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思聪《第一回旋曲》 谱

马思聪《第一回旋曲》 谱

马思聪《第一回旋曲》 谱
马思聪《第一回旋曲》 谱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 48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成熟时期作品 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共计13首。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 有充满阴森的预感。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OP28。“田园”,作于1801年。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宗南费尔斯男爵。再次回到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这一时期贝多芬为了医治耳病住到了海利根斯塔特小镇,常常体味着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虽然标题不是亲题,但与内容倒也吻合。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末乐章都有流淌出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之感。“月光”和“田园”也反映了贝多芬感情上的极端表现,即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急切地需要得到心灵的喘息。 OP31-1、2、3奏鸣曲均作于1802年。无题赠。G大调十六奏鸣曲:OP31-1。他在写下海利根遗嘱前后,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有所流露。一般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应有的独创性。但三个乐章之间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与沙龙、乡村与城市因素的结合仍然十分动人。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OP31-2。“暴风雨”,当他的学生辛德勒询问这首作品的内容时,贝多芬说: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去吧,后来由此而得名。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三个乐章都以奏鸣曲式写成,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各乐章,成为本曲最突出的特点。这首作品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对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暴风雨的表现,正合贝多芬的气质和个性。 b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OP31-3。与前一首形成了对比。全曲构思新颖,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乐观、活泼、光辉的青春微笑和生命活力。散发出道道灿烂的光芒,重又回到四个乐章,但没有慢乐章。这首作品告诉我们:虽然面对严峻的考验,但他准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文\赵桂珍 摘 要: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 全部。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 奏鸣曲 中期作品 晚期作品

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艺术 用小提琴演奏中华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亲切自然,深受人们喜爱。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对他们的成长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小提琴艺术要走向世界,除了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反映我们五千年文化背景的、表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目之外,还需有一大批既能掌握国际比赛曲目又能掌握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风格曲目的 小提琴演奏家。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从1920年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药剂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提琴教育获得重大发展。一是国家陆续

恢复了各大行政区原有的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并有不少音乐专科学校升为艺术学院,最近,又将一批艺术中专学校升为艺术职业学院,使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音乐艺术教育网络,在这些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中,绝大多数开设有小提琴专业;二是全国各地的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系、音乐系,并设有小提琴专业;三是一大批小提琴爱好者,从小便受到了较正规的教育,从而使小提琴教学得到了普及。随着小提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小提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并出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 二、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这种利用民族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方式,使小提琴等外来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非常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的各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曲调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加以展开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有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1.以一个基本完整的民族音乐曲调构架作品,再技术自如地融合

小提琴演奏 流浪者之歌 赏析

《流浪者之歌》比较分析 作者:失去旷野 吉普赛民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陌生的民族,而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无疑叩开了一扇门,让听众透过琴弦看到了这个以占卜、卖艺为生的民族世代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也从他们所挚爱的歌声与舞步背后看到了渗入他们血液中的活泼与乐观。作为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即使之前从未试图了解过这个民族,也会在作品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中连连嗟叹;即使完全不懂小提琴的演奏,也会在音符的“涂抹”与节奏的跳跃中窥得作品中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进而对作品的魅力和演奏家的精彩诠释心荡神驰不已。 难忘课上对穆特和海菲兹两位名家演奏版本的反复“玩味”,课下又听了弗雷德曼与帕尔曼的版本。几番比较之下,既对课堂上的分析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收获。对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带来的影响,四为大师演奏的版本中,我还是更倾向于前两者,在这里也仅对其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说说穆特的版本。“女神”的拉奏技巧工整完美,整首曲子的每个音符都流淌出歌唱性的旋律,给人饱满丰润的感受,既有德意志民族的缜密与严谨,又丝毫不失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 听穆特的演奏,我的眼前总会浮现一个女性的形象,一个吉普赛女人的形象,那种女性特有的忧伤不禁唤起人们心中的同情与怜悯。我没有学过器乐,但我想穆特在演奏时,一定会将自己幻化成一个吉普赛人的形象,融入这个群体中来体会他们的情感,而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篝火边曼舞,裙摆飞扬,却又饱尝生活的罹难,眉宇间镌刻着沧桑。 可以说,穆特刻画出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女性情感色彩,而又深深地烙这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印记。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形象是倾诉性的,她不是在风中独舞,也不是在罹难中孤身啜泣,历经生活的艰辛,她在寻找倾诉的对象,而这对象,此时此刻便是穆特的听众,便是“台下”的我们。那开头浓墨重彩的旋律之后,曲调愈发缠绵动人、愈发悲酸忧郁,那不失每个音的细致刻画,正是她的话语,她在私语,时而默默流淌,时而止于哽咽;她在倾吐,恨不得一次道尽她心中的悲苦与不平;而这些,无不源自一个女性心底深处的孱弱一面。这样的一个形象,或许个人色彩过于浓重,让我们太多时候只关注到“她”而非“他们”,但在我看来,正如雨果笔下的艾丝美拉达,从一个女子身上,我们已然能看出这个民族的性格色彩,聆听一个女子的倾诉,我们也已然能够感受到涌动在这个民族血液中的种种情愫。

五年级音乐第五课《故乡》教案

故乡——第九册第五课(音乐教案_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故乡的小路 如今家乡山连山 聆听:思乡曲 乡间的小路 谁不说俺家乡好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重难点: 1.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2.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3.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6.演唱歌曲。 (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台湾校园歌曲) ?(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4.复听乐曲。 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五、小结:同学们下课认真唱唱家乡的歌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聆听了三首表现故乡的歌曲,同学们聆听的很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作于1804——1806年,有一种反侵略战争的爱国热情在里面,被人称为“热情”。作品第一乐章调性为f小调。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f小调 1、呈示部(1—65)。 (1)主部(1—16):为四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开头呈现动机a,f小调一级的分解三和弦,用很p的力度展现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以后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第8小节出现主题的第二个动机,颤音增加了动机b的游移性。5到8小节运用了那波里和弦的模进。第10小节出现了类似于命运动机的动机c,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下到14—16小节爆发出来。整个主部由这三个动机发展而成。 (2)连接部(17—24、25—34)。17—24是个转调乐句,由f小调转入降A调,停在降A调属的半终止上。由弱突强的爆发,运用了动机a。动机a的爆发在动机b出现后沉寂下去,强弱力度的对比,象征音乐会不稳定的发展下去。25—34为副部的到来做准备,降E音作持续低音,并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3)副部:乐段(35—39、40—50)。副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节奏为主部的动机a的附点节奏,动机的方向不同,有一种严肃,崇高的情绪。42小节出现了动机d,八度音型的向下跳进。43小节出现降a小调。44小节出现了动机b的颤音,升高后按降a小调的音阶下行,走入了低音区。 (4)结束部:乐段(51—54、55—65)。是第三次爆发,左手出现了动机c,第61小节收缩了,结束在降a小调上,旋律趋于平淡,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直接进入展开部。 2、展开部(66—135)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66—78)是一个转调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序奏。从降a小调转到E 大调,然后用动机a和动机b发展下去,仿佛是一直在徘徊,最后停在了E调的属音和弦半终止上。第二部分(79—109)内部可以再分为两个段落。段落一(79—93)为第四次爆发,展开动机a。调性布局是E—e—降A,最后停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段落二(94—109)为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类似连接部。第三部分(110—122)副部的展开分三句(110—113,114—117,118—122)。调性由降D大调—降b小调—降G大调—b小调—G大调—C大调。120—122小节是动机d的展开,音区在升高,力度在加强,旋律也越来越明亮。 第四部分(123—135)这是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高潮。123—129是同一个减七和弦。贝多芬用节奏在保持高潮,在130小节出现了“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展现出来,在高、低音区中交替出现,仿佛是胜利在呼喊。命运动机在134小节落在了c音上,力度转为p,是在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136—204)。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的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感受音乐中参与律动与 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和爱护 大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律动等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教学难点:怎样有效的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律动。 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交流,情感沟通,情景创设。 1、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彭老师想带领大家去进行一次奇 妙的音乐旅行!大家准备好了吗?好,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2:出示苗族的歌舞片段 三、欣赏乐曲: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苗族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然后谈谈你对乐曲的感受。 1:播放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2:学生畅谈感受。 3:作者介绍

四、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播放音乐一: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给我们描绘了鸟儿悦耳动听的鸣叫,让人感到苗族山寨充满生机的情景。 播放音乐二: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告诉我们苗族同胞以欢快的歌舞来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播放音乐三: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小结:这幅图画展示给我们苗族同胞劳动的节奏。(提示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去感受) 五:鼓励参与、合作表现:分组表现三幅的意境 六:作品分析: 乐曲是ABA的结构,也就是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对比的部分。 分段欣赏: A、①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音 调,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 葱郁的苗岭早晨春色之中。 ②小提琴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鸣唱,钢琴配合鸟鸣回 声,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尽情欢唱。(让 学生用口哨与百鸟争鸣) B、B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而加以发展 ①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旋律。

思乡曲音乐教案

五年级欣赏《思乡曲》 教材分析《思乡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的《内蒙组曲》中第二首。乐曲为2/4拍,D商调式。带再现的复三段体结构,小提琴演奏。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韵,娴熟细腻的艺术处理,深深表达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乐曲,感受演奏家的精湛表演,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忧伤的情绪和浓浓乡愁。2. 过程与方法:通过总体聆听——分段聆听,观看视频,模唱、对比、分析, 对乐曲产生更深的理解。增强感受音乐,听辨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3. 知识与技能:认识小提琴,知道小提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作曲家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熟悉背唱《思乡曲》的主题旋律。能够根据不同音乐要素分析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本课教学,能够知道四个一:即一位作曲家(马思聪),一首乐曲(《思乡曲》),一段主题(《城墙上跑马》),一件乐器(小提琴)。能够认真聆听音乐,从而对乐曲产生更深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体验音乐的感染力及表现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一、《思乡曲》主题 1、播放第一部分:今天的音乐课中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段音乐,请你仔细聆听。【播放】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出示4句主题:你能把这种心情唱出来吗? A、心里默唱跟小提琴 B、跟琴轻声唱 C、介绍《城墙上跑马》这段旋律出自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有一句歇后语叫“城墙上跑马难掉头”这是原来的歌词。城墙那么窄,在上面跑马既不能和别人并排前行,也不能调转马头,只能一直孤独地往前走。“城墙上跑马”这句话,道出了孤独的人那种无所依靠的孤独心情。 D、跟琴演唱,唱出那种孤独和无奈,唱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3、为什么这段旋律带给我们这样一种如泣如诉、悲凉的感觉呢?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细听缓慢的速度、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而递次下降、小提琴的音色。边画旋律线边唱。 二、完整聆听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原型及其流变分析(一) 摘要:《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作曲家赋予原曲立体的思维与形象,作品的风格依旧是富于民族意蕴的,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标准,充满着苗族飞歌所特有的艺术神韵,使苗歌韵律更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阐释。 关键词:《苗岭的早晨》苗族飞歌原型流变 《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具有苗族飞歌优美、质朴、高亢、委婉的特点;这种运用西方交响乐队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独奏来诠释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随着小提琴家指尖在琴上缓缓的滑动,一幅苗族与命运不断抗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笔者试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原型及其流变做一简单的梳理,试图对苗族音乐文化及其传播方式做出笔者个人的阐释。 一、文化背景 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苗族总人口接近九百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

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祖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在历史上曾多次迁徙,最后定居在苗岭山脉与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中。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格独特,苗族飞歌及木鼓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和舞,具有普遍意义的芦笙舞,表演技巧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在国内国际上均享有盛名。苗族节日甚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节”、“牯藏节”、“龙船节”等。 苗族正是因为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飞歌旋律悠扬,高亢嘹亮,音调极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深刻表现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作曲家陈刚正是依据这独特的旋律及特性音调,编创出了脍炙人口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思乡曲教案1

《思乡曲》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执教龙泉二十小学: 徐维课题人音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故乡——欣赏《思乡曲》 教材分析 《思乡曲》是作者马思聪创作的《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音乐素材选自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前段音乐的每个乐句都呈上下翻动的波浪性线条而进行,旋律显得柔和、忧伤而带有怀念情绪。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带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中段运用主题旋律进行了三次变奏,着重体现了主题的内在情调。第三次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音乐着重体现出开朗活跃和亲切的情绪,好似作者正陷入对家乡美好情景的甜蜜回忆中。乐曲的第三部分是再现段,回忆般的主题旋律在独奏小提琴明亮、辽远的高音区,更显现出了深切、浪漫的幻想。此时,小提琴甜美的音色揭示出了音乐细腻的情感变化和色彩,并将乐曲中思念和幻想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思乡曲》是一首带有思念、惆怅和忧伤情调的乐曲,是作者对家乡所作的发自内心的倾诉。 学情分析 五年级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处于从具体到抽象、从幼稚逐渐到较成熟再向成熟的审美感知阶段,能有意识的表达情感,并加入感情色彩,他们欣赏乐曲的兴趣具有不稳定心理倾向。对音乐的感知,他们比较喜欢带有趣味性、拟人化和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乐曲。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时,我将曲作者马思聪生平为主线,抓住乐曲独特的风格、思念忧伤的情感,借助打击乐器、优美的律动、景诗合一和趣味的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兴趣与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思乡曲》了解曲作者马思聪生平、创作背景、主奏乐器以 及作品的曲式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通过反复聆听,熟悉主题旋律,并能准确模唱。 3.通过欣赏《思乡曲》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4.通过聆听活动、情境创设、器乐伴奏和优美的律动等多种方式感受音 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表现音乐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2、目标3 学习难点目标4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 学具:三角铁1个 导学过程

小提琴演奏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演奏的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与前提,然而在小提琴演奏的具体艺术实践中,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环节,都常常被许多人忽视与小视,甚至造成偏失与缺失。为此,有必要对格外关注、格外重视,并进行专题性研究。 具体而言,,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进行系统性解读与剖析。 作品分析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考量,作品分析乃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础与前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对演奏曲目进行作品分析,就不可能做到成竹在胸,即不可能打有准备之仗。如果打比方的话,小提琴作品就如同是音乐艺术的设计图纸,而小提琴演奏过程则如同建造音乐大厦的具体施工过程,作为建筑工人的小提琴演奏者,必须全面、精准地看懂、看全图纸,并且根据图纸制订出自己的施工计划书。所以,作品分析对小提琴演奏者而言,就是阅读图纸与制定施工计划书的艺术创造工程,它理应纳入到小提琴演奏的整个艺术创造工程之内。 没有很好的作品分析,就无法很好地演奏小提琴曲。这就如同戏剧导演与戏剧演员对戏剧作品进行的分析一样,都属于案头工作范畴。而缺少这种必要的案头工作,所有的表演艺术也就很难真正成为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分析对于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意义,就正在于此。 作品分析的主要元素 ,有以下五大元素: (一)作曲家的概要了解。要对演奏曲目的作曲家,有概要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简历、艺术道路、艺术风格特色等等。

(二)作品的时代背景。要对演奏曲目的时代背景有大概的了解,包括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等。 (三)作品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是音乐作品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具体又分为以下几个元素: 1、题材。题材作为内容要素之一,指的是作品中构成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集中、加工和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与作者的个性、人生经历及文化修养有较大关系,也受制于其情感、思想、艺术理念和创作追求。 2、主题。主题是作品主题思想的简称,是音乐作品的中心,即作品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3、形象。形象是音乐作品的主体,包括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等。音乐形象作为声音形象、听觉形象,是不可直接感受的,要任借想象来塑造。 4、事件。事件也是音乐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指的是情节、故事、事情等等。 (四)作品的艺术形式 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一对范畴,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具体又分为以下几个元素: 1、体裁。体裁即作品的样式、类型。例如协奏曲、序曲、组曲等等。 2、结构。结构是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结构。

悠悠思乡情教案

悠悠思乡情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对比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和《那就是我》,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体验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并表现歌曲《故乡的小路》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导入新课 师演唱歌曲《月之故乡》,提问歌曲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大家能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吗? 师:这是一首表现游子思乡的歌曲。游子沦落天涯,惦记故乡的梦,却不得不唱着异乡的歌。海外的游子思乡、望乡,是苦也是甜,是一种断不了的心疼。 二、总结过渡。 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思乡的作品。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深深表现了这一种思乡的情绪。 课件呈示《静夜思》及相关图片,师生共同朗读 师:李白的诗句天涯明月,在天亮时分淡淡消散。我记得席慕容曾谢过这样一首诗(课件呈示)。

自古以来,月亮,最能引发离乡游子的思乡情怀,她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我们同学所了解,掌握的古今中外有关思乡的诗词、音乐有哪些呢?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组以《月夜》为题表现“思乡”主题的作品: 播放刘天华的二胡曲《月夜》片段并呈示相关图片、作品(杜甫的诗《月夜》、【俄】克拉姆斯科依的油画《月夜》、【德】艾兴多尔夫的诗歌《月夜》)师: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思乡永远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思乡情结 师总结:是呀,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三、学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1、听范唱,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2、学唱第一乐段。 (1)听旋律感受节拍特点。 这首歌曲分成两个乐段,先来看第一乐段,老师用琴弹奏一遍,请学生划拍感受,发现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吗? (2)划拍用Lu唱旋律。 下面请划拍,跟着琴用Lu轻声唱第一乐段,注意每一句是从第四拍起,每一小节第一拍唱重些。 (3)唱谱 接下来一起唱谱,注意升fa的音准以及附点的时值。 (4)唱词 轻声跟着老师唱词,注意一字两音的地方,如“小路”、“小花”的“小”。 ――接着唱第二段歌词。 3、学唱第二乐段。 (1)分析两个平行乐句。 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同样有两个乐句构成,看看这两句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对比学唱。 A、用琴弹奏两句,对比聆听。(教师可再弹奏一遍,让学生分辨) B、跟琴先唱第一句谱,再唱第二句谱。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30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一乐章 在分析本乐章前,请读者注意,在流行的彼得斯版中,第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遗漏了两小节和一根小节线,一百零一小节变成了九十八小节,这是错误的。我们依照布赖特科夫一黑特尔出版的全集本等,认为第一乐章零一小节。如果读者的版本是错误的,就请补充上两小节,把第43和44小节重复一次,并请把缺少线画在错误版本的第15小节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也就是音阶进行的八个十六分音符(从小字一组的升a到小字二组的升a)是单独的一小节。 呈示部(1—16)。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4+5小节(1—9)。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的阻碍终止。注:(一)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代替了B大三和弦,它使主要主题进行到阻碍终止,而这个和弦同时也是副主题开始的和弦。(二)没有连接段落《因为主要主题的后乐句已经转到副主题的调性B大调上。副主题也是不对称的乐段:3+5小节(9—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副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与主要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很有意思(主要主题:Vivace 2/4,副主题:Adagio 3/4)。(二)前乐句的终止非常隐蔽,半终止在第11小节第五个八分音符上,特别是第六个八分音符上出现的先现和弦,更掩盖了这个半终止,因此几乎感觉不到前后乐句间的句逗。(三)后乐句与前乐句相比,旋律是如此的音型化,和声又是如此的变化,以致构成乐段的条件几乎已不再存在。但是,因为前乐句和后乐句用同样的和弦开始(副属和弦,即B大调II级上的减七和弦),所以第14小节与其相呼应的第11小节的共同之处(第14小节是第11小节的音型化)仍可以辨认出来,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没有结束主题。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呈示部是很短的(没有连接段落,也没有结束主题,只有相互连接着的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曲式压缩了,但它的意境却很深! 展开部(17—49)。回到活跃的快板和2/4节拍。只用主要主题发展。在第3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为十二小节的段落(37—49)。 再现部(50—66)。从第49小节的后半部用弱起拍开始。主要主题(50—59)比在呈示部时多了一小节,而后乐句虽然导向主调的完全终止,但还是用了阻碍终止式的进行,与在主调再现的副主题相接。副主题(59—66)的前乐句,几乎是无变化的再现,但后乐句与其在呈示部时相比,却更加音型化。后乐句在弱起拍之后,立即转到C大调,并从这里转回E大调(在第63小节的末尾)。第67小节回到2/4的节拍,并在该小节的后半部回到活跃的快板,尾声用弱起拍从这里开始。 尾声(68—101)。用订主题的材料发展。这里出现了若干小节用新材料的、如歌的段落(77—87)。此后,在主持续音的上方,再一次出现了主要主题的材料。持续音一直保持到该乐章结束(88—101)。 第二乐章 呈示部(1—75)。主要主题是无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二部分在重复时略有变奏(1—24)。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的开始是对比的:I→,IV→。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乐段。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较为完满的完全终止。连接段落从第25小节开始(25—32),开始用新材料加固主调,之后转到副主题的调性属小调,即b小调。副主题(33—42)由属和弦开始。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6小节。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第一结束主题是个很长的乐句,由重属和弦开始(升c、升e、升g、b、d九和弦,在第43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43—66)。这个结束主题的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3单元《思乡曲》教案花城版

第3单元《思乡曲》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思乡曲》了解曲作者马思聪生平、创作背景、主奏乐器以及作品的曲式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通过反复聆听,熟悉主题旋律,并能准确模唱。 3、通过欣赏《思乡曲》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4、通过聆听活动、情境创设、器乐伴奏和优美的律动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表现音乐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到抽象、从幼稚到较成熟再向成熟的审美感知过渡的阶段,能有意识的表达情感,并加入感情色彩,想象力丰富,他们欣赏乐曲的兴趣依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心理倾向。对音乐的感知,他们比较喜欢带有趣味性、拟人化和带有故事情节的乐曲。因此,要引导学生来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我将采用形象的语言、情景创设和优美的律动等方式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抽象的音乐。 3重点难点 重点:1. 通过反复聆听,熟悉主题旋律,并能准确模唱。 2. 通过欣赏《思乡曲》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难点:通过聆听活动、情境创设、器乐伴奏和优美的律动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表现音乐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城墙上跑马 1. 教师演唱《城墙上跑马》。 2.师用“eng”范唱《城墙上跑马》旋律。 3.让学生用“eng”跟琴模唱《城墙上跑马》旋律。 4.出示课题《思乡曲》,引出曲作者及创作背景等信息。 活动2【讲授】《思乡曲》简介 ?《思乡曲》作于72年前的1937年。 ?当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满蒙华北大地,东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马思聪行脚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sui)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思乡曲》是马思聪(1912-1987)于1937年所写《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塞外舞曲》是另一首,但《思乡曲》是他的代表作),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 活动3【活动】赏析《思乡曲》 一、呈示部 第一乐段(1—16小节)为主题呈述,直接采用了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每个乐句都呈上下翻动的波浪性线条而进行,旋律显得柔和、忧伤,以一种感叹的语调倾诉,加上商调式柔和而略带暗淡的色彩,在朦胧、温和可亲的D弦上缓缓地轻声奏出,把思念、忧伤的情绪表现得细致人微。 第二乐段(17—25小节)转到同宫系统的宫调式,旋律中明显糅合有羽、商调式因素,并结

《思乡曲》(小提琴独奏)教案

《思乡曲》 教材分析: 《思乡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马思聪于1937年所写的《内蒙组曲》中第二首。乐曲为2/4拍。带再现的复三段体结构。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韵,娴熟细腻的艺术处理,深深表达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讲授和实物展示,学习了解小提琴的构造及表现形式和发展概况。 2、能力目标: 拓展音乐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感受音乐,听辨音乐以及鉴赏音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赏析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感悟音乐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尽头,通过感受演奏家的精湛表演,培养学生用真情实感去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以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的赏析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体验音乐的感染力及表现力。教学难点: 对比欣赏传统小提琴与现代小提琴的演奏,感受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在演奏风格上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相问好! (二)听辨赏析: 第一部分:现代小提琴作品欣赏。 1、简介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美以及生平。 2、欣赏陈美演奏的《COTTONEYEJOE》。 3、引导学生用自己表现音乐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此部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电声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提高听辨能力,感受能力,创造能力,扩大音乐视野和木制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部分:传统小提琴作品欣赏。

1、简介旅美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以及生平。 2、欣赏传统小提琴曲《思乡曲》。 (1)欣赏乐曲后,你有什么感受? (2)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为乐曲命名。 3、简介《思乡曲》作者马思聪以及生平,创作背景。 4、分段欣赏: (1)哼唱乐曲主旋。(教师弹奏,学生哼唱) (2)对比,理解B段的情绪变化。 (3)复听B段。 此环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通过聆听音乐,体会作品的内涵与音响形式中的丰富情感。在体验过程中提高感受能力和创作能力。运用欣赏、对比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更直观的了解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表现风格以及品位上的差异。 (三)知识传授: 1、简介小提琴的构造。 2、简介提琴家族的乐器(请同学们听辨音色)。 采用电脑课件简介提琴家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丰富感性知识,使学生们对小提琴有初步的了解。 (四)拓展视野: 1、简介中外著名的提琴家。 2、感受理解世界提琴大师们的精湛演奏。 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欣赏、参观感受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延伸到下节课,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以及音乐文化素养。(五)创作表现: 1、即兴创作旋律表达情感。 2、用真情演唱《念故乡》以表现作者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感受能力、创作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3 与前面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2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3充满这明朗活泼的气氛。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好像是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开始。第二主题是一段清新舒畅的优美旋律,它经过一段明显的段落之后,转为降B大调。展开部发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再现部是将第二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然后以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甚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从幽默感十足的第一乐章的气氛一进到本乐章,谐谑风更强,甚至还会忍俊不住而捧腹大笑。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的进行,力度的激烈变化等,造成特异的高潮。第一主题顿音很强,拥有僵硬粗糙的断奏的伴奏音型。经过部的表情是怪异的,在其升高至顶点时,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由F大调的第一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到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再度出现之后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温和的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这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次用小步舞曲。这首小步舞曲是简单的二段体,各部分都加以反复,后半段是以开头的主题作为素材。中间部上三段体,之后再度转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降E大调,6/8拍,作名曲即为明朗华丽的乐章,有金碧辉煌之美,充满了青春喜悦的感觉。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流动性节奏,以及在其上面跳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