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一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一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高一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氧族元素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氧族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及对空气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3.掌握浓硫酸的化学特性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5.通过针对练习,训练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6.进一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2.归纳总结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讲述]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包括的物质较多,性质也较复杂,而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为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去把握:(1)单质、化合物的相互关系;(2)元素价态与性质的关系;(3)是否具有特殊性。每一种物质要往类上归纳,掌握其通性,同时还要注意它所处的价态,掌握其氧化性和还原性,另外考虑物质有无特殊性。

[板书]一、知识点及规律(投影展示)

1.氧族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投影板书]由学生归纳表中内容。

氧化剂:HNO 3、浓H 2SO 4 KMnO 4、O 2、Cl 2、Br 2、I 2等

2.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

[学生小结]H 2S 及-2价硫化物中,硫的价态最低,硫元素只具还原性,浓硫酸中,硫的价态最高,硫元素只具氧化性,而单质硫、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中的硫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3.H 2S 和S 2-

有较强的还原性,应掌握以下规律:

[说明]O 2、Cl 2因条件不同,位置可能有变化。 [举例]如H 2S+I 2====S ↓+2HI 2H 2O+2F 2====O 2+4HF

显然,上述关系式中,S 2-

应具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

[学生小结并投影板书]S 2-

S ↓

[说明]S 2-

被氧化时,常产生单质硫的浅黄色沉淀,这是实验中的重要现象,依此可推断。

4.掌握下列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1)硫:氧化性、还原性

(2)硫化氢:不稳定性、还原性(包括可燃性)

(3)氢硫酸:不稳定性、弱酸性、还原性(S -2)、氧化性(H +

) (4)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氧化性、漂白性 (5)亚硫酸: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 (6)浓硫酸:酸性、难挥发性(高沸点)、稳定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5.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的还原性比较 按SO 2

H 2SO 3 NaSO 3顺序还原性增强。

[讲述]H 2SO 3、Na 2SO 3通常就可被O 2氧化。因此,保存和使用时要防止被氧化变质。而SO 2则需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才能转化为SO 3。那么SO 2通常可被哪些氧化剂氧化呢?

[回答]如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

6.掌握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以及与HClO 漂白原理的差异,并对高中阶段出现的具有漂白能力的物质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分析并投影板书]

还原性依次增强

氧化性依次增强

H 2S S SO 2 H 2SO 4 -2 0 +4 +6

还原性依次增强 氧化性依次增强

S 2- I - Br - Cl - F -

S I 2 Br 2 Cl 2 O 2 F 2 +4 +4 +4

7.掌握SO -24的鉴别方法并思考如何检验SO -

23

[引导小结并投影板书]

SO -24:加盐酸酸化后,再加可溶性钡盐

SO -23:加稀硫酸后,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

8.对比SO 2和CO 2的性质,掌握区分两者的方法 [过渡]下面围绕代表元素硫展开复习 [板书]二、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投影]

[练习]如何实现上述转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体现了物质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投影讲评]

①S+H 2====H 2S *②S+Fe====FeS

*③S+2Cu==== Cu 2S ④S+O 2 SO 2 *⑤H 2S+Cl 2====S ↓+2HCl(O 2、Br 2、I 2、浓H 2SO 4等) *⑥H 2S+CuSO 4====CuS ↓+H 2SO 4

⑦H 2S+2NaOH====Na 2S+2H 2O *⑧FeS+2H +====Fe 2+

+H 2S ↑(非氧化性酸)

*⑨Na 2S+2HCl====2NaCl+H 2S ↑(非氧化性酸) ⑩Na 2S+CuSO 4====Na 2SO 4+CuS ↓ ○11SO 2+H 2O====H 2SO 3 ○

12SO 2+2NaOH====Na 2SO 3+H 2O ○13SO 2+2H 2S S ↓+2H 2O *○

142SO 2+O 2 2SO 3 ○15SO 3+H 2O====H 2SO 4 ○16SO 3+2NaOH====Na 2SO 4+H 2O *○172Na 2SO 3+O 2====2Na 2SO 4 ○

18H 2SO 4+BaCl 2===BaSO 4↓+2HCl *○192H 2SO 4(浓)+Cu====CuSO 4+SO 2↑+2H 2O ○20Na 2SO 4+BaCl 2====BaSO 4↓+2NaCl

*○212H 2SO 3+O 2====2H 2SO 4 ○22Na 2SO 3+H 2SO 4====Na 2SO 4+H 2O+SO 2↑

[强调]注意上述画“*”号的反应

[设疑](1)对比○

14与○17○21,说明什么? (2)反应⑧⑨可加酸为非氧化性酸,如HCl 、稀H 2SO 4,能否加浓H 2SO 4或HNO 3? (3)反应⑤体现了H 2S 的什么性质?

(4)对比通常酸和盐的反应,反应⑥有何特点? (5)反应⑨体现了浓H 2SO 4什么性质?

===点燃

催化剂

△ △ △

(6)反应○18○20的离子方程式怎样写?

[提问并回答](1)说明SO2转化为亚硫酸、亚硫酸盐之后,还原性增强,更易被氧气氧化。

(2)FeO、Na2S均因含-2价硫而具有还原性

(3)反应⑤体现了H2S的还原性。

(4)反应⑥违背通常强酸制弱酸的规律,比较特殊。

(5)反应○19体现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6)反应○18○20的离子方程式相同:SO-2

4

+Ba2+====BaSO4↓

[过渡]本章含硫化合物中,SO2、H2S均为有毒气体,是大气污染物,因此实验和使用时应注意安全,注意环保。

三、环境保护

[练习]1.下列关于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硒化氢有毒,有恶臭,比H2S更易分解

B.H2SeO3是弱酸

C.硒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eO2

D.H2Se气体的水溶液不具酸性

解析:据氧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来分析,Se和S同族又相邻,对比硫化氢、亚硫酸、氢硫酸及硫和氧气的反应,即可找出答案。

答案:D

2.下列物质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物质是( )

A.CuS

B.FeS

C.H2S

D.SO3

解析:此题考查单质硫的化学性质。硫的化学性质同O2相似,能跟大多数金属化合表现氧化性,但其氧化性较O2弱,与Cu、Fe等变价金属反应时得到的是低价态金属硫化物。硫可被氧气氧化,直接产物为SO2。加热时硫可与氢气化合生成硫化氢。

答案:AD

3.在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硫化氢反应又能跟溴水反应的是( )

①硫化钠溶液②二氧化硫饱和溶液③硫酸铜溶液④硝酸银溶液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Na2S+H2S====2NaHS Na2S+Br2====2NaBr+S↓

②2H2S+SO2====3S↓+2H2O SO2+Br2+2H2O====H2SO4+2HBr

③CuSO4+H2S====CuS↓+H2SO4 CuSO4+Br2≠

④H2S+2AgNO3====Ag2S↓+2HNO3

Br2+H2O+2AgNO3====AgBr↓+AgBrO+2HNO3

答案:C

4.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SO-2

4

的下列操作中最合理的是( )

A.加入硝酸酸化了的硝酸钡溶液

B.先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钡溶液

C.先加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

D.先加盐酸酸化,再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

E.加入盐酸酸化了的氯化钡溶液

解析:检验SO-2

4时,加酸主要是为排除SO-2

3

、CO-2

3

、Ag+的干扰。A、B无法排除SO-2

3

干扰。C的未知液中若含有Ag+,加盐酸酸化时会生成AgCl沉淀。对SO-2

4

的检验造成影响。E无法排除Ag+的干扰。

答案:D

5.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浓盐酸中,产生的现象是( )

A.放出黄绿色气体

B.冒白雾,混合物温度升高

C.液体四溅

D.冒白烟,液体四溅

解析:浓硫酸具强吸水性且吸水放热,浓盐酸具强挥发性,浓硫酸不能氧化盐酸。因此,实验中会冒白雾且混合液温度升高,但由于是“慢慢注入”,所以不会造成液体四溅。

答案:B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硫化亚铁和稀硫酸反应:S2-+2H+====H2S↑

(2)石灰乳和盐酸反应:OH-+H+====H2O

(3)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反应:Ba2++OH-+H++SO-2

4

====BaSO4↓+H2O

(4)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氢钙溶液反应:OH-+Ca2++HCO-

3

====CaCO3↓+H2O

(5)向10%的40 g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硫化氢气体2.24 L:2OH-+H2S====S2

-+2H

2O

解析:(1)不正确,硫化亚铁难溶,应用化学式表示。

(2)不正确,石灰乳应用化学式表示。

(3)不正确,因为1 mol Ba(OH)2能电离出2 mol OH-,1 mol H2SO4能电离出2 mol H+,所以该离子方程式中OH-、H+及H2O的计量数应为2。

(4)不正确,1 mol Ca(HCO3)2可以电离出2 mol HCO-

3

,可跟2 mol的OH-反应,得到

2 mol CO-2

3,其中1 mol CO-2

3

又跟Ca2+结合,生成CaCO3沉淀,另有2 mol的H2O生成。

(5)不正确,10%的NaOH溶液40 g中含NaOH 4 g与标准状况下2.24 L的H2S反应,应生成0.1 mol的水和0.1 mol的HS-离子,而不是0.1 mol S2-离子和0.2 mol H2O。

答案:以上各离子方程式都不正确,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

(1)FeS+2H+====Fe2++H2S↑

(2)Ca(OH)2+2H+====Ca2++2H2O

(3)Ba2++2OH-+2H++SO-2

4

====BaSO4↓+2H2O

(4)2OH-+Ca2++2HCO-

3====CaCO3↓+CO-2

3

+2H2O

(5)OH-+H2S====HS-+H2O

[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希望大家是坚持不懈的有心人。

[布置作业]课本P144~145习题

[参考练习]

1.24 mL浓度为0.05 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L-1的K2Cr2O7(重铬酸钾)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被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 )

A.+6价

B.+3价

C.+2价

D.0价

解析:此题应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的规律解答。在氧化还原反应里,还

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一定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即还原剂的物质的量×1mol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氧化剂的物质的量×1 mol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物质的量。

设:1 mol Cr被还原得x mol电子,则

24×10-3L×0.05 mol·L-1×2=20×10-3L×0.02 mol·L-1×2x

解得:x=3,所以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显+3价。

答案:B

2.列举四种不同类别的试剂,只要选用其中任一种都可以鉴别K2S和K2SO4两种无色溶液。(注意:鉴别时可依据的离子方程式相同的算同一类别的试剂)

(1)四种试剂的名称是①、②、③、④。

(2)鉴别可依据的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是①、②、③、④。

解析:应从两种盐的氧化性、还原性、对应酸的酸性强弱、对应盐的溶解性差别等多方的差别。

面去找出S2-和SO-2

4

答案:(1)①氯水或溴水②盐酸或稀硫酸③CuCl2溶液或CuSO4溶液④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

(2)①Cl2+S2-====S↓+2Cl-②S2-+2H+====H2S↑③Cu2++S2-====CuS↓

====BaSO4↓

④Ba2++SO-2

4

(说明:此题可选鉴别试剂还有其他)

3.如右图所示,小试管内盛有约3 mL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锥形瓶连通的U形管内盛有

少量水(为便于观察,预先染成红色),沿小试管内壁小心地慢慢倒入约3 mL浓硫酸,静置片刻,可观察到的现象有。(填写标号,有多少个就填多少个)

A.小试管内液体分成两层,上层蓝色,下层无色

B.U形细管内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

C.有少量固体析出

D.以上现象都没有,无明显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浓硫酸的一些重要性质,如密度、强吸水性、吸水放热等。由于浓硫酸密度大于硫酸铜饱和溶液,沿试管内壁小心倒入时,可分层且浓硫酸在下层,为无色层。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由于吸水使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白色固体CuSO4,以上吸水过程放出大量的热,使锥形瓶中气体体积膨胀,致使U形管中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上升。

答案:A、B、C

4.有Na2S溶液A和Na2SO3溶液B,将A、B等体积混合,加入过量

..稀硫酸,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的现象。

(2)如果没有气泡冒出,则A与B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为。

(3)如果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A 与B 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为 。

(4)若产生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则A 与B 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为 。

解析:Na 2S 溶液和Na 2SO 3溶液在不显酸性的溶液中可共存,但若往其混合液中加入稀硫酸,则会发生如下反应:

Na 2S+H 2SO 4====Na 2SO 4+H 2S ↑ Na 2SO 3+H 2SO 4====Na 2SO 4+H 2SO 3 2H 2S+H 2SO 3====3S ↓+3H 2O

可合并为:2Na 2S+Na 2SO 3+3H 2SO 4====3Na 2SO 4+3S ↓+3H 2O ,显然A 、B 等体积混合时,若无气泡产生,则c (A)∶c (B)=2∶1,若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则c (A)∶c (B)<2∶1,若产生腐臭鸡蛋气味气体,则c (A)∶c (B)>2∶1。

答案:(1)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可能有气泡冒出 (2)c (A)∶c (B)=2∶1 (3)c (A)∶c (B)<2∶1 (4)c (A)∶c (B)>2∶1

5.已知甲、乙、丙为常见单质,A 、B 、C 、D 、X 、Y 、Z 为常见化合物,Y 的摩尔质量数值比Z 的小16,乙、丙摩尔质量相同。B 的摩尔质量数值比D 的小2,B 、X 摩尔质量相同,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各反应条件略):

(1)丙、B 的化学式分别为:丙 B

(2)Y 转化为Z 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甲、乙、丙为常见单质,且乙、丙摩尔质量相同。题中甲 A B 和乙 C D 两条线,应能判断为连续氧化过程(此为突破此题的关键),则初步推断丙为O 2,乙则为S ,C 为SO 2,D 为SO 3,A 、B 均为氧化物。

又据C+A Y 即SO 2+A Y ,则A 应为碱性氧化物,可推断甲为金属单质,再进行综合分析,可知甲为常见金属钠,A 为Na 2O ,B 为Na 2O 2,则X 为Na 2S ,Y 为Na 2SO 3,Z 为Na 2SO 4。

答案:(1)O 2 Na 2O 2 (2)2Na 2SO 3+O 2====2Na 2SO 4 ●板书设计

复习课

一、知识点及规律

二、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三、环境保护 ●教学说明

本章知识点较多,且多为重点,相互之间又有很大联系,因此,在比较了氧族元素原子

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之后,主要围绕S S S S 这条线,展开了对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复习, 使学生在完成它们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各物质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反应的一些特殊性,最后以练习为主以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基本,以归纳综合运用知识为目的。

+丙 +丙 +丙 +丙

-2 0 +4 +6

高中化学《有机合成(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3.4.1 有机合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归纳有机物的特征反应、学会引入官能团 2、会用正、逆合成法设计简单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能用流程图表示这一过程 3、能列举有机合成遵循的一般原则,并对已给定的合成路线进行简要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途径提高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2、初步学习如何从已给条件中提取相关有用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有机合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赞赏有机化学家们为人类社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形成绿色合成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有机合成是高考难点题型之一,实质是利用有机物的性质进行相关的官能团之间的转化 反应。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 1、有机物的特征反应、学会引入官能团 2、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难点为:逆合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机合成的过程 [思考与交流]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1、什么是有机合成?2、有机合成的任务有那些?3、用示意图表示出有机合成过程。 1、有机合成定义;有机合成是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的任务;包括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 3、有机合成过程。 [投影]有机合成过程示意图: [讲]有机合成的过程是利用简单的试剂作为基础原料,通过有机反应链上官能团或一段碳链,得到一个中间体;在此基础上利用中间体上的官能团,加上辅助原料,进行第二步反应,合成第二个中间体,经过多步反应,按照目标化合物的要求,合成具有一定碳原子数目、一定结构的目标化合物。 师:首先请学生总结各类主要有机物的特征反应

碱金属元素教案

一、课题:碱金属元素课型:预习+展示课 使用时间:2014-7-9 主备人:韩艳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在掌握钠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锂、钾、铷、铯的性质。 ②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并能运用碱金属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性,分析其原子结构的差异及相同之处。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对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实验及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本质决定现象”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①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的递变规律 ②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方法:探究法、启发法等 四、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内容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特点(见ppt) 思考问题1:通过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有什么递变规律吗? 温馨提示:(1)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2)递变性:从Li→Cs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二)思考问题2: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对碱金属的性质有什么影响? 温馨提示: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最外层电子越来越易失去,性质越来越活泼。 (三)碱金属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见ppt) 思考问题3:从表中你可以总结出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相似及递变规律吗? 温馨提示:(1)相似性:色(铯略带金色)、软、轻、低、导 (2)递变性:从锂到铯硬度减小;ρ增大(K与Na反常);熔、沸点降低 2、小组探究与讨论 (一)钠、钾与O2反应的比较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知识点详解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新课指南 1.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 2.掌握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钠和钾以及它们的离子的操作技能. 3.通过学习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本节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难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相关链接 1.钠的原子结构 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最外层有1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2.钠的典型化学反应 钠是活泼的金属单质,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反应.钠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还原性.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从下表可以看出,锂、钠、钾、铷、铯的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是相同的,都是1个电子.这个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大小是有影响的,一旦失去这个电子变成离子,离子半径就显著地比原子半径小了.例如,钠原子的

半径是1.86×10-10m,钠离子的半径则为0.97×10-10m.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锂钠钾铷碱金属 项目 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 电子层结构 Ⅰ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Ⅱ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知识点2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里都以化合态存在,它们的金属由人工制得.下表列出了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小结①相似性:碱金属除铯略带金色光泽外,其余都呈银白色.碱金属都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它们的密度 都比较小(Li、Na、K的密度小于1 g/cm3,Rb、Cs的密度大于1 g/cm3),熔点较低(Li大于100℃,其余小于 100℃),铯在气温稍高的时候,就呈液态.它们的导热、导电的性能都很强.碱金属,特别是锂、钠、钾,是 金属中比较轻的. ②递变规律(从Li→Cs):密度呈增大趋势(但K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练习反馈法等。 教学主线: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有色有何变 化? 2、泡好的绿茶静置后有何变化?【回答】 1、苹果由粉绿色变成黄褐 色; 2、绿茶久置后颜色变深。 从生活中的 例子引入氧 化还原反应 表观认识特征 认识 本质 认识 得失氧化合价 升降电子转移

【提问】 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请大家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思考、讨论】 氧化反应: 2Mg + O2 = 2MgO 还原反应: CuO+H2== Cu+H2O 分类的标准:得氧失氧 巩固初中所 学的知识 【过渡】 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所举的两个反应中是否只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例如:CuO+H2== Cu+H2O 【讨论、回答】 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 应;氢气得到氧,发生了氧 化反应。 巩固氧化反 应和还原反 应的知识, 引出氧化还 原反应的概 念。 【小结】 可见有得必有失,有物质得到氧,必定有另一个物质失去氧。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 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什么特点呢?在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有3个方程式,请大家分别标出这几个反应中每个元素的化合价,观察一下在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思考与交流】 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 发生了变化。有元素化合价 升高的反应时氧化反应,有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时 还原反应。 巩固刚才所 学的氧化还 原反应的有 关概念。 通过课本的 思考与交流 探讨氧化还 原反应与元 素化合价升 降情况的关 系。 【板书】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过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再看下面反应: Zn + 2HCl == ZnCl2+H2↑。在这个反应中有得氧失氧吗?元素的化合价有发生变化吗?【回答】 1、没有得氧失氧。 2、锌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变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有反应前的+1价变为0价。 【小结】 在反应Zn+ 2HCl == ZnCl2+H2↑中虽然没有发生得氧失氧的情况,但是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升

重庆市安富中学高一化学 碱金属 教学案

碱金属 教、学法指导 1.主要内容: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碱金属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碱金属元素制法、用途、存在与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关系。 3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碱金属元素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性质、制法、用途及焰色反应。 2.学习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和碱金属元素性质比较。 考点与命题 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其化合物Na202、NaOH、Na2C03、NaHC03分别作为过氧化物、强碱、强碱弱酸盐、酸式盐的代表,在无机化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都成为命题的重点物质,它们是物质推断、鉴别及有关实验、计算的常见物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主要侧重于三方面:一是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断;二是碱金属元素性质;三是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计算。后者主要出现在选择题中。 第一节钠 1.钠的性质 金属钠很软,用刀切开可以看到它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它的密度为0.97g/cm3,比水的密度还小;而且熔点(97.8℃)、沸点(882.9℃)都较低。 (1)跟氧气反应: 与空气接触缓慢氧化:4Na+02=2Na20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Na+02Na202(黄色火焰)以上反应说明Na202比Na20稳定。 (2)在氯气中燃烧:2Na+Cl2=NaCl(白烟) (3)钠与硫混合研磨即生成Na2S 2Na+S=Na2S (4)钠与水反应,可见到下列现象:

1钠投入水中并浮在水面上——密度小于水。2钠立即跟水反应,并放出热量,发出嘶嘶响声,产生气体。3同时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在水面上向各方向迅速游动最后消失——熔点低。4反应后的水溶液使酚酞变红——与水反应生成NaOH。 (5)钠与酸反应:钠与酸的反应比水反应更激烈,极易爆炸,要特别小心。 2Na+2H2O =2NaOH +H2↑ 2.钠的存放和取用 少量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里,大量的金属钠则存人在铁筒中用石蜡密封。取用时一般先用镊子把钠从煤油中夹出来,并用滤纸把表面的煤油吸干,然后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再做有关实验。 3.钠的存在与用途 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的形态存在,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钠是一种强还原剂,工业上用它还原金属钛、锆、铌等;另外钠和钾的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钠也可用于制高压钠灯。 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实质上是先与水反应生成N aOH,NaOH再与盐反应): 1与CuS04溶液反应 2Na+2H20=Na0H+H2↑(1) CuS04+2NaOH=Na2S04+Cu(OH)2(2) 合并(1)(2)得 2Na+2H20+CuS04=Na2SO4+Cu(OH)2↓+H2↑ 2与FeCl3溶液反应 6Na+6H20+2FeCl3=6NaCl+2Fe(OH)3↓+3H2↑ 注意:钠和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这是因为金属阳离子在水中一般是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即金属离子周围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包围着,不能和钠直接接触。 典型例题解析 例1将4.6g钠与1.6g硫粉迅速混合起来,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

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导学案.doc

高一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导学案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1课时氯气[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氯存在形态以及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2.能正确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3.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4.知道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能正确列出氯水的主要成分。 1.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________,氯原子最外层有____个电子,容易____________电子而形成cl-,表现为典型的____________性,其单质氯气具有很强的 ________性。2.氯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是 ____________,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于海水和陆地的盐矿中。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气体,经研究确认其为氯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知识点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探究活动]1.学习气体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等方面进行探究讨论。通过直接观察能够认识气体物质的 ____________;嗅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照下表操作要求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空格: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装满氯气的集气瓶嗅闻氯气 加水振荡 [归纳总结](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气____________,在低温和加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态(________)和固态。[迁移应用]1.cl2可用于消灭田鼠,为此,可将cl2用软管通入到田鼠洞中,这是利用了氯气下列性质中的( )①黄绿色②密度比空气大③有毒④易液化⑤可溶于水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③④⑤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氯气用排水法收集b.闻氯气气味时,用手轻轻在集气瓶口扇动,使少量氯气飘进鼻孔c.氯水和液氯都是纯净物d.氯气和液氯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知识点二氯气与单质的反应 [探究活动]1.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把变价金属(如fe、cu)一般氧化到________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明反应现象:(1)与钠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与铁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与铜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第一课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安全教案(第1课时) 姓名班级教案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对常见的操作和仪器进行复习和熟悉 【教学方法】“四环节”教学模式,观看视频、自学、讨论。 【教学过程】课件播放化学安全事故案例,阅读课本P4 【知识点一】遵守实验室规则 1.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化学药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 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不能放回原瓶(K、Na除外);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设计意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的教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必不可少.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是科学精神. 【知识点二】了解安全措施 【相互交流】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1)酒精及有机物燃烧,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盖灭。 (2)若不慎烫伤,用药棉浸75%的酒精轻涂伤处。 (3)若眼睛被化学物质灼伤,立即用,边洗边眨眼睛。 (4)若浓酸(碱)洒到实验台上,应先用(或)中和,然后用水冲洗。 (5)若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干抹布擦去, 再用后,涂上3%~5%的。 (6)若被玻璃割伤或有创伤时,应先除去伤口的玻璃等杂物,再用稀双氧水擦洗,后到卫生 室包扎。 设计意图: 人人都必须要有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课件展示答案 【知识点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的视频后回答以下问题) 1.药品取用和存放: (1)固体药品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用取用;块状药品:用取用。 (2)液体药品 少量液体:用吸取;一定量液体:用量取; 较多量液体:可。 (3)取用药品,如果实验里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只要 _______________ ⑷.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案知识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理解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3、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关系。能进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简单计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会判断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学和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重点: 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原子中的相对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动画演示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实验现象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现象,分析现象并思考问题:

1、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不偏转,说明了什么? 2、少数粒子被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射分别说明了什么? 3、试想象推测原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演示2]展示卢瑟福的解释:原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那么,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演示3学习目标1· 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交流研讨]9·阅读P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0548 1.007 1.00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2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案(5)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 2.掌握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金属性强弱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学生用) 1.碱金属包括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锂(Li)、钠(Na)、钾(K)、铷(Rb)、铯(Cs)。 2.根据课本P5完成: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3.阅读课本P7第二自然段和表1-1,完成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相似性:质软,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 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增大的趋势(K小于Na)。

4.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互动课堂(教师用) 【回忆】必修一我们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同学们回忆一下钠的性质。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 【过渡】通过元素周期表的结构,Li、Na、K、Rb、Cs属于同主族,它们的性质有何异同?【问题1】观看钠、钾在空气中燃烧,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钠和钾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如都显银白色,质地软,都能和氧气反应;不同之处:钾的燃烧比钠更加剧烈,得到产物更加复杂。 【补充】Li和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K、Rb、Cs 和氧气反应产物更加复杂。 【问题2】观看钠和钾与水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碱金属从上到下与水反应程度更加剧烈。 【问题3】阅读课本以及根据自己所掌握知识,如何比较金属性强弱?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1. 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2. 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十五)——碱金属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十五)——碱金属 ●考点阐释 1.以钠为例,了解典型碱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ⅠA族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以Na2O2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 4.掌握钠的几种最重要的化合物(NaOH、Na2CO3、NaHCO3等)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类编 (一)选择题 1.(2002年春上海,19)在烧杯中加水和苯(密度:0.88 g/cm3)各50 mL。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0.97 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作上、下跳动 2.(2001年全国理综,13)将a g含NaOH样品溶解在b mL 0.1 mol·L-1的硫酸中,再加入c mL 0.1 mol·L-1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样品中NaOH的纯度是(NaOH相对分子质量为40) A.[(b-c)/125a]×100% B.[(b-2c)/125a]×100% C.[(b-c)/250a]×100% D.[(8b-8c)/a]×100% 3.(2001年上海,11)碱金属与卤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大都具有的性质是 ①高沸点②能溶于水③水溶液能导电④低熔点⑤熔融状态不导电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4.(2001年上海,5)下列科学家中,为我国化学工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邓稼先 B.李四光 C.华罗庚 D.侯德榜 5.(2000年春,25)用1 L 1.0 mol·L-1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2 3的浓度之比约是 和HCO- 3 A.1∶3 B.1∶2 C.2∶3 D.3∶2 6.(1999年上海,6)下列俗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A.苏打、小苏打 B.胆矾、绿矾 C.三硝酸甘油酯、硝化甘油 D.纯碱、烧碱 7.(1998年上海,23)已知酸性强弱顺序为H2CO3>下列化学 方程式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海水中的元素 镁与海水提镁练习题

高中化学--海水中的元素镁与海水提镁练习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水中的常量元素有:Cl、Na、S、I等 B.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有:Li、V、I、Br等 C.锂是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是热核反应的原料之一 D.粗盐易潮解,是因为NaCl具有吸水性 答案 C 解析碘是微量元素,溴是常量元素,NaCl不潮解,粗盐易潮解是由于含有CaCl 2、MgCl 2 等物质. 2.为防止缺碘给人带来的危害,国家采用在食盐中强制加碘的办法为人们补碘.在食盐中所加的碘是( ) A.KI B.KIO 3 C.I 2 D.含碘的有机物 答案 B 解析食盐中加入的是KIO 3 . 3.下列关于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在海水中都能找到 B.1 L海水中所有元素的含量都多于1 mg C.常量元素的质量占海水总质量的99.9% D.尽管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碘,但碘是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答案 D 解析海水是化学元素的宝库,元素周期表中的80多种元素能在海水中找到.某些元素在1 L海水中含量超过1 mg,这些元素称为海水中的常量元素;大多数元素在1 L海水中含量小于1 mg,我们将其称为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的总量占海水所溶解物质总量的99.9%,而不是海水总质量的99.9%.虽然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碘元素,但1 L海水中含碘量小于1 mg,所以碘元素是海水中的微量元素. 4.在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中,下列化学反应不会涉及的是( ) A.Mg2++2OH-===Mg(OH) 2 ↓ B.Mg(OH) 2+2HCl===MgCl 2 +2H 2 O

C .MgCl 2=====通电 Mg +Cl 2↑ D .MgO +2HCl===MgCl 2+H 2O 答案 D 解析 海水提镁涉及的反应流程是:CaCO 3―→CaO―→Ca(OH)2―→Mg(OH)2―→MgCl 2―→Mg,故D 项反应不会涉及. 5.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②④⑤③① B .③②④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答案 D 解析 由海水中提取镁可知,先在海水中加入熟石灰,使Mg 2+沉淀出来,过滤得到Mg(OH)2,然后再加盐酸溶解、浓缩结晶,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最终得到无水氯化镁.故D 项正确. 6.物质的量为0.10 mol 的镁条在只含有CO 2和O 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 A .3.2 g B .4.0 g C .4.2 g D .4.6 g 答案 D 解析 发生的反应有2Mg +O 2=====点燃2MgO,2Mg +CO 2=====点燃 2MgO +C.当镁的量不足时,镁条完全燃烧,若0.1 mol 镁全部与O 2反应,则m (MgO)=4.0 g ;若0.1 mol 镁全部与CO 2反应,则 m (MgO)+m (C)=4.6 g ,故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4.0 g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 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https://www.wendangku.net/doc/207312713.html,)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高一化学碱金属

高一化学碱金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 常温常压下,下列物质在空气里不发生 ...变化的是( ) A. Na2CO3·10H2O B. NaHCO3 C. Na D. NaOH 2.下列化合物能通过相应单质直接 ..化合而成的是( ) A. FeCl2 B. CuS C. Na2O2 D. SO3 3. 实验室要使用坩埚熔化苛性钠,应选用( ) A. 铁坩埚 B. 玻璃坩埚 C. 石英坩埚 D. 瓷坩埚 4.关于ⅠA族和ⅡA族元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周期中,ⅠA族单质的熔点比ⅡA族的高 B.浓度都是0.01 mol·L-1时,氢氧化钾溶液的pH比氢氧化钡的小 C.氧化钠的熔点比氧化镁的高 D.加热时,碳酸钠比碳酸镁易分解(MCE99) 5. 下列物质中,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 ①干燥的氯气②Na2O2③NaClO ④亚硫酸酐 A. 除①外其余都可以 B. 只有①③④ C. 只有①④ D. 全部都可以 6. 下列混合物溶于水,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 ....的是( ) A. Na2O2和Na2CO3 B. Na和NaCl C. Na2O和Na2O2 D. NaOH和Na2CO3 7. 用Na2O2与水反应制O2,应选作该反应容器的材料是( ) A. 玻璃 B. 铁 C. 铝 D. 塑料 8. 在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 A. Na+H2O → B. Na2O2+H2O → C. F2+H2O → D. CaO+H2O → 9. 下列物质在强光照射下,不发生 ...化学反应的是( ) A. 氢、氯混合气 B. 浓硝酸 C. 过氧化钠 D. 新制的氯水 10. 下列各种固体物质的热稳定性强弱顺序排列错误 ..的是( ) A. KMnO4>K2MnO4 B. KCl>KClO3 C. Na2O2>Na2O D. Na2CO3>NaHCO3 11. 电子工业制造光电管时,需要一种经强光照射就失去电子,从而接通电路的材料,制造这种材料的物质是( ) A. 放射性元素 B. ⅦA族元素 C. 卤化银 D. ⅠA族的单质 12. 锂是一种活泼金属,它在工业上的用途为①光电材料②化学工业上的催化剂 ③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④制取高强度玻璃⑤制热核反应的材料( ) A. ①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13. 过氧化钠与足量NaHCO3的混合后,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加热,排除气体物质后冷却,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设计[必修]

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碱金属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教学重点: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周期表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周期表中为什么把锂、钠、钾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探究】查阅碱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填写下表: 观察上表,找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过渡】碱金属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个,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吗?我们通过实验继续探究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有无相似的地方。 【探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对钠、钾分别与氧气、水反应的实验进行对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得到什么结论? 【板书】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点燃点燃 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 通式:2R + 2 H2O=2 ROH + H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过渡】碱金属原子结构除了相似性外,核电核数、电子层数均不同,结构体现了递变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除了相似外,还有递变性吗? 【思考】钠和钾哪一个与水反应更剧烈? 【明确】钾与水反应更剧烈,而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越剧烈(容易),说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体现了碱金属元素的性质还有递变性。 【板书】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过渡】碱金属元素除了化学性质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外,物理性质有吗? 【探究】观察课本第7页表1-1碱金属的主要性质,分析碱金属单质的颜色和状态、密度、熔点、沸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延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4.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一课时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并通过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科学史,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方式: 讲解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3、教学过程: [提问] 同学们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水,氯化钠等) 你知道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什么? [引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集在海水中含量很高的元素——氯。 [电脑播放引入] 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生动故事。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的过程中,用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且有强烈的刺鼻气味,使他感到非常难受,但他继续对该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可与很多的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再将这种气体溶于水,又发现该气体还能使有色的纸张、花朵、衣物等褪色。 通过以上的信息材料,讨论以下的问题: 问题1:推测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及反应。 展示一瓶氯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氯气的物理性质,得出结论后,再与课本上的结论进行对比,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创设问题] 请画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具有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为什么?并与氧原子的结构及氧气的性质比较,有什么相似性吗?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反应。[讲解]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讲解Cl2与金属的反应,并通过氯气与Na、Fe、Cu 的反应归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4-3:氯气与氢气点燃反应 ①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怎样? ②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制取H2,检验H2的纯度,将燃着H2的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 ③实验过程: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④实验现象:H2在Cl2中继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出现。 ⑤实验结论:纯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 ⑥注意事项:为了保证实验安全,H2在点燃前必须验纯;氢气导管要从集气瓶口慢慢地逐渐伸向瓶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氢气燃烧完毕后,立即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吸收HCl气体。(通过课件小结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钠、铁、铜、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分析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并验证前面推测的氯气化学性质是否正确? 问题2: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启发:金属和非金属氢气在氯气中反应有什么共同点?燃烧是否一定有氧气参加?比较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与铜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其共同特点。 [得出结论]:1、氯气很活泼,具有强的氧化性。 2、燃烧的概念:凡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均可称为燃烧。4、作业设计:

人教版高一化学《离子键》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离子键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高一、4班 章节名称离子键学时 1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离子键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学生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对于学习原子直接是如何构成物质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理论性只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新知识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足的。对此情况,用实验和视频将知识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将理性的概念感性化,让学生能通过实验和相关视频来直接看到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1 2 3 4 5 知识和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离子键的概念 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原子、阴离子、阳离子的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编号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2 3 4 知识和能 力 知识与能 力 过程与方 法 过程与方 法 图片 视频 动画 动画 观察现象 观察存在方式 观察 观察 AB AH EG CDF A D GH F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3 1 10 4 网络 网络 网络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J.自定义。 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使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离子键的本质与形成条件和形成原因 3、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电子式 的书写 观看视频、原理分析 教学难点 离子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 原理解析、加强练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