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最新)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最新)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最新)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最新)

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效果到底如何?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的“米”便是材料,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必须准备好材料。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探究实验的效果:新二小《传热比赛》传热装置、邵锋星校长《水和水蒸汽》白汽的研究实验装置。)

二、明确探究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教学《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课后反思,主要是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在另一个班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还要求学生关注记录表,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探究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表也是相当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上周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曦《用橡皮筋作动力》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活动之前对记录表的讨论,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观察完毕,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全班达成共识,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这样改进后,既满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探究活动既开放又目标明确。

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很多教师上科学课管不好学生,课堂上学生不听话,实验材料发下去后发现学生根本不做实验,而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时间长了,很多教师所幸将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何提高探究

活动的有效性,我认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措施。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成员各有任务:两人充当实验操作员,一人充当实验记录员,最后一人充当材料保管员和组长,同时负责组内的噪音控制问题。四个人轮流充当各个角色,共同承担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哪个小组没有按照要求实验,小组四人都要承担责任。长期坚持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取长补短,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探究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假设、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等过程。其中既有动手观察、实验等活动,也有动脑分析、整理、总结信息等活动。但是学生往往只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关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在做中思考”、“做完后反思”,让动脑的活动贯穿探究活动全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如: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当提出“什么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动脑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假设。在设计验证方案时,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实验验证假设?”“应该怎样注意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等问题。在总结汇报阶段,又提出:“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能不能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别的组不同?原因在哪里?”……

学生只有养成“想好了再做”、“边想边做”、“做完后反思”的好习惯,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手脑结合、目的更明确,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策略,才能张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课堂应有的活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获取,还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科学课教师更应该关注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也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如何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备课的全局观

备一节科学课,不应该只看到这节课本身的内容,而应该树立备课的全局观,将这节课融入到整个学段、整个单元中进行备课。融入学段中备课,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度。如:同一个内容或相似内容的教学在不同的学段中难易程度不同,讲述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才会更好

的把握本课教学的度。融入单元中备课,可以在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细化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之后,搞清楚本节课中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考虑怎样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如果一节课有多个探究活动,那么搞清楚哪一个探究活动是需要重点探究的,在时间的安排上就应该更合理巧妙一些。

2、材料的准备及实验的改进

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且具有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教学中,小组人数不宜太多,材料的准备上尽量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此外,上课前,教师应对每一个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行试做,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改进实验,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3、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的前概念直接影响着科学新概念的学习。我采取每个单元前对学生进行单元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如:五年级下册热的单元学习前问卷调查的内容是“你知道哪些物体能自己产生热吗?”“听说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等等。

根据了解的情况,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听说过热胀冷缩的现象,但对于热胀冷缩是怎么回事不清楚;同时还发现部分同学对“自己产生热”和“保温”两个概念混淆,在教学中根据问卷调查,就能及时调整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明确探究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教《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明确老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观察发现温度计的组成构造、用途及使用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你的其它发现等,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相应的观察记录表。观察完毕,小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全班达成共识,再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这样改进后,既满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探究活动既开放又目标明确。

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很多教师上科学课管不好学生,课堂上学生不听话,实验材料发下去后发现学生根本不做实验,而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就怎样,时间长了,很多教师所幸将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了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可想而知。如何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措施。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成员各有任务:两人充当实验操作员,一人充当实验记录员,最后一人充当材料保管员和组长,同时负责组内的噪音控制问题。四个人轮流充当各个角色,共同承担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哪个小组没有按照要求实验,小组四人都要承担责任。长期坚持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各负其责,取长补短,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探究活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假设、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等过程。其中既有动手观察、实验等活动,也有动脑分析、整理、总结信息等活动。但是学生往往只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关注动手和动脑的紧密结合,让学生“想好了再做”、“在做中思考”、“做完后反思”,让动脑的活动贯穿探究活动全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

如: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当提出“什么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问题时,让学生通过动脑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假设。在设计验证方案时,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实验验证假设?”“应该怎样注意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等问题。在总结汇报阶段,又提出:“实验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能不能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别的组不同?原因在哪里?”……

学生只有养成“想好了再做”、“边想边做”、“做完后反思”的好习惯,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手脑结合、目的更明确,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

五、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上,更应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以及尊重他人、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等,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得到发展,笔者认为,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时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甑别和选拔、而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将评价分成教学前的评价、教学中的评价以及教学后的评价三块来进行。教学前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教学中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学生实验观察记录情况、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科技作品、参加科技竞赛的成绩、平时学习的态度等进行评定。教学后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学习后的问卷调查、期末检测、以及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来综合评定。

一、探究式学习要明确教师作用和学生的地位

小学科学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清楚自己是学生探究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活动设计安排好学生的具体分工,提高他们探究活动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例如,三年级上册“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共有三个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需要的材料比较多,实验操作也比较繁复。笔者让学生先分组,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行合理分工,落实每人的具体任务,如:保管材料、负责倒冷热水、负责研碎冰糖、负责搅拌等。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动脑猜测哪一杯溶解得快。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探究,了解溶解的真实结果。

确立学生的学习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就能更好地展开和实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探究式学习要合理利用教材的探究活动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和加工。本校学生使用的粤教粤科版教材虽然处于本地区的取材范围内,教材也比较贴近广东的生活实际。但在使用过程中,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方案和探究材料,有时也会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可以更完善一些。

例如三年级下册“种子发芽了”一课,教材使用的是透明玻璃杯。学生在进行探究过程中,基于学生生活技能状况,部分学生洒水经验不足,洒的水总是洒多了。由于是玻璃杯,多了的水无法从杯底排出,而倾斜杯子倒水,有时会影响种子的位置,严重的会使杯中物品掉落。

有鉴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弃用玻璃杯改用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并且事先在杯底用铁钉刺2至3个直径2mm的孔。有了这几个孔,洒多了的水可以自动排走,而不会长时间滞留在杯底影响种子发芽和生长。

创造性使用教材,也是教师发挥引导者作用的体现,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实施探究式学习,更顺畅地开展探究活动。

三、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活动,享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只要教师遵循新实施的科学课程标准,落实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根据探究活动方案或任务进行引导,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并积极思考问题。

例如,三年级下册“热往哪里传”的任务驱动页中提到:彬彬同学把装有热水的杯子放入冷水中,使热水很快变凉了。这样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此,在完成本课学习之后,笔者设计一个专题探究活动“如何使热汤更快变凉”,让学生运用本课新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亲自体验和解决生活问题,在体验过程中思考和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这个专题探究活动,笔者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家中进行探究和体验,允许学生和家长一起实践和探究。笔者欣喜地看到,经过探究之后,学生的脸上挂满成功的喜悦,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方法,笔者还额外得到一些预设之外的方法。

科学教师要坚持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合作、实践、归纳,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操作潜能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体现,他们才能感受科学学习的快乐和享受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四、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

科学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基本,交流、研讨为补充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忠实护航者。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如果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师必须穿梭其中,了解学生交流了什么、怎样研讨、得出什么结论等,做到认真聆听,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指正,发现偏离探究主题的,要及时纠正。

例如,二年级下册“纸陀螺”的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的探究方式,如纸盘大小不同、纸盘位置高低不同、竹签粗细和锋利程度不同等等,这些方式同时进行就如百花齐放一样。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正建议。同时,由于学生的探究方式、偏差及能力水平等因素影响,他们对探究结论的总结也未必正确和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总结的结论不对的原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会探究活动的真正魅力。

五、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再认识和验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学习任务的形式,在课外把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探究方法继续实践,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发展。

例如,六年级上册“代代相传的特征”一课,因为涉及自己和直系亲属的特征及关联性,如果只在课堂上教学该课内容是不可能把内容说清楚讲明白的。笔者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多种基本外貌特征(如酒窝、单双眼皮、耳垂、发色等),之后让学生课后回家做调查,了解自己的直系亲属的各种外貌特征与自己是否相同。让学生回家延续课堂知识的学习,以实践和调查的方式明晰知识脉络,从而巩固所学知识,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科学课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一方面实现教材内容的创造性运用,另一方面让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得以充分完成。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充分考虑教材中探究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学生实际,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才能做好探究式学习,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