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研究_耿云-2015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研究_耿云-2015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研究_耿云-2015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研究_耿云-2015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20世纪末期以来,新区域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新区域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与资源的依赖关系、

行动规则的构建与网络协作的达成,主张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纬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京津冀区域的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面临着缺乏区域认同、协调方向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高度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决策———协调———执行相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并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京津冀都市圈;国家首都地区;治理结构【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中国财政协同发展创新中心项目

“中国城镇化战略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项目号:024*********/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都市圈区域一体化下的区域补偿理论与政策研究”

(项目号:71373294)我国京津冀区域经过了较长时期的跨域合作

治理探索,

但实际协作治理进程却进展缓慢,协作治理成效更是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战略构想。京津冀都市圈的跨域合作治理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新区域主义是20世纪末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

积极借鉴国内外大都市区,尤其是首都地区的跨域合作治理经验,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审视和探讨京津冀都市圈的治理结

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范式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全球化下的城市变迁、

快速竞争的经济发展、信息传递的便捷迅速、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公共政策的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跨区域公共问题凸显,政府(尤其是大都市区政府)在面对多元化的公共议题时力不从心。因此,地方政府必须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以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和供给能力。这种公共管理领域质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

系,也影响了地方公共部门彼此之间的水平关系,

同时更浮现出前所未有的地方与社区、企业以及非

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1]

。新区域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基于对传统巨人政府理论、多中心体制理论等的反思、整合和发展而形成的。

1.1新区域主义溯源

近100多年来,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的地方政府

跨域合作治理走过了一条“巨人政府理论———多中心体制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路径。大

都市区的治理研究最早起源美国1910年设置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District ),早期的研究者主张在大都市区建立统一的政府机构,因此被称为“巨人政府理论”(也称“区域主义”或“传统区域主义”)。该理论主张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区域资源的再分配,以实现均衡地方财政、提供跨区域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在具体治理模式上通常采用

“市县合并、兼并和联盟制”[2]

。20世纪80年代末期,

多中心体制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单一的官僚制机构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缺乏效率等问题,主张将大都市区域视为一个公共市场,容许公民在竞争性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做出选择,在具体的治理模式上支持大都市地区存在相互独立的多个决策中心,包括正式的全功能性政府单位(如市、县、区等)和大量重叠的特殊区域政府(如学区和其他特别区)等。20世纪90年代,多中心体制

理论面临忽视历史、缺乏广泛的公共论坛、忽视了不平等和公众利益等诸多挑战,区域主义开始复兴。这时期的区域主义继承了前期自由主义者对地方政府割裂化的批评,同时认为传统的区域发展

策略、

区域规划、区域政策与区域治理等面临着巨大的转型,主张从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的视角来研

究区域治理,

逐渐形成了新区域主义理论。1.2新区域主义的跨域合作治理主张

新区域主义建立在地方政府间必须相互依赖地方的资源和协同才能实现各自目标的共识的基础上,其理论渊源植根于政治理论、组织理论、公共政策等多元学科之中。在分化和发展过程中,新区域主义形成了政策网络理论、新制度主义和协作理论等三大基础理论(图1)。政策网络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权力结构链接关系,指“一群因资源依赖而相互连结的群聚或复合体;又因资源依赖结构的断裂而区别于其他群聚或复合体”[3]

。该理论认为由正式政治制度创设并分配给各类公共组织的权力资源,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权力

关系;与此同时,

各类组织也能在既定的规则内运用各种策略进行资源交换以实现组织目标。资源交换过程构成组织之间复杂的权力依赖关系,进而直接影响政策网络的类型与整合程度,并最终决定政策产出状况。在这样一个网络体系中,政府无法再对资源进行任意支配,而是必须通过新的技术与方法来领控与导航。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本质是建立起多元行动者之间达成持续性的协调与相互利益满足的规则。新制度主义关注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构成的制度体系。跨域治理中的新制度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要呈现行动者之间权力分享的内涵。换言之,要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以及公、私、非政府组织间体现出伙伴关系;二是强调权力被赋予,管理制度建立的目标是增强联合行动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央政府要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以增强地方政府的能力。协作理论认为透过网络的协作决策是克服集体行动问题的理想方法。这种理论假设任何集体行动问题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争议,多元利益相关者因必然存在的利益冲突而共同致力于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下,规划者聚集所有的潜在利益相关者汇集成协作网络,透过对话和协商过程,取得目标和具体行动

的共识。这一管理模式的关键特征是各个利益团体之间需要自行搭建真实对话与协商一致的平台。

图1新区域主义的理论系络[2]

综合来看,新区域主义对于大都市区跨域治理的共性认识主要体现在:

第一,共同的区域认同(区域意识)。区域认同是指“经过人们的认知过程,并逐渐形成对某一区域所产生的归属和认同感。主要指人们经由认知

和想象所得到的结果,就如同‘认知的区域’,或是

想象共同体”[4]

。换言之,这种区域认同甚至不必居于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新区域主义认为,区域认同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区域认

同,

才能实现区域内社会整合的成长,以及自发性的社会、经济互动过程。

第二,多元主体形成的组织间网络。跨域治理是政府、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公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最大化区域公共利益而共同参与的过

程。在这种治理理念中,不仅体现出“政府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享”[5]

,而且体现出政府与企

业、

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之间的权力和资源分享。第三,多元弹性的“协调”机制。跨域治理与单

独行政辖区内治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政策活动过

程中对“协调”机制的强调。跨域治理行动需要各

地方之间的配合,单一政策系统中的决策—

——执行过程,在跨域治理中是一个决策—

——协调———执行的过程。因此,新区域主义认为,区域化治理的核

心问题是都市区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的建设,

这种协调机制可能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不同的纬度全方位展开。

第四,多样性的协作制度安排。跨域合作的目标是结果而非过程,各地方在合作治理的过程中可

能需要考量比同一区域内更多的行政生态差异,探索适宜自己区域的制度安排[6]。美国学者D.B.Walker通过实证研究将美国地方府际合作的实践划分为25种类型,具体包括推动共同志愿服务、非正式协议、正式府际协议、府际服务契约、服务外包、多数社区伙伴关系、跨部门合作、非营利公共法人的共同运作、共同实施境外管辖权、区域议会、联邦诱导型跨域团体、区域服务特区、府际功能转移、兼并、法人化、单一财产税基分享制度、政府平衡基金、服务统合、共同推动区域改革、单一目标导向的特区政府、区域特殊管理局、城市区域管理局、地方政府合并、联盟型城市政府、城市政府等[7]。因此,跨域合作治理通常需要当权者具有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包容的心态。

2京津冀都市圈地方政府跨域合作治理审视

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兴起的又一大都市圈,地方政府跨域合作治理的探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大致经历了启动———徘徊———再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启动阶段。1982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正式地提出了“首都圈”概念,拉开了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序幕。随后,由京、津、冀、晋、内蒙古五省市(区)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区域协作组织———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它主要通过政府间高层会商,解决地区间的物资调剂,指导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合。1986年,由京、津、冀、鲁、辽等多个省市市长组成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该组织被认为是京津冀地区最正式的区域合作机制,它将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往前推进了一步。1987年,环渤海经济研究会成立,完成了涵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1988年,北京与河北环京地区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6地市组建了环京经济协作区,把其定位为“在北京市、河北省政府指导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区域组织”,并建立市长、专员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日常工作机构,建立了信息网络、科技网络、供销社联合会等行业协会组织。在这一时期,京津冀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合作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城市政府间的合作从简单松散的区域经济协作形式逐步走向全面多层次、互补型经济技术合作[8]。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徘徊阶段。1990年,环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由于合作区域范围过广、地区间经济关联度低以及没有日常工作机构等缺陷而失去凝聚力,1990年举行第7次会议后销声匿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政府机构改革对经济协作部门的冲击,环京经济协作区1994年后也名存实亡。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步入低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1994年由京津冀城市发展协调研究会提交的《建议组织编制京津冀区域建设发展规划》的报告获得国务院批准,并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建设部和各地区组织编制。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其中一个就是环渤海地区。同年,《北京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强调发展周边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的复兴阶段。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再次受到政府、企业以及理论界等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召集北京、天津、河北发改委在河北省廊坊市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决定建立京津冀发展和改革部门和定期协商制度,尽快建立京津冀高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协调机构等。同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2008年,首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议召开,会议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京津冀发改委区域联席会议成为最高层次的京津冀区域协调沟通组织平台。2011年以来,都市圈各城市面临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不平衡、交通运输通达性需求提升等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的共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跨域合作治理的重要性。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京津冀三地陆续签订合作协议,中央领导多次就“京津冀”合作做出指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意见出台等等,“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迎来加速发展的新一轮机遇期。

京津冀区域跨域合作治理的探索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区域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制度体

系,一定程度上了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新区域主义的视角看,京津冀区域的合作治理结构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首先,区域合作的共识基本形成,但本质上的区域认同还需进一步打造。在我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下,京津冀都市圈作为一个首都城市、一个直辖市、一个省的区域组合,由于行政区划的体制性障碍,三者虽然处于级别上的形式区别,但在实际对话过程中,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占据着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人才、户籍等各个方面的天然优势,对周边城市区域发挥着巨大的虹吸效应,易在区域合作谈判中放大政治地位的影响,影响津冀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提出多年,总体性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出台滞后,加之区域内政府高层协调机制仍停留于“对话性合作”阶段,官方及民众都并未形成深层次的京津冀区域认同感。

其次,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合作治理的诉求,但治理方式具有较强的层级制色彩。京津冀的区域合作治理取得较大进展源自于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地区司召集三省市发改委召开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的“廊坊共识”,此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多次牵头组织了京津冀区域政府高层的集体磋商沟通,不断调节京津冀区域之间的分歧,并直接组织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京津冀城市政府,严格遵循着“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博弈规则,尚未自觉生成一种“城市政府→区域治理共同体←城市政府”的谈判协调制度安排[9]。

再次,形成了体制内外的两种推动力量,但社会力量的作用有待加强。京津冀三地政府掌握着各自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具有较强的运作能力,在京津冀的区域合作中起着完全主导性的作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网络结构尚未形成。近年来经济界、公共管理界、规划界、企业界以及一些民间非政府组织等在全局或者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致力于促进和推动京津冀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各种民间性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研讨会十分活跃,但从现实效果看,能够发挥重大影响和效果的仍然只是政府。

第四,区域协调机制仍处于建构阶段,但尚未形成效力性的制度安排。京津冀区域协调机制无论是在组织载体层面,还是运作程序层面,目前仍是以发改委为代表的高层行政首长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的会议为主,省、市长牵头的决策协调机制尚未启动,也较少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协议。随着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区域协调将进入实质性内容的阶段,制度层面的区域协调保障机制建设更加重要。

3基于国家首都地区定位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

京津冀都市圈的治理结构在京津冀协作治理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特殊实际,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的出台,借鉴新区域主义的治理理念,注重顶层设计,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京津冀都市圈的治理结构是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首先,实施京津冀区域共属国家首都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理念是建构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国家首都地区(National Capital Region)指的是拥有国家中枢机能的首都及其周边区域。一般而言,是指以首都为中心所形成的城市群或城市化区域。事实上,首都地区并非一个新名词。中国历史上,国都周围地区称为京畿,由主管京师的官员管治,承担支援和服务首都的重要职能。国际上,加拿大和印度等国都有明确的国家首都地区称谓和规划。例如在加拿大,国家首都地区是对首都渥太华和邻近加蒂诺市及其周边城市和地区一个正式的官方称谓,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包括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各一部分区域。将津冀纳入国家首都地区一方面是京津冀都市圈各城市,尤其是首都北京发展的客观需要。京津冀特大城市,特别是北京,在其行政辖区范围内越来越无法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水、能源、土地等生态资源。区域行政分割不仅影响了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发挥,而且也抑制了核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和质量。另一方面,将津冀纳入国家首都地区有助于塑造区域认同感,打造区域凝聚力。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比一般大都市具有更加复杂和多样的职能。由于经济条件、产业基础、行政地位、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北京与周边地区关联薄弱,城市之间缺乏合理的协作与分工,津冀城市对京津冀都市圈认同程度较弱。从制度上将京津冀地区整体纳入国家首都地区,三地共同承担和分担首都职能,有助于提升津冀各城市的区域认同感。

其次,构建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相适应的决策———协调———执行治理体系。实践证明,在我国单一制的政治体制下,京津冀区域涉及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省,以及首都北京辖区内诸中央部委及其下

属的企事业单位,

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机制难以推动区域协同的深入发展。建构京津

冀都市圈的治理结构,

需要处理好横向地方政府之间、纵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

非政府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决策—

——协调—

——执行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治理体

系(图2)。

图2国家首都地区分层复合治理框架结构

在决策层面,可设立由国务院领导,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以及京津冀三省市主要领导组成的国家首都地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国家首都地区最高层次的联合协

调机构,

以首都地区联席会议为主要工作机制,主要功能是商议首都地区省市间及部门间和合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政策和

措施并最终形成政策决议。

在协调层面,可设立首都地区区域协调委员会,委员会是国家首都管理委员会的下级机构,由三地常务副省(市)长主导,以轮值牵头、平等协商、讲求实效、协调推进的原则,负责首都地区联席会议做出的重大决策的具体执行和协调,通过组织实施跨省市区域规划和跨部门行动计划来贯彻落实首都地区联席会议形成的政策决议。在协调层面同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平台。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研究人员参与对有关区域规划、合作项目等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论证,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各个层次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等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同时,应把行业协会、咨询机构、城市企业、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纳入治理体系的视

野,

构建首都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合议平台及执行体系。

在执行层面,可在国家首都管理委员会和首都

地区区域协调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按政府、按专题、按部门等设立若干具体合作委员会,负责空间增长、产业转移、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等综合或专项合作事务的协调与推进实施。各合作委员会根据治理事项落实的需要设立,并根据协同治理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其主要功能是表达京津冀各方利益诉求,落实首都地区联席会议和首都地区区域协调委员会会议精神,协调两市一省政府部门之间的区域合作,指导和协助不同区域企业与社会组织跨区域的活动,形成以专题带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良性模式。

再次,同步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治理结构的法制保障建设。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地区发展方式与格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京津冀都市圈治理结构如果缺乏法制保障,将难以避免走回地方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惯性路径。从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经验看,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治理的法制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障:一是制定《国家首都地区合作法》,规定国家首都地区的范围、合作方式等。二是加强区域政府间行政协议的缔结。由于行政事务的复杂性以及交叉关联的现象逐渐增多,不同的行政机关之间、不同的区域政府间使用“行政协议”作为合作的法律框架,既可以保持依法行政,又可以解决治理过程中的履行等问题。三是明确区域政府间行政协议的履行方式。行政协议的履行可能多种多样,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范围与弹性,是确保协议履行顺畅、高效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水波,李长晏.跨域治理———理论研析与策略途径[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2.

[2]李长晏.区域发展与跨域治理理论与实务[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70-71,81.

[3]David Marsh,RA W.Rhodes.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3.[4]Hettne B,Inotai A,Sunkel D.(Eds).Globalism and the New Regionalim[M].New York:Palgrcve McMillan Press,1999:122

-124.

[5]Hamilton D K.Governing Metropolitan Areas:Response to Growth and Change[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36.

[6]K S Christensen.Cities and Complexity:Making Intergovernmental Decisions[M].London:SAGE,1999:32-43.

[7]江岷钦,孙本初,刘坤亿.地方政府间策略性伙伴关系建立之研究[M].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03:22.[8]崔晶.区域地方政府跨界公共事务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2(2):92.

[9]李国平,陈红霞.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0.

作者简介:耿云(1979-),女,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府改革与治理研究。收稿日期:2015-05-01

Study on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in Perspective of NewRegionalism Theory

GENG Yun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20th century,new regionalism theory has imposing significant impact on governance across boundaries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New regionalism theor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pendencies between power and resource,construction of action rules and network collaboration process,and advocate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acing dimensions of space,functions and departments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of governments,enterprises,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 citizens.In perspective of new regionalism theory,the governance model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is confront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lack of regional identity,single coordinated direction,limited social forces and imperfect cooperation mechanism.I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construct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mechanism,build the corresponding comprehensive control system of decision-making,coordination and execution,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safeguard from the height of the National CapitalRegion Strategy.

【Keywords】NewRegionalism;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Circle;National CapitalRegion;Governance Structure

2016年的中国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GDP排行榜

2016年的中国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GDP排行榜 2017-03-11 13:31 来源:霸都雄心 简介(百科) 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沧州共8个地级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个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其它两个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核心区:北京、天津、保定、廊坊 主要城市夜景图

2016年10个地区GDP排行 GDP排行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GDP总量来说北京第一,天津第二,唐山第三,北京比天津7013.87亿,天津和唐山相加是24191.59亿还需要增加707. 67亿才与北京持平。 北京:24899.26,占比36.16%;天津:17885.39,占比25.97%;唐山:6306.20,占比9.16%。

GDP占比 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总GDP 68857.15亿元,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全国GDP为744127亿元,占比9.2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总GDP6 4034.99亿元,全国GDP为689052亿元,占比9.29%;2016年相对2015年下降约0.04个百分点。 京津冀人均GDP排行榜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年末中国总人口138271万人,按此计算,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53817元(不包含港澳台)。天津、北京、唐山、廊坊,石家庄,五市人均GDP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其他城市都低于国家平均。保定是人口大市,目前在人均GDP处于最后一位。 京津冀增量排行榜 北京名义增量全国第三1930.66亿,深圳1989.61亿,上海2501.16亿;北京以及天津增量相加名义增量共3277.56亿,占整个城市群的6 7.97%,在三大城市群中这个比值非常高;2016年相比2015年名义增量为55075亿元,小编统计京津冀名义增量为4822.16,占全国的8.7 5%。

基于管理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

基于管理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5:11:35.0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严丹[导读] 摘要: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组织效率”的思维方式与当前人事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导向思维有机整合,以此来保障人事管理的价值性与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即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组织效率”的思维方式与当前人事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导向思维有机整合,以此来保障人事管理的价值性与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即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落实并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给公共部门的内外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与此同时,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日益凸显,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在实践中发生着变化,并且不断丰富并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在公共人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以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为核心,有效整合社会群体中的各方利益。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在实践中的履行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履行程度这一问题。 关键词:公共人事管理;管理责任;对策研究 一、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在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各类组织承担着相应责任,而责任的落实则需要在现实管理活动过程中得以履行。公共人事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必然要做出相应的管理活动并承担一定责任。因此,在研究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时要对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产生的来源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过程和公共人事管理应承担哪些责任进行探讨。 1.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内涵 “人事”一词在我国古代指的是世间的人情事理,其内涵十分广泛,与现代“人事”一词含义不同。现代管理学中的“人事”则专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其所做的事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人事管理是指对特定一部分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管理。” 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来源于公共人事管理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并且需要满足并承担人与事之间的特定要求。公共人事管理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人员,在公共人事行政实践过程中要考虑到内部行政人员的需求及外部群众的需求。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通过组织效率和人本体诉求的人事关系来构建且发挥其作用来满足政府公共部门的有效发展,力求做到人事相宜的有机结合,则是公共人事管理所应承担的责任。 2.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内容 公共人事管理居于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公共人事管理不仅对于人才的选拔、录用以及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是政策决定者和过程执行者所不可忽视的。从理论方面划分,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包括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内部责任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效率与发展责任;二是行政人员本体诉求满足的责任。外部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是否保证自身行为对社会公众具有有益性的管理及自身社会服务是否达到人们群众的可接受性的责任;二是公共人事管理过程中是否具有公开透明性,满足相应社会群体利益的责任。从实践来进行划分,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包括两方面责任:短期责任与长期责任。短期责任是指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跟据当前的战术目标所应承担并践行相应的责任,包括在组织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都能够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实现组织效率与组织发展的有机结合。长期责任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部门不仅需要满足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也应该考虑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给其他资源所带来的压力。长期责任应该考虑到的是在实现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对公共部门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相应长远的责任。 3.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第一次科技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开启,在这一时期所追求的是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所持有的是一种片面的经济增长的价值观,为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将对效率的追求看作是社会与自身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服务的主体和公众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与人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上,开始有了不依附于他人或他物的独立人格,也表现为人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有主动的选择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负责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公共组织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中逐渐引入,然而随着社会内容的不断丰富化,政府所要面临的且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促使了人事公共管理责任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价值性在于它明确组织的本体责任与外在诉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必须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的选择符合价值诉求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及其发展路径,从而为组织责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共人事管理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共人事管理的实践过程日益复杂,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公共人事管理实践过程,在人事管理责任履行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去解决与完善。 1.行政人员基本保障有待提高 当前,在我国公共人事管理活动过程中,对行政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履行程度低,从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其中在行政工作人员履行管理活动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内部责任履行程度低即公务员行政效率低;二是外部责任履行程度低。行政人员的保障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指的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履行相应的职责,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精神需求指的是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行政人员的工作环境给行政人员的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公务人员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并没有处于主动位置,使得公务员的很多合理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行政人员的基本保障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行政工作的效率不断降低,导致整个行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2.忽视行政人员合理的价值追求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上报国务院 2010年08月05日23:0121世纪经济报道【大中小】【打印】共有评 论0条 8月5日,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已上报国务院,至今已有一月之余。“京津冀规划编制时间较长,横跨整个‘十一五’,之所以至今没有获批,中央可能有更为慎重的考虑。”该人士说。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工作进展顺利,规划有望在年内出台。京津冀的定位已经突破“中国经济第三极”的概念。“京津冀的定位可以是知识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现代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和钢铁生产基地。” 国家发改委官员也反复对记者强调:“我们并没有刻意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较排名,‘经济第三极’的概念有偏颇。”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京津冀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河北省的态度是非常积极,而北京和天津则相对较弱。河北省一位官员回忆,近日,他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时发现,某部门办公室张贴着一张“京津一体化发展”地图。 这张地图对他的震动很大,“河北迫切希望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国家需要建立一个更高层面的机构来推动三地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分割”。该官员说。 京津冀新定位 已经提交国务院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三地规划统筹而成。根据本报记者了解,该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林立,人才高度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向外转移低端制造业。 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天津主要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 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此外,河北省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作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对于上述定位,国家发改委方面没有异议,而河北方面并不满意。“河北省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河北有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太阳能、新材料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建国说。 产业同构之困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您的得分 93/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单选题:3 分] A 加强对港口城市的建设 B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C 扭转京津冀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D 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 5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是()的现代化建设。 [ 单选题:3 分] A 省会城市周边区域 B 沿海平原地区 C 滨海、山区和山麓地带 D 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区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7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8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9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转载日期:2012-7-17 22:39:00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一、多层次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尽管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笔者将城市群定义为: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单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周边的中小城市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联系紧密的城市化空间与城市化区域。现代城市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空间的相对集聚,这种强大的集聚效应驱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现代城市群还具有全方位的动态开放、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共存、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战略关系日趋复杂等特征。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一体化,有其自身的运行机理。但正如布坎南的“经济人”假设那样,城市群的各城市政府也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因此,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一体化都离不开利益——这一运行的共同基础;城市群的协调互动及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群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既包括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共同利益机制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内在动力。城市群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在合理分工和充分协作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又是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共同分享的,也是各城市政府所共同追求的。因此,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也是区域共同利益目标的探索过程和区域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过程,离开了区域经济共同利益机制作用的发挥,经济一体化就会受到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经济目标。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运用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是有限的,某种产品生产所需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这种资源投入的减少。从城市群一体化的运行来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生产要素等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也要实现最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总是具有取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的动力和趋势,而这种高度的流动性则推动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市场与政府的博弈与合作是城市化运行的外在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市场的力量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发生以及其中的企业行为,并由此引发了人口的空间集聚,从而构成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前提。此外,经济活动在城市群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使城乡矛盾逐渐突出,并最终打破城乡空间结构的失衡,形成城市群空间的外延扩展。对于市场与政府的合力而言,尽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要素能够在城市间,以及在城市群之间合理有序地流动,但是,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支撑体系作保证,没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在绝大多数城市群的扩散主要沿交通干线进行,以及城市群内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也是自市中心沿交通干线呈触角式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和政府的合理机制愈显重要。政府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政府对城市群的空间扩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途径促进城市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手段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 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任务需求,要从强化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政府的科学技术,从科学活动的关键要素出发,不仅管理科研,更要从科技管理过渡到中观或者宏观的具体层面上面。故而,就科技为基础,从政府科技的角度出发,让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从宏观角度出发,实际工作中联系农村办企业的特点,将政府科技看成是社会事业管理的关键要素,认识到科技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要素。 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供需平衡 由于政府和企业是科技活动的最终投入主体,所以在管理中要详细的分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介入的管理范围。 为了理清范围就要从科技产品的属性为出发点,科技产品的划分能否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还有具备公共属性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主要的特点是基础性强、共性强等相关的技术成果,由于其自身的供给成本偏高,规模偏大,同时周期数量偏长,因此公共产品在公共投资生产方面,在管理决策和公共监督方面有着更高的属性和公平公正性,由于私人产品在科技领域方面表现为企业获利较多的竞争属性,包括专利以及专有技术。但是混合产品是介于应用研究或者产品开发属性之间的,受到高风险和技术的影响,并且地位从属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政府的公共科技产品,主要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探寻问题,有部分工艺性技术或者基础实施产品要有投入的主体,加之目前农村企业经济服务类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介入太多的风险,其主要的应用技术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农村区域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投资的主体多为政府,但是由于个人或者企业也能在此分得利益,所以政府也要承担必要的投资风险。 为了让其能够妥善发展,需要在发展进程中注意两种力量的充分发挥,这两种力量分别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在发展中凡是涉及到政府不应该管或者可以管但是也可以不管的事情时,就要将这部分工作交由市场去做。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地方,但是这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事项提供者主体都是政府。民间没有提供的能力,其实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方是政府,这里涉及的管理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特别是农村企业,是通过管理规划企业发展状况,让企业通过合理管理走向更长远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政府存在的理论不是管理,更不是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实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政府能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创建系列化制度和法规的前提下让市场更趋向规范化和稳定化,借以引导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来缓解市场中供应不平衡的状况。 二、明确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在政府活动中,要让科技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由于政府在公共管理模式中,能够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等综合性管理措施统一到一起,不应该将卫生、交通等相关产业看成是领域管理的核心要素。第二,各个不同的政府专项部门,比如经济、市政、交通等专项的机构化管理,要将科学技术看成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以部门的重要内容为主要基础,并从产业化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新视角等角度出发,做好科学技术的行业推断。第三,由于政府的各类科技部门要从科技管理的角度参与管理,那么就要求下级的政府科技部门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形成全国以及全区域的科学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三、科技管理部门的资源整合要素 受到前期计划经济的诸多要素影响,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有着良好的分工,主要的支撑性研究要素是科学技术,并且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大学以及主要的科研研究院所,衡量研究状况的项目即为科研成果或者所出的论文数量。但是目前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此刻科技管理部门的划分要求就要以区域经济为出发要点,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要素影响的状况下,为加大政府的主要引导作用,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责任要求下,做好各方的定位,不仅能够充分的发挥科技智力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将这些优势都引导到不同的事业发展项目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傲慢与偏见》人物性格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2 美国寻梦—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主题研究 3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4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 5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6 中美消费观的差异 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8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9 男权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10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1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12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 13 从文化负载词褒贬意义看中西文化差异 14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32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33 C 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34 T 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3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36 浅析英语委婉语 37 C 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38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39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 40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 41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4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43 44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45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班级:城规1211 成员:26 宋晓露 28 马晓婷 29 陈静芳 30 蔡水湄 指导老师:王勇老师 目录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

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产业分析比较分析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 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 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 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 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 地位。 图1-1 南京都市圈与周边都市圈区位示意图(注:来自网络)中观区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微观区位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 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 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 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图1-2 南京都市圈范围(注:来自网络)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的核心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皖两省,自2006年首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居全国前五。[1] 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多元文化特征。[2] 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1年底常住人口3296万人,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万亿元。南京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辐射中西部的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都市圈。[3] 中文名称南京都市圈外文名称Nanjing Metropolitan Circle别名南京经济圈行政区类别都市圈、跨省城市群所属地区华东地区电话区号025、0511、0514、0517、0553、0555、0550、0563邮政区码210000 241000 243000 239000 242000 212000 225000 223000地理位置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人(截至2013年底)方言南京官话、吴语、江淮官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端

和温带季风气候南端著名景点夫子庙、中山陵、明孝陵、镇江金山、瘦西湖、采石矶、芜湖方特等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淮安机场、扬泰机场火车站南京站、芜湖站、马鞍山站、扬州站、淮安站、镇江站、滁州站核心层城市南京、镇江、马鞍山、宣城、滁州紧密圈层城市扬州、芜湖、淮安生产总值1.96万亿元(2012年)目录1规划沿革2功能定位3成员城市4总体目标5结构布局结构布局跨界新城6交通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航运港口7空间组织8社会发展社会经济工业生产经济质量服务水平社会民生9国家战略10最新情况1规划沿革编辑2012年中国18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南京都市圈”是国家五大都市圈之一(从2006年第一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排名前5名的都市圈一直未有变化,分别是上海、广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2]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2篇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2篇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管理,是对食品从源头阶段到消费者购买到手中这一阶段的全程管控。就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历来是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特征出发,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1对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评判 政府是整个国民食品安全体系的最重要监管者。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但即便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频频发生。就现阶段政府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管控而言,一方面可以看出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管理欠缺经验,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多头管制导致权责不明、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维权难等问题,总体表现出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效果不理想。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上暴露出来的管理缺失、监控失灵已经大大影响了公众对于食品消费的信心。 2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失败”论 食品不同于桌椅板凳,更不同于电子产品等,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食品的安全、品质会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不断地下

降、变质。同时,食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存在着较短的周期性,从而使得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难上加难。所有的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政府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做不到尽善尽美,甚至满足不了公众的要求。 2.1政府的监管做不到时时监控 我国人口众多,是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国民每天所需消耗的巨大份额的食品,从行政成本上来说,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可能做到时时监控,在很多时候,必然出现监控的漏洞。 2.2公众对亚安全食品难以维权 每个人每天都需要摄取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人们在摄取很多亚安全的食品时,其本人是很难发现食品存在问题的,而实际上这些摄入的亚安全食品,是会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政府的相关检测机构也很难断定这样的食品是否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这类事件的不了了之。2.3多源头导致的政府监管真空从食品的监管源头上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人也多,必然导致监管难度加大。另外,从更大范围来看,食品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现代高科技方式同时存在。正是由于这种非集中、多点式经营的模式,造成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难度加大。 3公共管理视角下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反映了当前公共管理在食品安全管理上的不足。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加强食品安全监控管理是一种必然选择。虽然作者认为存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必然失败”论,即政府的任何监管都不可能是尽善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

图1-1 代表性城市通达性分析 第一章 区域功能定位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发展的宏观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区域整体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体现的市场条件、以人居环境和区域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本土研发能力和人才供应为主的创新环境、以及当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等,将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北亚经济一体化是提升该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整体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该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客观基础。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将从中日韩三国小范围、低层次起步,逐渐扩大范围并向高层次推进。加快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未来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 (三)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地带构成我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核心轴线,在未来现代化进程中,依然发挥着统领作用。我国北方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地区的经济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都市圈或者说都市经济区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组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都市圈

应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履行主要支撑区域的功能。 二、规划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首都优势,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内外交流枢纽等功能,具有全国意义和世界影响,但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当缓慢。 表1-1北京技术合同流向情况(2003年) 项数金额(亿元)比重(%) 北京15976 120.0 45.2 天津651 4.0 1.5 河北1156 7.0 2.7 京津冀17783 131.1 49.4 全国32173 265.4 100.0 (二)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世界上少有的巨型双核的空间结构形态,处理好北京-天津发展的关系是本次区域规划成败的关键。 图1-2 1984-2003年京津两市工业总产值 (三)向沿海地区的空间推移和新经济增长极的出现,对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区域统筹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四)人口产业同资源环境分布格局的特点,给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机遇,但统筹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依然很大。 (五)在我国大都市区中,产业体系最为完整,但竞争力不强,产业空间合理组织的难度较大。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①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关键词:城市群;定位;协同发展;京津冀 1引言 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 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是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为: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也就是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在当今世界,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并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城市群。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来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目标(陆大道,2008)。 上述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 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图1)。在此区域范围内,集中了3000多万城市人口,2013年GDP 总量约4.8万亿元,沿着上述城市的连接线所包围的区域约60000km 2。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京津冀的相互经济联系及发展特点,分析主要核心城市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战略定位,最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标与任务。 2京津冀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发展特点 京、津两市在河北省地理范围之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大直辖市之间及其与直接腹地之间具有多方面的利益联系和利益矛盾,两市一省经济发展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和优势。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及途径,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规划。2.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发展中的问题 2.1.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发展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及影响 河北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和国土 收稿日期:2015-02;修订日期:2015-03。 作者简介: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E-mail:ludd@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284957.html, 。 ①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关于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建议”咨询报告,报告课题组成员有:陆大道、叶大年、黄荣辉、 郑度、傅伯杰、郭华东、周成虎、樊杰、刘彦随、刘卫东、刘慧、陈明星、 周侃。本文由陆大道执笔。 265-270页 第34卷第3期2015年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4,No.3Mar.201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