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师德观

孔子师德观

孔子师德观
孔子师德观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从教的生涯中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当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的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的师德观是大有裨益的。

1.“仁”是孔子师德观的哲学基础。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的斗争此起彼伏的大变革、大转化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的年代。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的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的哲学思想。他讲的“仁”从《论语》中看包括做人的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的方法,行“仁”的表现,仁与智、能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评述。

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就是说,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他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他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在他看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是“仁德”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的话,可以谓近乎仁德。他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意思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爱大众,

亲近仁德的人。当学生樊迟问他作为一个人仁德的表现时,他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平日容貌态度要端庄,办事情严肃认真,为别人做事要诚心实意。这几项,即使去到边远地区,后进部落也是不可丢弃的。学生子张问孔子何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仁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劳、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劳工作就有成绩,慈惠就能很好使唤别人。

为了捍卫仁,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豁仁有杀身以成仁”。并提倡面对仁德之事,要争先恐后,“当仁不让于师”。

他深刻地认识到仁德与学业的关系,他认为确定了高尚的道德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有远大的学习志向、端正学习态度,就能把学习推向前进。不然,就会造成“智及之,仁不能之;虽得之,必失之”的结果,即凭着增进学业和智慧而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用高尚远大的理想和德行来保持和发扬它,就是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不会内化为自身的聪明才智;反之,如果人不能学习,不但不能真正形成优良的品德,就是已有好的品德,也会丧失。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出狂。”大意是即使爱好仁、知、信、直、勇、刚等道德品质,也会因不好学,而产生愚、荡、纹、乱、狂等流弊。因此,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徙,闻善不能改”的人感到忧虑。

孔子的“仁”学思想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涵义就是“尚贤”。“尚贤”就是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要论其出身高低微贱。因此,他提出“学而优则仕”,孔子所说的优,不仅是学习知识方面成绩优秀,而且是德、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了他这样的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告诉人们即使读过三百篇诗经

的人,把政务交给他,完成不了,叫他出国办外交,又不能独立应酬和谈判,这样,即使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如何才能有仁德思想,孔子赞称这样的说法:“君子学道则爱人”,他认为人可以把“道”的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的这种仁德的思想,在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2.孔子的师德观的核心。

孔子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仁是他最高的道德原则。由此,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斥着“仁爱”思想,在他的教学过程中饱含着“仁爱”的教学实践活动。

①在教育对象上,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仁爱”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使广大的自由民得到受教育的资格。为了使那些经济上并不富裕的人得到教育,他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即“只要主动给我一点见面礼,我就不会不教他的。”他的这一思想充满了“爱人”的仁德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具体表现,他要用自己拥有的知识、道德人格及能力去影响别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这也是他“有教无类”的目的。在“有教无类”这种“仁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的局面。其弟子中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歇叔,有“居陋巷”的颜回,“贱人”之子子张,父亲种瓜的曾参。他不嫌弃无文化的“鄙主”,不拒绝“难与言”的童子。在年龄上有比他小四岁的秦高,也有比他小五十三岁的公孙宠。在地区上,不仅有鲁国的,还有卫国的子贡,卞地的子路,陈国的子张,宋国的司马牛,齐国的梁 ,晋国的子夏,蔡国的漆雕开,还有南方吴国的言偃等。在德行上,有颜回、闵子骞那样德行较高的人,也有坐过牢的公冶长,在性格上,有欲望多的申枨、愚笨的高柴、迟钝的曾参、偏激的孙师、鲁莽的仲由等。

②在教学态度上,始终坚持“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 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是孔子对学生仁爱的又一种表现。为了教好学生,他倾心于每个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论语》中曾不止一次地记载了孔子对弟子的教学态度。“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为:他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一件言行能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坚持身体力行的示范精神。

孔子从来主张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空许愿。他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自己也能做到身体力行。如要学生“崇德”,他自己首先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他要弟子们努力学习,自己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地奋发,起到示范的作用,表现了他对弟子的仁爱之心。

④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观察掌握学生的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中善于分析他所教育对象的性格、才能、兴趣、特点,然后再进行施教。他准确地分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看到“师也过,也不及”的特点。当几个学生一起来到他身旁时,他能清楚地说出:“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他正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施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如对一个仁字的解释,回答颜回是“克己复礼”,回答司马牛是“其言也”,回答仲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如在对“闻斯行诸”的问答中,极力鼓励平日畏缩不前的冉求“进之”,教育平日不加思索勇于行动的子路,不要轻举妄动。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是他对学生关心备至的仁爱思想的表现。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另一个方面的表现是,能够耐心而恰如其分地启发教育学生。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有了

学习的要求后,去打开他的心扉;在他对问题考虑差不多的时候,再对他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这样,学生得知一点后,便能联系到许多点,而不是孤立地在读书、硬记忆。孔子这种充满爱心的教育方法,深得学生们的敬仰。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⑤为了掌握真知灼见发愤学习,为学生做出勤学、勤思、多闻的示范。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从来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那种以学为乐的人才能学业有成。为了学习和锻炼自己,他提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法。他钻研知识竟达到了“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将至”的程度。这种精神所表现出的是孔子求知的品格,但在这种品格的背后,其动力因素就是一颗火热的热爱教育事业的心,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3.用仁爱之心和谐师生关系。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对弟子从来严格要求,关心备至。他不仅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而且也很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的学生闵子骞、子路、子贡较好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厚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专程去看望。颜渊、子路死后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的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人敢骂他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即爱学生能够不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们吗? 他批评弟子们时很注意分寸和方法。如当批评子路弹瑟“奚为于丘之门”后,一些弟子便不敬爱子路了,于是他又当着大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说他弹的不是很不好,而是不很好,在弟子中为子路挽回了面子。他平易近人的态度,诚恳关切弟子们的生活,不仅为他的学生所敬重,而且也

为后世处理师生关系做出了典范。

孔子所创立的师德观,充满了仁爱的哲学思想,正如他的学生子贡所赞颂的那样:“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他高尚的师德,不仅是过去为师者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我的师德观演讲稿

我的师德观演讲稿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你讲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无雨之云、无光之灯!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现在是一名普通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十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那深夜窗下不眠的灯

光,作业本上殷红的心血,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今天,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首先,我们要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让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应成为我们的职业立场。只有这样,我们在喧嚣的花花世界才不至于轻易迷失自己。比如,在面对家长物质上的“尊重”时,面对市场经济的遍地诱惑时,我们该如何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自己的生活信条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你是否找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尊严、价值与激动人心的幸福?如果找到了,面对家长,我们将成为他们思想上的朋友、育人中的伙伴。只有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才会变得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天天面对的学生在我们眼中才会每天都是新的。这就是教师独有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第二,我们要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实现道德的发展。教师也是真实生活情境的个体,在那些复杂而难以取舍的道德冲突面前,有时侯,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很难。但只有这样的真实经历,才真正考验着我们的道德。我只想说,“德”是一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 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 姓名:苏晓龙 学号:20080341044 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就是孔子的文艺观,主要眼于文艺的社会教育功用,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着重体现了文艺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比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 “兴”是作诗的方法,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按朱熹的诠释意思是:“兴者,先言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具有含蓄美,又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能给人联想的空间,所以,“兴”这种作诗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观”的本义是观察,仔细地看,“观”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儒家思想与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能激励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精神,能调节教育过程中有关人际间的关系。它不仅对学生起重要的教育作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是素来重视师德修养的文明古国,历代的师德有着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理论财富,是我国教师长期实践的结晶。自孔子以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得到不断的扩充和丰富。教师职业道德也承载着儒家思想的内涵。因此学习儒家思想对于教师学习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上,孔子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身教重言教,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以身作则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孔子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孔子提出,教师应诚实,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孔子还提出,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要“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本人便是一个表率。他崇尚道德仁爱礼义,从不谈怪异、强力、暴乱、鬼神。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不信怪、力、乱、神。”他为人认真诚实,“言而有信”。他主张实事求是,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他严以律已,勇于承认错误,乐于听取意见,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其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高尚人格,受到众弟子的高度钦仰。他们将孔子崇之如日月,爱之如父母,敬之过于尧舜,对他的学说,“仰之称高,钻之弥坚”。至于后世,则更是尊其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感人至深,由兹可见。 成才德为首,树德先树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力量更是无言的召唤。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深受教师的影响,作为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教学态度、道德情操以及思想作风都会影响学生,对学生的成才极为重要。 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一句话就会让学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甚至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风气,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当代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包装自己,用渊博的学识、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政治失意时,想到通过兴办私学这个途径,传播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知识,也希望能够为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提供一套救治方案,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一大批能够救国的“士”。《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是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很多内容真知灼见,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施教上,他潜心钻研,博学以致教,仁爱而广收弟子,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 《论语》中最常提到的字词就是“仁”和“礼”,在“仁”与“礼”的教育基础上,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道德高尚,仁爱有礼,博学多才的君子,此“君子”应当是属于统治阶级范畴。孔子政治上主张“举贤才”,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仁爱有礼的从政人才,孔子希望他的学生能做好官。他想要要培养“圣人”,如达不到“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不出自孔子之口,却也是孔子之所想。孔子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其重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或君子,培养推行德政礼治以为当时社会服务的人才。孔子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际上,“学而优则仕”的精髓已深入民族心理,虽然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都有些不同,但其思想痕迹并未彻底消除,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仅孔子的教育目标对现代化教育有指引性意义,他同时提出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由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是“君子”,而“君子”在德才两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孔子在施教时提倡知识实践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

孔子师德观对当代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师德观对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昨天,我有机会参观了才溪中学孔子文化园开园庆典,又聆听了两位连教授和林主任的精彩报告,感触颇深。今天又能向在座的专家、学者学习孔子理论的精髓。感觉很荣幸。说实在话,本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论、师德观点,没能做系统学习,更没有去深入研究, 只能在学生时代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零零星星的接触,所以不能真正体会孔圣人教育理论的精华,只有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在,就结合本人在小学教育一线二十多年教育教学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对孔圣人师德观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敬请在座的专家学者、同行的批评指正。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里,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有的教师迷惘了、迷失了,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热爱教育,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以罚代教,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甚至有的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给我们教师队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本人觉得,我们教师有必要重温孔圣人的师德观,传承中华的优秀教育思想。)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人对孔子师德观的理解: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孔子一生立教圆梦。他以教为乐,热爱他的学生,热爱他的教育事业。孔子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困难和曲折也能顽强地克服。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无私奉献,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第二、关爱学生,这是我们师德修养的灵魂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吸取教训不能没有水。陶行知先生也倡导爱满天下,由此可见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关爱学生是一种崇高的爱;是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爱;教师关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或者对于那些爱范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都应给予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当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时,他们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喜悦,便会对老师产生更强烈的信任,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实践证明,只有当一个老师对学生充满爱时,他的教育效果才会特别突出。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和生命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和关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师爱就是师魂。所以我们要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第三、为人师者一定要为人师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教师的素质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黄洁扬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年轻时虽有积极 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 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 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 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 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 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 分的内容。 1、重德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 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 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 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 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 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第一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子曰:“爱人”。一般说来,儒家是 主张“亲亲而民”的。这就是从亲子之爱出发,推己及人,从爱有等差扩展到广泛的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爱人”仅仅理解为奴隶主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爱, 因为,它还包括着对广大庶民、奴隶的“仁爱”。 第二是“克己复礼”。孔子讲的礼,是以仁德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内容,把礼作为修 身治国、整齐上下的经纬。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非分的私欲, 让君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刻以伦理道德的原则约束自己,使他们守其道,实 行轻剥削、轻压迫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风气,使国家出现 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 第三是“孝悌”。孝悌是孔子直接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子曰:“其为人也孝悌,

孔子故乡曲阜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孔子故乡曲阜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孔子故乡曲阜导游词1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今天就让我带领在家一起走进孔子的故里吧! 我先介绍下吧!孔府、孔庙、孔林是建于公元478年前,首先孔府是个好去处,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现在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建筑,包括“堂、楼、轩”等四百六十三间。大家多注意安全,不要乱扔纸和垃圾,不要在墙上乱画。 让我再带大家来孔庙看看吧!孔庙也很美丽,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三百米处,孔庙里,最好的一处是大成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其前廊十根大理石柱子上各精雕两条戏珠飞龙,工艺绝妙,美丽无比。请大家一要乱摸文物,不要乱图乱画。下面大家就做上大巴车,我来讲说,游客也可以自己走着去,到了孔林我们一起会和。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孔林,这里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亩,周围垣墙高3米,厚1.5米,长14.5华里。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孔鲤墓孔子的儿子孔鲤,一生无大作为,年50岁先孔子去世。但因系“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子

贡庐墓处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于经商的学生。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游客们今天就到这里了,欢迎下次来我们曲阜游玩! 孔子故乡曲阜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参加“黑龙江”旅游团,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山东省的西南部去游览参观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大家快来看,这里就是有名的孔林。你们看这地上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有羊、马、牛、猪、兔……哇,十二生肖全在里面呀!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墓碑吗?这是因为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埋葬了孔子祖祖孙孙共76代,旁系子孙已至78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已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接下来,我带大家去游孔庙。你们看,孔庙有九进院落,前三座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牌坊。第四进院落是一座三重檐的阁楼——奎文阁。阁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游客们,我们马上要进孔庙的第七进院落——大成殿了,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是孔庙的核心。在殿前有一名为“杏坛”的亭,据历史记载,说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你们可以拍拍照。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浅析孔子的师生观

浅析孔子的师生观 摘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深邃思考总结出来的师生关系思想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认真借鉴。在对中国教育史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孔子的师生关系观作出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借此能推演出对此问题更深入并有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师生关系 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它能促进教育教学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既要对学生平等相待,说话要温和,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用学生应当遵守的言行准则规范他们。《论语》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详。我认为,“温而厉,威而不猛”应当成为处理当今师生关系的准则。 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尽力和颜悦色地对待学生,用自己的修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要知道学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一点问题就横加指责、粗暴对待,一则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则师生关系必然僵化。《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让学生谈自己的志向时,“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应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听了认为子路“其言不让”,是不谦虚的,但没有批评他,只是“哂之”。试想,如果孔子以自己师长的地位动辄对子路挞伐,那么他们会成为形影不离的亲密无间的师生吗? 不要动辄批评学生,不要总是板着面孔对待学生,那样学生会觉得你面目可憎,师生关系怎么会融洽呢?孔子的学生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频繁地提出批评建议,就会招致疏远。我们也可以说,假若为师者要与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那就不要紧抓学生的“辫子”不放。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满腔热诚地教育帮助;学生改了错误,教师要热情地给予表扬。因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教师如果抓住“旧恶”喋喋不休,学生对你的怨恨肯定会与日俱增。 孔子是表扬学生从而激励学生进步的楷模。他对颜回的赞扬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得到老师充分肯定的学生最终也会充分肯定老师的。颜回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其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其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我想,即使在今天,像孔子这样得到学生热情赞扬甚至崇拜的人是不多见的。我不由想起李秀伟在《和谐之美》一文中的所说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虽然礼崩乐坏,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但文化教育仍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称作“官学”,广大平民被拒之于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而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它大致有两类代表性的解释:第一种解释以朱熹为

古代教育者的师德

古代师德小故事 【孔子招生有容乃大】 《论语·述而》中说,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之交流说话,但互乡的一个年轻人却被孔子热情接待。学生们对此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费力气教诲这个地方的人呢。孔子解释说:“人家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我们要赞成他们的这个进步,而不是只盯着人家的缺点。” 不仅如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族类之分,没有贵贱区别。《荀子·法行》篇记载,孔子这种招生的方式,受到了当时一些贵族的嘲笑,有人认为孔子门下良莠混杂,是不可取的。孔子的学生子贡对此驳斥说:“正因为君子能够洁身自好,品德高尚,才能做到招收弟子时来者不拒,想走的不拦阻。因为君子坚信自己可以让各种学生得到教益,只有良医之门才会有许多病人,是一样的道理啊。”子贡对自己老师品行的高度评价可谓经典。 【赚钱不能耽误教书】 西汉严遵,字君平,是一位精通老子学说的高士,曾拒绝为官,专心授徒、著书。《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卷七十二)记载,严遵在街道上开了个小卦摊谋生,但他并不想以此赚钱,甚至每日都不全天营业,而是每天只接待几位顾客,收入达到一百钱够生活费了即收摊。然后就放下帘子,专心致志在家向学生教授《老子》,因为这才是严遵最钟情热爱的事业。严遵可谓教师中安贫乐道的模范。 【任末爱友尊师】 东汉任末,《后汉书·任末传》(卷一百零九)记载,任末曾经在京城教学十几年,他的朋友董奉德在洛阳病故,大概是没有家人的孤儿,只有任末独自推一辆小车,把朋友的灵柩运送到墓地,他的重义气之举受到众人赞扬。后来政府让他出来做官,他却以病推辞。后来任末的老师去世,他在奔丧的途中自己也病重死去。咽气之前,任末嘱咐自己的侄子:“一定要把我的尸体拉到老师家门前,如果老师有知,我的灵魂就不会感到惭愧;如果已死去的人没有知觉了,那我也不过是归土罢了。”侄子按他的嘱托做了。任末爱友尊师的深厚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王裒爱徒如子】 王裒(póu)是西晋的一位学者,因父亲被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所杀,所以坚决不为西晋朝廷效力,隐居专心教授学生,门徒众多。《晋书·王裒传》(卷八十八)记载,王裒有个学生,被县里派了额外的差役,向王裒诉说,希望老师能向县官说情,免去劳役。王裒苦笑着说,我说情有什么用啊,这么多年不与官府打交道了,他们哪会听我的?但王裒并非对学生的难处并不袖手旁

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1.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论述 (一)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没有。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子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事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开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

孔子师德观

孔子就是我国最早的,也就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她在从教的生涯中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当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的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的师德观就是大有裨益的。 1.“仁”就是孔子师德观的哲学基础。 春秋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的斗争此起彼伏的大变革、大转化的时代,也就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的年代。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的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的哲学思想。她讲的“仁”从《论语》中瞧包括做人的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就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的方法,行“仁”的表现,仁与智、能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评述。 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就就是说,仁就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她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她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在她瞧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她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就是“仁德”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的话,可以谓近乎仁德。她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她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意思就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

师德

1、所谓“正当的途径”是指获得幸福的手段必须具有道德意义,即幸福要以道德为必要前提。 2、道德,只有在促进人类幸福之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离开了幸福,道德就是抽象的概念、符号;幸福,只有得到道德的引导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道德的制约,幸福不仅是片面的,更是难以全面实现的。此为幸福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3、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道”即道理,“德”即品行 4、《孟子》:“庠者,养也。”庠,是学校的萌芽,而从事养老和教育的人,便是教师的萌芽。 我国古代师德规范:“仁且智”朱熹制订《白鹿洞教条》(朱子教规) ?一、孔子的师德观 “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 (六)教学相长 ?二、孟子的师德观 “性善论”,仁、义、礼、智四德。 (一)持志养气(二)反求诸己(三)意志锻炼(四)存心养性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三、董仲舒的师德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二)“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三)“必仁且智” ?四、韩愈的师德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二)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师生关系:“教学相长”“能者为师” ?五、王夫之的师德观 (一)“必恒其教事” (二)“明人者先自明” (三)“正言”“正行”“正教” ?中国古代哪些优良的师德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 (一)热爱教育,诲人不倦(二)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三)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四)虚心学习,学而不厌 我国近现代师德规范 ?一、徐特立的师德观“经师”“人师” (一)立足人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二)“树人收获金如斗” (三)“专心致志,钻研业务” (四)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五)“自己做刻苦的模范” 徐老同志: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二、陶行知的师德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二)“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人格品质 (三)“甘当骆驼”的奉献精神(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情操 (五)“以教人者教己”的学习态度 ?三、杨贤江的师德观 (一)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全人生指导”的责任(二)教师要肩负起社会的使命 (三)教师应当是一个革命者(四)教师要有高尚纯洁的美德,能起表率作用 ?我国近现代哪些优良师德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 (一)教师要肩负社会责任(二)教师要有献身精神(三)教师要有民主精神 (四)教师要敢于创造(五)教师要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外国师德规范综述 ?一、外国古代教育家的师德观 (一)古希腊教育家的师德观

2020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学生观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

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呼唤的教育公平是最好的回答。 孔子在尊重学生志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方面树立了榜样。由于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因而能因人而教,循循善诱。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一书中的记载是很多的。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起来吗?”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这个例子说明了孔子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无的放矢。 孔子的教育还十分注重顺应学生的性情,采用使学生“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这就好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

孔子师德观

孔子是我国最早地,也是最有影响地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从教地生涯中创立了系统地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作用.其独特地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地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地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地榜样.当今我们在新地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地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地师德观是大有裨益地. .“仁”是孔子师德观地哲学基础.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地斗争此起彼伏地大变革、大转化地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地年代.作为伟大地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地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地哲学思想.他讲地“仁”从《论语》中看包括做人地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仁”地最根本地涵义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地方法,行“仁”地表现,仁与智、能地关系进行了精辟地评述.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就是说,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他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他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地方法了.在他看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地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是“仁德”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地话,可以谓近乎仁德.他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意思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