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考试论述题(第四大题部分)

六、论述题: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62.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NP增加要多一些?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65.如果政府雇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一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公债得到的利息不记入GNP?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之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74.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76.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有什么区别?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来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78.有时候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移给穷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79.消费支出波动比国民生产总值波动要平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0.消费和消费支出有什么区别?

81.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试解释。82.税收、政府支出、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83.试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84.能否说MPC和APC都总是大于0而小于1?

85.存货包括哪些货物?为什么要拥有存货?

86.为什么仅从存货数量的变化看得不出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结论?

87.除了市场利息率,影响资本使用成本的因素还有哪些?

88.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89.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在此问题上凯恩斯理论和古典学派理论有何区别?

90.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91.怎样理解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92.怎样理解预防性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93.怎样理解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94.什么叫流动性陷阱?

95.通货膨胀对货币需求发生什么影响?

96.什么叫货币的供给?

97.什么叫名义的和实际的货币供给?

98.什么叫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99.假定把狭义的货币供给定义为通货加活期存款,即M=Cu+D,则影响货币供给的部门和变量有哪些?

100.什么是准备率?决定准备率的因素有哪些?

101.为什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变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102.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什么优点?

103.什么是IS-LM模型?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104.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105.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106.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107.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

108.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均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

109.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就越大?

110.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111.为什么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112.为什么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113.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114.解释为什么未预料到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再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115.比较古典和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价格水平、总产出、名义GNP、利率、就业量的变化情况。

116.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你的房租。”

这属于需求拉上型还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果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哩!”这又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117.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有何区别?

118.假如货币供给量不变,通货膨胀能长久持续下去吗?

119.假如某一政府拥有巨额的预算赤字,并准备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来弥补(这意味着政府要向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当它把借来的钱花出去时,价格水平上升了。解释其中的原因。

120.失业、就业和不在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121.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失业?为什么?

122.能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做了才是充分就业?

123.简述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经济波动实行控制。

附论述题参考答案

6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能否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

答:不能。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其实不然。如果面粉为面包厂购买,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购买,则是最终产品。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上电视,他还是中间商品。

62.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答:产出指GNP的生产,以及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各经济部门的产品总和,例如长期以来我们所讲的工农业总产值。假定某纺纱厂1年产出成品(纱)值20万元,其中包括消耗棉花价值为15万元(我们用棉花代表生产纱的耗费的全部中间产品的价值),则创造的价值只有5万元,而不是20万元。为什么产出等于收入呢?如果我们暂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那么,新创造的这5万元价值就被认为是生产纱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管理才能)共同创造的,因而要化为这些要素的报酬,即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其中利润是产品卖价20万元扣除原材料价格、工资、利息、地租后的余额。假定工资是2万元,利息是1.5万元,地租是5千元,则利润就是1万元。正由于在国民收入核算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卖价扣除成本后的余额,因此,总产出总等于总收入。总产出总等于总支出是指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例如,假定一件上衣卖500元,就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时支出500元,而这500元又是许多与之有关的生产经营者(如棉农、纱厂、织布厂、制衣厂、售衣商等)创造的价值即产出。上衣是如此,千千万万最终产品也是如此,因而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就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63.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NP增加要多一些?

答:不能。该公司对GNP创造的作用表现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汽车,而不是卖掉了多少汽车。多卖掉一些或少卖掉一些,只会使存货投资多一些或少一些,而不会使GNP生产发生变化。

64.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算不算GNP?

答:算。因为这里虽没发生市场交换活动,但自己住自己的房子时房子也提供了效用,因而被看作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创造了价值。他的房子如果不自己住而租出去也可以收到房租,这部分房租也应记入GNP。总之,不管房子是自己住还是出租,这部分房租都应记入GNP。65.如果政府雇用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做工作人员,GNP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GNP增加了,因为这些人员原来领的失业救济金不计入GNP,而现在作为政府雇员领取报酬要记入GNP。

66.在下列两项中每一项所发生的情况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有什么区别?(a)一个企业为经理买一辆小汽车以及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一辆小汽车;(b)你决定买本国产品消费而不是买进口货消费。

答:(a)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买辆小汽车要作为投资记入GNP,而这个企业给这个经理发一笔额外报酬让他自己买小汽车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要作为消费记入GNP。

(b)假如一个消费者买本国生产的轿车消费,则该购买支出要记入GNP,若购买进口轿车消费,则该消费支出要作为进口从GNP中扣除。

67.“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答:不对。总投资等于重置投资加净投资。总投资增加时净投资不一定增加,而只有净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才能增加。例如,某年某国总投资增加1000亿美元,重置投资也是1000亿美元,则净投资为零,资本存量并未增加。

68.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记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NP?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了钱做生产用,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收入,当然要记入GN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投入生产活动,而往往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从纳税人身上取得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69.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而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券和股

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记入GNP。当公司从人们手中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70.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之耐用消费品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答:住宅建筑当年建造为私人购买和使用的房屋总值之所以列为投资一部分,是由于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他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而把住宅的增加看作是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可算作消费,假定它是出租的话所取得房租可以记入GNP。

71.为什么存货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答:存货对厂商来说,像设备一样,能提供某种服务,例如,当市场发生意料之外的需求增加时,存货可应付这种临时增加的需要,同时,生产过程要连续不断地维持下去,仓库也必须有足够的原料储备。至于商店,更需要库存必须的商品,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可见,库存对厂商的正常经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构成资本存量的一部分。GNP是某经济社会在每一时期所生产的产品价值。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而不是生产额。例如,某国某年生产了9000亿美元产值,但只卖掉8500亿美元,还有500亿美元要作为存货投资计入GNP,即看作企业自己购买存货的支出计入GNP。

72.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NP?

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的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和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这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NP而后者计入GN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7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DPI这五个总量中那个总量有影响?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增加并不影响GNP、NNP、NI,但影响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PI,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DPI。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因为一旦PI 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DPI。

74.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答:宏观经济学之所以假定产量决定于总需求,可以从企业的行为上做出回答。在正常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总是在有某种超额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运转的。例如,美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平均利用率约为86%,一些机器闲置着作为备用品;另一些机器只在三班中开两班。同样,劳动力不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即使是充分就业时,西方社会大约有5—6%的劳动力处于所谓自然失业率状态。因此,一旦市场对产品需求增加时,企业就有相当大余地通过增加生产能力和利用率来增加生产,企业可以把以前每年雇的人召回,或让一些工人加班加点,增加生产。同样,当需求下降时,企业也会做出同样反应,减少生产。因此,把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可以把整个社会的产量看作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在短期内,总需求的波动会引起GNP的波动。

75.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会产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答:凯恩斯所讲的有效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所谓供给价格是导致企业肯雇用一定数量工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是所必需取得的收益,这收益必须等于生产这些产品所付出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所有产品供给

价格之和即总供给价格。所谓需求价格是指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用来购买其产品的价格。总需求价格是全部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愿意用来购买全部商品的价格总和。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都随就业量增加而增加,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亦即一定就业量下预期收益会超过引致这一就业量所必需的收益时,企业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相反,则会缩减生产,减少雇员。只有当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时,企业才能获得最大预期利润,从而生产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达到均衡状态,这是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因此,假定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率就会上升,国民收入水平就会下降。凯恩斯认为,这时就需要有政府出来用膨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收)或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加以干预,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76.总支出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有什么区别?

答:总支出曲线表示在每一收入水平上总支出量AE,如图示,AE线与45?线的交点表示总值出等于总收入。AE0线表示其他情况不变时,价格水平为P0时的总支出曲线,又AE=C+I+NX,AE0线与45?线的交点决定收入水平为Y0;AE1线表示价格水平上升为P1时的总支出曲线AE1线与45?线的交点决定收入水平为Y1。总需求曲线表示与不同的价格水平所对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b)示。由图(a)可导出图(b)。将不同价格和相应的均衡产量或收入(也等于总支出)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就得到总需求曲线AD。价格水平越高,总需求量或者说均衡总支出量越小;反之亦然。也即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存在反向变化的关系。

77.如果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来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是否有同样大的影响?

答:没有同样大的影响。由自发投资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以后,引起的消费称引致消费,这样的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有消费不是收入变化带来的,而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时候,才会和自发投资一样对国民收入发生影响。

78.有时候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断言,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移给穷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答:他们的理由是,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移给穷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78.消费支出波动比GNP波动要平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GNP按相同的比率增长。但从短期或从经济角度来看,消费支出和GNP都有波动,消费支出比GNP波动要小。这是由于:GNP中包含折旧、、公司为分配利润等项内容,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则不包含这些;个人可支配收入包含诸如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政府转移支付,而GNP中不包含这些。由于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存在,因而当经济衰退时(时),税收减少,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增加,;反之,当经济高涨时(即GNP时),税收,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减少,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小于经济衰退程度(即GNP的增加量)。税收和转移支付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波动的幅度要小于GNP波动幅度。而消费支出则依赖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显然,消费支出波动要比GNP波动要小,即消费支出波动比GNP波动要平稳。

80.消费和消费支出有何区别?

答:一般来说,消费品可分为三类;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耐用消费品的特征是消费期常常会持续一年以上,比如汽车。非耐用消费品是在购买的当年就消费完的。而劳务则是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

消费是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后的消费过程,消费支出是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的开支。从数量上来看,消费和消费支出的区别在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消费支出(购买)上。由于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不仅是在购买的当年,而要连续好几年;而非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时在某一年一次性完成的,因此,消费的波动要比消费支出平稳。

81.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试解释。答: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下图来描述。交点E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投资水平Y0

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减少消费,

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下图中的储蓄线上移;b变小,意味着图中的储蓄线以图中的A点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可导致均衡点E0向左移动,也就是均衡收入下降。

增加储蓄可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82.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四部分组成。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也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增加量,反之亦然。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的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变化的,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上述三个变量(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政策称为财政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例如,增加1美元的政府支出,一上来就使总需求增加1美元,因为政府购买直接就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可是增加1美元的转移支付和减少1美元的税收时,只是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减少)1美元,若边际消费倾向是0.8,则消费支出只增加(减少)0.8美元,这0.8美元才是增加1美元转移支付和减税1美元对最终产品需求的第一轮增加(减少),这一区别使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使政府购买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

83.试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答:我们有公式ΔY=k·ΔA,其中k为乘数值,ΔA为自发需求的变化,它包括投资变化ΔI,政府购买变化ΔG和转移支付变化ΔTR等因素。这个公式表明了自发需求变化导致产出以k 倍变化。这个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的密切关系,某一部门支出(即需求)的增加必然在经济中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收入以k倍值增加。

一般说来,需求增加有两个后果:一是价格水平上升;二是产出水平(即收入水平)上升。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时,自发需求增加ΔA会导致收入水平增加k·ΔA。当然经济中已实现充分就业时,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自发需求增加ΔA只

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一般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上升,上升幅度一般不等。还应该指出,有时经济中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这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因为这种某些资源的“瓶颈状态”会使利用其他闲置资源成为不可能。

84.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0而小于1?

答:不能这么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在一般情况下确实是大于0而小于1,但不是一直如此。因为这两个概念仅指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消费还受许多非收入因素的影响,如金融资产、价格预期、货币幻觉等等。即使是纯粹的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消费倾向不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以某个家庭消费为例,这个家庭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消费。但在某一时期,由于意料不到的原因而使收入大幅度减少。当这个家庭的成员预期这种情况只是暂时时,他们就会动用储蓄来维持平稳的消费水平(消费者一般都有平稳消费的偏好),也就是说,这个家庭在这一时期的消费大于收入,其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大于1。还有,根据生命周期假设,年老退休时,其收入小于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大于1。同样,就整个社会而言,当出现战争、天灾等情况时,也可能出现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大于1的情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A.Smithies)的实证研究,消费倾向确实存在大于1的情况。

85.存货包括哪些货物?为什么要拥有存货?

答: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待售的制成品。以美国为例,存货数量巨大。存货对每年销售量比率达到23~25%。存货对于生产和销售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以下几个理由:

(1)存货是保证销售稳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厂商不可能完全预测到;另一方面,货物不能立即被生产出来或立即从制造商那儿得到,存货销售者必须拥有一定量的存货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2)存货是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现代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有原材料、半成品等必要的储备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在原材料、半成品及生产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意外情况,有了存货就能免遭停工待料的损失。

(3)存货调节可使企业的生产过程稳定的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由于在生产线上不断变动其产出水平的代价是昂贵的,而市场需求又经常波动,企业不可能不断变动其产出水平来满足市场波动需求。企业要稳定其产出水平,就要让存货来调节,当产量大于市场需求时,并不扩大生产,而是减少存货。反之亦然。

(4)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可降低成本。对厂商而言,大批量订购货物的成本小于经常订购货物的成本,当然,拥有存货也是有成本的。在这里,厂商就是要使拥有存货的成本和订购货物的各种成本之和最小。

(5)在生产线上的存货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连续不断运转的机器总需要有一些原材料在加工。否则就不能连续生产。

86.为什么说仅从存货数量的变化看不能得出经济运行正常的结论?

答:在正常情况下,存货与销售量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但有两种情况使存货水平比正常水平高。第一种情况是销售量出人意料地低,企业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产品作为存货投资,存货大量增加,高出正常水平的存货为非意愿存货。这种情况常在经济衰退时出现。第二种情况是销售量出人意料地高,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提高存货水平,这时高出正常水平的存货是意愿的。这种情况常在经济繁荣时出现。

从上述可知,同样是存货数量上升,确是在截然相反的经济运行状态中出现的,所以光从存货数量上变化来看不能得出经济运行状态正常的结论。

87.除了市场利息率,影响资本使用成本的因素还有哪些?

答:资本使用成本除了市场利息率外,还有些其他因素,如折旧、通胀、税收等。

折旧包括资本的物质损耗和精神损耗。折旧率越高,使用资本的成本就越高,因为折旧要计入资本的使用成本。

通货膨胀也影响资本的使用成本,因为通胀率越高,一定名义利率(货币利率)水平上的实际利率就越低,因而预期通胀率越高,资本需求量越大。

税收也影响资本的使用成本。当政府允许企业每年从其投资支出扣除一定比例的税收(称投资税收减免)时,这就降低了资本的使用成本,从而会增加资本需求。

88.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这一特征决定了货币的基本功能。货币的功能有三: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作为价值尺度,确定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比例;作为价值贮存手段。如果货币不能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既不能作为交换媒介也不能作为价值尺度,更不能作为贮存手段。

89.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在此问题上凯恩斯理论和古典学派理论有何区别?

答: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因而货币的作用是作为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而凯恩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除了要作为交易和预防的手段,还为了价值贮存,通过持有货币,保留财富和价值,或利用有利时机增加财富和价值。

90.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答: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指家庭或厂商为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他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如果收入和支出是完全同步的,就不会需要有闲置的资金放在手边。如人们货币收入常是按月、按季,甚至按年获得的,但支出都是经常不断的,这就产生了对货币交易需求。

二是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指人们为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如人们为应付疾病、工伤事故和其他不测事变而需要留些货币在身边。三是投机性需求,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例如,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时,需要及时买进债券,以便以后卖出时得到收益,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投机需求。

91.怎样理解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答:人们处于交易动机而对货币的需求量是随收入增减而增减的。例如,一个人每月收入1800美元,并在一个月内均匀的支出全部金额即每天支出30美元,那么他每天相应保留的货币额,在月初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依次为1800美元、1770美元、1740美元,而月末的最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依次为0美元、30美元、60美元。可见,他的月平均货币余额即交易货币需求为900美元,即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第二天和最后第二天、第三天和最后第三天等等的货币持有额的平均数。如果他收入和支出增加为原来的2倍,则所需货币额也增加2倍。如果他的收入改为周薪制,即每月支付4次,每周支付450美元,则他平均持有的货币金额为225美元。可见,货币的交易需求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次数增加而减少。于是,交易需求量,收入和收入的流通速度之间存在一定函数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L1=Y/V,其中L1代表交易需求量,Y代表货币收入,V代表收入流通速度。其中V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几乎稳定不变,因此L1只随收入Y变化而正比例的变化,或者说是收入的增函数。

92.怎样理解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

答:当收入水平上升时,人们需要较多货币作预防不测之用,也有能力积蓄较多货币作预防用。但为预防需要而持有的货币越多,牺牲的利益或者说损失的利息收入也越多。因此,预防性需求也是利率的减函数,但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性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而变动的量不太大,

因而是把它看作收入的增函数。

93.怎样理解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答: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起先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从货币可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这一点出发,说明个人或企业暂时不用的财富,可以用货币形式保存,也可以用其他资产形式来持有,如是金融资产,则有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债券、各种股票等。为了方便起见,可把非货币资产归为一类,统称为债券,把因持有这些资产所得的收益都称为利息。人们之所以为了投机目的而持有货币,是因为其他资产形式或者说债券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持有债券的收益包括债券利息和债券的资本价值可能发生的增值或亏损。如果资本价值亏损超过利息收入,则净收益为负数,人们就将不持有债券而只持有货币。而债券价格和利率反方向地联系着的。一张年息10美元的债券在市场利率为10%时其价格为100美元,而市场利率为5%时其价格为200美元。因此,如果人们预期利息率将显著提高,即预期债券价格将显著下降,他们将只持有货币。反之,如果人们预期利息率将下降,即预期债券价格将提高,他们将尽量减少持有货币,而用货币去购买债券,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上升时获取差价收益或者说资本增值。这样,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上述理论,只给予人们在持有带风险的债券和持有无风险的货币之间进行选择的机会,而实际上人们可选择的资产形式不止这两种。各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各不相同,如何说明人们投资于各种不同资产时利率和货币需求的关系,凯恩斯的理论显得不够。为此,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一些新的理论来补充凯恩斯的理论。如托宾提出的资产选择理论,就用人们逃避风险的行为来解释货币的投机需求。按此理论,风险较大的资产,收益率也较高,为逃避风险,人们将在安全资产、货币、风险资产、盈利性资产之间进行选择,根据各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的比较来确定和调整资产结构。由于货币的收益和风险都等于零,因此,当其资产构成中货币过多时,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其他资产以增加收益,而货币过少时,又将把其他资产换成货币,以减少风险。托宾还认为,实际利率可高于或低于预期利率,故存在着资产损失的风险,为避免风险,人们通常会分散资金购买多种债券及其他资产,并保持此在其他情况下更多的货币余额。投资者认为未来利率变化有不确定性,增加债券投资虽可增加收益,也可能蒙受债券价格下跌的损失。只有较高的利率才会诱使投资者增加投资。利率越高,投资者愿购买债券越多,而愿意持有的现金越少,反之亦然。这样,它就从避免风险的动机引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反方向变化关系。

94.什么叫流动性陷阱?

答:凯恩斯提出,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会增加,然而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临界程度时,即债券价格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人们购买生息的债券会面临亏损的极大风险。这时,人们估计,如此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降,不会再上升,于是他们就会不肯再买债券,而宁肯保留货币在手中。在这样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再向下降低,因为人们手中即使有多余货币,再也不肯去买债券,从而不会使债券价格再上升,即利率不会再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就说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这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就对利率和投资从而对就业和产出不会有效果。

95.通货膨胀会对货币需求发生什么影响?

答: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丧失购买力,因而通货膨胀使人们持有货币有了成本。例如,假定某年经济通胀率为20%,则年初的1元钱到年末只值0.83元(1÷1.2=0.83),这丧失的0.17元就是指货币成本,这和持币丧失的利息收入所产生的成本一样。显然,通胀率越高,持币成本就越高。如果年通胀率为100%,则年初的1元钱到年末时其购买力只有0.5元。于是,人们就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即一有钱就会想把它快快的用掉,以免持在手上丧失购买力。于是,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当人们具有很高的通货膨胀预期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相对于他们的货币收入而言就会大大减少。

96.什么叫货币供给?

答:货币供给可以分为狭义的货币供给的和广义的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就是M1供给,广义的货币供给还包括M2、M3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例如1995年12月31日)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货币供给总和。拿M1来说,就是该国在某一时点上所持有的不属政府和银行的硬币、纸币、活期存款的总和。

97.什么叫实际的和名义的货币供给?

答:所谓名义的货币供给是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而实际的货币供给是指按货币能买到的货物数量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或者说是用货币购买量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把名义的货币量折算成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量,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整,假定M、m、P依次代表名义货币量、实际货币量、价格指数,则:

假如,假定1982年的价格水平为基期价格水平,即P=1,1995年的价格水平比1982年的价格上升了1倍,即P=2,则1995年100亿人民币的名义货币供给,其实际货币供给仅为50亿人民币。

98.什么叫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

答: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又译货币基础,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乘数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当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供应或收缩基础货币时,通过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创造或收缩过程,可使市场货币供应量多倍扩张或收缩,因此,基础货币是一种活动力强的货币,具有高能量,故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例如,公众将100美元现金存入银行时,若法定准备率为20%,则在没有超额储备及存款中没有现金漏出情况下可使存款派生到500美元,同样,若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增加100美元准备金,同样可有500美元派生存款。101.假定把狭义的货币供给定义为通货加活期存款,即M=Cu+D,则影响货币供给的部门和变量有哪些?答:有公众、银行、中央银行,因为公众(家庭和企业)对通货和活期存款的需求会影响货币的构成,而活期存款又是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则对货币供给起最重要的作用,三者的交互作用决定着货币供给。与此项适应,通货存款比率、准备率、加强货币就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三个最主要的变量。

102.什么是准备率?决定准备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准备金占其存数总额的比率是准备率。准备率由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构成。

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存款的种类不同,银行的规模不同,法定准备率就不同,定期存款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准备率,小银行的准备率低于大银行。法定准备率在各个地方之间也会有差异。

超额准备率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要求数量保留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银行在决定超额准备率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金融资产利率提高,银行会减少超额准备,反之,则增加超额准备;二是再贴现率,在生利资产的利率一定时,再贴现率降低时,银行会降低超额准备率。

银行在决定持有多少准备金时,一方面要考虑持有准备金所放弃的利息,即机会成本;另一方面要考虑持有的准备金越多,它要求去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就越少。因而利率提高会促使银行要尽量减少储备,而贴现率提高会促使银行要尽量多留储备金,即提高准备率。此外,银行还要考虑存款净流量的不确定性,流出的现金量变化越大,即越不确定,则要求的准备率会越高。

103.为什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变动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答:从货币供给函数可知,影响货币供给的,一是货币乘数;另一是基础货币。从货币乘数看,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来降低或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在基础货币量不变时影响派生存款量。从基础货币看,一方面中央银行可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

央银行的借款量,从而影响准备金;另一方面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增加或减少持有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买进公债时,市场上基础货币数量就会增加;卖出债券时则基础货币数量就会减少。

10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什么优点?

答: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调节货币存量的一项业务活动,其目的一是要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目的。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有以下为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一是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二是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三是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便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四是不像法定准备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率及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105.什么是IS—LM模型?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答: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价和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模型。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联系的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 模型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106.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假定条件是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以及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利率上升时,投资要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要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时,储蓄要随之增加,收入减少时,储蓄要随之减少。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为了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须增加,而储蓄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能增加。这样,较低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于是当坐标图上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时,IS曲线就必然向右下倾斜。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IS曲线就不会向右下倾斜。例如,当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时,则IS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线。如果储蓄不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等于1,则IS曲线也成水平状。由于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储

蓄随收入下降而减少,因此一般可假定IS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

107.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的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量减少(即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风险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减少需要持币)。为保持货币市场上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量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能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曲线不可能向右上倾斜。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是无限大(即认为这时债券价格太高,只会下降,不会再升,从而买债券风险太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愿再去买债券),从而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曲线成水平状。由于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倾斜的。

108.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

答: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这在LM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这样),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这在IS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反之则反。可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

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如果增加一笔货币供给会使利率上升很多(这在IS曲线比较陡峭时就会这样),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这在LM曲线比较平坦时就会这样),从而货币政策效果较明显,反之则反是。可见,通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就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货币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

109.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

答: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这是因为,IS和LM曲线都只是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和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曲线交点形成收入和利率也只是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甚低,企业投资意愿也较差,这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当这样的IS和LM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收入。

110.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均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

答: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或总支出)的增加,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从而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或LM曲线不变),新增加的货币需求会使利率上升,最终引起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下降来保证或市场均衡。这个过程,在IS—LM模型上,表现为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移动,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收入和利率的同时增加。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需求不变的话,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因此利率将会下降,从产品市场看,在IS曲线上,在既定投资函数上,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这个过程表现为在IS曲线不变条件下,LM曲线向右移动,并导致利

率下降和国民收入上升。

111.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私人部门的变动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私人经济中小,从而通过乘数作

112.为什么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答: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则政府支出增加使货币需求增加一定量时,只会使利率上升较少,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私人投资的“挤出”也就较少,从而会有较大的财政政策效果,在IS—LM模型中,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即h越大),LM就越平缓,这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113.为什么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答: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则政府扩张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就越多,从而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LM模型中,投资的利率系数d越大,IS越平缓,这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114.为什么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边际税率越小,投资支出乘数就越大,因此,当扩张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并挤出私人部门投资时,国民收入减少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因而,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LM模型中,边际消费倾向越大,IS越平缓,这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115.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货币政策效果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拿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来说,这种货币政策的效果总的说来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增加货币供给一定数量会使利率下降多少。第二,利率下降时会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投资。从第一点看,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很大,LM曲线较平缓,那么,这时,增加一定数量的货币供给只会使利率稍有下降,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私人部门的投资增加得就较少,从而货币政策效果就比较小,从第二点看,如果投资对利率变动很敏感,IS曲线较平缓,那么,利率下降时,投资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货币政策效果就比较大。

116.解释为什么未预料到的通货紧缩会改变人们的收入再分配,从而进一步减少总需求。答:未预料到的通货紧缩增加了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及债权人的实际财富。通常,债务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债权人,债务负担的加重就会使债务人的消费减少。总需求随之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进一步使经济收缩。

117.比较古典和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价格水平、总产出、名义GNP、利率、就业量的变化情况。

答:在古典模型中,货币供给扩大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名义GNP增大,但不影响其它变量。在凯恩斯模型中,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总产出、名义GNP、就业量都将扩大,利率下降。118.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你的房租,”这属于什么类型的通货膨胀?如果店主说:“可以提价,别愁卖不了,店门口排队争购的多着哩!”这又属于什么类型?

答:理论上,把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归属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而把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归属于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这样,前一问就应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后一问则是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以美国经济在60年代和70年代所出现的通货膨胀为例,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在1963—1969年期间,美国的财政政策高度扩张,同时伴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结果,由于经济政策所刺激的高的总需求带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在1973年和1979年,价格水平上涨的原因却是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冲击,石油价格的上涨。

119.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有何区别?

答:名义利率是指因贷款所产生的以货币支付来衡量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以商品和劳务来衡量的贷款的报酬或成本。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种正向关系,他们一起上升,这种关系称为费希尔关系。它是以著名的美国经济学欧文·费希尔的名字命名的。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大致存在这样关系: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费希尔认为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一个固定的水平,它取决于经济中的一些实物因素,主要是资本生产率。这样,在长期,实际利率近似一个恒定水平,人们按照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不断调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水平又随通货膨胀率的调整而变化。例如,在长期,费希尔估计大约30年的水平,名义利率可以对通货膨胀做完全调整,名义利率将等于没有通货膨胀时的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在短期,名义利率不能对通货膨胀作完全调整,且国家很可能在制度上不允许银行对银行存款支付高利息,例如美国1960年以后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这样实际利率水平就不再恒定。我们上是重新安排可得到: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有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非常之高,如1980年以来的美国的情况;也可能为负值,如一些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国家。

120.假如货币供给量不变,通货膨胀能长久持续下去吗?

答: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货币市场均衡时,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的关系推导出来。即在货币市场均衡时,

名义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实际货币需求量

这样,

价格水平=名义货币供应量÷实际货币需求量

这是通货膨胀经济学的基本公式,它说明只有名义货币流通量相对于实际货币需求有所增加时,价格水平才会提高。这样,在实际货币需求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水平就不会长久持续下去。

另一方面,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但实际货币需求变化了,也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下波动。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第一个因素是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实际国民收入增长会增加实际货币需求,从而降低价格水平。第二个因素是利率水平,它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水平越高,人们对货币的实际需求就越少。

121.假定某一政府拥有巨额的预算赤字,并准备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来弥补(这意味着政府要向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当它把借来的钱花出去时,价格水平上升了。解释其中原因。

答:当政府从中央银行借来的一笔资金来解决预算赤字时,就扩大了经济中的名义货币供给的数量。我们知道名义货币的需求数量等于价格水平乘以实际货币需要量。如果通货膨胀没有预期到要增长,经济中的利率水平就不会调整;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经济的实际货币需求就不会变化。而如果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会提高,名义利率水平就要相应调整,从而实际货币需求就会减少。不论哪一种情况,为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价格水平都必须上升。122.失业、就业、和不在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统计失业人口时,必须是针对那些面对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这些人具有劳动能力且在寻找工作,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找不到工作。所有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而引起的失业,都不能计入失业范围。例如,退休人员、在校学习的学生、家庭主妇、病残者等,这些人并不寻找工作,不算失业,只能称他们为不在工作。就业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企业中工作的人。由于疾病、休假、劳资纠纷、天气恶劣,而暂时脱离工作的人不能当作失业人口,也不能计入不在工作的人口。

123.摩擦性失业是不是一种自愿失业?为什么?

答:不是,造成两种失业的原因不同。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劳动动力市场的工资条件而自愿选择失业。当工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人再决定是否就业。摩擦性失业并不具有自愿性。它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完备性,厂商找到所需要的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相应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调整,通常由于流动成本、职业技能、个人特长、居住地区等原因的存在,会造成劳动力暂时的失业。摩擦性失业任何时期都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变化的加快而逐渐增大。124.能不能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做了才是充分就业?

答: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因为即使有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经济中,永远会存在职业流动和行业的结构兴衰,所以总有少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因而充分就业不可能做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拥有工作。此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空缺职位总额恰好等于寻业人员的总额,也就是需求不足型失业等于零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再要提高就业率,必须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话,那么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125.简述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经济波动实行控制?

答: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在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下经济会自发地形成周期性波动,但政府在这种经济波动面前仍可有所作为。政府可以根据对经济活动变化的预测,采取预防性措施,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维持长期的经济稳定。而政府的措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1)调节投资。经波动是在政府支出和自发性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政府及时变更政府支出或者采取影响私人投资的政策,就可以使经济的变动比较接近政府的意图,从而达到控制经济波动的目的。例如,在私人投资下降时,政府可以增加公共工程,增加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或者减税、降低利率及银行储备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不致因私人投资的下降而降低,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增长。

(2)影响加速系数。如果不考虑收益递减问题,加速系数与资本—产量比率是一致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影响加速系数以影响投资的经济效果。例如,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生产率,使同样的投资能够增加更多的产量,从而对收入的增长产生积极的所用。

(3)影响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从而影响下一期的收入。例如,当经济将要下降时,政府可以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提高消费倾向,增加消费,从而增加私人投资,进而促使下期收入的增加。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的三大内容

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的三大内容 每年司法考试考生都会面临司法考试论述题失分的情况,尽管考生们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特总结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的三大内容,助考生们论述题得高分。 司法考试论述题是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总结了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内容,考生们一定要花点功夫把他背下来,到考试时才会顺利的进行答题。 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内容如下: 1. 法的局限性 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得作用,但法却不是万能的。因为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所以他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创造社会;其次,法律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因此必然要受到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再者法律自身条件也制约着法律,如语言表达的局限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法律的特点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2. 自由 从哲学观念层面上讲,自由就是在没有外在强制力时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安排自己的活动。马克思说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那么从法的价值层面上讲,自由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法以确认和保障人的这种行为能力为己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法律应该是给自由提供保障,而自由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没有自由,法律就仅仅是一种限制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而无法真正体现它在提升人的价值、维护尊严上的伟大意义。 3.秩序 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统治阶级秩序的建立;其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社会的协调,这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再次,法还是其他价值的基础,虽然自由和正义位阶在秩序之前,但同样需要以秩序为基础。失去了秩序的保障,所有的价值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保障而面临现实的威胁而最后丧失其意义。但是,秩序一定要符合人性,符合常理为目的,所以它应当收到自由和正义的限制。 纵观历年真题,几乎每一道真题都需要进行高度抽象地概括和论述,出题人实际上希望通过论述题的考查来培养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考生们在掌握各大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结合以上三大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内容,考生们得高分将不再是梦想。 司法考试资料免费下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1857009.html,/ManageCheck.aspadsid=508&UnionID=2820 按住Ctrl键并用鼠标单击链接可进入网站, 也可把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按Enter键进入网站。

最新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论述题中必背的内容

论述题中必背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建议考前再看,希望那时候你们还能记住有这么一份东西。次有,一定花点功夫把他背下来,到时候考场上写论述题时才有内容,而且速度很快。再者,如果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论述时,也一定要把字数写够,而且要足够工整,像法治、法的价值、人权这些都是必备万金油。 1. 法的局限性 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得作用,但法却不是万能的。因为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所以他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创造社会;其次,法律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因此必然要受到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再者法律自身条件也制约着法律,如语言表达的局限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法律的特点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2. 自由 从哲学观念层面上讲,自由就是在没有外在强制力时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安排自己的活动。马克思说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那么从法的价值层面上讲,自由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法以确认和保障人的这种行为能力为己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法律应该是给自由提供保障,而自由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没有自由,法律就仅仅是一种限制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而无法真正体现它在提升人的价值、维护尊严上的伟大意义。 3.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虽然这只揭示了法一个方面的价值,但由此可见秩序在法的价值中的重要性。法学上所言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表明的是通过法律结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关于法服务于秩序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法服务于谁的秩序、怎样的秩序。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统治阶级秩序的建立;其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社会的协调,这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再次,法还是其他价值的基础,虽然自由和正义位阶在秩序之前,但同样需要以秩序为基础。失去了秩序的保障,所有的价值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保障而面临现实的威胁而最后丧失其意义。但是,秩序一定要符合人性,符合常理为目的,所以它应当收到自由和正义的限制。 4. 正义 正义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不正义”绝对不会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上,公正只是一种涉及利害关系的场合,要求平等地对待他人的观念形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各人应得的东西还给各人。从实质内容上而言,正义体现在平等、公正等诸多我们所熟悉的具体形态中。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是评价体系,也极大地推动了法律的进化。正义形成了法律精神上进化的观念源头,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也提高了法律的实效。法律的执行不仅要有利于秩序的维持,更主要的是要实现社会正义。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到的方式得到实现。 5.法的实施与实现 ⑴.法在制定出来以后,实施前只是一种应然的状态,一种书本上的法律。法的实施就是要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上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走向实然; ⑵.法的实现是指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被转化为现实; ⑶.法的实施强调一种过程和行动,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实效强调实施后的状态和结果,侧重于结果; ⑷.法的实现是将法的实施过程性和法的实效结果性结合的一个概念; ⑸.法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法作为一种通过规定人们权利、义务关系来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只有将抽象的行为模式转化为人们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6.司法 司法即法的适用,是法律实施的一种方式,是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⑴.司法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具有国家权威性:以国家强制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与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政策和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1、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2、总支出、国民收入。 3、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4、国民收入、利息率。 5、调整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 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IS曲线LM曲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古典主义极端 结构性失业经济增长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政策规则拉弗曲线经济增长有保证的增长率经济周期黄金分割律倒U字假说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二、判断是非题: 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从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国际私法论述题——考试必背

一、简述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二、法律冲突是怎样产生的? 三、.国际私法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的方法。 四、国际私法主权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的基本内容 五、国际司法保护弱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的基本内容。 六、法律冲突的实质是什么? 七、区际私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八、怎样理解法律的时际冲突? 十四、国民待遇制度在国际私法上有何意义?当今国民待遇制度的主要特点 十五、最惠国待遇制度在国际私法上有何意义?简述当今最惠国待遇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分类。十六、简述形式上的互惠与实质上的互惠的主要区别。 十七、外国人在我国目前能享受哪些主要民事权利? 十八、什么是冲突?规范冲突规范在结构和性质上有什么特点? 19。冲突规范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20。单边冲突规范和双边冲突规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1。什么是连接点?连接点的冲突如何解决? 22.什么是识别?识别在冲突法制度中起何作用?解决识别冲突的依据有哪几种主要学说?23。什么叫先决问题?构成先决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24。遇有冲突规范指定应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而其本国存在多个法域时,如何确定他的本国法? 25。简述识别中法官的一般认识过程。? 26.论述国际私法中时际冲突的解决。 27。简述反致产生的根本原因。 28。简述反致制度在冲突法中的作用。 29。公共秩序的职能和规定的方式。 30。简述公共秩序多采用客观说(结果说)的理由。 31。简述运用公共秩序排除外国法后的处理方式。 32。法律规避构成的要件及其效力。 33。在国际私法上对外国法的查明有哪几种最基本的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34。我国对外国法查明问题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35。试论对待反致的理论上的不同观点。 36。分析法律规避与公共秩序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37。论述外国法不能查明与外国法错误适用的处理。 38。论述运用公共秩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9.简述住所冲突的解决。 43。论述国际私法关于解决自然人国籍冲突的基本原则和办法。 44。论述连接点的改变对自然人的行为能力的影响。 45.简述确定法人住所的几种学说与实践。 48。简述内国的外国人法在法人问题上的适用范围。 51。论述法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52.简述场所支配原则的适用 53.简述本人与代理人关系的准据法的确定。 54。简述本人与第三人关系的准据法的确定。 55。简述涉外代理法律适用的理论实践。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习题 1.简释下列概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充分就业、通货膨胀、GDP、GNP、名义价值、实际价值、流量、存量、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革命。 2.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斯密;B.李嘉图; C.凯恩斯;D.萨缪尔森。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 4.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 A.高失业;B.滞胀; C.通货膨胀;D.价格稳定。 5.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6.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 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名义GDP;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8.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D.失业人数。 9.存量是()。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10.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 A.储蓄大于投资;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2.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 A.政府管制;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D.货币供给适度。 13.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 A.产出;C.就业; C.名义工资;D.实际工资。 14.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 A.有效需求不足;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C.微观效率低下。

宏观经济学试卷试题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 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一)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

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知识点

司法考试论述题必背知识点 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得作用,但法却不是万能的.因为法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所以他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创造社会;其次,法律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因此必然要受到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再者法律自身条件也制约着法律,如语言表达的局限等等.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法律的特点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从哲学观念层面上讲,自由就是在没有外在强制力时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和目的来安排自己的活动.马克思说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那么从法的价值层面上讲,自由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法以确认和保障人的这种行为能力为己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法律应该是给自由提供保障,而自由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没有自由,法律就仅仅是一种限制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范,而无法真正体现它在提升人的价值、维护尊严上的伟大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虽然这只揭示了法一个方面的价值,但由此可见秩序在法的价值中的重要性。法学上所言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表明的是通过法律结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关于法服务于秩序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法服务于谁的秩序、怎样的秩序.

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统治阶级秩序的建立;其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社会的协调,这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再次,法还是其他价值的基础,虽然自由和正义位阶在秩序之前,但同样需要以秩序为基础。失去了秩序的保障,所有的价值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保障而面临现实的威胁而最后丧失其意义。但是,秩序一定要符合人性,符合常理为目的,所以它应当收到自由和正义的限制。 正义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不正义”绝对不会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上,公正只是一种涉及利害关系的场合,要求平等地对待他人的观念形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各人应得的东西还给各人。从实质内容上而言,正义体现在平等、公正等诸多我们所熟悉的具体形态中。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是评价体系,也极大地推动了法律的进化.正义形成了法律精神上进化的观念源头,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也提高了法律的实效。法律的执行不仅要有利于秩序的维持,更主要的是要实现社会正义。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到的方式得到实现。 (1)法在制定出来以后,实施前只是一种应然的状态,一种书本上的法律.法的实施就是要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上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GDP与GNP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2、CPI与PPI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5、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6、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失业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人们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结果继续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 7、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二、简答: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两者基本方法。 答:1、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家庭部门的消费,还有企业部门的投资,政府部门的购买及外贸部门的净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法核算国民收入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论述题必背

论述题必背 黄亚飞 2012.09 一.法作用的局限性(反对法律万能论)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2. 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3.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与深度是有限的:法的调整范围最小,要求最低 4. 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 (1)存在立法空白和立法漏洞 (2)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变化性之间的矛盾 (3)法律的僵化性:法律的抽象性与待决案件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4)法律的模糊性:语言表达力上的局限 二. 法的价值冲突 由于立法不可能穷尽社会生活的一切形态,在个案中更可能因为特殊情形的存在而使得价值冲突难以避免,因而必须形成相关的平衡价值冲突的规则。主要原则有: (1)价值位阶原则: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 ①一般而言,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性需要,它是法的价值的顶端; ②正义是自由的价值外化,它成为自由之下制约其他价值的法律标准; ③而秩序则表现为实现自由、正义的社会状态,必须接受自由、正义标准的约束,因 此只需是最低层次的法律价值。 (2)个案平衡原则: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3)比例原则:即使某种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三、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1. 非正式渊源使用的条件 ①正式的法的渊源完全不能为法律决定提供大前提 ②适用某种正式的法的渊源会与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强制性要求和占支 配地位的要求冲突 ③一项正式的法的渊源可能会产生出两种解释的模棱两可性和不确定性。 2. 基本原理:禁止拒绝裁判原则 ①禁止拒绝裁判原则:法国民法典规定,法官不得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理由 拒绝进行裁判。即当没有正式渊源时,法官依然有义务借助非正式渊源 做出裁判 ②非正式渊源的运用通常仅限于民事和行政审判的领域,由于“罪刑法定 原”的存在,刑事领域不适用此标准。 四、司法三段论实质过程 (1)法律事实的获得:法律人在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事实归结过程,而是一个在法律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循环过程,即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来回穿梭。(2)法律规范的选择:法律人在选择法律规范时,必须以该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为基础,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法律的字面含义,他还要了解和掌握法律背后的意义。3)判决得出过程中的说理:当法律人有了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之后,还必须要说明或论证这个具体的案件为什么要适用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1、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内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E、国内生产总值 2、下列哪一项应计入GDP中: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B、购买40股股票 C、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E、以上各项都不应计入。 3、计入GDP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算合成的收入 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出神股票的收入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中的注入因素是 A、投资; B、储蓄; C、净税收; D、进口。 5、政府支出乘数 A、等于投资乘数 B、比投资乘数小1 C、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是说法都不正确 6、在以下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0.7; B、边际储蓄倾向为0.2; C、边际储蓄倾向为0.4; D、边际储蓄倾向为0.3。 7、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国民收入 A、增加100亿元; B、减少1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 D、减少500亿元。 8、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A、对IS曲线无响应 B、IS曲线向右移动 C、IS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位于IS曲线左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大于储蓄; B、投资小于储蓄;

C、投资等于储蓄; D、无法确定。 11、当经济中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一般地,在IS曲线不变时,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如果现行产出水平为10万亿元,总需求为8万亿,可以断定,若经济不是充分就业,那么: A、就业水平将下降 B、收入水平将上升 C、收入和就业水平将均衡 D、就业量将上升 E、就业水平将上升,收入将下降 14、在流动陷阱(凯恩斯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提高再贴现率; 16、如果名义利率为6%,通货膨胀率为12%,那么实际利率是 A、6%; B、18%; C、12%; D、-6%。 17、自发投资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10亿元乘以支出乘数 D、左移10亿元乘以乘数 18、由于经济萧条而出现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19、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20、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 A、累积性扩张 B、累积性萧条 C、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学考试练习题

填空题: 1. ()衡量的是经济中每个人收入的总和。在某段时间,若这种测量值下降了,并且下降的幅度较小,就叫 做(),如果下降的幅度很大,就叫做()。 2. 对于价格,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在研究长期问题时,()是一个合理的假设,但是在研究短期问题 时,更合适的假设是()。 3. ()追踪了一篮子固定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因为这一篮子商品并没有随时间变化,所以这个衡量指标 是一个()指标。 4. 宏观经济学中需要区别的一对更重要的概念是存量和流量。你的个人财富是一个(),而你的收入是一个 ()。 5. 消费者在支付了税金和接受了政府的转移支付以后,可以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额被叫做()。 6. 由于住房所有者不用支付房租,所以国民收入账户在估算其住房消费时用他们房租的()来计算。 7. 衡量一个开放经济中收入的指标有两个。()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本国和国外获得的名义收入。()是 国内公民和外国公民在该国获得的名义收入。 8. 在完全()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一直雇佣劳动,直到()等于实际工资;也会一直租赁资 本,直到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 9. 在一个特别的生产函数Y=F(K,L)中,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比率不变,这叫做()。 10. ()描述了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其斜率被称为(),代表增加的每一美元()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11. 利率可以视为()市场的均衡价格。储蓄代表了()的供给,投资代表了()的需求。 12. 黄金是()的一个例子,因为它有内在价值。一个经济体如果用黄金作为货币,这个经济被称为实行() 13. 交易和货币之间的联系用方程式MV=PT 表示,这个方程式叫做()。在这个方程式中,V 被称为()。 通过假设V 保持不变,这个方程式可以转化成一个有用的理论,叫做货币的()。 14. 在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时,用货币可以购买的产品量来表示货币量往往很方便,M/P 被称为()。 15. 通货膨胀的其中一项成本被形象地称为(),指的是所持货币减少的不便。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经常更改 其标价,由此产生通货膨胀的第二项成本,叫做() 16. 国民收入核算告诉我们S-I ,或者()必须等于(),其中后者被称为() 17. ()是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物价,例如1美元兑 1.5 欧元 18. 根据()原则, 1 美元(或者任何其他通货)在每个国家都应该具有同样的相对价格水平和() 19. 失业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需求构成的变化,经济学家们称之为() 20. 当实际工资没能及时调整以使得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时,发生(),随之产生的失业被称为() 21. 油价突然大幅上涨是()的例子,信用卡的大规模普及可以被视为() 选择题: 1.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以下所有问题,除了: a. 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 b. 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的相对市场份额 c. 美国总产出的增长 d. 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进出口量 2. 如果实际GDP 快速增长,下列哪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 a. 衰退 b. 萧条 c. 高失业 d. 通货膨胀 3. 在解释一个大型行业中某个小型企业产量的模型中,哪个变量可能是外生的: a. 该企业的产出量 b. 该企业投入要素的价格 c. 该企业雇佣的工人人数 d. 该企业使用的机器数量 4. 下列理由都可以解释短期内工资和/或价格可能是黏性的,除了: a. 长期劳动合同可能会提前确定三年后的工资 b. 许多企业为了避免现有客户考虑其他竞争者,会让自己的产品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科目一(通常)中学科目二】必背主观题梳理

【科目一(通用)+中学科目二】必背主观题梳理 科目一 对于中小幼科目一来说,主观题有两种类型: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 第一道材料分析题是用职业理念(或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材料,第二道材料分析题是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材料,第三道材料分析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第三道材料分析和写作题我们不需要记住任何知识点,只需把握相关技巧就可以了。这类题目答题技巧,我们也已经在《科目一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和《作文范文金句》中进行了介绍,这里专门总结一下第一个材料分析题和第二个材料分析题需要背的考点。这些考点的总结式百分之百要考查的,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记牢,可以说,如果你把下面总结的这些主观题考点记住,再加上一点基本的分析,就可以稳稳地拿到了科目一的2个材料分析题,共计28分。 一、第一道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 1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记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改的评价观 ①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②评价内容综合化。 ③评价方式多样化。 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⑤更注重评价过程。 2学生观 (幼教中称为儿童观。记忆:王官人差钱或钱坏玩意)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3教师观 (1)教师角色观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④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⑤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学观(记忆:人生教程) ①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③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④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二、第二道材料分析题考点总结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记忆: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先记住以上考点,具体实例分析,可以看《科目一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一篇。中学科目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