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Ⅰ前言

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疾病过程中检验理论、临床应用、方法评价及实际应用的科学。临床免疫学以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课程为基础,通过检验理论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1.05:1。四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临床免疫学发展历程。熟悉临床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基本概念:临床免疫学、免疫应答、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熟悉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现代免疫学检测的发展趋势,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参与免疫性病理损伤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检测中的作用。

(三)了解免疫学检测与方法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免疫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范畴,免疫调节与信号传导。

(二)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免疫及基因治疗。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教学目的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学习免疫反应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特点,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免疫学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前带、后带、免疫复合物、亲合性、亲合力的概念。

(二)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三)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三教学内容

抗原抗体反应是抗原与相应抗体间特异的结合反应,其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抗原抗体反应发生在体内称为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在体外则主要用于免疫学诊断。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的制备

一教学目的

抗体的特异性是免疫反应的基础,抗原的纯化则是是制备高效价特异抗体的前提。本章学习抗血清的制备及相关概念。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抗血清的制备及鉴定方法

(二)熟悉免疫佐剂的概念及应用原则。

(三)了解免疫原、半抗原和抗血清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免疫反应的基本条件:抗原、抗体。抗原的纯化是制备高效价特异抗体的先决条件。(二)抗体制备技术: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技术、基因工程技术。

(三)抗体类型: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制备技术

一教学目的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纯度高,易于大量制备,基因工程抗体保留了原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减少或去除了无关成分,是抗体制备技术的发育发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

(二)熟悉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步骤及杂交瘤细胞概念。

(三)了解抗体库技术及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单克隆抗体:由一株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特异性强、纯度高、有效抗体含量高、制备抗体的批间差异小,易于标准化和大量制备。

(三)基因工程抗体:在基因水平上对编码Ig的分子基因切割、拼接与修饰并导入受体细胞表达出的新型抗体分子。基因工程抗体保留了原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减少或去除了无关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凝集反应

一教学目的

是免疫学经典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方法简便,是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及临床应用。凝集原、凝集素及不完全抗体的概念。

(二)熟悉凝集反应的特点和类型。

(三)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凝集反应的概念: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与载体颗粒结合后的致敏颗粒与相应抗体反应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是免疫学的经典技术之一,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方法简便的特点。广泛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抗原、抗体检测,其方法学尚在不断更新。

第六章沉淀反应

一教学目的

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产生沉淀的现象,在目前自动化检测系统中有广泛应用,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的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

(二)熟悉沉淀反应的概念,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的区别。

(三)了解:抗原抗体稀释法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

(一)沉淀反应的特点: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的沉淀现象。

(二)液体内沉淀试验:是自动化光学检测系统在沉淀反应的应用。

(三)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比例是影响免疫比浊测定的关键因素。

2抗体质量。

3PH及离子强度。

4增浊剂。

(四)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第七章免疫电泳技术

一教学目的

免疫电泳是实验室基本技术,对其原理、方法应有所了解。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免疫电泳的概念及应用原则。

(二)熟悉电渗作用与免疫电泳的关系。电泳载体的特性。

三教学内容

免疫电泳的基本原理、对流免疫电泳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八章放射免疫技术

一教学目的

放射免疫技术是经典的免疫标记技术,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在实验室有广泛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标记免疫技术的特点。

(二)熟悉竞争性RIA与非竞争性IRMA定量分析的原理。

(三)了解标记物、亲合力、滴度的概念。放射性免疫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标记免疫技术是抗原抗反应高度特异性和高度灵敏性的有机结合。其优点是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

(二)放射免疫技术的基本类型: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放射分析(IRMA)。

第九章荧光免疫技术第九章

一教学目的

荧光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技术的敏感性相结合的检测系统,包括原理、标本制作、荧抗体的应用在免疫检验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荧光抗体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原理。标本制作,荧光抗体,荧光素,荧光寿命的概念。(二)熟悉荧光抗体的制备。

(三)了解荧光的基础知识及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荧光免疫技术是将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技术的敏感性相结合的检测体系。

(二)基本原理:荧光素标记抗体与待测标本中抗原特异性结合,由特定波长的光源激发而产生荧光。

(三)免疫荧光技术的主要内容①标本制备。②荧光抗体染色。③荧光显微镜检查。

第十章酶免疫技术

一教学目的

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广泛用于抗原抗体检测及免疫组化实验,对其分类及技术要点的掌握是实验室工作者必备基础知识。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免疫吸附剂、包被、封闭、均相酶免疫分析、酶结合物的概念。酶免疫测定的原理及影响因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的基本原理。

(二)熟悉酶免疫技术的分类、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酶免疫技术的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一)酶免疫技术的特点:①标记酶适用技术要求。②常用酶及其底物。

(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固相载体。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本原理、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捕获法。

(四)膜载体的免疫测定。

第十一章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

一教学目的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结合迅速,具有多极放大的特点。可用于微量抗原、抗体及受体的检测。在酶免疫、荧光免疫、放射免疫及分子生物学中有广泛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生物素—亲合素放大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原理。

(二)熟悉生物素—亲合素放大系统的特点。

(三)了解生物素—亲合素在酶免疫、荧光免疫、放射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生物素、亲合素是一对具有高度亲合力的物质。生物素、亲合素的结合迅速,具有多级放大效应。生物素—亲合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BAS)可用于微量抗原、抗体及受体的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反应物的分离与纯化。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应用。

第十二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一教学目的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在组织细胞水平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检测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本章介绍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及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应用原则。

(二)熟悉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影响因素。

(三)了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荧光探针,免疫电镜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在组织细胞水平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检测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二)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要点。

1 标本处理。

2 抗体的处理。

3 免疫染色。

4 对照。

5 结果判断。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第十三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检测技术

一教学目的

免疫细胞的分离及检测目的是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亚群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表面标志、T细胞亚群、ADCC效应的概念、T、B、NK细胞的表面标志及检测原理、淋巴细胞功能测定的目的。

(二)熟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的分离方法及不同分离液特性。

(三)了解不同性质和功能淋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离细胞的保存及活力测定。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及检测目的是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二)免疫细胞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淋巴细胞的分离、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T 细胞亚群的分离。

(三)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亚群:T细胞表面标志、B细胞表面标志、NK细胞表面标志。(四)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T细胞功能检测、B细胞功能检测、NK细胞功能检测。

第十四章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技术

一教学目的

吞噬细胞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吞噬率、杀菌率的概念。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功能检测的实验原理。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吞噬率、杀菌率的概念。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功能检测的实验原理。

(二)了解吞噬细胞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三教学内容

巨噬细胞的分类: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的测定技术

一教学目的

细胞因子的功能是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常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仪分析、酶免疫斑点法。细胞因子测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因子的基本特性。

(二)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测定法、免疫测定法和分子生物学测定法的特点。

(三)了解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及某些基质细胞表达并分泌和活性物质。

(二)细胞因子的功能是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其测定方法有:生物学测定法、免疫测定法和分子生物学测定法。

(三)检测细胞因子常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仪分析、酶免疫斑点法。

第十六章细胞粘附分子测定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

细胞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粘附作用的物质。本章介绍细胞粘附分子在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细胞粘附分子的概念及基本特性。

(二)熟悉细胞粘附分子在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三)了解细胞粘附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

三教学内容

细胞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粘附作用的物质、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测定、可溶性粘附因子测定、细胞粘附因子测定的临床应用。

第十七章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

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IgG、IgA、IgM测定(单向免疫扩散法,免疫浊度法)测定的临床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免疫球蛋白测定方法和临床应用。

(二)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分类。

(三)了解M蛋白、冷球蛋白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IgG、IgA、IgM测定(单向免疫扩散法,免疫浊度法)。

(二)IgG、IgA、IgM测定的临床应用。

(三)异常免疫球蛋白的检测:M蛋白的检测、本周蛋白的检测。

第十八章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

循环免疫复合物产生的基本原理,免疫复合物的病理生理反应及免疫复合物测定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基本原理。

(二)熟悉CIC检测的应用价值。

(三)了解PEG沉淀法、固相法检测的原理。

三教学内容

循环免疫复合物是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结合的产物。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病。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

学习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原理及单个补体成份测定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溶血反应的原理,单个补体成份测定方法。

(二)熟悉总补体活性(CH50)测定,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原理。

(三)了解补体系统三条活化途经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补体系统的组成与性质、补体活化的途经,补体总活性测定,单个补体测定。

第二十章自身抗体检测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

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应答反应所产生的针对机体自身成份的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常用的抗核抗体检测及ENA抗体谱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用抗核抗体检测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Wertern—blot法)的特点。ENA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的方法及临床应用原则。

(二)熟悉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结果观察。检测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1 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在内、外因素及遗传因素作用下对自身正常或变性成份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2 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应答反应所产生的针对机体自身成份的抗体。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导致的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

(三)自身抗体和特性: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标志。

(四)自身免疫病的特点:病人血液或体液中存在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常见自身抗体的检测。

1 类风湿因子: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2 抗核抗体:检测方法,常见荧光图形及临床意义。

3 抗ENA抗体谱: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4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一章MHC与HLA检测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

MHC是一组存在于染色体特定区域的基因群,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和免疫应答的基因调控有关。学习MHC的基本概念、分型原则和方法可用于研究疾病的遗传倾向,选择器官移植供体及亲子鉴定。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MHC的基本概念,HLA分型的临床应用。

(二)熟悉HLA分型原则和方法。

(三)了解MHC一般特性,MHC 和HLA命名特点。

三教学内容

MHC是一组存在于染色体特定区域的基因群,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和免疫应答的基因调控有关。HLA基本复合体:人类MHC编码并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的复杂性,分子结构与分布的不均一性,功能的多样性。HLA分型:血清学分型法、细胞学分型法、基因分型法。HLA分型的应用:研究疾病的遗传倾向,选择器官移植供体,亲子鉴定。

第二十二章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

一教学目的

流式细胞分析仪技术分选原理,基本组成及质量控制。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淋巴细胞功能分析。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原理及技术要点。

(二)熟悉流式细胞分析仪技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

(三)了解流式细胞分析仪的基本组成、样品制备、荧光标记及质量控制、常用荧光染料。

三教学内容

(一)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及分选原理

1 基本组成结构:液流系统、光学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2 散射光测定: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

3 荧光测量。

4 细胞分选原理。

(二)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的技术要求

免疫检测样品制备:制备单细胞悬液是流式细胞分析最关键的基本步骤。

(三)免疫分析中常用荧光染料与标记。

(四)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淋巴细胞功能分析。

第二十三章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

一教学目的

自动化免疫分析发展史及基本设计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免疫比浊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分析自动化分析原理及特点。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免疫比浊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分析自动化分析原理及特点。

(二)熟悉抗原过量检测设计原理。

(三)了解自动化免疫分析发展史及基本设计原理。

三教学内容

(一)自动化仪器的设计思路: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准确性。

(二)主要技术指标。

1 检测使用的抗体要求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2 固相载体常用磁性微球。

3 具有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系统。

4 自动检测及校准功能。

(三)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抗原过量检测。

(四)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原理、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五)荧光免疫自动化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六)临床应用。

第二十四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一教学目的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意义、基本概念和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免疫质控管理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基本概念:质量保证、准确度、精密度、变异系数、诊断敏感性、诊断特异性、诊断效率、标准品、质控品。

(二)熟悉免疫检验室内质控数据处理。

(三)了解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意义,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质量保证的定义,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准确度、诊断特异性的概念,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原则,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关系。

(二)常用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定性免疫检验、定量免疫检验。

(三)免疫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数据处理。

(四)室间质量评价。

(五)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免疫质控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十五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学检测

一教学目的

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主要参与超敏反应的免效应分子,四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学检测原理。

(二)熟悉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主要参与超敏反应的免效应分子,四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三)了解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Ⅰ型超敏反应:临床最多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作快,病情强烈,消退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主要由IgE介导。

(二)Ⅱ型超敏反应:要由IgG或IgM介导。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NK细胞和吞噬细胞参与下导致靶细胞损伤。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由中等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引起。

(四)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所致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第二十六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一教学目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及共同特征,发病机制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二)熟悉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自身抗原的概念。

(三)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分类原则及其特性。

三教学内容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及共同特征。

(二)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自身抗原出现,免疫调节异常。

(三)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实验室检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第二十七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一教学目的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分类及免疫损伤机制。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的病理损伤。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异常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的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原则。M蛋白、本周蛋白、免疫增殖病的概念。血清免疫球蛋白电泳,血及尿中轻链检测,血清免疫电泳方法。

(二)熟悉常见免疫增殖病及实验室检测特点。

(三)了解免疫增殖病的概念及损伤机制。

三教学内容

(一)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二)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浆细胞异常增殖,正常体液免疫抑制,异常免疫球蛋白增生所造成的病理损伤、溶骨性病变。

(三)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

(四)免疫球蛋白增生常用的免疫检测。

第二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一教学目的

免疫缺陷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免疫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免疫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

(二)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AIDS的概念。

(三)了解免疫缺陷病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

(一)免疫缺陷病的定义。

(二)免疫缺陷病特征:

1 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反复感染,难以治愈。

2 发生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的倾向性。

3 临床表现和病理损伤的多源性。

(三)常见发病原因。

1 遗传基因异常。

2 中枢免疫器官发育障碍。

3 免疫细胞内在缺陷。

4 免疫细胞间调控异常。

第二十九章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一教学目的

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检测方法的应用原则。肿瘤标志物的免疫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用肿瘤标志物的免疫检测。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的概念与相关肿瘤的关系。

(二)熟悉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及检测方法的应用原则。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三)了解肿瘤抗原的分类,肿瘤的发生因素。

三教学内容

(一)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二)肿瘤抗原的概念。

(三)常见肿瘤的免疫诊断。

(四)常用肿瘤抗原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十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一教学目的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特点。器官移植的概念。排斥反应的种类,发生机制及免疫抑制措施。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供者、受者、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的概念。

(二)熟悉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生机制、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三)了解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特点。器官移植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HLA、其他血细胞抗原、组织特异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排斥反应的种类及发性机制。

(二)排斥反应的免疫检验。

1 体液免疫检测。

2 细胞免疫检测。

3 补体检测。

4 急性时相反应物质检测。

(三)常见组织或器官移植。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由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免疫检验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0个/实验室),每个学生独立操作。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考核办法:采用闭卷考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70%,实验成绩占3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题库

《针推医籍选》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制本科专业用) Ⅰ前言 《针推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它收录了《内经》及《内经》后不同时期医家的著述,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针灸的多方面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经典针灸理论和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现行针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手段。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传统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推医籍选》作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的含义,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即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 上篇《黄帝内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概论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不同经络、腧穴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不同刺法 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2、在掌握《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针灸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认识《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体系。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含义;《素问》、《灵枢》的命名;《素问》、《灵枢》与《内经》的关系。 2、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内容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种子学实验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种子学实验 撰写人:张林 学院:农学院

2010年2月25日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学实验 Seed Breeding and Process Preservation Experiment(1) 一、实验课程课号: 课程编号:z 适用专业:农学、农产、农艺教育等 实验总学时数(周学时):16 总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个;综合实验 4 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针对农学、农产、农艺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结合种子学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集中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项目的检测,其中包括5个实验,分别为种子形态构造的观察与种子形态法测定种子纯度、种子净度分析、种子生活力、发芽率和活力的测定、种子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和电子法的比较及玉米种子盐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上的需求,能够独立完成与种子质量密切相关项目测定相关的工作任务。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种子质量监控方面重要指标的测定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今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实用专业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对实验课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等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颜启传主编,《种子学》,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2)王振华主编,农作物种子学实验指导,东北农业大学校内教材 2.主要参考书: (1)郭尧君编著,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2)山东农业大学种子研究室主编,作物种子实验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颜启传编著,种子检验的原理和技术,农业出版社 五、考核办法 1、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15分 2、出勤情况20分 共分5个实验,缺勤一次扣4分。 3、学生的实验报告70分 实验报告成绩由各实验成绩平均计算得来,实验报告成绩占实验考核成绩的70%。每个实验报告的成绩给分标准如下: (1)实验结果正确、可靠,严格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字迹工整。100分 (2)实验结果较正确、可信度较高,能够较好的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字迹工整。85~99分 (3)实验结果较正确,能够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但字迹潦草。75~84分 (4)实验结果较差,但书写工整,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60~74分(5)实验结果较差,不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50~59分 (6)出现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现象,无论抄袭者或被抄袭者,均给予同等分

08011102x《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学时48

08011102x 《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 学时:48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 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2、要求: (1)第一章《绪论》要求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 重要意义。 (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要求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了解细胞膜的构成: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肌肉收缩的力学分 析。 (3)第三章《血液》要求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掌握血细胞生理。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4)第四章《血液循环》要求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 因素;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微循环的生理功能。 (5)第五章《呼吸》要求了解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呼气节律的产生和呼 吸运动的调节。 (6)第六章《消化和吸收》要求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形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了解消化道的神经 支配;唾液的分泌及作用。 (7)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要求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掌握体温的 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了解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8)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要求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了解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尿液的浓缩和 稀释;清除率;排尿反射。 (9)第九章《感觉器官》要求了解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功能节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10)第十章《神经系统》了解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布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掌 握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11)第十一章《内分泌》要求掌握激素的作用原理;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胰岛素与甲状旁腺激素等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释放及分泌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及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了解肾上 腺髓质激素、降钙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讲授48学时 实验全部安排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内。 1.绪论(2学时)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及其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Ⅰ前言 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针灸学基础理论,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动损伤性疾病。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 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 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 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 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

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重在讲清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 操作方法要领;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 给学生自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 图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 利用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38学时,理论/见习学 时比:1.8︰1。计学分:6分。 四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针灸学(供中医学专业用).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石学敏主编,第一版,2002年8 月。 II 正文 绪言 一教学目的 学习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经络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0 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专业、植科专业、种子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以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化学、物理学、园艺学等学科为基础,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张满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5)《中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上、下册).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 (6)《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David W. Par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Cereal Diseases,Their Pathology and Control》 Second Edition, D. Gareth Jones and Brian C. Clifford ,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 York. Brisbane. Toronto.1983 (8)《Rice Diseases》 Seond Edition, S. H. Ou, 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1985 (9)《Vegetable Diseases and their Control》Arden F. Sherf and Alan A. Mscnab Wiley-Interscience York.1986.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 (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一、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骨伤方向)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装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本课程共72学时,主要采取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的研究针灸的

进展情况。 3、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环、分面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 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1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熟悉要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了解要求: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 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 1、教学内容 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 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1、教学内容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教学大纲

《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英语) 教学大纲 Selections from Classic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nglish) 课程编号:06204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0 实验(上机)学时:12 学分:2 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专业英语Ⅰ》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它的开设目的在于满足21世纪全球化对我国传播学教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要求,引导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直接阅读专业原著,在专业学习中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在英语学习中了解和研究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本课程能够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专业领域与相关学科的论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直接阅读并有效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还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一般性的会话或讨论的能力,以及写作和翻译专业学术文章的能力。该课程还将为学生们日后参阅国外新闻传播学专业论著,撰写学术论文,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致涵盖大众传播事业主要部类和新闻传播学的主要领域,点面结合,深浅有致,形成梯次。每个单元由4或5篇选文构成,一般有1-2篇著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经典论述,1-2篇比较具体的个案研究性质的文章,以及1篇综合性的概述。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上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难点。课堂翻译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每个单元后的练习中都设有role play(角色扮演)和presentation(展示)的训练。学生可结成若干小组,选择某一感兴趣的专题,寻找相关英文材料,制作成演示文件,课上用英文进行阐释。教师结合学生未来实际工作需要,酌情补充实用性强的新闻传播领域的英文专业术语,介绍业界和学界的前沿情况。课上所有训练都将提高学生进行口头与笔头专业交流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论文。本课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学习要求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已对大众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有了初步了解和应用。课前,学生预习指定章节或篇目,提出问题。课后,学生还要阅读教师推荐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分组准备课堂演讲。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针灸学大纲详解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幻灯、录象、图表进行示教)、临床见习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76,理论48学时,实践28学时。 序号内容 授课时数 理 论 实 验 总 学 时 上篇1 绪论22 2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4 4 3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2 4 22 48 中篇4 第一章毫针 2 2 4 5 第二章灸法 2 2 4 6 第三章其他疗法 2 2 2 下篇7 第一章治疗总论 2 2 8 第二章内科病症 6 6 9 第三章妇科、儿科病症 2 2 10 第四章外科、五官科病症 2 2 合 计 48 28 76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 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经络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6、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7、腧穴的分类。 8、腧穴的治疗作用。 9、特定穴的意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0、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40 学分:2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种子专业(本科、专科) 课程代码:A4201004 先开课程:植物育种学、栽培学、种子学课程性质:(必修课) 执笔人:张洪生审定人: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是我国在开始实行种子产业化之后而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它以植物育种学、栽培学和种子学为基础,是研究农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以研究大田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为主,也包括蔬菜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我国现代种子产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培养新时期从事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所需的专门人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是植物生产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兼具农业技术科学和行业管理科学的性质,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在新形势下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在保持农作物良种优良种性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各种作物各类种子加速繁殖、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条件具体应用;同时要了解我国种子法规,系统掌握种子行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力求全面了解、跟踪国内外种子生产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的技术经验;此外,还应增强振兴民族种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依法治种的观念,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把我国种子事业推向更高水平,加速我国种子产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内容偏重于实用技术理论与技巧的讲解。课堂采用双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讨论。课堂教学中列举大量现实种子生产及经营管理的范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