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复习范围新

政治复习范围新

政治复习范围新
政治复习范围新

1.如何看待日本争常(没有确切答案)

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可能性极低!理由如下:

1.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从未真正反省过其罪行,且长期以来推行脱亚入欧策略,在亚洲逐渐被孤立,其自身无法代表亚洲,更谈不上做负责任大国;

2.日本近年政治日益右倾化,军国主义有抬头迹象,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觉;

3.由于历史问题,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日本受到了中国,韩国等国的共同反抗;

4.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希望其霸权受到挑战;

5.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盟友,对抗中俄的前沿阵地,美国希望其做听话的玩偶,而不愿其成为不听话的对手;

6.拥有50多个席位的非盟不愿与四国联盟妥协,成功可能性降低;

7。拥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的联合反对,等等。

2.中日之间的摩擦的根本原因

1、历史问题:1.日本教科书篡改侵华历史。2.参拜靖国神社。3.未对劳工及慰安妇赔偿。

2、台湾问题: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很多台湾人有日本情愫。

3、领土问题

(1). 钓鱼岛问题:近几年同中方交涉时,对中方保钓人士采取抵抗政策,并自发将其岛屿上的灯塔收归国有以示钓鱼岛所有权归日本所有。

(2).东海油气田:日本就东海的领海界限与中国争夺东海油气田。

4、经济问题

(1)微观经济摩擦: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临时紧急限制进口措施,但随着日本对华制造业投资的增加,这种摩擦逐渐结束。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日本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扩大,双方水平分工的深化,将会产生竞争性产业的摩擦。

(2)宏观经济摩擦:宏观经济摩擦是指由贸易一方巨额顺差或逆差引发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摩擦。由于中日双方的统计误差,日本与中国贸易中,日本有巨大的贸易逆差。

(3)投资摩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日本却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日之间出现了因中国引进外资而引发的投资摩擦。

5、亚洲主导权

(1).日本修宪(正常国家):日本提出了要做世界政治大国的口号。

(2).日本入常:日本一直争取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以示其在亚洲的地位。

6、渐行渐远的民间关系

①1913年,日本民间学者发表了《支那分割论》。该书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决定其必然亡国、必然被列强分割的命运②中国民间不断有抵制日货的口号和行动。③“亚洲杯”足球赛决赛,中国个别球迷出现对日本球员的反感行为,日本媒体借机炒作。

3.中印领土纠纷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来看,中印边界纠纷长期悬而未决的根本原因,既是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时期,对中国领土进行扩张蚕食所酿的苦果,更与印度独立以来,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野心推行军事扩张政策直接相关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①东段:印度在中印边界越过传统习惯线,侵占了传统习惯线以北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②中段,印度除了继承英国对于传统习惯线中国的桑、葱莎两处的领土侵占外,还在1954年以后,陆续侵占了丘哇、曲惹等六处中国领土。

③在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和部分西藏阿里地区。4.二战后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1.中印关系的蜜月时期(1950—1959) 1954年4月29日中印鉴署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两国在西藏地区悬而未决的一些历史问题,开创了中印关系的新时代。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了印度,受到了尼赫鲁总理和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共同倡导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2.中印关系的对抗期(1960—1975)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印边境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

3.中印关系的解冻期(1976—1987) 1979年,印度外长瓦杰帕伊应中国外交部长黄华邀请访华,双方就恢复和发展双边关系及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4、中印关系的升温期(80年代后期至今)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顶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来到中国,两国关系发生转折,进入“升温期”;1996年家主席江泽民首次对印度进行了国事访问;2005年1月,中印举行首次战略对话;4月,温家宝总理成功访印,两国签署《中印联合声明》;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 2007年是“中印旅游友好年”;2008年,印度总理辛格成功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

5 分析南海问题出现并复杂化的原因

1.地缘政治原因: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因素:自然资源丰富,石油仅次于波斯湾,天然气,矿石,可燃冰等储备丰富,是天然聚宝盆

3.海洋法因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和不足

4.大国介入因素:美日印等大国的介入令南海问题呈现“国际化”势头

5.中国自身因素: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导致其他国家有机可乘

6 针对中国南海问题现状,中国的立场与措施

(1)尽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更加积极主动灵活的宣誓主权

(3)利用矛盾阶段新分散性解决问题

(4)加快资源开发和各领域合作

(5)通过立法尽早明确南海权力要求

(6)全面增强海军实力强化南海军事存在

7 当前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面临严重信任危机。2005年5月,第七届NPT审议大会无果而终。NPT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和核心,大会的失败无疑使国际社会失去一次推动核裁军、加强防核扩散全球努力的重要机会,极大地削弱了NPT条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对以该条约为基础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尤有甚者,2005年7月,布什政府不顾印度并非NPT签署国这一事实,与印度签订《民用核合作协议》。布什政府向没有加入NPT而拥有核武器的印度提供核物项和技术,打破了该条约中无核国家与核国家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对该条约和国际防扩散机制完整性和根本性的挑战。

2、美国对国际防核扩散进程的冲击。美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不仅没有根据条约规定朝最终销毁自己核武库方向做出应有努力,而且还千方百计地继续发展自己的核优势。

3、核军控与核裁军进程陷于停顿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核裁军“中间步骤”起步艰难。第二,日内瓦裁谈会和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在核军控和核裁军问题上无所作为。第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审批进程受阻,条约短期内生效前景黯淡。因为,美国明确表示布什任期内不考虑批约问题,且正在不断削减向条约组织提供的经费。受其影响,一些国家也在徘徊观望。作为核不扩散的重要支柱之一,CTBT作用正在减弱。

4、地区核问题谈判进程举步维艰。朝鲜核问题仍处于僵局,美国与朝鲜之间在朝核议题以外问题上的歧见阻碍会谈重开。伊朗核问题谈判僵局未破。美国和伊朗在对待核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相去甚远,相互妥协的余地很小。

5、此外,核恐怖主义问题、核材料和核技术的地下黑市问题等等,也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构成严峻挑战。

8 造成核不扩散机制陷入困境的根源

1、美国坚持推行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全球战略和核霸权政策,对国际安全和核不扩散体系构成愈益严重的挑战。其一,冷战结束以后,美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其称霸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其二,美国谋求绝对的军事优势,致使国际战略态势严重失衡。其三,美国在防核扩散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的严重负面影响。

2、现行核不扩散机制本身存在制度缺失。第一,核不扩散规则存在着“可选择性”接受的漏洞,使其法律效力大打折扣。第二,核不扩散机制有些规则界定不清和没有明确的时效限定,使之难以有效遵循。第三,国际核查存在不对等性,监督机制的公平性受到质疑。第四,现行的不扩散机制未涵盖所有国家,机制之外的国家进行核武器试验时付出的代价甚少。

3、核技术扩散的直线性,使核不扩散机制面临诸多困难。现在用铀或钚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已广为人知,无需进行核试验就可研制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技术交流日趋活跃,核技术、弹道技术迅速普及,积累核材料和获得核武器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即便是小规模的恐怖组织,只要获得核材料,通过简单处理,也能制造核武器。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

9 巴以争端难点问题

争端难点之一:边界问题

分治决议规定的边界。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1948年8月1日巴勒斯坦结束英国委任统治时在这里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并将巴勒斯坦2.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中的14942平方公里(57%)划分给“犹太国”,其余的11203平方公里(43%)划归“阿拉伯国”。同时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直接由联合国制订的当局管理。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5731多平方公里属于“阿拉伯国”的土地,以色列的实际控制面积为20.673平方公里,约为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78%。原“阿拉伯国”约旦河西岸5295平方公里的地区和加沙地带354平方公里土地分别被约旦和埃及占领。此外,以色列和约旦还分别占据了耶路撒冷的西区和东区。近百万巴勒斯坦人从此成为难民。1967年6月,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夺取了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彻底占据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

构成巴以和平进程基础的新边界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242号决议,其核心是要求“以色列军队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其他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权和安全要求。242号决议和1973年10月通过的338号决议体现了后来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原则。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签署的戴维营和平协议以及1991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同以色列开始马德里中东和谈的基础都是242号决议。1993年巴解组织同以色列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及此后的《怀伊协议》、《沙姆沙伊赫备忘录》都重申了这一点。所以,以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停火线为巴以未来边界,即以色列撤出全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争端难点之二:水资源之争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在闹水荒,正如佩雷斯说的那样:"中东地区水比石油更重要。"在中东和平进程的历次重大谈判中,水资源总是有关各方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中东处于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对水资源的争夺从历史上一直是影响地区国际关系甚至是引发战争的导火线,巴以关于水资源问题的立场水资源问题是个战略资源问题,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安全问题,因此,它一直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估算,巴勒斯坦目前缺水幅度达到80%。在数量上,以色列占有和消耗的全部水资源的80%,巴勒斯坦自治区只享用剩余的20%。水危机的出现除了自然因素外,以色列掠夺性开采和使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争端难点之三:耶路撒冷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全城由旧城(东城)和新城(西城)两部分组成。旧城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新城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耶路撒冷是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建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奉为“圣地”,故称“圣城”。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鉴于耶路撒冷问题的复杂性,1947年11月联大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以色列通过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先后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踩着亲真寺里面的石头登天接受真主启示后返回人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地方。对于犹太人来说,早在公元前

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无论如何都应归他们所有。1950年,以色列就自行宣布耶城为其首都。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领土,并于1 980年7月宣布合并后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

争端难点之四:难民与定居点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特别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联合国现已确认,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全球有370万巴勒斯坦难民有权要求以色列对他们在中东战争中损失的财产和生意作出赔偿,并允许他们回国。目前,部分巴勒斯坦难民已加入当地国籍或移居欧美,另有难民仍居住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的难民营中。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军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阿拉伯土地,以色列开始在被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实施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政策。以色列认为他们对定居点拥有主权,以方有权根据定居点人口的自然增长进行扩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经建立200多个定居点,犹太移民已达30万人。以色列的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巴勒斯坦方面认为,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是非法建立的,应全部取消。

争端难点之五:隔离墙问题

2002年6月16日,以色列举行了隔离墙的开工典礼,正式开始建造巴以隔离墙工程。隔离墙是以色列计划修建的一条用来阻止巴勒斯坦人员从约旦河西岸进入以色列的隔离设施。根据计划,以色列将沿1967年停火线(绿线)在约旦河西岸巴控地区与以交界地带修建总长约350公里的隔离墙。隔离墙将由数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高压电网和电子监控系统组成,并由以巡逻队和哨兵进行警戒。

隔离墙大部分地段向绿线以东拓展,一部分巴勒斯坦自治的地区将被圈进隔离墙内。此外,隔离墙全部建

成后还将把约旦河西岸和巴勒斯坦人视为未来巴勒斯坦国首都的东耶路撒冷隔离开来。以色列修建隔离墙遭到巴方的强烈反对。阿拉法特谴责以色列在奉行犹太种族主义,赤裸裸地侵略巴控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谴责以色列强行修建隔离墙的行为。2003年10月21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修建隔离墙。

10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历史局限及产生原因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的社会主义学说,从严格意义上说是16世纪初产生的。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为科学的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来的一些主要弊病和矛盾进行了揭露,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和变革社会的呼声。

③三大空想家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设想了人类的理想社会。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对资本

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预测就越来越深刻和丰富,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资料,使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根本缺陷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本上坚持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理性”“人性”的自然要求,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不懂也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②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把无产阶级看成是受苦受难的阶级,只是同情他们的贫穷和遭遇。他们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在天才和统治阶级代表人物身上。没有也不了解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阶级,没有也不了解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③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反对阶级斗争和拒绝政治革命,企图通过改良或实验来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因而找不到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4,空想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存在上述局限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观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某些方面有唯物主义观点,也有一些辩证法思想,但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客观上,空想社会主义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的环境。

加之社会发展状况又不存在使他们提出科学思想的客观依据,这也决定了他们脱离现实,创立了空想社会主义。

1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以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为条件的。

(一)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产业革命第一个方面的后果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过去时代从未有过的大发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最终取代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产业革命第二方面的后果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朗化。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明朗化和激化,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伴随着现代工业和资产阶级的形成,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也出现了,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条件。

产业革命第三个方面的后果是,它不仅创造了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而且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资本家阶级的现代无产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理论条件: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条件19世纪初,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凝结着19世纪上半叶为止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交汇成一个特殊的理论环境。

它们取得的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想来源。

(四)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

起到了巨大作用。自然科学的成就和发现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沉重打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12 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作用)P.34

唯物史观的创立,从根本上颠覆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使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1)人类社会内部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2)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便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有权利也有责任使用一切社会变革手段,改变资本主义这个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解放自己并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2、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激化,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3、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指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

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性,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的根本缺陷,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3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了,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理论上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精辟的论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②人类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③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

另一版本答案: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证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的控制之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理论。

第二,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第三,关于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理论。

第四,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第五,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第六,关于国家理论和民族理论。

第七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

14 马恩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P43

第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第二,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指出,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要扬弃资本主义民主,把其中合理的成分改造成无产阶级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须得到农民的“合唱”。工人阶级与非无产阶级首先是农民阶级的联盟,是无产阶级夺取胜利和建设新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四,“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第五,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马克思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将经历三个重大的历史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第六,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思想。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坚持的思想。

第七,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高级形态的社会。

15 马恩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

(一种答案书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他当作科学看待。”

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加以重复的教条。”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马恩更是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自己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⑵“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深刻的指出,教条主义者在形式上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其危害极大。

⑶“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展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规律,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状况做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不是以宗派主义的态度对待别人,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和自己的学说。

⑷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勇于承认和修正错误,从而完善自己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正确态度。

⑸马克思、恩格斯还希望各国工人组织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解决本国实际时,要把一般原则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总之,发展的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而非教条主义的态度,开放的态度,承认和修正错误的态度,这些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身理论的态度,同样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遗产,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另一种答案是蔡玲在老师ppt上整理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社会主义首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而现实中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这些国家遇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没有也不可能设想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论断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实际,是不足为奇的,也是实事求是的。如果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现在仍然是指导我们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我们必须坚持这些基本原理,特别要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向前进。

16 简述列宁对社会主义可以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基本条件的阐述。P53 列宁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条件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各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以军事冲突和战争的方式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内部冲突加深,使资本主义统治的整个链条出现薄弱环节。

(2)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矛盾和危机的转嫁。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的严重破坏,使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形成有利于革命的客观条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落后国家转嫁危机的同时,也转嫁了革命,使落后国家成为矛盾集合点,成为革命的源泉。

(3)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充分,封建势力仍然存在,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使其不能领导这些国家沿着资本主义道路独立发展。

(4)这些国家无产阶级的人数虽少,但革命性强,有广大的农民作为同盟军,有经过长期斗争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再加上各种革命群众运动的配合。如果这些条件汇合起来,就能形成直接的革命形势,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17 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质。P57

(一)内容:

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度。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

②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点。实行商品交换,恢复商品流通。

③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

并对国内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租让制。

④实行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充分利用外

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实质: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

18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有哪些?

列宁在七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历中,特别是在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形成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财富。

(1)关于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列宁反复强调过渡时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思想。列宁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

(2)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思想。

列宁充分认识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1818年3月以来三次提出从政治和军事斗争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3)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必须立足实际,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列宁提出通过合作制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合作社计划。认为合作社是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可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方法,依靠实际例子和国家帮助,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

(4)关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

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商业是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环节,列宁第一个把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作为积极因素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5)关于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国家资本主义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有意识地被允许而又加以限制的资本主义。主要有租借制、租让制等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应成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列宁还认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科学技术成果,才能建成社会主义。

(6)关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要实现文化革命的思想。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扫除文盲,使被剥削的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权利。

(7)关于加强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建设的思想

始终重视正确处理执政党和群众的关系.强调党的集体领导原则,主张健全党的集体领导体制,反对由个人决定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监督制度,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行严格监督.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对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最可贵之处在于列宁是与时俱进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开拓创新精神在今天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9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P67

苏联模式是一种国家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甚至是“过度集权”。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紧密结合到一起的。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在经济上的表现:第一、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既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基础,也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重要内容与特征。第二、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它具有强制性,统一性,广泛性,非市场性和行政性。第三、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过分突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长期轻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第四、苏联模式确认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是产品经济。

在政治上的表现:第一、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国家的权利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形成了总书记个人掌权的局面。第

二、在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第三、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第四、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由于高度集权的体制,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甚至凌驾于党和国家机关之上,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第一、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管理机构高度集权化,社会文化团体行政化,最后变成准国家机关。第二、政治经常粗暴干预学术,领袖言论成为判断真理与错误的唯一标准。第三、苏联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还表现出强烈的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第四、苏联模式还培养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阶层。

20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 P70

苏联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各种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除了当时激烈的党内斗争这一历史背景之外,更有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具体来说:1、20世纪20、3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是促生苏联的重要因素。2、沙皇俄国的历史遗存是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条件。3、苏联的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存在着缺陷。4、斯大林个人品质的缺陷,是苏联模式形成的主观条件。5、更深层来看,苏联模式的产生,源自没有完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21 试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论述 P91

苏联模式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而最终走向失败的。

第一,苏联模式的积弊太深,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集中表现为社会长期存在巨大矛盾。其一,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建立的僵化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地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二,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其三,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是激化了前两个矛盾,更加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第二,错误的改革路线及其政策,是苏东剧变、苏联模式失败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为:其一,急于求成的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的经济动荡和危机,成了苏东剧变的催化剂。其二,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缺乏宏观调控,导致市场失控,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三,改革缺乏周密准备和精心设计,经济政治改革的不配套,不协调,全面盲动。其四,苏联急剧修改对东欧的政策,从过去的高压严控急转为放任自流,给西方国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使东欧在地缘政治作用下倒向西方,产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其五,苏东各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和影响下,不断向党内外的反对派妥协退让,逐步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放弃了党的领导,放弃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效监控,最后导致由改革转为改向。

第三,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在思想上,西方国家利用各种宪法手段和途径,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由此来削弱和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煽动人们反社会主义思潮。在经济上,经济贸易和经济援助以及制裁手段,迫使东欧国家在政治上让步,放弃社会主义的政策和方针。在政治上,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口号,利用人员往来,大力培植苏东国家内部的反对派。

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第一,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防止“左”、右倾错误倾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不断完善和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的政治权益和其他权益。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警惕和防范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因。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对外封闭,必须实行各方面的对外开放政策,但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内部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技术革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自由。

第四,必须搞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共产党建设成为思想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作风上克服腐败,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理解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长的根本途径?)P96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进而被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第一,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这种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是解决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需要。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一个是要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13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包括上述各个大的方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要求全面发展所包括的各个大的方面以及各个大方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都是相互协调的;不仅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发展速度或数量比例关系是相互适应的。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P133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从本质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从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同时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也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发展与全面进步;(2)坚持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奋斗目标的明确性;(3)把本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4)把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振兴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社会主义获得了最深厚的动力源泉,立于不败之地。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全新课题。

25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P181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上,主张通过和平的、民主的和议会的道路去取得国家政权,渐进地变革社会,反对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第三,在政治上,鼓吹政治多元化,主张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第四,在经济上,鼓吹经济多元化,主张建立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体制,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完全否定计划经济。

26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以前考过论述)P234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一、普遍经历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对比前次科技革命,规模空前、影响深远。把人类从大机器生产时代推进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其中以信息处理和软件开发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为第四产业。

第三、阶级结构发生了大变动。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间阶层大为增加。

第四、改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并推行社会改良政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了工农业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并且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投入使用,较大改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国家还推行社会改良政策,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第五、垄断有了新发展。私人垄断的程度对整个经济生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更大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第六、殖民统治采取了新的形式。

第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合作关系。它们建立了各种国际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经常召开不同级别的国际会议乃至国家首脑会议,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解决共同的困难,谋求垄断资本主义的整体利益,联手对付共同的国际问题和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

原因: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是由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

第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战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自然成了各国的首要任务。

第二、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结果。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组织力量大大增强,他们为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跟资产阶级进行了强有力的斗争。第三、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一是积极采用新技术。二是进行经济上的某些改良。三是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其剥削形式比战前有了很大变化,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资本主义垄断集团之间激烈斗争的产物。在大力发展新技术的基础上,各垄断集团不仅加强了对商品、价格和市场的垄断,而且把竞争的战场推向了海外,推行新殖民主义,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国际化。

第五、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影响和触动。二战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对世界发生着重大影响,直接威胁着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

27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P250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少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决定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过程的长期性。

1、历史实践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革命只是在少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包括像中国这样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完备发展阶段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由于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没有留下像样的物质技术基础,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一穷二白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上要追上已发展了几百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需要很长的时间。

2、资本主义的包围、封锁和破坏,使得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更加困难,道路更加漫长。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巨大矛盾,面临着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任务。而生产力的发展要产生质的飞跃,要有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

3、近代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由于是从半殖民地国家或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的国家产生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社会的痕迹,因而是一种很不完善、很不成熟的社会制度。消除旧的痕迹,改变人的观念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

(二)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曲折过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曲折复杂但又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这种认识的曲折性,必然使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条曲折的道路。人们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一些经验,吸取教训,及时纠正,尽量避免犯大的错误。

(三)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与和平演变活动加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是在同资本主义并存和斗争中发展的,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采取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和“围剿”,他们还勾结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进行各种形式的颠覆和破坏活动,在及其恶劣的国际环境和极其困难的国内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代替资本主义需经过长期、艰难的斗争。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它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必然要经历长期、曲折、复杂的斗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崭新世界。它不但要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它不只是在一部分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二)资本主义的暂时强大决定它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过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已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统治经验,它的综合力量还在进一步发展,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弱小的新生事物与强大的腐朽事物之间的较量,因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三)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代替资本主义是波浪式推进反复交替的漫长历史过程。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的衰亡和社会主义的兴盛都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曲折发展的。资本主义在走向衰亡的总趋势中有反复出现的兴旺与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壮大中也常有挫折和失败,呈现波浪起伏的发展态势。而总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由强到弱、逐步衰落;社会主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2020中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归纳汇总

2020中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归纳汇总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中考会决定学生的高中学校,从而影响学生的高考,对学生的命运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每个中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但想要取得好成绩就需要认真复习。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中考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直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4.艰苦奋斗的集中表现:创业精神。 二、“决定”类 1.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 2.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教育。 3.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性质

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三、“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核心”、“中心”类 1.美好道德的核心:诚实。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5.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五、“关键”类 1.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关键作用:优良

思想政治期末复习要点

i 思: 册 第一课走进父母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2)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3 )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 )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2、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在生活中应做到哪几个方面?) (1 )听从父母的教诲,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2 )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3)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 (4)赡养父母。(物质,精神) 3、代沟产生的原因。 (1)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识、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增强,逐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强烈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再一味的依赖父母,但父母仍然把我们当成小孩儿或儿童,因此产生了各种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2)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态度不一定相同,导致产生矛盾。 (3 )与同伴关系越来越密切,也会使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百年的相对疏远。 (4)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使我们往往以执拗的、对立的、反抗的心态对待父母,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如何消除代沟? 积极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子女与父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加强沟通。

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长辈的矛盾,做到依靠而不依赖、自主而不逆反,真正走向自立于成熟,在与父母的和谐相处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5、如何与父母沟通? (1)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主动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2)客观的看待自己与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的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3)了解父母的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与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 (4)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 (5)妥善处理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与帮助父母的关系。 第二课理解老师 1、为什么要尊敬老师?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一职业是崇高的。教师对人类文 明所作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如何尊敬老师? 对老师的尊敬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1)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达到老师的要求; (2)感激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3)与老师交往时,谦虚、恭敬、有礼貌; (4)关心、体谅和帮助老师。 3、师生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原因? 随着自我独立性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增长,我们不再像小学生

初中政治总复习知识点集锦

初中政治总复习知识点集锦 初中政治总复习知识点集锦:七年级 上册: 1、人的生命性表现在: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突出表现)、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2、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3、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魅力,真正的独立是逐渐摆脱依赖,勇于为自己负责的精神 4、学会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 5、认识自我的途径: 6、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 7、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哀、惧 8、情趣与兴趣的关系: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产生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 9、培养高雅情趣的方法:A、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B、增强好奇心,将好奇心转化为兴趣,从而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C、丰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情趣的重要途径;D、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陶冶提升情操。 10、战胜诱惑的方法:A、用科学的方法、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抵制不良诱惑;B、可以采用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法、专时专用等方法抵制不良诱惑;C、还可以通过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来抵制不良诱惑;C、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D、培养坚强的意志、请家长老师同学监督等方法 11、青少年怎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

A、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 B、侵害发生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持 高度的警惕性,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谨慎交友,培养高雅的生活 情趣,加强防范,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C、侵害发生时,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取非法的手段报复, 而要运用法律武器和智慧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和见义巧为; D、①青少年在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违 法犯罪分子是凶狠、狡猾的,青少年在与其斗争时;既要有“胆”, 更要有“谋”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要讲究智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 量将不法分子抓获;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 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遭遇不法侵害时,有能力将其制服,当然要勇敢的搏斗,没有 能力将其制服时,可采用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如:记住犯罪分子的相貌特征,事后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下册: 1、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2、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 尊重他人劳动、尊重他人人格。 3、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4、自负与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5、如何做一个自信的人?A、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B、 相信自己行,才能大胆尝试,接受挑战。相信实力是撑起信心的重 要支柱;C、自信之歌回荡在个人成长的努力之中,回荡在民族振兴 的奋斗之中。 6、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表现在生活自立,学习自立, 人生自立等方面

施工现场技术质量控制要点要点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今年9月份,住建部开始开展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质量终身责任制将落实到人,重点打击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其中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明确建筑工程的五大责任主体: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以及监理单位的总监理工程师等,在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其次在工程开工前五方责任人(河北省也把商混供应商等包括进去,变成了八方责任人)签署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工程竣工后设置永久标牌,载明参建单位和相应的负责人姓名,并且由建设单位建立五方责任人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竣工验收后移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保存。 由此可见国家要下达力气整治建筑市场,截止目前建设部网站已经发布了三篇质量问题简报,涉及的建筑施工单位有中建这样的大公司也有一些不知名的施工企业,涉及到的质量问题包括:钢筋保护层不够、钢筋焊接质量不合格、钢筋蜂窝麻面、梁裂纹、柱错位等等问题。

对照这些感觉到现场施工技术质量需要做的还很多,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说下现场技术质量控制的几个点: 一、施工图纸 图纸是施工的根本,只有全面的把握好图纸要求,,做好技术上的准备才能给后续的施工创造好的条件。 图纸审查的重点: 1、特别对于工业建筑,重点看土建同安装的对应关系,对照安装图纸核对土建的预埋件、预留洞、螺栓等的位置、尺寸等是否一致,有无矛盾,另外也要了解安装对土建的要求,以便在施工中做好配合协作,避免出现安装时出现困难; 2、看建筑物的定位在总图中的位置,有无定位不明确、无法准确定位的情况,特别要同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看有无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3、对照不同专业的图纸,例如:把建筑同结构图纸相对照,核对轴线尺寸、标高等是否一致,有无遗漏尺寸未标注,有无构造不合

七上政治笔记(全)

七,上,政治,笔记,全,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一课中学时代 第1课时中学序曲 1、中小学生活有什么不同?答:(1)学习的科目增多了(2)学习的难度加大了(3)杜团活动丰富多彩(4)自主管理的要求提高了 2、中学生活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哪些礼物?答: (1)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2)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我们不断地自我超越(3)在新的环境中,我们有机会在父母老师同学心中重新塑造个“我” 3、中学时代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中学时代的意义)答: (1)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2)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丰富而厚实的底色。4.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你准备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充实自己的中学生活? ) 答: (1)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2)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3)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4)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5、在中学新环境中你打算塑造一个怎样新的自我?答:越来越有活力,能坚持,有韧劲;越来越坚强,会合作,能包容;越来越上进,敢于表达,超越自我。 6、进入中学,我们应如何面对新问题新挑战? (如何对待成长的礼物? ) 答: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7、如何积极适应初中新生活?(1)首先要在心理上接受和适应 (2)确立新目标,接受新挑战 (3)加强自我管理、克服依赖心理第2课时少年有梦 1、什么是梦想? (含义)青少年为什么要有梦想?答: 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原因:(1)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2)梦想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3)有梦想,就有希望;(4)有了梦想,人类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2. 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 (青少年如何编织自己的少年梦? )答: (1)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2)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3)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3、什么是努力?答: (1)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2)努力是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3)努力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4、我们青少年如何做到努力?怎样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答: (1)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

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篇二】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整理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技术问题的把握控制及相应措施

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技术问题的把握控制及相应措施 在本项目的设计重点问题的决策上,充分听取甲方意见,在规范许可范围内尽量满足甲方要求,做到:分析问题不主观、解决问题不拖延、修改方案不厌烦、承担责任不推诿。公司成立了专门针对本次项目的项目小组,在设计的重点问题中集合各个专业,会同甲方,施工方等进行磋商力求设计出高质高量的工程项目设计。 针对本项目的难点技术: 1)与甲方、施工方紧密配合,因地制宜分析、修改、补充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作为施工预先控制,现场人员将及时协助甲方、监理、施工单位,制定、审查施工方案,尤其在土方造型,苗木种植等难点和部位一定到场协助。而且,从保证质量的前提出发,尽量提供在类似工程中的有效经验,为加快施工进度提供技术服务。 2)施工期间与监理和施工单位搞好团结协作,在不违反国家规范,不降低工程标准,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努力降低工程造价,配合各方做好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3)不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甲方反馈,若遇影响工程的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向甲方提交备忘录。 4)施工交底前,作好全部设计工作的完善和修改工作,并派出项目负责人、项目主管经理及各专业负责人参加交底。设计施工交底包括对施工图设计交底、加工及安装技术交底,负责将设计内容、设计意图、设计中技术要点向甲方和施工方作详尽介绍,并认真听取甲方及施工方对设计提出的问题,作好记录,并做出合理准确答复,形成纪要。 5)变更设计 (a).施工阶段发生的变更设计及设计原则、工程规模、设计标准等较重大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过甲方、工程监理方、设计方、施工方四主方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做出决议,进行变更设计。上述情况的变更若属设计方或甲方原因,

初三政治复习要点

初三政治复习要点(一) 1、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行为规则,如:————、—— ——、——――、――――等。其中,―――是最强有力的。 2、法律是由―――制定并靠――――――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我 国法律体现的是―――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的是――――――的愿望。 3、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4、法律的作用是万能的。 5、法律能起到道德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6、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7、依法治国仅仅是对国家机关的要求。 8、依法治国就是―――――――在―――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等。 9、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等。 10、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11、―――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作为国家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地位。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的―――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的法律效力;从程序上看,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 12、普通法律是依据―――制定的,不得和―――相抵触,否则要被宣布无效和撤销。 13、依法治国就不再需要进行道德建设。 14、我国的立法机关是―――――――――――――――――――。 15、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包 括―――――、――――――、――――――、―――――――。其中,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中心环节是―――――。 16、我国的法制已经很完善。 17、任何人、任何组织、机关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都要 受到刑罚处罚。 18、人们行为的底线是避免―――――――。 19、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或作出法律――――的行为。违法行 为包括违反―――的行为、违反―――的行为、违反―――的行为、违反――――的行为。 20、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违法就是犯罪。 2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22、一般违法和犯罪社会危害性相同、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 23、实行计划生育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出发制定 的――――,也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的选择。 24、计划生育的目的是――――――、――――――,基本要求 是――――、―――、―――、―――。 25、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9年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政治学习笔记(完整)

政治学习第一次 学习“两会”精神,促进教育发展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收看了两会特别报道,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教育背景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老师就更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做出规划,并为之不断地努力,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古人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简而概之,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我要在教育教学上,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了进一步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给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做一个高雅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说教,而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必然是苍白的。同样,教师的师德魅力也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为底蕴的。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习与思考"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2、虚心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 能够自如的驾驭教材,了解教材特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恰当地制定教学计划;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活动。 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更要力求逐渐做到: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认识教育规律,然后联系教学中的亲身经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教材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比较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勇于挑战前人未能研究成功的课题。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4、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动手制作课件。 电脑现已被运用到教学中,电脑的运用大大推进了社会的发展,效率的提高。新世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驭课堂

最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全★★)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轮复习)高中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一轮复习)高中政治知识点大总结 1经济生活 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 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 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 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兼并与破产 (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产业和劳动者 (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 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

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 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2政治常识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 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 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

房建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房建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速度也相应的有了较大的提高,房建工程项目也随着不断增多。因此,在房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一定要加强对其施工技术的重视,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更好的促进施工单位自身的发展。本文对房建施工技术要点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房建;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地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地推进,对现代城市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房屋建设项目中,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解决好房建工程的施工技术问题对于建筑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房建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1、建筑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和辅助工程。最常见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槽)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及基坑回填土等。设计标高一般要求: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确定场地设计平面,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就是将自然地面改造成人们所要求的平面。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规划、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并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 设计标高确定方法:一般方法如场地比较平缓,对场地设计标高无特殊要求,可按照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则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实际工程中,对计算所得的设计标高,还应考虑下述因素进行调整,此工作在完成土方量计算后进行。考虑土的最终可松性,需相应提高设计标高,以达到土方量的实际平衡;考虑工程余土或工程用土,相应提高或降低设计标高;根据经济比较结果,如采用场外取土或弃土的施工方案,则应考虑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变化,需将设计标高进行调整。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也是繁重的,如修改设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 2、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施工技术 对于当今我国房屋建筑过程中,对于一些地基较好的建筑物,应采取天然浅基础,不仅施工过程相对简便,而且费用相对较低。如果遇到较弱的天然浅土层,可以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压实、强夯、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措施进行人工改善。在工程打桩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清除施工场地的障碍物,平整施工现场;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定位放线;设置供电供水设备;安装打桩机等。桩基的定位及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呗打桩影响的位置进行,水准点应设置不少于2个。在施工过程中可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的入土深度。打桩技术要点如下。

2020中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归纳汇总-最新范文

2020中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归纳汇总 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中考会决定学生的高中学校,从而影响学生的高考,对学生的命运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每个中考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但想要取得好成绩就需要认真复习。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些中考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直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4.艰苦奋斗的集中表现:创业精神。 二、“决定”类 1.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 2.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教育。 3.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三、“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核心”、“中心”类 1.美好道德的核心:诚实。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5.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五、“关键”类

高一政治下册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政治下册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政治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框题一: (1)国家的本质: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2)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5)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6)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的表现:依法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及犯罪活动。 (7)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只有"。 (8)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框题二: (I)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的基准: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3)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 (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6)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树立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 (7)如何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框题三: (1)关于政治生活的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 (2)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学习政治知识,贵在实践。 高一政治下册复习教学知识点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投出理性的一票 (1)了解选举的几种方式: O直接选举: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选举方式。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能够比较直接、准确表达选民的意愿,保障公民行使选举权,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 O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可以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和成本,但难以表达每个选民的意愿。 O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等额选举在确定候选人时,能够考虑到代表性和代表结构的合理性,但会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O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差额选举能够为选举人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选举方式。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控制要点与优化措施 张荣荣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控制要点与优化措施张荣荣 发表时间:2018-01-31T14:10:13.7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作者:张荣荣赵亮凯 [导读]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的科学实施是保障整体施工质量的基础,也是对施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省郑州市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的科学实施是保障整体施工质量的基础,也是对施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在面对当前市场化进程迅速加快形势下,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建筑施工企业才能更好的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传统建筑工程施工中,在技术管理层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提高技术管理的要求,转变管理的思想观念,促进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要点;措施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分析 1.1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技术管理水平层面也有着显著提高,这是建筑行业能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提高了技术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发展优势。技术管理要和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标准相符合,对施工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要得以保障,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来加强技术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中,影响因素比较多,而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实际的问题有效解决,避免出现质量以及安全问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实施,是建筑企业自身的高管理水平体现,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障,也能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预测和防范,在这一基础上就能节约投资的成本,从很大程度上就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能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的经营品牌效应。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对施工质量的保障是基础,这也是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目标。 1.2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有着积极意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这也对整体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方面进行优化就显得比较重要。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只有在每个技术管理的环节注重管理的优化,才能为实际的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水平提高打下基础。科学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建筑工程施工效率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也能有效保证建筑施工有序以及规范化进行。在建筑技术管理的优化工作方面进行加强,对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有效提高,从而保障建筑企业的效益最大化。通过科学的手段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就能从多方面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这些都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控制要点分析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要点主要分为建筑施工强度的有效控制以及建筑技术管理。 2.1建筑施工强度的有效控制 建筑施工强度的控制主要针对混凝土工程而言。在进行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首先应由相关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图纸设计要求来确定具体的施工配合比,先进行实验的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同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当按照合格的配合比来进行配置,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一定的要求。其次在进行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养护过程中,应当重视规范化的养护流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般混凝土工程都会采用泵送混凝土方式进行施工,虽然这样能够有效缩短施工周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以及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混凝土养护工作,构建一套专门化的养护方案,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混凝土工程来说,安排专业人员对混凝土的养护进行管理,同时及时监督管理现场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2.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控制 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科学组织化的管理模式,一套科学的管理方式往往对于建筑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互相团结,同时具备一定的凝聚力,团队的高层领导能够制定符合一定建筑质量的决策和计划。而且对于整个建筑企业来说,内部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以及相关的精神对于整个建筑企业的发展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领导作用,培养员工工作积极性,并提升员工的工作素养,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集体合作精神,保证施工程序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第二,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说,安全管理都是技术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安全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在进行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不能一味追求项目的施工进度,应当在保证项目的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的基础之上,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患措施,遵守相关的安全管理准则,将现场施工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安全隐患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够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应当控制材料管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以及相关结构的构配件都应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流程进行采购和把关,在建筑材料的采购环节、运输环节以及储存和投入使用环节都应当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以及程序。对于施工单位来说,第一步应当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在采购的过程中一方面抵御诱惑,另一方面还能够在采购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确定相关材料的质量。其次在进行采购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相关信息制度的构建,保证信息的传播效率,了解市场相关建筑材料的采购价格以及采购成本等。 3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措施实施 3.1 重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优化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先要重视工程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有着紧密联系,而构建完善的管理组织体系就是施工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在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完善方面要加强重视,要注重责任的明确化以及责任的落实,对不同的施工技术要注重明确分工,不同类型的管理层也要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要加强,注重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以及配合。技术管理人员要在细节管理工作方面加强,在监管的作用方面充分发挥,遇到问题及时性上报、及时解决。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3.2 加强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 良好的管理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在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实施方面,就要充分重视技术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加强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