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单元信息窗1第一课时克的认识

第一单元信息窗1第一课时克的认识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单元教材分析

1.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由于克、千克、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并能够正确使用。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信息窗呈现的是四个小朋友正在翻阅百科全书,了解动物知识的情境。通过阅读,他们了解了“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世界上最小狗大约重1千克”“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吨,它的肾重1吨”等知识,从而引出问题: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进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称一称,比一比,了解克、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6.课时安排:4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和3页第一单元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了解克在一些物品上的运用。

2、在观察、猜测和测量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模拟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2.学会克/g的认读和书写,灵活运用克去表述一些商品.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天平秤、砝码和多媒体

学生准备:生活常见实物如鸡蛋苹果和硬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种小动物,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生活常见实物如鸡蛋苹果和第二页的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提出问题:1)物品1克有多重?

2)哪些物品适用克描述?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问:“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分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花生米,让学生们掂一掂有多重?让他们猜一猜?,最后让他们称一称.

小组长带领组员再把铅笔、橡皮和数学课本等物品作为研究对象,全组学生进行"

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做好记录)

3.各个小组长先总结小组的调查结果,讨论后达成统一意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各个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调查结果。例如

1)一组调查的铅笔质量为4克左右。

2)二组调查的橡皮质量为2克左右。

3)三组--- ---

4)四组--- ----.

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质疑,然后再次讨论和测量,最后分享各自的结果。(教师及时给与引导。)

三.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是什么?

小组内讨论,全班回答。(教师进行简洁的概要讲述。)

四.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认识了克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同步练习与探究P1-2—1、2

2、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课后总结:克(g)字母书写方法指导。先写一个9.再修改一下。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是克。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我感觉亮点有:

(1)模拟生活情境教学,更显得真实。从具体到理论,效果会更好。

(2)学法指导:从小商品的包装纸去体验.

(3)有效练习。掂一掂、估一估量一量。

2.使用建议.不算很接近生活。如果联系到厘米、米进行导入新课教学会效果更

好。

1三克的认识西王庄学校李庆伟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 一样的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信息窗2练习题1.docx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2 在()位上,表示();9 在()位上,表示()。 10.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这个数是(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练习题一 )位数。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亿位,这个数是()位数。 A 组 11、一千万是由()个一百万组成的。一千万是由()个十万组成的。 一、填空题12. 2018760500 这个数是由 2 个(),1 个(),()个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百万,()个十万,()个万和 5 个()组成的。 2.10 个一千万是(),10 个一亿是(),10 个十亿是(), 13.30840000860 是由()、8 个()个千万、 () 10 个一百亿是()。 )个()、( 3.数位有: 个百、6 个( )组成;也可以说是由 ()个亿、()个万、()等等。 个一组成。 4.计数单位有:等等。 二.请先划分下面各数的数级,再读出来。5.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 ()。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个()。亿级的数6207800读作:表示多少个 ()。每()位为一级。分为: ()、 ( )、30000001读作: ()。这些都称为()。98725000读作: 6.读数:从()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或()的数按 7650000000读作: 900750007 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字或()字。数中间有() 读作: 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每级末尾的()都不读。 600500200000读作: 7.写数:先写( 87000000700读作:),再写(),最后写(),哪一位上一个 三.连线。 单位也没有,就写()占位。 2000700020400130607000 8.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从右向左数,第四位是()位,第九位是() 位,第十一位是()位,亿位的右面是()位。只读一个零读两个零一个零也不读9.3207850009 是()位数,“ 3”在()位上,表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厘米和米的认识单元说课

一年级数学《厘米,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对厘米、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信息窗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信息窗二,呈现的是师父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借助问题“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引入对米的认识,在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的过程中,展开对厘米和米进率的学习.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

在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如在游戏中,他们偶尔会用步子或手来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或以某一些物体为参照物来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少数同学在数学课上利用尺子画直线时会对尺子产生兴趣而进行观察;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教案

1 时、分、秒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重点难点】 1.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问题。 【教学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不到几时”几种关于时刻的说法。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今后学习年、月、日打下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以各种倒计时作为素材,引出一系列有关时间的问题,从而完成对时、分、秒的认识。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新千年根本没有印象,体会也不深刻,所以不易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创设了运动场上学生赛跑时的情境。由于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们的身边,使得学生特别感兴趣,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入对时、分、秒的认识和学习。【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2课时: 第1课时秒的认识………………………………………1课时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重点难点】 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 钟表课件、实物钟表。 【情景导入】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2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厘米和米》的理解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青岛版《厘米和米的理解》这个内容设计在一年级下册,单独设立一单元,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理解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而对于《分米和毫米的理解》和《千米的理解》则分别编排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二、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它是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相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所以地位至关重要。 三、目标要求分析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理解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实行测量。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实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点;经历对物体的长度实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理解,难点是建立长度观点。 四、不同版本之间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教材将此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它的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协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初步建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一样的 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 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案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案青岛 版 教材、教法分析 《万以上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对自然数认识的最后一个阶段。以往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对于大数的读法不够熟练准确,对大数的写法错漏百出。主要是学生对大数的意义缺少深入的理解,对大数的读法和写法缺少足够的认识。经过我们教研组的集体研讨,教学中可借助方块模型和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较大计数单位,通过数位顺序表,将自然数中所有计数单位系统得整理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关自然数知识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借助计数器理解数的意义、学习读数,使学生将读数与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窗一主要分两段编排:第一段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学习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第二段结合实例,教学万以上数的读法。 针对这两段内容,设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②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数位、数级,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③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能正确地读出万以上的数。 2、过程与方法: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积极探索,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合作成功的乐趣体验。教学重难点:

信息窗1厘米米的认识

厘米、米的认识 一、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过程和方法: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 导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导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导学准备:直尺、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 二、预习学案 师设疑:我们每天在课桌上学习,谁知道课桌的边有多长呢?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课桌有多长?看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动手操作:这样促使同学们积极想办法,会出现多种答案:用文具盒量、用课本量、用铅笔量、用拃量,因为学这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准备直尺,有的同学会想到用直尺量。这样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但因为有的同学的直尺是一样的,也可能会出现部分相同的答案。 观察操作工具:把答案相同的测量工具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观察这些测量工具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体会到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认识刻度尺。 三、导学案 (一)认识刻度尺。 首先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刻度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并展开比赛,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每发现一个问题加一颗星。然后,教师根据小组汇报情况,对知识进行梳理:数字,从0开始依次排列,刻度0表示起点;刻度线,相同刻度线之间距离相同。细心地学生会发现符号cm但不知表示什么,教师及时解惑。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从相同刻度线间空隙相同引出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二)教学活动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时、分、秒》教学设计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情感因素。】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问,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初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真正意义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理解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米”。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信息窗2_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会用米做单位量一段距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次徒弟为阿福改好了上衣,他很满意。今天他又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请大家合作:量出1米的长度 1、仔细观察一下是多少厘米?讨论:1米=10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三、用米测量和估测 1、指名学生估测:教室的长度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 2、实际测量长度,交流测量方法 3、教师画一条线段,先估测再测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断尺:“0”刻度磨损的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2、利用断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开放性问题 一张床长2()一枝冰糕长12() 小明的鞋子长23()一棵大树高5()

一列火车长75()一座楼高20()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厘米教室的门高大约是()米 六、当堂达标 1、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米()厘米 2、教室的高大约有()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七、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八、作业布置: 课本98页,必做题:1、2、题 选做题:3题 板书设计:阿福的长袍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教学建议 后记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

【数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复习“厘米、米的认识”。

---------------------------------------------------------------范文最新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案——复习“厘米、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 / 8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

---------------------------------------------------------------范文最新推荐------------------------------------------------------ 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引导学生发现: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或倒着数: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 / 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课题:分数乘整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信息窗一)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分数乘整数》一课是在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讲授法、练习法、联想法等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引入信息窗1。(课件出示信息窗1情境图) (2)交流信息,列出算式。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3)明确: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尽管乘法简单,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有了乘法,可不能把加法忘记了。 2、认读分数乘整数算式。 二、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尝试计算。

2、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 3、探索计算中的简便算法。 4、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三、汇报交流,精讲点拨 1、独立计算 2、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3、全班交流 4、归纳概括,推广应用。 (1)让学生思考在刚才解决两个问题时是怎样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 (2)总结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为了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3个1/2是多少?列式为 —————————————— 2、3/7的2倍是多少列式为 ——————————————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媒体出示帮助老师完成十字绣作品——“寿字图”的画面。谈话:老师的妈妈下个月就要过70大寿了,老师想把这幅作品送给她老人家。现在知道了这幅作品的面积大约是45平方分米,如果我每天绣5/4平方分米,40 天能绣完吗?帮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五、板书设计: 为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新课程理念,教师指导学生板书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课题秒的认识(教材第2、3页和第6页练习一的第1题)课型新授第(1 )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秒”,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2、使学生经历运用钟表模型探究分与秒之间的过程,知道1分=60秒,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学生能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难点学生能理解分和秒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1分=60秒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媒体 运用 学习活动修改意见 一激趣导学课件1、师生谈话:同学们这个钟面上一共有几根指针?(3根针)它 们分别叫什么呀?(时针、分针......) 2、师述:还有秒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三根针之间的关系吗? (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秒。 2、课件播放“神 舟十号”升空片 段。师生一起倒 计时,师小结: 像这样计量很 短的时间,我们 常用比分更小 的单位——秒。 二复习铺垫课件复习旧知: 1、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每两 个数间是几个大格?也就是几个小格? 2、时针走1大格是几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钟?分针走1 小格是多少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几圈?分针走1圈是多少分,也 就是几小时? 4、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多长时间?分针从一个数走 到下一个数是多长时间? 5、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 点整)。 6、 1时=()分 2时= () 分 120分=()时 三讲析研讨课件一、理解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课件出示钟表图形。 2、学生观察钟表,汇报获得的数学信息。 3、学生再看钟表,思考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有什么特征? 格式要求:填写内容用五号宋体,单倍行行距,新课时另起一页。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阿福的新衣 厘米、米的认识(信息窗2)-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信息窗2 阿福做长袍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切身的感受,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且在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过程中,探究得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体会中知道1米=100厘米。 3、结合实际,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会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估测。 4、在对厘米和米有了一定认识后,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5、通过小组的合作和实际测量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续讲故事,引出新知 (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用电脑出示信息窗1当中的连环画) 谈话:大家都知道,上次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新衣的时候,师傅用大手一拃一拃地量过后,徒弟用小手一拃一拃的量,然后做成上衣,结果阿福穿在身上又小又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可能回答:因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 提问:那应该怎样测量呢?(用尺子来测量)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情境“阿福做长袍”。(画面出示动画:阿福说要做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师傅说“长1米”,而徒弟说“长100厘米”。最后显示放大的尺子,阿福疑惑的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的辅助作用,将上节课的情境“阿福做上衣”的故事,加以连贯的出示,赋予丰富的画面和音效,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的提出疑问也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动手测量,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受用米测量的必要性 由动画中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长袍”自己动手量一量,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几种情况:

(完整版)青岛版一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统计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每人一把直尺,一个学具盒(橡皮、图钉、小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动画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想不想看啊? 生:想。 师:请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放动画片:阿福的新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长度单位的统一 师:刚才我们看了动画片,你知道一拃怎么回事呢?(让2、3个生说明一拃从哪到哪,大拇指和中指使劲之间叉开的最大距离就是) 教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听明白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请你到前面来,我们演示一下。 师: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好吗? (比手,比拃)教师: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好吗?(开始,并交流结果) 师:我明白了,一样的桌子,老师的手大,你的手小,所以结果不一样。徒弟再给阿福做衣服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对吗? 师: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1:师傅的手量,师傅做, 生2:徒弟的手量,徒弟做。(评价:你的想法真独特,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 生3:用尺子量。(真聪明) 师总结:其实,古代的人们也发现了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国到了战国时候,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交流的方便,便统一了当时不同诸侯国的长度单位,规定使用统一刻度的尺子。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全世界统一的长度单位。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你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大

三年级数学上册1时分秒第1课时秒的认识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时、分、秒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在认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首先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其次是认识计量工具;再次,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科书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为学习24时记时法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三种指针的联动性,准确读出时间,相对来说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运用实际模型,让学生能在操作中感受,并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在计算时间时,初次接触时刻和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在表达上还有困难,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 1.关注学生的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如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估一估时间的长短,多次估计、调整,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