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城关四小王玉香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

2、教材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单元中共3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着重对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教学,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例3,则是探究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二、设计理念与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余

数的由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竖式的含义。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我将教材略作变动,练习题和例2合在一起。在学生自主摆小圆片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正好摆完没有多余,一是摆了若干堆后有多余。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学生理解了余数的产生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感悟了余数产生的意义。除法竖式的意义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之一。我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在小圆片的帮助下,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媒体,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建的合作与交流。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简析: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圆片

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通过操作,引导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享受成功的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首先是“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我先情境导入,让学生解决学校开晚会要布置会场,现在已经搬来了20盆,如果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2、通过操作、引导自主探究:

摆圆片,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摆:理解余数的含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这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引导学生用圆片表示23盆花,每5盆摆一组,动手摆一摆,可以分成几组,看一看还剩几盆。

(2)学生展示:将学生的摆法展示出来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圆片的过程,明确余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分。

(4)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

3、巩固新知,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设计以下练习题

做一做

1、独立完成书51页的做一做

2、我会做 (用竖式算下面各题)

46÷5=25÷2=23÷5=

巩固新知

7个苹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我来当当小法官

我会想我会填

有11盆花

3盆一堆。最多可以放()堆,多()盆。

5盆一堆。最多可以放()堆,多()盆。

6盆一堆。最多可以放()堆,多()盆拓展练习

看图,这盒纽扣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你知道了那些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省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第59~61页)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重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探究的乐趣。 难点: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课件,小棒。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摆小棒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儿摆小棒的游戏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图) 师:现在每人有11根小棒,在小组里分工合作分别摆出这三个图形,然后把你摆的情况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在小组里摆小棒,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生1:我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结果摆了2个正方形,还剩下3根小棒。 生2:我用11根小棒摆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结果摆了3个三角形,还剩下2根小棒。 生3:我用11根小棒摆五边形,每个五边形用5根小棒,结果摆了2个五边形,还剩下1根小棒。 师:如果老师有12根小棒,摆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个)。 师:现在我们是用11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该怎样列式呢?

生:11÷4=? 师:这等于多少呢?该怎样书写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欢的摆小棒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平均分时分不完的情况,产生迫切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欲望开始今天的学习】 1.教学例1。 师:请你用小棒代替草莓,每2根摆一组,然后列式计算。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生:把6根小棒每2根放在一起,正好可以分成3组,也就是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成3盘。用除法计算:6÷2=3(盘)。 师: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仍然是每2个摆一盘,结果怎样? 生:结果是摆成了3盘,还剩1个。 师:像这样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剩下的1个,叫余数。这个结果表示的就是摆了3盘,还剩1个。 师:现在请大家尝试独立完成下面的习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把17颗五角星,2个2个地圈,结果圈了8组,还剩1个。算式是:17÷2=8(组)……1(个)。 生2:把23个圆圈,3个3个地圈,结果圈了7组,还剩2个。算式是:23÷3=7(组)……2(个)。 师:做得很好。下面的习题你能完成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生1:有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4人,还剩1支。算式是:9÷2=4(人)……1(支)。 生2:把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结果每人分2支,还剩1支。算式是:9÷4=2(支)……1(支)。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2.教学例2。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摆正方形,并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 让学生依次拿出8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正方形,用除法算式记录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 师:如果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剩4根,也可能剩3根,也可能剩2根,还可能剩1根,总之剩下的根数一定会小于5,因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剩余的结果怎样? 生:剩下的小棒根数一定比3根少,可能是2根或者1根。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余数含义的理解。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让学生交流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充分理解余数小于除数】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篇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一) 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设置悬念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原本很抽象枯燥的,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里,激发学习的热情。接着本节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在新课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了一幅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创设联欢会上同学们布置会场的情境,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

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深入地掌握新知,巩固新知。 二、不足之处: 1、没有重视过程教学。 在除法列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定出写法,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才是教师过程的教学,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应重点强调对齐数位,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有部分同学出现错误。 2、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 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集中拿出来,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郎萍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

讲解算式的写法:9÷4=2(个)……1(个)(板书) 讲解算式的意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这个2就是商,剩下1个,就叫“余数”。 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 二、练习巩固。 谈话: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其他食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呢?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先自己做,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解决得好。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列式,帮助他们理解意义。 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 通过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真多,商和余数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同等。 三、体会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现在请你想一想,18瓶酸奶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么办呢? 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并把想到的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2.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教师进行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说清算式的意义。 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谈到,同样是18瓶酸奶,每人分得的数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商和余数的单位不同…… 4.观察黑板上所有的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教师提示:余数都比除数小。 追问: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 结合实际分酸奶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在野营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这堂数学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 上课伊始,我提问同学们,双休日,你常常到什么地方去,干些什么?让学生回答。接着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这是哪?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接着,以老师周末去了美丽如画的田野,还给大家带来了田野的礼物。现在请同学们分礼物,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

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山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分的过程,通过小组汇报,使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我着重追求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分山楂,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总之,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山楂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数”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接着,放手让学生试着用横式写一写分的结果,试着尝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再针对横式、竖式中的“商”和“余数”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强化认识,并且注意一下“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这样,除了巩固对笔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2、观察比较,强化表象:观察板演的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学习的起点是重新从等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是可以根据除法的算式研究计算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是经历了这一次活动,我认为其实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除法的事实,而是除法的本身在平均分正好分完时可以用没有余数的除法在解决,而在平均分后有剩余就要运用有余数的出发来解决,这只是除法计算中的另一种情况。因为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以前,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等分,可以用除法计算。至于这个数能不能正好分完,对每一个人来说,在没有计算或进行分的实践之前,是不会知道能分完或不能分完的。只是在建构了除法后,在进行计算时,

需要我们研究会出现的两种情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下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冀教版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冀教版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 《标准》提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上激起了学生思维差异的火花,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这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 我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有意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每条船最多可坐8人,50名同学需租几条船?”过去常用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唯一的)是引导学生计算一下50÷8=6(条)……2人,故得知需租7条船。但我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行了“开放式教学”,允许学生突破规定的程序,注意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表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开放学生的头脑”。结果,学生思路异彩纷呈,以下便是学生的几种主要解法。 (1)8×6=48(人),6条船最多可坐48人,多2个人,需租7条船。 (2)8个8个地加共加6次余2人。 (3)从50人里依次去掉8人,去6次后还有2人。 (4)如果每条船坐10人,50人租5条船,每条船多了2人,5条船就多算了10人,需再加1条船,余下的2人再租l条,一共租7条船。 (5)还有的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用小棒代表船,用圆片代表人摆一摆,得出结果。 这道题,不同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过程,用自己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去学习数学。如果我们仍像过去那样一味地给学生进行“算理式分析”,尽管学生把“算理”搞清楚了,但压抑了学生丰富而又自然的思考。 附送: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人教版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实践探索法,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知识的形成。 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余数的产生,余数的意义,以及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下昂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的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很好,整体来看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学生也能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此类算式的含义,能认识余数,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 纵观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应该采用圈一圈、画一画的这样的题型使学生更易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容,它是表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时,应注意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达到“玩中学、做中学,学中悟”的目的。 一、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出现“有剩余”的情况,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片断一: 1、师: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呢,谁能帮老师把礼物分下去? 学生分礼物。 2、师:你是怎么分的吗? 生:把7包礼物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1包,还剩下1包。[反思] “分礼物”的活动本身就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怎么分,分的结果总是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的。从而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的确存在,体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自主研究横式、竖式写法。

片断二: 1、横式的写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礼物平均分给小组的同学,看看每人能分到多少?组长做好纪录。 生1:12÷6=2 (结合操作,说明算式表示的意义) 生2:20÷6=3余2或20÷6=3多2(结合操作,说明算式表示的意义)生3:20÷6=3 (2) 师:对比三种写法,你喜欢哪一种? 学生通过对比,认为用20÷6=3……2 这种写法既简单又美观。 2、分类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把有余数的分为一类,把没有余数的分为一类。 18÷6=3 15÷6=2 (3) 12÷6=2 20÷6=3 (2) 17÷6=2 (5) 22÷6=3 (4) 师:后面的3、2、5、4表示什么? 生:剩余的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它们叫做余数(板书:余数)我们用6个圆点把商和余数连接起来。谁会读这道算式? 学生读算式。…… [反思]

201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201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3.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小小设计师………………………………1课时 2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在数学中,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5、在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想法之后的合作探究才能更加有效。 总之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精品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6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放一盘,现在有6颗草莓,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个学具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2=3(盘)(2)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盘)……1(个)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观察比较6÷2=3和7÷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知识分享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要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在教学中要合理把握生成资源。 教材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要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自觉地订正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可能会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等,教学时可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在互相帮助中,达到纠正错误,巩固新知的目的。 4.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作者朱彦 在上这堂课之前,我更多的是从四年级学生的不良学习反馈与解决问题的思路障碍来定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即”余数代表什么,它从哪儿来?”“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这节课重点解决余数从哪儿来的问题,在经过上节课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课堂伊始,我就抛出一个问题:”余数代表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他们都认为余数是”剩下的数。”“那是从哪里剩下的数呢?”陈宝儿说我们在分东西,从总数里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分着分着,发现

不够分了留在手里的数量。师进行补充,余数是从总数中来的,它原本是要平均分的,但是因为数量不够平均分,分了会造成不公平现象所以宁可剩下放在一旁的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余数总是比除数小,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它还可以再平均分一次… 接着我们开始学习例一,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在对比中再次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先从文字图片层面表达这两题的已知与所求,再从操作层面来表达解决问题--摆盘的方法,最后从算式层面来讲述除法算式的故事。 其中,在操作7颗草莓每两个一盘进行操作的时候,我问:”最后一个草莓为什么不摆了?” 汤淑霞说:”因为盘子不够了”(只感知图片,未深入思考) 吕思怡说:”如果把这颗草莓放第一个盘子,其他两个盘子就不公平,会

吵起来。”(知道有余数的除法还是需要平均分,知道除法的本质) 陈宝儿说:”就算盘子够,也不公平,第四个盘子里只有1个草莓,其他盘子里都有2个”.(能对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并提出论据。) 我又找了几个同学来回答,但是都未跳出上面这三种感知,所以强调题目要求:每两个草莓放一盘,我们在平均分东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公平性,还要考虑题目的要求是每2个草莓放一盘,3颗草莓放一盘和1颗草莓放一盘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解决问题时对已知信息的处理与重新验视。) 在分别解决两个分草莓的问题之后,需要孩子们自己对比讨论这两个情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一步体验有余数的除法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在明确了这两个情境每份的数量都是两颗草莓(分法相同)之后,李豪同学发表了他们组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情境没有剩余,第二种情境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教师顺势揭示课题。接着引导学生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还剩1根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根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小棒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逐步完善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 最后是借助学具操作,加深印象。完成 “想想做做”时,让学生借助分圆片、分三角形等活动,比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虽然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课堂有点乱,但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三个问题:1,余数要比除数小。2,余数可能是什么。3,余数最大是什么。 解决第一个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书上的问题是,⑴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⑵17÷4, 18÷4, 19÷4, 20÷4。书上解决这个问题时,是把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和怎样处理除法竖式连在一起教学的,除法的余数问题和除法竖式的书写和理解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这样教学,难点集中,学生不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时,是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教学的。我借用书上呈现的情景:1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4个苹果,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个,还剩2个。问题:还剩2个,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个苹果,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个苹果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一个苹果,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个苹果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苹果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苹果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苹果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 在这里把解题方案转化为算式,小朋友的人数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剩下的苹果是除法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新- 课-标-第-一- 网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9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小小设计师………………………………1课时 第1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摆一摆。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2个小或者1个大) 2、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9根小棒,每3根一摆,可以摆3个小三角形。 9根小棒,每9根一摆,可以摆1个小三角形。 3、列式计算 摆两个小三角形:9÷3=3(个)9表示什么?3呢? 摆一个大三角形:9÷9=1(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草莓,准备每2颗草莓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教学反思 市三小赵君 今天,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基于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练习,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试商的方法并根据“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来根据“余数确定除数,或根据除数来确定余数”。 2、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求被除数的方法。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目标及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以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了基础练习、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基础练习还是帮助孩子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试商的方法;专项练习则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点让学生来根据余数确定除数,或根据除数来确定余数以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求被除数的方法,这里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还要注意解题的思想方法,所以这一版块是一个难点;综合练习则是通过一组实际问题的对比练习(变换问题)让学生明确具体的问题要具体考虑,从而提高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关于基础练习 在基础练习这一环节(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和试商的方法),我没有把课堂的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订正时只是为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和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尽管自己对班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很了解。 2、关于课堂练习目标达成及细节设计的问题 课堂练习的难点在哪里,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有层次的习题,有过渡层次发展的问题链,为更好地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难点解决“□÷□=4……1”这一题,主要是要会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确定除数,再通过“商×除数+余数”来求被除数,这里面还要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之前也设计了两题“□÷6=2……□,余数最大是(),这时被除数是();□÷□=3……2,除数最小是(),这时被除数是()”作为铺垫,但从课堂反应来看还是拔高了难度,所以部分孩子仍是一知半解。所以在这一块我还要更加细化,先通过习题巩固“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一知识点,再巩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运用。我想这样子的话每一环节都学扎实了,最后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3、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当学生在求“被除数”而出现多种答案时,其实就班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言,只要把这题的主动权交给班里的其他学生去解决,这题就轻轻松松的解决了,相信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至于在这道题上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时间而只能改变先前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去解决。 4、学生缺乏挑战的意识和勇气 其实,自己也没有想到,灵活调整的教学预案,却使自己更了解了自己的学生——很多孩子缺乏挑战的意识和勇气。就课堂作业的“一题两问”,出乎我的意料,在我当时想,班里怎么也有一半的学生会选择第二个问题(至少需要多少个盒子才能全部装完?),可批改作业时,却使我大失所望。 针对这节课,我也更加清晰了有效解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材读懂了,读透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成熟、有价值。我想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解读我们的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有梯度的习题和问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课例名称: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列式:15十3=5 2.指名上台板演列竖式并说说15,3,5各是什么数?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 )师:儿童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在班级联欢会上摆一些果盘,他们买了一些鸭梨,准备 每2 个鸭梨放一盘,现在有6 个鸭梨,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学具,用6 个学具表示6 个鸭梨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可以摆3 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这是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怎么列式呢?6十2=3 (盘) (2 )如果不是6个鸭梨,是7个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 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 盘,还剩1 个)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师:7 里面最多有3 个2 ,这余下的1 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 (盘)……1 (个) 师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 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 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 )观察比较6十2=3和7十2=3……1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 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 3. 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 1 小题。 反馈交流:17-2=8 (组)……1 (个) 23 - 3=7 (组)……2 (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 )完成第2 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三、观察比较,说说发现: 1. 课件出示图片让生观察。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 刚开始上课,我利用主题图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课堂中我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感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充分地感知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教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发现并掌握余数的概念以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小强看小林在(),小林看小强在()。 A.北偏东50° B.东偏北50° C.西偏南40° 2.49___987≈50万,在____上可以填的数字是() A.最小是4 B.最小是5 C.最大是4 D.最大是5 3.一个梯形最多有()个直角。 A.1 B.2 C.3 D.4 4.下面的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B.C.D. 5.若是假分数,则m最小是( )。 A.11 B.12 C.13 6.一位工人搬运1000只玻璃杯,每只杯子的运费是3分,破损一只要赔5分,最后这位工人得到运费26元,搬运中他打碎杯子()只. A.30 B.50 C.60 D.80 7.一件衣服300元,打七折后,便宜了()元. A.30 B.210 C.90 D.70 8.一台碾米机小时碾米吨,每小时碾米()吨。 A.B.C. 9.下列各数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A. 3 12 B. 5 6 C. 1 21 10.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8,这三个数的比是4:3:2,这三个数分别是() A.8,6,4 B.24,18,12 C.4,3,2 二、填空题 11.小芳、小红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共可能出现________种情况。 12.一个两位小数取近似数后是5.8,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______,最小是______. 13.在一块长125.6厘米,宽9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中剪下直径是30厘米的小圆片,最多可以剪______个圆片. 14.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最长的边长为20厘米,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15.506080000读作________,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