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

艺术起源于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他认为人的主官感觉和思想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赋予的,而是从客观事物的“影象”中产生的,人的许多行为和创作是从对自然地摹仿中来的。他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所为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其后的亚里士多德则照样首先肯定人类的“摹仿本能”,并进一步把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都断论为“摹仿”,一方面是人类有摹仿的天性,另一方面这种摹仿活动又能引起人的快感,于是由此产生了艺术。他还进一步推论,艺术活动中的不同门类,是由于摹仿的对象、摹仿的媒介和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猜测,如“师蜘蛛而结网”(《抱朴子》)、“作律,有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吕氏春秋》)。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此说强调艺术与现实是摹仿和被摹仿的关系,注意到艺术与自然、社会、人生的联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它只强调所谓“本能”、“人性”,不懂得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它并不能解释艺术产生的织机原因。另外,摹仿说也无法解释诸多的原始艺术现象。十九世纪以来,摹仿说在西方逐渐被否定。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的复制对于人类来说纯粹是多余的,“凭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象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最逼真的摹仿也“不是艺术作品,而只是一种巧戏法”。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已经表述了对戏剧本质的认识。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模仿,戏剧是对各种生物的行动的模仿。2个世纪以后,印度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也指明:“戏剧就是模仿。”而在中国,作为众多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引人注目的艺术之花的琼剧,关于它的起源,一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虽然并不直接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其历史也不及西方戏剧久远,但它的起源问题更加复杂棘手,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而作为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琼剧的起源只能从对中国戏曲的正本清源中来进行。《海南岛志》其志曰:“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明之初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也就是说,琼剧是明初的海南人对流行于元代的木偶戏的模仿。此说其实是中国戏曲“模仿说”的翻版。先秦“优孟衣冠”和宋傀儡戏表演,都曾被认为是戏曲的起源。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模仿,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而模仿的本能植根于人的天性之中。古罗

马的卢克莱修、贺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似。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马佐尼,既把诗看成是模仿的艺术,又把诗看作是游戏,实际上把文学的起源归之于模仿的游戏。稍后英国的锡德尼,通过对印第安人原始文学的论述,指出文学产生于含蕴着教育和愉悦意味的模仿。这些说法,承认文学的源泉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光采。但他们把模仿解释为人的某种天性,忽视了社会实践在形成人的心理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音乐艺术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模仿,是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一种最为古老的理论。

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吕氏春秋?大乐篇》;“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管子》:“凡听征,如负猪死觉而骇。凡听羽,如鸟在树。凡听宫,如牛鸣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锥登木以鸣。”也有认为音乐是模仿自然声响而来的。《吕氏春秋?仲夏记》:“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之音以歌,乃以麋骆置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五磬之音,以致舞百舞。”《吕氏春秋?古乐》谈到原始的乐歌是“效八风之音”、“听凤凰之鸣”而产生的;《路史?后记十》写道:帝尧“命质放山川溪谷之音,以歌八风。”晋代阮籍在《乐论》中也指出原始乐歌具有“体万物之生”的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观点。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模仿说主要盛行于欧洲。

音乐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影响极大,直到十八世纪末,现实主义理论一直没有超出过模仿说,亚里斯多德关于音乐可以模仿人的真实感情的说法,实际上为表现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席勒直截了当地说:“诗的天才的两种表现方式:模仿现实和表现思想”十九世纪末,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模仿说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普列汉诺夫也说他“很喜欢亚里斯多德对哲学的诗歌关系看法”。亚里斯多德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认为模仿的是人的本能,模仿的艺术既给人们带来快感,又能够帮助人们“求知”。“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画家和雕刻家“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行吟诗人、演员、歌唱家和舞蹈家“借姿态和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史诗“测用语言来模仿”;而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亚里斯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还提出了音乐可以模仿人的真实情感的说法:“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映了性格的真相——愤怒与和顺的形象,勇敢和节制的形象以及一切和这些相反的形象,其他种种性格或情操的形象——这些形象在音乐中表现得最为逼真”。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 元决定论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1、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模仿说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着名美学家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斯宾塞理论"。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

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4、说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着名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是会时间的历史发展中 审美欣赏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欣赏者再认识的对象。欣赏者的认识是以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为出发

欧洲艺术起源

间:远古时期代表作: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乔托意大利画家《尤大之吻》等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学者《歌集》 薄伽丘意大利文学家《十日谈》 达芬奇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蒙娜丽莎》等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雕刻家、画家、建筑师等《大卫》 拉斐尔意大利画家、建筑家《西斯廷圣母》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等《君主论》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家《哈姆雷特》等 拉勃雷法国作家《巨人传》 伊拉斯谟德意志作家《愚人颂》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堂吉诃德》 艺术形式: 欧洲艺术风格主要分为四种同时也是影响欧洲文化艺术最深,最广的四种艺术风潮-------- 罗马时期:法国建筑师德高蒙(De Caumont)在1824年首次提出用“罗马式风格”一词,来统称中世纪初期的西欧艺术。这个提议很快被人们认同,但这个词却隐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拉丁语系”的形式发展,也是大众化的拉丁语与各地日尔曼侵略者的语言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些地区和国家同时创造力自己的新形象艺术,也努力结合罗马艺术和民间传统。二是有了新的定义,目的是要把中世纪初期的西欧艺术与古罗马的艺术相提并论,为的是想彰显自身的重要性。 哥特时期:它的艺术是发源于比较偏僻的阿尔卑斯上的以北地区,与来自繁荣南方的罗马式艺术,发源位置恰好相反,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某个人文主义者,便认为这种出自北方的艺术形式是野蛮的,于是用“歌特”这个对野蛮种猪的称呼来称呼它,带有歧视意味。 其实这种艺术形式主要发源于法国中心,日后以其为起点,逐渐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 文艺复兴: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艺术活动,起源于15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到了15世纪末,这项艺术活动的的风潮遍及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在16世纪上半叶,罗马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艺术中心,同时创造出文艺复兴运动的辉煌成就。 它的风潮也传遍了整个欧洲,引发了一场全面型的艺术革命。这场革命几经兴衰,持续影响了数个世纪,直至今日。 同时建筑师是史于这个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前人们称他们为泥瓦匠,在低位上和画壁画的画匠、从事雕刻的工匠没两样。 巴洛克时期:其垄断了17至18世纪中叶的艺术界。影响了整个欧洲,并蔓延到拉

简述艺术起源为游戏说

简述艺术起源为游戏说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简述艺术起源为游戏说对于艺术起源的说法向来众说纷纭,而今,大致有五种说法:“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分别由亚里士多德,席勒,斯宾塞,雪莱,托尔斯泰,泰勒,毕歇尔等人提出。而我在看完各个学说之后,还是对游戏说持有自己的一些小小见解,认为游戏说是艺术的起源 “游戏说”首先由席勒提出,但游戏理论在西方却由来已久,第一个提出游戏理论的并不是席勒,游戏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席勒所赋予的含义。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经指出,游戏是人用来安抚神灵的活动。虽然人们早就注意到了游戏的重要性,但第一个对游戏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的是近代哲学家康德。 一、康德、席勒的“游戏说”概观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初次把艺术与劳动明确区分开来:“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我们把前者看作它好像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而后者却这样,即它能够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并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加之于人。”①这段话真可谓是集中、明确地体现了康德的“游戏一艺术观”。 康德的游戏理论的本质正在于对主体自由的弘扬,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张扬个性、自我解放的良好传统,希望能够在艺术领域中实现真正的主观自由。游戏中的主体,创造者或观赏者,都如同游戏中的游戏者一样,暂时忘记了现实的利害与利益,自由活动着。 康德之后,人们对游戏的理解大多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席勒正是康德主体游戏观的最为成功的继承者。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席勒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强调游戏的自由性。席勒眼中自由的游戏有两种:自然的游戏与审美的游戏。只有审美游戏才是“摆脱了任何目的的侄桔”完全自由的生命活动。因而,席勒会说:“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席勒的“游戏说”具有相当程度上形而上的意义。 二、胡伊青加的游戏观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仍然是在康德的主体游戏观的范畴之内进行论证的,但是胡伊青加在康德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将游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首先,胡伊青加是站在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游戏的。他试图将游戏概念融合到文化的概念中去。“处于最初的文明乃是被游戏出来的,它不是像婴儿从子宫脱离出来那样从游戏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产生出来并永远不脱离游戏。”③ 其次,胡伊青加给游戏以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他将游戏提升到了人的本质的角度。胡伊青加曾提到“我的目的不是要确定游戏在所有文化中的地位,而是要查明文化本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游戏的特征。”④这充分证明,他所探求的并不是文化中的游戏因素,而是文化自身中的游戏因素。 同时,胡伊青加还注意到了游戏的严肃性:“我们习惯于把游戏和认真理解为绝对的对立,然而这种理解看来并未触到问题的实质。”⑤这种自由为游戏提供了类似宗教仪式的神圣性”。胡伊青加这一关于游戏的思想对伽达默尔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 于生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价值的认识。当观众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作品中的一些视觉因素与精神内质也许会引发他某种心理感应,勾起某些个体生存经验的记忆,从而产生对这件作品的喜好或共鸣在这里,艺术使人与人的不同的经验积累在视觉传达中得以沟通,并产生精神交流的奇迹和社会价值。 艺术创作者与欣赏其作品的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能会产生相对的共鸣。前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糅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认知,而后者只有拥有了相似的经验才能有机会真正理解其作品中的微妙。当然某些为了迎合大多数观赏者而创作的作品,我们也许不应该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品,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件商品或其它什么东西。然而,任何时期的艺术都不可能是真空的艺术它必定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与社会条件下的艺术。所以作为艺术家在认真思考、真诚创作的同时是否能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干预与影响,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曾经被这样的理论纠缠和迷惑:“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无庸置疑,可它一定要高于生活吗,真的只有艺术所创造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更有刺激性更值得信任吗,于是我说:生活应是第一位的,艺术不可能高于生活。我的意思是说,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已经先于艺术给予了我们,而且艺术给予的不会比生活给予的更多。艺术不应该构成对生活的警示或抵抗,而它最多只是对生活的注释或误读。艺术不应自以为是。因为生活是

在我们内心中最真实的体验,并且转瞬即逝,它无法被复制被还原,它只归于我们内心,归于我们的经验。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拿我们大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流行音乐来说吧,很多歌都是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有很多涉及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比如《好期盼》就很真的写出了这一代男人的现状况,同时之前很火的《蜗居》、《奋斗》、《裸婚时代》等等都是根据现实基础所创作出来的,例如《裸婚时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1.房价高.2.物价高.3.药价高.4.工资低5.生育难.等等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取得那么高的票房也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给人们以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艺术是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的,我还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进步,平凡的生活经过艺术的洗礼之后,就一一种容易让人接受和感动的形式出现了。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否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我认为这里的“高”并非是姿态上的高,而是一种沉淀上的高度。当然,如果艺术彻底的还原于生活,那么艺术也就消解了它自身的意义,并且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既然称其为“艺术”,那么它就必然要充溢着艺术的气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在对我们的经验还原时,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就应该去表达什么。所谓的艺术观念或创作技巧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应该是建立在对生活和艺术两者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而这种理解是双重的,同时又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生活与创作方式不同,但只要持有相同的态度,就会彼此真诚相见。

简述原始艺术起源与发展-最新年文档

简述原始艺术起源与发展 19 世纪上半期,在考古学家对原始社会开始研究之前,原始的社会和艺术一直是模糊不清非常渺茫的。后来各门科学有了迅速地发展,为研究事业提供了有利和便捷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人们开始逐渐对原始社会有了认识。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说到:“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为了获得生存,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的发达着自己的双手,同时,智力也得到发展,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保障。随着知识的增长,精神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继而就有了艺术。绘画、雕塑、舞蹈等,原始社会的艺术就此发展。 数万年之前,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如何创造艺术?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洞窟里至今还保存着绘画的痕迹,考古学家判断出,这些绘画是距今年之前的克鲁马农人之作,在这么久后,我们还仍然看得出画作颜色鲜明,经久不衰。 尽管人类的起源是非常遥远的过去,但美术的发展却没有那么久的历史,真正的美术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期。旧石器时代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它的早起发展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据推测,大约三万年前人类居住于洞穴之中,气候寒冷,但是在那些洞穴里,还存有狩猎民族的壁画和雕刻品。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主要来源是狩猎,他们设计圈套和陷阱或者集体合作猎杀动物,长期以来,人类就对动物的习性通晓,所以那时的

绘画多以人们猎杀动物和与之搏斗的形象较多出现。比如马和鹿在奔跑,或是人类正和野兽搏斗等,有人把当时旧石器时代的美术称为“记忆的美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雕刻壁画主要分布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题材几乎都是关于各类动物,这些绘画内容主要是当地动物分布情况和狩猎情况有关的。此时的洞窟壁画还处于萌芽期,人类用手指作画,后来才有了笔刷,但也都是羽毛、草枝或动物的毛发而已。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已经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劳动技巧,鱼叉出现,证明了狩猎技巧的提升。 人类在历史中有了进步,绘画再度出现,丝刻画开始盛行,对象大多为牛、鹿、马等。而此时的人类自己已经有了生存的保障,不再畏惧野兽了,所以猛兽题材的绘画也不多了。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文化上的巨大发明,弓箭。而且有了驯养业,艺术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再是非常贴近生活的,而是略带有一些装饰色彩,陶器工艺开始发展,这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更重要的是它为没书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新石器时代繁荣的时候,人类创造了陶器工艺品用来装饰,到了末期,人类又发明了巨石文化,尽管巨石的建造多数与宗教或墓室有关,但当时仅靠人力来做到这一切是非常的困难,也足以显示人类的力量和聪明才智。 现当代对原始艺术的开拓还是很少,艺术家们也没有进入这一领域去探索,就算有,也是简略的探讨,并无深入。对于原始艺术这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加深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书体演变及风格、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目视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书法作品。师:同学们都知道,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放射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书法艺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4页第二段落“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只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这表明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2.播放多媒体幻灯: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设问1:这些文字符号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象形。 3.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举例说明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的反映本质是审美的而不是科学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的反映,是拟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体验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从哲学和科学角度说艺术是人类表达真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政治学角度说艺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社会角度学说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识艺术是人类心理需求的补偿形式;从伦理学角度说艺术是道德情感的净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从工艺学角度说艺术是技艺等。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艺术变成了哲学科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工艺学等的附庸。 艺术不直接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法律对话,而是通过美学与他们对话。艺术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和结晶,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不是要表达他的政治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等其他意识形式的,表达这些意识有比艺术这种形式更便捷、更准确、更适当、更纯粹的形式,艺术是为了表达审美意识而创造的。 艺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为人们提供美感享受而创造的,因此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身心和谐的自由体验而创造的,至少遵从一个愉悦的原则。 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为中心,兼有认识、教育、娱乐等作用的价值系统,艺术的功能应该主要为我们提供审美愉悦的。 艺术描绘以人为中心,换言之,艺术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卢卡奇在《审美悟性》中认为,审美的真理由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循环,“认识你自己”的冲动把人们引向世界,使人们转向外部,对社会和自然有所认识,这种对客观现实的追求同时使人们认识到他自己本质的最深层。从写人到写社会,从写社会到写理想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往复运动,相互支撑,相互深化。 艺术不仅说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又是一定的物质媒介,不仅是精神创造活动,还涉及到技能技巧,不仅是静态的认识深化过程,被动接受生活的过程,更是随着深入生活,不断对生活提出理想要求并在现实中追求它、实现它的实践过程。艺术家不仅是生活的理性关照者、守护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实践者、创造者,因此艺术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是思想与技艺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艺是指工艺,术是方法、途径。艺术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经过人为的发现和改变,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最为美好的事物的生动再现,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技巧。在这里有个前提,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方法必须得到多数人们按照当时审美观念的认可,艺术才能够成立。若不认可的,也就称不上是艺术。艺术是伴随时代的境迁而发生变

席勒的游戏说对艺术起源研究的启发

席勒的游戏说对艺术起源研究的启发 200年前,弗雷德里希?冯?席勒,这颗伟大的德国头脑,在瑞士的湖光山色之间,重新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像席勒这样的伟大精神的力量,是不需要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纪念的,因为他的精神是不死的。毋宁说,席勒的思想就像DNA,200年后的今天,这种思想的遗传物质仍然活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并且我们相信它还将活在我们的子孙的意识当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打着纪念他的去世这个旗号,聚集在这里的原因。 正如新物种的起源在于基因突变一样,思想领域里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席勒关于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的思想,也要经历这种突变才能在新的生命形式里得到生存。现在我准备以我浅薄的理解,来解释席勒这一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在哪些方面或许是错了,以及学术界对这一思想的理解与误解。我的基本观点是:首先,在关于艺术起源这个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游戏说”要比“劳动说”或其他学说占有明显的优势。其次,虽然“游戏说”对艺术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很有帮助,但它不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学说,虽然席勒以及后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它是。毋宁说,儿童的自发性的游戏就是艺术;我们有理由推断,在人类的儿童期,即在文化进化的某个时间段上,存在相当于儿童游戏的那样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不是艺术的起源,毋宁说那已经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和表现。 1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大家有一个一致得令人惊讶的共识(我并非暗示人人都享有这一共识):即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定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早期,必定存在着一个人类已经存在、但艺术尚未出现的阶段。这种看法是成问题的。种花是需要肥料的;但是,即便我们只有一堆粪土,如果我们缺少一粒花种子,这堆粪土上也决不可能自动长出一支玫瑰、郁金香或者什么别的花来。同样,单从经济的积累中,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找到艺术之花的种子来,这是因为经济和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这两个不同范畴的无情的区别,起码表现在德国的另外一位更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关于美的无功利性学说当中(这种学说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对艺术的本质的理解上);这个与关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是针锋相对的学说,非常奇怪地,同样在我国的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我们至今仍然把艺术和政治、宗教、哲学、科学等等项目并列起来,并把它们看作意识形态的一些部门。由于斯大林发表过关于语言的一篇论文,语言早就被免于划在这个系列里,尽管我们在几十年前仍然相信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人再怀疑把语言看作超越于经济和阶级的、把人从其他生物当中甄别出来的那个人性的特色最鲜明的一个方面有什么不正当。乔姆斯基把语言能力看作具有生物学性质的一种人类遗传属性,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的范式和基础。时候到了,或许艺术也将很快获得语言在目前已经享有的这种地位。我们都记得,意大利的哲学家扬巴蒂斯塔?维柯在他的《新科学》中描述文化的起源状态的时候,完全把语言和艺术看作二而一的东西;他的追随者克罗齐以夸张(未必不正确)的方式主张语言和艺术、美学和语言学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这一观念,在我国的学术界几乎被当作胡言乱语给打发掉了。但它也许是正确的;不过,现在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机会。

“美术”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美术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在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艺”、“手艺”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古籍中只有“绘缋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工艺术语的运用,却未见类似“美术”这样的专门名词,这是因为人类的美感意识,是首先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工艺品萌生的。 在欧洲,“艺术”和“美术”这两个概念,直到文艺复兴之际才确立并被公认。那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创造纯粹精神领域的产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开阔胸怀,达到互相同情、增强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这类思想意识的活动,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发扬,它涉及到艺术的不同领域和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大规模扩展开来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其中包括美术。这种精神产品,从物质中提升,和物质相辅而行,成为全面滋养人们心灵所不可缺少的营养。人类依靠它陶冶情怀,并协同各门类的科学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它起着组织和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的作用。文明的发展是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之一。 在欧美拉丁语系国家,“art”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蔡元培早期运用“美术”这个术语时,也包括诗歌和音乐。其后,中国的文艺界、教育界把“美术”和“艺术”的概念逐渐区分开来。“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表达社会意识的一门大学科,广义上包罗文学、音乐等,也包括建筑和园林等。综合性艺术有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它们不同程度地利用美术,有的和美术密切结合。“美术”作为“艺术” 的一个门类,必然与姊妹艺术有共性,但它的艺术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和姊妹艺术结合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美术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结合,派生出艺术新品种。 人类在创造精神产品时,自然地分门别类,建立起文学艺术的各个分支,使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前进,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独特性能。它们在许多场合虽分犹连,有时则分而复合。每一次的结合和交融(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便产生艺术的新意向、新品种和相应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分化和复合都是一种发展,在发展中开拓了对艺术的认识,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为各种艺术品类都受共同的美学原则的支配,有共通的规律可循。 此外,如果从审美和美育的角度谈“美”的问题,“美”这个字眼在汉语中的含义非常广泛,不但概括着整个文艺范畴,而且还介入伦理、哲学等领域。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术品类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现代美术因受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影响,新思潮不断涌现,前所未见的新样式、新品种层出不穷。美术要求发展个性,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对它的共同特征难于作条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术品类,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课堂实录文字记录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价值的认识。当观众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作品中的一些视觉因素与精神内质也许会引发他某种心理感应,勾起某些个体生存经验的记忆,从而产生对这件作品的喜好或共鸣在这里,艺术使人与人的不同的经验积累在视觉传达中得以沟通,并产生精神交流的奇迹和社会价值。 艺术创作者与欣赏其作品的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能会产生相对的共鸣。前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糅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认知,而后者只有拥有了相似的经验才能有机会真正理解其作品中的微妙。当然某些为了迎合大多数观赏者而创作的作品,我们也许不应该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品,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件商品或其它什么东西。然而,任何时期的艺术都不可能是真空的艺术它必定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与社会条件下的艺术。所以作为艺术家在认真思考、真诚创作的同时是否能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干预与影响,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曾经被这样的理论纠缠和迷惑:“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无庸置疑,可它一定要高于生活吗,真的只有艺术所创造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更有刺

激性更值得信任吗?于是我说:生活应是第一位的,艺术不可能高于生活。我的意思是说,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已经先于艺术给予了我们,而且艺术给予的不会比生活给予的更多。艺术不应该构成对生活的警示或抵抗,而它最多只是对生活的注释或误读。艺术不应自以为是。因为生活是在我们内心中最真实的体验,并且转瞬即逝,它无法被复制被还原,它只归于我们内心,归于我们的经验。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拿我们大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流行音乐来说吧,很多歌都是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有很多涉及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比如《好期盼》就很真的写出了这一代男人的现状况,同时之前很火的《蜗居》、《奋斗》、《裸婚时代》等等都是根据现实基础所创作出来的,例如《裸婚时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1.房价高. 2.物价高. 3.药价高. 4.工资低5.生育难.等等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取得那么高的票房也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给人们以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艺术是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的,我还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进步,平凡的生活经过艺术的洗礼之后,就一一种容易让人接受和感动的形式出现了。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否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我认为这里的“高”并非是姿态上的高,而是一种沉淀上的高度。当然,如果艺术彻底的还原于生活,那么艺术也就消解了它自身的意义,并且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既然称其

浅谈艺术的变迁

艺术的变迁 文森特.威廉.梵高 19世纪的欧洲,18世纪所流行的古典艺术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后来受到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刺激,欧洲又开始朝向写实主义发展,希望透过绘画、文学、音乐与摄影等方式捕捉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境与人物,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为著名。而梵高就诞生在这样一个世界变迁的时期。 梵高出生在荷兰乡村的一个牧师家庭,早年在画行就职,后又在煤矿区做传教士。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打击,梵高对生活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可以说,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父亲是雕刻家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哈维斯,他极力推崇模仿伦勃朗和哈维斯的作品,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他的早期作品受到了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创伤,使梵高形成了孤独,敏感,重感情的个性特征,从而形成了他注重内心情感表现的绘画风格,所以他很快就把从对艺术的追求转向通过强烈的色彩来表现自我。 1886年,梵高进入美术学院学习,但与老师对立,最后退学辗转巴黎,在巴黎,结识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

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遇到了高更,一个使梵高收益很多的朋友。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开始模仿印象派,在接触印象派之前他的画的色彩以灰暗为主,通过模仿印象派他的作品色彩开始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梵高那充满幻想的心,爱走偏激和他那独特的个性让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不会安于现状。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这是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的梵·高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这位极具个性的超时代画家来说,他悲苦的一生就是向命运抗争、为艺术献身的一生,也是强烈捍卫生命个体尊严的一生。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日本的浮世绘所代表的东方艺术对梵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起到了重要的

浅谈艺术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321708.html, 浅谈艺术之美 作者:李哲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8期 【摘要】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 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艺术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有特征,艺术美的创造更多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符合于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表达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因此艺术美是全方位的,是综合的,是全民的,是集体意识的艺术表达。因此,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纯粹,且更有魅力。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体验和感悟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如何透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去追求精神内涵的深层次审美,达到艺术美真正的目的所在:净化心灵。 【关键词】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艺术形象;审美;创造美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8 -0130-01 美是大自然的产物,然而大自然的美又分很多种:有崇山峻岭的雄壮之美,亦或是小桥流水的静逸之美;有五彩斑斓的绚烂之美,亦或是笔墨丹青的典雅之美;有海上明月的新生之美,亦或是夕阳无限的迟暮之美。身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使我们感到身心愉悦,充满激情。 相比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却更能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难以想象布达拉宫的蓝天白云下少了经幡和曾侣,以及最美情郎仓央嘉措的诗歌,那么西藏还有现在这么美吗?如果故宫的红墙黄瓦之中少了“皇权至上”的威严,那么故宫还会像现在这样震慑人心吗? 人类的鬼斧神工可以把自然之美打造成人文之美,当然这其中一定离不开艺术家的功劳。各个门类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非凡的设计才能去把生活中美或不美的东西通过重组、构造、变形、夸张等等一切造型手段去塑造一种全新的美,让人赞叹不已!这种全新的艺术美,把人带到一个耳目一新的艺术世界,产生一股有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和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去试着感悟和理解这种美! 这就是艺术之美! 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闪耀着艺术家的心灵智慧之光,燃烧着艺术家的炽热的情感。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不仅能把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还能从自然之丑的表象中发觉美的存在,将丑有条件地转化为美。同时,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艺术道理,即艺术美不仅不排斥现实丑,而且能够通过接纳与分析,使现实丑成为艺术美,使生活美、生

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 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水平,对动物、 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 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 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 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 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 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 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 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 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因为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 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个时 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 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艺术概论-论述

论述: 1、艺术的起源:1、模仿说:关于艺术起源,最早产生的是模仿说。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 模仿。从燕子那里人类学会了建筑,从天鹅和黄莺那里人类学会了唱歌。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艺术就是模仿。他根据模仿所用的媒介把发为不同各类,模仿是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2、表现说:表现说也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古老学说。它认为,艺术是艺术碰到珠表现。一切用来激发情感的艺术如宗教的,爱国的,法西斯的等,都是巫术艺术。而巫术艺术是一种再现艺术,它出于预定的目的唤起某些情感而不唤起另外一些情感,为的是把唤起的情感释放到实际生活中去。由此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表现情感的,原始艺术就是这种真正的艺术。表现说的合理之处在于它突出了艺术普尔主体精神,这是艺术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3、游戏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人类的过剩精力通过艺术得以发泄,呈现为一种无目的,无功利的游戏特征。比起模仿说与表现说,游戏说产生的较晚。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自由的,要受到自然力量和理性法则的双重约束。只有逃离这些约束,人类才能获得自由,唯一的路就是游戏。游戏说的主要观点是艺术起源于游戏,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没有现实的功利目的,是一种为了自身的练习活动。游戏说的主要坐标在于它侧重从艺术的本性去研究艺术的起源,发现了艺术的重要特性,即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它不以直接的现实目的为旨归,而以人类的精神满足为目标,为人类创造一个灵魂的家园。4、巫术说:巫术说产生是晚,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巫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某种巫术仪式掌握世界。艺术正是产生于巫术活动的需要。通过巫术仪式研究,人们找到了艺术的最早源头。对于原始人而言,重要的不是艺术,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艺术,而是生存。面对散乱无章的自然界,他们无法像现代人一样用科学的态度去归纳推理,只能以他们当时的思维方式实现征服世界的梦想,艺术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5、劳动实践说:劳动实践说源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恩格斯的著名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产生了艺术的需要,也培育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劳动实践说揭示了艺术与人类劳动实践的关系,从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来寻找艺术起源,这无疑发现了艺术起源的重要支点。艺术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实践,以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艺术的重要表达内容,又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变迁。因而,在诸多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中,劳动实践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说。 2、艺术的题材与主题:史前艺术所描绘的题材主要是原始人自身和与原始人生活中息息相 关的动物。而雕塑的对象则主要是裸体女性。为什么史前艺术的题材集中于动物与女性:这需要探讨史前艺术的生成语境。动物是原始人生活的最基本元素,食物的主要来源。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每天同动物打交道。因此他们对动物的感情是深厚而复杂的:既是危险、恐怖、搏斗――死亡的路径,又是勇敢、胜利、享受――生命的光辉。女性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母体,是生育和繁衍的象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史前艺术不是个体艺术,而是集体艺术。它是原始时代集体生活的产物。尽管我们不否定在这些艺术品中表现了一定的艺术个性,但是最为重要的却是它的集体意识。因此,几乎所有史前艺术的题材和主题都是相通的,这是人类的共同意识。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存与繁衍是史前艺术的基本主题。此后人类艺术的发展始终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 3、艺术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粗略地检视艺术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艺术总是和社 会发展存在某种对应,尽管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未必同步,可艺术毕竟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因而,它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发展纠缠在一起。人们早就注意到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也论述了音乐与政治――也是社会的关系。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主题和艺术题材。每一个时代都展示了新的社会风貌,构成与前代不同的时代精神。这些

关于艺术起源说

关于艺术起源说- [如是我聞] viso发表于2006-05-13 22:29 自古以来人们对艺术起源问题就产生了兴趣并进行过广泛的探讨,形成了多种艺术起源的理论。这些理论从各个侧面阐述了艺术起源的推动力,这对学术研究无疑大有好处。不过在这理论中至今很难用某种唯一的理论、完全令人信服地彻底阐明艺术发生的原因。艺术起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必须人类起源为前提,发生学美问题。下面就几种有影响的艺术起源理论作一介绍。 模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这也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古希腊先哲中流行的观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都持有这一看法。可是“模仿的冲动”为什么必然导致艺术创作而不是其他活动呢?这个是用模范论无法回答的问题。劳动说 “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一观点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也是我过解放以后最流行的艺术起源观点。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论述。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提出著名的命题“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观点上来看待它的。”实际上这些只是说明艺术与劳

动的关系,审美与实用的先后秩序,而未道出审美和艺术是如何发生的。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主要阐述是艺术的产生是以人的手由于劳动而达到高度完善为前提的。但艺术起源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推动力,也就是指原始人类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要在这个意义上探索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仍是一个难题。 游戏说 游戏说最初由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为席勒多发展,它也是艺术起源理论中较有影响的学说。它认为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二者是矛盾分裂的。人要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人。就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游戏冲动不是动物精力过剩似的纯粹体力的发泄,而是创造力的自由表现。游戏的根本特点是自由活动,使人的感情和理性达到统一。审美就是游戏,艺术起源于游戏。这也错误的把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视为脱离社会活动实践的纯娱乐性的游戏,看不到游戏和艺术的根本差别,因而无法正确解释审美实质和艺术起源。 巫术说 这是西方有关艺术起源的最有势力的理论。首创这一理论的人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德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2.艺术起源于“游戏”。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3.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

精选《艺术的起源》读后感.doc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书名:艺术的起源作者:格罗塞译者:杨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导读格罗塞生于德国,是杰出的艺术史家,人种学家,社会学家,博物馆学家和实证主义者。格罗塞是十九世纪末原始艺术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最鲜明的特色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艺术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揭示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的起源》出版于1894 年,全书共十一章,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论述艺术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是一般性的文字;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章,论述原始民族及原始艺术,是对艺术起源的具体考察;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章,是全书的结论。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既有一定独立性又互相关联的严谨整体。关于本书,格罗塞在作者自序中指出,书中所进行的这种研究是一项开辟性的工作,“在一块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新境地,谁都不可能找到许多无价的事实,只要找到路径,就该知足了。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所给予的答案,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格罗塞认为,所谓“艺术科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是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艺术发展史中的事件加以记述,解释和归纳,从而发现艺术的最一般的法则。《艺术的起源》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史就是在艺术家的沿革中考察历史事实,它必须描述艺术发展的面貌,正确地记录和考察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的具体的历史的个性特征。它的任务不是重在解释,而是重在事实的探求和记述。艺术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章艺术科学的目的格罗塞说学术的主要原则就在于,不管何时何地它都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无论是探讨植物的还是探究艺术作品,它都必须是客观的。在艺术科学中,我们期待的第一件事情,也许就是那种可以遵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艺术的方法——就是使无法自然产生艺术的时代却盛开出人工的艺术之花的法术。他指出:艺术科学的主要目的,也并非为了应用而是为了支配艺术生命和发展法则的知识。只要艺术科学教给我们一条左右着那看似毫无规律的任意的艺术发展过程的法则,艺术科学也就能算是尽了责任了。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艺术科学的问题就在于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里的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课题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艺术科学的研究应该扩展到所有民族中间去,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尤其应该加以重视。因此艺术科学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对于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的研究。为了便于达到这个目的,艺术科学的研究不应该求助于历史或史前时代的研究,而必须从人种学入手,历史是不知道原始民族的。第三章原始民族我们所说的原始民族,就是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他们赖以谋生的最原始的方式,是狩猎和采集植物。人种学认为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民族是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创造者的观点,我们是没有理由加以否认的。我们以后的研究,将严格地局限于狩猎民族的艺术,其他由文化较高群体所产生的艺术,我们仅作为比较之用。第四章艺术不管什么年代,不管什么民族,艺术永远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如果我们仅仅拿它当作个人的现象,就必然无法了解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曾经说过,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