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一般人民城外廓。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3、唐代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1)南方海港(番禹);

(2)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江都、广陵);

(3)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梁()。

此外,益州()、洪州()的地也是商业中心。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1、草市:乡村定期集市

墟:农村的集市

场:同上 P72

2、北宋东京()P73

的改建,对以后的改建扩建有重要的结果的有以下方面:P75

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3、四河贯都: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P78

4、平江城P86

(1)《平江图》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是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

(2)特点:1)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方位南北略偏东数度;

2)城市道路呈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3)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三横四直”;

4)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

5)城中有许多坊,但坊无逞强、坊门,华表不见在街巷入口处仅是一种管理制度

3、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其中又称“羊城”、“穗城”、“楚城”、“仙城”,是我国对外通商的最早的古城。P90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P111

(1)元上都:1250年忽必烈命秉忠负责规划建造,是蒙古地区第一个都城。

(2)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三套房成、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2)规则的供电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一开始就由规划过上都的秉忠负责,他主持全部的规划建设工作阿拉伯人也黑迭儿和一些外国的建筑工匠也加入其中的规划与修建工作。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

1、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在明清时期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P119

2、全国性手工业行业中心:1)闽、广的冶铁业、制糖业

2)的瓷器

3)、两淮的盐业P120

3、关厢:称园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为~ P123

4、明代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 P131

5、明城,在大西部利用三海(、中海、南海)和琼华岛建设了西苑。 P140

6、“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圆明园 P141

7、自秦代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大兴农田水利。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号称“天府之国”P143

8、九边重镇:辽东(驻)、蓟州、宣化、、(驻偏关)、延绥(驻)、(驻甘州)、(驻)和。其中延绥、、总称“三边”,三边总制驻 P153

9、嘉峪关 P168

10、清代的票号中心城市——平遥、太谷 P197

1)清代平遥、太谷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票号中心城市主要是因晋商的崛起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中国古代城市的分类(问答)P217

(一)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1)都城

(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

(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二)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P218

(1)手工业中心城市

1)纺织业中心——松江、、、

2)陶瓷业中心——、宜兴、博山

3)制盐业中心——

(2)国商业中心

1)长江与岷江交汇处的,与嘉临江交汇处的,与汉江交汇处的汉口

2)综合性的商业城市:号称“九省通衢”的汉口;大米集散中心、;陶瓷业输出的;盐业运输中心。

(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如:,位于珠江口,近南洋,汉唐以来即为海外贸易中心,清代更指定为唯一的通商口岸;(明州),位于甬江口,宋以来即为重要的海上贸易城市

(4)防卫城堡

如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山海关等;沿海的海防卫所,如威海卫、金山卫,蓬莱等(5)集镇

镇是城与乡的联系纽带。如太湖旁的震泽,平望等

2、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 P233

3、水网地区居住区域河道关系——建筑、道路、河道空间示意图 P239

4、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问答)P248

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哲学思想有关。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儒家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序也影响到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布局 P248

中篇近代部分

第九章

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关系早已开始。由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清王朝指定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P253

近代时期的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问答题)P254

第一类城市是由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突变型)部分城市长期受某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如(德国和日本),湾(法国),(帝俄),旅大(帝俄及日本);有些城市处在几个帝国主义占据下,如、天津、汉口等。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渐变型)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等;有一些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的城市,如的、,的江、等。

《条约》开放、、、、五口通商。P254

日本“九·一八”政策P25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全东北,企图把东北作为侵略全中国的基地,建设了伪“满洲国”的政治中心,工业中心、,掠夺东北资源的港口,军事基地、旅顺,扩建了钢煤中心及,使这些城市都变为典型的殖民地城市。

第十章

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根据《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使其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P257

1865年清政府在南市区建江南制造局及江南造船厂。P258

里弄建筑的演变P265

里弄住宅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新的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在小块的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变成联立式住宅。这类住宅大致可以分为新老石库门、广式房屋、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几种类型。

汉阳是中国钢铁业的诞生地。1891年,时任湖广总督的之洞在汉阳创办的中国最早的现代化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P281

第十一章

的建设与发展:位于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

1901年,开始修筑胶济铁路,在铁路沿线开矿。由于德国侵略者在有长期打算,因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 两种:木骨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 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 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 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201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祯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 《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罗小未 2015年考研复习方案和规划 前几遍专业参考书的复习,一定要耐心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 2、强化提高阶段 本阶段,考生要对指定参考书进行更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 3、冲刺阶段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注意事项 1、学习任务中所说的“一遍”不一定是指仅看一次书,某些难点多的章节可能要反复看几遍才能彻底理解通过。 2、每本书每章节看完后最好自己能闭上书后列一个提纲,以此回忆内容梗概,也方便以后看着提纲进行提醒式记忆。 3、看进度,卡时间。一定要防止看书太慢,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专业咨询师或本校老师。 三、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本基本内容,对知识体系有初步了解,认真做课后习题,考研题型基本离不开课后题的原型,将课后题做清楚明白,专业课基本就不会成为你的问题。 2、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材料综合相对于其它只考一门专业课的专业来说,知识点比较多,前后章节联系不强,因此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对课本题型进行分类。 3、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红笔标记,着重去理解那些易考而对自己来说比较难懂的知识,尽可能把所有的有问题知识要点都能够及时记录并在之后反复进行理解。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

中国城市建设史(快速记忆版)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 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 (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2018年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0853)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新祥旭考研

2018年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0853)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复习指导一、招生信息 招生院系:建筑学院 招生专业:085300城市规划 授予学位:专业硕士;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城市规划硕士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 ③356城市规划基础 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综合考试内容:城乡规划学综合专业知识。 四、参考书目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李德华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建筑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建筑学专业考研复习资料 研究方向01建筑历史与理论 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3城市规划与设计 04景观建筑学 05建筑技术科学 初试科目01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4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与文物保护设计(6小时) 02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 03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 04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或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或513景观规划设计(6小时)05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1德语或242法语 ③301数学一或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或802建筑物理 参考书目602 (建筑/城市、景观)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王向荣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同济大学出版社[英]杰弗瑞?杰里柯//苏珊杰?里柯译者:刘滨谊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周维权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祯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 《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志华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罗小未 802 建筑物理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Y学姐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快题138分 总分391分 Chapter 1 关于快题 快题在考研考试是很重要的一项,并且也比较能拉开分数差距,我这次也是因为快题的分数较高所以有一个较可观的考研总分,所以快题的训练宜早不宜迟。训练快题主要还是要多看、多学、多反思,并且最好是能有前辈做相关的指导,而我在风暴训练的这段时间里是快题进步最大的,风暴有较全的快题题型,并且风暴的前辈们指导得比较认真详细。首先是平时多看看其他人的一些优秀快题,明白别人设计的结构和系统,并且需要多学着画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形体,最好是在学的时候记住一套自己最熟练的各类建筑的画法;而训练主要在质上而不在量上,量上涵盖到所有的类型设计即可,而质上就需要每次把自己的快题做一个总结,尤其是在构思结构和系统上,毕竟一个快题主要还是靠设计来拿分,在基本的结构和系统上把分数拿到之后,才去考虑如何强化你设计当中特色的部分来做加分项。 刚开始的快题训练是在手上下功夫的,表现上需要做到干净工整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印象分,并且多动手去画或者临摹也可以多加深自己的理解,多学习优秀快题的整体结构,不用在乎前期自己画的速度,而主要把握自己对方案的理解;到了后期,快题训练主要是多进行想法构思,可以是对一个题目构思出结构以及大致的画法,也可以是在记忆里回想各类型快题的画法。我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感觉没时间去完成完整的快题,所以更多的是构思自己面对一道题目时如何用到场地因素组织结构,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如何串联起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等等。

(快题138分的学长早期作品也没有那么成熟 所以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的) Chapter 2 关于理论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题 古代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幵始聚族而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一一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 2、规模: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方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 泥墙房屋和干栏式桩上建筑。 4、幵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幵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 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严格说来是些城堡。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幵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

成。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 “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幵始出现在旧一一新石器文化的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文化+战争+夯筑技术) 1、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 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 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 夕卜,幵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一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 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 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 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 (1) 第一篇“城市”、城墙、城廓与都城 (1) 一. 城市的原始定义 (1) 二. “城市”概念的演变 (1) 三. 城墙 (2) 四. 古代都城的城市变迁 (3) 第二篇《考工记》 (3) 一. 考工记概况 (3) 二. 《考工记》中有关城市布局的阐述 (4) 三.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4) 四. 《考工记》营国制度之王城规划结构 (4) 五.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5) 第三篇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5) 一. 文明发展脉络图 (5) 二.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6) 三. 第一阶段:夏、商、周、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6) 四.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7) 五. 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8) 六. 第四阶段:古代后期城市建设 (9)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3) 第一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阶段划分及特征 (13) 一. 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中国) (13) 二. 城建史中“近代”的阶段划分(中国) (14) 三. 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状况 (14) 第二篇中国近代城市的分类及特征 (14) 一. 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分类)的主要因素 (14) 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4) 三.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6) 第三篇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 一. 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城市规划 (17) 第四篇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及规划的特点 (20) 一. 城市建设的特点 (20) 二. 城市规划的特点 (20)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历史 (20) 第一篇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程 (20) 一. 中国现代社会政治背景 (20) 二.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21) 第二篇区域发展战略 (22)

中国城市建设史精简答案整理版

城建史思考题(外国部分)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P4-8) 答:1.在埃及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6:古代两河流与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P12-13) 答:城市跨越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由于防御的需要,有两重城墙,内城9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古神庙,成一排一列的布局。其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新巴比伦是当时城市中最富丽的一个。城墙外有深阔的壕沟环绕,甚为壮观。 城市规划整齐,路径明确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P18-20)墨西哥地区;①特奥蒂瓦坎城【都城、宗教中心】 城市中的主要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纪念性建筑,分布在一条 2公里的大道两侧。其他建筑形式成若干横轴,布局严整。 ②丹诺奇迪特兰特【阿兹台克人的主要建设成就】 城在盐湖中央,形状方正,被运河切割开。中央广场四周分布 了3所宫殿和1座多级金字塔。宫殿和住宅都是四合院式。市 内街道与运河交错,城市中果木园与花园极多。 古代玛雅地区;①提卡尔城【美洲最古的城市之一,建筑组合非常优美】神庙、广场、金字塔、院落和回廊组合得非常优美而闻名。建 筑物分布在南北向德院落和广场的周围。城市有一座庙宇,早 在金字塔上。塔下有一些四合院式建筑。 ②奇清依扎城【土著玛雅造】 古代印加地区;马丘比丘【保有大量印加庙】 最重要为一座金字塔礼庙,塔前有一密排柱子的大型建筑,此城 还有建设质量极高的一些圆形庙。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 答:希波战争以后,科学文化的进步和居民思想抬头,使城镇建设从只考虑帝王和神灵转向了为整个城镇团体服务。雅典在城镇形态上也有变化,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标是把它建设成为一个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原来一个破落小城变成拥有许多重要建筑的城市。 雅典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但建筑类型甚为丰富,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住户混居同一街区。仅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有所区别,临巷的住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

中国城市建设史

原始居民点::半坡遗址、姜寨。特点:位置背山面水;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木骨泥墙、干阑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 周王城:西周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三礼图》 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城与市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诸侯城——都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重要的都城:燕下都(城廓并制)、赵邯郸(城廓分段)、齐临淄(城廓并制城附于廓角)、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城廓并制)、淹城(内城外廓)、楚都郢。 春秋战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进行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探索转到集中建立大而统一封建帝国城市规划制度的方向发展。 秦咸阳规划布局的特点:1、以广阔京畿(内史)作为规划背景,形成京城与京畿的有机结合2、运用天体观念来改造咸阳。规划意图:强化统一;突出强调新尊博;运用天体规划概念;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 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4、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安排分区规划5、汉代宗庙制度改革,打破“左祖右社”传统。礼制建筑于城南。 《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P 86宋代平江府苏州 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称。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 地理特点:平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极为丰富。开通了有京口到余杭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使它成为该地区的航运中心,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平江城的布局论述平江城的特点 一平面特点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向米行一平面特点 1.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2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多,共开有五个城门3 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4 城市道路呈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5 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二子城特点府治所在称子城,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1内分六区,有府院厅司兵营住宅库房和后面的大花园.2 这一组建筑群系由院落厅堂廊庑等组成,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3子城周围有城墙包围。 三居住城市中分为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实柱,既有道路标志作用又有过路流通作用)也不是建造在街巷的入口处。 四.商业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像果子行;以贸易交流的集市为名,如米市鱼市。花市等。 五.宗教建筑 1有100多个寺观2较大的寺庙建有高塔,如城北的报恩寺塔3这些寺观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用地,位置都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4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意义 1.是南宋绍定二年课程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2.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设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绘制方法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是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1城市骨架河道 2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 P111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 元大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三面有山环绕,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燕国的蓟城即建于此;从秦汉至隋唐,蓟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晚唐以后也称幽州。 图示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P112 P138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元大都的建设,事先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进行了地形测量。 1 规划;房屋和街道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 2 选址;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的

城乡规划考研复习计划安排

城乡规划考研复习计划安排 QQ群:514560779

城乡规划考研复习计划安排 第三阶段 2016.12.26 1.熟记知识体系框架 2.公共课要强化背诵 3.快题总结保证手感 1.专业课整理归纳——框架建立 2.政治英语全铺开——全面复习 3.快题要定期训练——持续积累 1.快题大量集训 2.单词不断积累 3.总结设计素材 1.考试资料收集整理——前期储备 2.快题基础储备训练——基础强化 3.广泛阅读夯实基础——通识教育 强化记忆阶段 归纳整理阶段 快题集训阶段 基础准备阶段 2017.11 2017.09 2017.02 2017.07 第四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准备阶段 专业课程:广泛阅读专业课书籍,积累专业素养,扩充自己专业知识视野,争取做到通识认识。(某些特定学校研究方向较为特殊除外,例如重庆大学山地城市研究,同济大学对道路交通的考察等)这里仅给出参考书为大多数院校考察方向)除了报考院校的指定参考书之外,这里罗列出大多数专业书籍仅供参考:

原理复习: 1.第一遍: 开始仔细看原理书本目录阅读城市规划原理,了解书本结构,熟悉原理书本。第一遍不求全部理解书本内容,原理书本前面好多内容目前无法理解,不 必担心,尤其是前面几张介绍经济规律太多公式和一些产业规律,可以做初步了解即可。但是尽量理解书本后面部分内容,有时候针对书本内容不理解, 可以借助网络百度或者询问学长学姐前辈老师等辅助自己的理解。而且要仔仔细细的去看书本的每一个字。第一遍看书花的时间较为长久一点,估计两 个多月左右。 复习方法:可以参考原理逻辑框架图,每看一章之前看章节逻辑框架图,看完之后再看一遍这章节的逻辑框架图。 1.第二遍:第二遍看原理带着一定的理解再看,开始做抄书笔记,尽量理解书本上的内涵含义,摘抄书本上的重点内容,标出关键词语短语等。此阶段大约1个多 月,完成第二遍复习。同时第二遍笔记作为城市规划原理书的梳理知识点,提炼出绝大多数的知识内容。 复习方法:参考第一遍的原理逻辑框架图,结合自己做的笔记,把之前的原理逻辑框架图用A3纸张结合第二遍看书内容罗列更详细点的章节框架图。 (2017.02——2017.07) 看目录 看书本 看框架 再看框架 NEXT 丰富框架 做笔记 NEXT 看框架 看书本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答案

1. 论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 答: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的发展起来,频繁的战争,城市逐渐产生。 2. 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的评判的标准有什么看法。 答:评判标准是:①城市需要一定的规模;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的大型建筑;③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商品贸易交换场所;④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道路,城垣,壕沟等;⑤有比较密集的居住址。其中还①是前提,②、③是实质,④、⑤基础和保障。 3.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侯。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答:《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夫,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的实例中,表现明显。 5. 试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原因: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的要求。 6.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什么先进的科学理论,并阐述其内容。 答:《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7. 阐述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答:组成: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位置: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土地肥沃松软的高爽地带,若在山坡则均位于向阳面,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台地上,这样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布局:已发现的居民点遗址已形成有一定的功能分区,基于当时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简单的分区。 8. 试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措施,并阐明这一措施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答:“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采用整齐划一的行政方式,统治全国各地,成为后世郡县政区沿革起始的基点。 9.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10. 我国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经济区。 答: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颍川、南阳;三楚;南越。 11.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答:①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②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③重视城市分区④继承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12.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答:①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之内;②继承了秦代的京畿制度,把秦朝的“内史”改为“三辅”,同时承袭了遗留在京畿之内的公馆和方边道;③没有外廊,积极发展郊区县,并建设陵邑,通过陵邑承担外廊的功能;④继承了秦朝咸阳重视利用地形的传统;⑤城内没有陵墓区,帝陵主要分布在渭北,并且许多陵墓建在陵邑;⑥继承了咸阳按功能分区的传统,以功能分区作为城市规划结构基本的组织单位;⑦宫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保证) 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 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 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 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12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13秦汉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居民住宅闾里制、都城多宫制)。 14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中区域(今陕西全境和四川巴蜀地区及甘肃东部一部分)、三河区域(河东、河内、河南之总称)、燕、赵区域(河北)、齐鲁区域(山东)、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和苏、皖西北一部分)、颍川、南阳区域(河南中部、西南部)、三楚区域(西楚、东楚、南楚之合称,包括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15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政治上虽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分裂后至隋唐统一,但经济却在不断向前发展,是我国封建经济逐步走上鼎盛的时期。尤其是长江流域广大地域国土得到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