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的分析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的分析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的分析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的分析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的分析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我们正处在高考命题改革时期,“新高考”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改革的启动势必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的功能、内容、结构、评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既要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就数学而言,解决问题不仅是要知道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途径。而“变式教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而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识别问题的本质。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并力求在遏制“题海战术”、轻负高效方面达到良好效果。

二、研究目标

1.以“变式教学”为研究平台,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潜力,激发学生潜能多元化发展。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变式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效益的目的,增加数学实践的本领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在严格控制学生活动总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数学素质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数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所提高。

三、研究原则

1.针对性原则。习题变式教学,不同于习题课的教学,它贯穿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与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并存,一般情况下不单独成课。因此,对于不同的授课,对习题的变式也应不同。例如,新授课的习题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同时变式习题要紧扣考纲。在习题变式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可行性原则。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不要“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让学生认为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实际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难度“变”大的变式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因此,在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时要变得有“度”,恰到好处。

3.参与性原则。在习题变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不要总是教师“变”,学生“练”。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变”,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汇贯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学生:着重研究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发现不足和缺憾,然后着力通过数学变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来加以克服,观察克服的程度,再加以改进,总结经验,试图发现一种科学的教学体系来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2.研究教法:给出不同条件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将几何问题、图形问题、抽象问题等代数化,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部分,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研究教学:不同的课型该用哪种模式体现“变式教学”的精神。

五、研究意义

1.利用变式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数学的大部分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直接抛出概念,学生很难接受。而如果根据概念类型,设计一系列变式,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如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题组等)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2.利用变式教学预设“陷阱”,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有关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变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明确并凸显出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条件、结论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关键之处,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3.利用变式教学深化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着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一个基本问题的变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其在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的同时拓展了数学思维。

六、研究方法

在形式上,将采取尝试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变”应“变”,通过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识别问题的本质;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记录比较课后作业的正答率,每一章节配套试题的测验结果,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辨别和判定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程度,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数学课堂效益的提高是否相关或一致,从而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刘根祥 摘要:本课题从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研究的背景、界定、理论意义、原则等入手。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为主线,结合课题组成员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六个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策略即:有效的行为常规养成、强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实施差异教学、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观念的渗透、精心设计和谐的师生对话,期间也简单谈谈采取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尚有差距。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在深入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也逐步发生着一些显著的改变,如: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学气氛很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数学教学多了些新

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即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低的问题有待于解决。 另一方面,从课改以来大量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看,高中数学老师放不开手脚。课堂上,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大搞题海战术。使老师和学生身心都很疲惫。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平常,只为机械完成每天、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甘做在浅层次上无限重复简单劳动的教书匠,对教学理念很少追问,对教学行为缺乏反思,对教学风格不甚关心,对如何在同等时间内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很少思考、很少追求,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没有达到有效学习、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就失去了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数学课堂就缺乏活力。如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的成绩,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威逼利诱成绩才会有所进步;最后即使学数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做题目。实施新课程以来,教育教学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需求,教师也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应答,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案例 尤溪五中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展示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上述说法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案例1: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 、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1.尝试解决: 方法1: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 方法2: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横坐标,再运用抛物线定义,推出本题的解法。 学习程度中上的学生大都选用方法二,学习程度中下的学生大都选用方法一。然而仅仅就题论题,显然不能充分体现该题的教学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2.问题探究: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不求坐标就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 方法3:在方法2的基础上由韦达定理可实现不解方程就能解决问题。 问题2:将上题变为“斜率为K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 两点,求线段AB的长。” 探究结果: ①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公式 ②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AB|=2p,此时|AB|叫抛物线的通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通径的几何意义。 ③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问题3;在方法一中能不能不求出点的纵坐标?(此问题由学生提出.相对问题一要难一点。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分析_0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分析 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课堂效率是新课标改革下最重视的一方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对于高中生的整体成绩至关重要,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高中的数学课堂效率才有可能提高,学生们的成绩才能提高。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了简单的阐述,并最终提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的对策。 标签: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高中数学整体来说知识点较多,有一定的难度,既是对初中数学的拓展,同时又涉及到大学数学,是学好大学数学的基础。高中数学对学生们的当前和日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理念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老师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仅仅只停留于应付高考的层面上,真正的提高学生们学习素质。 1 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1学生对数学學习不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大多数高中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理由只是为了提高分数,应付高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学习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使得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他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被扼杀。但是,不得不说,就我国的目情况来说,应试教育相对来说依旧是最公平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不能怪制度,只能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来改善学生们的学习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等语言类的学科,它的特点是严谨、准确,不能任由学生发挥,单一的答案使得学生们觉得数学比较枯燥。但是,真正的数学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单一的答案背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只有深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神秘。可是,现在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是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基本兴趣。这是导致数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1.2老师的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 由于受教学进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老师们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往往按照大纲教材或者课前的备案讲课,教学模式较为死板。比如,在讲到立体几何的证明时,老师们可能只教学生老师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实际上,立体几何的证明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可能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是大多数的老师都只是按照教材讲授。这从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们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加重了学生们对老师的依赖性,也限制了学生思路

初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阶段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阶段报告 研究容:初三阶段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 关键词:数学概念变式教学 一、问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十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也做了很多全国各地中考题和辅导书上的练习题,慢慢发现很多题实际上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同一个容,只是题目的立意,创设的情景不同而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已经很熟知的知识,但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情景做一些改变,学生就做不出来了。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需要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为了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关于初中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针对以上背景,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我们组全体成员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这一研究课题展开工作。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 (1)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以及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熟悉概念在解题中的运用。 (2)提高我校初三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研究的意义: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变式教学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以及利用概念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现代的教学节奏,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于数学变式教学进行过研究。如:形式变式、容变式和方法变式等。结合我校实际,我的研究课题,力求在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研究中,找到符合知识体系,符合学生发展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概念界定: 1、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

专题讲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刘美伦(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数学教研室原主任) 一、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一)实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什么是一节好课,怎样上好每一节课。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真正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新课程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 从总体教学目标来看,就是要有一切为学生的意识,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这是高中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说:“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谈谈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的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它是一节课的整体性目标,既要全面,又要准确,还要适度。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合班级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 从当前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学目标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从目标内容、呈现方式、语言表述、行为动词等方面多有不当之处。有的教学目标笼统空泛、形式主义,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落实。 还应该注意,即使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要求就应有所不同。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目标的制定,这也是课堂教学评价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2.揭示数学的本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作用 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要讲出数学味,体现深刻性。要重视打好基础,它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对于基础知识——强调联系;对于基本技能——强调熟练;对于基本思想方法——强调策略。 对于体现数学学科特点:课堂教学要关注以下3个方面 (1)数学思维活动的设计 课堂设问有思维价值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 设问的语言准确富于启发性 注重教学过程的质疑与反思 (2)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清楚 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到位 数学思想方法揭示深刻 数学思想方法应用落实 (3)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史料运用得当

关于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策略分析

关于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01T10:11:30.12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7月总第122期作者:高飞 [导读]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众口难调”的矛盾,也转变了许多学困生,达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陕西省绥德中学718000 摘要:课堂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不同成绩基 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分层次数学教学 我校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布呈梨状,优生较少,中等、偏差学生占多数。其中个体差异较明显,无论是智力、非智力因素还是基础 知识、学习态度都参差不齐。这种现状若按同一要求进行教学,则会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对学生按层次分类编组 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考虑,分组时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适当分组,可分A、B、C三组。 A组的学生并没有抵触、自卑的情绪,出于对“难题”的畏惧,他们还非常欢迎分组。 二、备课分层次要求 备课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基础制订分层目标,以“B组”学生为主要层,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制订各层 次目标时,切忌忽视概念或公式的来由,否则无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无助于学生能力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谈起。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再现公式推导的过程,成为“生产”知识的主人,探索问题的过程比结论本身更具意义。 例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B组”学生占大多数,他们既有“C组”学生较踏实的学习态度,又和“A组”学生一样欠缺能力,以他们的接受水平辅开教学比较容易衔接 两头。 三、课堂教学分层次实施 1.课堂例题分层次设计 (1)基础练习,巩固公式的应用(利用投影片投影出例题)。 例2:口答下列各题: (A)已知等比数列{an}中,a1=2,q=3,求S3。 (B)请利用(A)题的数据,自己编题,改为求a1或求q,并求解。 其意图:(A)巩固公式,直接应用;(B)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明确公式使用范围,提高应用公式的识辩能力。(2)辅垫练习分解难度,强化公式应用。 例3:(A)求等比数列l,1/2,1/4,1/8,…的前10项的和。 (B)求Sn=(1-x)+(2-x2)+(3-x3)+…+(n-x3)。 (C)求数列3,5,9,17,…的前10项的和。 (教师引导学生演算例题,投影出正确答案。) 其意图:(A)进一步加强公式应用。(B)初步熟练应用公式,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公式的使用范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C)熟练运 用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设计梯度,形成技能。 2.课堂提问分层次进行 分层次教学的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科学性及艺术性,每个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猜想、在理论上推 导,所有的机会都给学生,同时又及时小结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以及相互转化,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组学生的答问对A组学生具有启发作用,C组学生的答问具有对教学内容深化拓展的作用。例如: (1)等比数列定义,其通项公式及该公式的推导使用了何种方法?你能否记住? (复习一下旧知识,为下面推导出前n项和公式做准备,并提供了类比。让学生积极回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 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 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 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 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 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 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析疑”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式教学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黄坪 数学变式教学已经成为中国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每一节数学课里,老师从课题引入到数学概念的表述,再到概念的应用,老师设计了与课题相关的变式教学链,虽然课堂变式教学的环节不一定做到丝丝入扣,但围绕一个新的知识或重要的知识所展开的变式训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变式教学,就是变化不同问题的类型,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不断地迁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数学变式教学,就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情形、背景、设问方式等)不同层次(横向联系、纵向引深等)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一题多用,多题归类,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两大方面来看变式教学的必要性 1.从学习的认知心理方面 (1)概念性的理解需要进行知识的变式——多角度的变式 数学学习离不开对概念的掌握,数学中的概念很多,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概念,总是寻找和原先知识经验里相一致的东西,这在学习建构主义的理论上叫做知识的“同化”;如果当所学的新知识(概念)和原先的知识不一致的时候,学生就打开一个新的知识窗口接受它,这叫知识的“顺应”。概念的顺应过程是学生学习中最为艰苦的过程,变式教学要为学生的知识顺应做好铺垫性的准备,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概念,使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知识正迁移。 如,均值不等式教学的概念性变式: ①均值不等式的引入: 右图,由正方形的面积不小于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得到:222a b ab +≥; 又由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得到:2 ()0a b -≥。 将上式中0,0a b >>推广到,a R b R ∈∈,不等式仍成立。 ②均值不等式的得出: 将基本不等式222a b ab +≥特殊化,得到: 当0,0a b >> 时,a b +≥,即2 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③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图中半圆中所有半径就是算术平均数,CD 就是几何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的构作。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3199738.html,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作者:易星星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4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进行,教育部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要求也在随之不断提升,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而为了达成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合适的教学调整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教学反思的能力。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型教学的开展,这使得教师过多的是用来讲授法来作为教学的手段。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的重视。所以为了能在教学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就需要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数学场景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多的采用讲授法教学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只是单纯的理论,学生并不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将这些知识加以转化应用,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这就预示着学生知识掌握了知识的表象,而不能对知识达到深入的理解。为了改变这一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能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本质,其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知识的总结延伸,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来开展数学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入一些生活化的知识,让学生在数学中找到生活,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讲《函数的应用》这一课时,若教师只单纯的强调函数知识的解题与推理的过程,学生可能很快会厌倦纯知识性的讲解过程,且函数是一门应用工具,为了让学生切实意识到函数的数学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来开展函数知识的教学,构建生活化的数学场景,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进而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其运用能力。 二、开展有效提问,加强课堂上提问环节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问题进行教学的引導,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调动。同时通过问题的设置也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高效思考,帮助学生从问题的思考中认识到学习的内容达成思维的引导。除此之外,通过有效的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就以此标准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标签:课堂教学;质量;观念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变主演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给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师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知识模型化.学会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2.变灌输为合作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灌输一接

重点高中结题报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重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说,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省新课标教学要求颁布以来,由于新教材留给老师的空间很大,不少老师对现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好教 学目标和要求还存在着“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度的达成。 (2)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包办的多,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满堂灌”或“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不少老师对一些主要课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 面上。 (3)课堂教学的预设设计与课堂动态生成性调控脱节。当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学数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期还逐渐趋热。有的侧重于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有的侧

重于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特别是郑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见课程?教材?教法2007 第7期P.28),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阐述和剖析。这些研究对本课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本课题着力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案例剖析,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入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炼等,形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7-07-24T17:02:47.3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作者:朱琳[导读] 我仅以此题作以导引,力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与提高。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高级中学158100 数学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新课改后的高中数学教学指出“高中数学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新的认识。要想更好地贯彻教学理念,首先就应使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与认识,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价值与人对数学的依赖性和需求性,从 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目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关键。所以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一题多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并发散思维。 人民教育出版社变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选修2-1第80页第6题。在讲解与分析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抛物线的定义从而得解,为此我给出一道变式题。 例1: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经过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一般解法是求出M、Q两点纵坐标证相同,具体作法如下:证1:设抛物线y2=2px①,则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为y=k(x- )(k≠0)②,设P(x1,y1),Q(x2,y2),将①②联立得:x1= ,y1= ,x2= ,y2= ,∴直线OP方程为y=x而准线方程x=- ,设M(x3,y3),则x3=- ,代入上式得y==,∵y2=y3,∴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换一种思路,证2∵PQ过焦点F,∴y1·y2=-p2若P(x1,y1),则Q(x2,-),设M`Q∥x轴且交准线于点M`,则只须证M与M`重合即可。 由直线PO方程y=x,当x=- 时,y3= (- )①又y12=2px1②将②代入①得y3=- 知M与M`重合,所以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这样一来,也可由证3 =(斜率)从而y3=-=y2 得证。 再如讲到必修四三角函数时,有一题如下:例2:设S=sin50°+cos50°,T=cos70°+sin70°,则S与T的大小关系是()。 A.S>T B.S=T C.S 0 故S>T。 解2:S= 2sin(50°+45°)T= 2sin(70°+45°)故S>T。 解3:∵S>0,T>0,∴要比较S与T的大小,也只须比较S2与T2的大小,而S2=1+sin100°,T2=1+sin140°,由S2>T2,知S>T。 数学解题之过程,就是将已知不断变换与转化,从而与结论相沟通,最终实现条件与目标的和谐与统一,所以,不同角度不同思维,于是就有不同的解法,在平时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点,实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完全开拓学生数学思维,不但调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还有利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我仅以此题作以导引,力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与提高。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的分析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应用的分析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我们正处在高考命题改革时期,“新高考”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改革的启动势必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的功能、内容、结构、评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既要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就数学而言,解决问题不仅是要知道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途径。而“变式教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而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识别问题的本质。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并力求在遏制“题海战术”、轻负高效方面达到良好效果。 二、研究目标 1.以“变式教学”为研究平台,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潜力,激发学生潜能多元化发展。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变式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育效益的目的,增加数学实践的本领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在严格控制学生活动总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数学素质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数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所提高。 三、研究原则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 发表时间:2018-04-17T16:21:23.6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4月总第260期作者:吴鹏 [导读] 传统教学会削弱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朝邑中学715102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总少不了学生面对老师在台上讲课时疑惑的表情。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总是跟着老师走,老师走“一步”,学生永远也不知道原来他们可以走“两步”。同样,若没有了老师的讲解,面对课本,学生就不懂得思考,最后做题的时候便不知所措。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忽略了谁占学习的主导地位,不是老师,而是学生。除此之外,传统教学会削弱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班级里,的确存在敏而好学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的回答有条理性,但也隐匿着条条框框对束缚,所以他们能提出有建设性、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多,这正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表现。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接受为主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目标明确。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锻炼其创新思维。并且该类教学法课上营造了探究性的氛围,课下学生自主探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1.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探究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实施所取得的效果是取决于学生汲取知识的有效程度和有效汲取知识的途径。增添课堂的活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学起来非常困难。教师便可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建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层层深入教学。 例如:在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将学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本的教学顺序是先解释定理的内容,再延伸到应用,然而教师可以大胆转变其教学顺序,也就是说先应用后解释。 首先,在课堂一开始就提出现实生活中使用这两个定理的测量实例,并向同学提问:“怎么制定一个可行的测量方案?”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这节课就有了学习的目标,注意力也能相对集中,而且在整节课中学生都在思考,这样便有利于锻炼其数学思维和思考的能力。所以,这种逆序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对知识的有效吸收率也会有所提高。 2.从兴趣出发进行教学 兴趣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知厌倦。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借助兴趣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从他们所认识的、熟悉的东西出发,再引进他们不熟悉但想了解的东西,紧紧抓住学生的求奇心理,把学生引进急于探究的状况中。 例如:课本第二章的内容是数列,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的热点进行教学。数列是与购房贷款问题相联系的,利用数列知识可以算出一笔经济账。教师应好好利用课本的每一个有用的模块,而不只是关注定理与公式。在教科书第二章中有一个“探究与发现”的模块,正是关于购房问题,教师可以好好利用本模块,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数列知识探究其中的奥秘和判断选择出更好的方案。 3.设问质疑,引导思考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注重“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没有了“问题”,数学便失去了其意义;课堂上没有了“问题”的提出,也就没有了求知的方向。教师要一改以往“老师提问老师回答”的枯燥方式,应该让学生在老师所设的问题情境中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提出问题并同全班同学一起探究解疑。虽然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非都有探究价值,但是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的敏感度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程度。 4.课堂分享并总结 经过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具有混乱的特点,这一点是避免不了的。因为,在数学课堂中信息量太大了,而且数学科目要求的逻辑思维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建议教师用下课前的5~10分钟来进行本节课的课堂分享和总结。 首先让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并进行有条理的梳理。 然后,教师遵循自愿原则请学生分享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整理自己的思路,也可以让站起来分享心得的同学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除了这个分享方式之外,还可以建立小团队。世界上不会出现同一片叶子,每一个团队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如果他们能够将自己团队得到的结论分享出来供大家探讨,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矫正,对于好的给予赞扬和肯定,对于不足的地方也要提出修正,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中的民主氛围,做到一视同仁。 总之,由于探究式学习法可以使得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也应不断地调整、优化、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当前教学模式可谓千姿百态。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虽基本观点一致,但也各有所侧重。我认为好的教学策略就是要通过教学这个过程,在学习知识,方法运用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从数学的三个重要课型;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出发,谈一谈数学教学策略的构建; 一、新授课的教学策略; 新授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一个一个全新的知识要在新授课中给学生以展示,一个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要靠新授课给学生以体会。关于过程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设计: (一)目标引领下的教学切入 1.创设情境。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实例、故事或者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的新课之中。 2.揭示目标。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达到目标 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我们要通过这个时间让学生来发现、领悟、进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写出可行的教案,控制好教学全过程。在总体安排上,这一环节一般要在20分钟左右完成为宜。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1.领悟教材实质。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从具体到抽象的内容。如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这类教材应按照“先给学生提供数量足够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再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结论”两步组织教学过程;另一种是属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内容。这类教材与前类相比难度较大,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所以教师的指导应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学习的迁移。思维的转折点上点拨、分析、讲解。 2.理清学导思路。为使探讨新知的过程既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又具有启发性,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连续性启发题,以启发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此及彼地理解深知,使学习的过程思路清晰、设问恰当、演示规范、引导得体。 3.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样解,还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解,要着重让学生掌握实质,暴露思维过程,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三)应用练习,巩固目标,评估目标 这是新知的练习应用阶段。总的应掌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突出,全面系统的原则。形式上可采用以下方式。

重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共11篇)

重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共11篇)

————————————————————————————————作者:————————————————————————————————日期: 2

3 篇一:高二数学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教学反思 ——高二文科班教学的感想 高芳育 我今年所教的是高二(3)、(4)班,这两个班是文科班,感觉到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等特点,但好多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较强,记忆方面大多以机械,形象记忆为主,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常常能把课本内容整段背出,有的同学甚至还能把例题的解题过程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笔记记得整整齐齐,虽然能把概念,定理整段背出,但理解不深,解题过程虽然全部正确,却不会变通,特别是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题型,常常摸不着方向,无从下手,她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常常不够,特别对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就必须针对女同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思维情境,点燃她们数学想象的“灵气”,激发它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起她们学习数学的勇气。 这半年来我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积极主动的学习老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我努力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 为了以后更好提高教学效果。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高二数学教学,应该作到夯实“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通过半年来的高二的数学教学,以及考试题研究分析发现,数学考查的多是中等题型,占据总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学生 作好这部分题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合理利用 数学考试考查点“万变不离教材”,许多的试题就来源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的同时,关键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对于教材的改造和加工 至关重要,先整体把握全教材的章节,再细化具体的内容,用联想的方式,对于详略的处理交代清楚,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解题思想和知识方 法的本质联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三、理解知识网络,构建认识体系 各知识模块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连,有的在应用上相通等。这样,就可以把已有知识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解决问题时便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四、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 知识及解题方法上。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常常反思,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篇二:高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 2010-2011学年马上就要过去,回顾这一学年的教学,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有所减少。成绩拔尖的同学并不是很多,是什么原因造成呢?这些让我想了很久,心中有一点想法: 一、 初,高中教材间的过渡存在间隙 首先,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更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一般都是用公理的形式直接给出,而回避了证明;其次,初中教材的知识传授内容坡度较缓,直观性强,而高中教材内容较多,每节课容量都远大于初中数学,如高一教材必修1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其中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此外在函数中,又分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