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用法

中药用法

中药用法
中药用法

中药用法

中药的用法

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本书主要讨论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于药物的吸收性能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别,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消除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本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不同的途径给药各有其特点。临床用药时,具体应选择何种途径给药,除应考虑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二、应用形式

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本世纪30年代研创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其具体内容可参见《中药药剂学》。

三、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外,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医生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

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

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

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

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

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

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煎煮火候及时间: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

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

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

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榨渣取汁:汤剂煎减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

定药掖。其次,已经溶入药掖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

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分容

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

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

三次,最少应煎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

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

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人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

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

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人药

方法。

1.先煎如磁石、牡蜕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

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J1乌、附于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可以降低,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

保用药安全。

2.后下如薄荷、白豆寇、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 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

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3.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

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于、茸茁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

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筹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人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4.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

容易熬侥,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其它药

液或开水冲服。

四、眼药方法

口眼,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眼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一)服药时间

迢时眼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扬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眼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遣疾病的药物宜饭前眼用。因饭能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眼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迸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

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

应眼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眼药,急性病则不拘时眼。

(二)服药多少

一般疾病眼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倩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眼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眼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呕吐病人眼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眼药量。

(三)服药冷热

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眼。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眼。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需温覆取汗。至于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版权所有(C) 1999-2001 著作人:方万平保留所有权利好酷中国友情提供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

中药外敷方

中药外敷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外敷:治疗风湿疼痛方剂,姜黄10g、伸筋草10g、透骨草10g、川芎10g、秦艽15g、桂枝15g、细辛5g、防风15g、羌活15g、独活15g、川乌30g、草乌30g、樟脑 10g、小苏打50g、冰片5g把上药研细末,装瓶,用时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适量药末50-200g,醋调,敷于患处,布包,同时热敷30-60分钟,每天1一2次,6-15天不愈,放弃此方,此药有毒,禁止内服,同时放于高处,避免儿童玩耍。 1)颈康热敷方 药物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海风藤,乳香,没药,木香各15克,桑枝30克。 用法:炒热布包敷患部,每次半小时,每日2~3次。 功效:疏风通络,活血化瘀。适用于颈椎病经络痹阻型。 2)透骨托敷剂 药物组成:透骨草 12克,五加皮 15克,五味子 15克,山楂15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炮附子6克,花椒30克。 用法:将上述各药装入布袋内,扎紧,放在盆中,加水煎煮15分钟,稍晾凉,托敷于颈背部,每次30分钟,每日托敷2次,每剂药连用4次,一般10日左右即可有明显好转。 功效:治疗颈椎骨质增生,舒筋展筋,缓解肌肉痉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该方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骨质增生所致的肌肉韧带牵张,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刺激、压迫等病理变化,因此,该药止痛效果明显,关节运动功能也能恢复。 3)增生热敷粉 药物组成:红花,桃仁,松香各6克,当归,生南星,生半夏各12克,生川乌,羌活,独活各9克,白芥子,冰片各3克,细辛,牙皂各45克,樟脑15克。 功效: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散寒止痛。适用于颈椎骨质增生。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炒,热熨患处,凉后继续加热,每次7~8小时,每天1次。 4)伸筋透骨粉 药物组成:伸筋草,透骨草,荆芥,防风,附子,海桐皮,千年健,威灵仙,桂枝,羌活,路路通,独活,麻黄,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装入布袋内,每袋150克。用时将布袋加入水中煎煮30分钟,稍凉后,热敷于颈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 5)吴茱萸粉 药物组成:吴茱萸300克黄酒50毫升。 用法:将药末加黄酒拌匀,人锅中炒热,装入布袋中。布袋稍凉后热敷颈部,冷后再炒再敷,每次30-60分钟,每日1-3次。 功效: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尤其头痛、颈部疼痛剧烈者。 6)防风川芎散

必记中药用法用量

中药服用方法及剂量中药服用方法及剂量 细辛外用1~3g石膏内服15~60g 牛黄内服0.2~0.5g青黛散剂或作丸服1.5~3g 山豆根煎汤或磨汁服或含漱3~6g土茯苓煎服15~60g 熊胆内服丸散剂1~2.5g芦荟丸散剂1~2g 鸦胆子疟疾10~15粒,治痢10~30粒番泻叶缓下1.5~3g攻下5~9g 甘遂丸散剂每次0.5~1g巴豆丸散剂0.1~0.3g 京大戟煎服1.5~3g,散剂1g红大戟煎服1.5~3g,散剂1g 牵牛子煎服3~9g,散剂1.5~3g芫花煎服1.5~3g,散剂0.6g 威灵仙治骨鲠30g雷公藤煎服3~9g,研粉0.5~1g 香加皮煎服3~6g金钱草30~60g煎服,鲜者加倍 灯芯草煎服1~3g肉桂2~5g煎服,1~2个冲服或丸散剂;沉香研末、磨汁服1~1.5g青木香煎服3~10g,散剂1~2g 山楂煎服30g鸡内金研末服每次1.5~3g 麦芽煎服30~120g谷芽大剂量煎服30g 使君子小儿每岁每天1~1.5粒,每日小于20粒苦楝皮6~15g煎服 槟榔煎服6~15g,绦虫姜片虫60~120g贯众煎服9~15g 南瓜子口服60~120g雷丸研粉或丸剂5~7g 鹤芽草研粉30~50g仙鹤草大剂量30~60g 白茅根30~60g鲜品藕节大剂量30g,鲜品30~60g 益母草大剂量30g西红花1~3g煎服 血竭丸散剂1~1.5g干漆醋淬细沫入丸散剂0.06~0.1g 礞石煎服6~9g,丸散剂1.5~3g朱砂研末、丸散剂0.3~1g 磁石煎服9~30g,丸散剂1~3g琥珀研末冲服1.5~3g 石决明15~30g煎服代赭石煎服9~30g 羚羊角兑服1~3g,磨汁或锉服0.3~0.5g全蝎煎服2~5g,研末吞服0.6~1g 蜈蚣煎服1~3g,研末吞服0.6~1g麝香丸散剂0.06~0.1g 冰片丸散剂0.15~0.3g苏合香丸散剂0.3~1g 安息香丸散剂0.3~1.5人参煎服5~9g,大剂量15~30g 山药煎服9~30g甘草3~9g煎服 西洋参3~6g兑服大枣3~12枚,或9~30g 太子参9~30g煎服白扁豆9~20g煎服 蜂蜜冲服,或丸剂、膏剂15~30g鹿茸1~3g冲服 益智仁煎服3~6g蛤蚧煎服6~9g,冲服1~2g,浸酒1~2对;紫河车研末装胶囊1~3g或丸散剂海马研末1~1.5g 何首乌煎服9~30g白芍煎服5~9g 阿胶5~9g开水或黄酒化服,入汤剂烊化南沙参9~15g煎服,鲜品15~30g 麦冬9~15g煎服石斛6~15g煎服,鲜品15~30g 罂粟壳煎服3~6g常山煎服5~9g 瓜蒂煎服2~5g,入丸散剂0.3~1g雄黄丸散剂0.05~1g 轻粉丸散剂或胶囊0.1~0.2g明矾丸散剂0.6~1.5g 斑蝥丸散剂0.03~0.06g蟾蜍丸散剂0.015~0.03g 马钱子丸散剂0.3~0.9g儿茶丸散剂或包煎1~3g

(完整版)中药用量

<中药用量总表> 第1章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煎服,3~9g 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 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g 羌活---煎服,3~9g 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煎服,3~9g 苍耳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 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 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煎服,5~9g

柴胡---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2. 清热燥湿药 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 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龙胆---煎服,3~6g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 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l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l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第二节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20~30分钟再纳入其它药同煎; 生川乌、生附子等毒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也宜先煎。 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以上均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④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⑤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放入水

外用中药配方

外用中药配方(作离子导入治疗用) 风湿性关节炎 白芷15g 独活15g 草乌5g 防风15g 两面针20g 羌活15g 川乌5g 灵仙10g 透骨草30g 桂枝15g 红花15g 土鳌虫15g 乳香10g 没药15g 类风湿性关节炎 乌蛇20g 土鳌虫15g 蜂房10g 三七10g 当归15g 熟地15g 海桐皮15g 葶苈子15g 芄蓁20g 灵仙12g 桂枝15g 川乌10g 骨质增生 乳香20g 没药20g 三七10g桂枝20g 土鳌虫15g 桃仁5g 五灵脂15g 威灵仙10g 红花10g 牛大力20g 腰椎间盘突出症 乳香10g 没药10g 黄连15g 公英10g 当归15g 丹参30g 红花10g 连翘10g 土茯苓20g 威灵仙10g 偏头痛、高血压 川芎10g 白芷5g 桂枝5g 独活5g 羌活15g 红花10g 夏枯草15g 蔓荆子15g 钩藤10g 远志10g 酸枣仁10g 神经衰弱、失眠 茯神10g 酸枣仁10g 柴胡15g 生地10g 白芍15g 川芎10g 黄花30g 五味子10g 远志10g 坐骨神经痛 桃仁15g 红花15g 赤芍15g 当归15g 茢芥15g 防风15g 公英10g 鸡血藤15g 木瓜15g 麻黄15g 乳腺增生 鳖甲珠10g 川芎5g 白芷5g 威灵仙5g 川乌5g 灵脂5g 桂枝5g 红花10g 艾叶5g 使用方法:取上述药方一剂,用40度以上的白酒一斤浸泡15天以上,取其药酒浸湿药物离子导入器上棉花外用即可,不可内服。如有皮肤遇酒精过敏者,可将上述药方熬制成汤剂约300ml,使用时适量浸湿药物离子导入器上棉花外用即可。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96285.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

中药学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学——第三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一确定剂量的因素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1)配伍:单味药应用时,用量宜大;在复方中应用时,用量宜小;做主药时用量稍大,做辅药时用量可稍小。 (2)剂型:入汤剂时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用药目的: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时,常用量为3~9g;而用以驱杀姜片虫、绦虫时,常用量为30~60g。 3.患者方面 (1)年龄:5岁以内的小儿,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6~15岁可按成人量减半应用。老年人酌减用量。 (2)体质:体质强壮者,用量宜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 (3)病程:新病,用量宜重;久病,用量宜轻。 (4)病势:病重势急者用量宜重;病轻势缓者用量宜轻。 (5)性别: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使用活血化瘀药时,用量不宜过大。 4.因时因地制宜 确定药物的剂量,应注意季节、地域及居处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因地而适当增减药量。细目二用法 要点一特殊煎法 1.先煎:金石、介壳类药物: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及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板、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香薷、木香、砂仁等。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香香的薄荷水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 注解:香=香薷、木香,薄荷=薄荷,砂=砂仁,大黄狗=大黄、钩藤,翻=番泻叶。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等。 (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 注解:包=包煎,车=车前子,浦=蒲黄,滑=滑石,旋=旋覆花。 4.另煎:贵重药材: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 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中药特殊用法总结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就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就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就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就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就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就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就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就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就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就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就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就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就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就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就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就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就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就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就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就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就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就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就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就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就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就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就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就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就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就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就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就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就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就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就是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就是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就是黄芩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 1、硫磺:酸、温、有毒。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 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 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 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 6、细辛: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 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 9、冰片:辛、苦、凉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学——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细目一剂量 细目二用法 细目一剂量 要点确定剂量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用量宜小用量宜大 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矿物、介壳质重沉坠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性味淡薄、作用温和 干品药材鲜品药材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 贵重药材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 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 复方中,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 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 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细目二用法 要点一特殊煎法 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剥(薄)好(蒿)的香豆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略施粉黛,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 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处方的用法包括煎药法、内服法和外用法。掌握方剂的服用方法,对于充分发挥药效有着重要作用,开中药处方时应当予以重视。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历代医家对其煎煮方法颇为重视,并且很有讲究。如名医缪希壅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徐灵胎亦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足见中医对处方正确用法之重视。 1?选好煎药用具 煎煮中药宜选用沙锅,因其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起反应,煎出汤剂质量可靠,加之沙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价格低廉,故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他如玻璃、搪瓷等器皿也可选用。但切忌使用铁锅,虽然铁锅传热性能好,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如中药内的鞣质可与铁化合形成难溶的络合物,铁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均影响中药的效果。此外,铁锅煎煮中药还会使汤液颜色改变。如诃子、地榆、苏木等含酚羟基类化合物,与铁结合后变成深紫色或黑绿色、紫黑色等。由铁锅煎出的中药有铁锈味,易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不宜选用铝锅煎药。 2?煎药用水要适宜 古人常用泉水、井水、河水、露水、雨水、雪水等作为煎煮中药的溶媒,现在主要用自来水,但应避免使用含农药或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自来水煎药。煎煮中药应加多少水为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由于药材的组织各异,吸水性能不同,加之水分的不断蒸发失散,若加

水量不当,会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因此,加水量之多少应根据药物的吸水量、煎 煮时间、温度及患者所需药量等具体情况而决定。根据实验研究认为,同一方剂的药量,在一定条件下,加水愈多,浸出物含药量愈高。一般平均每克药内需加水10毫升左右,对于吸水性较强的中药,还可适当多加些水,反之可少加些水。总之,应根据药物性质,适量适当增减。一般以水面高出药物约3厘米为宜,大约相当于每50克药加水250毫升,头煎放总量的70%,二煎放30%。 3?浸泡药物勿忽视 中药绝大部分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若煎煮前不予以浸泡,即以武火煎煮,会使药物表面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影响有效成分的渗出。 煎药前浸泡,可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或胀破使其有效成分溶解到药材组织水分中,再扩散到中药外部水中。实验研究证明,未经浸泡的茵陈汤,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仅占总量的16.05%,第二次占总量的7.69%,总计为23.74%。若同样条件下,预先浸泡1 小时,则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占总量的21.31%,第二煎占总量的 9.69%,总计为30.98%,较前者高7.24%。又如白头翁汤,浸泡20 分钟后,煎得的药液较未经浸泡者抑菌作用明显增强。浸泡生药的时间,一般花、茎、根茎、种子、果实等宜浸泡60分钟左右,用凉水,不宜用温水或沸水,以防药物酶解。 4.煎药火候要得当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知识分享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4.5 ~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山药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 伤。 用法用量:6~12g 赤小豆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9 ~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菊花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5~9g 金银花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用法用量:6 ~15g 巴戟天 功能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3~9g 麦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