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导论练习题答案.doc

导论练习题答案.doc

导论练习题答案.doc
导论练习题答案.doc

第一章导论练习题

一、简释下列概念

1.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二、判断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3.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然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4.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6.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7.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8.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9.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

和规范经济学。()

10.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三、单选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

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均正确

4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B.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5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D.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是()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C.价格理论

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7.经济学中,"一方是无限的需要,一方是有限的商品",这句话的含义是()

A.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不愿与他人分享。

B.政府应当对产出进行再分配。

C.目前的生产方式是无效率的。

D.不存在简单的办法以解决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8.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A.需求

B.供给

C.价格

D.均衡价格

9.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10.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 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11 .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12.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13.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14.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15.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16.实证经济学()。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7.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18.“资源是稀缺”指的是()。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被消耗尽

B.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C.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19.下列属于规范分析表述的是()。

A.鼓励私人购买汽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汽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大多数人还买不起汽车

D.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多,给我国居民的出行带来交通隐患

20.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A.治理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重要

B.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

C.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

D.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四、简述题:

1.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稀缺的资源合理

配置的科学。

答: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的,可是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即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分配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这就是“选择”,也就是“配置”资源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和有效率地分配使用于各种途径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假若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即在这样一个丰裕的伊甸园里,不存在稀缺物品,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像沙漠中的沙和海岸边的海水,价格和市场互不相关,那么经济学就无须存在了。正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生产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才引起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为一门考察稀缺资源的配置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它们

之间的关系怎样?

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是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 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节省和经济效率,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区别在于各自研究的重点和论述的方式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微观经济学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前提,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联系在于:(1)它们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如均衡方法、边际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3.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些还是小一点好些”的问题,试问这是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还是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

答: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而不属实证经济学问题。实证经济学说明和问答的问题是,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坚持效率优先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大一点好,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相反,坚持公平为重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小一点好,因为这样可以体现收入均等化原则。可见,这个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

4 .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还是宏观经济学现象?

答: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问题属于微观经济学现象,研究社会消费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现象。

5.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 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答:经济理想主义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最大。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该是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

6.经济学中的均衡的含义是什么?

答:均衡原本是物理学中的名词。它表示,当一物体同时受到来自几个方向的不同外力作用时,若合力为零,则该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均衡。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会有其它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即衡定的均衡。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