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年七上导学案

2017年七上导学案

2017年七上导学案
2017年七上导学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知识。

2.理解词义和句意。

3.能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4.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5.赏析词语和句子。

二、课前检测:

李白,字,号,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我们小学学习过他的诗歌《》。

三、导学达标:

(一)自主学习

1.读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

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初读诗歌扫除阅读障碍:

3.掌握词义和句意:

①掌握重点词语释义:闻:左迁:

②翻译诗句的意思,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句子,不会的先圈出来,然后同学间互相解答不会翻译的句子,仍然不会的记录下来请老师讲解。

③说重点词语释义和诗句的意思(同学间互相提问重点词语和诗句意思)

④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同学们根据诗句的意思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B试着有节奏的朗读诗歌,请同桌仔细倾听并找出不当之处。

C小组共同确定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合作探究:

①、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②、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③、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④、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赏析的方法点拨:

①关注诗歌的语言,就是注意诗歌中较有特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②关注诗句所表现出的情感,如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等。

③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表达方式(例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渲染、烘托、用典、借古抒怀、对照、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相生等)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根据以上提示,试对诗句进行赏析:

① 杨花落尽子规啼(提示:从表达方式角度)

② 闻道龙标过五溪(提示:从表达方式角度)

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

四、课堂检测: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3.“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时间是在,又渲染了的气氛,并采用的手法,抒发了。

4.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5.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

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7.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的地方。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代夜郎国,以见其僻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的想像,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

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诗歌,能背诵和默写诗歌。

2. 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其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zè)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要正确。

3.参照课本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次:客路:潮平:残夜:

归雁:乡书:

4.请依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注释,翻译诗句。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二、合作探究

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小组自由读,讨论交流)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千古名句,人们认为“生”和“入”用的好,请同学们分析好在哪里?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三、巩固提升

1、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的诗句是:

2、说明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寒冬的人生哲理是:

3、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默写古诗《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有目标就有方向,同学们,加油!)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3.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导学设计:(相信自己一定行!)

一、自主学习

1.认识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号,大都(今北京市)人,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理解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昏鸦:秋思()

二、合作交流

1.朗读、体味、理解(提示:学习千法读为先”,同学们可

以采用“抓诗眼、寻景物、悟诗情”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首小令。)

A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B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C纵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一个恰当的名称。

D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词句体现出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4、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三、课堂盘点:(这课你学得怎么样,试试看吧!)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四、巩固提升:(更上一层楼)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天净沙是__,秋

思是散曲的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是______代著名___作家、___家。他与____、____ 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本诗的主旨句是: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秋思(思绪)

B.枯藤老树昏鸦(黄昏)

C.古道西风瘦马(西边吹来的风)

5.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

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

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

无思乡之情。

6.了解、体味《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九个独特景物并列的好处。用相关词语把它们联成句子,如改为“枯藤老树相缠,

枝头立定昏鸦”为什么不如原句好?

7.“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

8.积累句子。

A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

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

B积累两句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激发感恩情怀。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在自查字典标注“读一读,写一写”读音和词义。

2.圈划、朗读我和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作好简单批注。

3.朗读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思考: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是:

二、课堂合作探究

4.课文围绕我与母亲主要写了哪四件事?

5.思考讨论文题“秋天的怀念”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可从“作者怀念谁?为什么会怀念?为什么在秋

天怀念?”几个方面来理解文题。)

6.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色,思考文章哪些地方使你体会到母亲那深沉而无私的爱?

(提示:细细体会文中直接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的词句,分析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对“我”暴躁

任性的描写和母亲的慈爱宽厚的描写相对照中体会母爱的深沉

与无私。)

7.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和“要好好儿活”?

(提示:可以从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

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段菊花的天真烂漫的描写中蕴涵着生命的一些精神和意义,以及作者所寄之情)

三、拓展延伸

8.你认为本文能感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9.试着把第五段结尾的“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10.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四、巩固提升

11.仿照文中写菊花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12.仿写: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铃,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

课后总结

1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母亲走了,带着对子女深深地挂念;母亲走了,遗留给儿子永无偿还的心情。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回忆你的父母为你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你又打算怎么回报他们呢?试写150字的感悟。

《散步》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

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方法】

品读感悟法讨论对话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预习案】

1、走近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2、初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分歧()一shà( )间 chāi( )

散各得qí( )所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嫩()芽

(2)理解词义

各得其所:不知所措:

(3)根据原文填空

A、母亲_ 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B、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___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C、我的母亲又_ 过了一个严冬。

D、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 着,有的浓,有的

淡;

E、小家伙突然_ 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F、我的母亲___ 高大,___ 很瘦,___ 不算重;儿子

___ 很

胖,___ 幼小,___ 也轻。但我和都是___ ,___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内探究课】

一、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因为他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许多年过去了,他穷了,老了,病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只好失望地回家了。回到家中,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课文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时,请同学们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你勾画了一些生字新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3、想一想

本文向我们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阅读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进行概括。)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注意文中四个人物的情态表现,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阅读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象,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