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

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 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

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地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

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音响发声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向四周传播时,就会引起火焰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虽然“声波”是无形的、看不到的。可以通过“水波”的演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感受“声波”的传递方式,从而把无形的“声波”转化为一种有形的效果!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要引着让学生说明白和怎么想的:如就刚才的实验分析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教师

肯定并强调一下:物体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到我

们耳朵里,才听见声音的。如学生说不出其他物体,教师可以出

示一二件实验材料,问学生声音可以在塑料管子、绳子这样的物

体中传播吗?塑料管子、绳子能像空气那样传递物体的振动吗?

还可以在什么物体里传播?)

归纳分类: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想法,教师应结合“副板书”将学生提到的物体进行归纳为“气体(空气)”固体(桌子、绳子、沙子等)和液体(水)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1.实验验证声音在介质中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3)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4)汇报实验结果(完成实验记录单)

(5)归纳总结:你们从物体的分类,总结一下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

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人体)中传播。

教师归纳: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我们把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又叫做“介质”,“介质”就像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入我们耳朵中。

出示“宇航员”的图片,提问: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探险时,要通过“对讲机”通话,他们之间为什不直接通话呢?(学生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关于“声音”传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传播

声波气体

声音(振动)液体

固体

实验记录单

组长:实验员:记录员:

七、课后反思

1、挖掘教材、大胆创新

在老自然教材和首师大版科学教材中,“声波”的知识并不是被列为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既然讲授的是“声音的传播”,就有必要让学生先明白“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所以本课教学,我把对“声波”的讲授列为教学重点,并引导学生先对“声波”进行学习。

2、设计实验、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设计了音响和蜡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音响发声前和发声后,蜡烛火焰有何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猜想、分析原因。通过学生展示记录单,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是以“波纹”图来呈现的,而且“波纹”的方向单一,没有体现出“四面八方”,学生在汇报时,也没能说出自己记录的“波纹”表示的是“声波”,而说的是“声音”、“空气”或是“振动”!根据此现象想,我认为学生之所以能画出“波纹”,很可能是头脑中前概念的存在,或是联想到生活中的“水波”,但是学生考虑不到“四面八方的方向”,是因为“声波”不可见,所以无法形成正确认识。当学生谈到“振动”一词时,我当时没有及时的追问。课下我反思了:如果追问学生到底是什么在振动发出声音,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说出“音响振动”,那么“振动”是怎么传递给了“火焰”呢?在“音响”和“火焰”之间

还存在着什么物质?学生就会想到“空气”,“音响”的振动通过“空气”传递给了“火焰”,引起了“火焰”振动。这样引着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明白:音响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有传递给了“火焰”,所以“火焰”也动了。空气被声音所引发的振动传播就是“声波”,它向四周各个方向传播。

3、搭脚手架、突破难点

“声波”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抽象的!要让学生认识、了解“声波”,需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水波”为脚手架,通过演示水面某一点的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播的现象来理解“声波”的传播。在课下,我反思了“水波”与“声波”的对比,虽然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还是应对学生强调:水波是平面的传播,而声波则是向各个方向的传播,是一种立体的模式。由此,我想到先前的“音响蜡烛”实验,可以改进为用一个立体的薄塑料罩罩在音响上,当播放出震撼的音乐后,可通过观察塑料薄膜的振动来感受“声波”。4、调动学生、自主探究

在组织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材料的猜想、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活动的实施以及实验结论的总结,都来自于学生,教师起到引导、辅助作用。但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没有把学生“放开”,没有更充分的利用上教室内的一些资源,其实“课桌椅”,“窗户”,“墙壁”等等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走到教室中去充分的探究,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5、总结提升、再接再厉

通过本次“评优课”的尝试,是我不仅对“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挖掘,同时也尝试了围绕核心概念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的教学手段。其实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也是一种创新尝试,特别是在“实验设计”环节,真正体会到反复磨练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提高!结合自身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下及时进行了反思,也生成了一些好的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反复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精编版

单元课题:奇妙的声音王国 【课标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产生的大小与高低。 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3、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材分析】 本单元强调观察描述技能以及根据经历做出解释能力的发展,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不同的声音》四课内容构成。 《声音的传播》一课是学生在前课已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传播介质和效果及传播方向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声音的传播有一些肤浅的认识,面对于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传播效果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声音产传播的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的差异、声音传播的方向及现实应用。 课时课题:《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通过动手实践了解不同物质的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知道固体传声效果是最好的。 3、探讨声音的传播方向及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比较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谈话激趣——探究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材所设计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可适当增减,以探究声音的传播介质、传播效果及传播方向为重点,制作“土电话”可设置为课后的探究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铃铛、球形瓶、胶管、酒精灯、音钹等。 学生准备:装入了米、水、空气的塑料袋或气球,也可以用袋装牛奶代替水。 [教学流程]

2.7 声音的传播 教案

第七课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 能举例说明不同材质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 科学探究 1. 能从传声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假设。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声音的传播产生探究兴趣。 2.能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促进了人工传声物品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玻璃钟罩、抽气筒、闹钟(或空气传声实验视频)、音叉、橡皮锤、水,槽、石块、铁棍、细绳、气球、尼龙线、棉线、软管、牙签等。 学生准备 纸杯、《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播放两个人分别在山上和山下对唱山歌的视频或课件)同学们,为什么人在山上唱歌,山下的人能听到呢 2.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 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 探究空气能否传声。 (1) 掌握方法。 ①把小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一听闹钟的声音 ②用抽气筒慢慢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一听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③取下抽气筒,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观察闹钟声音有什么变化。 (2) 实验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 页中。 (3)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①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②引导: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闹钟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后就几乎听不到了;当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时,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③小结:声音可以依靠空气向各个方向传播。 2. 探究固体、液体能否传声。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0.声音的传播 苏教版

10.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3.了解鼓膜的作用,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 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知道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理解鼓膜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小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走向教室,这说明了什么?

生: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声音。 2.师:那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方向) 3.师:四面八方。(板书:四面八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门见山的引起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方向,并得出结论。] 二、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1.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学生:你听到了铃声了吗? 2.师:声音到你耳朵这段距离上,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揭示课题,板书声音的传播)生:空气(板书:空气) 3.师:原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通过空气听见声音的? 生:听见老师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等。 4.师:这么多情况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那如果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还能听见声音吗? 5.师:那我们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信心接受这个听力的挑战?(视频:重复播放闹钟消声的实验验证学生的假设) 6.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真空不能传声) 7.师:目前我们知道了气体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8.我们将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ppt出示书本上固体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注意什么来保证实验的效果。 ①敲击桌面时要轻轻敲击。 ②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 9.围绕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10.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11.师:气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那液体能传播声音吗? 生:作出猜测 12.师:我们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到密封袋中,然后放在水里,如果还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如果不能听见音乐,说明什么? 13.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声音。 14.师:我们看见有人在钓鱼的时候,都要静悄悄的就是因为?

声音的传播教案

清江小学艾良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 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师——教学课件、土电话、水槽、音叉 生——水槽、音叉、木尺、铝箔尺、棉线、尼龙绳、记录单、土电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老师这里有个玩具,见过吗?看看是什么?土电话怎么玩的? 预设:拉直电话线,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电话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玩这个玩具,玩的时候老师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安静,观察最仔细。谁不安静就算谁输了。 师: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绳子要绷紧,但不能使劲绷,小心绷断了。说话声音不能大,要小声。周围要保持安静等。 师:师:每个组的两位同学先玩,不玩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谁有新发现哦。好,开始。 2 小组活动 3 交流: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土电话把声音从一边传到了另一边,传声时绳子将振动传到了另一头,我们就听到了声音。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 师:声音可以通过绳子传播,你认为声音还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预设:如水、塑料管等(可以举例说明)(将其归纳为液体、固体) 师:我们面前的桌子能传声吗?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10《声音的传播》优质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3.10《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1、敲小鼓,观察纸屏上吊着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展示图片) 【提示】 小球会动。因为小鼓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气震动引起纸屏上会振动,纸屏的振动引起小球振动。 2、耳朵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展示图片) 【提示】 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到听小骨,听小骨跳动起来,听小骨再把振动通过耳蜗传送给大脑,这时候我们就能听见声音啦。 3、伏罂(yīng)而听的意思是趴在地上把耳朵贴在陶器上(用来听敌人是否在挖地道)。说说声音的传播途径。 【提示】 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物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罂后引起罂壁的振动,又引起罂内空气的振动,于是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4、小游戏:做个“土电话” (1)方法 ①在纸杯内穿棉线,拴在火柴梗上。 ②拉直棉线,和同学玩打“土电话”的游戏。 (2)讨论 声音是怎么通过它传播的? 【提示】 声音→空气→电话绳→空气→人耳 5、小结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五、课堂练习:判断题 1、声音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操场上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铃声。() 4、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空气中好。() 5、声音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看图回答 看图回答 解释回答 做游戏回答问 题 独立完成 让学生明白声音 是以波的形式传 播 检测知识掌握情 况

6、宇航员在太空说话和地球一样方便。() 六、拓展提高:传播效果 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把沙子、水和空气按传播声音的效果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提示】 固体>液体>气体 七、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声波的用途。实验探究 知道声音在不同 的介质中的传播 效果不同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向四 面八方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到 另一个物体上。在科学探究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 能否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通过游戏等活动 探究声波传播的方式。初步认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 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一课是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实验及网络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水槽、摇铃;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两只一次性纸杯,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钟罩、抽气筒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下痕迹?(声音)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出课题。

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出示课件)我们可以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可以听到轰隆隆的雷电声,还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在地球上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那么宇航员在月球,(出示课件)他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月球没有空气,是真空的。 师:什么是真空? 生:就是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叫真空。 师:对,月球是一个真空的世界,没有空气,即使发生大爆炸也听不到任何声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2课《声音的传播》。 3.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传播 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质疑: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生: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生: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来传播? 生:声音的传播方式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又是怎样传播的? 二、共同研究,学习新知。 1.通过实验,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看这是一个电铃,我们把它放在钟罩里,它仍能发出声音吗? 生: 声音会变小。 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抽气筒把钟罩里的空气抽出来,变成真空状态,电铃还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猜测。生:可能听到的,也可能听不到。 师:来,我们来听听。还能听到电铃声吗? 生:能听到的,就是变小了点,但是还是能听到的。

《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

《声音的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3.电教材料:光盘——伏罂而听。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1.讲述:我们来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听实验呢?一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二是需要大家仔细听声音有没有变化。想不想听?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

谈话: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等皮管冒白气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学生交流: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5.猜想:你想过没有,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问题 (一)活动一: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1)教师引导各小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2)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帮助。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屏息倾听,用手势交流,不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要尽量保持教室整洁。 4.讨论交流: ①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5.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4)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 6.总结:声音除了能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沙子和水传播。其中,沙子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 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 和固体中传播。 三、教学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四、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 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课题)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 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 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地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 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传播。“声波”实际上是一种由于声音引起的物体的振动。当音响发声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向四周传播时,就会引起火焰跟着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虽然“声波”是无形的、看不到的。可以通过“水波”的演示,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感受“声波”的传递方式,从而把无形的“声波”转化为一种有形的效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传播 教案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难点】 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 【教学准备】 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打电话)导入,产生疑问 (1)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啊,老师就和同学们做个游戏!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 (2)游戏方法: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 (3)谈话: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4)教师: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声音的传播,学完了老师相信你们就知道原因了!好不好? (二)探究问题 一、观看几段视频,看看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教师: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效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来看看。 活动1: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教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将沙子、水和空气装入袋子里,保证3只袋中分别只有一种物质。 2.进行实验。 3.实验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敲击的距离也要一样。(先用笔做一个敲击的记号)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师生不能发出声音,并记下自己的感受,记录员要认真填写活动记录。

科学声音的传播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壁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2.声音的传播 泾县城关二小:许彍 一、教学设计思路 《声音的传播》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2课。本课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要通过空气来传播开始,以钟罩里的收录机实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对声音在液体、固体中能传播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在猜测声音能否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来证明,从中知道声音要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进行传播。 在本课中,教材从最难的证明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的实验开始,给学生示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传播声音,从难至易,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也能传播声音。第一个活动是演示实验,后一个活动是学生实验,2个活动引导中,主要是训练学生预测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方法证明预测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接着,通过做个“土电话”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并学会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巩固之前的声音传播的规律。 由于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我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组,也打乱了课本的顺序安排,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验操作,在活动中探究出声音传播的一些规律。 二、教案 授课人许彍学科科学学校泾县城关二小 课题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掌握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3.初步了解一个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4.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的温度。 5.培养学生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方法:演示,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每组4杯不同冷热程度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出示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温度计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指名汇报。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教材45页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2、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初步具有设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事实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合作学习、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音乐卡、长绳子、教学课件(声波演示及资料)、蜡烛、音响。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水、发声器、密封塑料袋、沙土、塑料管、小棍(可以有金属的、塑料的、木头的)、绳子、石头、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疑问。 1、出示音乐贺卡,提问:这是什么?(打开,一起和学生很投入的样子听音乐)随口问:听见什么了?谁听见了?(环视学生,表示不同位置的学生都听见了) 2、提问:教室里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音乐,这说明了什么?这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生:振动产生声音---教师就顺势复习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教师简单说明: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声音隔着物体也能传播---教师用事实简单说明。(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说不出,可引导,也可不引) 生:声音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师:引出课题 3、(教师应灵活,意图是引出问题)关于声音,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二、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递的。 1、提问: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学生可能说出:①声波②振动传递---谁传递震动?空气。 2、实验:那么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1)演示实验:高低不同的4组蜡烛围在音响周围。 观察:当音响不发声时,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子?(静止、直立) 猜想:当音响发出有震撼力的音乐后,火焰会是什么样子?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提问:当音响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音响周围蜡烛的火焰随着声音在不断的振动) 思考:什么原因使火焰颤动?(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 讨论: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或问:火焰为什么会随着声音振动) (4)讲解:(课件辅助)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做“声波”。(课件演示声波) 3、提问:你认为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三、实验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里传播。 提问:设计怎样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什么中传播,需要什么材料,实验要注意什么?各组讨论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及需要材料。 (2)交流改进实验(教师结合学生提出方法,可以提出建议并适当转化为教师事先准备的分组材料)。 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相互干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