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1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

01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

01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
01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

1.当代经济学流派是指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后,产生并流行于西方的各种主要经济理论或思潮。它们大多是围绕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展开分析的,或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否定凯恩斯经济学。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经济学各流派的经济思想,有必要先简要地回顾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而凯恩斯经济学是对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否定,故先介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2.当代经济学流派主要是围绕凯恩斯经济学与古典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争论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今天,处于主流经济学中心地位的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分别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或真实经济周期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为代表。前者秉承古典经济学传统,强调市场机制在宏观方面的有效性。后者则相信宏观范围内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与政策干预的必要性。

3.当代经济学流派是继“西方经济学”与“外国经济学说史”之后的一门后续性课程。学习当代经济学流派,对于拓展与加深对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内容的理解(横向上看),完整地了解西方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纵向上看),把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前沿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当代经济学流派众多,文献资料繁杂,要在极为有限的课时内,不分主次轻重全面地介绍评说各种流派绝对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选择重要的流派给以简单扼要的介绍。主要介绍以下流派:凯恩斯经济学、正统凯恩斯主义(或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真实经济周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制度学派与公共选择学派将由专门开设的“制度经济学”课程介绍,这里将它们略去。

5.该课程的教材与参考书很多,但普遍显得陈旧老化,且大同小异。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与时俱进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不主张采用某一本教科书。较好的有这样几个版本:

[1](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奇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

较研究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1.8.

[3](英)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起源、发展和现状[M].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1998.

[4]罗志如,范家骧,厉以宁,胡代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9.8.

[5]刘涤源、谭崇台.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下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7

[6]将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

[7]徐平华等.西方经济学演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8]张泽荣.20世纪的经济学发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

[9]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8.

第一节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一、古典学派的范围与基本观点

1.古典学派的范围

人们对古典学派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将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集其大成的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学派在内的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把自19世纪初法国萨伊(1803)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称为庸俗经济学。一般的西方经济学家则将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前的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到凯恩斯的通论(1936)发表之间的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在凯恩斯看来,古典经济学是指存在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前的主流经济学。古典学派不仅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而且还包括“李嘉图之后继者,即那些接受李嘉图经济学而加以发扬光大的人”。例如其老师马歇尔与其师兄庇古,在凯恩斯看来,都是古典经济学家。

凯恩斯的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经济学流派的划分产生了分歧,因为他把马歇尔与庇古也纳入到了古典学派之中。考虑到新古典学派从古典学派分离出来的大部分理论进展发生于微观经济领域,在宏观经济学领域,新古典学派与古典学派的观点基本相同,因为它们都强调市场机制能自动地实现与维持充分就业均衡。因此,凯恩斯将19世纪70年代尤其是1890——1936年间的经济理论与过去的更早的经济理论归属为同一类的作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古典学派的基本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市场经济具有强大而又灵敏的自我矫正机制。他们认为价格、工资和利率具有灵活性,对于任何干扰与冲击,它们会立即有效地做出反应,使经济迅速地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充分就业是一种常态。市场机制在宏观方面是有效与和谐的,宏观经济应该自由放任。政府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常常导致宏观经济更大的不稳定。

二、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主要内容、产生时间与假定

1.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主要内容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主要用来说明经济系统是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该模型对一国的实际收入、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实际利率和价格水平等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决定做出了一种解释。该模型主要说明三部分内容:

(1)就业和产出等真实变量值的决定;

(2)真实变量值决定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

(3)名义变量值的决定――货币数量论。

前两个部分说明真实变量值是如何决定的。第三部分解释名义变量值是如何被决定的。显然,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将经济体系分为相互分离的两个部门:真实部门与货币部门(两分法)。古典经济学家相信,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名义变量值,不会影响收入、就业量等真实变量的均衡值。即货币是中性的。

2.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产生的时间

在《通论》出版之前,没有统一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产生于1936年以

后,是为了与凯恩斯的理论相对比而构筑的。这种作法虽然显得历史性不够精确,但是,分析起来却很有用。同时,通过该模型与凯恩斯模型的对比,我们能更好地理解1936年以后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虽然没有一个古典经济学家持有下面将介绍的所有观点,但是在前凯恩斯时期的经济文献中,确实存在这样一些思想,使我们可以将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看作一个同凯恩斯理论相比具有明显特征的思想体系。

3.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假定

(1)为两部门经济,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

(2)所有的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或效用,且没有货币幻觉。

(3)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经济当事人拥有完全信息和稳定的预期。

三、就业与产量的决定

1.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1)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的形式:

实际产出的多少取决于要素投入的多少与技术水平的高低(包括投入的组织形式)。假定厂商仅使用K 、N 两种要素从事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AF (N ,K )。

在短期,假定资本与技术水平固定,只有劳动可变,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F (N )。 显然,短期中的实际产出是就业量的增函数。

(2)短期总产量曲线:

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短期实际产出曲线为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抛物线。如果资本投入增加或技术水平提高,则曲线上移。反之,曲线下降。根据短期宏观生产函数,给定就业量,就有一特定的实际产出与其相对应。如图1—1所示。

图1—1 短期总产量曲线

因此,为了决定实际产出水平,先必须决定就业量。

2.就业量的决定(由劳动供求决定):

(1)劳动需求

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雇佣劳动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名义工资率,即: VMP L =W 或为:MP L ·P=W 从而有:MP L =

P

W 。

显然,厂商总是根据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实际工资相等的原则来决定劳动的雇佣量。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只有在实际工资下降的情况下,厂商才有可能增加劳动的雇佣量。因此,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1—2所示。

既然单个厂商的劳动需求是真实工资的减函数,那么,将经济中所有厂商的劳动需求函数加总,社会总劳动需求也是真实工资的减函数,即:N D =N

D (

P W )。 (2)劳动供给

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在人口既定的条件下,若工人对消费与闲暇的偏好不变,则劳动供给的多少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一方面,实际工资的提高,使闲暇显得更加昂贵,人们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这就是实际工资效应或闲暇价格效应中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实际工资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使人们能买得起更多的闲暇,减少劳动的供给。这就是闲暇价格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假定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意味着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即:N S =N S (P W )。从而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图1—3所示。

图1-3 劳动供给曲线 (3)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在市场完全竞争、货币工资弹性的假定条件下,实际就业量一定等于均衡就业量与充分就业量。 古典经济学家之承认磨察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但不承认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可能性,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货币工资的弹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的均衡,所有愿意按均衡实际工资率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当然,古典经济学家也很清楚,如果工会的垄断力量或政府的最低工资法使得实际工资水平超过均衡水平,则表面上来看,似乎非自愿失业也在所难免。但这种“古典式失业”本质上属于自愿失业:在

民主国家,无论是工会要求还是政府法律,都是出自大家的共同的要求。它的解决办法是非常简单的,这就是削减货币工资以降低实际工资水平来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如图1—4所示。

图1-4 劳动市场均衡

3.结论

古典模型中,实际就业量常常等于充分就业量,实际产出就常常是充分就业产出。如图1—5所示:

图1—5 就业量与产量的决定

凯恩斯将充分就业这种情况看成是特例,因为它正好处于这样一种情况,总需求吸收了总产量。然而无法保证总需求能经常处于这样的水平。而古典经济学家却将充分就业看成是通例。古典模型否认因总需求不足导致实际产出低于充分就业产出的可能性。这个结论的依据是萨伊定律。

四、萨伊定律

1.萨伊简介

P f P P P N f N

出生于大商人家庭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6 ——1832)因提出了古典经济学说的基础——萨伊定律而著名。此外,萨伊还是效用价值论的早期倡导者之一,这使他与同时期的主张劳动是价值源泉的古典经济学家迥然不同。萨伊最有名的著作是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在1803年—1826年共出了5版)。写这本书的原意是要用比斯密的《国富论》更短的篇幅,更系统地阐述经济学说。该书的成功,使得萨伊成了欧美两洲斯密学说最著名的阐述者。1815年,他成了法国第一个政治经济学教授。当时,大西洋两岸的大学都将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当作经典教材。

人们对萨伊的评价很不相同。马克思认为,萨伊是法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指出:“萨伊就把亚当斯密著作中这里或那里渗透的庸俗观念分离出来,并作为特殊的结晶和亚当·斯密并存。”(26卷,第2分册557页〕李嘉图认为,“萨伊先生是大陆著作家中首先正确认识并运用斯密原理的人。他对欧洲各国介绍这一启迪人心、裨益民生的体系的各项原理,功绩大于所有其他大陆著作家的全部功绩。不仅如此,他还使这门科学更合乎逻辑、更富于启发性,并以独创的、精确而又深刻的若干议论丰富了他的内容。”(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2,第4页)。

2.萨伊定律的含义

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的“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这样一个著名的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萨伊认为:“一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从而将价值赋予某些东西。但除非别人掌握有购买这价值的手段,便不会有人鉴赏,有人出价购买这价值。上述手段由什么东西组成呢?由其他价值组成,即有同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果实的其他产品组成。这个事实使我们得到一个乍看来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萨伊认为,商品总是用商品来购买的。那么货币起什么作用呢?难道不是因为货币缺乏才使产品销售不出去的吗?萨伊回答说:“钱毕竟只是转移价值的手段。钱的全部效用,在于把你的顾客想买你的货物而卖出的货物的价值移到你的手中……其实货币只不过是媒介而已。销路呆滞决不是因为缺少货币,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产品……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一个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就向其他产品提供了市场,其大小就等于自身的全部价值——创造一个产品就意味着立刻打开了通向其他产品的大门”(1821)。萨伊认为生产行为同时创造了收入与购买能力,因此不会出现总需求的不足,使充分就业不能实现。

萨伊定律有强弱两种版本。弱版本的萨伊定律仅仅强调总产出与总需求相等,即不论产出是多少,总产出总能找到销路。但它不保证与总需求相等的总产出一定就是充分就业产出。强版本的萨伊定律认为,总产出不仅与总需求相等,而且与总需求相等的总产出一定就是充分就业产出。一般我们总是在强版本的意义上来使用萨伊定律的。

3.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的表现

(1)萨伊定律在物物交换中自然成立

在物物交换经济中,“卖”同时就是“买”,买卖结合在一起,供给一种商品意味着需求其他一些商

品。因此,萨伊定律在物物交换中自然成立。这是因为任何产品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的产品,从而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

(2)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的表现:储蓄等于投资

绝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李嘉图与穆勒都拥护萨伊定律。他们认为,萨伊定律不仅在物物交换经济中成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因为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它方便了交换,但不会改变交换的实质:

生产要素在创造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收入(要素收入),人们的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李嘉图认为,既然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那么,任何被储蓄起来的收入总会当作资本用来发展生产(投资),增加产品的供给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用与利润)。这样,储蓄总是等于投资(利率机制)。因此,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萨伊定律的表现形式就是储蓄等于投资。

4.萨伊定律与利率的决定

(1)假定: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与投资组成:AD=C+I。

(2)储蓄(或资本供给)是利率的增函数

储蓄就是资本的供给,古典经济学家将利息看成是节俭的报酬,利率越高,人们就越愿意以未来消费替代现时消费。因此,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即:S=S(r)。储蓄流量在资本市场上代表着可贷资金的供给。故资本供给与利率正相关,资本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另外,由于储蓄与消费是互补的,即:Y=C+S。既然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那么,消费一定是利率的减函数:C=Y-S(r)=C(r)。

(3)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在古典模型中,对资本品的支出代表着资本市场上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即投资就是资本的需求。投资取决于预期收益率与利率两个因素。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时,利率越低,投资的成本就越低,从而投资就越多。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I=I(r)。资本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具有灵活性的利率保证了储蓄与投资相等

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灵活性或弹性的利率保证了资本供求相等,即保证了储蓄与投资的相等。如图1—6所示。

图1-6 均衡利率的决定

当投资等于储蓄时,总需求与总供给便必然相等:

AD=C(r)+I(r);Y=C(r)+S(r)。当S(r)=I(r)时,必然有:AD= Y。

可以看出,在古典模型中,利率具有弹性是多么重要。因为正是利率的变动,才使得储蓄与投资相等,最终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例如储蓄(资本供给)增加,如果投资不变,则均衡利率下降,使投资量增加。显然,投资支出的增加恰好抵消了消费支出的减少,需求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但需求总量不变,仍然等于充分就业收入。因此,具有弹性的利率保证了实际收入始终是充分就业收入。

5.萨伊定律的重要推论

萨伊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是社会不可能产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萨伊并不否认个别产品的供给可能过多,超过社会需求。但萨伊认为,某种产品之所以过剩,是因为其他产品供给不足。而且,一种产品存在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的状况也是暂时的,市场机制会迅速地平衡供求,使市场出清。

总之,古典模型依靠萨伊定律、有弹性的价格、工资与利率,提出了充分就业是一种常态的结论。他们承认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不平衡,但不承认总供求的不平衡或总需求的持久不足与非自愿失业。

并不是所有的前凯恩斯经济学家都接受萨伊定律及其推论。马尔萨斯就是其中之一。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出生于英国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在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与哲学以后,1798年在萨立郡的一个小镇当牧师。同年,他以匿名的形式发表了《论影响社会将来进步的人口原理,反对葛德文·康多塞和其他作家思想的评论》的小册子,简称为《人口论》。该小册子为英国统治阶级所赏识。后来又进行了修正和扩充。在该书中,他指出,如果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就会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他比凯恩斯领先一步,强调有效需求在决定实际产出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凯恩斯给马尔萨斯以极高的评价,认为马尔萨斯是古典经济学派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因为他提前说出了凯恩斯的想法。凯恩斯指出:“如果19世纪的经济学来源于马尔萨斯而非李嘉图,今天的世界将会是多么的富足。”

李嘉图对马尔萨斯的观点置若罔闻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考虑的时间范围不同。李嘉图注重长期,而马尔萨斯则像凯恩斯一样,更注重短期。

上面的讨论,侧重于真实部门的分析,说明了就业量、产量与实际利率等真实变量值的决定,没有分析一般价格水平和其他名义变量值的决定。下面用货币数量论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五、货币数量论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

1.“两分法”与货币“中性”

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个萨伊定律,意味着人们以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总会花费出去的,不是用于消费增加效用,就是用于投资(储蓄)谋取利润,而不会把货币作为资产的一种形式保留在手上。因此,萨伊定律隐含着货币只有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两种职能,没有储藏职能的假定。

在《通论》出版之前的经济学中,存在着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互不相关的“两分法”,即社会经济存在互不相关的“真实部门”与“货币部门”两个部门。各种商品与要素的价值是由影响它们的供求的实际因素决定的(例如商品的需求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而商品的供给则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商品

的价值由供求共同决定)。货币对于商品与要素价值的决定不起任何作用。货币仅仅是覆盖在实际因素或真实经济上面的一层面纱而已。货币及其数量的多少只决定商品价格的名称和绝对水平,对产出总量、构成以及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没有任何影响,即货币数量与真实经济变量无关,货币在经济中呈“中性”。

2.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1)货币数量论的划分

货币数量论分传统的与现代的两种。弗里德曼以前的货币数量论,常常被叫做传统货币数量论,以区别于由弗里德曼开创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2)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它的基本论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如果其他因素(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等)不变,则商品的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正相关,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负相关。

(3)理论渊源

传统货币数量论由来已久,早在公元200年左右,罗马法官鲍尔斯曾说过,“货币的价值被货币的数量所左右”。1569年,法国学者让·博丹在《对马莱斯特罗特侈谈的答复》一书中,明确地将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联系起来,用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16世纪西欧的价格变动。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的好朋友)在1752年,发表《论货币》,将货币数量论作为反对重商主义关于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积累本国金银货币这种主张的重要论据。在他看来,金银作为货币,完全靠它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职能,才有自己的价值。流通中的货币,不过是用来计算或代表商品价值的符号,是一种交换工具。如果单就孤立的一国来说,货币数量的多少是无关紧要的。缺乏钱币本身决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伤害,只有人和物才是社会真实力量之所在。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增多,商品价格就会同比例提高。即货币量的变动只影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所以人为地增加货币量,对一国并无好处。

尽管货币数量论早在1752年休莫发表著名的《论货币》之时就完整地建立起来了,但我们现在提及的货币数量论却直接来源于英国的马歇尔、庇古和美国的欧文·费雪的相关文献。

3.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

(1)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毕业于耶鲁大学,终生在耶鲁大学教书。最早学习数学,中途改学经济学。先担任数学老师,数年后逐渐转向经济学研究,他的货币利息理论与价值理论在经济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老的货币数量论认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他在该书中提出了如下的交易方程式: MV=PT 。

其中,P 为一般价格水平,T 代表一定时期某一社会的交易量。M 为货币供应量,V 是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叫货币周转率,等于名义交易量与货币存量的比率,即M

PT V

(2)假定: V 与T 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一般价格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M ,与M 的变动成正比。为此,货币数量论必须假定V 与T 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费雪认为,交易量T 的多少与以下四个因素正相关:第一,技术发展状况与可供利用的资源的开发程度;第二,分工或专业化程度;第三,商业信心;第四,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决定交易量的这些因素,从长期看,与货币因素无关,不随M 的变动而变动,故可以假定T 是固定不变的。另外,在其他因素既定条件下,交易量与实际国民收入常常是正相关的,故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人们常用实际国民收入Y 来替代交易量T ,从而有等式:MV=PY 。

货币流通速度取V 决于支付习惯与支付制度等因素,也可以假定固定不变。

(3)结论

由于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国民收入不变,价格就唯一地取决于货币数量,与货币数量正相关。 即: P=Y

MV 。假定充分就业收入:Y=1000,V=4,M=500。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得: 21000

4500=?==Y MV P 。 费雪交易方程中的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表示单位货币每年参与交易的次数。在上例中,V=4,意味着单位货币每年流通4次,即单位货币每年能完成4单位名义国民收入的交易。则500单位的货币供给量,一年内能完成2000单位的名义国民收入的交易。由于实际国民收入只有1000,名义国民收入是实际国民收入的2倍,故一般价格水平为2,即GDP 折算指数为200%。如果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到1000,V 与Y 不变,则1000单位的货币供给量,一年内能完成4000单位的名义国民收入的交易。由于实际国民收入只有1000,名义国民收入是实际国民收入的4倍,则价格将上升到4,即GDP 折算指数为400%。

总之,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表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唯一职能,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引起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而对实际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4.剑桥方程

(1)包含货币需求的剑桥方程

马歇尔教授的弟子庇古(Arthur Cecil Pigou ,1877—1959,1908年在剑桥大学继承马歇尔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的席位一直到1943年退休,是马歇尔去世以后新古典经济学家的领头人)在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书中提出了剑桥方程:kPY M d =。

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在自己的货币数量论中,明确区分了货币需求(M d )与货币供给(M )。他们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出于日常交易的需要,与交易量正相关。货币需求量即人们愿意持有的名义货币(现金)余额(M d )总是占交易量即名义国民收入(PY )的一定比例。若用k 表示这种比例,则有: PY

M k d =,从而得到剑桥方程式:kPY M d = 。 (2)假定: k 与Y 固定不变

k 取决于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间隔、支付习惯与支付制度等因素。剑桥的经济学家承认k 在短期可以发生变动,但是在传统的表述中,k 被假定不变;Y 为充分就业收入,在短期固定不变,在长期稳定增长。

显然,剑桥方程式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货币需求是从商品购买者的角度下定义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能够随时购买商品的需要,自愿牺牲利息收入而将不能生息的货币保存在身边。

(3)包含货币供给的剑桥方程

为了解释货币供给量如何决定价格水平,必须引入货币供给。假设货币供给(M )由货币当局决定(即M 是外生的),并令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有:=M kPY M d = ,或kY

M P = 。 (4)结论:由于k 与Y 被假定固定不变,则P 唯一地由M 决定。P 与M 正相关。

(5)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价格水平上升的机制

剑桥方程中,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价格水平上升的机制是这样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居民户与厂商发现自己持有的货币余额多于自己意愿持有的水平,多余的货币余额就被用来增加对商品与服务的购买。由于商品与服务的供给受制于预先已决定了的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故商品市场上的超额需求必将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

举例:若充分就业收入Y=1000, M=500,41=k 。根据剑桥方程,得P=210004

1500=?=kY M 。 剑桥方程中的k 代表人们愿意持有的名义货币(现金)余额(M d )占名义国民收入(PY )的比例。k =1/4,意味着人们愿意持有的名义货币(现金)余额(M d )是名义国民收入的1/4。货币供给M=500,则名义国民收入:20004

1500M PY ===k

。由于实际收入Y=1000,名义国民收入是实际国民收入的2倍,故一般价格水平为2,即GDP 折算指数为200%。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到1000,M> M d ,人们发现手头上实际持有的名义货币余额占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超过了意愿的水平(21>4

1)。为了将手头上持有的名义货币余额占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维持在意愿的水平上(货币无储蓄职能),人们会额外花费货币,增加对商品的购买,由于实际产出Y 不变,故物价必然上升到4,并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重新相等(M= M d )。

货币供给增加,M 1=1000,则名义国民收入:40004

11000M PY ===k

。由于实际收入Y=1000,名义国民收入是实际国民收入的4倍,故一般价格水平为4,即GDP 折算指数为400%。

5.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的比较

(1)费雪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的相同点

第一,对实际收入、货币的职能(无论是费雪的交易方程还是剑桥方程都隐含着货币只有价值尺度与交易媒介两种职能,而无储蓄职能的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等方面的假定相同。

第二,结论相同:货币数量仅仅影响价格与名义变量水平,不影响实际变量值。

费雪交易方程中的V 与剑桥方程中的k 互为倒数关系: V=k

PY

M M PY 11== 。 在上例中,V=4,表示单位货币每年周转4次,意味着单位货币每年参与了4次交易,完成了4单位名义收入的交易。k =1/4,表示人们愿意持有的名义货币(现金)余额(M d )占名义国民收入(PY )总额的比例为1/4。意味着一年间4单位的交易额是由1单位的货币完成的,即每单位货币每年参与了4次交易。可见,V 与k 本质上是相同的,仅仅是考察的角度或形式不同而已。

(2)费雪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的不同点

第一,对货币分析的角度不同。

费雪的交易方程直接从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角度来说明货币数量决定价格水平的原理。因此,费雪交易方程中的货币是从媒介交易的动态的角度来考察的,是流通中或运动中的货币。

而剑桥方程则是从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自愿放弃利息收入而持有一定比例量的货币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因而,剑桥方程中的货币是保留在人们手头上的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

剑桥大学的罗宾逊指出,费雪交易方程中的货币是“飞翔的货币”,而剑桥方程中的货币则是“栖息的货币”。但由于交易过程中货币转手所需的时间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参与交易的货币在任何时刻总是被人们保持在手头上,故“飞翔的货币”总是等于“栖息的货币”,即费雪交易方程中的M 在量上与剑桥方程中的M d 总是相等。

第二,剑桥方程中有货币数量变动引起价格变动的机制,费雪的交易方程没有这种机制。

6.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区别: 在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V

PT M =中,假定PT 既定不变,所以货币供给量M 是由PT 决定的内生变量。而货币数量论假定M 是外生变量,所以PT 是由既定的M 与V 决定的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此外,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储藏手段的职能,而传统货币数量论则认为货币没有该项职能。

六、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及其结论

1.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

?????====)()()()()(r I r S Y MV P N f Y P W N P W N s d 就业、产量与价格水平的决定过程如图1—7所示。在图1—7中,由于就业量始终是就业量,从而总产出量也始终是充分就业产量,故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表示实际产出与价格水平无关。货币周转率V 给定不变,若货币供给量既定,则总需求(MV=PY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为一条正双曲线:当价格

上升1倍时,人们能够购买的商品与服务的数量即实际总需求必然减少1倍,但名义总需求不变。货币供给量增加,则总需求曲线右移。

设货币当局为了增加就业与产量而增加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从而引起价格上升,实际工资下降,产生超额劳动需求。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名义工资上升,实际工资恢复到均衡水平,从而就业量与产量不变。但价格与名义工资上升。货币的扩张引起价格上升即引起通货膨胀并使名义利率上升,但调节储蓄与投资相等的真实利率不变(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这就是所谓货币扩张的“费雪效应”(1907)。货币扩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名义工资与名义利率都上升,但所有的实际变量值都不变。

图1—7 就业与产量的决定

2.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结论

(1)在劳动市场竞争、货币工资弹性条件下,实际就业量一定是均衡就业量或充分就业量,从而实际国民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失业不是摩擦性的,就是自愿的,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愿失业。如果存在非自愿失业,那也是表面上的,其原因或者是由于工会要求高工资,或者是根源于政府的最低工资法,阻碍了劳动市场竞争,使实际工资超过劳动的边际产量的结果。因此,减少失业的有效对策,是排除一切不利于劳动市场竞争的因素,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降低实际工资,使劳动市场恢复均衡。

(2)储蓄在利率机制的作用下,必然转化为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加速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减

P P P P 1

N N f

少消费,增加储蓄,勤俭节约不仅有利于个人,而且也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3)由于富人的消费倾向总是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从消费的横截面角度考察),从而富人的储蓄倾向总是高于穷人的储蓄倾向,故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难以避免(按要素贡献分配),而且会促进经济增长。

(4)货币数量(总需求)的变动仅仅影响价格水平和名义变量,对实际变量值(就业与产量)没有任何影响,货币是中性的。

(5)市场机制(灵活变动的价格与工资机制)能够保证社会充分利用资源,不会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情况。市场机制虽然会产生微观意义上的非效率现象,但决不会产生宏观意义上的浪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是多余的,而且往往引起和加剧经济的波动,给社会带来危害。

第二节凯恩斯经济学说

一、凯恩斯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6.5——1946.4.21.)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父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的早期弟子。凯恩斯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数学,1905年毕业,获数学学士学位。后为参加文官考试跟随马歇尔学习经济学。马歇尔希望他成为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家,庇古教授每周同他共进早餐一次。他在文官考试中,获得第二的好成绩,但经济学部分的分数最低,他说“主考人所懂得的经济学大概还不及我”。1906年被派到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工作。他觉得在政府机关当个小官,与他经营铁路的愿望差的太远,而且,一些考虑欠周的对他的评论会把他葬送掉。于是在1908年他辞去职务,应马歇尔的邀请,到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与货币理论,任该校皇家学院研究员。在马歇尔的推荐下,1911年,只有28岁的他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季刊、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1944年。

1919年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巴黎和会,在12月,发表的《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一文使他一举成名。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1年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建设开发银行两个国际组织的董事。他依靠一位银行家的贷款从事高风险的国际金融投机,积累了200多万美元的财产。他曾管理过一个投资信托公司,领导过一个人寿保险公司。在一次舞会上,他结识了来自俄国的想努力学习标准英语的长得非常美丽、技巧非常高超的芭蕾舞演员莉迪亚·洛科波娃,并娶她为妻子。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猝死于心脏病。

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二、凯恩斯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特征

1.凯恩斯革命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国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日益尖锐,终于在1929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破坏最严重)。这次危机,不仅给社会生产与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

失,而且也导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破产(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机制与萨伊定律)。为了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提出避免或者减轻经济波动的措施,凯恩斯发表了《通论》。

2.凯恩斯革命的主要特征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在理论基础、经济政策和分析方法等方面与传统理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1)理论基础方面: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不是供给创造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根源于私人经济活动的有效需求不足往往导致非自愿失业,使实际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收入,因此,充分就业不是一种常态。

(2)政策主张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经常不能自动地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以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必顾及财政预算是否平衡与赤字多少。相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增加有效需求、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

(3)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方法:

A、采用总量分析,研究总就业量、一般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而传统经济理论则主要采用个量分析,因为他们认为总量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无需研究。

B、否定“货币中性”的观点,抛弃传统的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分开的2分法,将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合为一体。

C、采用非均衡分析法,强调数量调节机制而不是价格调节机制,在萧条时期尤其如此。

三、凯恩斯学说的主要内容或《通论》的主要观点

1.“通论”与充分就业的涵义

(1)“通论”的含义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时也译成《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通论”或“一般理论”的涵义是指他的理论是有关一切就业水平的。凯恩斯相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就业仅仅是一种特殊情况,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通常情况下的就业水平是低于充分就业的。传统经济学只涉及充分就业这一特殊情况,因而是一种特殊理论。而他的就业理论具有一般性,涉及各种高低不同的就业水平,从充分就业到普遍失业之间的各种就业水平。

由于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充分就业理论、萨伊定律与利率理论以及货币数量论等3个方面,为了彻底批判古典理论,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故凯恩斯将自己的著作取名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2)充分就业的涵义

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失业的原因及其对策。因此,充分就业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围绕充分就业这个问题展开分析的。

《通论》认为,劳动市场均衡、没有非自愿失业时的就业量叫充分就业。在充分就业下的失业只有摩擦性失业与自愿失业两种,没有非自愿失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市场始终是均衡的,因此,只有摩擦性失业与自愿失业两种失业。凯恩斯认为劳动市场常常是不均衡的,除了摩擦性失业与自愿失业外,还有非自愿失业。

2.有效需求的含义及其组成

(1)有效需求的含义

有效需求是指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总是趋于相等,故有效需求常常简称为总需求或需求。凯恩斯认为在一个因总需求不足而存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中,就业与产量由总需求决定,与总需求正相关,即需求决定供给。总需求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这与萨伊定律明显不同。

(2)总需求的构成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进出口组成,即AD=C+I+G+(X-M)。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与投资两部分构成,即AD=C+I。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1)消费不足的原因

A.消费是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凯恩斯认为,消费主要是收入(可支配收入)而不是利率的函数。因为如果没有收入,利率再降低,消费也不会增加。

B.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表现在3个方面:无论收入多少,消费始终大于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消费的增加量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量。

C.消费相对不足的原因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必然递减,导致消费相对不足,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扩大。

D.消费不足不一定导致总需求不足

如果在消费相对减少时,投资能够相应增加,以弥补收入与消费之间随收入增加而不断拉大的差距,总需求不足就不会出现。但实际上,投资不能相应增加,投资也常常不足。

(2)投资不足的原因

A.投资的决定因素:

投资取决于企业对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的比较。投资收益用资本边际效率来衡量,投资成本(购买投资品的货币的机会成本,在两部门经济中没有税收)用市场利率来衡量。因此,投资支出取决于资本

MEC 水平上。

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与利率两个因素。投资总是均衡在r

B.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投资的不稳定性

首先,资本边际效率很难正确预期

投资品现在购买,而投资收益在将来才能得到。而将来是不确定的。由于缺少必要的有关未来的知识,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或资本边际效率很难做出正确的预期。因此,在投资决策中必然包含对未来的投资收益能够弥补投资成本的预期或赌博。

其次,投资者对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不仅受当时容易变动的经济的与非经济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投资者本人进行投资决策时的信心程度即通常所说的商业信心的影响而经常变动,十分不稳定。

投资者的商业信心常常受投资者的心理情况(如非理性的乐观主义:凭空的希望、一时的血气冲动;或悲观主义:没缘由的恐惧)和生理情况(如神经是否健全、消化是否良好)等的影响而动荡不定。

“正是那些决定投资量的因素是最不稳定的。因为它们受到我们对未来的看法的影响,而未来又是我们知之甚少的”(1937)。凯恩斯怀疑利率调节投资的有效性,认为资本边际效率对投资支出的影响远大于利率(这一点在目前的教科书中正好被颠倒了)。

C.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的高低不仅受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不易确定,而且具有递减的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投资的预期收益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另一方面,投资品的供给价格随着投资的增加而上升:在短期内,投资的增加引起资本品生产的增加,生产资本品的生产设备所受的压力就会加大(来不及调整工厂规模和厂商数量,只能通过增加变动投入来增加资本品的供给,资本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必然上升),单位资本品的成本就会上升,导致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上升。在长期,投资的增加引起产品供给的增加,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必然使投资的预期收益降低。

假定资本边际效率既定,投资的多少就取决于投资成本即利率的高低。

D.流动性偏好陷阱使得利率不能无限下降

第一,利息的含义

古典理论认为,利息是延迟消费或节俭的报酬,利率取决于节俭(储蓄)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等真实因素。

在《通论》中,凯恩斯拒绝了这种观点,认为利息不可能是节制眼前欲望的报酬,因为个人如果以手持现金的方式进行储蓄,他就不可能得到利息。实际上利息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息是不窖藏货币即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这种报酬的高低由利率来衡量。

第二,利率的决定因素

利率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与货币当局的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利率的高低与流动性偏好正相关,而与货币供给负相关。

第三,产生流动性偏好的额外动机――货币的投机动机与流动性偏好陷阱

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除了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以外,凯恩斯还增加了投机动机。货币的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的市场中获利而持有货币的愿望。用凯恩斯的话说就是“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对未来之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取利”(1936,P145)。在一个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世界里,人们总具有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可获得一定收益的其他金融资产的投机动机。

货币的投机动机对利率敏感。一般说来,货币的投机动机与利率负相关。在经济繁荣、利率极高时,货币的投机动机趋于零;而在经济萧条、利率极低时,货币的投机动机将达到无穷大,形成流动性偏好陷阱。流动性偏好陷阱中,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降低利率(流动性偏好或投机货币需求在经济前景动荡

不定的场合会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流动性偏好的强弱,或投机货币需求的高低,是预测经济形势的晴雨表。每当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不太乐观时,流动性偏好就会增加,因为持有货币可以稳定人们的不安情绪。另外,流动性偏好的改变,动摇了古典模型关于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的假设,并隐含了货币流动速度可变的推论)。

E .结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利率不能无限下降,使投资不足:

由于资本边际效率不稳定且随着投资增加而递减,不能无限下降的利率便成为投资增长的阻碍,使投资支出不足。

(3)私人投资不足是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消费与投资的不足共同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然而,投资不足是总需求不足的主要的和直接的原因。凯恩斯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投资(引致需求)根源于消费,也服务于消费,投资不足是消费不足派生出来的,总需求最终受消费的制约。需求不足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消费不足。但消费函数相对稳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动。故就业与收入水平的周期性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水平的经常变动。

投资不足的根源在于利率不能无限下降。如果利率可以无限下降,直至为零,则投资可以没有障碍地增加,以弥补因储蓄增加引起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使总供求相等,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凯恩斯认为,当资本数量大大增加,使得资本不再有稀少性,毫无功能的投资者从此不能再坐收利息时,资本主义世界的面貌将大为改观。

4.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名义工资向下刚性最终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长期存在

(1)如果劳动市场完全竞争,货币工资弹性,那么,即使有效需求不足,也不会出现普遍性的失业与经济危机:

f e D S D S N N N N N P

W W N N P W P AD ==?=↓→↓→→↑→↓→↓→ 。 (2)货币工资向下刚性导致劳动市场存在超额供给,产生非自愿失业

当有效需求不足,使价格下降引起实际工资上升,劳动市场存在超额供给,社会出现非自愿失业时,古典模型认为货币工资会相应降低,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均衡水平,非自愿失业将自动被消除。但在实际生活中,厂商不愿削减货币工资,因为削减货币工资的行动常常会引起工会的抵抗。这样,货币工资向下刚性。

显然,在凯恩斯看来,劳动供给是货币工资的函数,而不是实际工资的函数:第一,如果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函数,那么,当货币工资不变、价格上升引起实际工资降低时,一部分工人就会放弃已有的工作,选择自愿失业。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二,实际工资受价格的影响而经常变动。劳资双方在签订长期劳动合约时,只能规定货币工资而无法规定实际工资水平。

因此,如果政府不采取相应措施干预经济而放任经济自由运行的话,经济将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

5.增加总需求提高价格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

凯恩斯认为,削减实际工资、消除非自愿失业的方法有两个:降低货币工资或者提高价格水平。凯

恩斯更欣赏后者。因为工人不会抵制由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所引起的实际工资的降低(应当注意,这种情况并不表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一方面,工人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相对于他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即自已的相对的社会地位,抵制货币工资的降低和接受由一般价格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实际工资的降低有利于保持已有的相对结构。另一方面,价格水平处于工人的控制力之外,工人只能在货币工资上同厂商讨价还价。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提高价格水平,以便降低实际工资,增加就业。

降低货币工资不仅会引起工会的抵抗,只能在“徒劳无益的和灾难性的斗争”后产生,对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都没有好处,而且在理论上说,也不一定能增加就业。因为货币工资的降低,会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与总需求,最终使产品的价格也相应降低,而实际工资不变,从而就业量也不变。当然,货币工资降低引起的价格降低,会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量,可能降低利率,增加投资和总需求,最终增加就业。但当经济处于流动性偏好陷阱或投资对利率没有反应时,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

6.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1)对萨伊定律的批判

在古典模型中,储蓄的增加通过利率的调整自动转化成投资的增加,储蓄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支出。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决定的,而不是由储蓄与投资决策决定的。

凯恩斯认为,预期变动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常常引起投资的变动并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与实际产出的多倍变动。实际产出的变动最终将使储蓄调整到与投资相等时为止,即:

↓→

↓→

MEC=

↓→

↓→

↓→

I

I

S

S

I

S

AD

Y

在凯恩斯模型中,任何计划投资与储蓄之间的不平衡(总供求的不平衡)都会导致数量(产量)的调整而不是利率(价格)的调整。因此,在凯恩斯就业不足的均衡中,是需求创造供给,而不是供给创造需求。投资乘数表明,社会只要有闲置的资源,厂商时刻准备为应付超额需求而生产更多的产出,则自发性支出的增加,会多倍地提高就业与产出。从而有效地否定了萨伊定律。

(2)对货币数量论的批判

第一,货币数量的变动并不总是影响价格水平,有时也会影响实际收入或名义收入

在古典模型中,真实产出量已经由竞争性的劳动市场和萨伊定律决定了,货币冲击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只能影响价格。

但凯恩斯认为如果总供给完全具有弹性(在萧条经济中),则由货币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有效需求的变化将引起产出和就业的增加,而不会影响价格水平。

然而,通常情况下,总供给曲线不是水平状的,在充分就业水平之前,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在充分就业之后,总供给变得完全没有弹性。因此,在充分就业之前,货币供给的增加,在提高价格的同时,也会增加就业和产量(半通货膨胀)。而在充分就业之后,货币的扩张,仅引起价格的上升,不会增加就业与产量,即导致“真正的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不一定是中性的。

第二,货币数量影响产出与价格的机制

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实际利率降低,从而导致投资增加,最终引起需求增加与收入增加。如果收入已

经在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必然导致价格上升。即: ↑↑→↑→↓→↑→Y AD I r M 。或:

Y AD AD I r P

M P Y AD AD I r M =↓→↓→↑→↓→↑→→↑→↑→↓→↑→ 在凯恩斯模型中,货币数量的变化与有效需求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需要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将它们联接起来。而在古典模型中,货币数量的变化与有效需求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

第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更导致货币的非中性

受预期变化的影响,流动性偏好会改变,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与货币需求函数的改变。因此,货币供给的变动有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的相反的变化所抵消(如在流动性偏好陷进中)。如果在费雪交易方程中(MV=PY ),放弃Y 、V 固定不变的假定,则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引起V 、P 、Y 的变化。故不再保证货币中性。

7.政策主张

(1)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凯恩斯认为,引起非自愿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的产物,因此,不能依靠市场机制来消除非自愿失业。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干预经济,而不能让经济自由放任。

(2)政府干预经济的核心是增加一国的有效需求:

经济均衡是指供求的均衡。从这一点来说,政府如果要干预经济的话,对供求双方都要进行干预。但凯恩斯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由于3大心理定律的作用,需求常常不足,而供给常常处于过剩状态,就业与收入主要由需求决定。因此干预经济的中心应放在需求方面,努力增加总需求。

(3)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为了增加有效需求与就业,政府应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而不必顾及财政预算是否平衡。提出了功能财政思想。

凯恩斯认为,尽管利率的降低有一定的限度,但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有极大的影响。在经济衰退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刺激投资,也可以增加消费。凯恩斯不主张一味地保持价格稳定,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仅对经济无害,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与收入:因为它可以降低实际工资,增加就业与收入。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的作用远大于货币政策,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幅度很大,而利率变动幅度较小,不能完全抵消前者的变动。即使政策搞一些荒唐的活动,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产出与就业的增加。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较好,因为“公开市场交易不仅可以改变货币数量,而且还可以改变人们对于金融当局之未来政策之预期,故可以双管齐下,影响利率。”但是,凯恩斯发现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深度衰退中更是如此。

四、“凯恩斯革命”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战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多数经济学家成了凯恩斯主义者,在英美两国,形成了影响很大的两大凯恩斯主义学派:一派是新古典综合派或正统凯恩斯主义学派,企图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另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预期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 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 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 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人们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这时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中能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③理性预期学派所采用的预期概念不是适应性预期,而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预期,其特征是预期值与以后发生的实际值一致的。在这种预期假设下,短期中也不可能有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即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都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垂线,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2)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 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在短期与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存在关系,从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与长期中都是有效的;货币主义认为,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交替关系,而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从而认为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效,而在长期中无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没有交替关系,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都是无效的。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A)。 A.斯密; B.李嘉图;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2.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3.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的“疾病”(D)。 A.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4.表示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5.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 值被称为(B)。 A.国民生产总值; 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6.实际GDP等于(B)。 A.价格水平/名义GDP; B.名义GDP/价格水平×100;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7.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A)。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债务; C.现有住房数量; D.失业人数。 8.存量是(A)。 A.某个时点现存的经济量值; B.某个时点上的流动价值; C.流量的固体等价物; D.某个时期内发生的经济量值。 9.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存量?(C)。 A. 国内生产总值; B. 投资; C. 失业人数; D. 人均收入。 1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利息率的灵活性使得(B)。 A.储蓄大于投资; B.储蓄等于投资; C.储蓄小于投资; D.上述情况均可能存在。

11.古典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是(C)。 A.政府管制; B.名义工资刚性; C.名义工资灵活性; D.货币供给适度。 12.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价格水平降低导致下述哪一变量减少(C)。 A.产出; B.就业;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13.在凯恩斯看来,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A)。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源短缺; C.技术落后; D.微观效率低下。 14.下列各项中不是流量指标的是(D) A.消费支出; B.PDI; C.GDP; D.个人财富。 15.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下列各项中除了哪一项外均计入投资需求(D)。 A.厂商购买新的厂房和设备的支出; B.居民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C.厂商产品存货的增加; D.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和答案

1、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内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E、国内生产总值 2、下列哪一项应计入 GDP中: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B、购买 40 股股票 C、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E、以上各项都不应计入。 3、计入 GDP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算合成的收入 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出神股票的收入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中的注入因素是 A、投资; B、储蓄; C、净税收; D、进口。 5、政府支出乘数 A、等于投资乘数 B、比投资乘数小 1 C、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是说法都不正确 6、在以下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 0.7 ; B、边际储蓄倾向为 0.2; C、边际储蓄倾向为 0.4; D 、边际储蓄倾向为 0.3。 7、国民消费函数为 C=80+0.8Y,如果消费增加 100 亿元,国民收入 A、增加 100 亿元; B、减少 100 亿元; C、增加 500 亿元; D、减少 500 亿元。 8、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A、对 IS 曲线无响应 B、IS 曲线向右移动 C、IS 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A、对 IS 曲线无响应 B、IS 曲线向右移动 C、IS 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位于 IS 曲线左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大于储蓄; B、投资小于储蓄;

C、投资等于储蓄; D、无法确定。 11、当经济中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 LM 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一般地,在 IS 曲线不变时,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如果现行产出水平为 10万亿元,总需求为 8 万亿,可以断定,若经济不是充分就业,那么: A、就业水平将下降 B、收入水平将上升 C、收入和就业水平将均衡 D、就业量将上升 E、就业水平将上升,收入将下降 14、在流动陷阱(凯恩斯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提高再贴现率; 16、如果名义利率为 6%,通货膨胀率为 12%,那么实际利率是 A、6%; B、18%; C、12%; D、-6%。 17、自发投资增加 10 亿元,会使 IS 曲线 A、右移 10 亿元 B、左移 10 亿元 C、右移 10 亿元乘以支出乘数 D、左移 10 亿元乘以乘数 18、由于经济萧条而出现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19、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20、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 A、累积性扩张 B、累积性萧条 C、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学理论要点

一、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概念: 1.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核算方法:定义法、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 名义GDP(指按当年价格计算)和实际GDP(指按基期价格计算)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6. 最终产品,重置投资,消费,投资,物质磨损,精神磨损(不重要的概念) 7. 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所以储蓄与投资相等,但凯恩斯认为未必是这样,因为储蓄和投资是不同利益集团出自不同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储蓄与投资并不必然相等。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金融机构(银行)就有义务把居民的储蓄再转化为投资,注入国民收入循环的过程中,所以,银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只有如此,收入循环,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二、产品市场—IS曲线 (1)。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呈

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 注意观察宏观经济学有关联邦预算、税收政策或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的争论,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之外,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会存在争议。透过这些争论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据此我们可以将经济学家分为不同的学派。一个经济问题是关于总需求如何决定:另一个问题涉及价格弹性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则是围绕着人类如何形成预期和如何做出决策的问题而展开。 关键字宏观经济学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所考查的是同时影响众多企业、消费者和工人的的因素。研究宏观经济学以两大核心命题为主要线索:(1)产出、就业和价格的短期波动,也即所谓的商业周期;(2)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也即所谓的经济增长。 20世纪经济学的一项主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它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应对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大萧条,凯恩斯创立了自己的革命性理论,它有助于揭示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并解决商业周期中最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提出了对策。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存在着许多流派、分支,甚至分歧(意见、观点不同)。比较出名的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等。其不能存在比较大的“共同观点”。尽管“宏观”也可以建立像物理、化学和气象等的模型,但“宏观”模型是很难用现实去说明是否正确。不可能只是为了证明“宏观”的某个观点是否正确,而去有意识的“调节”、“操作”和干涉经济社会的运行。比如说,不可能为了说明“失业率有多大才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去真的让一些人民失业。这些事情,不单是不可能去做,而且也做不到。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 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 (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 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 (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财政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 ①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3.4第3篇)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 第3篇宏观理论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简述理由) 1.对于货币非中性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通过错觉理论来解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价格黏性来解释。 【答案】√ 【解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的感觉,产生货币幻觉。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平。 2.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可能是黏性的。 【答案】√ 【解析】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价格完全伸缩性观点的不完全接受,主要体现为对凯恩斯工资刚性的坚持和修正。 3.古典的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答案】√ 【解析】长期,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就会回到各自的自然律水平上去。 4.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承认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人是非理性的。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 5.根据凯恩斯主义模型,在短期由于价格黏性使经济不能迅速恢复一般均衡,在长期中,价格的灵活调整最终将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模型假定市场非出清,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市场出现非均衡。 6.新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在理论上承认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因此关于制定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两者并无分歧。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一、 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量。 10、个人收入: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Y= AF(L,K)。 二、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宏观经济学题库

宏观经济学题库

————————————————————————————————作者:————————————————————————————————日期: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基本假设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二、在经济复苏时期,凯恩斯主义者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使用上是否有所侧重?为什么?(5分) 三、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四、请说明公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运用IS-LM模型,从政府购买支出的角度,分析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并就每种情况做出准确的图形。(10分) 2.(7分)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储蓄率的上升对总产量的短期增长率和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假定其它因素未变且开始时经济处于稳态(steady-state))。 3.(8分)用总需求一总供给(AD-AS)模型回答如下问题:假定一经济开始时在潜在产量水平上达到短期均衡。设在某一时刻经济中,出现了有利的供给冲击(假定这种供给冲击不影响潜在产量水平)。试说明这种冲击对均衡产量、均衡价格、真实工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说明经济的调整过程和原因。 出(收入)水平的敏感性?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与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关系?(10分) 2?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10分) 3?利用投资乘数原理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效果及应当研究与解决的问题?(10分) 4?国际上有汇率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10分) 5?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贸易平衡状态?汇率是固定的,资本不能流动?在下列各种扰动中,有哪些情形可以用总需求管理来应对?要求指出每种情况对外部与内部平衡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15分) a)出口市场的损失? b)储蓄下降,同时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 c)政府支出增长? d)对进口的需求向本国产品转移? e)进口下降,同时储蓄相应增加? 6?用资本流动下Mundell-Fleming模型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15分) 7?写出Solow经济增长模型,求出均衡的资本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求出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8?写出Ramsey-Cass-Koopmans最优增长模型,并求出修正的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五?试推导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了其政策含义(15分) 六?有人认为:今年长江流域的水灾并不是坏事?你认为如何?试用你所理解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解释你的结论(15分) (3)何为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3)简要说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曲线)的推导? (4)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1. 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2. “如果一企业用5台新机器替换5台报废的旧机器,它没有使GDP增加,因为机器数量未变.”这一说法对吗? 3. “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4.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5. 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6.为什么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7.假定甲为乙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乙为甲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甲乙商定相互的支付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试问:计入GDP的是否就这100美元? 8.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9.什么是长期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相比有哪些特性? 10. 前瞻消费理论和凯恩斯消费函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1.试用前瞻预期理论分析消费者在经济繁荣和衰退时的消费行为?

宏观经济学脉络图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加入时间:浏览:3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0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经济学类、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本科 开课分院、系:经济分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类本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所以该课程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运行及其后果作为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课程研究涉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来说明决定国民收入、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危机的根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还对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等进行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和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为背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当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民收入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国民收入的各个总量中,最基本的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本章说明的是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各个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 四、名义GDP和实际GDP 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包含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四个市场,只涉及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关于一个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者总收入如何被决定的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说明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其内容包括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 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 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价格机制类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协调供给与需求到达均衡。 3.要素市场包括哪几大类型的市场?其价格分别如何表示? 答:(1)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代表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土地”要素代表了所有自然资源,如石油、水、矿产等。在土地市场上,用地租来表示土地的价格。 “劳动”要素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它有时还包含了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人力资本)。在劳动市场上,用工资来表示劳动的价格。 “资本”要素代表经济体生产出来的用于再生产的产品。如钢材是一种产品,然而当它被用于制造汽车时,它便成为资本品,一般通过货币的“价格”——利息来表示。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生产要素。面对着同样的土地、劳动或资本,不同的

西经答案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解答:(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三,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第四,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其二,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三,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影响。 2.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解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后果。微观经济学表明,理解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假设个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所以,要使宏观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应将个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假设。 所谓理性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用通俗的话说,理性预期假设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市场出清的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使相应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或趋向于相等。 自然率假说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等,而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3.推导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解答:一个典型企业i的供给函数由下式给出 yi=h(Pi-P)+y eq \o\al(*,i) 其中,yi为企业的产量,Pi为其产品的价格,P为价格总水平,y eq \o\al(*,i)为企业的潜在产量,h表示企业对其产品价格与价格总水平偏离的一种反应,h>0。 用Pe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P的估计,从而有 yi=h(Pi-Pe)+y eq \o\al(*,i)(1) 进一步地,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假定按下式进行 Pe eq \o(P,\s\up6(^))+b(Pi eq \o(P,\s\up6(^)))(2) 式(2)表示,企业对价格总水平的估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该社会的有关机构预测并公eq \o(P,\s\up6(^))eq \o(P,\s\up6(^))的调整,参数b为调整系数。 将式(2)代入式(1)并整理,得

《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5、8、11) 基本要求掌握四个基本概念:GDP、名义GDP 、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 掌握一个恒等式:Y = C+I+G+NX GDP——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衡量的是市场价值——用货币衡量 真实GDP衡量的是数量——用“不变价格”(基年价格)衡量 通常用Y代表GDP因此,Y既代表总支出也代表总收入。由于一个国家的所有产出都参与了交易(剩下的——即“存货”,假定被老板自己买下了),因此,Y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总产出。 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从基年到现年物价水平的变化。 计算方法:(名义GDP/真实GDP)×100。 Y = C+I+G+NX ——用“支出法”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总产出被分成四类:家庭支出C、企业支出I、政府支出G、外国人的支出NX 。 —1—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问题与应用1、4、6、7、9、10) 基本要求三个基本概念:消费物价指数CPI、名义利率、真实利率 两个关系: CPI与GDP平减指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 一个计算公式:$现在=$T年×(现在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CPI定义为:(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其中“一篮子”的物品与劳务典型消费者经常消费的那些物品与劳务(我国大约是700余种),不是全部的物品与劳务。其“种类”和“数量”是固定在基年的,而不管“当年”的实际消费的种类和数量。 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都是衡量物价水平的。 不同的是。CPI只按基年已经固定的种类和数量计算物品与劳务;而GDP平减指数是按照当年实际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计算的。 名义利率是银行挂牌的利率,是用货币衡量的 ——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钞票数量变化的比例。 真实利率是购买力变化比率,是用产品数量衡量的 ——当一笔存款到期后取出来的时候,能够购买的产品数量变化的比例。 两者的关系: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

宏观经济学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 【单选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商品总产量是指(A)。 A、GDP B、恩格尔系数 C、基尼系数 D、戴尔指数 2 【单选题】谁最早给宏观经济学下定义(D) A、马歇尔 B、凯恩斯 C、萨缪尔森 D、夏皮罗 3 【多选题】下列关于宏观经济学说法正确的是(ABC)。 A、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各种总量关系 B、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C、研究社会经济活动变化规律 D、采用个体分析的方法 4 【判断题】《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的 代表作。(×) 5 【判断题】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的价格就是CPI。(√) 合成谬误和市场非出清 1 【单选题】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C)叫菜单成本。 A、成本下降 B、额外收入 C、成本负担 D、收入下降 2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关于合成谬误正确的是(C)。

A、合成谬误中,总体等同于个体的叠加 B、合成谬误中,每个人个体其实都是非理性的 C、合成谬误是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D、合成谬误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理论 3 【单选题】为什么会银行挤兑( D) A、国家经济崩溃 B、货币大量贬值 C、银行经营不善 D、社会谣言传言 4 【判断题】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总能找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从而导致市场出清。(×) 5 【判断题】每个人在银行挤兑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理性的举动。(√)市场失灵和国家干预 1 【单选题】凯恩斯的着作是宏观经济学的发端。(C) A、《货币改革论》 B、《论概率》 C、《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D、《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 2 【单选题】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包括(B)。 A、市场组织应当是自由放任的 B、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 C、市场应当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 D、需求和供给能达到均衡而促使市场出清 3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帕累托有效性的含义(C) A、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不均衡点 B、需求曲线的最高点 C、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均衡点 D、供给曲线的最高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