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摘要:曾国藩是清湘乡派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学习古文,十分推崇韩、柳、欧等人的创作风格。在指导弟弟和子侄的作文实践中有着一定的原则,反映了他的作文教育思想。他认为为文重在作出有雄奇之气的文章,初学者应该多积累多摹仿,通过看、读名家作品养精蓄气。此外行文要讲究词藻的丰富和语调的铿锵。

关键词:曾国藩;作文;教育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极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竞者。”毛泽东对曾国藩也很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时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作出不同的评价。其为政、治军的得失已随大江东去,但他的文章、学问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却依然流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繁忙的公务活动间隙,曾提笔写了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均情真意切,流畅自如。阅读《曾国藩教子书》,你不仅可以体味其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心、殷殷之爱,蕴藏在信中的作文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通过积累丰富词汇

曾国藩深知,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词藻是文章的血肉,堆砌词藻,固然不可取,然词藻的匮乏,也是作文的一大忌。对此,曾国藩在信中做了专门的论述。

“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欲求词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摘抄体面话头。……尔去年乡试之文,太无词藻,几乎不能敷衍成篇。此时下手功夫,以分类手抄词藻为第一义。”[1](27)儿子词汇贫乏,当务之急就是分类摘抄词汇。又说:“二十日接二月二日来禀并祭稿。文尚条畅,唯意义太少。叔祖之德全未称道,亦非体制,词藻亦太寒俭。尔看《文选》,宜多抄典故藻汇,分类抄记,以为馈贫之粮。”[1](37)指出儿子信中词藻匮乏、平庸,分类摘抄《文选》作为解决词汇贫乏问题的良方。

作文章,立意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意要靠辞来表达,而好的辞则要富有文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词藻是“文采”的一个重要内容。曾国藩所说的“体面话头”即词藻。词藻要靠平日的积累,而且要牢牢记住,用时方才得心应手;摘抄在一个本上,可以方便温习。

在信中,曾国藩还列举了许多文人的事例来说明摘抄词汇的好处。如“近世文人,如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皆有手抄词藻小本。此人所共知者。阮文达公为学政时,搜出生童夹带,必自家细阅。如系亲手所抄,略有条理者,即予进学;如请人所抄,概录陈文者,照例罪斥。阮公一代鸿儒,则知文人不可无手抄夹带小本矣。昌黎之计事提要、纂言钩玄,亦系分类手抄小册也。”[1](27)文人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都有词藻的手抄本;阮文达是一代鸿儒,也知道文人不能没有词汇的手抄本。再有“班孟坚最好文章,故于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杨雄、刘向、匡衡、谷永诸传全录其著作;……盖孟坚于典雅瑰玮之文,无一字不甄采。”班固的做法从正面给我们以启示:分类摘抄好词好句,的确是积累、丰富词藻的好办法,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途径。

怎样分类,哪些文章值得摘抄,对此,曾国藩也在此次信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分大纲子目,如伦纪类为大纲,则君臣、父子、兄弟为子目;王道类为大纲,则学校、井田为子目。此外各门可类推。尔曾看过《说文》、《经义述闻》,二书中可抄者多。此外如江慎修之《类腋》及《子史精华》、《渊鉴类函》,则可抄者尤多矣,尔试为之。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为了儿子,曾国藩可谓悉心指点,不厌其烦。

曾国藩指点儿子积累的功夫说:“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又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重申了这一主张:“尔生平作文太少,即以此(分类抄《文选》词藻)代做字功夫,亦不可少者也。尔十余岁至二十岁虚度光阴,及今将看、读、写、作四字逐日无间,尚有可成”[1](8)。

看,即看书,看文,看名家名作,因为,“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然不同。……若非其貌其神回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所以通过看名家名作,领会其精神风貌,可以养浩然之气。读,即朗读。曾国藩认为不高声朗读就不能感觉其雄伟气概,不浅吟低唱就无法探究其幽幽神韵。他还说:“选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1](8-9)作诗如此,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与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又是模仿的功效了。写,即写字。曾国藩的要求是又好又快,否则文思敏捷,然书写缓慢,总是作文之一大遗憾。作,即作文。曾国藩的“看、读、写、作”四字综合的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写作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一、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

有了丰富的辞藻,并不一定就能连缀成好文章,还要在作文时潜心模仿。这正是曾国藩在作文方面给儿子传授的另一条写作经验。“尔以后作文作赋,均宜心有模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

[1](22)指出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信中从儿子寄来的书法作品谈起,谈到写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从字的间架谈到诗文的捷径。为增加说服力,信中一一指出杨雄的代表作均为模仿而来,又指出韩愈、欧阳修、曾巩、苏轼等文章大家皆善模仿。信中说:“不特写字宜模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模仿古人间架。《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杨子云为汉代文宗,而其《太玄》摹《易》……几乎无篇不摹。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模拟,以成体段。”曾国藩又说手抄与模仿一样都不能少:“《说文》看过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烦奇僻之字,雅古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不模仿则不惯用。……尔之天分,长于看书,短于作文……目下宜

从短处下功夫,专肆力与《文选》,手抄及模仿二者皆不可少。”[1](67)

模仿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较高层次:照着别人的样子自己来做。发展创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先得继承,然后才能有发展创新。在诗文写作领域,阅读模仿都是“继承”中的内容,自己独立写作,在理论上可算作发展创新的范畴。多多地模仿名作,虽在学习过程中花费不少时间,但“继承”这一步走得坚实,“发展创新”的阶段便会来得快,故而曾国藩说此途为捷径。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作文虽不贵模仿,然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大题目所压倒。有如女红之花样,成都之锦,自与三村之越,异其机轴。”写作就像绣花一样,初学者得先照着花样绣,日久年深,花样烂熟于心,自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可见模仿的作用之大。

二、立意要雄奇,行文须圆适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给澄弟的信中又提到他的八本之说,其中有:“作诗文以声调之本”,“声调”即他多次所说的“声调铿锵”的意思。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厥后湘乡曾国藩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而据高位……故其持论以光气为主,以音响为辅。……”这在他指导儿子纪泽作文的信中也有强调:“尔诗胎息近古,用字亦皆的当。唯四言诗最难有声响,有光芒……余生平于古人四言,最好韩公之作,如《祭柳子厚文》、《祭张署文》《进学解》《送穷文》诸四言,固皆光如皎日,响如春霆。即其他凡墓志之铭词及集中如《淮西碑》《元和圣德》各四言诗,亦皆于奇崛之中迸出声光。其要不外意义层出,笔仗雄拔而已。……凡诗文欲求雄奇矫变,总须用意有超群离俗之想,乃能脱去恒蹊。”[1](77)曾国藩认为“于奇崛中迸出声光”“雄奇矫变”之文才是好诗文,在立意上须超群离俗才行。

怎样才能写出雄奇的文章呢?曾国藩说:“尔问文中雄奇之道。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古雅而句能古雅,句不古雅气能古雅者;亦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1](45)曾国藩告诉儿子,造就整篇文章雄奇之气,是第一位的,文章的雄奇与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选词造句上。

“思路宏开为文章必发之品”营造雄奇的气势,曾国藩认为关键在于思路宏开。正如他所说:“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意义层出不穷,宏开之谓也。”[1](128)曾国藩认为思路宏开关键是有层出不穷的意义在胸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之有物,议论勃发,左右逢源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岂有不发达之理?

“行文当一圆字”这是曾国藩在指导儿子作文时提出的一个原则。“无论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1](41)我认为“圆”指的是文章字句畅通,音韵流转,琅琅上口,宜诵宜记。如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的话,“圆”应该是声调铿锵吧。对此,曾国藩在此信中也作了具体表述,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世人论文字之语圆而藻丽者,莫如徐陵、庾信,而不知江淹、鲍照则更圆,进之沈约、任舫则亦圆,进之潘岳、路机则亦圆,又进而溯之东汉之班固、张衡、崔因、蔡邕则亦圆……至于司马迁、相如、子云三人,可谓力避险奥,不求圆适矣;而细读之,亦未始不圆。至于昌黎,其志意直欲凌驾子长、卿、云三人,嘎嘎独造,力避圆熟矣;而久读之,实无一字不一圆,无一句不圆。”确实,如果说徐陵、庾信、江淹、鲍照等人为文以词藻艳丽、语句圆适而著名的话,那么,司马迁、杨雄及司马相如的文章素以辩辞锋发,气势逼人而取胜。尤其韩愈更是辞锋锐利,大有超过前三人之势。然而细细品尝,韩愈的文章实无一句不圆,无一字不圆。[1](42)

当然行文之圆还要多用结构整饬的句式,特别是排比句。曾国藩还特别用贾谊、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人的文章为例教导儿子:“古文如贾谊《治安策》、太史公《报任安书》、韩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论》……两排三迭之文,皆有最盛之气势。”这里说的两排三迭之文,即排比、对偶句式。这种句式对形成铿锵的句式、雄浑流畅的气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读书作文做事皆仗胸襟

“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曾国藩认为作文的峥嵘雄快之气,除了读书培养外,它与个人道德修养有关。因此他教导儿子:“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更当有长进也。”并且说,文章“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之绝好文章,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所长,气势、识度、情韵、趣味的工夫修养寓于“立身行己读书作文”活动之中。至于纯熟文字,极力揣摩,只是外在功夫,作文功夫在气势上。他教导儿子当“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读古人文,如读陶渊明诗文,不要停留在文字表意上,“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升堂入室。”他批评儿子拘于场屋八股文格式,写出的文章缺乏蓬勃之气,教导儿子作文不要拘于格式,更不要受制于科举范式,应当放开精神,以目今之时务为论题,将气势展开,不要“束缚拘滞。”他说:“惟气势之属太阳者,最难能而可贵。古来文人虽偏于彼三者,而无不在气势上痛下工夫,两儿均宜勉之。”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特别看重人生少年时代的朝气锐气,峥嵘气象,正是朝气锐气的外在表现。

“作如火如荼之文,将来庶有成就。”他认为人在青少年时尤其要写阳刚之文,因为阳刚通常表现的是一种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故而对于四个二十多岁的弟弟而言,曾国藩鼓励他们作如火如荼之文,不必过于求稳求全,汩没了锋芒棱角。可见作文与做人的密切关系。

曾国藩在给沅弟的信中说:“弟读邵子诗,领得恬淡冲融之趣,此自是襟怀长进处。……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如李白、韩退之、杜牧之则豁达处多,陶渊明、孟浩然、白香山则冲融之处多。杜、苏二公无美不备,而杜之五律最冲淡,苏之七古最豁达。邵尧夫虽非诗之正宗,而豁达、冲淡二者兼全。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曾国藩认为,历史上凡有成就的人,尽管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有豁达光明的胸襟。

综上所述,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可概括如下:通过看书、读书、摘抄积累素材,取前人之长,养成

浩然之气;通过模仿进行继承,以流畅的语言,骈散结合的结构写出意义层出不穷的雄奇的作品;注意修身养性,通过文章显示峥嵘之气,博大胸襟及恬淡冲融之趣。

注:[1]《曾国藩教子书》钟叔河选编岳麓书社1986年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对于

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曾国藩名言名句

曾国藩名言名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曾国藩名言名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3、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4、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5、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6、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7、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9、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10、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11、小仁者,大仁之贼。 12、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13、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4、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15、凡办一事,必有许多艰难波折,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 16、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 17、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18、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9、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20、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21、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22、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23、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4、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25、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2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27、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8、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2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30、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31、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家训名言

曾国藩家训名言 [标签:栏目] ,曾国藩家训名言 1、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4、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5、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6、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见。 7、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8、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9、侍亲以得欢为本。 10、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11、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12、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13、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4、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15、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17、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18、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21、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2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23、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24、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25、危急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着。 26、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7、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难。 28、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29、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30、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张其智。 31、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32、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33、丈夫当死中求生,祸中求福;古人因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34、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5、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得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36、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 37、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38、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39、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40、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41、放开手,使开胆,不得瞻前顾后。 42、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43、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44、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4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46、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47、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48、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49、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50、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51、私心自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52、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 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 摘要: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 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 《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 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 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太平天国除了有上述功绩之外,也有它的过失。 仔细想想,我觉得他们对曾国藩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下面的几件事情上:第一是对待罪犯方面,开就地正法之先河.第二是对待太平天国的俘虏方面,有人说他太过严酷,所以获名"刽子手";第三就是所谓的天津教案,其后遂得卖国贼之名. 细细想来,曾国藩所创造的就地正法.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就地正法当然是不对的,是不可取的.即使在古代,对罪犯的行刑也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的。然后是对太平天国的俘虏问题,记得一次战役之后,曾国荃获得为数不少的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曾国藩:一勤天下无难事 导读: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一曰身勤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二曰眼勤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三曰手勤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成功的三大原因!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标签:栏目] ,曾国藩家训经典的语录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2、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4、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难。 7、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9、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10、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1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2、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3、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4、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5、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6、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17、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18、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9、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0、好谈己长只是浅。 2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2、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3、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4、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25、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26、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27、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28、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9、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30、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31、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32、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33、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34、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35、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6、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37、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38、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39、棘手事,需耐烦。千万忍耐,忍耐千万。 40、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4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42、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43、天下事知得十分,不如行得七分。 44、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45、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46、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47、不轻进,不轻退。 48、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论文曾国藩

学术论文 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陈锭生 学号:06110601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刘丽欣 完成日期 2012 年 2 月 2 日

清末之重要人物—李鸿章 摘要 正所谓“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大清安定,建立丰功伟业。他推进洋务运动,促进清朝末年中国进步。曾国藩不仅是清朝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家。 关键词: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培养人才 他是很多历史名流学习的榜样,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极其崇拜他,说他“足为吾人之资”。大才子梁启超历来眼中无人,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认为如果曾国藩在世,一定能拯救民国军阀混战的局面。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他,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曾国藩之为官之道 政法系2010171116 陈凯旋曾国藩,一个在历史上倍受争议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仕途亨通,初登官场,又与众不同,后来创建湘军,又平步青云,在洋务运动中也创下了不少功绩,可以说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又有才华的人,但同时他也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历史上的曾国藩,有功亦有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为官之道有很多闪光点,虽历经百余年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曾国藩曾说过:“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也。”意思即为安守本分,认真办事,淡泊宁静,不去刻意追逐名利,那么不超过两年,则必定会受到上司同僚的钦佩推重。曾国藩认为做官者,必须安分守己,泊然如一无所求,必须耐得了“烦”。为官者,每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麻烦事要处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事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还应该泊然无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名利的牵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得到上司的赏识。但在当今社会,却有很多为官者因为追逐所谓的名利不能做到安分竭力,处事急躁,更有甚者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所谓的为官之道。当今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我想在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黄廷瓒》中谈到为官之道时说:为官须做到“四耐”,“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过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拥有此“四耐”,方可把官做稳、做好、做出名堂,以不负百姓厚望。他虽然讲的是旧时为官之道,但对今日如何做官仍有借鉴意义。做官这玩意,若得到重用,大权在握,一呼百应,;但若不得上司赏识,则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时就更要冷官热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群众要一片热心肠,对人民负责,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事,以心热抗外冷,那么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个“热官”,受到人民爱戴。而耐苦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更为重要,若一个官员耐不了苦,那么就必定会滋生腐败,贪污受贿,因此耐苦是一个好官员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纵观现在的官场,很多官员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耐不了苦,才逐渐迷失了自我,走上了腐败贪污的路。 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曾国藩贵为将相,每食只蔬菜一品,绝不多设,极其节俭,因此被誉为“一品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廉”和“俭”的思想作风,曾国藩生平也极其痛恨贪污受贿者,主张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以正社会风气。曾国藩的这种为官之道,在当今这种日趋追逐名利的社会里更需具备,为官者只有清廉了,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向前发展,百姓才会有好日子过。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 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 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 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 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中国近代史论文-评析曾国藩

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 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而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是功大于过的。 其次,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发挥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积极的倡导者,甚至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热情的实践者。 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其实,1863他全力支持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在共同苦心经营之下,江南制造总局规模空前,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再者,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他见洋人造机器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准。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因此,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译著可是居功至伟的。它不仅为启迪和培养中国近代科技人才以及许多科学奠定了基础,尤其对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一方面来看,曾国藩所倡导的作为近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自强、求富”,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如此而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并被载入史册。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成绩:论文题目: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授课教师:王建敏 院(系):英语学院英语高级翻译专业 年级班:2011级03班 学号:110110305 姓名:张思雨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评析 摘要: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身上汇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补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续”,又“开近代风气之先”,他实现了从理学家到洋务派的转变,他是近代军阀的开山鼻祖是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其所作所为的背后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为政善于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妥善处理自己与朝廷、地方督抚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使自己在仕途上一直处于不败之地。曾国藩虽然是一位封建的官僚大臣,但他的官宦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读书非官”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进德、修业,并不一定单纯是为了做官。他一反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多次劝告自己的弟子不要汲汲于科名。第二,“尽忠直言”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认为,做官应有为官之道,对上应当尽忠直言。他在朝廷做官期间,曾多次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杀身之祸上奏朝廷。如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劝告皇上以身作则,广开言路;在《议汰兵疏》中提出裁减绿营的合理建议;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揭露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事实。从上可见,不管曾国藩上奏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他这种“尽忠直言”的精神在当时来说还是难能可贵的。第三,“不贪钱财”的官宦思想。曾国藩对贫官污吏历来是十分痛恨的,他曾多次提出要严厉惩治贪污腐败,他一生以“不要钱,不怕死”自诩;他还多次告诫家人千万不要受贿,不要贪财;在攻陷南京后,他针对其弟曾国荃贪恋钱财的表现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奉劝他辞职告老还乡。第四,“严管家属”的官宦思想。曾国藩曾力劝家人不要干预公事,并多次写信劝其父亲不要参与地方事务,要遵守地方法规,照章纳税;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经常告诫他们力戒“奢”、“傲”之风气。第五,“居安思危”的官宦思想。曾国藩虽被封为一等侯、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地方总督等职,手掌大权,手握重兵,统治着清王朝的半壁江山,但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已将他作为最大的威胁者。因此,他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自勉,处处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 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 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 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

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所谓的“立功”,就是 建功立业。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带领一支非正规的地方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没有做成的事业,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湘军最早是草根起家的团练,开始时就是乌合之众,曾国藩竟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湘军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是怎么打造出这样一个部队的?曾国藩事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他的手下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你,本身就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曾国藩是文人,指挥作战的能力其实并不高明,但是他非常善于进行战略的谋划,湘军虽然打过不少败仗,但在战略上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 学号:1119033112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 指导教师:张文凤

摘要 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摘要 (2) 1、绪论 (5) 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 2.1传统文化的影响 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 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 2.2湖湘文化的熏陶 2.3良好家风的继承 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 3.1、孝 (9) 3.2、严 (9) 3.3、勤 3.4 俭 3.5 和 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 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 5.1、推崇孝悌仁爱 (15) 5.2、保持勤俭节约 (15) 5.3学会谦虚谨慎 5.4端正读书动机 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8)

曾国藩经典名言

曾国藩经典名言 导读:1、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2、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3、愈是军情棘手,众意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下功夫。 4、凡物之骤为之而追成焉者,其器小也;物之一览而易尽者,其中无有也。 5、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6、人要脱俗,不可矫俗。 7、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8、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9、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10、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11、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2、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13、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4、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

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5、练技艺则欲一人足御数人,练队伍则欲百人如一人。 16、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7、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18、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9、天下百病,生于懒也。 20、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21、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22、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23、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2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25、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2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7、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29、憎我者祸,仇我者死,皆当生悲悯心。有一毫庆幸之心,便与心术有伤。

曾国藩论文成稿

浅析曾国藩与清政府关系 摘要: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苟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的关系迭宕多变,错综复杂,矛盾纷呈。其中矛盾最集中表现在曾国藩一切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忠君思想和清廷对他的畏惧猜忌及至最后的疏远。认真研究双方矛盾关系演变的经过、结果和原因,既可以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与清廷的矛盾又可以了解清政府中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矛盾关系忠君猜忌演变 正文:曾国藩,原名子城,字居武,后改名国藩,字涤生。按照他的解释,“涤”即“涤其旧染之污”,“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无疑表示曾国藩要涤除旧习,焕然新生,做一个藩屏封建国家的忠臣,幻想“夜半霹雳从天降”成为国家栋梁,期望清政府出现“中兴”局面。 可以把曾国藩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四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阶段:曾国藩于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至1852年,在京师为宦十二载。他广泛涉猎各种思想,尤其致于经世思想,立志要成为地主阶级的一代圣贤,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要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以挽回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的形势。他曾写道“书生之血诚,徒供胥吏唾弃之具,每念及兹,可为愤懑”,在1851年5月他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其锋芒直指咸丰皇帝,结果咸丰批阅未毕即“怒摔其折于地,立召军机大臣欲罪之”,后因别人为他求情而免于受罪。从此他不敢在奏折中批评皇帝及对其施政方针表示不满之语,这使曾国藩对京宦生活深感乏味,并发出“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 第二阶段:镇压太平天国时期,这是曾国藩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与清政府之间“忠君”与“猜忌”表现最明显的时期。曾国藩出于对清廷的忠心,为尽快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于1853年办团练并开始为期十年之久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出师不久,因战役失利,他两次企图自杀,以身“殉国”,可见其忠心不贰。在1854年秋,曾国藩攻陷武昌不但未获得封疆大权,且不时受到清廷责难。与此同时,清廷又在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周围组成江南、江北大营,其目的是以“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使其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曾国藩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对他的猜忌心理,时怀警惧,处处谨慎,有时甚至感到悲观和伤心。因此奏请在家守制三年,咸丰觉得太平天国势力日趋衰落有无曾国藩无关紧要,遂批准他的请求,使其陷入难言之苦。直到江南大营覆灭后,举国之武装惟有湘军可恃,清廷才授予曾国藩两江总督实权并以钦差大臣身份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但并不意味清廷放松了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猜忌之心。早在湘军围困天京之时,长江中下游三大军事重镇皆屯兵陈粮,名为预防太平军,实为控制湘军,使其在攻下天京之后,不敢胡作非为,肆意北上。清廷不时利用湘军的内部矛盾来分散曾国藩权势的过度膨胀。对于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清廷更以严密监视。在天京失陷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成为“中兴之臣”之首,清政府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这是何等的恩赐和荣耀。但实际上清廷对曾的猜忌更加强烈,有暗伏杀机的危险。曾国藩最终出于对清政府的忠义,避免清廷的猜忌和不安,也使自己不陷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境地,做出停解部分厘金,裁撤湘军,并为其弟曾国荃陈请开缺回籍的决定。 第三阶段:“剿捻”时期。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曾国藩大有看破红尘之感。他曾说:“国家堪忧,残喘余生,安得即归去,遁迹山林,不阅世事也!”然而在“剿捻”主将僧林格沁被击毙后,清廷发出五道谕旨,而此时曾国藩正值心情不佳。因为之前慈禧太后亲拟谕旨,斥责曾国藩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暗使离间,诸多协制等等,曾国藩为此事“坦然寡欢”,“忑然不安”。虽然他感到自己渐为清政府所冷淡和疏远,但是他出于对革命人民的仇恨和对统治阶级的忠诚,抱着老病之躯,奔赴战场。最终,曾国藩“剿捻”失败,他“惭惧不堪”“焦愤成疾”,上疏请求辞职。实际上,这时曾国藩还没有最后下定走的决心,他仍认为清

相关文档