形状如帽子。该上皮具有形成釉质的功能,称为帽状期成釉器。成釉器分化为三层细胞,即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称为牙乳头,将来形成牙本质和牙髓。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层间充质细胞,密集成结缔组织层,称为牙囊,将来形成牙支持组织。 成釉器、牙乳头和牙囊共同形成牙胚。乳牙牙胚发生在胚胎第10周,而恒牙牙胚形成于胚胎的第4个月。 3.钟状期(组织分化和形态分化期)成釉器长大,上皮凹陷加深,形似吊钟,称为钟状期成釉器。这时细胞分化为四层。 内釉上皮层:单层,高柱状 外釉上皮层:低立方,扁平,皱褶 星网状层:体积由大变小 中间细胞层:扁平,将参与釉质形成 釉结、釉索和釉龛:帽状期和钟状期牙胚中出现的短暂的结构 (二)牙乳头 牙乳头细胞为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其间分散有少量微细的胶原纤维。 牙乳头时决定牙形状的重要因素。 牙乳头还可以诱导非牙源性的口腔上皮形成成釉器。 (三)牙囊 成釉器的外周,环绕着成釉器和牙乳头底部。

牙齿萌出过程

牙齿的萌出过程 牙齿的萌出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类似婴儿的出生,即在萌出前者一个“胚胎时期”,当埋在颌骨里的乳牙或恒牙发育(相当于婴儿在子宫里的胚胎发育)基本完成后,就不断向着口腔方向移动,突破口腔粘膜而萌出。各个牙齿的萌出时间并非一致,您了解您的孩子或自己的牙齿萌出的时间吗? 在正常情况下,婴儿到了半岁左右就开始萌出乳牙,从第1对乳牙萌出之后,大约每块长4个月左右,萌出1对牙齿,到2岁半就可以长齐20 个乳牙,见下表:

乳牙到一定时期,牙龈逐渐被吸收而脱落,由继承恒牙萌出而代替,此即乳牙替换。乳牙牙根未吸收或吸收不完全,乳牙不能按时脱落,称为乳牙滞留。乳牙滞留可使恒牙不能萌出或异位萌出。而乳牙过早脱落,因长期缺牙区的牙龈咀嚼,使牙龈粘膜紧韧肥厚阻力大,常致恒牙萌出困难。乳牙的外伤的疾患也可导致恒牙胚发育部分或完全停止而使恒牙不能萌出。 恒牙的萌出则从6岁时第一恒磨牙的萌出而开始,第一恒磨牙也称“六龄牙”是负担咀嚼压力最大的牙齿,在人一生中使用时间最长,它的位置影响到其他恒牙的正常萌出,因此,第一恒磨牙也被称为“牙合关键”,应予充分的重视和保护。其后,大约每隔一年萌出一对牙齿,直到12岁左右萌出28个恒牙,而第三恒磨牙一般在20岁左右萌出。见下表:

第三恒磨牙,俗称“智齿”,为人类逐渐退化的器官,临床变异较多,它萌出时常发生各种类型的阻生,导致智齿冠周炎的也很多见。 正常牙齿的萌出有比较恒定的规律性。据很多资料表明:各牙的萌出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女性的萌出略早于男性,下颌牙的萌出早于上颌牙,左右两侧的同名牙萌出的年龄大致相同等,牙齿的萌出与牙齿发育的迟早有关,发育早者,萌出也早;发育晚的迟萌出。各人牙齿萌出

乳牙的生长过程

乳牙生长历程 2005-3-18 9:56:53 牙齿对于宝宝一生的健康太重要了!然而,很多妈咪并不了解,宝宝的牙齿是什么时间形成的?应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护?怎样才能让宝宝拥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这一切,还是要从宝宝牙齿的生长历程说起—— 孕期 孕妈咪怀孕6周时,胎宝宝的口腔黏膜细胞在未来牙齿形成的地方迅速增生,形成上下两个弧形牙板。随后,口腔黏膜细胞继续增生,在上下弧形牙板形成10个球形隆起,这就是日后生长发育成的20个乳牙胚。 孕妈咪怀孕5-10个月间,乳牙胚增生膨大,又形成20个恒牙胚。但是,宝宝出生时人们却看不到他们嘴里有牙齿,20个乳牙胚和16个恒牙胚都已悄悄地藏在口腔里了。它们是否健康,与孕妈咪怀孕时期的健康密切相关。 萌出乳牙 牙胚已经隐藏在上、下颌骨中,并被牙龈覆盖着。当它们穿出牙龈时,也就是说,牙齿到达了生长历程的第一站。 3岁前从牙龈萌出的牙齿被称为小乳牙。受遗传、性别、种族等遗传因素以及气温、营养、疾病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宝宝萌出小乳牙的时间不尽相同。正常情况下,寒冷地区的宝宝,比温带地区宝宝的萌出要晚一些;营养好、身高和体重增长得较快的宝宝,又比营养差、身高和体重增长慢的宝宝萌出得要早一些。 一般来讲,小乳牙在宝宝6-7个月时开始萌出。可有的宝宝会在出生后4个月就长出小乳牙,有的宝宝却晚到出生后10个月,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乳牙正常萌出规律 乳牙的萌出遵循着这样一个生理规律:一定时间萌出、一定顺序长出、左右牙齿对称发育。 乳牙的下颌牙,比上颌牙先萌出,并是成双成对地萌出,即左右两侧同名的乳牙同时长出。宝宝最先萌出4颗下切牙(下门牙),随后长出4颗上切牙;大多在1岁时长出4个上切牙和4个下切牙;然后,长出上下4颗第一乳磨牙(俗称板牙),它们的位置离前面的切牙稍远,这是为即将长出的乳尖牙(虎牙)留下生长空隙。 略微停顿后,4颗尖牙从留下的空隙中“脱颖而出”。通常,宝宝1岁半时萌出14-16颗乳牙,最后萌出的4颗乳牙是第二乳磨牙。它们紧紧地靠在第一乳磨牙之后。到了宝宝2-2.5岁时,20只小乳牙就全部出齐了,上、下颌各拥有10颗小乳牙。 乳牙异常萌出现象 现象1 萌出过早 宝宝还未到乳牙萌出的时间,却在一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就萌出了乳牙。过早萌出的乳牙,通常没有牙根,很不牢固,极易脱落下来。 如果落入气管,就很容易造成窒息,危及宝宝生命。这种牙齿对宝宝没有任何用处,还会经常咬伤妈咪的乳头,发生乳头感染,影响宝宝吃奶。因此,当宝宝乳牙萌出过早时,妈咪一定带宝宝及早去医院拔掉。 现象2 萌出过晚 尽管宝宝出牙的时间有早有晚,但不应相差得太远。如果到了1周岁,宝宝还没有长出乳牙,可能是身体里有某种异常。通常,乳牙萌出过晚要比乳牙早萌的发生率高。

第二章 牙的发育精选.

第二章牙的发育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牙板:在胚胎第5周,原口腔上皮局部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带。上皮带继续增生分裂,在唇(颊)侧形成前庭板,在舌侧形成牙板。 一、成釉器的发育 (一)蕾状期: 牙板末端的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如同花蕾,称为牙蕾。 牙蕾细胞类似基底细胞,周围有间充质细胞增生。 (二)帽状期: 上皮芽继续生长,体积增大,底部凹陷,形状如帽子。外周的间充质细胞也增生聚集。此时的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三)钟状期: 随着成釉器的长大,上皮凹陷加深,形如钟状。外周的间充质细胞也继续增生。 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1.外釉上皮层:是一层立方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外釉上皮与内釉上皮相连处称为颈环。 2.内釉上皮层: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在成釉器的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 3.星网状层: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细胞呈星形,有较长的突起。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的粘液样液体,有营养保护作用。 4.中间层: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的2~3层扁平细胞。与釉质形成有关。 5.釉结、釉索: 釉结为内釉上皮局部增生。 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 以上均为暂时性结构。 二、牙乳头 牙乳头细胞为成釉器包围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在内釉上皮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外层细胞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 牙乳头是决定牙形态的重要因素。并形成牙髓。 三、牙囊 牙囊由成釉器外周的间充质细胞呈环形排列而成。 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 一、牙本质的形成 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随后,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牙本质基质,并合成I型胶原。 最早形成的牙本质基质称为罩牙本质。罩牙本质基质的胶原纤维粗大。 牙本质的矿化形态是球形矿化,形成钙质小球。球形矿化遗留的未矿化的基质称为球间牙本质。 除罩牙本质外,其余大部分的原发性生理性牙本质成为髓周牙本质。髓周牙本质的胶原纤维比较少,并相互交织与小管垂直。 二、釉质的形成

小儿乳牙生长发育规律

小儿乳牙生长发育规律 小孩子应该在6个月到1岁之间开始长牙,3岁之前乳牙全部长出。长牙的前后时间差异大,规律并不明显,有的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岁左右才开始长第一颗牙。孩子的8颗前牙长出后,后牙开始生长。从孩子半岁开始最晚到1岁,就可以带孩子看第一次牙医了,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牙齿生长发育情况。 什么时候出牙、换牙? 每个牙齿的发育大概说来,有三个时期:就是生长期、钙化期和萌出期。出生后第一次长出的牙叫乳牙,换牙后第二次长出的牙叫恒牙。是否按时长牙,可以衡量孩子的健康与否,可以大概了解孩子的骨骼发育情况。骨骼发育好的孩子,出牙及时,牙质优良;骨骼发育不好的,出牙延迟,牙质差。 孩子出现乳牙的时间有早有晚,第一颗乳牙早的可有4个月左右出现,有的在出生时就有牙齿。晚的可在10个月左右才萌出。出牙有一个顺序,一般在6个月左右先出2颗“下门牙”,1岁半时出12颗牙,到2岁半时乳牙就出齐了,共20颗。 要是出牙很晚,到1岁半时还未出牙,或出牙顺序颠倒,这是不正常的情况,可能与佝偻病或呆小病有关。换牙的时间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先在乳齿的后边上下左右长出4颗大牙,叫第一磨牙,又叫六龄齿。同时乳牙开始顺序脱落,到12 岁时陆续脱完,相继长出切牙、双尖牙、尖牙、第二磨牙(12岁磨牙),共28颗,到17岁以后,第三磨牙(智齿)长出,32颗牙齿也就出齐了。 幼儿的牙齿生长有规律吗? 刚出生的新生儿绝大多数是没有牙齿的。一般小儿从出生6~7个月起可见乳牙开始萌出,少数可早至出生4个月或晚至出生10个月长牙。若至出生12个月还未长牙,则为出牙延迟,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克汀病)、营养不良及佝偻病等的患儿。 出乳牙的规律是:首先出下中切牙,然后再出上中切牙——上、下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单尖牙——第二乳磨牙。 ↓↓ ┃×┃×××┃×× ━━╋━━━━╋━━━━╋━━ ×┃××┃×××┃×× ↑↑

牙的发育

牙的发育 概述: 外胚层和外胚间叶来源。 牙的发育具有长期性:从胚胎第五周至25岁,即从胚胎期至出生后,再到成年期。 牙的发育具有复杂性:体内发生,萌出到体外、两套牙齿。 发育过程易受干扰产生发育异常。 牙的发育:外胚间叶(ectomesenchyme) ?来源:神经管形成之前的神经嵴细胞 ?分化:经过广泛的细胞迁移,分化为成体的许多组织,包括牙本质、牙髓、牙周膜 由于牙的发育的长期性,本章将其人为分为3个阶段来叙述:牙胚的发生及分化,牙体组织的形成,牙的萌出及替换。 学习要求: ?掌握:牙胚的组成,各部分的来源及所形成的组织;成釉器的蕾状器、帽状器及钟状器的结构;牙乳头及牙囊的结构。 ?熟悉:牙板的发生及结构 ?了解:前庭板的发生及如何形成口腔前庭 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一)、牙板的发生 原口腔的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深层的外胚间充质组织诱导上皮增生,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或原发性上皮板,这一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前庭板表面上皮变性,形成口腔前庭沟。 (二)、牙板的功能: ?1、形成原发性牙板(乳牙板),即牙板进一步增生,在其末端膨大进而形成乳牙成釉器; ?2、形成继承性牙板,即牙板在乳牙的舌侧增生膨大,形成部分恒牙成釉器。 ?3、形成增生性牙板并形成恒磨牙成釉器,即乳牙板向第二乳磨牙远中增生,形成3个恒磨牙的牙胚。 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发生 ?前庭板(vestibular lamina) ?牙板(dental lamina) 外胚间叶 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牙胚 ↓↓↓ 釉质牙本质牙周膜 牙髓牙槽骨

牙齿的生长和发育

牙齿的生长和发育 宝宝的牙齿发育包括乳牙与恒牙发育两个阶段。其实,宝宝出生时,乳牙已经在牙床里发育完成。 1岁内: 宝宝生后6个月(可早自4个月,晚至10个月)冒出第一颗牙,以后大约每个月冒出1颗新牙,出牙数可概括为一个公式:月龄-4(或6)。 乳牙的萌出很守秩序,顺序是:下面的两颗正中切牙——上面的两颗正中切牙——上面紧邻中切齿的侧切牙——下面的侧切牙。 1岁后: 乳牙继续萌出,顺序是:下面两颗第一乳磨牙——上面两颗第一乳磨牙——下面的侧切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的尖牙——上面的尖牙——下面的两颗第二乳磨牙——上面两颗第二乳磨牙。 2岁半~3岁左右: 乳牙出齐,上下各10颗,左右对称,共20颗。 特别提醒: 1.宝宝乳牙的萌出有一个大致时间表,但不固定,并受到遗传、营养、地区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明显,前后相差半年都属正常,可早自4个月,也可晚至10个月,早产儿更要晚几个月才出牙。只要宝宝身体健康,营养正常,即使晚至1周岁时才出第一个乳牙也没有关系,不必担忧。另外,出牙早晚尚有性别差异,一般女宝宝略早于男宝宝。 2.如果到了1岁还没有出牙迹象,很可能有问题,如患有佝偻病等,需要向医生咨询。 3.出牙是一种生理现象,可能有流口水、牙龈肿胀等不适感,但较轻,如果较重,宝宝总是使劲大哭,也要看医生,弄清是否存在病理情况,并给予正规处理。 4.宝宝的乳牙掉了要及时就医,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7岁时掉了乳门牙可以不用处理,因为这正是恒门牙快要萌出的时间。 5.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牙完成了任务,便按时脱落,恒牙即循着乳牙的位置而萌出。两者的替换一般从6岁开始。此时,乳前牙开始脱落,同时第一恒磨牙(六龄牙)萌出。之后,上下颌的乳牙逐渐为恒牙替换,一直延续到12岁左右,乳牙全部被恒牙代替。这段时间称之为换牙期。 6~12岁左右将乳牙换完,再在最后一个乳牙的后面新长3个恒磨牙,共32个恒牙。有些人没有第三磨牙也就是智齿,也是正常现象。 恒牙萌出是有一定的时间和次序的: 1.恒牙萌出的顺序: 上颌多为6-1-2-4-3-5-7或6-1-2-4-5-3-7;下颌多为6-1-2-3-4-5-7或6-1-2-4-3-5-7。第三磨牙出期很晚,约在20岁左右,故又名智牙,也可终生不出,因此恒牙28-32个均属正常。 2.恒牙萌出的时间: 一般儿童6岁左右紧靠最后一个乳磨牙的后方长出第一个恒磨牙,也叫六龄磨牙;比下中切牙的长出稍早或同时,6岁左右乳下中切牙脱落,恒下中切牙长出,7—8岁时乳上中切牙脱落,恒上中切牙长出,乳下侧切牙脱落,恒下侧切牙长出;8—9岁乳上侧切牙脱落,恒上侧切牙长出;9—12岁第一、二乳磨牙脱落,第一、二双尖牙长出;10—12岁乳尖牙脱落,恒尖牙长出。

模块一(4)牙的发育与牙位记录法.ppt

模块一 任务6-7 牙的萌出及牙位记录法 上节回顾: 1、牙齿的名称及每颗牙齿的功能。 2、牙齿在口腔中的整体观功能。 课前思考 你知道种子是怎么萌出的过程? 种子的萌出和牙齿的萌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 熟悉掌握牙齿发生,萌出时间及顺序。 2、专业理论知识 什么叫萌出,牙齿萌出的三个时期。 3、职业核心能力 熟练应用部位记录法记录病人病患牙齿。 一、牙的萌出 ?概念: 1、出龈:牙冠破龈而出的现象。 2、萌出: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牙萌出的过程 萌出前期 主要表现是牙根形成时牙胚在牙槽骨内的移动以保持牙胚与颌骨间的 正常位置关系。 萌出期 从牙根开始形成起,持续到牙进入口腔达到咬合接触。 萌出后期 又称功能性萌出期,此期的变化是指牙萌出到功能性牙合平面,咬合建立以后的移动

乳牙的萌出 ?乳牙牙胚在胚胎2个月时即已发生,5~6个月开始矿化,婴儿在出生时颌骨内已有20个乳牙牙胚。 ?左右对称同时萌出,下颌牙萌出早于上颌牙,女性萌出的平均年龄早于男性 乳牙恒牙交替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颌骨体积增大,咀嚼能力增强,乳牙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在六岁左后发生生理性脱落恒牙陆续萌出。 ◆乳牙的脱落是由于压根被吸收,与牙周组织失去联系的结果。 恒牙的萌出 ◆恒切牙、尖牙、前磨牙及第一磨牙的牙胚在胚胎时即发生,其中第一磨牙在胚胎4个月时即发生,是恒牙中发育最早的牙。 ◆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的牙胚在出生后2、5岁时分别发生。 ◆6岁左右。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远中萌出,是最先萌出的恒牙。 恒牙萌出的顺序 ◆上颌:6、1、2、4(3、5)、7、8; ◆下颌:(6、1)、2、3、4(5、7)8; 牙齿萌出的特点 1、按先后顺序萌出 2、左右对称同期萌出 3、下颌牙的萌出略早于上颌同名牙 4、女性萌出的平均年龄早于男性 二、牙位记录 上 A区B区 右左 C区D区 下

2.牙的发育

牙的发育 1. 【问答题】(1分) 简述钟状期成釉器的组织学特点。 2. 【问答题】(1分) 试述牙胚的组成、来源及各自所形成的组织。 3. 【问答题】(1分) 以乳中切牙为例,试述牙发育的全过程。 4. 【问答题】(1分) 何谓成釉器的中间层?有哪些功能? 5. 【问答题】(1分) 牙胚发育异常可导致哪些牙形态和数目的异常?

6. 【问答题】(1分) 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 7. 【名词解释】(1分) 釉结 8. 【名词解释】(1分) 牙板 9. 【名词解释】(1分) 牙胚 10. 【名词解释】(1分) 引导索

11. 【名词解释】(1分) 上皮隔 12. 【名词解释】(1分) 釉梭 13. 【名词解释】(1分) 上皮根鞘 14. 【名词解释】(1分) 成釉器颈环 15. 【名词解释】(1分)

缩余釉上皮 16. 【名词解释】(1分) 原发性上皮带 17. 【名词解释】(1分) 釉结 18.【判断题】(1分) 牙体组织形成中,牙本质的形成早于牙釉质。 正确错误 19.【判断题】(1分) 帽状期成釉器出现的中间层细胞是一种储备细胞。正确错误 20.【判断题】(1分)

恒磨牙成釉器来源于第二乳磨牙牙板的远中端的延伸。 正确错误 21.【判断题】(1分) 牙乳头来源于中胚层。 正确错误 22.【判断题】(1分) 在蕾状期成釉器形成过程中,出现明显的细胞增生和分化。 正确错误 23.【判断题】(1分) 原发性牙本质完全形成后,余留在髓腔内的结缔组织即转变为牙髓。正确错误 24.【判断题】(1分) 成釉器颈环只有内釉、外釉两层细胞。 正确错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