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视电影造型的审美内涵

电视电影造型的审美内涵

电视电影造型的审美内涵
电视电影造型的审美内涵

电视电影造型的审美内涵

在人类的艺术发展殿堂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给人以多层次

的美感享受,或以表面的审美形式打动人,或以形式之上的审美意蕴

来发挥审美效应,或在审美内容中体察更深沉的情境,或在审美活动

的关系中,达到物我合一。追溯电影的发展,从其影像的无声历程,

到声音与视觉画面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审美视听领域上的飞跃;回眸

远眺,电视伴随电影而生存,二者争芳斗艳,从黑白的审美时空跨越

到色彩斑斓的、绚丽多姿的影像视听建构,给人类精神以震撼性的愉悦。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影视合流产生的电视电影,便站在“巨人”的肩上,以全新的姿态在迎接全球化转型的挑战中,构筑其独具特色

的创新体系,以数码电视电影的审美潜质服务于广大审美受众。

一、电视电影造型元素的审美内涵

我们知道,中国电视电影从其发展之初至今,在短短的不到十年中,

经历了一个迅速转型期,从使用一般标准磁带拍摄,到使用16毫米胶

片作为电视电影用材,发展到如今普遍采用高清晰度数字磁带进行摄制,并在高清晰电视电影的拍摄中使用电影镜头,改善其画质效果,

有的为了进入院线放映而运用磁转胶来实现传播的广泛性。因为高清

晰技术进入电视电影的制作,可能代表本土电视电影未来的一种发展

趋势,并使这类产品经技术检查合格,将被纳入主流电影,进入数字

影院放映,这无疑为电视电影开拓了新的市场。因为影视镜头语汇是

塑造影视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内才能完成,因而创建了影视造型元素的审美内涵。形象的造型与形

象的创造是不尽相同的,并不是随便一种形象的创造都可以称为形象

的造型。我们可以从绘画、雕塑、舞蹈造型那里得到启发,可以界定为:影视视听影像的形象造型应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视听觉形象

的特征得以强化的形式或动作。而影视艺术蒙太奇思维的主要方式在

于运用视听觉造型,这是因为影视艺术的逻辑说服力和情绪感染力首

先来源于视听觉直感的形象。影视造型包括摄影造型、美工造型、演

员的动作造型等多方面,这些方面的造型又取决于一系列造型元素的

运用。作为造型元素之一的构图,原是绘画中构成图形的方式。它被

借用到影视艺术创造中,其基本意思并没有变,不同的仅仅影视艺术

比之绘画增加了时间和声音两个维度,在把拍摄对象置于两度平面上

来安排和配置时已经远为复杂了。除了考虑位置、面积、透视关系之外,画内的运动所产生的动态美及引申的画外空间感等,更使构图的

处理有一定难度,审美意象的建构更需要文化底蕴的深度。如影视艺

术中画面构图的主体(每个画面中往往有一个形象是表达创作意图的

主要对象,这个对象便称为构图中的主体,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一经确定,画面的构图就应该以它为中心,同时让其余的部分围绕它

来安排和配置。而在一幅画面中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的那些对象———陪体,是主体的一种陪衬,它在画面中处于为主体服务的地位。但

这种关系并不意味着陪体在位置和面积上都不可超越主体,而仅仅说

它在画面中起修饰、映衬的作用。

二、从《昆仑日记》的案例分析中领会电视电

影独特的视听影像造型元素的神韵在影视艺术创造中,电影、电视剧

和电视电影虽同为视听影像造型,但数码电视电影的视听影像造型和

电影的视听影像造型与电视剧的视听影像造型却有其各自的审美特点。其一,电影造型是一种全方位的,包括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精神、自然

界的一切万物、宇宙空间等不同视角的造型,镜头节奏可快可慢,景

别变化可恢弘可渺小。可以说,电影的声画影像造型更讲究视听效果

的审美冲击力。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中,几位男女主人

公在一片花海里厮杀的过程中,一个匕首飞出,在时空中穿过,镜头

与匕首保持平行方向,背景迅速闪过,以凸显匕首的速度感、力度以

及咄咄逼人的杀气;而电视剧造型则是一种平视的生活空间造型,主

要是一种较近距离的审视人类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的造型,是以生活的

节奏展示;那么,数码电视电影作为介于两者之间的、兼容其造型特

点的视听影像造型却可谓“能屈能伸型”。“能屈”者即数码电视电

影更注重深入挖掘人性,在清新、淡雅的情境中建构其视听影像造型———适应于电视较近距离欣赏习惯特点的造型;“能伸”者即数码

电视电影的审美视角可变化多样,镜头节奏也可快可慢,景别大小虽

不适合电影的宏大壮观,但可比电视剧的宽泛些,不乏小全景的视听影像造型,更讲究审美意境,像诗,像散文,短小精悍。其二,电影的全方位造型中,只有一部分造型是特别适合于电视剧的;反之,电视剧平视的生活空间造型,也能为电影所采用,但却不是最适合于电影的,因为这部分造型是电视剧的特长所在而非电影所能与之竞争的;电影仅仅采用除这部分造型(电视剧平视的生活空间造型)之外的另一部分造型,才渴望与电视剧竞争而发挥电影自身的特长。①

(此处洪忠煌先生在《影视剧诗学》中将电视剧的造型称为“选择性的造型”,作者认为不妥,根据作者理解,电视剧的造型应为平视的生活空间造型)同样,数码电视电影“能屈能伸型”的影像造型中有适合于电视剧的,也有适合于电影的,但又具有双方都不具备的浓缩性特长,事件单一,视听影像造型便围绕其集中体现,强化审美情感的深度,可以说是站在两个巨人的肩上形成的独特造型,理应更显其优势。那么,形成如上独特的视听影像造型的关键,即是各自具有个性品质的创造性审美思维流程,是其在影视审美思维机制的共性基础上的“求异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例如电视电影《昆仑日记》中的镜头设计将主人公萨木沙克的近景放在了山谷间,衬景为层峦叠嶂的雪山,透视关系有一种纵深感,并意味着艰难困苦的征程。《昆仑日记》的故事是根据解密后的一个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60多年前(1942年2月)的抗日战争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国际援华物资无法从海路运抵国内,滇缅公路被日寇炸毁,驼峰航线运输力量有限而且危险重重,万般无奈之下,由印度翻越昆仑山脉至新疆的一条尚不能称之为路的路便成了物资运输的必经之地。在此危机关头,一支由新疆各民族组成的战略运输驼队在萨木沙克的带领下从印度列城沿这条荒废多年的古老驿道翻山越岭,突破重重困难把国内所需的战略物资运到新疆叶城,再由叶城转运至抗日最前沿,补给抗战。途中驼队必须在深秋初冬时节翻越三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冰达坂来完成任务。这里不是炮火连天、硝烟蔽日的战场,可大自然的凶险一样夺去了很多驼工年轻的生命,同样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大业,那些尚不知侵略者为何样的驼工们义无反顾地上了路。“全片贯

穿始终的是长长的马队行进在大山谷地、冰河峡谷之间,整部影片对

摄影造型的把握、气氛的营造都必须符合那个年代,力求通过独特的

地理地貌及摄影技法的运用,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困苦不堪却激情燃烧

的年代;要求场面宏大,基调深沉厚重,全片着重强调反差、密度,

以青灰甚至偏暗的冷色调占据全片,以达到对剧中人物性格、生存氛

围的塑造”②,从而产生一种深沉的美感,大面积的流动感,使动态

美与静态美相结合。那么,在影视造型的画面上与主体、陪体构成特

定图形的环境,则又可以分为前景和后景两个部分。前景指在主体前

面靠近镜头的景物,后景指画面深处位于主体后面的景物。前景和后

景不仅显示纵深空间,时空交错,而且有一种层次美感。例如电视电

影《昆仑日记》的拍摄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前景是队伍在山谷中穿行,后景是白雪皑皑的垭口;前景为阴影区,后景为强光区,用长焦

拍摄前景驼队为剪影,然后变焦至后景的垭口。不必利用近景说明人

物的疲惫,只需交代一个特定的艰苦的大环境便不言而喻地说明了驼

队所历经的苦难”。③

影视造型的主体、陪体、环境作为画面构图的三个组成部分,其互相

间的关系及安排、配置的情况构成画面图形的特定样式,它通过线条、亮度、色彩、面积、位置、视点等方面得以显现。电视电影的艺术创

造在探索中发掘,运用影视造型技巧,持续提升审美力度。从技术层

面上看,在影视构图的完成中起作用的有:镜头的运用、不同光学镜

头及滤光器的选择、光影和色彩的处理、地平线和消失点的确定、前

后景物的配置、透视的关系、演员的形体和动作等。这众多复杂的因素,要使之有效而又统一地参与构图的完成,显然需要有构图设计上

的某些基本原则来加以统帅。这就需要影视艺术的画面构图设计:

一是必须注意建立审美兴趣中心,也就是说某个画面构图各部分的配

置必须导致一个整体的指向来引导观众的审美注意力。它不仅是指突

出某个部分(一般是主体),更是指各部分关系的协调所产生的内在

的张力形式。审美兴趣中心的建立所引导的审美注意往往正是剧情内

容所要向观众提醒的地方。所以,兴趣中心除了从构图设计这方面看

产生画面的有机性之外,还起到了表情达意的审美作用。画面上线条

的排列方式、布光的情况、色彩的对比、摄影机或演员的运动走向、

透视关系等在确定审美兴趣中心时都是基本手段。

二是构图的设计只有和一定的造型意图相联系,才可望达到完美的结果。而造型既是对形象特征的强化,就意味着构图的设计首先必须把

握形象的审美特征,再进一步考虑如何强化。于是,只有在明确画面

表情达意的构想之后,再把各种造型手段运用于强化这一构想,这就

是构图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原则。如电视电影《昆仑日记》中,为了突

出西部男人的刚毅、宽广、山一样的性格,塑造版画一样的雕刻审美

效果,达到了强化人物形象特征的审美力度。如《昆仑日记》中的几

幅画面上线条的排列方式、布光的情况、色彩的对比、摄影机及演员

的运动走向、透视关系使这部电视电影的造型体现出既是对形象特征

的强化,又实现了画面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三是构图的方式可以采用封闭性构图:影视艺术的构图从一开始就深

受绘画的影响,传统的绘画式构图的基本特征是封闭性。它的取景原

则是以画框为依据,把创作者在镜头中所要表达的信息全部组织在画

框中。封闭性构图一般借鉴绘画中的对称原则,更注意绘画的均衡和

稳定。绘画中心点两旁的物像所产生的重量感要大体一致。既是封闭性,又表明构图中人物、环境都要在画面内尽可能保持完整,才能使

画框完全成为封闭的画框。而被画框封闭的人物和环境,则在内部保

持一种统一,在使构图产生整体感的同时也带来了画面信息的单一性。例如《卧虎藏龙》中玉蛟龙在酒馆打斗时,她在楼梯处的亮相。楼梯

本身是对称结构,她在中间,这是个典型的封闭性构图。也可以用开

放性构图:是随着影视艺术观念的变化,特别是长镜头理论的提出才

产生的。因为讲究画面的连续,以摄影机和演员的运动取代蒙太奇的

切换,导致了对构图方式的新认识。构图的完整、均衡和统一不再体

现于单一画面,而实现于画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进入数码时代,影

视特效的运用更充分地调动了摄影机的全方位运动,从而创造了更加

复杂而丰富的画面意义。

创作者不仅能容忍单幅画面的不完整构图,而且发现了其独特的造型

可能性。那种不完整、不均衡、不统一的构图除了通过前后相邻的画

面加以协调之外,因为空间观念的变化,它更使观众意识到画外空间

的存有。这样,影视画面除了直接体现于银幕的表象画面之外,还有

产生于观众头脑中的想象画面。表象画面的不完整、不均衡、不统一,正是想象画面得以形成的前提。反过来因为想象画面的存有,表象画

面的不完整、不均衡、不统一便在两个画面的结合中被消除了。这也

就是这类构图被称为开放性构图的缘故。封闭性构图与开放性构图这

两种基本的构图方式各有其不可替代的造型功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

说还是互相补充的。

三、节奏性是影视形象造型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之一

就节奏性而言,它在演员动作的形成中起着组织和调整影视视听画面

运动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和幅度的大小的作用(当然,文学艺术

的表现虽然主要诉诸于语言文字,绘画作品的呈现虽然主要以色彩与

构图来完成,但大都也讲究内在的节奏性)。影视形象中相同的节奏

的变化———或在影视形象造型的力度上增强或减弱,或在幅度上增

大或缩小,同时还必须结合演员表情的因素,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

绪和情感,体现出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即达到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完

美的统一,就像舞蹈的韵律美。如电视电影《童年游戏》中那些可爱

的孩子群体造型:1970年,古城西安,刚上学的小明和哥哥小刚整日

沉浸在游戏中,他们和小伙伴一起踢鸡毛毽子,斗公鸡,玩链条枪,

玩打砖……暑假到了,但小明的爸爸却因涉嫌贪污被民兵小分队抓去

劳教,兄弟俩也被孩子们孤立了。后来,哥俩与伙伴们重归于好,他

们不顾大人的禁令,偷偷跑到水库炸鱼,小刚不幸被雷管炸死。不久

小明的好伙伴小红也转学搬走。小明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与失落。影片从那个时代孩子玩的群体游戏展开不同的性格与命运的追述,来

揭示成长的秘密和真相。游戏的魔力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释放心理能量

的巨大空间:孩子们在平稳的滚动铁圈的类似舞蹈圆场的跑动中,感

到童稚世界充满美与神奇;广大审美受众在那柔和的挥动手中草棍的

动作里,感到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通过集体抢看一本小人书的情

境,让受众感到童年那意味深长的、对现实枯燥的文化氛围的反抗和

躲避以及对生命的认识和发现;在游戏的对垒中,反映出每一个孩子

本能上所具有的某种冲破自我局限的冲动;……影片“以人物的心理

发展变化为叙事动力,通过无数具体生动的诗化细节,以散文透视的

方法结构全片。让人们在强烈的感受中去体味人性和人生”④,

结合着各种群体形象造型的变化,形成了一种似在水上浮游的群鸭自

由自在的流动感,又似徐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带来的悠扬旋律和

愉快的节奏,这种审美意境令广大受众身心得到审美的愉悦。影片还

借助矛盾冲突的持续发生,无限深情地表现出那个时代给童心带来的

创伤和情感体验,达到了审美意象的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完美统一。影视形象的造型性特征,更多的是指影视作品中给人直接感知的,以

影视蒙太奇语汇所塑造的完整的人物形象赖以存有的外在形式,造型

性是使演员动作具有美感形式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主要因素。这就要求

创造者在塑造影视形象的过程中,其动作的构成必须是经过提炼和美

化了的最生动、最有表现力、最具有典型性的造型动作。影视形象的

造型性既包括一系列表现人物情感思想性格的演员动作姿态,也包括

人物的服装、道具等一切可见的、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造型因素。

影视形象所具有的造型性美学特征又统一于综合性这一影视艺术的总

体特征,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的文学艺术所不及的,因而给人以

特殊的美感享受。

电视电影造型的审美内涵

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 绘画和雕塑 绘画和雕塑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前者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后者则在三维空间中塑造,造型性是它们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由于表现手段不同,绘画种类非常丰富,而写实与表现是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写实性绘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形象,多用逼真的手段达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现性绘画侧重强调主观精神,多采取夸张、变形、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达主体情感体验与审美需要,实现艺术形象的创造。例如,中国画的特色不仅在于其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色)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视抒发主体的内在精神,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追求气韵、传神和意境,不是向着客观世界去研究形象的物质特性,而是为着心灵需要去触及绘画的形象性,含蓄、深沉地表现主体精神品质,由此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 雕塑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它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在三维空间中塑造可视、可触及立体的艺术形象,其审美特性是在空间中获得的,与雕塑有关的周围环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讲,雕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一是清晰地呈现,二是含蓄的暗示。例如,现代主义雕塑便往往通过抽象与暗示来获得新颖的艺术效果。 建筑 建筑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视觉艺术,它“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创造出一种外在形状只能以象征方式去暗示意义的作品”。 建筑充分体现了功用和审美、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尽管各种建筑的形式、用途各不相同,但它们总体上都体现了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Vitruvius)所强调的“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总是力图展现各种基本自然力的形式、人类的精神与智慧。也就是说,建筑在具备实用功能(可以供人居住等)的同时,有其一定的审美功能特性。它通过形体结构、空间组合、装饰手法等,形成有节奏的抽象形式美来激发人在观照过程中的审美联想,从而造成种种特定的审美体验。如中国古代宫殿的方正严谨、中轴对称,使人感觉整齐肃穆;哥特式教堂一层高似一层的尖顶、昂然高耸的塔楼,则令人有向上飞腾之感。北京的天坛、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等,都以风格特异的抽象造型,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启迪。随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的日益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的迫切需求,蓝天、绿地、水面、林荫使人们对建筑的视觉审美扩展到了一个更大的范围。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3237937.html,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作者:杨淙惠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9期 [摘要]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乐器和层出不穷的器乐作品以其多彩特质,成为展现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当下民乐合奏呈现出音色交响化、表演形式化等多方位的发展趋势,孰是孰非,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对传统民乐种类及特质的概述、姿态繁多的民乐新奏道路、传统民乐和新民乐、新民乐何以在新世纪绽放新花四个方面的探讨,来解读民乐新奏并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乐新奏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乐;新民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75-03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简介]杨淙惠(1993—),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成都 61010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华夏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不仅维系着各个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恒久血脉,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每一个篇章的时代缩影与真实写照。无论是西周时期的“八音”分类法,还是近现代吹、拉、弹、打四类分法,无不沾染着悠远绵长的历史气息,挥动着各种优美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乐器层出不穷,器乐作品数不胜数,演奏形式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无外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化所致。当代出现的“民乐新奏”就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一、传统模式下的民乐形态 中国民族器乐不仅有各种乐器的独奏,还有许多种合奏形式。无论是演奏场合,或是各种表现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传统民乐的演奏形式 “丝竹乐”合奏形式有其表现优美、细腻、富于抒情的音乐情绪之长;“吹打乐”善于表现雄壮、热烈或欢快的音乐情绪;“弦索乐”以纯弦乐器组合则具有轻盈、柔美或活泼、流动的特色;“锣鼓乐”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不仅体现特色各异的节奏,且具有热烈红火、动人心魄的气氛。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曲”“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山西八大套”“弦索十三套”……既有其独特的乐器种类,又有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器乐演奏形式。

[美学,艺术设计,内涵]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涉及美学、哲学、建筑学、工程学、设计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美学特征是其重要的艺术灵魂。可以说,美学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纲”,抓住纲,就能纲举目张。因此,系统地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同仁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人们创作出具有科学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美学内涵蕴藏在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空间之中。一个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适应人的行为需求、具有独特风格的空间特征和文化意蕴的和谐统一的空间艺术整体,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综合体。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我们在旅游时看到的许多风景,大部分是经过设计师在原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得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系统的艺术设计来增加场景空间的美感。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设计,努力地使空间环境具有美的时代感是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人们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来愉悦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体现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装饰等来体现环艺设计中的美感;通过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有效、积极的心理审美反应。例如,绿色让人感觉清新,红色让人感觉热情,灰色让人感觉忧郁,橙色让人感觉明媚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装饰能够突出不同的景物特点,增强设计的表现力,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能够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不同的美学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完整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艺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通过整体意识的综合表现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诸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类空间的艺术特征,又能将其统一于环境艺术空间的整体之中。此处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单个设计的完整性,还要求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每个设计构成建筑组群,同时又是作为该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总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从美学的角度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意境的主要内涵

意境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於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犟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犟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犟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

森林的美学内涵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781-786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森林的美学内涵 吴枝培1,王长金2 (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2.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参21 关键词:森林;森林美;内涵;意象;自然景观;森林文化;人居环境;比德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692(2008)06-0781-06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WU Zhi-pei1,WANG Chang-jin2 (1.Chines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2.School of Humanity,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As a very crucial element in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fores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human’s existence.People start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fore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itation and regard it as an aesthetic object.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significance,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imagery,evid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Ch,21ref.] Key words:forest;beauty of forest;connotation;imagery;natural landscape;forest civilization;environment of man’s residence;comparing the nature of one ratural object to a person’s moral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和森林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文化以人类自身的生存过程和生态环境为对象,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态效应。森林美学隶属生态文化,是关于森林美的学说。森林是以林木为主,包括与其相互作用的林地、其他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因素的有机总体。这些森林自然物的形象和属性,是构成森林自然美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森林美的形象性及其思想的、社会的人文内涵和美感反映,有过精辟的表述,是中国丰富的森林文化中的瑰宝。 1森林与生活,森林美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对森林的认识和利用是先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植物有100多种,仅在篇名中标出的木本科就有桃(《桃夭》《园有桃》)、棠(《甘棠》)、梅(《摽有梅》)、檀(《伐檀》)、刺榆(《山有枢》)、椒(《椒聊》)、赤棠(《唐风·杕杜》《小雅·杕杜》《有杕之杜》)、白榆(《东门之枌》)、杨(《东门之杨》)、棣(《常棣》)、桑(《隰桑》《桑柔》)、白桵(《域朴》)等等。 最能从植物生长及时序更替中体现先民生活规律的是《诗经·七月》。该诗讲的是农事与劳作生活, 收稿日期:2008-01-24;修回日期:2008-06-15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03) 作者简介:吴枝培,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等研究。通信作者:王长金,教授,从事传统文化等研究。E-mail:zl-wcj@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3237937.html,

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

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 ——浅析陈奕纯的散文艺术 贾凤山 近几年,陈奕纯的散文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有不可阻挡之势。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文艺报》、《经典美文》、《北京文学》等一些高端文学刊物上,常常能看到他的作品。 读陈奕纯的作品,如同看他的画一样,满眼的美。他的画,因美被挂在中南海、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他的散文,也因美摘取了中国散文的诸多大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郭沫若诗歌散文奖,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海内外华语散文创作笔会一等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一等奖。 与陈奕纯的散文见面,总会有一种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恰如在春花烂漫的山野小径上寻幽探胜,一路走来,山一程、水一程,树一片、花一片,数不尽的妙景奇观,美不胜收。一再阅读,始终不会觉得审美疲劳。 综观陈奕纯的散文创作,其最大的特色、最值得欣赏的艺术,是其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我们不妨看作是陈奕纯散文的一个标签、一个符号,一种基调、一种底色、一种追求,无疑这也是陈奕纯散文最可贵的看点和价值所在。 审美意境,是散文最出彩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审美意境是散文的一面旗帜,是散文的一张名片。一篇散文有了审美意境,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高度,就有了灵性,就有了魂魄。最重要的是,它不仅能让人领略到当面的风景,还能让人欣赏到遥远的美丽,甚至让人穿越时空洞穿过去和未来。审美意境有如清风、白云,有如月光、花香,它能长久地拨动人们的心弦,长久地浸染、弥漫在人生的旅途中,闪烁着一种美的精神之光和智慧之光。 对于审美意境,司马图的《诗品》描绘了24种,认为“作者的性情、思想与客观境象的和谐一致,是作品的至美标志。”王国维集前人之大成,提出了完整的意境理论,他把审美意境作为对文学的美学要求,主张“虚实结合”,提倡“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一位文学评论家讲的更是深刻:“一篇有审美意境的散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生命,才能彰显出作品的光彩与高贵。” 审美意境来源于不同寻常的心灵视觉。习俗的事物挖掘不习俗的向度,平凡的生活开启不平凡的轨迹,纵横思接千古,方圆洞察万象,创新与现实交织,情感与心灵链接,这是陈奕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着了火的霞光,着了火的山》,是一篇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优美散文。在这篇文章中,陈奕纯的笔触不是放在丹霞山的景色描写上,而是“由山及火,由火及人,由人及情”,独辟蹊径地对丹霞山的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对今天人文情怀进行叩问:“丹霞山上雄起的阳元石,为什么30万年来一直这么怒气冲天?也许,是韩愈赋予丹霞山的男人性格;也许,丹霞山亿万年前的诞生,只为他一个人……” 挖掘历史深处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开辟别有洞天的崭新天地和崭新境界,是陈奕纯散文创作的一大亮点。在他的笔下,丹霞山与韩愈有机地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一样的丹霞山,又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丹霞山;让我们看到了眼前的自然景物,又让我们重温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用一个人物牵人魂魄,用第三只眼睛捕捉古今人文信息,这样的描写使文章超越了语言和故事,使笔下的景物超越了个体具象,从而奠定了高格、厚重的文化品位。这样的作品很有视觉冲击力和思想感染力,既能荡人心旌、引人入胜,又能让人开阔视野、回味无穷,很值得散文作家学习和借鉴。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是陈奕纯参加第四届“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撰写的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作品以丑为美审美内涵 一、中西方丑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倾向于理想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丑怪之美,忽视丑的积极意义;道家倾向于理性主义,认同丑的合理性,以一种超乎美丑对比之上的理性冷峻地看待现世中的美与丑。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哲学家的独到视角辨证地审视现世的美丑,以寓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丑陋形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丑学理论。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先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闻一多说“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并称赞他的作品是“一首绝妙的诗”。正是这种诗人性格与哲学家素质的完美结合使庄子领悟了美与丑的辩证统一。对丑怪之美的肯定正是庄子美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真实存在,为了唤醒沉迷于虚幻的现实世界之“美”的人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他们创作出许多令人作呕的丑怪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一套艺术家的丑学理论。在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中,丑的形态最多样,丑的精神最彻底,丑的风格最极端,所表现的丑学思想也最深刻。[1]西方现代派不但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而且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丑学”这一概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西方感性心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 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劳动创造性的产物,那么艺术美也就是有美的特征,也就是有真善的内 [1]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5.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预览: 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 意境的审美正文: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 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正是这直接意象及其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并在这意境里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 虚与实、意与境的结合能产生超越其本身的艺术效果。意境的无穷韵味也是在虚实相生意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这种种结合和韵味中国文学艺术才有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境界,才能透过文字给读者创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1 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摘要:意境是我国文学理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诗词、 绘画讲究意境,舞蹈、音乐、戏剧、小说等等也无一不追求意境的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 批评中, 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可以说,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毫无审美价值的。 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 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 限的精神世界,至于这个精神世界有多大,有多宽,那就是一个意境营造的问题了,同时不 同的欣赏者看到的世界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意境的神奇之处、美妙之处了。 本文从“意境”的历史现状入手,首先对意境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其次,在此基础 之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规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最后, 通过意境创造规律的特点,总结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气韵生动的“形象美”、意与境浑 的“情性美”、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和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关键词: 意境 历史源流 内涵 审美特征 Abstract:Mood is one of our original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l.Not only poetry, painting, pay attention to mood, dance, music, drama, fiction, etc. are all also pursu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 artistic cre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moo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tandard measure of artistic beauty.Can be said that there is no conception of the work is no aesthetic value. The final compositio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was able to achieve.Unlimited creative expression is a finite, Barry trend concentrated in within close proximity to appreciate the infinite from the finite spy, in the limited content of the works among a glimpse into the infinite spiritual world, as to how much the spiritual world, there arewide, it is a question of creating a mood, while those who see a different appreci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This is the mood of the magic, the beauty of th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od" in the status quo of history, the first origin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were reviewed; Second, in th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ed; again, the creation of mood law are described and summarized;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d to create law, summed up the mood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 Lively style "image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urrounding "Love of beauty" and lasting appeal of "subtle beauty" and love overflow in the territory"lyrical beauty." 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Historical origin ;connotation ;Aesthetic features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集文化、艺术、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我国传统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而传统美术的各种价格功能,都通过其各种各样的美术造型来体现,本文将简单地介绍各种传统美术的造型特征,来分析美术造型的审美内涵。 标签:传统美术;美术造型;审美内涵 传统美术包含多种美术形式,传统绘画、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美术的范畴,传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造型艺术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以中国传统儒道美学、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理念,使传统美术的各种造型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与精神内涵。 1.传统美术造型的基本特性 (1)传统美术造型的和谐性。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以我国传统美术思想为基础,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想。引用到美术造型创作中,必然具备和谐特性。美学思想注重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之间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美术造型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传统美术造型极具象征特性。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提倡在造型上的伦理与感化效果,强调其造型要满足审美情感需求,并且要求其中的关联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传统的主管意识,因此,中国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往往都有着其特定的寓意。借助美术造型中的尺寸、色彩、纹饰、体量等各种造型形体来喻示某种观念或者精神,这种象征特性,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更显得刚健质朴,并充满活力。 (3)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灵动性。我国的传统美术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庄子·外物》云:“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境界不仅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思想依据,同时也影响到文学、诗歌、书法等各个领域,追求“天人合一”,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常常见到S形构图或者是造型范式,使得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生命韵律,造型特征在规范中极具灵活与灵动特性。 2.传统美术造型的审美意蕴 (1)传统美术造型的完美体现。传统美术造型种类多种多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其完美表现,从美术题材的选择、造型内涵的表达等各个方面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 摘要] 摄影艺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要想达到摄影艺术审美的高峰,摄影作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意境,也就是摄影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摄影作品的画 面内容中,做到情景交融才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摄影艺术审美意境的核 心是情景交融,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了欣赏的多 维空间。 [ 关键词] 摄影艺术审美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 独特的概念。历来对意境的含义说 法不一,但总体来看包括两个方面: “情”和“景”。情是主观性的,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审 美理想、艺术经验等;景是客观的, 是客观现实中被拍摄景物的形象。 情与景在作品中相互融合,就产生 了一定的意境。 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是指摄影 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现实的自 然景物和社会现象通过构图、用光、 影调等融合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 并在画面内容中寄托摄影师丰富的 情感,从而营造出情景交融,具有 艺术感染力的精神境界。 一、意境的核心是情景交融 摄影艺术审美意境中的“情” 和“景”是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 摄影作品的“景”是画面的空间形式, 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 的反应和认识,摄影师则把自己的 “情”的寄托在画面内容上。景是 基础,有情无景,则作者的情感理 想无所依托;情是灵魂,有景无情, 则摄影作品成了简单的记录,必然 味同嚼蜡,淡而无味。只有主观感 情的情和客观反应世界的景相结合 才共同构成了摄影艺术的审美意境。 摄影史上著名的摄影大师布列松有 过类似的论述:照片的线条、影调 和画面的结构应该能够表达出我们 的思想和感情。技术很好,但是没 有思想,没有内容,就像是一盘没 有肉的鱼骨头,不能使人得到真正 的东西。情景交融才是意境的核心。

【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电视艺术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电视时空是不同程度艺术化时空关系,电视艺术因屏幕形态决定其艺术形态,电视受众最具参与性与交互性,在动静统一、视听相融的情景中感知电视艺术节目,电视艺术美学在数字化时代将开掘出许多新领域、新境界。 关键词:电视节目艺术性电视时空电视形态 电视艺术的审美价值 电视艺术是十分宽泛的含义。有一些学者反对电视是艺术,比如认为电视中的新闻不是艺术,电视中的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不是艺术,还有的认为一些电视综艺节目不是艺术等。“电视文艺中的艺术性是极其微弱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电视的本性所在”。“电视最主要的功能是社会文化的交流――接受者从电视屏幕的反光镜中建立自我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认同;而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只是电视的一个附属功能。”有的则简单地认为电视等同于艺术,“电视是艺术,而且是很纯的艺术”。很多论者容易将“电视”、“电视节目”、“电视艺术”三个概念混淆运用和理解,是造成观念分歧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电视指运用电子信号传送、转换、接收视听节目的传播媒介系统,有时仅指电视节目接收机,有时也指电视节目,如“看电视”。电视节目指通过电视媒介系统传送、转换、接收的视听节目。而电视艺术的概念更是复杂,学界有许多种说法。电视艺术是新兴的艺术

门类,被视为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一样融会了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剧等艺术的精华,并且还融入了电影艺术本身的元素,运用镜头、蒙太奇、特效等艺术表现手段,塑造逼真的、运动的生活形象,完成其表现功能,电视艺术是各种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综合性最显著的艺术门类。电视艺术审美也是最重要、最广泛的审美形式。 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分析电视美学与电影美学等姊妹美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中国现代电视艺术与技术、电视创作与接受等电视审美文化现象,就能探索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和美学意义,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从而引导电视工作者和广大电视艺术接受者提高对电视艺术审美的创造能力、鉴别能力、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更好地推动电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电视时空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由于其屏幕形态、播放时间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时空特性。电视艺术创作周期短,耗资少。因电视节目录制完毕即可播放,可以迅速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电视艺术具有多元化大规模输出、传播者远距离输出、接受者近距离输入等特征,电视艺术受众具有很强的输入信息的选择性。 电视艺术时空关系可以有多种艺术处理,如时间的推移、流转、停顿、回溯、延伸、压缩、虚拟等,空间的转换、选择、暗示、强调、错位、多元等。电视时空既指电视屏幕的物理构成即电视屏幕的时间与空间,又指电视节目流所表现的生活时空,指频道播放的时空选择。 电视艺术具有独特的时间特性。电视节目在放映时间上不像电影那样受到限制。如电视剧,短的可在十多分钟播完,长的连续剧则可以拍成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可以完全根据内容表

[三连,祖国,内涵]浅析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的“三连音”审美内涵

浅析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的“三连音”审美内涵 朱良镇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多数艺术作品大多旋律优美、大气,创作手法独特,加之主题鲜明、新颖,能紧紧跟随时代艺术的发展步伐,进而深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就以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审美内涵深入剖析,通过对朱良镇先生歌曲创作手法、和声、曲式、钢琴伴奏织体等方面的特点对其艺术歌曲代表作的歌词特点进行概括,并借助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审美内涵,给当前的艺术教学审美提供一个研究路向。 【关键词】朱良镇;《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三连音”审美内涵 朱良镇先生为中国艺术歌曲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在其众多艺术作品中《太阳的儿子》《冬雪》以及《归来的星光》堪称是朱良镇的代表精华。他的歌曲旋律清新、优美、大气;和声独特、新颖。为了体现艺术歌曲的内涵朱良镇先生在创作中对“三连音”的使用比较频繁,如《太阳的儿子》《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等作品,就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三连音”审美内涵进行深入化研究,借此了解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的表达艺术。 一、《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三连音”的节奏分析 对于当前的艺术歌曲而言,节奏是音乐歌曲诠释的重要手段。“三连音”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节奏型,所以它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的与众不同。朱良镇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艺术歌曲创作人员,尤为注重节奏在歌曲中的表达。因此,朱良镇先生“三连音”的表达格外关注,正因如此,在朱良镇先生的艺术歌曲中经常能够看到“三连音”的影子。以当前《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为例,除去反复之外整个歌曲大致可分为四十个小节,其艺术节拍多数停滞在3/4、4/4、5/4之间。“三连音”正式由“3个时值相等的音符连成一组,根据专业人员的统计《祖国,我深深地爱你》这个曲有27处出现“三连音”。除此之外,若是只分析《祖国,我深深地爱你》中演唱部分的“三连音”也可以随处发现。虽然朱良镇先生在这首艺术歌曲中有大量“三连音”的续写,但是此曲的“三连音”的出现的位置极具特色。而一个乐句更是连续使用了四个“三连音”(具体如下图所示)。对朱良镇现身而言,三连音的应用不仅仅是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情感阐述,也有朱良镇先生对这首艺术歌曲的独特理解,他将自己对《祖国,我深深地爱你》的情感以三连音的方式,向听众传递,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创作思想的阐述。 二、朱良镇先生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 在《太阳的儿子》的创作历程、创作观念以及代表作的演唱中可以看出,朱良镇先生对艺术歌曲细节上的把握尤尤为关键,使其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其文本歌词“生长你年轻的太阳下,长在你丰饶的土地上,头顶着一轮理想,脚踏着一片希望,泪在你多情的目光里,汗在你宽阔的胸襟上,手捧着不熄不熄的光芒,亲吻着五谷的芬芳,我们是太阳的儿子”可以看出,朱良镇先生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融入到《太阳的儿子》创作当中,在《太阳的儿子》这首艺术歌曲中,不仅是对太阳这个物体的感恩,更多的是表达作词者的爱国之情,通过“借物抒情”的创作手法,来诠释艺术情感,更能体现歌曲的艺术魅力,这一点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比如:袁伟的“艺术歌曲《两地曲》的艺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