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150—170)

150、曹玮诱敌

一、知识要点

(一)一词多义

其下忧之:代队伍不齐的情况

不若弃之:代所掠的牛羊辎重

遽还袭之:代曹玮的部队

乃止以待之:代西番兵

逆使人谓之曰:代西番兵

我不欲乘人之怠:的

远行之人:的

乃止以待之:(用)来

故为贪利以诱之:来

吾以此取之:凭

乃驱所掠牛羊辎重而还:表承接

整中人而归:表承接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表因果

严军而歇:表承接

于是各鼓军而进:表承接

遂弃牛羊而还:表承接

(二)拓展

番(fān) 旧时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如:番西(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番钱(外族钱币);番王(少数民族的领袖);番客(指客居中国的外族人或外国人;或客居南洋的中国人)

夷(yí)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国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国人在中国的馆舍)

胡(hú)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蛮(mán)本义: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蛮,南蛮也。――《说文》

二、疑难字句

捷:胜利

颇失队伍:军容很不整齐

忧:担忧/以……为忧患

利:以……为利

逆:迎上去

相驰:意为互相交战

为:做,引申为假装

比:等,等到

阑:尽

取:攻下,战胜

(其下)言于玮主语省略

三、准确译文

曹玮在镇戎这个地方,曾经与敌人交战稍有胜利,就侦察到敌人已经撤退很远了,(曹玮的军队)于是驱赶缴获的牛羊以及他们所带的衣物箱笼返回,军容很不整齐。曹玮的部下十分担忧这种情况,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不如舍弃它们,整齐队伍然后回去。”曹玮不应答。敌人的军队离开有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因此军容不整齐,立即(于是就)折回攻打曹玮的军队。曹玮越走越慢,到了地形有利的地方,于是停下军队来等待敌人的到来。敌人快要来了,(曹玮的军队)便迎了上去,并派人说:“番军从很远的地方来,一定很劳累,我不会趁着别人疲惫时(攻击),请让士兵和马休息一下,过一会再决战。”敌人的军心(番人的心)正苦于(好)劳累,听到这话都十分开心,整齐队伍休息。过了一会,曹玮又派人告诉说:“休息够了,可以互相交战了。”于是各自击鼓进攻,交战了一次(一战下来),(曹玮的军队)大举战胜番军,于是就丢弃了牛羊回去了。(曹玮)慢慢地对属下说:“我知道番军十分劳累,所以假装贪图利益来诱惑他们过来。等他们再来了,(他们)差不多走了一百里了,如果趁他们势气尖锐时就战斗,胜负还不能定夺。走了很远路的人,如果稍微休息就会因为脚麻痹而不能站立,人的士(势)气也没了,我就凭借这一点战胜了他们(取胜)。”

四、观点阐发

1、应用话题:内与外,智取与强攻,思考的重要

2、阐发:

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只关注表面。曹玮就利用了番军只看表面的弱点,一举获胜。虽然我们的眼睛置在身外,而我们的心却在里面,但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看待一切,不能被外在所迷惑。眼睛虽然有时会迷惑我们,但我们有脑去思考,有心去感受。闭上双眼,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张佳玮辑)

151、李广智退匈奴军

一、知识要点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它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书、表、本纪、世家、列传。

(二)《史记》

《史记》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不仅具有高度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和传纪文学的先河,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三)传记简介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记叙了李广的战斗生涯,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临危不惧、武艺超群而又智勇双全的飞将军形像。他善察敌情、览危不惧、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他总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平定外族侵略立下汗马功劳;他廉洁轻财务、爱护士卒、忠实诚信、口讷少言,虽屡建战功,却备受排挤压抑,尽管如此,李广仍转战疆场,为国效忠,表现出一代良将的高尚品德与宽阔的胸怀。

(四)古今异义

1、中贵人走广:逃到

2、是必射雕者也:这

3、吾去大军数十里:离开

(五)一词多义

1、与:见匈奴三人,与战:介词跟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连词和

2、将:中贵人将骑数十:动词带领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名词将领

3、军:吾去大军数十里:名词部队(军营)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名词军队

4、且:杀其骑且尽:副词将要

虏多且近:连词并且

(六)通假字

1、皆惊,上山陈:通“阵”

(七)词类活用

1、三人亡马步行:名词用作状语徒步

2、已缚之,上马:名词用作动词骑上

3、广令诸骑曰:“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进

4、皆惊,上山陈:名词用作动词跑上摆开阵势

5、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动用法使。。。。。。跟从

6、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使动用法使。。。。。。坚定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

(八)句式

1、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判断句

2、果匈奴射雕者也。判断句

3、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倒装句于旁有汉军

4、中贵人走(于)广:介词省略句

5、见广,以(之)为诱骑:宾语省略句

6、见匈奴三人,与(之)战:宾语省略句

8、中贵人将骑数十:定语后置句

9、见匈奴三人:定语后置句

二、疑难字句

1、杀其骑且尽:杀了他的骑兵,将要杀光。

2、广令其骑左右翼: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向左右张开护卫。

3、即有急,奈何: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三、精确译文: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护卫(,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骑兵)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把(他们)当作(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凭借(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替大部队引诱他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李)下令说:“(全体)都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

兵最终(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天亮时,李广他们才回到大部队。

四、启发感悟

1、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將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齡《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可是他的一生运势不佳,每次不是落得全军覆灭,就是被俘,虽然他的忠诚和才干日月可鉴,但任何一个帝王不会喜欢这种人。他一生的惨淡处境也就可以理解了。可帝王的无情我们还是能深深体会到的。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运气还是蛮重要的。

2、本文值得一提的是侧面烘托手法。如以中贵人的遇敌畏逃显示李广的果敢勇猛;以“射雕者”冠名的三名匈奴士兵,遇到李广竟落得两人被杀,一人被活捉的下场,由此突出李广的射技高超。(陆艳辑)

152.贾诩论战

一、知识要点

(一)人物简介

1、贾诩:贾诩原为董卓部下。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后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在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等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2、张绣: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在张济战死后接管了他的部队,与刘表联盟,屯于宛城。后投降于曹操,因怀疑曹操图谋自己,不久反叛,偷袭曹操,导致曹操长子曹昂战死。之后张绣与曹操多次交战,曹操不能攻克。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再次投降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在与袁绍交战中数立战功,于远征乌桓途中去世。

(二)重要词语

1、重要实词

太祖比征之接连,连续

亟往必利赶快

促更追之赶快再

曹公必自断后行军时走在最后的

绣谢曰道歉(惭愧地)

2、重要虚词

(1)不用公言,以至于此连词,相当于“而”

(2)果以胜还介词,凭

(3)绣以精兵追退军介词,用

(1)大败而还连词,表修饰

(2)而公曰必败连词,表转折

(3)力未尽而退连词,表转折(承接)

二、疑难字句

1.进兵交战

领兵前去(和曹操)交战(状语省略句)

2.大战/已破将军/悉如公言

(张绣和曹操)大战/(曹操)已经打败了您/(事实)都象你所说的(主语省略句)3.何其反而皆验也

为什么那么相反而都有效验呢?(固定句式)

三、精确译文

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却)率领军队撤退,张绣亲自追击他。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了一定会失败。”张绣不听从,领兵前去(和曹操)交战,大败而归。贾诩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他,再打一定能胜利。”张绣道歉说:“不采纳你的话,而到这般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什么还要追?”贾诩说:“兵势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能胜利。”张绣相信了他的话,就聚集散乱的士兵再追,(和曹操)大战,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我用精锐的士兵追击撤退的敌军,你却说一定失败;回来后用(被)打败的士兵追击胜利的军队,你却说一定胜利。(事实)都象你所说的一样,为什么那么相反而都应验(有效验)呢?”贾诩说:“这是容易了解的。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能和曹操匹敌(不是曹操的对手)(不是曹操的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但)曹操一定亲自走在行军后面;(我们的)追兵虽然精锐,您既然不能(与之)匹敌,对方的士兵也精锐,所以(我)知道一定失败。曹操攻打您从没失策,力量没用尽就撤退,一定是国内有变故;已经打败了您,(曹操)一定轻装快速前进,留诸位将领断后,(纵使)各将领虽然勇猛,也不是您的对手,所以即使用打败的士兵但一定打得赢。”张绣这才心服。

四、启发感悟

(一)观点: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遇事应沉着冷静,随机应变

3、文章写法值得借鉴

(二)感悟

贾诩在曹操强大兵力的压力下能够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并最终赢得胜利。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难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贾诩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冷静地分析问题,才能做一个强者。(施君辑)

153、张良计封雍齿

一、知识要点

(一)重点实词

1、往往相与沙中语:到处,处处

2、此谋反耳:商量

3、而急趣丞相:紧迫地(的)

4、我属无患矣:担忧

(二)一词多义

1、天下属安定:正当,适值

以此属取天下:类

我属无患矣:类,辈

2、今陛下为天子:作为

为之奈何:对

封雍齿为什方侯:做

为其功多:因为

(三)特殊用法

1、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形→名仇恨的人)

2、雍齿与我故:形→名指旧的冤仇

3、数尝窘辱我:使动使……受窘迫,使……受污辱

二、疑难字句:

1、往往相与沙中语:常常坐在沙地上一起议论。

2、而所封者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者诛者皆生平所仇怨: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

3、数尝窘辱我: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

三、准确译文:

汉高祖刘邦已经封赏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停止(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一起议论。汉高祖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谋反罢了(呀)。”汉高祖说:“天下正当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份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谋反了。”汉高祖于是忧心忡忡(冲冲)地说:“对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陛下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汉高祖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深信不疑了。”于是汉高祖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的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的)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四、观点阐发:

1、观点:注重细节/抓典型/智与勇

2、阐发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注意细节,张良看到诸将相与沙中坐这一细节,就猜到他们的预谋,他的心思细腻,我们可从中窥见一二。而对于我们,平时也应该注重细节,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把握分寸。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就是如此。

(施伶俐辑)

154.刘邦急中生智

一、知识要点

1、馕náng,名词,一种烤制成的面饼即食物。

nǎng,动词,拼命往嘴里塞食物。

2、丁壮:壮年男子。

3、数:shǔ,一一指斥。

shù,数目、数量。

shuò,屡次。例: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4、伏弩:埋伏的弓箭手。

5、扪:按,如:扪心自问。

6、行劳军:巡视并慰问军队。

7、毋:副词,不。

8、罢,同“疲”,疲于

9、苦,以…为苦

二、疑难字句

老弱罢转馕:老弱病残的人疲于运输军粮.

毋令楚乘胜于汉:于:引出动作对象

三、准确译文

楚汉相持不下未能决出胜负,壮年以军旅为苦, 老弱病残的人疲于运输军粮。汉王和项羽(一起)隔着广武山(的深谷)(一起)对话。项羽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汉王数落项羽的种种不是……项羽十分愤怒,埋伏的弓箭手射中了汉王。汉王的胸口受伤了,却按着脚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受伤卧病在床。张良坚决请汉王起来巡视慰问军队,用来安慰士兵,不让楚军乘机战胜(乘胜于)汉军。

四、启发感悟

汉王——随机应变——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目的是不让敌军察觉自己受了重伤,不让敌军趁机攻打。

张良——策略——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目的是安定军心。(汤雨薇辑)

155、诸葛亮空城计

一、知识要点

(一)词类活用:

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东:名作状,向东下:名作动,去

敕军中皆卧旗息鼓卧:使动,使……躺下息:使动……停止

(二)通假字

于是引军北趣山趣:同“趋”

(三)特殊句式

亮屯于阳平介宾结构后置

已与(之)相逼宾语省略“之”指代自己

候逻还白(之),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之)为恨。宾语省略前者指代诸葛亮,后者指代司马懿被骗这件事

(四)重要实词

亮屯于阳平屯:屯兵

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拒:对抗

而与延军错道错道:交错行军

当亮六十里所当:在所:左右

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白:下对上告诉

亮亦知宣帝垂至垂:将

扫地却洒却:又

而猥见势弱猥:突然

于是引军北趣山引:带领

明日食时食时: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可以不译

宣帝后知,深以为恨(遗憾)

二、疑难字句

1、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

翻译:诸葛亮也知道宣帝将要到了,已经逼近自己,想要向前追赶魏延的军队,离开的又远,回过来追赶司马懿,势力(军势)比不上他们。将领士兵大惊失色,没人知道有什么办法。

2、于是引军北趣山

翻译:于是带领军队急忙向北边的山走去

三、准确译文

诸葛亮在阳平屯兵,派遣魏延等几个军队合并兵力往东去,诸葛亮只留了一万人来守城。晋宣帝率领二十万大众对抗诸葛亮,却和魏延的军队交错行军,径直来到前面,在离诸葛亮六十里左右,侦察的人告诉宣帝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力少力量弱。诸葛亮也知道宣帝将要到了,已经逼近自己,想要向前追赶魏延的军队,离开得(的)又远,回过来追赶司马懿,势力比不上他们,将领士兵大惊失色,没人知道有什么办法。诸葛亮镇定自若,命令军中都放下旗帜停止鼓声,(任何人)不得随意走出营帐,又命令大开四扇城门,扫地又洒水。宣帝常称诸葛亮谨慎稳重,却突然看见(他显出)势力弱小,怀疑其中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急忙向北边的山走去。第二天吃早饭(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懦,将会有强大的埋伏,沿着山跑了。”侦察巡逻的士兵回来告诉诸葛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宣帝后来知道了,深深地把(这件事情)当作遗憾(因这遗憾)。

四、启发感悟

1、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却不无道理。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同时诸葛亮生性谨慎,这次敢冒如此大的危险也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性格了如指掌,所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2、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空城计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要救危局,防止敌人卷土重来,还是要凭真正实力。

3、在危急关头,更要镇定自若,相信自己,方能找到一线生机,过于紧张或畏惧,就真的只能一败涂地了。(徐博文辑)

156、秦使者巧对

一、知识要点

(一)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曾任谏大夫、宗正等。以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绝大部分已亡佚。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又有《五经通义》,亦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一卷。

二、疑难字句

(1)重点字词:

毂兵:交战。

衅钟:用牲血涂抹新铸成的钟的缝隙。

错:同“措”,放弃。

相:帮助。

整齐:(使动)使……整齐。

理:治。此指指挥。

(2)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使楚:派;出使。

且使死者而无知也:假使。

吾将使楚钟鼓无声:让。

夫杀人之使:使者。

孰:

同“熟”。

仔细,周详。

疑问代词“何”。

(3)特殊句式:

甚矣!子之国无良龟也。

你的国家真是没有好的龟壳占卜啊!(谓语前置)

其吉何如?

怎么样吉利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使者以报楚王。

楚国人把(秦国使者所说的)报告了楚王。(宾语省略)

三、准确译文

秦国和楚国交战,秦王派人出使楚国。楚王派人戏弄他,说:“你来之前也占卜过你此行的吉凶吗?”(使者)回答说:“是的。”“占卜的(卦象)说什么?”(使者)回答道:“是吉的。”楚国人说:“唉!你的国家真是没有好的龟壳占卜啊!国王正要杀了你,(用你的血)来涂抹新铸成的钟的缝隙,怎么样吉利呢?”使者说:“秦国和楚国交战,我们国王派我先行侦察。(如果)我死了不回去,那么我们国王就知道要警戒,使军队整齐来防备楚国,这就是我所说的吉利。况且假使死了的人没有知觉(了),(用我的血去)衅钟又有什么关系呢?(假使)死了的人有知觉,我怎么能放弃秦国而帮助楚国呢?我将会让楚国的钟鼓没有声音,钟鼓没有声音那么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凭借)去使士兵整齐而指挥国君的军队。杀了别国的使者,不是从古到今共同的道义,你的大夫试着仔细谋划一下这件事!”那个楚国人把(秦国使者所说的)报告了楚王,楚王赦免了秦国使者。

四、启发感悟

(一)观点

1、勇敢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用智慧战胜他们。

2、尊重比你弱小的人,不要倚仗自己的强大藐视他们。

3、凡两国征战,不战而胜者为上。使者在古代战争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感想

凡两国征战,不战而胜者为上。使者在古代战争中处于重要地位。从《烛之武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到本文,都塑造了一个个智勇双全的使者形象,谱写了一曲曲以弱胜强的赞歌,令我们深感钦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也会遇上一些困难,我们不但不要害怕,更不要硬钻牛角尖,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获取成就。(袁洲辑)

157、曹冲智救库吏

一、知识要点

(一)重要实词

1.惧:害怕。

2.议:商量、商议。

3.谬:谎称。

4.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

5.以为:认为。

6.俄而:不多时、一会儿。

7.尚:尚且。

8.见:表被动。

9.县:通“悬”,悬挂。

(二)重要虚词

1.为……所:表被动。

2.是以:因此。以,因为。

3.耳:罢了。

二、疑难字句

1.犹惧不免:被动句,被赦免。

2.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判断句)。

三、准确译文

曹操的马鞍放在仓库里,却被老鼠咬坏了。掌管仓库的差役(库吏)害怕一定会被处死,商量着想要当面把自己绑起来自首请罪,还害怕曹操不会赦免他们。曹冲对他们说:“等过三天,然后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了单衣,像被老鼠咬过的样子,假装成很不愉快的样子(谎称自己心里有不快活的事),脸上露出了哀愁的神色。曹操问他(怎么了),曹冲回答说:“世上的一般人认为(被)老鼠咬过的衣服,它的主人会不吉利。如今我的单衣被(老鼠)咬坏了,因此悲伤。曹操说:“这些都是胡说的话罢了,没有什么忧愁的(不需要忧愁)。”不久,(不多时)库吏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情上报了,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身旁,尚且被咬坏了,更何况我的马鞍是悬挂在柱子上呢?”(于是)丝毫不加追究。

四、启发与感悟

我们从《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了三国时期有曹冲这样一个机智过人的小孩,如今我们又通过这篇《曹冲智救库吏》了解了曹冲的确有智有谋。也许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天才少年,智力超常,我们可欲而不可求。但是,我们也应该学着在情急之下,不慌不忙,冷静地分析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向困难低头,更不应该逃避,因为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再难解决的问题也终有解决的良方。

话题:

智慧、解围、人小智大……(金聪辑)

158、曹操许下屯田

一、知识要点

词类活用:

“饥则寇略,饱则弃余”——( 饥、饱:形作动) 。

“在于强兵足食”——强:使…强。足:使得…足。使动。

特殊句式: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在许下屯田,介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征伐四方”——在四方征伐,介词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

二、疑难字句

荒:五谷不熟,庄稼歉收

率:都,到处

略:掠夺,强取。寇略,同义复合词

急:紧急的事情

式:规格,榜样.

例:按规定.

兼,兼并,并吞

三、准确译文

自从遭遇庄稼歉收和祸乱,到处缺乏粮食。各地豪强同时起兵,没有度过一年的办法(没有一年的时间),(人们)饥饿了就掠夺,吃饱了就丢弃剩下的,(人们)转徙离散,没有敌人却自己破败的军队数也数不清。袁绍的军队驻扎在黄河以北(河北),士兵们依靠吃桑果活命。袁术的军队驻扎在江、淮一带兵,(士兵们)捕捞供给蒲和螺(填饱肚子)。百姓互相取食,州郡乡里萧条、冷落。曹操说:“(那)安定国家的方法,就是使兵力强盛,使粮食充足,秦国的人把重视农业生产看作是急迫的事(所以)兼并天下,孝武帝用士兵和农民耕种荒田而取得给养的办法安定西部地区,这是先代良好的模式(成功的榜样)啊。”这年(曹操)便招募百姓在许都周围开垦荒田,收获粮食上(一)百万斛。于是各州郡守按规定设置田官,管理当地(用意是(管理))积蓄的粮食。军队到处征战,没有了运输粮食的劳苦,终于(成功)歼灭了各个豪强势力,平定了天下。

四、观点阐发

1、以人为本是科学管理的根本。小到班级干部,大到国家领导,在工作的时候,都应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能够受到更积极的回应,能够带动更高效的行动,能够得到更大的凝聚力。以人为本,应该想人所想,换位思考,少数服从多数。以人为本也要掌握好尺度。

2、以史为鉴,往往能够把握住真理。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能从中读到绚丽辉煌的篇章,能看到另人警醒的画面,也能像曹操一样找到价值非凡的宝藏。我们应该时时把握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施瑜辑)

159、拷打羊皮定案

一、知识要点:

定语后置:“人有负盐负薪者”

省略句:同释重担息熟荫

二、疑难字句:无

三、准确译文

有背着盐和柴火的(两个)人,同时放下挑的担子在树阴下休息,二人将要上路(出行)时,争夺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的东西。李惠让争夺的两个人出去,看着负责州里文书的官员说:“这张羊皮可以拷打然后知道它的主人吗?”官员们中都没有回答的人。李惠让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用刑杖击打它,看到有少许盐的碎屑,说:“已经找到它的真实(的主人了)。”他让争夺的两个人看羊皮和盐屑,背柴火的人于是叹服认罪。

四、观点阐发:

我们不能财迷心窍,为财而身败名裂。

160、孔融捷辩

一、知识要点

孔融: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句,但能以气运词,有新变化。曹丕《典论"论文》称他:“体气高妙,

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代表作《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都显示这种特色。诗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

二、疑难字句

1、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诣:到……去。隽:俊,才智出众。

翻译:上门的都是有才华的有清高称誉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给予通报。

2、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判断句

奕:累,重。

翻译:(因为)这样我和你是累世彼此交好。

三、准确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好的名声),任司隶校尉。上门的都是有才华的有清高称誉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给予通报。孔融登门,对小吏说:“我是李郡守的亲戚。”已经给予通报后,(孔融)上前就座。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过去我的祖上孔丘与你的祖上李耳有师生之谊,这样我和你是累世彼此交好。”李元礼和宾客无不以之为奇。大中大夫陈韪后来到了,别人把他(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敏,长大了未必优秀。”孔融说:“我想你小时候,一定聪敏。”陈韪十分局促不安。

四、观点阐发

1、遇事要善于应变,巧用自己的智慧。

2、谨慎自己的言行,不要随意去评价一个事物的好坏。(管天枢辑160、孔融捷辩

一、知识要点

孔融: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句,但能以气运词,有新变化。曹丕《典论"论文》称他:“体气高妙,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代表作《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都显示这种特色。诗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

二、疑难字句

1、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诣:到……去。隽:俊,才智出众。

翻译:上门的都是有才华的有清高称誉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给予通报。

2、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判断句

奕:累,重。

翻译:(因为)这样我和你是累世彼此交好。

三、准确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好的名声),任司隶校尉。上门的都是有才华的有清高称誉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给予通报。孔融登门,对小吏说:“我是李郡守的亲戚。”已经给予通报后,(孔融)上前就座。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过去我的祖上孔丘与你的祖上李耳有师生之谊,这样我和你是累世彼此交好。”李元礼和宾客无不以之为奇。大中大夫陈韪后来到了,别人把他(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敏,长大了未必优秀。”孔融说:“我想你小时候,一定聪敏。”陈韪十分局促不安。

四、观点阐发

1、遇事要善于应变,巧用自己的智慧。

2、谨慎自己的言行,不要随意去评价一个事物的好坏。(管天枢辑)

161 牧竖逮狼

一、知识要点

重点实词

致:让;仓皇:惊慌;故:故意。

趋:奔向;跑:同“刨”。

二、疑难字句

跑号如前状:刨着叫着像先前一样。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

三、准确翻译

两个牧童进入山中到狼的洞穴,洞穴里有两头小狼。(两牧童)商量分头捉它们,(然后)各自登上一棵数,相距几十步。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入洞穴(发现)丢失了孩子,神情十分惊慌。(一)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耳朵,故意让它叫。大狼听到声音抬头看了看,愤怒地奔到树下,边叫着边爬抓树。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叫得更急。大狼听到声音后四处张望,才望见它;于是舍弃了这棵树奔向那一棵树,刨着叫着像先前的一样。前面那棵树上的小狼又叫了,大狼又转过来奔向它。嘴巴里没有断过声音,脚下没有停下过脚步,跑了几十来回,它奔跑渐渐迟缓(迟钝),声音也渐渐微弱了;不久大狼气息微弱了,(僵硬地躺在地上),过了一会儿(很久)便不动了。牧童下去看它,已经断气了。

四、启发借鉴

牧竖采用“调动对方,疲于奔命”的策略。

(王亮辑)

162、多多益善

一、知识要点

重要实词:

(1)不:同“否”。

(2)差:指高低。

(3)善:善于。

(4)禽:同“擒”,此指控制。

(5)授:赐予。

二、疑难字句

(诸将)各有差。(主语省略句)

何为为我禽。(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三、准确译文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论及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说:“像我的才能能带兵多少呢?”韩信回答说:“陛下只不过能带兵十万。”刘邦说:“那对于将军你又(会)怎么样呢?”韩信回答说:“我带兵的话当然是越多越好了。”刘邦笑着回答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会被我控制呢?”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指挥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控制的原因啊。况且陛下是上天所赐予的,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四、启发感悟:

韩信面对刘邦咄咄逼人的追问,并不是面红耳赤,而是从容应对,巧妙地回答了刘邦的问题,既抬高了刘邦,又不贬低自己。这充分体现了韩信的机智灵敏。其实,在如今社会中,应对得体也是一种艺术,它增进了友谊,又沟通了心灵。(朱挺松辑)

163.歧路亡羊

一、知识要点

1、关于杨朱

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杨朱这个人很有意思,看他的行事不像个思想家,倒像个诗人,据说有一次他外出到了一个岔路口,竟然哭了起来,因为他联想到了人生的歧路,心中不禁伤感起来。还有一次,他的弟弟出门时穿了身白衣,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换了身黑衣,结果家里的狗没有认出来,朝他狂吠,弟弟气得要打它,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假设这狗在出外时为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地感到奇怪吗?”这样看来。杨朱有些诗人的多情善感,可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提出了哲学上著名的“为我”,“利己”等观点,让孟子这一“好辩”之人拿他做了论敌。

2、重要词语

竖:童仆

亡:丢失

反:同“返”返回

之:往

二、特殊句式

1.何追者之众定语后置句?

2.既反主语省略句

三.准确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那位邻居)就率领他的亲属去追羊(追赶),又请杨子的童仆(帮着)追羊。杨子说:“咦!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赶的人这么多?(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一带)有很多岔路”。(邻居)回来后,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丢失了羊(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丢了它?”邻居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回来了。”

四、启发感悟

由这篇寓言凝炼而成的成语“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或用心不专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后果严重。如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中说:“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清初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指出:“而诸儒之言,故为纠纷,徒俾歧路亡羊……一字不审,则入迷津。”

从这篇寓言,我们可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切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像歧路亡羊寓言所告戒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的危险的。

164 指鹿为马

一.知识要点

(一)重点实词

1.为乱:作乱,此指篡夺秦朝皇位

2.听:听从

3.设验:设置试验

4.左右:在旁侍侯的近臣

5.阿顺:(同义复合词)迎合

6.阴:暗中

7.中:适合,此指惩处,扣上(刑律)

(二)特殊句式

1.曰:“马也。”:判断句

2.谓…为:固定短语,把……叫做

3.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介宾后置(正确语序:高因阴以法中诸言鹿者。)

三.准确翻译

赵高想要作乱,恐怕群臣不听从,于是先设下计谋来试验(设置了一个试验),(他)牵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吗?把鹿叫做马。”(二世)问及旁边的近臣,有的人说(这)是马来迎合赵高。有的人说(这)是鹿,赵高于是在暗中借用法律陷害那些说不是鹿的人(给各个说是鹿的人扣上刑律)。之后群臣都畏惧赵高了。四.我的感想

观点一:大丈夫能屈能伸,要有“弯腰”的智慧。

感想:为人处世不必时时坚持,有时也需弯一下腰。假如当时你是群臣中的一员,与其直言被杀,死得毫无价值,不如先委曲求全,积蓄实力等待推翻赵高。就像大风刮来时,挺直的大树会被连根拔起,柔韧的小草却能保全性命一样,如果能够变通一下,适时地弯一弯腰,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观点二:做人要固守原则,虽千万人吾往矣,死又何妨?

观点三:成大事者要像赵高一样深谋远虑,切勿轻举妄动。(顾皓卿辑)

165.奇货可居

一、重点实词

进:同“赆”,收入饶:富饶奇:珍奇

二、疑难字句

则子无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

(定语后置句)

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

三、准确翻译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值得占有(可以屯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游说(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同(他)坐在一起推心置腹地交谈(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能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的(是这样),(但)对这件事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在此客居(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四、启发借鉴

1、人要有野心。

2、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3、人要有眼光,善于把握机会。(周凯辑)

167.庸人自扰

一、知识归纳

尚:崇尚。峻扑罚:严刑拷打惩罚。慢:轻忽。化:教化。

烦:复杂。累:屡次。

二、疑难字句

蜀化: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

弟澄其源:只要源头澄清。弟,通“第”,只要。

庸人扰之为烦耳:庸人扰乱它,制造麻烦罢了。

大吏白争:大吏告诉(陆),(和陆)争辩。

三、准确译文

陆象先…..处理政事崇尚仁德宽恕。司马韦抱贞劝(他)说:“你应当严刑拷打惩罚用(这)来显示威严(信),不这样的话,百姓就会轻忽并且什么都不怕了。”陆象先回答说:“处理政事就在于治理好他们罢了,(难道)一定要用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严吗?”(陆)最终没有听取(韦抱贞的意见),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陆)屡次升迁做到了蒲州刺史兼任河东按察史。小吏犯了错误,(陆)训诫他就让他回去了。大吏告诉(陆),(和陆)争辩,(大吏)认为(小吏)应该受杖打。陆象先说:“人情大概是差不多的,(你)认为他不明白我的话吗?一定要责罚的话,应当从你开始。”大吏惭愧地退了下去。(陆)曾经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端,(只是)庸人扰乱它,制造麻烦罢了。只要源头澄清,何愁不简明呢?”所以(陆)所到之处的老百姓和官吏都想念他。

四、启发感悟:

1、观点:不要自找麻烦做事要简约

2、感悟:庸人与智者的差别在于他们没有投鼠忌器;庸人只在牛角尖中着手,办理事物都跳不出思维的枷锁。结果牛角尖便成了他们安生的坟墓;但智者不同,他们不会杞人忧天,他们放得开,收得回,提得起,放得下。不过他们也会关注细节,但不作茧自缚。

所以我们不能做自找麻烦的庸人。(刘雨辑)

168、一字千金

一、知识要点

一词多义:

徒;1:一类人

2:同伙

3:空,无

4:白白地

5:仅仅

二、疑难字句

相倾:压倒对方

招致:为同意复合词,解释为招来

延:邀请

布:刊布

羞:意动用法,解释为以……感到羞耻

(吕)布(于)咸阳市门,悬千金(于)其上。省略句

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定语后置:

三、准确译文

在这个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喜欢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压倒对方。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以至于(门下)有三千名食客。这个时候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这类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把它)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邀请诸侯各国有能增删一字的游士宾客,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四、启发感悟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吕不韦以不如四公子为耻,并发愤著述,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我们要善于向权威挑战。

169.入木三分

一. 知识要点

1、关于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从小向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2、关于《书断》

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张怀瓘(guan)著。张怀瓘,书画理论家。活动于开元时,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曾官鄂州司马,开元中任翰林院供奉。工书,擅长真、行、小篆、八分。著有《书议》1卷,品评真、行、章、草4体及各家的等第,并兼论各种书体的作法;《书估》1卷,评价书法的价值;《书断》3卷。此外尚著有《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等,均为书法理论著作。又著有《画断》,是评论绘画的著作,已佚。

二. 疑难字句

1、词语翻译:

旷子:犹“旷世之子”,世上难得的才子

期月:一整月

进:长进

2、一词多义

书便大进:书法

近见其书:写的东西

书《兰亭序》:写

3、特殊句式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判断句

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介宾结构后置

晋帝时祭北郊省略句

三. 准确译文

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是个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他父亲的枕头里看到一本前朝的《笔说》,偷了过来研读。没过一个月的工夫,书法就大有长进。卫夫人看到他的进步,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是看过关于用笔(即书法)的书了。最近看他写的字,有一种老练的味道。”晋朝的皇帝在位时王羲之在北郊祭祀,更换写祝词的木板,工匠(命人)削字,笔迹进入木头有很深(三分之深)。三十三岁时,写《兰亭序》。三十七岁时,写《黄庭经》。

四. 阐发应用

(一)观点

1.书非借(偷)不能读也

2.入木三分,非一日之功

3.出名要趁早

(二)感想

王羲之练字,练掉十八缸水;马克思研究自然科学,将地面坐穿;李嵩练跑步,练了十年整。可见,要想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有不懈的努力,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只有奋斗,才能有成就。如果没有努力,天才会变成仲永;如果没有努力,共产主义会晚诞生几十年;如果没有努力,李嵩会跑得和我一样慢。因此,同学们,努力吧!(胡一鸣辑)170、强弩之末

一、知识要点

1、习知胡事,习知:通晓,熟知

率不数岁即复倍约。率:往往,通常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不便:不利

2、互文

互文见义:简称互文。“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名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既把应当放列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列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解释时,要互起来讲。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2、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3、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秦”、“汉”互文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烟”、“月”互文,意为“烟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主人”、“客”互文,意为: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喜”、“悲”互文,意为:不以外物的好坏而喜而悲,不以自己的得失而喜而悲。

二、疑难字句

大行王恢,燕人也判断句

率不数岁即复倍约主语省略,应为“率不数岁(匈奴)即复倍约

得其地不足以为广宾语省略,应为“得其地不足以(之)为广

有其众不足以为疆同上

三、准确译文: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建议(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行军千里作战(去作千里的战争),军队(士兵)不会得到好处。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如同群鸟飞翔

般迁移,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这当作扩大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这当作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凭借养精蓄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从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参加议论的群臣(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四、启发感悟

虚心纳谏

历史上正因为马谡不纳王平的建议才酿成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悲剧;王明不纳游击战的方式,才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才能延续贞观之治;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梁,缓称王”的建议,遂成一代霸业。人,不是神,为人处事总会有些偏颇,而众人的眼睛是雪(血)亮的,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将事情做得较完美。(郁天宇辑)

(完整版)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

新版初中文言文助读上编 一、学习 1.邴原泣学 2.王冕僧寺夜读 3.匡衡凿壁借光 4.葛洪卖薪买纸 5.任末削荆为笔 6.欧阳修发奋苦学 7.贾逵旁听 8.“囊萤”与“映雪” 9.王欢安贫乐道 10.牛弘笃学 11.高凤专心致志 12.程门立雪 13.宋濂苦学 14.司马光好学 15.“圣小儿”祖莹 16.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17.张溥与《七录斋》 18.文徵明习字 19.顾炎武手不释卷 20.桓荣苦读得功名 21.董遇论“三余”勤读 22.纪昌学射 23.刘羽冲死读书 二、品性 24.陆元方卖宅 25.唐临不扬仆过 26.刘宽不计较 27.高念东为人 28.蔡磷坚还亡友财 29.卜式为国分忧 30.沈、刘处世不同 31.刘宰相向县尉谢罪 32.顾荣施炙 33.王安石余饼自食 34.郑玄成人之美 35.徐有功不以私害公 36.范仲淹还金授方 37.卓茂让马 38.范元琰不泄盗名 39.王恭身无长物 40.朱晖心诺 41.洪亮吉大器量 42.子罕勿受玉 43.李虞有清德 44.李勉埋金 45.何岳两次还金 46.孙泰克己为人 47.甄彬还金 48.韩琦大度 49.鲁宗道正直 50.钱大昕观弈 51.程氏爱鸟 52.钟弱翁好为人师53.萧颖士傲物自侮 54.势利鬼吴生 三、抗敌 55.苟灌冒险救父 56.杨氏力守项城 57.张二杀倭寇 58.李成梁夫人毙二寇 59.严颜临死不低头 60.张飞横矛当阳桥 61.辽阳妇吓退东山虏 62.马援誓死沙场 63.钱金玉以身殉国 64.王义士夫妇见义勇为 65.王长年智斗倭寇 66.赵广誓死不屈 67.老妇智斗辽敌 68.苏武牧羊北海上 69.岳飞抗金 四、教育 70.孟母三迁 71.曾子杀猪 72.陈谏议教子 73.银工家出宰相 74.狄青不去面文 75.王著教宋太宗习字 76.张飞身教马超 77.范仲淹巧劝滕子京 78.墨子善教 79.孔子因材施教 80.张伍罢猎 81.断织教子 82.陶母责子 83.车夫妻子的规劝 84.于令仪诲人 85.子路受教 86.仲永的不幸 87.芒山盗临刑 88.艾子杖责孙儿 89.愚蠢的父子 五、情义 90.陆绩怀橘 91.缇萦救父 92.李勣煮粥侍姊 93.宋弘不弃糟糠妻 94.苟巨伯探病友 95.黄仙裳助人 96.季札赠剑 97.包惊几为人嫁女 98.卢文弨灵前焚帖 99.漂母饭韩信 100.孙楚向灵床作驴鸣101.刘君良兄弟情深102.苏琼晓谕普明兄弟103.缪彤自责感亲人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fān)愿扫除天下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一、志向?学问 1.范仲淹有志天下 2.陈蕃愿扫除天下 3.班超投笔从戎 4.宗悫乘风破浪 5.祖逖闻鸡起舞 6.画家赵广不屈 7.苏武牧羊北海上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9.项羽志大才疏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13.文徵明习字 14.王冕僧寺夜读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16.陆游筑书巢 18.智永与“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20.张溥与“七录斋”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22.高凤专心致志 23.叶廷珪与《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25 任末好学勤记 26.王充市肆博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28.林逋论学问 29.欧阳修诲学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 二、教育?修养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 33.陶母责子退鲊 34.诸葛亮“诫子书” 35.陆游家训 36.孟母三迁

37.曾子杀猪明不欺 38 子路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44.王荆公旁听文史 45.大树将军冯异 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48.贤妻桓少君 49.魏徵论自制 50.吕蒙正不记人过 51.石勒不计前嫌 52.韩信袴下受辱 53.世评华歆王朗 54.周处改过自新 55.齐宣王好谀 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 文言文阅读知识(二)——虚词 三、人才?品性 57.萧何追韩信 58.汉高祖论“三杰” 59.东吴四英杰 60.治本在得人 61 齐桓公登门访士 62.陆贽论人才 63.物各有短长 64.汉武帝下沼求贤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66.唐太宗论举贤 67.何充直言不讳 68.吕僧珍不仗势 69.刘庭式娶盲女 70.范式言而有信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最新)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 ④诸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思考与练习】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11-120

111. 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拒绝没有接受。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怜惜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军队每次休息的时候,岳飞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下来,跳过壕沟,都穿着沉重的铠甲锻炼。有一个拿了百姓一缕麻绳捆绑柴草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士兵们夜晚休息,人民都打开门,欢迎他们进来,却没有一个敢进入的士兵。军队的口号是“宁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当士兵生病的时候,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各位将领守卫边疆时,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有为国战死的将士,岳飞的妻子为他们哭丧,并且养育他们的遗孤,岳飞接到奖赏,都分给他的部下们,不侵犯他们丝毫的利益。岳将军善于用少数人击退众敌。凡是有军事活动,都召集各位统军头领,商量约定后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都能很快地战胜对方。突然遇到敌人,不会轻举妄动。所以,敌人称岳家军说“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 112.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了一遍。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堵截然后攻击,不也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年纪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也是完全可以的。 113.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原文-1-2章

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 1-2章 一、学习 1、邴原泣学 【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2、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洪卖薪买纸 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

5、任末削荆为笔 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6、欧阳修发愤苦学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7、贾逵旁听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81-190

181.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听,派遣子路去询问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实在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对的,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182.刺股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〇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反复研读。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给以卿相这样的尊位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予他相印,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来抑制强大的秦国。 183.只许州官放火 田登为郡守,恼怒人触犯他的名字,触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本州照例放火三日”。民间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源于此。 184.武平之猿 武平这个地方盛产猿猴,猿猴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光,值得观赏。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温驯,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不容易得到。猎人在箭上涂毒,等到母猴放松的时候射它,母猴估计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林间,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气绝而亡。猎人取母猴的皮,鞭打小猴,小猴就悲哀地鸣叫,从树上下来,速手就擒。小猴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跳跃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忍心看到它死,何况人呢?185.饿死狙公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到山中,摘取草木的果实,征收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栅栏木笼

文言文助读译文91_100

文言助读译文91-100 91、陆贽论审察群情 唐德宗问陆以当今切务。贽以乡日致乱,由上下之情不通,劝上接下从谏,乃上疏,其略曰:“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于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此诚当今之所急也。” 译文: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于是他呈上章疏,大略是说:“臣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考察众人的心志。若是众人非常希望的,陛下先去施行它,众人非常憎恶的,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希图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但天下人(还)不肯归向的事情,从古到今,没有这种情况。安定与动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的时候,处于危险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人心归向,就会万事振兴;人心背离,就会万事倾危,陛下怎么能不详细考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万民归附,来使国家安定呢!这一点确实是当前最为急切的事情啊。” 92、齐威王行赏罚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指责你的话每天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被开垦,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此安定。这是你不巴结我

文言文助读译文 (3)

文言助读译文191-200 191.吴王射狙 吴王浮于江,登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博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 译文: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猴群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都)惊恐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惟独)有一只猴子,它从容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卖弄技巧。吴王马上(用箭)射它,(它)抓住飞速射来的箭。吴王命令助手上前射它,猴子立刻死了。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颜不疑说:“这只猴子,炫耀它的机巧,倚仗它的灵便而蔑视我,以至于有这被射死(的下场)。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你的傲气轻视他人啊!” 192.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译文: 曾经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区,鲁国的国君亲自迎接它并在其宗庙给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开心,准备牛、羊、猪三牲作为它的膳食(宴席是按诸侯祭祀时才有的)。那鸟于是双目昏花,内心悲苦,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便死了。这是按照供养自己的办法养鸟,不是按照养鸟的办法养鸟啊。 193.晋人有好利者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译文: 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我可以装东西。”夺取完后就走。店主赶过来索要钱财,那晋人说:“我贪财的心像烈火般旺盛时,双眼发晕冒火,天下的东西,全都好像本来就是我的,不知道是你

作文文言文素材100篇

文言文助读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及原文(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译文及原文(1-2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

文言文助读

文言文助读- 文言助读译文101-110 101.管仲答绮乌封人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到齐国去,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吃东西,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如果你侥幸被押到齐国后没有死还被齐国重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102.商鞅立木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移放置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人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移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103.张释之执法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来人,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译文:汉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文帝乘坐的车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原文及翻译 ======================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外文言文阅 读100篇》 摘要:),),1.(1)√(2)×(3)√(4)√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4)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翻译句子。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3)√(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

小学初中文言文阅读好材料小古文100篇1许衡心主 【原文】 元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亦无主乎?”卒不取。后其乡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2子罕辞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为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3祁黄羊举荐 【原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4公仪休嗜鱼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5惊弓之鸟 【原文】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6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7物各有所长

高中文言文助读电子版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精品2018-2019初中文言文 阅读100篇(含答案100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100篇(含答案) 一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少习骑射,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 (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 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 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

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 (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1)毛病(2)只是(3)一样 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 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文言文助读选篇

李疑传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 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 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

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愿士,非有奇伟壮烈 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真事以劝焉。” 万宝常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以郑译等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短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寝。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 者皆谓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辛仲甫 太祖问赵韩王:“儒臣中有武勇兼济者何人”赵以辛仲甫为对,曰:“仲甫才勇有文,顷从事于郭崇,教其射法,后崇反师之。赡辨宏博,纵横可用。”遂召见。时太祖方以武臣戡定寰宇, 更不暇他试,便令武库以乌漆新劲弓令射。仲甫轻挽即圆,破的而中。又取坚铠令擐之,若被单衣。太祖大称爱。仲甫奏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