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

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摘要]高职教学改革从宏观、中观发展到今天微观的进程中,课程改革逐步

占据中心位置。职业教育作为“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思维,只有“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才能满足跨界思维对课程设计的一系列要求。文章以“跨界”的理念为指导,以具有能力隐性和思维抽象性等典型特征的国际物流类课程为抓手,着眼于研究在不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下,在校内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课程分析、一体化设计、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全方位的综合设计。

[关键词]高职跨界一体化教学设计国际物流

在高职人才培养进程中,课程始终处在最核心的地位,做好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跨界是一种思维理念,一体化设计是一种组织方式。本文立足于跨界理念,研究具有能力隐性和思维抽象性等典型特征的国际物流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

教学设计的跨界理念源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质。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跨界”的教育。企业培训定界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具有职业性,是功利的,必须遵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规律;传统学校教育定界于学校,以人的全能发展为目标,具有教育性,是理论的,必须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职业教育则介于职场和教育场之间,是一种跨界文化,是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需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跨界”理念对高职的课程教学设计提出如下要求:

1.能力本位观。知识是对过去经验的归纳、总结,可以积累,但知识绝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外来的,能力是内在的,当情势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时,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而知识不能。基于跨界理念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行动来应用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成为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

2.生命发展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关注人的一生发展,除了为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外,更要为了满足个体的发展塑造合格的社会人。基于生命发展观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关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更关注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拓展,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

3.多元智能观。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基于

国际物流教学大纲

《国际物流》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 本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国际物流基础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物流活动的学科,研究内容是国际物流活动的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详细研究了国际实务相关的知识等。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计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从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出发,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运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关关系,掌握国际贸易中的常用术语、贸易方式和对外合同的签定和履行等国际物流的基础知识,理解并实际运作国际物流的实际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代理业务、货物出入报关和检疫等制度与程序、国际货运保险和运作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理论操作,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具体的操作,能够学有所用; 2、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性原则,要让理论更具有现实性,更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科学分析; 3、在教学中,重点在于动手,通过案例分析,要学生知道如何做; 4、要增强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努力使之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 5、教学中要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入浅出,突出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实际业务流程和内容。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前,必须要学习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物流基础等相关课程。这些构成教学和内容理解的基础知识,也为这些学科提供应用的实践机会。 五、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国际物流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物流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准确的掌握项目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国际物流系统、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理解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国际物流的含义; 2、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3、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国际物流的含义及特点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二、国际物流的特征 三、国际物流的分类 四、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国际物流系统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二、国际物流系统网络 三、国际物流运输路线 第三节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 一、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 二、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环节

CAD课程设计思路、内容与步骤(doc 7页)

CAD课程设计思路、内容与步骤(doc 7页)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中文版AutoCAD2009基础教程 设计题目:包装CAD课程设计 专业:包装工程班级:0601 学生姓名: 学号: 起迄日期: 2009年06月8日~2009年06月13日

1.

2.设计过程和方法。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1、4课程设计的意义 做为包装工程的学生,需要了解怎么使用一些绘图软件去制一些包装容 器 展开图和立体图,以便更好的去绘制和设计一些新的包装容器,更好的完成本门学课。通过cad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我能够基本了解怎么使用cad快速去绘制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熟练的掌握了cad的一些基本命令。通过最后cad 的课程设计,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加深对cad的了解和更加熟练的去使用cad,有利于我们对擦得的掌握,是对我们一个学期cad学习的一个总结和考核。只有通过cad的课程设计,才能把cad总个领会贯通。通过解决在课程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更好更快的使用cad去解决一些问题。 2、设计思路 包装cad课程设计,是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最后一课程设 计,能够使我们熟练的掌握怎么样使用cad来绘制一些包装容器的展开图与立体图。这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做的是机械零部件的三视图、机械零部件立体图形、瓶类包装容器的立体样式图、电子产品包装盒的展开图与立体图、电子产品包装内衬的立体图与三视图、装配图。 3 、设计内容及步骤 3、1 液晶显示器瓦楞纸箱的外盒内衬装配图的绘制 1、液晶显示器包装瓦楞纸盒展开图和立体图的绘制: 液晶显示器的外包装使用的是瓦楞纸箱,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定瓦楞纸箱的宽高,箱型和尺寸的选取将依据下列条件: a根据销售型纸箱还是运输型纸箱来确定纸箱的箱型。 b确定纸箱的尺寸: c内装物的特性(尺寸、重量、重心、排列组合方式等等);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高职说课

高职说课 高职院校教师如何说课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学大纲、说教学对象、说板书设计、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等方面。 一、说教材 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还包括对教材的优缺点进行说明。 二、说教法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有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更佳。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

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主要说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以及教学层衔接与教学环节转换之间的逻辑关系。 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 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2,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 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3,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本人参加了我们学院教师的说课大赛决赛,我的说课稿如下: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好~我今天的说课课程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下面我 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大纲、说教学对象、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程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由王涛、章明等主编的21世纪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系列规划教材《计算机组 装与维修》是我选用的教材,2009年2月出版,其目标定位为培养计算机维护与 维修方面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本教材全面剖析了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选购、组装与CMOS参数的设置、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及故障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摘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入手,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和建设要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由此可见,高职的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它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促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何谓标准?在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衡量事物的准则”,那么何谓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呢?针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课程标准可以理解为各各院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规定课程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要求及过程等的为课程教学提供指导的文件。课程标准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是规范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涵:(一)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里包含了课程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学习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础。它是在每个学习情境下,设计的要学生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学习内容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课程应讲授的具体知识与技能。简单地说内容标准就是说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二)考核标准考核标准里包含了学习目标和考核评价。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明确学生在经过学习以后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还有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老师要“教到什么程度”,是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考核评价也就是“考什么?怎么考?”,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质”与“量”的考核标准,并提出相应的考核方式。(三)教学指导教学指导包括了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根据内容标准与考核标准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科学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二、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一)有章可循课程教学应该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有内容的活动。(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与学的主要指导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改革离不开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首先要从课程标准建设入手。因此,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行课程标准建设是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必要过程。正如管理的逻辑过程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一样,课程标准的建设包含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整个逻辑过程,从之前的策划与设计,到教学的组织设计,到教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和最终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三)与行业企业零距离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标准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把工作任务的要求课程化,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化,使学生达到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基于此,与行业企业零距离的课程标准建设势在必行。三、如何进行课程标准建设(一)精准的课程定位好的课程标准建立在精准的课程定位基础上,而精准的课程定位的前提是对课程开发过程的了解,对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转换为此门学习领域课程的了解。在制定课程标准之前,首先要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来明确课程的性质,弄清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练的语言对该课程的性质、典型工作任务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进行总体描述。其中,课程性质要说明该课程在

课程设计概念设计

课程设计概念设计 荆楚理工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3000吨/年乙酸乙酯项目概念设计。 教研室主任:许维秀指导教师:危想平 2019年11月 乙酸乙酯车间工艺设计 一、设计任务 1.设计任务:乙酸乙酯项目概念设计 2.产品名称:乙酸乙酯 3、设计规模:3000吨/年乙酸乙酯 4、开工时间:7000小时/年 3、原料组成:冰醋酸100%、乙醇95%、硫酸93% 4、全装置总收率,损耗分配和设备类型自定 5.产品用途:作为制造乙酰胺、乙酰乙酸酯、甲基庚烯酮、其他有机化合物、合成香料、合成药物等的原料;用于乙醇脱水、乙酸浓缩、萃取有机酸;作为溶剂广泛应用于各 种工业中;食品工业中作为芳香剂等。 二、概述 1.乙酸乙酯性质及用途 乙酸乙酯又名乙酸乙酯,乙酸醚,英文名称Ethyl Acetate或 Acetic Ether Vinegar naphtha.乙酸乙酯是具有水果及果酒芳香的无色透明液体,其沸点为77℃,熔点为-83.6℃,密度为0.901g/cm3,溶于乙醇、氯仿、乙醚和苯等有机溶剂。 乙酸乙酯的重要用途是工业溶剂,它是许多树脂的高效溶剂,广泛应用于油墨、人造革、胶粘剂的生产中,也是清漆的组份。它还用于乙基纤维素、人造革、油毡、着色纸、 人造珍珠的粘合剂、医用药品、有机酸的提取剂以及菠萝、香蕉、草莓等水果香料和威士忌、奶油等香料。此外,还用于木材纸浆加工等产业部门。对于用很多天然有机物的加工,例如樟脑、脂肪、抗生素、某些树脂等,常使用乙酸乙酯和乙醚配制成共萃取剂,它还可 用作纺织工业和金属清洗剂。 2.乙酸乙酯发展状况

(1)国内发展状况 为了改进硫酸法的缺点,国内陆续开展了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如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全氟磺酸树脂﹑HZSM-5等各种分子筛﹑铌酸﹑ZrO2-SO42-等各种超强酸,但均未用于 工业生产。 国内还开展了乙醇一步法制取乙酸乙酯的新工艺研究,其中有清华大学开发的乙醇脱 氢歧化酯化法,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乙醇脱氢法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 研究所的乙醇氧化酯化法。 中国科学研究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乙醇氧化酯化反应催化剂进行了研究,认为采 用Sb2O4-MoO3复合催化剂可提高活性和选择性。化学工业部西南化工研究院等联合开发 的乙醇脱氢一步合成乙酸乙酯的新工艺,已通过单管试验连续运行1000小时,取得了满 意的结果。现正在进行工业开发工作。 近来关于磷改性HZSM-5沸石分子筛上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研究表明,用HZSM-5及 磷改性HZSM-5作为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乙醇转化率变化不大,但酯化反应选 择性明显提高。 使用H3PMo12O40?19H2O代替乙醇-乙酸酯化反应中的硫酸催化剂,可获得的产率为 91.48%,但是关于催化剂的剂量、反应时间和乙醇/乙酸的质量比对产品产量的研究 还在进行之中。 (2)国外发展状况 由于使用硫酸作为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存在硫酸腐蚀性强、副反应多等缺点,近年各国 均在致力于固体酸酯化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但这些催化剂由于价格较贵、活性下降快等 原因,至今工业应用不多。据报道,美Davy Vekee公司和UCC公司联合开发的乙醇脱氢 制乙酸乙酯新工艺已工业化。 据报道,国外开发了一种使用Pd/silicoturgstic双效催化剂使用乙烯和氧气一步生 成乙酸乙酯的新工艺。低于180℃和在25%的乙烯转化率的条件下,乙酸乙酯的选择性为46%。催化剂中的Pd为氧化中心silicoturgstic酸提供酸性中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乙酸乙酯的生产方法不断被开发,我国应不断吸收借鉴 国外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乙酸乙酯的生产状况。 三. 乙酸乙酯的生产方案及流程 1.酯化法 酯化工艺是在硫酸催化剂存在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脱水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工艺。

探究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探究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9-10-29T16:36:04.6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6期作者:段彩凤 [导读] 基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引入信息化教学。 德宏职业学院云南德宏678400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引入信息化教学。更多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中心与难点彰显出来,以突出实际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信息化教学并非为实现信息化而采用信息化技术,而是要在多种教学模式中,借助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应用,以强化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并分析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方法。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多种信息化情境中,学习者利用既有资源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架构,不断提高个人习得技能。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营造学习氛围,同时开放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支持。 另外,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尽量与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方式需求相适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与监督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还应给予协作学习必要的关注。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 在设计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合理采用设计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1.基本思路的确定。(1)应对云课堂、学习通、网络资源、微视频、Flash以及QQ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网络化与信息化特征明显的教学课堂。(2)借助既有教学资源、在线调查以及课程通知等多种组织途径,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3)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2.实现过程。设计课前网络预习的时候,应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利用云课堂为学生布置课前的学习任务并及时通知。而各小组组员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根据导学案的具体要求,分成不同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期间,可以对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加以利用,充分利用知识地图对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应当将导学案作为参考开展自测,了解自学情况,完成课堂准备工作。(1)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教师应对极域教学平台加以利用,对学生端进行控制,为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综合考虑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组员根据教师课前梳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前学习疑问进行解决,随后安排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学生应认真听与看,也可以适当做记录。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技巧,学会合作与表达。随后,利用学习通投票的功能,评选出最佳小组。此后,教师即可自制测试题目要求学生练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基本原理,掌握课堂教学重难点(2)实践演练环节。此学习环节,教师可向学生下发任务单,通过合理引入教学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3)交流实际操作成果。教师可以安排学习任务完成良好的小组总结项目,并利用学习通投票功能对学生掌握方法的程度进行投票,对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程度形成相应的了解。这样一来,即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加以培养,使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升。(4)任务的布置。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实现课后提升目标。在学生向互动教学平台上传完成的作品后,教师即可测评所收集的资源。在课后,可以将小组作为单位制作课件,向学习空间上传,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水平。(5)教学评价的应用。在融入信息技术以后,教学评价即始终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前。通过对导学案的应用自评操作问题;②课中。测评作品,采用过程化评价与多元化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手段集中应用于以上教学环节中,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服务,确保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实现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其职业技能以及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活动中,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使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对教学策略加以合理化设计。在信息化教学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予以解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获益明显。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工作也会引入更多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模式,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晋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7):150-151。 [2]赵玲玲信息化教学视角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2):32。 [3]霍如桃高职院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10):68。 [4]童玲方姝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研究[J].才智,2019,(13):36。 [5]戴澍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9):258-259。

国际物流课程教案

第一章国际物流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授课学时数:6学时 教学重点:物流的概念、种类及物流的“七要素” 教学难点:物流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国际物流的特点与需求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一、容介绍 二、导入新课 通过案例“海洋运输”引入国际物流的相关容。 三、学习新课 教学后记:教学效果良好 第一节: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及其分类 1、物流的概念:物流的概念:是物的流动或实物流通的简称,是实现物质实体转移的过程。 ①美国定义: ②欧洲的定义: ..

③日本的定义: ④我国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通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2、各国物流定义的相同之处 ①物流是物质实体转移的活动 ②是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 ③是由诸项活动要素组成的 ④运输为主体 二、物流的“七要素” 1、流体:物流的对象,“物”,物质实体。 ①自然属性:②社会属性:③价值密度: 2、载体:流体借以流通的设施和设备(货物) 3、流向:是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矢量 4、流量:通过载体的流体在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流向与流量不可分割 ①流量参照流向分类:自然、计划、市场和实际 ②根据流量本身特点:实际和理论流量 5、流程:通过载体的货物在一定流向上行驶路基径的数量表现。 6、流速:单位时间流体转移的空间距离的大小。 7、流效:物流的效率和效益:用最少的成本完成转移,满足客户服务要 求,体现效率和效益。 ..

三、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1、运输:①实现物体空间位移、②降低运输费用 2、储存:①自愿库存的需要、②降低库存成本、③降低储存作业成本 3、装卸搬运:保护商品使用价值和节省物流费用,降低商品损耗 4、包装:重要的环节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 5、配送:二次运输终端运输。 6、流通加工:流通领域中的物流过程中的加工。为销售或运输及提高物流效率进行加工,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延续。 7、流通信息处理:为物流系统服务的子系统。①事务处理:②商流 第二节国际物流的发展与特点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1、国际物流含义:相对国物流,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跨国界、流通围扩大的物品实体流动,是国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世界贸易通过国际物流实现。 2、如何产生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产生国际物流。国际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不能包揽一切(石油)。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国企业)产品交流进出口。 3、广义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物流:组织国际贸易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盈利目的)非国际贸易物流:展览、行、援外物资(非盈利目的) 4、狭义国际物流: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两个不同国家,克服生产和消费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 对商品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活动。 ..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先引导学生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接着,借助插图,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朗读、演示、讨论等多种形式,理解讲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作用的词句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最后,诱导学生瞻前顾后,弄懂壁虎尾巴能帮助爬行和保护自己的功能,以及可以再生的特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件小壁虎借尾巴的事,按着小壁虎挣断尾巴、借尾巴、又长出新尾巴的过程来写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本课是以连环画形式的呈现,课文中没有生字注音。本节课的阅读是给以后学生无拼音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再加上画面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比较快的掌握。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到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课文浅显易懂,线索明了,人物对话角色鲜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范例。 【教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 “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科普童话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的教法主要用导学法即“讲——扶——放”、直观法、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读、读中思考、读中讨论、举—反三,贯彻“自读、会读”这一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教案评选办法(最终版)

优秀教学教案评选办法(试行) (城院教字[2010]第7号) 为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断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经学院研究决定,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评选对象及要求 1、对象:全院专职教师; 2、要求: (1)参评的教案应符合学院教案基本格式,多媒体课件、讲义不能做为教学教案独立参评,只能做教学教案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材料进行参评。 (2)参评的本学期教案应涵盖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2/3以上。 (3)参评的教案应自主编写,不得抄袭。 二、评选程序及办法 具体参见《优秀教案评分表》(附件2)。此评分标准也是学院对教师教案进行随机检查时依据的标准。 学院优秀教案的评选工作由教务部负责组织实施。 1、评选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各学部组织初选与推荐;第二阶段:学院评选。 2、各学部要认真组织本单位的初选工作,并按本部门授课基数的 5%的比例向学院推荐优秀教案,并填写《优秀教案推荐评审表》(附件1)。 3、评选工作由教务部组织,由督导、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教案进行综合评审,采用《优秀教案评分表》进行评分,以此确定获奖名单及获奖等级。 4、评审结果报请院领导批准后,对获奖教师及教案题目予以公布,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四、各系推荐优秀教案材料:

1、《学院优秀教案推荐评审表》; 2、授课教案; 3、教学日历; 4、授课教材; 5、教学大纲。其中1、2、3、5由各学部在推荐时上报,授课教材在评审时通知呈交。 五、时间安排 优秀教案评选每年进行一次。推荐材料于每年的12月前交教务部。 六、奖项设置和奖励 1、优秀教学教案评选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对所有获奖者,发给奖励证书和奖金。 2、奖励标准为:一等奖:500元及获奖证书;二等奖:300元及获奖证书;三等奖: 200元及获奖证书;优秀奖颁发获奖证书。 七、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八、本办法解释权归教务部。 附件1:《优秀教案推荐评审表》 附件2:《优秀教案评分表》

国际物流实务(教学大纲)

《国际物流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数:_____4__ ____ 学分: ______64_______ 适用专业:_____物流管理__ 一、课程性质 国际物流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随着物流的国际化,该门课程的学习领域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之一。课程中各学习内容包含了相关国际物流技能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国际物流的基本流程,通过对国际物流网络、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运输、国际物流货运保险、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进出口报关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国际物流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它以《物流学概论》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后续课程是《报关实务》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本门课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完成国际物流过程中涉及的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并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教、学、做、评”一体化展开,同时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64。以基于工作过程得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融合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以国际物流过程中常用的贸易方式(包括CIF、FOB等)、运输方式为典型工作过程,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为载体,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是我院各非英语专业开设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含实践)课,分基础英语阶段和行业英语阶段。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128学时,8学分。其中第一、第二学期为基础英语阶段,96学时6学分,第三学期为行业英语阶段,32学时,2学分。 2.课程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同时,大学英语课程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3500个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时加以熟练运用。另需掌握500个与行业相关的常见英语词汇。 (2)能在职场交际中熟练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一般性对话或陈述。 (2)能就日常话题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话题进行比较有效的交谈。 (3)能读懂一般题材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理解基本正确。 (4)能就一般性话题写命题作文,能模拟套写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应用文,如信函、通知、个人简历等。内容基本完整,表达基本准确,语义连贯。 (5)能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 3.素质目标: (1)具备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

(2)具备专业培养目标中相关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本课程基于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各非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采取分段式设计,模块化组织、立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2.设计思路 (1)分段式设计: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英语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阶段即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发展阶段(Phase 1: Core Skills Development)和行业英语阶段即学生的职业专门技能发展阶段(Phase 2: Specialized Skills Development)。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生存能力。 ①英语综合技能发展阶段(Core Skills Development Phase) 本阶段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技能,使其形成较为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结构,具备社会生存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本阶段实行目标教学,要求学生学完本阶段学习后能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PRETCO-A)。 ②职业专门技能发展阶段(Specialized Skills Development Phase) 本阶段以专门用途英语(ESP)为主组织教学,将学院现开设各专业按专业群归类,开设医护英语、机电英语、IT英语、商务英语、酒店英语、财会英语、艺术设计英语等行业英语。开发相应行业英语教材和自主学习资源,一部分用作课堂学习,一部分用作学生自主学习和将来继续学习。行业英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具备职业生存能力。 (2)模块化组织:将教学内容按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四个模块进行组织,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演示教学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①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②工学交替的实施; 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 ④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 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⑥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 1、以就业为导向 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 3、以实践为主线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能力为中心 坚持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 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 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教学技术上将“平面教学”与“立体化教学”技术有效应用,即教师课堂上“平面”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多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短片、图片和难点演示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将生产现场逼真地播放给学生观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国际物流教学大纲

国际物流》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 本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国际物流基础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物流活动的学科,研究内容是国际物流活动的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详细研究了国际实务相关的知识等。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计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从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出发,让学生了解国际物流运行的主要业务活动和主要环节、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相关关系,掌握国际贸易中的常用术语、贸易方式和对外合同的签定和履行等国际物流的基础知识,理解并实际运作国际物流的实际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业务、国际物流运输代理业务、货物出入报关和检疫等制度与程序、国际货运保险和运作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理论操作,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具体的操作,能够学有所用; 2、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性原则,要让理论更具有现实性,更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科学分析; 3、在教学中,重点在于动手,通过案例分析,要学生知道如何做; 4、要增强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努力使之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 5、教学中要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入浅出,突出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实际业务流程和内容。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前,必须要学习高等数学、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物流基础等相关课程。这些构成教学和内容理解的基础知识,也为这些学科提供应用的实践机会。 五、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国际物流概述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物流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准确的掌握项目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了解国际物流系统、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理解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国际物流的含义; 2、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3、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国际物流的含义及特点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二、国际物流的特征 三、国际物流的分类 四、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国际物流系统 一、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 二、国际物流系统网络 三、国际物流运输路线第三节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与主要环节 一、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业务活动 二、国际物流运作的主要环节 第四节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小结:理解国际物流的概念很重要,是国际物流管理的基础。本章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国际物流及其相关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物流运作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作文课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作文的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学会修改意义重大。而如何修改作文,要注重哪些方面的修改,应该让学生明白。本教案的作文点评就是从这个理念出发设计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作文,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在赏析作文中,指导学生学习用一定的表达方式把人物的典型事例写得具体、生动。? 3.通过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我身边的小能人》,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修改点,发现语言表达的疑难点,从而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在赏析作文中,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方法;在指导修改作文中,让学生学会修改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评价,表扬激励 同学们,这几天老师阅读了大家写的习作《我身边的小能人》,感到特别欣慰,因为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写得很认真,有的还很精彩!首先,是同学们会选材,能根据写作要求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的闪光点;其次,会用比较流畅的语言来叙述、描写同学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最后,文章布局也比较合理。因此,写出了让老师比较满意的作文。今天的这堂作文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两篇优秀习作,看看这两位同学是怎样写《我身边的小能人》的。(下发打印的两篇学生习作) 二、习作评讲(一) 1.我们先看谢晨烨的习作《我们班的朗诵能手——喻静》。(板书作文题目、作者) 2.老师提问:谢晨烨同学,你怎么会想到写这个内容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小结:谢晨烨同学善于观察,发现了喻静身上的闪光点,把它作为我们这一次的作文题材,非常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也送给朗诵能手——喻静。同学们,我们知道,这次作文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来源:原创发布时间:2012-9-3 14:58:11 作者:罗昆霞点击:118 -------------------------------------------------------------------------------- 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解读 第一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课程目标是每一门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本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作为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被正式表述的,后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作为总目标呈现,但其课程设计思路的导向作用实质上是没有变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这个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被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认为是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的一大特色。 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在早期课程改革的某些阶段,都存在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评价的首要内容,将知识与能力人为地分离开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识记被分解出的几十成百的知识点,极端的做法是教师根据知识点命题并做出标准答案,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考试时再原封不动地复述出来,完全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这样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难以运用的知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更别说发挥语文课程“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的作用了。许多语文教育的有识之士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爆炸的近几十年,科技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比过去几千年发展的总和还要多,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得知识冰山之一角,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其有限的生命用来储存无限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知识素养尤其是能力素养是人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精选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知识供学生学习,更要着力于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普遍重视起来,尤其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关学生能力培养的专题研究也风靡一时。通常知识目标的表述往往运用“了解、明确、知道、认识、积累”等词语,而能力目标表述的方式通常是“能……”或“能够……”。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只有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解决问题,知识才会学得牢记忆深,才会逐渐形成能力,才会使学习活动事半功倍。因此,对于人的发展来说,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缺一不可,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培养不可分离,应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设计就体现了这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